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13章 劉秀封樹王(4)

  以上應當屬於康親王的傳說,因為康熙皇帝於三十六年來陝北是巡視,沒有在民間私訪,而且有眾多官員相伴,不可能出現傳說中的情形。康親王作為歸化屯軍首領,分理蒙、漢民事,當時陝北又屬歸化廳的轄區,來陝北調理地方事務是完全可能的。這種勇敢精神在康親王身上是存在的。據《清史稿》載:“康熙十五年(康親王)自金華移師衢州,精忠將馬九玉屯大溪拒師。傑書督諸將力擊之,伏起、刃相接。傑書坐古廟側指揮,纛為火器所穿,衛兵負扉為蔽,傑書談笑自若,諸軍皆踴躍奮擊,精忠大敗,溪水為赤。”從中可以看出,康親王富有冒險精神。

  清太祖努爾哈赤所生八子,太宗皇太極為第八子,代善為第二子。世祖順治帝為皇太極第九子,聖祖康熙為世祖第三子。康親王是代善子祜塞之第三子,依此輩分來看,康熙皇帝與康親王同輩。代善八子有七子封爵,康親王是襲位。所以,康親王亦有民間所說“金口玉言”之尊。

  陝北民間的傳說應當是康熙皇帝和康親王二人的傳說,後來人們將其說成是康熙皇帝的傳說,這是因文化人對清史了解的緣故,知道有康熙皇帝。但純民間的傳說則是康親王,或說康新王。這是因康親王深入民間,與民眾接觸所致。至於把康親王說成是康新王大概是說轉了音。

  花木蘭

  花木蘭的故事在我國是家喻戶曉的,曆史上確有其人,這是可以肯定的,隻是她究竟是哪裏人,這才是人們所關注的。

  花木蘭的事跡早在她生存的年代就已經有了流傳,大約產生於後魏時期的“木蘭詩”,它被收在了《樂府詩集》中的《梁鼓角橫吹曲》。到了清代,褚人獲根據《隋唐誌傳》、《隋煬帝豔史》以及唐宋傳奇、傳說、戲劇等所撰寫的《隋唐演義》,將花木蘭的傳說編成了故事,為花木蘭的傳說起到了普及作用。

  花木蘭是小人物,正史上沒有她的一席之地。“木蘭詩”僅僅是歌詠她女扮男裝,代父從軍的故事,讚揚她保家衛國、不慕榮華的高尚行為,沒有說明她是哪裏人。《隋唐演義》中說,花木蘭之父是花弧,字乘之,拓跋氏魏時期的河北人。為千夫長,續娶一妻袁氏,中原人。木蘭父栽了一種木蘭樹,培養數年,不見開花。因袁氏在分娩時,此樹忽然開花茂盛,故而名其女曰木蘭。後又生一女,名又蘭。一男名天郎(亦有雲“天保”者)。又蘭小木蘭四歲,姿色都與那木蘭無異。木蘭生來眉清目秀,聲音洪亮,迥異於一般孩童。花乘之尚未有兒時,將她視如兒子一般,教她開弓射箭。到了十來歲,她不肯去拈針弄線,偏喜識幾個字,講究兵法。其時,劉武周結連了突厥曷娑那可許。該可汗為始畢可汗之弟,襲其兄位,而為西突厥,居北地。見武周有禮來講和,約他去侵犯中國,即招兵聚眾。這時,木蘭已十七歲,長得像一個漢子。北方人家,女紅有限,弓兵是家備的。父母見其長成,要替她配一個對頭,木蘭隻是不允。可汗點兵,她代父從軍去了。

  “木蘭詩”中雲:“昨夜見軍帖,可汗大點兵。”“可漢”亦作“合罕”、“可寒”,是突厥語的音譯,意為“皇帝”、“君主”,是古代柔然、突厥、回紇、契丹、蒙古等遊牧民族最高領袖的稱呼,相當於匈奴的單於。名稱源於3世紀鮮卑族,但作為最高統治者的稱號則始於402年柔然首領社侖統一北方後自稱丘(邱)豆代可汗(402—410在位),後西傳至中亞、波斯、阿拉伯等地區。東突厥時期,除統治中央的首領稱“大可汗”外,尚有一些統治各方部落的首領稱“小可汗”,由可汗分封其子弟充任。此外,在隋末唐初的割據勢力中也有一些漢族統治者接受突厥所封可汗稱號的,如劉武周、梁師都曾被始畢可汗分別封為定揚可汗與大度毗伽可汗。因語音變化,可汗亦可讀作“汗”,意義相同,無上下尊卑之分。但亦有學者認為“汗”乃指我國史籍中之小可汗,而非雄長突厥全境之大可汗。

  突厥,是古代族名,亦是國名。廣義的突厥包括鐵勒、突厥各部。狹義的則專指突厥汗國。6世紀初興起於金山(今新疆阿爾泰山)西南麓。為一遊牧部落。其名據說由突厥語而來。其含義,一謂係小山羊、小牛或強有力之意;另謂金山形似古代戰盔兜鍪,因當地俗語呼兜鍪為突厥,故以為名。初起時先屬於柔然,為其鍛工,首領姓阿史那。西魏大統十二年(546)在首領土門的率領下,南並天山北的鐵勒,收其眾五萬餘落。廢帝元年(552)又東滅漠北柔然,自稱伊利可汗,建立突厥汗國,樹牙於都斤山(又作烏德鞬山,今杭愛山支脈),疆域最廣時,東起遼水,西抵裏海,北越貝加爾湖,南抵阿姆河南。隋開皇三年(582)分裂為東、西二突厥。

  突厥的祖先本是平涼雜胡,後魏時期,減沮渠氏、有阿史郡者,以五百家奔茹茹,居於金山。因金山形似兜鍪,當地方言又稱做兜鍪或突厥,故而兜鍪亦稱突厥。茹茹就是柔,也稱做“蠕蠕”、“芮芮”、“蝚蠕”等。北魏時期,將茹茹所據地方政權稱為柔然。隋唐之際,柔然所統地域奄有漠北,東西萬裏。柔然政權屢屢入寇中原,為中原政權的禍患。後來又分為東西二部,最終為回紇所滅。現在的阿爾泰、新疆、青海、額濟納等處的土爾扈特族就是他們的後裔。剩餘之部西徙,滅東羅馬後建立了土耳其國。

  東突厥可汗始畢名叫咄吉,亦稱做咄吉世,是啟民可汗的兒子。隋大業十一年(615)曾率兵圍煬帝於雁門。此後,勢力驟增,契丹、吐穀渾、高昌等都臣屬於他。隋末地方割據實力如薛舉、劉武周、梁師都、李軌、王世充等亦向其稱臣。中原人民也因離亂之苦,多有往而依附者。大業十三年,始畢可汗曾出兵助李淵攻隋,定長安。唐初,始畢可汗國與唐建立了互市關係。

  隋唐時期及之前,河北是一個泛指,是指黃河以北的廣大地域和古代建立帝王之都的地域,並不指現今的河北。如內蒙古陰山一帶亦稱過河北。花弧屬河北人,指的就是這一區域的人。花弧之妻袁氏為中原人。中原指黃河流域一帶,應屬黃河中下遊或整個黃河流域一帶。花弧之女之所以名木蘭,是因其出生時一株木蘭樹開出了茂盛的木蘭花,故而取名“花木蘭”。由此可知,花木蘭的家鄉是可以栽植木蘭樹的。木蘭是落葉喬木,其花名曰辛夷或木筆。木蘭科中有望春玉蘭和武當玉蘭之分。望春玉蘭主產於河南,而河南在當時屬於“河外”,不屬河北之列。因此,花木蘭的家鄉肯定不是現今的河南。武當玉蘭主產於湖北、陝西、四川。當時突厥汗國的勢力範圍還沒有達到湖北、四川一帶。陝西是古代帝王建都之地,在當時的“河北”概念所指區域內。但關中屬“唐”的勢力範圍,突厥汗國稱臣於唐,無權於此行使權力。陝北正是突厥政權所控製的地區,花木蘭的家鄉就應當在陝北地區。延安市寶塔區的萬花鄉,據傳說就是花木蘭的家鄉。人們之所以將此地稱做“萬花”,就是為了紀念這位女中豪傑、人倫孝女而命名的,又栽種了數以千萬計的各種花卉來陪襯這位“花魁”。一則,因花木蘭姓花;另則,女人自古就以花來形容,植以花卉既符合其姓,又符合其性別,人們借以表達對這位女英雄的景仰之情。

  花木蘭的故事在民間流傳主要來源於戲劇。“木蘭詩”和《隋唐演義》對民間的影響不大。應該說《隋唐演義》的講述更具有真實性,因為它是在《隋唐誌傳》和唐宋傳奇的基礎上吸收了傳說、戲劇、講史等素材後編寫而成的。《誌傳》具有相當的真實性,傳奇亦具有真實性,但為了一些目的,可以渲染,然而這種渲染是對情節的渲染,而不是杜撰。

  《隋唐演義》中說:曷娑那可汗承襲了始畢可汗的汗爵後,有劉武周引誘他一起去攻取中原。他發出軍帖,招將點兵。軍帖到了花家,花弧年紀已老,僅有一兒,名天郎,尚在繈褓之中。女兒木蘭,十七歲。女兒又蘭,十三歲。木蘭念父親年老,女扮男裝,代父從軍去了。木蘭走後,花乘之因受不了鄰居的譏諷,又心上日夜憂煎著木蘭從軍的事,不上一年便染成一病,嗚呼哀哉了。其妻袁氏,拖著幼兒幼女,難以度日,隻得改嫁到同鄉一個姓魏的人家。

  曷娑那可汗起兵後不久,就歸降了唐。他將劉武周、宋金剛殺後,提著兩顆首級與劉世讓齎了來見秦王李世民,秦王李世民準許他們助唐伐鄭,他們拔寨開往河南。曷娑那可汗因見花木蘭相貌魁偉,做事伶俐,就提升她做了後隊馬軍頭領。幾千人馬來到鹽崗時,縹緲山前衝出一隊人馬來,是夏王竇建德的女兒勇安公主竇線娘從華州西嶽廟進香歸來。兩軍相遇,線娘護將範願率兵將曷娑那可汗團團圍定。正在危急之中,花木蘭的後隊趕到,木蘭身先士卒,衝入陣中,將曷娑那可汗救出,歸回本陣。木蘭將曷娑那可汗安頓好後,又出得陣來,叫本隊軍兵把背上所背的穿雲砲齊齊放出,範願見那砲厲害異常,就退去了。花木蘭卻不放過,領兵追趕上去。沒有提防,卻被斜刺裏冒出的無數女兵圍了上來,她們都是一手執著圍牌,一手執著砍刀,見了花木蘭的兵馬後,盡都就地一滾,好似落葉翻風,花階蝶舞。花木蘭一見,忙叫眾兵退後,哪料想女兵們早已滾到了花木蘭的馬前,一女兵將木蘭坐騎砍倒,木蘭顛翻馬下,夏兵用撓鉤套索拖了去。一個將官見了,如飛一般,挺槍來救。忽聽弓弦一響,一顆金丸將他的護心鏡打碎,他忙側身下去拾那金丸,卻被夏兵拿獲。夏兵拖翻了兩個,便掉轉馬頭逃了。竇線娘帶了木蘭與那一將官,趕上範願,於前麵紮住營盤。

  營中,線娘讓女兵將木蘭與那軍官帶上,得知那將官乃山西人,名齊國遠,與未婚夫羅成有私交,便放他北去。線娘勸木蘭歸降,木蘭說自己是女兒之身,線娘命女兵驗明後問木蘭因何從在軍中,木蘭以實情相告,線娘聽後感慨地說:不意北方強悍之地,反生此大孝之女,能幹又這樣高,我當拜下風了。又說,名爵人所易得,純孝女所難能,我自恨是個女子,不能與日月爭輝,不意你有如此心胸,我如今正少個閨中良友,意與你結為姊妹,榮辱共之如何?木蘭應允。線娘長木蘭三歲,對天拜了四拜,兩人轉身又對拜了四拜,從此以姊妹相稱。

  秦王率兵征伐,最後將夏王竇建德擒獲,押回京城處置。線娘與木蘭聞知後,裂帛纏胸,青衣露體,兩腕如玉般的赤綁著,口中銜著明晃晃的利刀,跪在朝門外,丹墀裏頭,要進見陛下。

  唐帝召見二人,問所為何事。線娘說,臣妾竇氏,竇建德之女,願以身代父典刑,故而敢冒死上瀆天威。唐帝說,竇建德豈無臣子子侄,要你一個瑣瑣裙衩來替他。線娘說:忠臣良將俱已盡忠捐軀。若說子侄,宗支衰落,妾父隻生妾一人,罔父母深恩,在所必報。唐帝說,你說隻生你一人,那一個又是何人。線娘未及回答,木蘭便說:“臣妾姓花,名木蘭,河北花弧之女。”便將從軍之情細說於唐帝。唐帝見她兩個言詞朗朗,不勝讚歎道:奇哉,兩孝女。聖人曾所言,兩好最難得。

  竇後聞聽,召線娘、木蘭進宮。問線娘婚否,木蘭代奏道,已許配幽州總管羅藝之子羅成。竇後以線娘與己同姓,收為侄女。竇後又問木蘭事,木蘭如實陳述,竇後深加讚獎,吩咐內侍,取庫銀二千兩、彩緞百端,贈線娘為奩資。又取銀一千兩、彩緞四十端,贈賜木蘭,為父母養老送終之資。並差內差送歸故裏。唐帝李淵為竇建德取名臣德,著禮部給賜度牒,即於殿前剃度,出家去了。

  木蘭曉行夜宿,回到家鄉,已非昔時光景。鄰居們見木蘭回來,說了家裏事,木蘭這才知道父親已故去,母親改嫁在前村魏家,不覺淚如雨下,如飛來到前村。恰遇母親在井邊汲水,忙叫道:娘,木蘭回來了。母親一看,是女兒木蘭,忙執手拖到家裏,母女姊妹們拜見後哭作一團。繼父與天郎也聞訊趕回家中,姊妹三個又各訴衷腸,哭了一夜。其時又蘭年已十八,也長成了一個出色的女子。次日,木蘭在姊妹兄弟的陪伴下,到父親墳上哭奠了一場。

  過了幾天,木蘭正收拾行裝,要往幽州去,不料曷娑那可汗聞知木蘭回來,一則有感於木蘭日前的解圍之功,又聽人說木蘭有十分的姿色,就差人來到木蘭家中,要將木蘭選入宮中去。木蘭聞知後,驚慌得六神無主。一則,她不願嫁與突厥;另則,竇公主已托她去幽州為羅公子捎一書信,一旦入宮,有負於竇公主。所以,夜間她對又蘭說了衷腸之事。說入宮之事,未知可能解脫,我此生決不有負於竇公主,所以須煩妹妹像我一樣,喬裝打扮後,往幽州走一遭,負我所托。隨即把線娘的書與箭並盤費五十兩交付給又蘭,又叫兩個女兵隨著前往幽州。

  第二天,果然有許多軍騎從儀來到花家。其母因木蘭歸來不多時日,哭哭啼啼,舍不得讓木蘭入宮。木蘭卻毫無懼色,梳妝已畢後走出來對那些來人說,狼主之命,我們民戶人家不敢有違,但要載我到父親墳上拜別了以後才肯隨你們入宮。那些人等隻好應允。木蘭上了車子,叫吳良隨了父母,俱送到墳頭。木蘭對著荒塚拜了四拜,又大哭了一場,便自刎而死。差人慌忙回宮複旨,吳良留下候信。曷娑那可汗聞知後,深為歎息,命以厚葬。木蘭的父母把她殯了,就葬於父親墳旁,吳良也回去了。

  又蘭在姐姐葬後心想,倘或曷娑那可汗曉得木蘭有一妹子,也要娶她來時,那可怎麽辦?難道我也要學姐姐那樣輕生嗎?倒不如往幽州去。便帶著木蘭交給她的書信銀兩以及兩個女兵,星夜啟程去了幽州。

  花木蘭自刎後就葬在她父親墳旁,萬花山不僅有木蘭的墳塋,而且還有她的祠堂,是她們花家後裔為她所建。曆經千年,屢遭毀壞,延安人民有感於她的忠孝節義,將她的墳塋祠堂整修一新,為人們提供了緬懷她生平事跡的場所。

  花姓在陝北很少,但仍然在陝北這塊土地上繁衍著後代,傳承著花乘之的香火。

  鬼穀子

  關於鬼穀子的說法很多。《宗教大辭典》中說:鬼穀子是古代隱者,後為道教奉為神仙。相傳他姓王,名詡,黃帝時期即在世,曆商、周數代,後隨老子西出流沙,周末複返中國,居漢濱鬼穀山傳道,號為“鬼穀子”,人稱“鬼穀先生”,弟子數百人,唯有蘇秦、張儀二人不喜神仙之道,好縱橫捭闔術,鬼穀先生曾屢次告誡二人勿迷戀功名利祿,以免害身。傳說他長於養性全生之道術,“凝神守一、樸而不露”,在人間數百年後,不知所往。也有說鬼穀先生是戰國時期的人物。傳說他曾經去雲夢山采集不死之藥而得道,因此容顏煥發如少年,隱居在青溪的鬼穀。蘇秦、張儀曾拜在其門下學道,三年後辭別了鬼穀,鬼穀痛心地對二人說,你們二人走後必然功名顯赫,但春花不能開到秋天。你們貪圖暫時的榮華富貴,卻忽略了長久的修養和修煉。“女愛不極席,男歡不畢輪。”你們肯定要遭到報應的。果然,蘇秦後來遭車裂之刑而亡。

  在道教神仙譜中,鬼穀先生是一位亦神亦人、撲朔迷離的神秘者。有人說“鬼穀”之名是隱者通號,並非實有其人。也有人說,鬼穀先生是“古之真仙”。相命行業“皆以鬼穀仙師為祖師”。晚清時期的胡祖德在《滬諺外編·三百六十行營業謠》詠上海起課先生雲:“起課先生真別致,祖師俱敬鬼穀子。”在傳說中,鬼穀子還是我國兵家鼻祖孫臏的老師。鬼穀信仰在我國還算較為普遍,在浙江鄞縣(今寧波)有專祀鬼穀先生的鬼穀廟,在縣東六十裏的太白山又建有鬼穀祠。此外,潁川陽城、陝西韓城、湖南大庸、湖北當陽,都有所謂的鬼穀。

  傳說鬼穀先生學識蓋世,辯才無雙,天文地理,六韜三略,乃至占術休咎,無一不精。又廣聞博記,可以不出鬼穀而對天下情勢了如指掌,後隱居於鬼穀的目的,一是為了修身養性,二是為了造就人才。但投於鬼穀門下的一百多人中竟然沒有一個學得先生的全部本領。

  在秦始皇時期,大宛這一地方有許多人莫名其妙地死在路上。這時,飛來群鳥,每隻鳥都銜著一棵草,將草蓋在死者臉上後,死者竟然全都活過來了,官府將此事報告給了秦始皇,秦始皇向鬼穀先生請教,先生說:“海中有十洲,祖洲、瀛洲、玄洲、炎洲、長洲、元洲、流洲、光生洲、鳳麟洲、聚窟洲。此草就是祖洲的不死草,長生在瓊田中,又名養神芝,葉片似菰,不叢生,一株草可以使上千人複活。”

  《拾遺記》中記載了蘇秦、張儀拜師的故事。說蘇秦和張儀是朋友,都好學深思,二人年輕時便結伴出走,到處尋師學藝。他們在尋師的路上一遇到好書就要抄寫。一路走,一路抄,一路學著。有一天,他們二人困了,就倚在一棵大樹下打起瞌睡來。在睡夢中,忽然被一位相貌古怪的老頭叫醒了,並且勸他們兩人讀書不要太苦了,要用靈性參透其中的奧妙。睡覺不要睡在風口上,當心著涼後生起病來。二人忙問老頭姓名,老頭說,我是方外人,無名無姓,隱居在“歸穀”。歸穀後來被人們訛傳為鬼穀,所以,人們便將隱居在歸穀中的老先生稱為鬼穀先生了。蘇秦、張儀一看老頭氣度不凡,願意跟先生學藝,向老頭表明心意後,老頭欣然同意了,帶他們一起來到歸穀。十一年後,二人學業既成,要出穀去。鬼穀叫人在地上挖了十個大坑,每個坑都有兩丈深,叫他們下到坑中遊說。並說,你們在坑裏要充分發揮你們的才能,把我說哭了,你們出去以後肯定能說動人間君主而得到封地。蘇秦是第一個進坑遊說的,他雄辯之才,滔滔不絕,情詞娓娓,繪聲繪色,說到傷心處,聲情並茂,說得鬼穀先生涕淚橫流,衣衫都被淚水打濕了。第二個是張儀,張儀的口才雖然不錯,但效果不如蘇秦,說到酸楚處,鬼穀子也還是禁不住其情之感染,滴出幾滴老淚。二人的考試總算過關了,他們一齊商議,戰國七雄最秦國強大,還是先去秦國遊說,但不知去秦國應該怎麽走。鬼穀先生就拋出一隻拖鞋,讓拖鞋給他們引路。二人出門後,遵照鬼穀先生的交代,把拖鞋向前一扔,拖鞋變成了一條狗,搖頭晃腦地在前麵給二人引路。不覺到了秦國,他們開始了縱橫遊說的事業。

  由於鬼穀先生是一個神秘人物,關於他的傳說在世上流傳很廣。

  陝西地方有一官宦人家,主人姓王,名善,膝下隻有一女,名喚金花。有一天,金花小姐與丫環來到花園中玩耍,看見一個死人頭蓋骨中長著一棵穀子,穗上隻結了一粒很大的穀子。金花小姐感到很奇怪,就把穀粒摘下,在手中把玩了一會兒,想看看裏麵究竟有什麽,便將它放在嘴裏,準備咬破。沒料到,穀子剛放入嘴中,就像長了腿似的,很快從喉嚨裏滑下去,滾入肚中。金花小姐雖然感到奇怪,但也沒把它放在心上。

  誰知,自從金花小姐吃了那粒穀子以後,肚子一天天大了起來。時間一長,爹爹王善覺得女兒有些不對勁,心想,我這樣的門第,出了這等醜事,實在有損於我王家的家風聲譽,便不問青紅皂白,一心認為女兒做出了不該做的事情,狠下心來,給了金花一條白綾,讓她自盡了斷。金花小姐眼看就要臨盆了,這時候,爹爹讓她去死,她死倒是無所謂的,可肚裏的孩子怎麽辦?她又想,死了倒也幹淨,省去世上人對她說長道短,也洗刷了父親的恥辱。便懸梁自盡了。

  金花小姐死了以後,王善因疼愛女兒,還是將她厚葬了。在棺材裏,金花生下了肚裏的孩子,他是一個男孩。起初,金花用自己的乳汁喂養著孩子。後來,孩子漸漸長大了,需要用食物來喂養了,金花就拿著父親給她的陪葬品,來到陽世上,在父親好友所開的南貨店中換一些幹糧回去喂養孩子。不久,陪葬的金銀玉器首飾等物都被換光了。金花隻得向店主賒欠。店主不知金花小姐已經死了,心想,她是王善的女兒,王善又是我的好友,而且很有錢,不怕她不還錢給我,於是,吩咐下人說,金花小姐以後來買東西時,不必向她要錢,記在賬上就行了。兩年以後,店主見金花買了不少東西,賒了一大筆錢,有些犯難了。金花又來到店內賒東西來了,店主對金花說,你賒了我這麽多東西,打算什麽時候還賬,是你自己還,還是讓你爹爹還?金花說“賬由我自己還,下次一定給你帶來。”又賒了些物品走了。過了幾天,金花拿著一件衣服來到店中,對店主說:“我沒錢還你的賬,這件寶衣權當銀兩,任你老伯折算便是。”店主接過衣服一看,這是外國進貢的一件寶衣,價值連城。店主大喜過望,慌忙將寶衣收藏後對金花說:“你以後要什麽東西,隻管來取,賬也不必記了。”

  原來,這件寶衣名叫翡翠寶衣,熱天穿在身上如同水澆,很是涼爽;冷天穿在身上很暖和,如同周身有流火。王善是地方官,又在地方很有威望,在邊塞防守建有功績,因此,天子將外國進貢的這件寶衣賜給王善,以慰藉其功。王善雖將女兒逼死了,但愛女之心很深,就在女兒下葬之際,為她穿上了這件寶衣入土了。

  有一天,王善的這位好友穿著這件寶衣來到王善家中,剛一進門,王善就認出了寶衣。心裏想,我已經給女兒穿去作陪葬了,為什麽會在他身上呢?莫非他掘了金花之墓不成?於是追問道:你這件衣裳是從什麽地方弄來的?好友說:“員外,難道你不知道,你女兒在我那裏拿了許多東西,是用它來抵賬的。”王善怒道:“我女兒死了幾年了,這是我給她的陪葬物,你若不掘墓,又從何而來?”於是,二人翻了臉,爭吵起來。一個說你掘了我女兒的墓,一個說你血口噴人。兩人爭吵不休,後經人勸解,大家一同來到墓地,挖開墳墓,打開棺材,隻見一個十二三歲的小男孩坐在金花身旁,金花好像睡著了一樣。王善將孩子抱起後,金花小姐的麵容突然變了,顯出很委屈的樣子。

  王善將孩子抱回家中,因孩子沒有父親,就讓他跟著自己姓,取名“王禪”。王善從孩子口中得知女兒金花是因為吃了“鬼穀”以後懷孕的,因此給孩子取了“鬼穀子”的小名。王善也覺得自己對不起女兒,又為她舉行了厚葬之儀。王禪長大以後入山學道,他天資聰穎,能知過去未來、天文地理,並開館授徒,世人稱他為“鬼穀先生”,後人則稱他為“王禪老祖”。

  此為湖南流行的鬼穀傳說,陝北民間流行的鬼穀傳說與此有雷同之處。

  王善是府穀的地方官,身邊有一位叫米顯才的米脂青年,才學很高,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河圖、洛書,陰陽八卦,無所不曉。隻因秉性剛直,深藏不露,顯得有些古怪,與仕途無緣,在王善府中做了一位文書官,整天抄抄寫寫,有時也為王善出些治理地方的主意,協助王善把地方治理得太平祥和,因而深為王善所賞識。

  王善有一女兒,名叫金花,長得貌若天仙,且知書達理。年已二八,到了出閣的時候了,王善覺得顯才家境雖貧,但才學富有,將他招為東床,也不辱王門之家聲,以後也可防老。征得顯才之意後,一日,邀來親朋,將顯才與金花的婚事訂了下來。

  一日,顯才代王善外出處理民事爭紛,回來途中,天降大雨,顯才淋雨後得了傷寒病,不久便嗚呼了。顯才臨死時向王善與金花說,將自己葬於府穀,以報知遇之恩,並叮囑,在墳上撒些五穀,以祈神農保佑。王善以婿禮厚葬了顯才。

  第二年十月初一民歲臘時,金花小姐來到顯才墳頭祭拜。墳頭上寸草不生,卻在墳頂上長著一棵碩大的穀子在金風中搖擺。金花感到奇怪,便把穀子拔起。穗子很大,卻隻結著一顆很大的穀粒。金花從來沒見過如此大的穀粒,想看看裏麵究竟有什麽不同之處,放入口中,剛要咬時,穀粒滑入肚中。金花也沒有在意,祭拜完後就回家了。

  金花自從吞下穀粒以後,肚子一天天大了起來,她懷孕了。王善發現女兒有些不對勁,認為金花一定做了敗壞門風的事情,就將金花趕出家門,斷絕了父女之情。金花百思不得其解,自己怎麽會有身孕呢?難道是吃了穀子以後懷上鬼胎了?想來想去,既然所懷是顯才的鬼胎,父親不認女兒,隻得去找婆家,為顯才生下孩子,好傳承一門香火。於是,一路向南而來。到了米脂,打問到米家後,他們哪裏肯認這個媳婦,將金花拒之門外,冷言相譏。金花走投無路,來到九裏山,夜宿於山窯,睡夢中,一位仙人對她說:“雲夢山中,歸穀有道。”說完,倏然不見。金花醒來,思想著夢中情景,忽然明白,仙人是為她指路的,雲夢山就是她的家。便一路走,一路打聽雲夢山在哪裏。來到宜君雲夢山中一穀後,頓覺腹內疼痛,於清溪邊產下一男童。怎麽為孩子取名呢?金花思忖,自己是吃了墳頭之穀後懷上了鬼胎,就給孩子取了“鬼穀子”的乳名。孩子沒有父親,隻好姓娘家姓,自己又是在祭奠顯才以後有了身孕,取名一個“禪”字,也可使自己收心了。禪,讀禪(善)時,是祭地的意思。《大戴禮·保傅》中雲:“是以封泰山而禪梁甫。”“梁甫”指“地”。若讀作禪(纏),指收心靜思。可見,金花為其子取名的用心良苦。陝北民間也有將王禪老祖稱做“王敖老祖”的。敖同熬,是煎熬之意。《荀子·富國》雲:“天下敖然,若燒若焦。”之所以這樣稱謂是為了說明金花小姐為了鬼穀受盡了煎熬之苦。

  金花有了鬼穀子以後,就在雲夢山中住了下來。先是金花教之,長大後山中一隱者教之。鬼穀生而聰穎,十二三歲時,黃老之術,太極八卦,天文地理,無所不曉。既而長大,更為精湛,尤其在醫道上很有造詣,為人治好了不少疑難雜症,故此遠近聞名。時有金鎖關地方官患了腿疾不能走動,聞聽鬼穀子是一位神醫,便派了衙役,帶著鎖鏈來到雲夢山中將鬼穀子鎖去為其治病。鬼穀子醫術雖高,但從不為壞人治病。此官欺壓百姓的事鬼穀是早有所聞的,在權勢之下,又不得不予以治療。本可用簡單方法就能治好腿疾,出於憤恨,便說:大人,你的腿要想治好,非換腿不行,否則,連性命也保不住。地方官問怎麽換,鬼穀子說,把你的鋸掉,換上別人的一條腿。地方官為了活命,隻好同意了,讓鬼穀子到死囚牢裏去挑選人腿。鬼穀子痛恨這班狗衙役,一心想割他們的腿,不想割犯人的腿,在牢裏轉了一圈後,回來對地方官說,牢裏沒有能用的腿,怎麽辦?地方官叩頭如搗蒜一般,求鬼穀子想想辦法。鬼穀子一轉身,站在身後的正是鎖他前來的那個衙役頭,便向地方官說,這個人的腿可以用。衙役頭一聽要割自己的腿,連連說不能用,不能用。地方官為了保命,哪管他願意不願意,命鬼穀子割他的腿。鬼穀子一聽,地方官同意了,就對衙役說,你的腿割了不要緊,還可以安上一條狗腿代替。鬼穀子讓人捉來一條狗,開始換腿。把地方官的腿割了,安上了衙役的腿,把衙役的腿割了,安上了狗腿。狗沒有了腿,鬼穀子有些不忍心,便和了一塊膠泥,捏成一條狗腿安在狗身上。在這個傳說下,後人自有一番認識,說地方官雖然是官,但他是衙役腿,跑下竄上,對上點頭哈腰裝孫子,對下惡蠻不仁,老百姓叫他是龜孫子。衙役因為安上一條狗腿,人們稱他為狗腿子。狗腿和人腿不一樣長,所以衙役大都是瘸子。狗安的是膠泥腿,泥最怕水衝,所以狗尿尿時總是把那條泥腿翹起來,怕被衝壞了。

  鬼穀子給地方官治好了腿病,地方官很感激,便問鬼穀子,你想要什麽。鬼穀子說,我想要鎖我的那條鎖鏈。地方官答應了。鬼穀子帶著鎖鏈在回雲夢的路上,把鎖鏈扔在了金鎖關,將陝北的大門牢牢鎖住。所以,在古時候,陝北沒有人在衙門中當差,也就沒有狗腿子。金鎖關從那時起,就成為陝北和關中的分界線。

  鬼穀子得道以後,人們就把他在雲夢山中居住的山穀稱為“鬼穀”。

  鬼穀子的傳說普遍流傳以後,有關鬼穀子的說法也多起來。“鬼穀”就有多處,最有名氣的要數湖北雲夢縣境內的“鬼穀”了。若以《史記·甘茂傳》中所雲,湖北鬼穀不應是真正的鬼穀,即便是,也是鬼穀子在宜君雲夢鬼穀成名後移至於湖北鬼穀的。根據《史記》所載以及流行於陝北、湖南民間傳說,鬼穀應在宜君雲夢。

  《陝西日報》曾以《為什麽鬼穀子在雲夢山上辦學堂》為題對宜君雲夢有所報道。其文雲:宜君縣雲夢鄉政府北五公裏處便是雲夢山的主峰,草木叢生,唯主峰有青鬆勁立,古柏傲岸。在海拔1533.8米處的山巔之上,一派蒼翠,峰南斷崖有突兀呈簸箕狀,崖前十畝平台顯得廣闊平展。崖腰有兩排石洞,錯落有致地排列著。從第一排洞內經鷂子翻身處可進入第二排洞內。洞外的崖上古柏倒垂,別有一番風趣。據史記載,道教創始人之一的鬼穀子能掐會算,來到宜君雲夢山後,發現此處人傑地靈,是塊風水寶地,於是設壇施教,從此,雲夢山便名聲大振,有孫臏、龐涓、蘇秦、張儀等在鬼穀門下為徒。

  宜君雲夢山自古以來就香火旺盛,“文化大革命”期間雖有破壞,但雲夢道觀中的道士卻一直沒有斷過,傳承至今,源源不息,足可說明道士們對鬼穀先生的崇敬之情。

  據《寰宇記》中雲:“清水穀,一名鬼穀。”清水穀在陝西三原縣西北接耀縣境界,這一所指,與宜君雲夢之鬼穀相近。可以說,雲夢鬼穀應是真實的。

  鬼穀子在傳說中姓王,名翊或名禪。亦有人認為“鬼穀子”是隱者通號,根本就沒有姓名。筆者認為,鬼穀子應當是鬼方姓穀的一位學者。因為,無論流行在湖南的傳說還是流行在陝北的傳說,都與“穀”有關,說明此隱者與穀有關,也就是說,他應當姓穀。而“子”是古代對學者的尊稱,如“孔子”、“老子”。鬼是指地域,我國古代有“鬼方”,鬼方是指古遠方國。《易·既濟》雲:“高宗伐鬼方。”關於鬼方,其說有五,其一,即西戎。《西羌傳》雲:“武丁征西戎鬼方。”其二,周之荊楚地。《惠棟九經古義·汲郡古文》雲:武丁三十二年,伐鬼方,次於荊。其三,即今貴州,《清一統誌》:“貴州,商周為鬼方地。”其中,《丙子學易篇》蒼頡篇雲:鬼,遠也。又雲,鬼方言其幽昧,此不以地實之。其五,近人王國維謂鬼方即狄人,殷周時據陝西西北一帶。陝北正是殷、周時期的鬼方。根據典籍所載和民間傳說,鬼穀子首先是陝西人是沒有異議的。陝北是鬼穀子所處時代的鬼方,將這位鬼方姓穀的學者尊稱為“鬼穀子”是順理成章的。至於民間傳說,則是牽強附會的。

  傳說鬼穀子長於養性持身,講求內外損益之理。從黃老“心術”推演出“反應”、“內揵”、“揣摸”、“捭闔”之術,為縱橫家所宗。鬼穀子有《鬼穀子》三卷傳世。

  
更多

編輯推薦

1中國股民、基民常備手冊
2拿起來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澤
5周秦漢唐文明簡本
6從日記到作文
7西安古鎮
8共產國際和中國革命的關係
9曆史上最具影響力的倫...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護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共收入論文41篇,分7個欄目,即考古學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遺址調查報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護修複技術、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戰損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結】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國古代皇家禮儀

    作者:孫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內容包括尊君肅臣話朝儀;演軍用兵禮儀;尊長敬老禮儀;尊崇備至的皇親國戚禮儀;任官禮儀;交聘禮儀等十個部分。

  • 中國古代喪葬習俗

    作者:周蘇平  

    科普教育 【已完結】

    該書勾勒了古代喪葬習俗的主要內容,包括繁縟的喪儀、喪服與守孝、追悼亡靈的祭祀、等級鮮明的墓葬製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