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46章 出嫁女子喜歌(1)

  出嫁女子喜歌

  太陽出來金光照,念喜的人兒剛趕到,

  遲不來,早不來,花轎抬起我趕來。

  就放炮,就長號,雲霧騰騰喜氣罩。

  攔住花轎送段喜,誇誇新娘好容貌。

  白白臉蛋粉團團,苗條身材端錚錚。

  人品好,有才氣,知書達理樣樣好。

  曉天文,通地理,閨房女紅巧天工。

  轎裏坐定穆桂英,吉時要會楊宗保。

  花轎動時有祥雲,八洞神仙護定身。

  喜神貴神路上迎,太上老君保太平。

  一路平安一路喜,喜氣洋洋開喜門。

  娘家喜,得佳婿,婆家喜,迎賢媳。

  大紅喜字兩家喜,攀龍附鳳成大喜。

  鼓樂齊鳴快長號,親朋好友都送喜。

  迎媳婦喜歌

  太陽出來紅花開,家有金鬥掛銀牌。

  富貴人家喜門開,念喜的人兒閃上來。

  花轎進院我攔定,唱段喜歌來賀喜。

  黃道吉日成婚配,天作地合好姻緣。

  花轎好似天仙宮,八洞神仙繡兩邊。

  四個兔兒四角站,月宮陪定女嫦娥。

  兩個瓶兒掛轎杆,一路之上保平安。

  花轎快落西南角,西南角處兒女多。

  忙把轎簾一把揭,轎門走出女英賢。

  大紅氈毯鋪在地,錦繡前程有奔頭。

  一條紅綾二人牽,共結同心心相印。

  火盆就在麵前擺,跳過火盆呈吉祥。

  馬鞍掛瓶門前放,跨過馬鞍保平安。

  鬥米鬥麵參新人,一生福祿享不盡。

  鬥上又插尺子秤,一頭還掛菱花鏡。

  方天尺子有規矩,稱稱天地人心公。

  菱花大鏡照妖鏡,除去邪惡都安寧。

  吉時已到拜天地,儐相上前主持定。

  頭杯酒兒交給天,保你夫妻常富貴。

  二杯酒兒交給地,夫妻一生多吉利。

  三杯酒兒交中央,你們夫妻多安康。

  一拜天地乾坤定,二拜高堂尊卑分。

  夫妻對拜綱常立,禮儀一番洞房進。

  柳木弓,桃木箭,射了帳房能安寧。

  洞房裏麵兩盞燈,和氣二燈放光明。

  鴛鴦枕頭紅綾被,繡花褥子鋪幾層。

  雙雙核桃雙雙棗,花生兒女多貴子。

  對對碗筷對對盆,稱心娘子如意郎。

  吹手長號來響帳,驚動白虎快離去。

  全福之人來撒帳,五福俱享能久長。

  新娘帶來踩帳鞋,新郎換上快踩帳。

  上炕四角要踩遍,踩了四角兒女賢。

  四角先要踩東角,郎才女貌總相宜。

  然後再把北角踩,金銀財寶堆幾堆。

  再把西角踩幾踩,梧桐樹上招鳳凰。

  南角踩出禮儀錢,家風家訓代代傳。

  踩了四角要坐帳,背靠背來要結發。

  結發夫妻能久長,金玉良緣賀新郎。

  夫貴妻榮享太平,福祿滿堂賀新娘。

  大富大貴大昌順,大福大喜大吉祥。

  百年和好恩愛長,父母恩澤處處想。

  孝敬老人日常事,侍奉周到天天勤。

  誇罷新人誇主家,主家是家好人家。

  前院栽缽搖錢樹,後院又有金銀庫。

  搖錢樹上搖幾搖,金銀滿貫用不盡。

  金銀庫裏常去拿,用之不竭常滿盈。

  樓門院牆大宅院,富貴人家數第一。

  公婆都是賢良人,四鄉五鄰都稱頌。

  上孝父母和公婆,下憫子孫和賢媳。

  族人尊長都尊敬,左鄰右舍當家人。

  今日滿堂上下喜,都是前世修來福。

  唱了一陣好聽的,再祝一番將來的。

  一定高升主家富,兩家和好兩家發。

  三陽開泰保太平,四季發財享榮華。

  五福臨門喜事多,六親歡暢都高興。

  七巧仙女進家門,八仙題詩作畫屏。

  九重天上神賜福,十全十美人人誇。

  高門大戶如意親,夫妻偕老能長久。

  鼓樂齊鳴來奏響,趕快祝賀好姻緣。

  上頭念喜歌

  千裏姻緣一線牽,吉日良辰配姻緣。

  新郎新娘要坐帳,百年夫妻要結發。

  一梳新郎富貴相,前程如錦福無量。

  二梳新娘一朵花,賽過富貴牡丹花。

  三梳夫妻並蒂蓮,相親相愛龍鳳祥。

  姻緣婚配立宗嗣,傳宗接代香火旺。

  養小子,是好的,狀元打馬禦街行,

  養女子,是巧的,裁剪女紅是好的,

  子息發旺傳家風,一輩更比一輩強。

  夫妻二人一條心,黃土也能變成金。

  男兒有誌要高攀,女兒有心要賢良。

  從今以後成家業,不要忘了父母恩。

  孝敬爹媽人之道,侍奉公婆婦人規。

  鄉鄰百裏傳家風,門裏門外有家訓。

  子孝媳賢人人誇,人過留名世代傳。

  說了一番吉慶話,好處眾人慢慢誇。

  吹手鼓樂起熱鬧,美滿姻緣結緣發。

  暖窯念喜歌

  主家修造已完工,今日暖窯宴親朋。

  端茶的,點煙的,還有裏外看客的。

  七碟子,八碗子,滿桌酒菜動筷子。

  白麵饃饃紅點子,扁食捏得胖肚子。

  油糕八碗肉塊子,眾人主家高興的。

  誇了酒席誇地方,一院地方呈吉祥。

  一排窯洞齊錚錚,倒座馬棚灰撲撲。

  大門獅子滾繡球,影壁牆上有獸頭。

  風水寶地座字好,相輔相成福祿高。

  今日暖窯都喜歡,將來定能出大官。

  合龍口祝詞

  香煙悠悠進天門,諸神受香降祥來。

  今日正適黃道日,請得魯班合龍來。

  龍口一合永不開,金銀財寶進庫來。

  龍口二合大發展,主家輩輩能當官。

  龍口三合年年旺,千糧萬石有牛羊。

  四合龍口福壽長,主家一輩更比一輩強。

  五合龍口財門開,天神地神賜福來。

  神仙駕雲來此地,高站雲頭撒金來。

  一撒東方甲乙木,木旺定能長成材。

  二撒南方丙丁火,火旺日子能紅火。

  三撒西方庚辛金,金銀財寶滾進來。

  四撒北方壬癸水,水源茂盛人長壽。

  五撒中央戊己土,土生萬物長茂盛。

  五方撒遍五福全,五子登科祿位高。

  六撒福祿能長久,富貴人家數第一。

  七撒親朋來歡慶,慶賀主家喜喬遷。

  八撒八仙來祝福,八方來財不斷頭。

  九撒九鳳來朝陽,九州之內有名望。

  十撒富貴滿堂溢,十麵來風共朝儀。

  左撒青龍,右撒白虎,前撒朱雀,後撒玄武。

  金錢撒到新窯上,財源廣進人口旺。

  金錢撒到新窯院,榮華富貴萬年長。

  天無忌、地無忌、工匠無忌、主家無忌。

  薑太公在此,百無禁忌,大吉大利。

  獻場糕祝詞

  九月九、九重陽,穀子糜子上了場。

  穀子排了幾大行,糜子堆成如山峁。

  穀穗厚厚鋪滿場,主家眾人齊上場,

  連枷打,碌碡趟,一陣拾掇就起場。

  扇車過、木鍁揚,攢起圪堆要進倉。

  主家笑,眾人喜,五穀豐登年景好。

  趕快端來獻場糕,先進天地第一樁。

  風調雨順神保佑,莊稼全憑土神護。

  神農社稷農事神,五穀禾苗他發揚。

  再敬山神和土地,一年四季免災殃。

  敬過天地眾神靈,眾人要吃獻場糕。

  說喜段,唱喜曲,說唱一段再吃糕。

  我吃糕,主家高,明年更比今年高。

  我吃糕,主家好,一輩更比一輩好。

  抬碾盤祝詞

  龍從雲,虎從風,龍虎一行有風雲。

  今日事主請青龍,如同雲中青龍行。

  青龍一現有祥瑞,五穀豐登年景好。

  龍出深潭世無驚,黎民百世享太平。

  碾盤安在前院裏,一年四季保安寧。

  莊稼禾穀先農栽,五穀成炊碾磨推。

  人借風水能興旺,風水相宜福壽長。

  左青龍,右白虎,前朱雀,後玄武。

  四水相和不犯煞,諸神各在其位中。

  前院碾子後院磨,當院栽缽搖錢樹,

  後院還有金銀庫,牛羊成群滿院落。

  大囤圪堆小囤流,五穀豐收享太平。

  日子越過越紅火,平平安安永世寧。

  開光點眼歌

  焚香叩頭,跪拜上蒼,玉皇敕令,法力無邊。

  保佑黎民,永無災殃,感頌神恩,金殿初成。

  金像塑就,慧眼未啟,運作神筆,依次開光。

  點眼開光,眼觀六路,點耳啟聰,耳聽八方。

  點頭為尊,恒嶽至極,點心開犀,一點神通。

  點手開張,握定乾坤,點足舉步,步入青雲。

  東一筆,紫氣東來,西一筆,金風送爽。

  北一筆,水流暢通,南一筆,社稷呈祥。

  中一筆,國泰民安。一筆一筆,筆筆通神。

  年有十二月,月月都吉慶,晝有十二時,時時注太平。

  天無忌,地無忌,陰陽無忌,畫工無忌。

  玉皇敕令,十萬方世界共享太平。

  薑太公在此,百無禁忌,大吉大利。

  民俗勸誡歌

  說起茶,茶字經,出在深山遠澗中,

  山前采茶山後接,舟船運到揚州城,

  雖然不是真國寶,當今皇上它先行。

  說起酒,酒字經,杜康造酒醉劉林,

  這酒本是麥蜜水,淮安的麥子造的成,

  雖然不是真國寶,當今皇上用三盅。

  說起雨,雨字經,出在五湖四海中,

  老天下場及時雨,五穀禾苗往上升,

  雖然不是真國寶,它跟皇上血脈一般通。

  說起火,火字經,出在老君爐火中,

  大聖踢翻八卦爐,送到人間有火種,

  雖然不是真國寶,百姓皇上離不了。

  茶吃多了把病生,酒喝多了發酒瘋,

  雨下多了壞禾苗,遭了大火當時窮,

  四字不分大和小,萬物出在土中生。

  金木水火土為先,相刑相克又相生,

  日月星辰天邊行,春夏秋冬四季分,

  道生一來一生三,萬物都在五行中。

  陝北七堆火

  從臘月廿三日送灶君上天宮點燃第一堆火開始,除夕夜、正月初六、正月十五、正月十六、正月廿三、二月初二日止,陝北民間共要點燃七堆焰火來祭祀上蒼神靈。這一習俗的由來與我國儒教所推行的“柴”、“禋”和“血祀”有關。

  柴,就是柴祀,是儒教祀神儀式之一。《禮記·大傳》中雲:“柴於上帝。”《周禮·大宗伯》雲:“以實柴祀日月星辰。”說明周代已經有了柴祀之儀。鄭玄注雲:“積柴實牲體焉,或有玉帛,燔燎而升煙,所以朝陽也。”這說明,在行柴祀之儀時,要將牲畜或玉帛放在柴上焚燒,並且將其規定為祭祀的必要程序。柴是焚燒,禋是點燃柴後讓煙飄升於天,二者在本質上沒有什麽區別,但在煙、火上有區別。後來人們便將“柴”與“禋”合而為一,不再加以區分了。

  禋在《古文尚書·舜典》以及《今文尚書·堯典》中均有記載,其中雲:“禋於六宗。”漢唐儒者大都認為“禋於六宗”是指以虔誠的心態,用豐盛而潔淨的祭品來祭神。《周禮·大宗伯》中雲:“以禋祀祀昊天上帝。”鄭玄認為:“禋之言煙,周人尚臭,煙氣之臭,聞者。”根據鄭玄的這段注釋來看,禋是將祭神用的牲畜放在柴上進行焚燒,使煙氣上達於天。

  血食是儒教用新宰殺的動物的血肉來祭祀神靈,稱之為使神靈“血食”的祭祀儀式。血食是在祭祀上帝或日月以及諸天神時所舉行的儀式。一般是將牲畜宰殺後,放在柴草上進行焚燒,所以也稱做“柴祀”或“禋祀”。祭祀地神時,則是將牲畜的血埋入地下,稱做“瘞”。有的祭祖儀式也用牲畜,其儀式是“先迎牲,殺於庭,取血告於室以降神”(《通典》卷四十七)。依照祭祀規格的不同,所用牲畜也有所不同。最常用的牲品有牛、羊、豬,但還旁及一些家養或野生的動物。祭祀所用牲品必須進行嚴格挑選,並在祭祀前的一定時月裏進行單獨飼養,還要有專門人員管理。皇帝在舉行大祭之前,要親自去查看牲品,稱做“視牲”。在我國封建社會中,一些重要的祭祀場所,如天壇、宗廟、社稷壇以及孔廟等,都設有專門的宰牲亭。主祭人員要親自牽著牲畜來到宰牲亭後才能宰殺。祭神時,在獻完生食以後才獻熟食。

  梁武帝是信奉佛教的皇帝,他對祭禮進行了改革。他在祭祀宗廟時,用大餅蔬菜來代替肉食。我國曆史上將這一重大改革稱之為使祖宗“不血食”事件。

  陝北的七堆火就是從祭祀天地諸神的禮儀中衍化而來的民間習俗。臘月廿三是人們祭祀灶君的火。灶君既是一位天神,又是一家之主,傳說他還救過人的命,理所當然地應當享受人們對他的祭祀,人們同時也祈盼他到了天宮以後,在玉皇大帝前美言人們幾句,給家庭帶來幸福。但灶君不是大神,所以祭祀他的火也不大。除夕之夜是天上地下各路諸神大換班的日子,而且又神多、位高,所以,除夕之夜的火堆是很大的。正月初六是陝北民俗中的小年,是新到各路神靈上任的日子,第二天便是“人日”了,所以應當對新上任的諸神表示歡迎,又對人日進行慶賀。這一天的火也是大火。正月十五是天官誕日,天官賜福是民間俗信,所以要點燃大火,對天官誕辰進行慶賀。正月十六日是天官賜福的日子,這一天,他降臨人間,給人們賜福消災,人們祈盼得到天官的賜福,點燃大火,並從火堆上跳過,以此來向天官祈福。正月廿三是灶君上天一個月的匯報後回宮的日子,人們以火迎接他的歸來,表示對他在玉皇大帝前美言家人的感謝。二月初二是龍抬頭的日子,龍抬頭以後,莊農就要開始忙於勞作了,人們希望龍能給人帶來風調雨順的好年景,所以要祭祀它,祈盼囯泰民安,同時對天地五方諸神祭祀,祈盼得到他們的保佑。這一天,人們還要祭祀與人們生息相關的社神、稷神等農事諸神,所以,也將這次火稱做“社火”。

  陝北七堆火中,人們除了在正月十六和二月初二這兩堆火中燒烤一些年茶飯,如黃饃饃、白饃饃作為祭品外,其他幾堆火中不燒任何東西,僅為“柴祀”。所燒饃饃中大都包著豆類,燒熱後人們吃食,俗稱之謂“咬蠅子腦”。咬蠅子腦是除蠅害民俗。還有得錢之義,因“蠅”與“銀”諧音,咬蠅子腦也就是咬銀子腦,是求財進寶的祈盼。

  薦新、望

  薦新,就是用剛剛成熟的新鮮食物祭祀祖宗。《禮記·祭統》中雲:“凡祭有四時,春祭曰礿、夏祭曰禘、秋祭曰嚐、冬祭曰烝。”《爾雅》中的說法與之略有不同,大意都是以時鮮食物祭祀祖宗。薦新之儀還可隨時進行,不一定隻限於一年的四次。時鮮食物從新鮮的瓜果蔬菜到野鹿、野兔、鳥、魚等,隨時可以設定。時新食品隻有在向祖宗薦新以後,活著的人才能食用。這一古代禮製在為民間所借用後,陝北民間從此一直遵循著,直至上世紀五十年代以後才逐漸被人們所淡化,現在已沒有多少人依此禮儀祭祀祖宗了。

  望是儒教對遙祭的稱謂。《古文尚書·舜典》中雲:“望於山川,遍於群神。”也就是遙祭山川的意思。儒教禮製規定:天子祭天下名山大川,由於路途遙遠,不能親臨祭祀,所以就在京城或其他較為方便的地方實行遙祭。這一做法也被民間所借用,凡遇時分八節,在外之人不能回家到家鄉親祭祖宗,就在高山之上,河水旁邊,燒紙燃香以遙祭祖宗。由於這一祭祀形式方便簡單,至今仍在民間流行著。尤其是清明節、農曆十月一,遙祭之人絡繹不絕地出現在水旁、山頭。

  放牲、領牲、獻牲

  放牲有兩種含義,一種是佛教意義上的放牲,是將捕獲的魚、鳥等動物放回自然界或人工生存環境中得以生存下來。通常在寺廟中建有放生池供善男信女們放牲。在宗教和民俗中所說的放牲指的就是這一類。另一種是民間信仰意義上的放牲。我國藏族對山神很信仰,所以常用放牲的方法對山神實行活祭。活祭就是將活牛、活羊獻給山神。被放牲的活牛、活羊應以三色或五色布條絲線裝飾起來,一年四季放入山中,不剪毛,人也不能乘騎,讓其自生自滅。

  領牲是滿族薩滿祭祀中的重要儀式,也就是向神靈獻牲的儀式。領牲之儀是把豬趕到神靈之前,將水灌入豬耳,如果豬耳動了就意味著神靈已將牲禮領去了,合族人眾就會歡欣。如果豬耳不動,就要反複誦念神詞,並繼續灌水於豬耳,直至豬耳晃動為止。陝北民間的領牲與此基本相同,一般以豬、羊作為牲禮。用豬作為牲禮時,將水灌入耳中,使豬在地下揎一揎,如果用羊作牲品,就在其身上澆水,讓其抖起來。所以,陝北民間有“豬揎揎,羊瑟瑟”的說法,就是說豬揎了、羊瑟了,就意味著神靈已將牲品領受了。近世亦有用酒領牲者。領牲後,又將牲品豬、羊“領”了回來,然後宰殺,肉供人們分食,因此,又將領牲後分食牲品稱做“分牲”。

  獻牲是對神靈的祭祀儀式,如同儒教祭禮中的柴祀、禋祀以及血食等,但這種牲品是不為人吃的。陝北的獻牲是在白事中向死者祭獻牲禮。將豬、羊趕到亡者靈位前,孝子們跪拜,並頌以神詞,向豬耳、羊身澆淋清水,讓其揎抖起來,然後宰殺,褪洗幹淨後放置於靈位前的桌上,過一段時間後,將頭割下繼續獻於靈前,最後將內髒挖去,肉供喪宴所用。

  陝北民間有“先死的為神”的俗語,既然死後為神,就應享受牲品,在喪葬禮俗中向死者祭獻牲品是陝北民間的重要禮俗之一。其重要到孝子們必須向牲品磕頭,還有向牲品燒以香表的,可見祭獻牲品的嚴肅性在白事中的觀念之重。

  將牲品宰殺後,應立即在豬鼻上割一刀,將羊尾割去一截,俗信認為,這樣做的目的就是讓牲早去轉世。

  三牲

  在我國古代祭禮中,稱牛、豬、羊為“三牲”,是祭祀的主要牲品。因在祭神時將這三種牲畜放在一個食器(牢)中,所以又將這三種牲畜共同稱做“太牢”,如果不是三種牲畜同時具備的,則稱“少牢”。後來隨著禮儀製度的改進,太牢就成為專指對“牛”這一牲品的稱謂,“少牢”則是對羊這一牲品的稱謂。太牢或三牲是古代祭禮中最為豐盛的祭品,一般是在祭祀天地或宗廟等大的祭祀活動中才使用的牲品。到了唐代,皇家規定,在祭孔時也用太牢。

  另有“五牲”之說,也稱“五畜”。五牲是指五種家畜,即牛、羊、豕、雞、犬。還有“三犧”之說。犧在古代指的是純色動物,但三犧並不一定就是純色的,而是指三種野禽,即雁、鶩、雉。

  陝北民間所稱三牲指的是“豬、羊、雞”三種牲禽。其中沒有牛,因為牛是國家大祭中才使用的牲品,民間祭祀是不允許使用的。另則,陝北民間崇尚牛,將其視為“老家親”。之所以這樣認為,是因牛是被人最早馴化的動物之一,被人役使,養活著一老家子,與人結下了難以割舍的“親緣”之情。所以,一老家子對牛有著感激之情,稱其為“老家親”。在這種親情下,人們認為牛是自己的家庭成員,並對家庭有很大貢獻,視它為“扶江山”的忠良。因此在牛老以後,不能役使的情況下也不去宰殺它,任其老死,死後還以一定的方式為其舉行“葬禮”,這也是一家之中的一丁應當享有的“待遇”。陝北民間還有“牛老高山死”的俗語,就是說牛老了以後放入高山之中,任其自生自滅。這既含有藏族那種“放牲”的信仰意義,又包含了陝北民眾對牛的情懷,因此,在牲禮中沒有牛的原因也就再明白不過了。陝北民間最為隆重的祭獻禮品就是豬和羊,隻有在白事中可以見到,一些大的神事活動中亦可見到。在一些小的神事或法事活動中,亦有用雞作為牲禮的,所以才有豬、羊、雞為三牲之禮的說法。

  清明“墳會”

  陝北有句俗語“你吃墳會來了”,是對那些既不出錢,也不出力,來吃便宜的人的一句譏諷語。清明墳會,就是家族所有成員於清明節共同祭祖後的相聚就餐。是墳頭會。所謂墳頭會,是舊時漢族的祭祀習俗,屬宗族遺風。舊時,每一宗姓除了有宗廟(祠堂)外,每年清明節都要舉行祭祀祖墳的祭儀,屆時,由族長(年齡或輩分最高的)率領全族成員前往祖墳祭祖,禮儀特別隆重。祭祀以後,分食供品和饅頭等食品。由於同宗戶數多,就采取每年分戶管理祖墳,並承擔祭祀供物的辦法。每年每戶分管時,可以耕祖墳周圍的田地。陝北民間則是由宗族共同出資籌辦供品。

  封建時期的禮儀製度規定,每年農曆的十月初一是祭祖日,道教稱之為“民歲臘”。隻有在這一天裏,老百姓才可以對自己的祖先舉行祭祀儀式。唐宋以後人們對“寒食節”的信仰逐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寒食節本來是人們紀念晉國大臣介子推的,這一天是他的忌日。但是由於介子推在北方的影響很大,人們根據對他的傳說故事衍化出許多紀念方式,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寒食禁火,吃涼食,以“子推燕”來表達對他的敬仰之情。介子推是一位曆史人物,是受人們尊敬的人,而十月初一隻是道教依其教義擬製而成的,後來才被封建王朝所認可。這種擬製對老百姓來說意義不太深刻。老百姓所需要的是,能夠受到老百姓尊敬的人才值得人們紀念。所以,在北方紀念介子推的人也越來越多,也越來越成為一種民俗。到了清代,清王朝根據人民的意願和寒食節與清明節僅僅相差一兩天,以及唐宋以後已經將清明節與寒食節合起來,成為祭祖習俗的實現,便下令將清明節也作為“祭祖日”,成為民臘的節日,這樣一來,民間就有了兩個祭祖日,即農曆十月一日和清明節。

  陝北民間在長期的民俗流行過程中,逐漸將十月初一和清明節這兩個祭祖日分別予以稱謂。將十月初一稱做“寒衣節”,“清明節”為祭祖節。十月初一這一天,人們為自己的祖先送去寒衣,還要焚燒大量的紙錢以添補祖先在陰間的費用。清明節這天,為祖先掃墓培土,將紙錢埋壓在墳頭,以示祖先金錢滿盈。還將“子推燕”這種原來用於祭祀介子推的祭品供給祖先。由此可以看出,清明祭祖就是從祭祀介子推中衍化而來的。

  陝北民間將十月初一和清明節兩個祭祖日從意義上區分後,認為隻有清明節才是祭祖節,所以,就將清明祭祖看得很重,其儀式也隆重。這一天,親族各家都要到老墳(即祖墳)參加祭祖,各家按門頭分攤祭祖費用,購得各種食品,在祭祖儀式完畢後,凡參加祭祖的親族人員都可以分食祭品。有的富豪家族還有酒筵之席供家族全體人員享餐。家境稍差者,以油旋和饃作為祭品來分享。所以有了“吃墳會”的說法。

  
更多

編輯推薦

1中國股民、基民常備手冊
2拿起來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澤
5周秦漢唐文明簡本
6從日記到作文
7西安古鎮
8共產國際和中國革命的關係
9曆史上最具影響力的倫...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護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共收入論文41篇,分7個欄目,即考古學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遺址調查報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護修複技術、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戰損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結】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國古代皇家禮儀

    作者:孫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內容包括尊君肅臣話朝儀;演軍用兵禮儀;尊長敬老禮儀;尊崇備至的皇親國戚禮儀;任官禮儀;交聘禮儀等十個部分。

  • 中國古代喪葬習俗

    作者:周蘇平  

    科普教育 【已完結】

    該書勾勒了古代喪葬習俗的主要內容,包括繁縟的喪儀、喪服與守孝、追悼亡靈的祭祀、等級鮮明的墓葬製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