s 閱讀頁

2 俄羅斯經濟轉軌中的問題

  進入20 世紀80 年代中期後,蘇聯經濟發展速度明顯下滑,綜合國力明顯下降,社會問題明顯增多,體製弊病日益暴露,改革阻力越來越大。蘇聯經濟完全跌入低穀時期。19 89 年經濟突然變得很糟,40%工業企業虧損,供應短缺現象加劇,到處是搶購風,社會狀況惡化。197 9—1 982 年蘇農業連續 4 年歉收,為進口糧食花去國家大量外匯。

  蘇聯70 年發展曆程中的幾次改革失敗的原因何在?為什麽每次改革都以極大的熱情開始,又總以失敗的結果告終,改來改去,總改不好。阻礙蘇聯改革及經濟發展的因素到底有哪些?認真總結蘇聯改革的成效得失,對於我們來說也很有價值。它能引起我們對許多問題的深入思考。

  第一,應看到蘇聯幾次改革都不徹底的根源是在理論上沒有重大突破,在實踐上對斯大林體製存在的痼疾破除的不徹底,總是陷入一種向前衝一下,向後退一步的怪圈之中。蘇聯每一次改革都成功地給經濟發展以有力的推動,但總是在5—8 年之後便被推翻,而且還不可避免地出現一個畸形的、失衡加劇的負增長時期。改革的指導思想不明確,總是想對舊體製修修補補,尤其是對市場調節、貨幣關係、中央與地方的關係、中央與企業關係處理不好,總是找不著民主與集中、集權與分權、政治與經濟、宏觀控製與微觀搞活、計劃與市場、國內與國際等因素的最佳結合點,也就是說,他們始終沒有找到一條適合於俄國國情的建設道路,這就難免失敗,難免反複,難免走彎路。成功的改革一定要有成熟的理論作指導,更需要成熟的政治家來統帥。蘇聯曆次改革失敗的一個共同原因就是改革者低估了習慣勢力和反對勢力的能量,低估了蘇聯經濟的變形程度、失衡程度和落後程度。

  第二,蘇聯改革總是引起權力之爭,而這種爭鬥又總使改革大業夭折。改革要由人來操作,蘇聯曆次改革的共同點就是他們的改革都是自上而下進行的,都是由某一領導人發起的,而且,在決策的上層總會出現改革派和反對派兩種對立力量,互相指責,互相牽製,互相抵消。許多改革的重大決策爭論不休,議而不決,決而不行。廣大群眾沒有成為改革的主力軍,每次改革都沒有得到廣大群眾的廣泛支持。最終仍是舊的官僚體製取勝,改革者總是以下台告終,群眾沒有成為改革的主力,改革大業也就難逃被扼殺的結局。

  從一定意義上講,改革就是權力和利益的再分配。改革的主要對立麵就是阻礙生產力發展的舊體製,即舊的行政管理體製。改革必然會觸及一些特權階層的既得利益。這些人往往又把個人特權看得比整個民族利益與社會發展更為重要。這個由黨、政府、經濟界保守勢力組成的龐大集團,能夠將任何激進的改革派勢力壓垮,改革越深入,阻力會越大,改革往往無法徹底進行。而且,蘇聯人民長期生活在低消費、低工資、低效益的體製下,人們過慣了缺乏競爭、沒有風險的安穩生活,缺乏冒險精神和競爭意識。企業幹部更容易更喜愛照章辦事,發號施令。幹部的晉升不看改革業績,不看能力大小,隻看人際關係與機遇。一些幹部為了保官,無所作為,不願冒風險搞改革。靠這些人來搞改革,其後果可想而知。蘇聯改革發展缺乏原動力。蘇聯改革總要遇到難以克服的障礙,改革總要反複,這是因為蘇聯改革者低估了習慣勢力及反抗力量,低估了蘇聯經濟的落後程度及存在問題。他們還不大清楚他們所探的那個山洞有多深,或者說他們必須攀爬的山路有多陡。當然,蘇聯改革大業至今仍在繼續進行之中,他們仍在探索著適合俄羅斯國情的發展道路,這種改革潮流是不可逆轉的。

  第三,盡管70 年蘇聯經濟經曆了幾次改革,但從整體上看,它仍然是封閉型的經濟,沒有與世界經濟並軌,沒有與開放的世界同步。有資料講,蘇聯雖然是世界上的產鋼大國,但它生產的小汽車還沒有西班牙的多,鋼製家具不如法國,鐵路總長度還比不上印度。按人均收入蘇聯高於西班牙,但其人民生活水平甚至低於發展中國家。沒有比較就沒有鑒別,看不到與世界經濟發展的差距,就沒有改革開放的緊迫感。到 199 0 年之前,蘇聯經濟與世界經濟之間完全隔離著。造成這種自我隔絕狀態的根源就是蘇聯決策者的舊觀念:世界是由不同的政治體係構成的,他們之間注定要衝突,因此要千方百計地避免與西方發達國家發生經濟上的聯係。甚至為了對抗西方,為了與美國爭奪世界霸權,不惜血本的對第三世界搞“經援”、“軍援”。從 19 54—1 97 9 年,蘇聯對76 個發展中國家經濟援助及軍事援助總額達650 億美元。其中經援達180 億美元,軍援達470 美元。這種做法無疑使改革與經濟發展陷入困境,增添了改革的難度。這種冷戰思維給蘇聯改革大業造成的危害是很大的,它嚴重地阻礙了蘇聯社會的發展。

  自我封閉導致蘇聯經濟成為一種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他們無法利用國際分工及國際經驗,他們的產品不必與國際名牌競爭,大量產品隻滿足國內市場需求,因此,多數企業不知道苛刻的消費者需要什麽,也不調查市場變化,產品型號及質量幾十年如一日,遠離國際標準,企業不重視運用新技術,不開發新產品,造成生產技術落後及產品質量的低劣。企業也缺乏改革的動力。幾十年來蘇聯沒有真正獨立自主的企業,沒有真正意義上的企業文化,也沒有能真正在國際市場上有競爭力的名牌產品。聯出口的多數為原材料及初級產品,出口並沒有給其經濟發展帶來動力。據查,1987 年,蘇聯對外貿易額僅占世界貿易總額的4%,與其大國地位極不相稱。1987 年蘇聯出口產品總量 60%是石油、天然氣及初級礦產品,機械設備出口隻占15暢5%,化工產品占3%,消費品占2暢6%。蘇聯與世界科技、國際金融交流的規模更是微不足道,7 0 年中幾乎沒有外國投資及合資企業。盧布也不是國際上的硬通貨幣,這些都是蘇聯經濟落後及改革反複的重要因素。

  第四,蘇聯領導人沒有及時地將科學技術轉化為生產力,沒有將科學技術改造與應用當成改革大業的主心骨,造成科技力量的極大浪費。這裏也有一個科技管理體製問題,還存在著一個產業結構十分落後的問題。70 年裏,蘇聯傳統工業過分臃腫,原材料工業企業過分膨脹,軍工企業過分龐大,而新興工業、科技含量較高的高科技企業發展遲緩;第三產業起步很晚,50%的工人在幹體力活。信息技術、生物技術、新材料工業、微電子技術等部門停滯落後。因此,他們的改革沒有活力,沒有改到點子上,改革對經濟發展的推動與刺激無法持久。

  事實上蘇聯學者及工程技術人員總數比美國要多 1 倍(1940 年蘇聯科研人員9暢8 萬人,到 1982 年達 143 萬人,占世界科技人員總數 1/4)。但在近40 年中,蘇聯獲諾貝爾獎金的人數不足美國的1/16.1970—1980 年間蘇科技發明年均增長9暢9%,1980—1985 年間 5暢4%,而 1985—1986 年間僅為 3%。國家注冊的發明成果在逐步下降。1981—1985 年中新型設備、儀表儀器總量中隻有15%產品優於國外水平。1987 年,全世界各國科技人員在美國取得的申請專利共 57889 項,其中蘇聯專利僅209 項,隻占0暢3%,日本專利8149 項,占14%,西德人的專利5409 項,占9暢3%。

  蘇聯的科研經費投入也在減少,而且使用不當。80 年代蘇聯年均科研經費占國民總收入的3暢7%,而美國占8暢8%,按絕對值計算,美國的科研經費是蘇聯的好幾倍。而且蘇聯在軍品科研與開發上投入多,反而加重經濟負擔。這種局麵不改,蘇聯經濟很難發展。而且每次改革一到軍工這個地方就卡殼,無法超越。他們的其他產品在世界上沒有競爭力,也無法占領國際市場。

  第五,在70 年裏,蘇聯每次改革都沒有解決生產效率問題。高速度、低效益,高投入、低利用等已成為其改革的痼疾,總改不好。列寧曾說過:“勞動生產率,歸根到底是保證社會主義製度取得勝利的最重要最主要的東西。”蘇聯 70 年發展道路中始終沒有創造出新的勞動生產效率,沒有顯示出社會主義製度優越性。在70 年中,蘇聯勞動生產率呈下降趨勢:1 966—197 0 年為3暢3%,19 81—1 985 年為 2暢7%。投入的基金產值率不僅下降,而且還出現負增長(即產出低於投入):196 6—19 70 年基金產值率為 -0暢7%,1971—1975 年 -2暢3%,1981—1985 年-2暢6%。蘇聯工業與農業勞動效率遠低於西方發達國家:以蘇聯官方公布,蘇聯工業勞動效率是美國的 55%,農業隻占其2 0%。可是19 91 年第26 期俄文版周刊枟論據與事實枠披露,蘇聯工業生產效率僅是美國的 25%,農業生產效率僅是美國的9%。

  蘇聯是一個自然資源十分豐富的國家,但是它的資源浪費太大。在勃列日涅夫時期,蘇聯官方就已承認,蘇單位產品的原材料消耗比西方國家高出1暢5 倍,燃料及能源消耗高出50%。蘇聯機械製造業鋼材用量比西方高1暢5 倍,金屬加工利用率僅為4 0%,而西方高達80%~90%。到戈爾巴喬夫上台時驚呼:“我們這裏什麽都短缺,包括鋼材、金屬、燃料、水泥。過去就短缺,現在仍然短缺。”

  蘇聯生產與流通環節上的浪費現象更是十分驚人。由於鏽蝕與保管不善,每年損失掉的化肥約占總產量的 10%;由於廢品多,缺乏零部件及保管不善,蘇聯每年浪費掉的金屬多達2 00 0 萬~250 0 萬噸左右。到蘇聯各大型廠礦企業去參觀,到處都能看到報廢的大型設備,這些大型設備任憑風吹雨打,沒人心痛。據查,近10 年裏每年因質量低劣要報廢 10%~20%的工業品,蘇聯每年生產及運出木材總量與美國相等,年平均約3 億立方米,但蘇聯每年在運輸及加工過程中要耗費掉1暢5 億立方米木材。蘇聯每噸木材所生產的板材比美國要少9/10,紙張少5/6,膠合板少8/9.水泥在運輸中也要損失近10%。前蘇聯資源的浪費是十分驚人的。這種公有製不但沒表現出什麽地方優越,其弊端十分明顯而突出。

  蘇聯農業本身就是粗放經營,廣種薄收,其生產與流通領域中的浪費現象更是司空見慣,習以為常。據查,近幾十年蘇農業產品的浪費能占到生產總量的 20%~35%,僅在冬貯過程中就要爛掉2 5%的土豆,2 0%的甜菜,18%的水果。僅在1 989 年一年中由於穀物沒有及時收割,就有 4000 萬噸穀物爛掉在田地裏,這個數字恰好相當於當年蘇聯用外匯在國際市場上進口的糧食量。1 99 1 年筆者在俄羅斯和中亞親眼看到農莊工人用機器收棉花和甜菜時的浪費情景。當地裏棉花稈上還有白花花一層棉桃時他們就把棉稈用大型機械挖掉了,真讓人痛心。當然他們勞力不足,不可能有像中國人那樣滿地裏都是用手工拾棉花的情景,而且要讓大機械把那麽一大片一大片的棉花及甜菜收集好也確有難處。問題出在他們的管理水平及經營效益觀念上。當作者問農莊的領導為什麽把地裏那麽多甜菜、棉桃放棄時,他們講:我們已經超額完成了上級下達的生產指標,不信你看牆上的統計數字及獎狀。可見他們對這種浪費已麻木不仁了。這種觀念讓西方人無法理解,這種獎狀也不值得炫耀。

  第六,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緩慢,甚至有時大幅度下降,已成為蘇聯曆次改革失敗的共同原因,也是蘇聯經濟滯後的一個重要標誌。蘇聯經濟長期以來都是重積累輕消費,國際、國內兩個市場發育都不健全,市場嚴重萎縮,生產不能適應市場需求變化,產品積壓現象嚴重,而西方發達國家庫存幾乎是零。看來經濟市場化、生產商品化是世界經濟發展的曆史潮流,不可抗拒。而斯大林建立起的卻是半產品經濟、半自然經濟的僵化體製,甚至有意無意地排斥市場調節及商品貨幣關係。另外,人民群眾對改革的評價及態度是改革成敗的關鍵。人民實際生活水平是否提高也是衡量改革成果的一個重要標誌。但是,蘇聯70 年經濟發展及幾次改革都沒有處理好國家、集體、個人的利益關係,都沒有處理好積累與消費的關係,都沒有將物質利益原則當成發展生產的動力,從而造成國強民不富、國民經濟落後的局麵。要擺脫困境,隻有建立市場競爭機製,積極參與國際競爭,非走這條道路不可。

  
更多

編輯推薦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戰國時期社會轉型研究
3正說明朝十八臣
4中國式的發明家湯仲明
5西安事變實錄
6漢武大帝
7詠歎中國曆代帝王
8大唐空華記
9紅牆檔案(二)
10紅牆檔案(三)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紅牆檔案(四)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一)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與刀:日本文化諸模式

    作者:美 魯斯·本尼迪克特  

    紀實傳記 【已完結】

    作者運用文化人類學研究方法對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礎、社會製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進行分析,並剖析以上因素對日本政治、軍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麵曆史發展和現實表現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義的兩種事物...

  • 目擊天安門-(二)

    作者:韓泰倫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選擇了中國政治變遷的聚焦點--天安門這一獨特的視角,完整係統地記述了天安門曆經的滄桑巨變,挖掘出中國100多年,特別是建國50年來天安門地區發生的政治事件的內幕秘聞,是一部中國的近現代史的展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