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二、湖南人民竭盡全力,簞食壺漿,支援紅軍

  工農紅軍的革命宣傳和秋毫無犯、打富濟貧、救民於水火的實際行動,深深感動了人民群眾,教育了人民群眾,使他們懂得了許多革命道理,認識到紅軍是為窮人打天下的好軍隊,因而贏得了人民群眾的信賴和擁護。工農紅軍3支部隊長征轉戰湖南期間,得到了湖南地方黨組織和廣大人民群眾的大力支援。很多善良的人們冒著極大的風險,主動為紅軍帶路挑擔,燒茶送飯,參軍參戰,救護紅軍傷員,協助籌款籌物,為支援紅軍長征過湖南承擔了巨大犧牲,做出了重要貢獻。

  (一)熱情周到,迎送紅軍過境

  湘南是富有革命傳統的老區。大革命時期,這裏有過如火如荼的農民運動;1928年初,朱德、陳毅等在這裏領導的湘南起義,更是產生過深遠影響。當紅六軍團西征和中央紅軍長征轉戰湘南時,湘南人民在中共地下組織的領導下,簞食壺漿,竭力支援紅軍過境。

  在紅軍到來之前,湘南特委就在資興召開了各縣黨組織和遊擊隊員負責人會議,部署迎送紅軍的工作。汝城、資興、郴縣、宜章等地的地下黨組織和遊擊隊積極配合紅軍作戰,焚毀碉堡,破路拆橋,割斷電線,打擊敵人。各縣遊擊隊共摧毀碉堡炮樓上百座,僅郴縣縣委就派遊擊隊在橋口、良田、城前嶺等地摧毀碉堡炮樓10 多處,為紅軍順利進軍掃除了許多障礙。宜章人民在中共宜樂工委領導下,開展了摧毀敵人交通和粉碎國民黨“烏龜殼”(指碉堡)運動,使大多數炮樓空空如也,敵人的交通也部分中斷。紅軍迫近宜章城下時,300多名築路工人自動組織起來,幫助紅軍挖坑道、紮梯子,準備第二天攻城。地方黨組織還發動群眾幫助紅軍偵察敵情、探路導向、抬擔架、救護傷病員、運送物資、安排住宿、挑水做飯等。湘南特委委員穀子元在桂陽縣開展民運工作,組織群眾迎送紅軍。他在該縣麻布橋涼亭和仁義“和平客棧”設立了兩個接待站,備好糧草、茶水,迎接紅軍。紅軍所到之處,群眾夾道歡迎,在沿村沿路的牆上樹上貼滿了“歡迎紅軍”,“打倒土豪劣紳”等標語。汝城文明司的群眾,自動捕獲敵區長,並帶領紅軍搜繳團防長短槍20餘支。紅三軍團到達赤石、平和一帶,臨近粵漢路時,地方黨組織及時提供了敵人兵力尚未完全集結,嘉禾、臨武等尚無大敵的重要情報,紅軍總部據此作出了南北兩翼佯攻、鉗製,主力中路突破,向嘉禾、臨武進軍的決定,為突破第三道封鎖線爭取了主動和時間。

  在汝城縣黃沙嶺一帶,流傳著貧農老大娘何鳳蓮一家熱情幫助紅軍的故事,大家都尊敬地稱何鳳蓮家是“擁軍戶”。1934年11月初,中央紅軍長征突破敵人第一道封鎖線後向汝城方向進軍,消息很快傳到了黃沙嶺下的一個小屋場。這個小屋場隻有幾棟四麵通風的小屋子,老百姓都很窮,許多人夜裏連一盞半明不滅的桐油燈也點不起。何鳳蓮也是靠擺個茶水攤,給過往的旅客供點茶水,賺幾個銅板補貼家用。聽說紅軍要來的消息,何鳳蓮興奮極了,這位大革命時期就參加過革命活動並當上了婦女代表的老大娘,一麵要丈夫清早就去挑水,把水缸裝得滿滿的;一麵叫剛滿8歲的兒子到附近山上去撿柴,自己則把屋裏屋外收拾得幹幹淨淨,好讓紅軍有個休息的地方。當紅軍部隊來到小屋場後,何鳳蓮和丈夫帶著孩子熱情地迎了上去,斟滿一杯杯清茶,請他們休息。一位紅軍幹部走上前來,和藹地問她能否在她們家裏借住一宿,何鳳蓮連忙應承,並把門板卸了下來,把曬得幹幹的稻草背來給戰士們墊鋪。30幾名戰士就在何鳳蓮家裏住下來了。何鳳蓮見隊伍裏有一位剛生過小孩的紅軍女幹部,趕忙騰出一間房子讓她們母子單獨住,並煮了一大碗甜酒雞蛋送給紅軍女幹部吃。為了使戰士們吃好吃飽,何鳳蓮特地帶著紅軍炊事員到屋後的菜園裏,要他隨便摘蔬菜。紅軍戰士很受感動,但嚴格遵守紅軍紀律,摘菜之後,堅持照價算錢,何鳳蓮高低不收。戰士們就想了一個辦法,把錢捆在摘過菜的藤杆上。何鳳蓮發現後,又將錢取下來送還給紅軍。

  為了阻止紅軍西進,國民黨當局沿途設置路障,搜集船隻,破壞橋梁,堅壁清野。沿途群眾主動為紅軍提供情況,當向導,幫助架浮橋,使紅軍得以順利前進。1934年8月底,紅六軍團抵達道縣茶園渡口。這裏是瀟水中段的交通要道,河麵雖然隻有30 多米寬,但河床很深,水流甚急,無法涉渡,敵人早把船隻趕走或沉入水中。湘敵王東原部尾追紅軍不放,形勢十分緊迫。當地一位老人冒著嚴寒跳入河中,將船隻打撈起來,還到別處找來幾隻船和木板,幫助紅軍迅速架起了一座浮橋,順利渡過瀟水,擺脫了敵軍。

  1934年9月17日,紅六軍團從菁蕪州向通道縣城的縣溪進軍。縣政府的官員們驚恐萬狀,在逃跑之前,把進城必經的渠水河上的浮橋拆掉了,妄圖以河作天然屏障,阻止紅軍進城。正當軍團首長為過河的問題焦急萬分時,播陽的薛昌紀、潘定坤、劉貴成等人放木排從城門外渠水河上放流下來了。這一情況的出現,對紅軍來說真是雪裏送炭。軍團首長站在河岸上,笑容可掬地呼喊:“老鄉,我們是共產黨領導的隊伍,是為窮人打天下的,現在我們過不了河,想借用你們的木排架橋渡河,不知道可不可以?”薛昌紀等排工看到這位當官的挺和氣,認定不像國民黨的軍隊,二話沒說就撐排靠岸,把木排借給了紅軍。並且還和紅軍一道將這12 塊木排用繩子連結起來,橫架在河上,一條連接兩岸的水上浮橋很快架成了,紅軍通過浮橋占領了縣城。

  1934年11月,紅一軍團一師四團搶占道州途中,兩個挑擔的農民得知是攻打道州的紅軍,主動拉著團長耿飆的手說:“長官,道州有一座浮橋,從這裏去縣城非得從橋上過不可,那橋是用船拚起來後用鐵鏈子串起來的,你們要先搶到橋,才能夠過去。他們(指敵人)要是知道你們去,會把橋拉過去,那時,你們可以在晚上派人遊水過去,把橋放過來。”紅軍得到這個重要情報後,繼續急行軍,到達水南渡口,組織火力掩護,奪取了船隻,在當地船工和群眾的幫助下,架起了浮橋,順利占領了道州城。紅四團政委楊成武在他的回憶錄中稱讚道:“若不是兩個挑擔的老鄉告訴我們關於浮橋的情況,假如沒有群眾的奮勇支援,為我們搭浮橋,我們就是三頭六臂也不能這樣快地占領咽喉要地道州城啊!在老蘇區,群眾放哨、報信、抬擔架、救護傷員已是我們司空見慣的事了,如今在新區道州,又出現了同樣的情景,使人民子弟兵所向無敵。可見井岡山留下來的傳統,是多麽珍貴!”

  紅九軍團占領江華縣城時,也得到了江華人民的大力支持,他們紛紛扛木板、竹子,有的甚至拆下門板、床板,幫助紅軍鋪架浮橋。

  1935年11月25日,紅六軍團軍團長蕭克率領紅軍從馬轡市出發去平口、新化,路過渠江。天下著毛毛細雨,從上遊洶湧而下的洪水陡然把渠江口加寬加深了。紅軍大隊來到渠江河邊,靠一隻小船擺渡過河,每次隻能渡20來人,嚴重地影響了行軍速度。眼見紅軍渡河困難,當地幾個窮苦百姓決定為紅軍搭座浮橋。他們披蓑戴笠手拿簰篙,冒雨下河搭橋。消息傳開後,又有20多個人趕來參加戰鬥。他們橫穿江麵牽了一條粗大的竹纜,把靠在河邊的杉木簰一塊一塊地撐到河中間,聯結起來。細雨浪花把大夥一身澆得透濕,深秋的江風吹得大家直打哆嗦。但是大家仍然堅持戰鬥,很快就把浮橋搭好了。紅軍戰士十分感激,緊緊握住他們的手說:“謝謝你們,謝謝你們!”臨走時還給他們一些銀洋和衣物。紅軍隊伍順利地從浮橋上通過了。人民群眾目送著逐漸遠去的紅軍隊伍,心中依依不舍。

  紅軍遠離蘇區行軍作戰,人生地疏,沿途群眾主動為他們排憂解難。紅軍過湘南時,江華三裏橋村農民蔣世豪晝夜為紅軍碾穀篩米;道縣興橋村30人幫紅軍挑運物資。尤其是道縣上關村婦女彭素貞給紅軍帶路挑擔子到貴州遵義。她使用過的扁擔現仍在遵義博物館展出。紅軍到達藍山縣火市時,群眾幫助紅軍碾穀篩米,燒水做飯。1934年9月中旬,紅六軍團西征到達綏寧縣黃桑坪時,當地村民楊昌發看到紅軍戰士饑疲交加,便煮了一鬥米飯,放到古杉林路邊,紅軍經過此地時,每人裝了一小碗飯,並留下一吊錢,共留下32 吊錢。

  紅軍長征途中,既有敵軍前堵後追,又有飛機空中轟炸,行走路線多為山間小道,坡陡路窄,加上時近嚴冬,路上冰雪覆蓋,一步三滑。沿途群眾便主動為紅軍破冰開路。1935年11月14日,紅二軍團大部隊翻越隆回境內白雪皚皚的老鷹坡,摔跤者十之八九,一匹馱著輜重的戰馬穩不住滑下懸崖,附近山下蘭草田的李恒回、賀元才、劉華本等10來個窮苦青年聞訊奔上山來,幫助紅軍搶救落崖戰馬,破冰開路迎接親人。肖家壟老農鄒昆清,見對門山路邊的楠竹被厚雪和堅冰馱倒在路上,影響行人通過,而這條小道又是紅軍行進中的必經之道,便揮著柴刀,一頓猛砍,幫助紅軍排除了征戰途中的障礙。為了幫助紅軍克服冰天雪地行軍的困難,有些地方的農民還在紅軍經過的坡路上撒下煤渣或穀殼。丁山農婦廖喜明屋前有個大窟窿,紅軍經過雪地時是一個伸手不見五指的晚上,娘兒倆生怕紅軍失足掉下去,就在窟窿旁邊燒了一堆柴火,照映著紅軍行進,大火一直燒到隊伍過完。

  紅軍過城步時,有110多人為紅軍提供過情報,90多人給紅軍帶過路當向導,8 0多人給紅軍挑過擔,1 3 0餘人給紅軍燒過茶煮過飯或送糧送物。有的青年自動組織起來,成立梭鏢隊為紅軍站崗放哨,或為紅軍帶路、送信。當時,因為給紅軍帶路做事被牽連的苗瑤同胞達400多人。有的被敵人抓進監牢,有100多群眾被敵人殺害。岩寨鄉貧苦農民楊昌和,多次給紅軍送信反映情況,主動給紅軍帶路,送紅軍至通道臨口,在返回的路上,遇上國民黨部隊,由於他不肯說出紅軍的去向,被敵人殺害。國民黨反動派還宣稱:“誰收藏紅軍的物件,格殺勿論!”強迫群眾交出或燒毀紅軍留下的物件,但城步各族同胞不畏生死,將紅軍所送的任何一件物品當珍寶收藏起來。現在全縣保存的革命文物80多件,如北京民族文化宮曾展出的城步苗瑤同胞保存的紅軍水壺、軍毯、子彈盒、手雷等20 件文物。

  紅二、六軍團長征到達冷水江後,當地群眾紛紛將衣著單薄、被雨淋濕的紅軍請到家中,生火給他們取暖,燒熱水讓他們洗澡,擔稻草為他們墊鋪,安排得妥妥當當。工人陳炳南見家裏住的紅軍衣被單薄,就和師傅同睡一床,騰出一床被子給紅軍蓋上。一個深夜,住在室內的紅軍發生煤氣中毒,二三十人昏迷不醒,住在隔壁屋裏的工人易正生發覺後,連忙喊來母親及周圍群眾,立即把門窗打開,弄來新鮮蘿卜和淘米水,一齊動手將蘿卜搗碎,與淘米水一起燒熱,然後一口一口喂給中毒的紅軍吃,當紅軍全部蘇醒過來時,天已亮了,大家雖然通宵未眠,但看到得救的紅軍,心裏特別高興。

  紅軍過隆回時,當地群眾有的為紅軍帶路,挑運東西,有的燒水做飯,有的護送傷病員。花園街上盧煥華,紅軍在他家住了兩晚,隊伍開走時,他主動為紅軍帶路送擔,直送到綏寧黃土塘還不願返回,並要求參加紅軍,由於他結了婚,部隊不同意,就給了9 塊光洋要他回家了。石背的譚又華,為紅軍送傷病員,挑藥箱,一直送到會同縣的江西界才返回。

  紅軍過會同時,會同人民積極為紅軍帶路當向導,支持紅軍過境。據不完全調查統計,王家坪、團河、向陽、聖儲、灑溪、堡子、報木等鄉村計有12 人為紅軍帶路、當向導。有的帶路送紅軍,一送送過兩三個鄉,1 0餘個村的路程;有的從會同境內帶路,一直把紅軍送到黔陽托口等地。團河鄉的馬貞蓬、馬貞瑞積極為紅軍帶路,從團河過灑溪到堡子,在堡子腳告別紅軍回家時,紅軍送了他們幾百銅錢作路費,還送了一件夾長袍。堡子鄉石章受為紅軍帶路送到托口。馬鞍鄉梁紹成從報木帶路送紅軍到托口,回家時,紅軍看到他衣著破爛,將打土豪得的兩匹布送給他,梁深受感動。

  紅軍過芷江時,洞下場村農民陳鬆林主動為紅軍帶路,紅軍戰士見他沒有穿鞋,便送了一雙膠鞋給他,他穿了10 多年後改為涼鞋繼續穿,一直不舍得丟掉。

  紅軍進入通道境內後,嚴格執行不打少數民族土豪、不殺少數民族保長、不驚動少數民族人士,並積極做好爭取少數民族工作的政策,使少數民族中的上層人士對紅軍產生了好感,並為紅軍長征作了許多有益的事情。橫領鄉侗族鄉長石萬真,在紅軍到來時,縣政府命令他組織鄉自衛隊,在橫領一帶設防攔截紅軍。由於紅軍認真執行民族政策,他在黨的民族政策感召下,深明大義,決心不與紅軍為敵,不傷害紅軍,並以朋友相待,冒著極大危險,背著縣政府竟然解散了準備攔截紅軍的自衛隊。不僅如此,他還借口叔父過世而請假回到黃土店老家,和群眾一起放炮迎接紅軍進村。據統計,紅軍過通道時,有50多人為紅軍帶過路、挑過擔,有1000多人迎接紅軍,或給紅軍燒過水、送過茶。雙江鄉中團村粟葉坤、粟團和、楊廷全3 人在紅軍進村時燃放鞭炮迎紅軍。黃土店群眾在進步青年李仲真的組織下,把一桶桶涼茶、一盆盆熱水擺在路旁和橋邊,當紅軍隊伍到達時,李仲真和鄉親們放炮鼓掌,遞茶送水,氣氛非常友好熱烈。紅軍見此情景,非常感動,一名紅軍宣傳員在花橋上即興寫下了一首詩:“夕陽鞭炮響,戰士跨拱橋,鄉親迎接我,後會期不遙。”抒發了紅軍對侗族人民的感激之情。雙江鄉芋頭村侗族老人楊再能兩次給紅軍帶路。紅軍不僅給了他優厚的報酬,還給他講了許多新鮮的革命道理,使他深深認識到:紅軍是為窮人打天下的,是窮人的恩人。紅軍走後,他將紅軍遺留下來的馬燈、粉盤、蒸籠蓋等文物,一直妥善地珍藏到解放後,並全部獻給了國家。

  (二)舍生忘死,精心救護紅軍傷病員

  在極端險惡的環境中,紅軍傷病員的安置護理十分困難。紅軍途經湖南各地,沿途群眾冒著生命危險主動掩護和護理紅軍傷病員,留下了許多革命群眾悉心照顧、精心治療以及掩護安置紅軍傷病員的感人事跡。

  紅軍長征轉戰湘南期間,成百上千的紅軍傷病員在這裏得到安置和掩護,大大減輕了紅軍進軍的後顧之憂。僅郴縣遊擊隊和宜樂工委就安置紅軍傷病員700多人。其中郴縣縣委將中央紅軍留下的400多名傷病員,分別轉移到雙元衝、桃花壟、後塘、前塘等較安全地帶治療。宜(章)樂(昌)工委在平和、燕窩、茶園等地共安置了300多名紅軍傷病員。在地下黨組織領導下,人民群眾冒著生命危險,同國民黨地方團防武裝作鬥爭,精心醫治和護理著留下的這數百名紅軍傷病員。

  在紅軍嚴明紀律、良好作風的感動下,湘南各地許多人民群眾冒著被抄家殺頭的危險,自覺地收養、安置和掩護紅軍傷病員。

  紅軍在汝城縣嶺秀鄉東山高文山與敵作戰時,一位戰士腿部負傷,躺在風樹坳下茅棚裏。青年農民羅秀林發現後,冒著國民黨軍胡風璋部清鄉搜查的危險,堅持每天送飯送藥。傷員的傷好轉後,他又護送這位紅軍戰士趕了一天一夜的路,在宜章趕上了部隊。這位戰士十分感動,將一隻隨身帶的織得很精巧的藤筐送給他作紀念。

  紅軍過汝城盈洞時,有15個傷員不能跟著部隊走,就隱蔽在農民鄒思武家裏休養,鄒思武把自家僅有4天的大米搭配雜糧、蔬菜招待傷員,傷員的傷稍好後,又護送他們到宜章趕上隊伍。

  紅軍過桂陽縣大塘鄉時,有10多個傷員需留下治療,大衝的貧農李興富把他們接到自己家裏,為防敵人搜查,深夜又把傷病員轉移到山中。他日夜為傷病員找藥、熬藥,把家中僅有的一隻母雞也殺給傷病員吃了。

  紅軍經過臨武、嘉禾等縣時,留下的傷病員,都得到了人民群眾的保護,有的被認作兒子,有的被當作女婿,躲過了敵人瘋狂的搜捕。紅軍從嘉禾縣袁家鄉張家村出發時,住在張日長家的通訊班戰士文永生,因腿負傷不能行走,張日長主動請求將小文留在家裏養傷。紅軍剛走,敵人就進村搜查,並叫囂“哪家藏有紅軍,馬上交出來,否則,全家槍斃”。張日長冒著生命危險,機智地將文永生藏在牛欄裏的牛糞堆裏,躲過了敵人搜捕。隨後,張日長又請來醫生治好了小文的傷。小文臨行前,將一顆五角星送給了張日長。張日長一直珍藏著這顆五角星。

  紅軍經過永州地區時,新田、寧遠、道縣、藍山、江華等地群眾積極救護紅軍傷病員。據調查統計,在永州境內被救護的紅軍傷病員有100多人,其中有20人還定居下來。藍山縣八甲村熊玉才、鄧繼紅、餘新強等6 人自發組織起來,在紅軍經過的道路上巡邏,保護紅軍行軍的路標,使掉隊的傷病員不致迷路。為了把身負重傷的紅軍連長鄧家祁隱蔽好,牛形村裁縫師周願林在同村人的支持下,在附近山上搭起一個茅棚,每天兩次送藥送飯。經過8個月的精心護理,劉連長傷好歸隊。

  道縣楊柳塘村的楊容秀老人,收養了一名紅軍傷員,當到鎮上給紅軍買藥時,有人問她給誰買藥,她回答是給弟弟買藥,機智地躲過敵人的搜查,並精心照料負理,使傷員很快傷愈歸隊。江華縣橋頭鋪赫洞村農民遊用材不顧全家安危,將4名受傷紅軍從村後的禁山背回家裏,立即熬薑茶、喂米湯水,有幾天村保長每天來他家裏查探幾次,4個紅軍擔心遊家的安危,準備離開遊家。遊用材堅定地說:“有我在,就有你們在,不要怕,我一定想辦法對付他們。”後來,他將這4 個紅軍背到村後的岩洞裏,他家5 口人輪流給這4 位紅軍送飯、送藥、送茶水。半年後,其中3 位紅軍恢複了健康,決定尋找部隊。臨別時,3 個紅軍分別送給遊用材一個挎包、一枚手雷和一張中華蘇維埃紙幣作紀念。遊用材也準備了一些紅薯和幾塊銀元送給這3位紅軍上路,剩下一位年齡最小的紅軍也在8個月後恢複了健康,在遊用材的幫助下,這位紅軍在江華沱江鎮安了家。

  1934年12月,紅五軍團三十四師4名戰士在湘江戰役後被敵人衝散受傷,得到了江永縣(原江華縣)橋頭鋪鄉親們無微不至的關心照顧。為了感謝鄉親們,紅軍戰士臨走時送了一張伍角紙幣給鄉親。

  中央紅軍翻過越城嶺從湘桂邊境進入通道縣內後,這一帶山高穀深,道路崎嶇,加上氣候寒冷,物資缺乏,在敵人的前堵後追下,沿途不少紅軍受傷、患病,有的因掉隊流落下來,有的還落入了敵人的虎口。通道各族人民懷著對紅軍的無限深情,冒著極大風險,機智勇敢地救護紅軍傷病員。深山瑤寨古孟村年輕婦女黃月英,當她下樓喂牛時,發現牛欄邊躺著一個受了傷的大個子紅軍傷員。此時,前來搜查紅軍的桂敵已進了村子,那傷員向她投來求救的目光。在萬分危急之時,黃月英急中生智,把紅軍拖進牛欄裏藏在黃牛身邊的草堆底下,躲過了敵人的搜查,保住了這位紅軍傷員的生命。敵人走後,她又和丈夫把紅軍傷員抬到屋裏。經過她用草藥精心治療,這位紅軍傷員很快得到了康複,繼續追趕隊伍。中央紅軍一軍團某部戰士吳光明,在廣西境內的一次戰鬥中身負重傷,靠戰友們時抬時扶來到通道,在翻越高山芋頭界的行軍途中又摔斷了腿。牙屯堡鄉龍寨村的侗族老人吳昌朋從這裏路過,發現了氣息奄奄的紅軍傷員,好心的吳昌朋老人不顧殺身之禍,把他背到龍寨一間堆滿稻草的牛欄上麵,還為他及時找藥治傷,天天送茶送飯。經過3 個月的治療,吳光明的腿稍好了一些,但仍不能下地走路。吳昌朋和寨子裏的鄉親們又湊了錢,請來一位接骨草醫,經1 個多月的治療,吳光明終於治好了雙腿,踏上了新的征途。他逢人就說:“是侗族人民給了我第二次生命。”

  紅軍過城步時,有120多人替紅軍傷病員采藥治傷治病,特別是湧現了許多群眾冒著生命危險智救紅軍的故事。平林邊溪貧農楊乙秀,見紅軍大部隊過後有一個傷病員在路旁走不動了,她就將他背回家中精心護理。有一天,她剛安排傷病員吃過飯,國民黨反動民團突然趕來搜索。她急中生智,把紅軍藏在柴草屋裏。敵人進屋後,她沉著鎮定,對答如流,當敵人往柴草屋裏搜索時,她機智地將家中雞籠打開,趕得雞兒亂飛亂叫,敵人趕忙去捉雞拿蛋,然後揚長而去。雖然丟了母雞和蛋,卻保護了傷病員。橫嶺鄉岩寨村農民汪家洪,為紅軍帶路往通道縣返回時,在離家不遠的觀音堂發現躺著一位紅軍傷病員,便將他背回家中,其妻陳秀英忙把這位紅軍傷病員打扮成本地人模樣,每天熱情煮粥熬藥,悉心護理。一天晚上,國民黨清鄉隊幾個匪徒闖進汪家,陳秀英對紅軍以兄弟相稱,騙過敵人盤問,巧妙地保護了紅軍傷病員。五團鄉平山村馬桂蓮老大娘,先後收留紅軍傷病員60多人,一連20多天,每天尋找草藥治病,直到把紅軍傷病員治愈,才讓他們離開。紅軍臨走時,十分感激地送給她一床棉被。楊梅坳鄉大坪水貧農李益香,有一天在大灣河邊割草,發現沙灘上躺著一位紅軍傷員,便把他背回家,藏在地窖裏,每天為他尋藥治傷,多次應付保長鄉丁的查問,直到這個紅軍的傷好了,才打發他走。中央紅軍長征到達城步之前,先後突破了敵人的四道封鎖線,紅軍損失過半,在黃沙河一戰,桂係軍閥在地麵上埋有無數劇毒竹簽,紅軍經過時,眾多的指戰員腳掌被毒竹簽刺破而發腫潰爛,但當時醫藥條件差,得不到及時醫治,因而使得傷病員的傷越來越嚴重,許多傷病員實在走不動就掉隊了。紅軍大部隊過後,國民黨反動民團、土豪地痞組成“清鄉隊”,大肆搜捕紅軍掉隊傷病員和掩護過紅軍傷病員的老百姓。紅軍在城步境內被敵人圍捕共500餘人,其中有100餘人被敵人殺害和在戰鬥中犧牲。但城步各族同胞千方百計地將紅軍保護起來。掉隊的紅五軍團傷員何興年在長安天王廟被住在廟中的孤寡老人龍大娘救起,藏於廟中,龍大娘為他熬藥治傷,並瞞過國民黨反動民團的清查。何興年為感激龍大娘的救命之恩,改為龍姓,相依為命過了幾年。後來與岩寨新樂村一位苗族姑娘結婚定居。解放後,他才恢複了何興年的本名。紅一軍團某師掉隊傷病員鍾仁瑞,原籍江西臨都人,在黃沙河被敵人的毒竹片刺傷腳,走到五團鄉巡頭村時實在走不動了,被當地老百姓收留養傷,後與當地苗族姑娘結婚,建國後,他加入了中國共產黨,還當上了鄉幹部。鹹宜鄉白水頭掉隊紅軍李風生解放後當上區幹部。像這樣被老百姓掩護收留在城步落戶的紅軍傷病員就有30多人。譜寫了一曲民族團結的頌歌。

  1935年12月,紅二、六軍團長征轉戰湘中、湘西南地區時,沿途群眾積極收養和救護傷病員。紅軍路過隆回縣肖家壟響龍村時,將3個傷病員交當地老農吳華為護理。為了傷病員的安全,吳華為和大兒子吳開學在屋後深山裏搭了一個窩棚,把紅軍傷病員背到那裏療養。父子兩人每天冒著危險,去山裏給他們送飯菜、茶水,還燒木炭火讓他們暖身子。通過精心護理,傷病員很快恢複了健康,第8天清早,吳家父子把他們接回家裏,讓他們飽飽地吃了一頓好的,洗了個熱水澡,然後依依不舍地送他們追趕部隊去了。橫板橋小茶園蕭華金家收養了一位紅軍傷員,時間達半個月之久,臨別時,蕭家送給這位紅軍1 件長袍、1個袋子和3升大米,並將他送出10多裏遠的地方。而對於那些不幸犧牲在長征路上的紅軍烈士,人民群眾總是想方設法進行安葬,使之安息於九泉之下。1934年11月,隆回縣鴨田村村民陳世怡將長征途中犧牲的紅軍戰士埋葬在五羅村四組陽豔山的陳會元屋左邊山腳下。1969年黃金井中學重修了這座紅軍墳,並立紅軍烈士碑,每年組織學生掃墓。

  洞口縣西中、花園的廣大人民群眾積極搶救紅軍傷員。李家渡球山院子的周蓮菊,收養了3個重傷員,敵軍來搜查時,他請人把傷員抬到自己的地窖裏藏起來,但是有兩個傷員因傷勢過重,加之天寒地凍,缺少必要的醫療條件,相繼死亡。剩下的一個經過精心療養,恢複健康,重返了部隊。相鄰的花園金橋院子劉桂林和雙豐院子盧光明,都分別收養了3個傷員,為這些傷員的康複獻出了最大的愛心。馬家上遊院子的曾冬娥、石橋沈家院子李衛姣和紅星院子袁蓮姣等,都各收養了一個重傷員,分別經過四五個月甚至半年的精心調理養護,才傷勢痊愈。最後還分別送給他們錢糧衣物,寫好路條,使他們重返了殺敵前線。

  紅軍過會同時,群眾對途中的傷病員設法進行救護、治療。一位姓楊的紅軍戰士掉了隊,到坪見村時,雙腳紅腫,腳趾也爛了,走路一拐一拐。該村梁莊炳的妻子心痛地扶起小楊進屋,細心地用土方子給小楊治療腳上的傷痛。經過幾天療養,傷好了。小楊急著要去找部隊,梁大娘為他籌備盤費和糍粑(幹糧),還千叮萬囑路上要多加小心。小楊萬分感激,再三向大娘道謝後,踏上了征途。還有一位掉隊的戰士在馬鞍鄉陽隆村發重病,老人粟登甲立即上山尋找草藥,親自熬了6 罐藥湯給這位戰士吃,幫助治療疾病。

  (三)踴躍參軍,擴大紅軍隊伍

  擴大紅軍是紅軍隊伍發展壯大的重要保障。紅軍每到一處,都把“擴紅”作為重要工作來抓。廣大窮苦百姓從自己目睹的事實中,明白了隻有跟著共產黨鬧革命,才能翻身得解放的道理。在紅軍“工農武裝上前線”的號召下,紅軍長征途中,沿途的許多青年積極報名加入紅軍,拿起槍杆子替窮人打天下。

  紅軍經過郴州時,許多貧苦青壯年農民報名入伍。汝城延壽鄉和文明鄉有上百名青年農民參加紅軍。紅軍在宜章白石渡做民運工作,有160多名鐵路工人和120多名農民參軍。當時宜章縣紗廠隻有幾十名工人,就有10多人入伍。紅軍所經其他縣都有數目不等的農民、手工業者參軍。中共湘南特委書記王濤,經組織批準,也加入了紅軍長征的行列。

  紅軍過永州時,參加紅軍的有170多人。其中新田3人,藍山17人,祁陽1人,寧遠6人,道縣50人,江華100多人。寧遠苗族青年田華堂剛結婚不久就要求參加紅軍,他表示堅決跟著共產黨,抗日反蔣,為父報仇。道縣白芒鋪裁縫學徒蒯秋棠,丟下剪刀,拿起鋼槍,加入紅軍行列。江華沱江鎮許多青年走上火神廟戲台報名參加紅軍。

  紅二、六軍團會師後,在進軍湘西北、策應中央紅軍長征和開辟湘鄂川黔革命根據地的鬥爭中,一大批土家、苗、侗、漢各族青年踴參加紅軍。在擴紅高潮中,湧現了許多動人景象。永綏縣苗族農民石邦智等人,步行百餘裏,穿越敵人封鎖線,前來加入紅軍。據不完全統計,1935 年6 月下旬,在桑植洪家關一帶就有土家、侗、漢族農民1000餘人參軍,先成立獨立團,後來編入紅六軍團十八師。桑植縣有一支以土家族為主、30餘名婦女組成的紅軍女兒隊,直接配合紅軍參戰,名震湘西。大庸縣先後有2100餘人參加紅軍,其中土家族170餘人。“吃菜要吃白菜心,當兵就要當紅軍”成了當時流行的佳話。

  紅二、六軍團撤離湘鄂川黔根據地進行突圍長征前,共擴紅12000人。人民群眾紛紛申請隨紅軍長征。大庸縣永定鎮侯清芝一家八口包括父親侯昌千、母親殷成福、叔父侯成福、愛人劉大妹、大弟侯清平、二弟侯宗久、妹妹侯幺妹都一起參加了長征,年齡最大的是他年近50的父母親,最小的是隻5歲的二弟。除母親、大弟和侯清芝本人勝利到達陝北外,其餘5 位親人都犧牲或病亡在長征路上。

  紅二、六軍團長征進入湘中地區後,開展了聲勢浩大的擴紅運動。在安化縣東坪的鎮東橋,在紅軍打土豪分財產的活動感召下,1 0多個要飯的叫花子也報名參加了紅軍。在錫礦山,紅軍從師和各團機關到各營、連,都成立了擴紅隊,製訂了擴紅計劃。擴紅隊深入到群眾中,認真做好宣傳動員工作。在紅軍幫助下建立起來的“抗日遊擊隊”、“抗日大同盟”、“抗日義勇軍”、“職工聯合會”、“工人糾察隊”、“工人團”等組織,也積極協助部隊做好宣傳動員工作。其中以工人楊篤和、郭桂生、謝植吾等為首組織的有上千人參加的“工人團”,與紅軍密切配合,積極協助紅軍搞好擴紅和籌糧籌款工作,並團結工農群眾打土豪、鬥礦霸,開展“實行八小時工作製度”和“反口子”的鬥爭。廣大窮苦工人農民從紅軍身上看到了光明,看到了希望,認識到隻有跟著紅軍扛槍打天下,才能打倒地主、礦霸和豪紳,窮人才能翻身得解放。整個錫礦山出現了一個擁護紅軍,積極報名參加紅軍的熱潮。幾天時間,從礦山到農村,到處可以看到揮舞紅旗、敲鑼打鼓的送兵場麵,到處可以見到父送子、妻送夫、兄弟爭先入伍的動人情景,到處可以聽到“當兵就要當紅軍”、“不打勝仗不回鄉”的嘹亮歌聲。飛水岩有個100人的小瓦廠,參軍的就有20多人。北礦寶大興所屬的6個公司和煉廠,每個單位都有好幾十人參加紅軍。有個在礦山做零工的小青年,當時隻有14歲,找到負責擴紅工作的營長要報名參軍,營長見他年紀小個子矮,勸他過幾年再當兵。可是,他人小決心大,紅軍走到哪裏他就跟到哪裏,營長見他要求堅決,便同意收留了他。有的工人在礦井勞動,為了不錯過當兵機會,顧不上跟家裏的親人告別一聲,就投奔紅軍去了。渣渡青年農民朱江,從新化的晏家擔煤到礦山,在路上看到了紅軍,把扁擔箢箕一甩跟著紅軍走了;原新化安集鄉餘元村(今冷水江市中連鄉餘元村)青年薑榮清,當時在北礦一家煉廠當采風工,紅軍一到礦山,就積極給紅軍帶路和運送物資,暗暗下定參加紅軍的決心。當紅軍離開礦山時,他從風車上下來就跟著紅軍隊伍上了路,走了10 多天後,家裏人還以為他在礦山做工。紅軍在錫礦山隻停留短短4天時間,就擴大紅軍800多人,其中大部分是青年工人。

  在辰溪,賀龍親自登門走訪老部下、北伐軍團長陳策,曉以北上抗日的革命道理,使陳策父子參加紅軍,帶動300 多名辰溪青年參軍。

  在漵浦,紅軍在駐地縣城、橋江、花橋、龍潭等地分別召開了30多次規模較大的擴紅群眾大會。會後,全縣自願報名參加紅軍的達2000 餘人。1935年12月7日,紅二軍團在漵浦縣城寺坪召開萬人擴紅群眾大會,會上,紅二軍團政治部主任甘泗淇作了《關於目前形勢和紅軍任務》的報告,另一位領導人作了《參加紅軍的重要意義》的講話。紅軍幹部荊吉生係漵浦縣人,原在國民黨三十四師當兵,後在龍山帶領一班人參加紅軍。他在大會上發言,結合自己的親身經曆談了紅軍與白軍的區別及體會。散會後,即有近千名青壯年報名參加紅軍。通過擴紅活動,紅二軍團在漵浦新建了一個團,另合編了一個獨立團。當時漵浦流傳的民歌唱道:當兵就要當紅軍,紅軍一來就掃平。會做工的有工做,會種田的有田耕!據統計,紅二、六軍團在湘中地區共擴軍5400 多人,大大增強了紅軍的戰鬥力。

  紅軍轉戰隆回縣境內時,共有92人參加了紅軍,後來他們中的大多數為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獻出了寶貴的生命。紅軍走後,孫家壟的孫琪金、李雲福等12人還組織起遊擊隊,拿起紅軍留下的槍支,開展打土豪、分財物的活動。

  紅軍在洞口雖然沒有正式開展過擴軍活動,但由於人民群眾認識和了解了紅軍,因而有許多窮苦農民自發要求參加紅軍,或積極動員自己的子弟參加紅軍。特別是在李家渡一帶尤為突出,如西中村的鄧星怡、鄧正仁、吳老曬,富田村的鄧星開,新興村的劉老細,木井村的陳鬆青,圳上羅家的羅玉等,都踴躍參加了紅軍。洞口街上的鄒玉和、王順朱兩位縫紉師傅,被請到花園幫紅軍製做完軍衣後,部隊付給他們工錢不要,毅然跟著紅軍上了路。岩山的楊滋榮也參加了紅軍。這些人除鄧正仁因病中途返鄉外,其餘都為人民的革命事業流盡了自己的最後一滴血。

  (四)傾盡全力,協助紅軍籌款籌物

  紅軍離開根據地進行遠征,處於無後方作戰狀態,給養補充都很困難,必須沿途設法自籌。紅軍轉戰湖南各地期間,人民群眾以極大的熱情積極協助紅軍做好籌款籌物工作,解決好紅軍征戰途中的給養問題。紅軍途經新田縣時,東門橋村裁縫師傅謝見祥夜以繼日為紅軍做幹糧袋。紅軍過江華縣時,橋頭鋪農民蔣榮輝的母親趕做布鞋送給紅軍。郴縣地下黨組織在紅軍到來之前,就發動群眾籌集糧食12萬多斤,光洋4000元,編織麻布草鞋28000雙,搭起安置傷病員的草棚11 個,有力支援了紅軍過境。

  紅二、六軍團進入湘中地區後,除了打土豪礦霸,開倉放糧外,還積極開展籌款工作。紅二軍團繳獲2萬多匹布和大量物資,以補充軍需。錫礦山工人家家門上插起小紅旗,並推選代表迎候紅軍。新化、漣源人民各籌集了上萬塊銀元,幾百擔大米,數百套軍用衣物,支援紅軍。新化地下黨員首先恢複黨組織,建立三溪橋支部和大同鎮貧農團,帶領數百名農民配合紅軍行動,協助籌糧、擴紅、宣傳,共為紅軍趕製軍鞋上千雙、軍服數百件。

  辰溪工商業者在賀龍發出的不得滋擾工商戶住宅、保護民族工商業的手令感召下,自動籌集了3800塊銀元交給紅軍。錫礦山的礦霸豪紳得知紅軍要來,早就將財物進行了疏散轉移,有的把金銀寶器和銀元用煤油桶裝上後埋在地下或沉入水塘,甚至丟進糞池,有的把精銻藏在煤堆下。為了給紅軍籌款,許多工人積極分子冒著日後被殺頭報複的危險,不辭勞苦,給紅軍帶路,探聽和傳遞消息。一些知情的工人主動幫助紅軍挖尋銀元珠寶。由於群眾的協助,那些埋在地下、沉入水塘、丟進糞池的銀元珠寶,有很多被找出來了。群眾還發明了潑水找寶的方法,擔水潑在地上,那裏滲水快就在哪裏挖。用這個方法,僅在礦霸楊笞吾家裏,就挖出了幾煤油桶銀元。紅六軍團撤離新化縣城時,城關鎮群眾做了100 個背袋送給紅軍。有一個紅軍戰士將自己的這個舊背袋留給群眾作紀念。紅二、六軍團在湘中休整了十幾天,籌款數萬元,獲得大量物資補充,為繼續長途征戰打下了基礎。

  許多民族資本家和工商業者在中國共產黨抗日愛國政策和紅軍正義行動的感召下,積極獻糧、捐款、贈物。錫礦山幾十家公司和煉局都捐了款。僅永福公司一家就捐獻銀元1000塊,一些商家、店鋪,也主動捐款和贈送雨傘、套鞋、布匹、衣服等物。接待站代表、商業資本家唐玉章,帶頭捐獻銀元300塊,贈送布匹、衣服一大批、套鞋4大擔。紅軍在冷水江期間,籌集銀元幾萬塊。據當地群眾和老紅軍回憶證實,紅軍撤回新化時,裝木箱請群眾挑運的銀元就有16擔,還有騾馬馱運的和每個紅軍戰士幹部分別攜帶的(每人攜帶20 -30 元)。紅軍還在寶大興、連溪橋等地組織縫紉工人趕製了一大批軍服,使大部分紅軍換上了新裝。

  隆回縣岩山街上的羅玉元,看到住在自己家裏的紅軍戰士都是赤腳草鞋,於是和母親連夜趕做了10雙白布鞋,送給紅軍戰士,穿上這種鞋再套上草鞋,就可以禦寒護腳。石江街上的裁縫邱國財、王軒安等11 人,見天寒地凍,紅軍戰士中還有些人沒有戴軍帽,便聚一起,通宵達旦地為紅軍趕製了120多頂軍帽。

  黔陽農民把自己家中珍藏的食物、果品送給紅軍,幫助紅軍戰士理發、縫製軍服,鐵匠為紅軍的戰馬趕製了上百副馬蹄鐵。工農群眾獻出門板、木材、渡船,幫助紅軍搭浮橋、擺渡船,搶渡沅水。當地民族歌手還編唱民歌、歌謠,表達對紅軍的讚美和思念。黔陽民眾編唱的歌謠唱道:一杯酒滿滿篩,紅軍會回來;地主嚇破膽,窮人笑滿腮;盼紅軍,早回來!

  1934年冬,紅軍長征路過通道播陽所時,侗族吳元秀五姑嫂義務給紅軍舂米5個晝夜。紅軍要給她們報酬,她們總是不要。有一次紅軍非要給錢不可,吳元秀五姑嫂隻好接受,但她們背著紅軍想了一個巧妙的辦法,把紅軍給的錢放在舂好的米裏,來拿米的紅軍絲毫沒有覺察,她們把紅軍給的錢又退給紅軍去了。

  在漵浦流傳著一筐豆芽菜的故事。1935年11月,紅軍進駐漵浦縣城後,住西湖塘的貧苦農民夏洪才聽說紅軍來了,想到紅軍人生地不熟,可能沒菜吃,連忙把家裏發好的豆芽菜裝了一大筐,送到紅軍夥房。年輕的炊事員小劉連忙問這筐豆芽菜有多少斤,會編快板的夏洪才說了幾句順口溜:“要問多少斤,不用拿秤稱,一筐豆芽菜,窮人一片心。”小劉堅持要過秤付款。夏洪才卻乘著小劉外出借秤之機,把豆芽菜倒在一隻水桶裏,提起空筐急急忙忙走了。當小劉借秤回來時,已不見了人影。

  §§第五章 長征英雄譜——紅軍長征在湖南重要人物介紹

  中國工農紅軍長征的勝利,是人類曆史上的奇跡。長征所表現出的一往無前的革命英雄主義和不畏千難萬險的革命樂觀主義,已經突破了時代和國度的界限。而正是長征將士們的艱苦奮鬥、積極樂觀、英勇頑強、不怕犧牲,鑄就了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長征精神。

  70年前,在湖南這片熱土上奉獻了自己的光和熱的所有長征將士們,創造了可歌可泣的偉大業績,為長征的偉大勝利作出了曆史性的貢獻。在中央紅軍經過湖南的險惡環境中,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央領導人,堅持與“左”傾錯誤指揮作鬥爭,最終促成在湖南境內通道轉兵,使黨中央和中央紅軍實際上踏上了通向遵義會議偉大轉折的正確道路。在中央紅軍連過二三道封鎖線、進行湘江血戰,紅二、六軍團先後執行長征先遣和策應中央紅軍長征的艱巨任務的過程中,彭德懷等紅軍將領的英名同一係列著名戰例緊密相連,他們率部踏平了無數艱險,打出了紅軍軍威。湘籍將領是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還有無數像陳樹湘一樣犧牲在湖南境內的將士們,他們為革命灑盡了最後一滴血。我們也沒有忘記以徐特立、蔡暢為代表的長征中的特殊群體,他們要克服年齡及身體上的更大困難,同一個普通戰士一樣負荷長征。

  這裏,我們隻能部分擷取長征在湖南的領袖、將帥和英烈們的事跡,以紀念、緬懷和學習他們的豐功偉績,讓他們創造的長征精神世代相傳。

  
更多

編輯推薦

1聚焦長征...
2聚焦長征--長征中的...
3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4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5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6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7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8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9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10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雜劇第二卷(二)

    作者:關漢卿等  

    經典名著 【已完結】

    關漢卿雜劇的劇場性和語言藝術:1.在創作劇本時,注意盡快“入戲” ,聚焦 到主要的戲劇矛盾上,從而迅速引起觀眾看戲的興趣。2.很注意處理戲劇衝突的節奏,注意...

  • 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雜劇第二卷(五)

    作者:關漢卿等  

    經典名著 【已完結】

    關漢卿雜劇的劇場性和語言藝術:1.在創作劇本時,注意盡快“入戲” ,聚焦 到主要的戲劇矛盾上,從而迅速引起觀眾看戲的興趣。2.很注意處理戲劇衝突的節奏,注意...

  • 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雜劇第二卷(四)

    作者:關漢卿等  

    經典名著 【已完結】

    關漢卿雜劇的劇場性和語言藝術:1.在創作劇本時,注意盡快“入戲” ,聚焦 到主要的戲劇矛盾上,從而迅速引起觀眾看戲的興趣。2.很注意處理戲劇衝突的節奏,注意...

  • 貞觀政要

    作者:(唐)吳兢撰  

    經典名著 【已完結】

    《貞觀政要》是一部政論性的史書。這部書以記言為主,所記基本上是貞觀年間唐太宗李世民與臣下魏征、王珪、房玄齡、杜如晦等人關於施政問題的對話以及一些大臣的諫議和勸諫奏疏。此外也記載了一些政治、經濟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