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1、社會生活是作文的活水源頭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水渠清澈要有源頭,那麽作文的源頭又在哪裏呢?

  文學原理告訴我們,一個作家在社會生活中積累了生活經驗,得到了切身感受,才可能以自己的經驗和感受為基礎,創作出文學作品。即生活是文學創作的源泉。同樣,寫出好的作文也要以生活為基礎,同學們寫生活中的親曆、親見、親身的感受、感悟,作文就有了堅實的成功根基。

  我們可以從名著中得到一些啟發。

  和許多讀者一樣,我在讀巴金的小說《家》時(現在中學課本中選入了其中的一段《鳴鳳之死》,建議同學們讀讀全本),常常被小說中的人物和情節激動得不能自已,和裏麵的主人公一同去經曆愛情和仇恨、喜悅和悲傷、幸福和痛苦、迷惘和抗爭。他的作品為什麽會這樣地激動人心呢?他在《文學生活五十年》一文中說得非常明白:

  “我出身於四川成都一個官僚地主的大家庭,在二三十個所謂‘上等人’和二三十個所謂‘下等人’中間度過了我的童年,在富裕的環境裏我接觸了聽差、轎夫們的悲慘生活,在偽善、自私的長輩們的壓力下,我聽到了年輕生命的痛苦呻吟。我感覺到我們的社會出了毛病,我卻不清楚病在什麽地方,又怎樣醫治,我把這個大家庭當做專製的王國,我坐在舊禮教的監牢裏,眼看著許多親近的人在那裏掙紮,受苦,沒有青春,沒有幸福,終於慘痛地死亡……我有感情無法傾吐,有愛憎無處宣泄,好像落在無邊的苦海中找不到岸,一顆心無處安放。倘使不能使我的心平靜,我就活不下去。”

  他的這段話很有力地說明了“生活是作文的活水源頭”的道理。麵對黑暗的社會、專製的家庭,他痛苦,他迷惘,他思考,他有非常強烈的思想感情,他要宣泄,否則就無法忍受。於是他拿起了筆,讓自己的強烈的感情在筆端流淌,匯成了激動人心的篇章。我們在閱讀他的作品的時候,都會切身地感受到他那洶湧澎湃的激情,那是一種發自內心的無法遏抑的力量。而我們在寫作文的時候,有這樣的非寫不可、不吐不快的感覺嗎?你會說“沒有”,這正是你寫不出好作文的原因。

  我們再來看一下他對自己寫作情景的描寫:

  “讓我的痛苦、我的寂寞、我的熱情化成一行一行的字留在紙上。我過去的愛和恨,悲哀和歡樂,受苦和同情,希望和掙紮,一齊來到我的筆端,我寫得快,我心裏燃燒著的火漸漸地滅了,我才能夠平靜地閉上眼睛。心上的疙瘩給解開了,我得到了拯救。”

  有生活,才能有感受,有感受也才能有話說,說出來的話當然也才會有真情實感,這樣的文章才可能是好文章。也正如詩人臧克家所說:“作者先為所寫的對象所感動,然後寫出來的詩才能動人。”而且,作者正因為有了豐富的生活體驗的內容,有了需要表達的強烈的思想感情,寫起來也才會思路敏捷,文如泉湧(作者也承認“寫得快”)。而我們在作文時,如果和作家有同樣的豐富的感受,也就不存在我們所說的“不會寫,寫不好”了。

  而在課堂上,我們在老師的命題作文麵前,往往搜索不到生活的體驗,也很少有要表達的思想感情,更談不上什麽創作的欲望和激情了,所以隻好煞費苦心地胡編亂造,生拚硬湊,寫出來的作文自然缺少生活氣息,沒有真情實感,幹癟無味,也就不能稱為好文章了。不會寫作文也就越懼怕寫作文了,這樣就導致惡性循環,一提作文就眉頭緊鎖,叫苦連天。我們的作文訓練就步入了這樣一種誤區,不僅使學生寫不出什麽作文,還使學生的心靈受到嚴重的摧殘。

  也許有同學會說,這些道理我明白了,可是一提筆,還是感覺無話可說,不知道寫什麽,這又是為什麽呢?我們說,社會生活是作文的活水源頭,不等於說有了生活就會寫作了,生活和文學畢竟是兩回事,這就需要我們用心地觀察生活、悉心地體驗生活、深刻地思考生活,才能從豐富多彩的生活中提取有意義的主題,從而寫出有價值的文字。也就是說,要做生活的有心人,否則對一切事情也隻能是視而不見,充耳不聞,麻木不仁。

  首先,隨時隨地細致地觀察生活,廣泛地認識生活。

  我們必須要養成這種習慣,隨時隨地地觀察生活,從細微處做起,一點一滴地積累。大凡自然界的一草一木、社會生活中的各種現象,都是我們觀察和認識的對象。父母兄弟、老師同學、親朋好友的言談舉止、音容笑貌、穿著打扮、興趣愛好、性格情趣等等,都是我們觀察和認識的內容。茅盾說:“應當時時刻刻身邊有一枝筆和一本草簿,無論到哪裏,你要豎起耳朵,睜開眼睛,像哨兵似的警覺,把你的所見所聞隨時記下來,你要找你的生活圈子以外的人做朋友,和他們多談,記錄他們的談話,記下你隨地對他們觀察的所得。”如果我們能夠認真地堅持這樣做,日積月累,就能儲備豐富的材料,寫作文時,就會有話可說,甚至會感到有說不完的話,正如當代作家王蒙在《當你拿起筆……》中寫的那樣:“當你拿起筆,在這個不平凡的時刻,高山巨川、蒼茫大地、城市鄉村、風霜雨露、花鳥蟲魚、朝霞落日、英雄豪傑、凡夫俗子、少男少女、老父老母、悲歡離合、古今中外、酸甜苦辣……繽紛的色彩,交織的音響,一幅又一幅的畫麵,一個又一個的旋律,一齊湧向了你的心頭、你的筆端。”19世紀法國作家福樓拜在指導莫泊桑觀察生活、進行寫作時,曾以眼前經過的一輛牛車為題,讓莫泊桑寫出七篇不同的散文,莫泊桑很為難。福樓拜說:“拉車的牛,早上和晚上的神態不一樣;趕牛車的人喝醉了和沒有吃飽,對牛的態度也不一樣;牛餓著肚子上山岡和飽著走平路有明顯的不同……這些不同的細節舉不勝舉,如對這些細節仔細加以觀察,就是寫出一百篇散文也不困難。”說得多有道理啊,很多時候,我們缺少的就是這種觀察事物的習慣。

  請看下麵的一篇學生的觀察日記。

  睡神的眼睛

  王春妍

  聽說睡神有一雙透徹的眼睛,到夜晚時,他就用那雙大大的眼睛俯視萬物,萬物皆眠。可是大白天的,調皮的睡神似乎按捺不住寂寞,跑出來偷偷地窺視人類了。

  這不,我左後方的那位自上課開始,就用手支撐著他那要命的大腦袋,頭部微微揚起,堅持隻那麽兩三秒,就重重地沉了下去,迅速而猛烈,眼睛也跟著閉上了。大概怕與睡神對視,又不想在課堂上睡覺吧,便用模糊的僅存的一點意識和力量,又把他那堆骨頭挺了起來,可是費了好大的氣力。“呼!”他深深地吸上了一口氣,是讓頭腦的供氧充足些吧。果然奏效,眼睛開始半張半閉,隻是目光有些迷離,有點呆滯。要挺不住了!他的身子的姿勢開始慢慢僵硬,好久也沒有變化。又過了片刻,上半部分開始下沉,頭壓得越來越低,後腰慢慢地向後挺起,逐漸變成弓形,隻有忽扇忽扇不時眨動的眼睛讓人知道他還在做最後時刻的掙紮!活脫脫一個大蝦米的雕像。

  睡神看到這一情景,終於被他感動了,隻把眼神向他身上一投。他終於合上了雙眼,然後再也沒有張開。

  有同學說,學校生活三點一線,十分單調乏味,沒有那麽多好寫的內容,讀了這篇日記,會得到一些啟示吧。這是一篇典型的觀察日記,作者對課堂上一位同學打瞌睡直至入睡的過程進行了細致入微的觀察,描寫得生動細膩。其實在我們的生活中,隻要我們有一雙善於發現美的眼睛,真誠地投入到生活中去,就會有好多類似的生活場景,我們都可以把它們當做練筆的材料。

  其次,深入地思考生活,認識事物的本質。

  《紅樓夢》裏有言曰:“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這裏要強調的是對“世事”“人情”要“洞明”“練達”才能成為學問和文章。也就是說,要透過現象看本質,對人物或事物往往需要反複、連續地觀察、比較、分析,才能掌握真實的情況。比如我們要深刻地了解一個同學,僅僅觀察他的長相、身材、衣著打扮是不夠的,還必須長時間地觀察,“聽其言,觀其行”,甚至對他的個性特長、內心活動等等,都進行深入的分析、研究,才能認識其性格特點、本質特征。對生活中發生的各種事情都要這要深入地分析,才能提煉出生活的本質,成為寫作的素材。下麵舉我日記中的例子加以說明。

  不該笑的事

  “篤篤篤”,敲門聲。

  地理老師說道:“請進。”於是進來了那位剛來不幾天的新同學(我至今還不知道他叫什麽名字呢),他進來後,在門口驚慌地環視一下班級,又說了聲“走錯了門”,扭頭便跑了出去。同學們哄堂大笑,老師出去把他叫了回來。同學們又大笑一番,他紅著臉逃回了自己的座位,仍有笑聲不絕於耳。

  可我一點兒也沒有笑,反倒覺得有些難受――替那位新同學。同學們為什麽要笑呢?新來的同學對一切感到陌生,難免出些差錯,有什麽值得一笑的呢?笑得越厲害,他就越覺得尷尬,心裏會多難受啊!這種快樂是完全建立在別人的痛苦之上的,很是無聊。

  其次,人要有自己的思想,不要人雲亦雲,隨波逐流。有些同學本不想笑,見別人笑時,也跟著笑,造成了哄堂大笑,長此以往就易形成不好的風氣,不良影響也會越來越大。社會上的好多歪風邪氣不就是這樣形成的嗎?

  第三,我們每個人都要學會設身處地換位思考,誰敢肯定類似的尷尬不會發生在自己身上?或許很多人已經有過了,那時你的心情又如何呢?說不準還會罵那些笑話你的人吧?那此時為何還要笑話別人呢?互相笑下去,豈非造成惡性循環?

  這真是不該笑的事。

  應該說,這件事情是我們日常生活中再小不過的事了,我把它捕捉到了,寫成了一篇日記。此文用了反複的手法,對同學們的笑進行重點描寫,很顯然是有用意的,為後麵的議論做鋪墊。而下麵的議論又分三個層次,可以說是逐層深入,層層遞進,使它有了一定的深度和邏輯力量,這樣練下去,何愁不會寫議論文呢?感到作文沒什麽可寫的同學,可以好好地閱讀這篇短文,進行反思,你有這種觀察生活、思考生活的習慣嗎?想一想,你的身邊有沒有發生過類似的事情,你注意了沒有?是不是對它們視而不見呢?對發生在身邊的事情都“洞明”了嗎?是不是對它們麻木不仁呢?法國著名雕塑家羅丹說的好:“美是到處都有的,對於我們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這句話正揭示了同學們不善於觀察生活、深入地思考生活的現狀。再如下麵的一篇。

  照相

  臨近高考,需要相片,於是大家都去照相。取回來之後,很多人麵對自己的肖像頻頻搖頭,於是再去照,仍不滿意,再照,依舊,方罷休,無可奈何。這才真正認識了自己――我本來就這副模樣!

  是的,本來就是這副模樣,為何要重複幾次才認識自己呢?這是不時時檢查自己、反省自己造成的。一個沒有耳朵的人照了張相,顯然會因少了個耳朵而不滿意,但隻能從心裏說,他總不能大喊一聲:“我咋沒有耳朵呢!重照!”因為他知道自己的情況,即使再照一百次也不會有的――他本來就這模樣。

  很多同學,麵對自己的照片挑出許多毛病:眼睛大了或小了,嘴唇厚了或薄了,臉肥了或瘦了,表情麻木冷漠或是凶惡可怖……不一而足。於是再照,仿佛一下子就能變成帥哥靚妹,可能嗎?連對自己的麵目都缺乏足夠的認識,那對自己抽象的心靈呢?因此,我們應時時了解自己,每天都照照鏡子反省自己,以防到時候連自己都吃驚。

  這可以算是一篇小雜文吧。當時有些同學因對自己的相片很不滿意,照了好多次,我於是對這種現象進行了一番思考,寫了這篇日記。法國哲學家帕斯卡爾說過:“人是一根會思想的蘆葦,人的全部尊嚴就在於思想。”其實,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文章的全部價值也在於思想。法國《世界報》創始人伯夫・梅裏先生來我國訪問,有位記者提問:“你寫了多少文章?”他回答得非常巧妙:“我寫文章不計算字數,而計算思想。”可見思考在寫作中的重要作用。生活中的很多現象,如果不進行這樣的思考,也隻能是視而不見,充耳不聞,也就不會有這樣的文章。所以要多側麵、多角度地觀察生活,感受世界,思考社會人生,見常人之所不見,思常人之所不思,才能發常人之所不發之聲,使自己的文章閃耀著思想的光輝。

  
更多

編輯推薦

1中國股民、基民常備手冊
2拿起來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澤
5周秦漢唐文明簡本
6西安古鎮
7共產國際和中國革命的關係
8曆史上最具影響力的倫...
9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浙江抗戰損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結】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國古代皇家禮儀

    作者:孫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內容包括尊君肅臣話朝儀;演軍用兵禮儀;尊長敬老禮儀;尊崇備至的皇親國戚禮儀;任官禮儀;交聘禮儀等十個部分。

  • 中國古代喪葬習俗

    作者:周蘇平  

    科普教育 【已完結】

    該書勾勒了古代喪葬習俗的主要內容,包括繁縟的喪儀、喪服與守孝、追悼亡靈的祭祀、等級鮮明的墓葬製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內容。

  • 建國以來劉誌丹研究文集

    作者:中共陝西省委黨史研究室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收錄對劉誌丹同誌的研究文章,包括《論劉誌丹對中國革命的重大貢獻》、《劉誌丹在創建西北革命根據地的地位和作用》、《劉誌丹對西北革命根據地黨的建設的貢獻》、《共產黨人的楷模》、《劉誌丹在黃埔軍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