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11章 劉秀封樹王(2)

  紹興十一年(1141),韓世忠因反對宋朝朝廷的對金屈服議和的主張,被召回臨安(今浙江杭州)解除了兵權,授命為樞密使。又因嶽飛的冤案,麵詰秦檜,遭到秦檜的嫉妒讒毀。他的抗金主張也不被朝廷采納,自請解職,憤而退居於西湖之濱,杜門謝客,數年之後,六十三歲時病逝。

  韓世忠治軍有方,所部號為“韓家軍”,在金軍中誰人不怕!“韓家軍”與“嶽家軍”是抗金史上的兩支強勁之旅,威鎮北方金邦。韓世忠所造克敵弓、連鎖甲等兵器以及他訓練騎射的方法,為宋軍所沿用。

  《宋史·韓世忠》雲:“世忠連疏乞解樞密柄,繼上表乞骸。十月,罷為醴泉觀使,奉朝請,進封福國公,節鉞如故。自此,杜門謝客,絕口不言兵,時跨驢攜酒,從一二奚童,縱遊西湖以自樂,平時將佐罕得見其麵。”又載:“十二年,改譚國公。顯仁皇後自金返,世忠詣臨平朝謁,後在北方聞其名,慰問者良久。十三年,封鹹安郡王。十七年改鎮南、武安、寧國節度使,二十一年八月薨,進拜太師,追封通義郡王,孝宗朝,追封蘄王,諡忠武,配饗高宗廟庭。”

  《宋史》中又載:“禮部尚書尤袤修國史,白於朝,下取是書以進,光宗覽之,稱善。進龍圖閣學士,提舉萬壽觀,轉光祿大夫致仕。卒,特贈開封儀同三司,賜銀絹九百,爵至蘄春郡公。”

  《宋史·韓世忠》論曰:“古人有言:‘天下安,注意相;天下危,注意將。’宋靖康、建炎之際,天下安危之機也,勇略忠義如韓世忠而為將,是天以資宋之興複也。方兀術渡江,唯世忠與之對陣,以閑暇示之。及劉豫廢,中原人心動搖,世忠請乘時進兵,此機何可失也?高宗唯奸檜之言是聽,使世忠不得盡展其才,和議成而宋事去矣。暮年退居行都,口不言兵,部曲舊將,不與相見,蓋懲嶽飛之事也。昔漢文帝思頗、牧於前代,宋有世忠而不善用,惜哉!”

  “蓋懲嶽飛之事”是說韓世忠因為對秦檜等奸佞害嶽飛而不滿,才受到牽連的。《宋史·嶽飛》中雲:“獄之將上也,韓世忠不平,詣檜詰其實。檜曰:‘飛子雲與張憲書雖不明,其事體莫須有。’世忠曰:‘莫須有’三字何以服天下?”嶽飛這樣一位忠臣,竟然受到“莫須有”罪名的迫害,真是可惜!嶽飛之忠義,宋代朝廷是很明白的,《宋史·嶽飛》中雲:“帝初為飛營第,飛辭曰:‘敵未滅,何以家為?’或問天下何時太平,飛曰:‘文臣不愛錢,武臣不惜死,天下太平矣’。”正因為嶽飛有這樣的忠君忠國思想,“故敵為之語,撼山易,撼嶽家軍難”。《宋史》論曰:“西漢而下,若韓、彭、絳、灌之為將,代不乏人,求其文武全器,仁智並施如宋嶽飛者,一代豈多見哉。史稱關雲長通春秋左氏學,然未嚐見其文章。飛北伐,軍至汴梁之朱仙鎮,有詔班師,飛自為表答詔,忠義之言,流出肺腑,真有諸葛亮之風,而卒死於秦檜之手,蓋飛與檜勢不兩立。使飛得誌,則金仇可複,宋恥可雪;檜得誌,飛有死而已。昔劉宋殺檀道濟,道濟下獄,瞋目曰:‘自壞汝萬裏長城’!高宗忍自棄中原,故忍殺飛,嗚呼冤哉,嗚呼冤哉。”

  孝宗皇帝即位後,“詔複飛官,以禮改葬,賜錢百萬,求其後悉官之,建廟於鄂,號忠烈。淳熙六年,諡武穆。嘉定四年,追封鄂王”。

  以《宋史》這段史錄,可以看出嶽飛死後,孝宗皇帝為他在鄂州建立了祀廟;嘉定四年又追封他為鄂王。韓世忠被封為蘄王,應當亦是如此,即在蘄州為他建立了祀廟。孝宗即位後,感念韓世忠的卓著功績,追封他為蘄王。

  蘄是指蘄春,依其曆史建置來看,在現在湖北蘄春縣的北麵。北周時期以羅州改置為蘄州,治所在齊昌縣,隋代改為蘄春。南宋理宗景定四年(1263)移治今蘄春縣西南蘄州鎮。

  韓世忠的妻子梁紅玉是南宋初期的抗金女將。她出身貧寒,曾經流落京口(即今江蘇鎮江)為妓。遇到傷病中的韓世忠後,精心為其調理傷病,互相傾慕,結為夫妻。

  高宗建炎三年(1129)春,有苗傅、劉正彥在臨安(即今浙江杭州)作亂,欲逼高宗遜位,遣使赴金國求和,韓世忠從張浚那裏發兵勤王。當時住在平江(江蘇蘇州)的梁紅玉和兒子韓亮被苗傅押做人質。宰相朱勝非使用計謀,讓傅等封梁紅玉為“安國夫人”,以撫慰韓世忠以及平江諸將士為由,放梁紅玉出京城,才得以脫險。在浙江秀州(即今之嘉興)見到韓世忠後,為世忠具述臨安詳情,並催促世忠迅速進軍平亂。建炎四年韓世忠與金兀術大戰於黃天蕩時,梁紅玉冒著石矢,親自執桴擊鼓助戰。金兵在漢奸獻計,突破江防,北遁逃去後,梁紅玉又上疏朝廷,請治韓世忠之罪,說明夫妻二人抗金的忠貞不渝。紹興六年(1136),韓世忠鎮守楚州(今江蘇淮安)時,當地的情形是滿目荊棘,屬蠻荒之地,梁紅玉跟隨丈夫韓世忠與將士們同甘共苦,並親自織簾為屋,駐在墾荒之地以鼓舞士氣,將士們深受感動。梁紅玉後來被朝廷封為“揚國夫人”。

  韓世忠由於南宋朝廷腐敗,屈膝求和而憂鬱死去。宋孝宗即位後追封韓世忠為蘄王,並建築陵墓、享堂,還親自書寫了“中興佐命定國元勳之碑”的碑額。有碑文長達一萬三千九百多字。碑文由趙雄撰文,周必大書寫。碑高三丈,石碑旁現存石龜一隻,高過一人,長達丈餘。鐫刻極為精細。

  韓世忠墓在江蘇省吳縣木瀆鎮的靈岩山西南麓,占地約二畝,封土高出地麵三米,是韓世忠和他的四位夫人的合葬墓,並有宋代所建蘄王廟。明清兩代均有修繕。廟址在今藏書鄉小學院內。

  韓世忠不僅是一位抗金英雄,他在詩詞方麵也有很高的造詣,輾轉傳抄的“滿江紅”一詞,與嶽飛之“滿江紅”相比,也毫無遜色之處。他們兩人有共同的抗金誌向,肝膽相照,所以,他們兩人的“滿江紅”詞都是宋代抗金的壯麗詩篇。現將其錄抄如下,供人們稱賞他的高尚品格和愛國愛民的情懷。

  萬裏長江、淘不盡。壯懷秋色,漫說道,秦宮漢帳,瑤台銀闕。長劍倚天分霧外,寶弓掛日煙塵側。向星辰,拍袖整乾坤,難消歇。

  龍虎嘯,風雲泣,千古恨,憑誰說。對山河耿耿、淚沾襟血。汴水夜吹羌笛管,鸞與步老遼陽月。把唾壺敲碎,問蟾蜍,圓何缺。

  詞調氣勢恢宏,且又滿腹惆悵。破碎的萬裏山河何時才能得以收複?不是愛國將領,沒有民族仇恨,沒有直言不諱、剛直不阿、忠正無私的坦蕩胸懷,是不能寫出這一千古絕唱的。

  楊業

  楊業,本名重貴,又名楊繼業。楊業之父是北漢麟州刺史楊信。楊信是並州太原人,楊業亦應是太原人,《宋史·楊業傳》中亦如是說。但另有說法是楊業是麟州新秦(今陝西神木北)人。從這一說法可以看出,楊業是其父楊信在麟州做刺史時所生之子,所以才有了楊業是麟州人的說法。

  楊業出身將門,善騎射,驍勇而有智謀,並能與士卒共甘苦,因而將士們都願意為其效力。楊業原為北漢部將,並在軍中屢建戰功,官至建雄軍節度使。太平興國四年(979)宋朝滅掉北漢後楊業歸順宋朝。歸宋後,任右領軍衛大將軍,鄭州防禦使。宋太宗認為他長於邊防之事,便調遷其到代州,兼三交駐泊兵馬部署。太宗五年時,遼軍以十萬大軍攻打雁門關,楊業率數千騎人馬迂回到關北,從背後發起攻擊,大敗遼兵於雁門,並殺其駙馬侍中蕭多羅,擒拿了都指揮使李重海。

  雍熙三年(986),在遼宋歧溝關大戰中,楊業是西路行營副都部署,與都部署潘美、監軍王侁等率兵出雁門關,連克寰、朔、雲、應等州(均在今山西雁北地區)。但後來由於東路軍和西路軍戰敗,遼軍主力西移,西路軍奉命掩護四州民眾撤退。這時,楊業提出了分兵應州,誘敵東向,以遏其勢的建議,王侁、潘美拒不采納,反而逼楊業孤軍出擊。楊業雖知此行必敗,但仍慷慨從命,臨行前,約潘美等在陳家穀口(今山西朔縣南陳家溝)接應。楊業孤軍與遼軍展開大戰,陷入重圍之中,經終日苦戰後,終於退到了陳家穀口。此時,潘美等已背約南撤。楊業得不到救兵的援助,隻好又率領人馬返回戰場再戰。經過浴血奮戰,將士們全部陣亡。楊業也因受傷多處,墜落馬下而被俘。被俘後,楊業絕食三日而死,表現了對祖國忠貞不渝的情操。

  楊業既歿,朝廷錄其子供奉官延朗為崇儀副使,次子殿直延浦、延訓為供奉官,延環、延貴、延彬三人為殿直。

  陝北民間傳說楊業是神木人,這大概是因為他的父親楊信在神木做過刺史的緣故。楊信既是並州太原人,楊業也就應該是太原人。當然,說楊業是神木人也有一定理由。一則,楊業有可能在小的時候就被父親帶來刺史任上,在神木從小長大。另則,也有可能是楊信在神木做刺史時娶了家眷,在任上生了楊業,所以,楊業也因出生地在神木而被視做神木人。楊業在神木的軍旅中長大,並在神木娶了妻子佘賽花,又同父親一樣,成為北漢部將,留在神木,因此說他是神木人就更有理由了。也正因為楊業與佘賽花的婚姻是在神木成就的,又因為他是北宋名將,所以,陝北民間就流傳著他們非常浪漫的愛情故事。

  傳說,楊業還是北漢部將時,為了國家的安危,出兵征討經常前來麟州騷擾的五原縣山大王佘賽花。佘賽花不但武藝高強,而且才貌出眾,雖是未出閣的女子,卻久經沙場,與官府作對。她也聞知麟州刺史楊信有一子名楊業,武藝高強,才華出眾,早想會會此人,看是否名副其實。楊業正好領兵前來,天公成就了這段美好姻緣。二人在交戰中,楊業武藝稍遜於佘賽花,有些招架不住了,隻好掉轉馬頭往回跑。佘賽花乃女中豪傑,又年輕氣盛,哪裏肯放走楊業?一定要追趕上去,活捉過來。楊業在前麵跑著,眼看佘賽花追了上來。前麵來到七星廟,楊業心想,自古有婦人不上廟台的禁忌,我躲入廟中後,她一定不會進來。佘賽花追到廟前忽然不見了楊業,心想他一定躲到廟裏去了。北地人卻不信婦人不上廟台的說法,也隨後進了廟堂。佘賽花四處尋找不見,來到神像後麵一看,楊業卻躲在神像後麵一聲不吭。便大喊一聲,令楊業下來交戰。楊業一看,躲是躲不過去了,縱身一跳,從神像後麵跳了下來。佘賽花為防不測,將大刀一指,架在了楊業的脖子上。楊業本是敗軍之將,哪裏敢去還手,便雙手一拱道,小姐且繞過楊某性命,從此兩家和好。佘賽花也沒有殺害楊業之意,見楊業求饒,這才細細將楊業一看,一表人才北地少有,一派虎將之威,英貌異常,便有些心軟了。但刀卻架在楊業的脖子上,欲殺不能,欲罷不可,愣在那裏不動了。楊業一看,已明白了佘賽花的心思,放開膽子說,你要殺便殺,要剮便剮,何必將刀架在脖子上不動了。佘賽花這時才感到羞怯怯、意慌慌,不知怎麽卻冒出了一句:“你挨我一刀還是挨我一招?”楊業已知佘賽花所言之意,還假意問道:“挨一刀怎麽講,挨一招怎麽言?”想讓佘賽花親口說出來。佘賽花此時也顧不上什麽了,說:“挨一刀就是我將你一刀斬了首級,挨一招就是招你到我家山寨,共同劫富濟貧,為民除害,流一世英名於後人。”楊業也早知佘賽花在五原是一個巾幗英雄,劫富濟貧,深受民眾擁戴,隻是與官府作對,才被官家憎恨。今日一見,佘賽花果然貌若天仙,賽過花中牡丹,有北地剛烈之氣概,但也不失女子俊麗的風采。如果與她結為夫妻也不枉來世一場,並可與她共同為國效力,為民立功!想到這兒,他一口答應,願挨一招。佘賽花一聽,將刀放下,站在那裏沒了言語。楊業卻趁此機會撲上去將其抱住不放,並解衣寬帶,強與佘賽花在廟中做愛。佘賽花雖執意不肯,但又因楊業所迫甚急,懇求不已;看他那性急的樣子,又才貌襲人,如何能拗得過去?隻好從了。事畢,二人起身束帶之際,佘賽花猛然抬頭處,見神像微微發笑。佘賽花受不了神像的恥笑,便說道:笑什麽笑,你們要到老娘肚裏轉一圈了。就是這一句話,七星廟裏的七位神靈依次投胎到楊家,並且都很短命地在世上轉了一圈。

  二人出得廟來,佘賽花牽過馬匹,讓楊業上馬和她一起去五原佘太村。楊業堅決不願隨去,這又惹惱了佘賽花,抽出刀來欲殺楊業。楊業麵無懼色,並引頸上來,讓佘賽花動手。佘賽花這時如何下得了手?楊業便向佘賽花明以大義說,你殺富濟貧雖是正義之事,但不能為國效力,保家衛國才是你這樣英雄的誌向,在那山寨為王,終究不是長久之計。我之所以要在廟堂裏急於成就此事,就是怕你硬拉我去你寨中,我若不去,又怕你不依。成就此事後,都是一家人了,你如何還能再回山寨去?賽花聽後很是感動,決心歸順在楊業麾下。二人說好後,佘賽花回到五原,將人馬拉到麟州,扶助楊業的事業,並生兒育女,孝敬公婆,為國效力。後來,一起與楊業歸順大宋。

  佘賽花是楊業的妻子,在《宋史》中沒有記載。佘賽花確有其人,她是五原縣大佘太村人。佘太村所居人家均為佘姓。佘太村因家業太大,又分出宗祠,佘太村東北處有小佘太村。故此,佘太村也被稱做大佘太村。

  佘太村在今內蒙古包頭市的五原縣,其境距神木不遠。後人將佘賽花稱為“佘太君”實是“佘太村”的訛傳。如果說佘太君是宋朝皇帝的封號,遍查古籍,未見記載。言佘太君尊說佘賽花為“佘太村”人,也就是說,佘賽花是佘太村中受人尊敬的一位女性。

  楊延昭

  楊延昭,北宋名將楊業之子,原名延朗,出生在陝西麟州(今神木)。延昭性厚重且寡言,自兒時起,就常做軍陣遊戲。楊業也很喜歡延昭這種“類己”的性格,所以,每次出征都讓延昭跟隨著自己。雍熙三年(986),在伐遼之役中,楊延昭在楊業所部擔任先鋒,奮勇作戰,相繼攻拔了應州和朔州。在朔州城下作戰時,有流矢貫臂,但仍堅持力戰。後駐防朔州,才得以逃過陳家穀口之災。鹹平二年(999)深冬季節,楊延昭駐守遂城(今河北省徐水縣)時,有遼軍大舉進犯,將城重重圍困,攻城甚急。楊延昭身為統帥,臨危不懼,守禦有方,發動全城兵民登上城頭,憑借著城堞,用火器和箭矢防禦非常成功。同時,又汲水灌注於城牆外側,頓時結冰,滑不可攀。遼軍攻城不克,遂引兵南下,楊延昭率三千守城兵士乘勢追擊,遼軍死傷甚眾,大量輜重等物被楊延昭所得。三年冬,遼軍又派遣數千騎人馬攻取遂城,楊延昭設伏兵於城西之羊山,誘敵至羊山腳下,伏兵突起,遼軍大敗,遂城也因遼軍屢次攻而不克,被譽為“鐵遂城”,楊延昭也因此而升任為莫州刺史。宋真宗皇帝曾召楊延昭回京詢問邊防戰事,延昭陳述備細,真宗當眾表彰延昭曰:“延昭父業為前朝名將,延昭治兵護塞,有父風,深可嘉也。”景德元年(1004),遼軍大舉南下至澶州(今河南濮陽)境內,楊延昭上書真宗趙恒,建議乘遼軍孤軍深入宋之腹地,卻又人馬疲憊,乘機而殲之。此議真宗未予答複。楊延昭便率部進抵遼境,破古城,俘斬遼軍甚多,立下了戰功。二年,澶淵之盟後,在選拔北邊守將時,真宗皇帝特意指定楊延昭知保州(今河北保定)兼緣邊都巡檢使。隨後累立戰功,相繼遷升為保州防禦使和高陽關副都部署。

  楊延昭在督軍作戰上,號令嚴明,治軍有方,戰必身先,並能與士卒同甘苦,所以士卒們均樂為之用,人們也謂之有乃父之風。

  據《宋史》載:楊延朗“在邊防二十餘年,契丹憚之,曰為楊六郎”。這大概就是民間將楊延昭這位楊業之長子傳為“楊六郎”的由來。楊延昭於大中祥符七年卒。生有一子,名文廣,字仲容。

  所謂“澶淵之盟”就是宋朝與遼國在澶州訂立的和議之盟約,因澶州亦名“澶淵”,故而史稱“澶淵之盟”。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遼國蕭太後與聖宗親率大軍南下,深入到宋境腹地。在這種情況下,真宗趙恒與多數朝臣均主張遷都南逃,唯宰相寇準極力反對南遷,真宗皇帝這才勉強在澶州督戰。宋軍堅守遼軍背後的城鎮,又在澶州城下打了勝仗,射死了遼國大將蕭撻凜(凜一作覽)。遼軍孤軍深入,糧草不濟,又恐腹背受敵,向宋朝提出了和議。真宗向來主和,遼國提出此議後,遂於十二月與遼國在澶州訂立了和約,由宋朝每年向遼國輸送歲幣銀十萬兩、絹二十萬匹。“澶淵之盟”是宋朝在軍事與政治上的恥辱。但在邊防用人上真宗卻是明智的,真宗皇帝將楊延昭派到北方鎮守,無疑對大宋政權的穩固起到了積極作用。也就是楊延昭鎮守北方的七八年中,人們企盼著安定,對楊延昭寄以很大的希望,所以在民間流傳著關於他防邊的故事。

  陝北民間傳說“澶淵之盟”後,楊延昭奉命守邊。他來到邊防後,因疆界問題經常發生摩擦。在楊延昭的幾次重創下,遼國願意就疆土問題與楊延昭進行妥善解法,於是,楊遼在雁門關處開談。談判中因究竟應將界線劃在什麽地方而爭執不下,楊延昭就向遼國提出,讓他跑一馬或放一箭,作為兩國邊界。這種辦法,任遼國選擇其中一種。遼人想,跑一馬那有多遠?如果馬不停蹄地跑下去,會把遼國全部國土跑完的。放一箭時,人的力氣有限,又能射多遠?所以,毫不猶豫地選擇了“放一箭”定疆土的辦法。遼人還誇讚楊延昭臂力過人,願為楊延昭準備弓箭,供其發射。遼人為了不讓楊延昭射遠,特意準備了一支一個人才能合圍的羽箭拿來見楊延昭,楊延昭見了以後,並沒有提出反對意見。到了射箭定疆土的日期後,楊延昭率領將士們登上雁門關城樓,遼人也站在他的身邊觀看。遼人都心想,你楊延昭聰穎過人,這次卻要在遼國人手下失算了,且看你能射多遠!宋朝將士們也都認為這一做法實在欠妥,不要說如此粗大的一支箭,就是平常一支箭也射不了多遠。可楊延昭卻鎮靜自若,手挽巨弓,搭上粗壯的羽箭,氣沉丹田,用足氣力向後拉弓。弓滿箭直,運氣一陣後,楊延昭突然發箭,隻聽得聲如巨雷,直震得雁門關城樓上下顫動,眾人立即趴伏在地上,驚呆不已。箭身猶如一條蒼龍橫空,咆哮著朝北飛去,所過之處的遼人被這驚天動地的響聲嚇壞了,他們蹲在地上再也起不來了,嚇得尿了一褲子。一陣巨聲後,人們從驚恐中醒過來,這才意識到要去找箭,看它落在什麽地方。經過無數天的尋找後,在大青山處找到了那支箭,射在大青山的石峽中。如果不是被大青山擋住,箭還不知要飛多遠。依雙方之約,大青山以北屬遼人的政權範圍,以南則屬大宋疆土。

  關於這一傳說,還有另外的一個傳說,說是大凡國家社稷都由天定,楊延昭哪能將如此粗壯的箭射得那麽遠?這都是有神靈相助之故,當楊延昭脫手發箭後,東方蒼龍將箭銜了一直向大青山飛去,將箭鉗在石峽中。這是天意,如果稍一偏處,避過大青山,還真不知要落在哪裏。又傳說,楊延昭射箭驚嚇了遼人,遼人蹲在地上尿了一褲子,自那以後,所有遼人無論男女,都是蹲下尿尿,這是因了被楊六郎射箭驚嚇所致之故。但遼人性剛,不願說是被嚇出的毛病,而將其說成是恐怕站著尿尿把六郎爺衝起來,所以才蹲著尿。久而久之,這種毛病成為他們的一種習俗。

  由傳說可知民間對楊家很敬重,尤其是對楊六郎更為敬重。人們到處為楊家建廟立祠,供奉他們。傳說延安市的楊家嶺就是安葬楊家的陵墓。延安市市場溝到西溝有一個山洞,相傳為楊六郎駐防延安時為了迷惑遼人所挖的“轉兵洞”。甚至寶塔區甘穀驛的“雁門關”被附會成了山西雁門關。如此種種,都表明人們對楊家的深厚情感,這也是關於楊家是陝北人的說法得以在民間傳說存在的基礎。

  穆桂英

  穆桂英究竟是一個曆史人物還是傳說人物,這是值得商榷的。說她是曆史人物,《宋史》和其他典籍中均無記載。說她是傳說人物,地方誌中還有一些記載。《子洲縣誌》中雲:穆桂英是本縣磚廟鄉美穀界村人。該村穆姓人家很多,相傳都是穆家後世子孫。《子洲縣誌》中還將民間流傳穆桂英是“山東”人予以了糾正,所謂“山東”實為“東山”之“山東”的訛傳。《子洲縣誌》雲:“美穀界有塬地數百畝,坦蕩遼闊。有一座山曰‘東山’,山東有一破爛土窯,傳說是穆桂英出生地。所謂生在山東即指山之東側。”又雲:“一塊塬地名叫跑馬場,有石柱叫拴馬樁。山下有一清泉名曰‘飲馬泉’,相傳穆桂英在此地占山為王,操兵練將,抵禦西夏侵擾,後投於楊家將帳下。”

  從《宋史》所載,結合《子洲縣誌》以及民間傳說來看,穆桂英應該是一個真實人物,並且就是子洲(宋代屬綏德縣)人。隻是因為她沒有楊業、楊延朗等楊家將那樣顯赫而沒有被《宋史》收錄,但在民間傳說中她又比楊家將名氣大得多。在民間傳說中,她披上了一層亦真亦假的外衣,給後人留下了謎團。但從史料與傳說中依然可以得到比較清晰的脈絡,那就是,穆桂英是真實地存在於宋代的一個人物。

  《宋史·楊延朗傳》中雲:楊延朗生有一子,名楊文廣。民間傳說和戲劇、小說中言楊延朗即楊六郎,生有一子,名楊宗保。楊宗保娶妻穆桂英,生有一子,名楊文廣。這就出現了楊延朗與楊文廣究竟是父子關係還是爺孫關係的問題和楊宗保究竟有無此人的問題。這兩個問題搞清楚後,穆桂英的問題就可迎刃而解了。如果曆史上確有楊宗保其人,那麽《宋史》中又為何僅收延朗子楊文廣,而未收延朗子楊宗保呢?說明楊延朗僅有一子楊文廣而無有宗保子。民間傳說、戲劇、小說均言楊延朗之妻是柴郡主,如果真是柴郡主的話,這位皇室成員的地位就比楊延朗的地位高,《宋史》中就應有她的傳,可《宋史》中既不見柴郡主這位所謂的皇室成員的名號,《楊延朗傳》中也未見其人其事,說明柴郡主是根本不存在的一位人物。《宋史》中僅言楊延朗有一子名楊文廣,未詳文廣其母是誰。民間傳說、小說、戲劇中均言,楊宗保與穆桂英生子楊文廣。這就說明,在排除了柴郡主和楊宗保這兩個根本不存在的人物後,楊文廣就應該是楊延朗與穆桂英的兒子。

  民間傳說、戲劇、小說為何陰差陽錯地將楊延朗、穆桂英本屬夫妻關係的人物安排為翁媳關係,又要節外生枝地冒出一個柴郡主和一個楊宗保來呢?筆者認為,大概基於以下幾個原因。

  一、大概是因楊延朗的功勞太大,有功蓋其主的勳績,這樣一個於國於民都很有功的人物娶一個民間女子為妻,人們於心不忍,讓他有一個皇室女子為妻才顯得相稱一些。但皇室女子又各有其主,不可能配給楊延朗,於是便將後周柴世宗之家族成員配予楊延朗,這樣就顯得既不失禮,又很得體。實際上,柴郡主並無此人。

  二、楊延朗有了柴郡主做妻子,穆桂英就不能再以楊延朗的妻子出現了。而柴郡主也要生兒子,這就出現了楊宗保這個人物,並將穆桂英配給他做妻子,生有一子楊文廣,就顯得順理成章了。

  三、正史是不收山大王的,要收,他們都在“賊寇”部分中出現。民間傳說、小說都有佘太君、穆桂英為山大王的說法,她們又都歸降朝廷,成為朝廷名將的妻室。她們有山大王的經曆,雖功勳卓著,正史也未加收錄,這樣做的目的是既不將她們列入賊寇之中,又不以朝廷將軍作傳。可民間是不買朝廷賬的,隻要誰對國家有功,對人民有利,他們就歌頌誰。民間歌頌英雄的基本手法是以人物為中心,對事件進行改造,以達到完美效果。比如,將楊家將的男子們個個安排成為戰死沙場、被俘遼邦、迫不得已而出家等悲慘遭遇的英雄,既表現了他們忠勇報國的氣節,又為女人們的忠烈埋下伏筆。這樣就更能體現楊家一門忠烈的情節,讓人感到悲壯,對他們產生敬仰之情。又傳說楊家僅是楊延朗一線單傳,其他弟兄並無子息,這些都不是史實,但在民間卻廣為流傳。

  應該說,楊文廣是楊延朗與穆桂英所生。《宋史》中雲:楊延朗生一子楊文廣。民間傳說穆桂英與楊宗保之子是楊文廣,依此推定是不難作出正確判斷的。

  楊信任麟州刺史以來,楊業或隨父楊信來到麟州,或出生在麟州,楊延朗一定是在麟州出生,又經常隨父出征。穆桂英在美穀界占山為王,抵禦西夏政治勢力,雖為草莽,卻也是為國效力,楊延朗對其施以收降並結為夫妻也是可能的。至於民間虛構出楊宗保與穆桂英的愛情故事,大概是人們不願讓楊延朗這位三關元帥的形象受到損害吧!說其與一位草莽女子結為夫妻雖是杜撰的,但作為宣揚英雄、敬仰英雄的手法卻也未嚐不可。總之,可以確定的是楊文廣是楊延朗與穆桂英所生。穆桂英就是美穀界人,大範圍可以被確定在陝北。所謂“山東”,即“東山”之山東。

  張三豐

  張三豐是道教大家,同時也是武術大家和氣功大師。張三豐身上充滿了撲朔迷離的色彩。他是道教史上少有的一位“隱士”,關於他的名、號、籍貫和曆史時代竟有多種說法。但比較通行的說法是,張三豐又叫張通、張全一,字君實(或君寶),號玄玄子,是遼寧懿州(今遼寧彰武西南)人。元末明初的道士。傳說張三豐長相魁偉,大耳圓目,須發如戟。無論寒暑,隻衲一蓑,有時一餐能吃數鬥,或數日一食,或數月不食。因其不修邊幅,破衣爛衫,人們又稱其為“張邋遢”。

  在道教傳說中,說張三豐曾經做過華州太守的屬員。有一次隨太守去華山拜謁陳摶,陳摶請他們坐下後,又在上位處擺了一把椅子,好像在等什麽人似的與他們談論起來。一會兒,果然來了一個道士,藍袍葛巾、氣宇軒昂,陳摶對其十分恭敬。道士進來就坐在了上座,與陳摶二人山南海北地談論開了,給人的印象是旁若無人,高談闊論,十分熱鬧。太守覺得自己受到冷遇,心中十分不快。就在此時,他二人笑談已畢,道士從袖中摸出三個棗來,一紅,一白,一青,並說來時倉促,沒帶什麽禮物,隻有三棗,我們分著吃吧。遂即,自己撿了紅棗,吃了下去。白棗給了陳摶,青棗給了太守。太守正沒好心情,又見給自己的是青棗,認為是輕慢自己,接過棗來順便給了張三豐,以泄自己心中之不滿。張三豐接過棗來,一口吃下,頓覺精神煥發,身輕體捷。道人此時大笑起來,笑後作禮而別,倏然不見。太守這才驚問其故,陳摶說,這位仙人乃呂洞賓也,此三棗是仙棗,分上、中、下三種,量質而食,大人身為凡體俗骨,隻能食青。修身之道,不可一步登天,隻可循序漸進,欲速則不達。太守聽後,後悔不已。

  張三豐吃下仙棗後,已是得道的仙人了,遂浪跡江湖,行蹤不定。他時而在鬧市中嬉戲,為人祈福禳災,時而來到農家做一些人們意想不到的好事。以故,他被人們視為真仙。後來,他進入武當修煉,結庵於玉虛宮前,在古木林丘之下,冶煉九轉金丹。

  張三豐修煉成仙,並煉成了可以讓人益壽延年的九轉金丹的故事,被後世人傳說著。到了明代,成祖朱棣聞聽之後,曾在武當尋訪張三豐而不遇。張三豐此時正與蜀王朱椿的侍講學士胡廣交上了朋友,大造修複武當道場的輿論,並通過胡廣向成祖吹風。成祖遂命工部侍郎郭璡、隆平侯和張信督民夫三十餘萬人,費以百萬計,大力營造武當宮觀。既成,賜名“太嶽太和山”。成祖皇帝還在武當山修建了極其宏偉的“遇真宮”。遇真宮被奉為張三豐的祖廟,供張三豐像。像高一米四,身著道袍,頭戴鬥笠,腳穿草鞋,麵龐豐潤,風姿飄逸。成祖之所以取名遇真宮,是為了說明他遇到了真仙張三豐。民間又傳說,洪武皇帝朱元璋曾經極其虔誠地招攬張三豐而未能實現。明成祖雖未遇見張三豐,但在詔書中尊其為“老師”、“真仙”。明英宗皇帝朱祈鎮則封這位真仙為“通微顯化真人”。明世宗朱厚熜又加封其為“清虛元妙真君”。由此可見,張三豐是被明代皇帝們封起來的一位神仙,張三豐也因此而名揚天下。

  武當山自古以來就被推崇為“太嶽”,為天下名山。春秋時期的尹喜、漢代的陰長生、晉代謝允、唐代呂洞賓、宋代陳摶、元代張宗清等著名高道都曾在此山修煉過。武當山成為張三豐的傳道修煉場所後,他並未公開自治門派,而是以雲遊高道的身份收徒授道。他的弟子們原本各有師承,所承派別也有所不同,但都以張三豐為“祖師”。將張三豐奉為祖師是明朝永樂以後的事。張三豐所創武當道派在後世廣為流傳,其派別多達十七個之多,其中邋遢派、三豐派、三豐自然派、三豐清微派、三豐祖師自然派、三豐祖師日新派、三豐祖師蓬萊派較為有名。

  張三豐所創武當道有自己的風格,在崇拜上,突出祀奉真武大帝,他以真武大帝為“祖師”。在修煉方麵重視修煉內丹,主張先人道而後仙道。所創拳法為內家拳技,是為了防禦野獸和強盜的襲擊創出的技法。基本拳法是來源於貓蛇之鬥,也就是所謂的“龍虎鬥”拳法。曆代武當道家秉承了這一拳法,並將張三豐奉為這一拳法的祖師。有不少典籍將武當內家拳認為是張三豐所創立的,其實不然。內家拳是北宋徽宗時期的一個叫做張三峰或者就叫做張三豐的人創立的,他們二人不是同一人。相傳,張三峰在一天夜裏夢見真武大帝給他傳授拳法,他將這一拳法記在心中,醒來後練習衍化,最終形成了武當內家拳法。其法仍是以防禦為主,非困不發,純用內功,故而稱做“內家拳”。明末時期的黃宗羲在《王征南墓誌銘》中說:“有所謂內家者,以靜製動,犯者應手即仆,故名。‘少林’為內家,蓋起於張三豐。”由此可以說,元末明初之張三豐是將宋代張三峰或張三豐的內家拳技繼承下來並予以發揚,而不是創立。明代張三豐特別強調,在練內家拳的時候,一定要以養心定性、聚氣斂神為主,要修身養性,就必須拋棄功名雜念。

  
更多

編輯推薦

1中國股民、基民常備手冊
2拿起來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澤
5周秦漢唐文明簡本
6從日記到作文
7西安古鎮
8共產國際和中國革命的關係
9曆史上最具影響力的倫...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護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共收入論文41篇,分7個欄目,即考古學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遺址調查報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護修複技術、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戰損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結】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國古代皇家禮儀

    作者:孫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內容包括尊君肅臣話朝儀;演軍用兵禮儀;尊長敬老禮儀;尊崇備至的皇親國戚禮儀;任官禮儀;交聘禮儀等十個部分。

  • 中國古代喪葬習俗

    作者:周蘇平  

    科普教育 【已完結】

    該書勾勒了古代喪葬習俗的主要內容,包括繁縟的喪儀、喪服與守孝、追悼亡靈的祭祀、等級鮮明的墓葬製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