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10章 劉秀封樹王(1)

  劉秀封樹王

  王莽,字巨君,西漢元帝王皇後的侄子。魏郡元城(今河北大名)人。在成帝時期,他克己慕儉,勤學博覽,很有名氣。起初,擔任黃門郎、射聲校尉,後來又被封為新都侯,遷騎都尉光祿大夫侍中、大司馬。哀帝時,受到董賢和外戚丁、傅的排擠,被罷免就國。哀帝死後,出任大司馬,與皇太後共迎中山王為平帝。掌握實權後,廢殺成帝趙皇後、哀帝傅皇後,罷免了董賢、丁、傅諸貴戚,迫使皇太後任他為太傅,號“安漢公”。又議立其女兒為皇後,加封他為“宰衡”位上公。王莽善於耍弄權術,“上以惑太後,下示信於眾庶”。經常辭讓賞賜給他的大量土地和金錢。元始二年,他曾出錢百萬,獻出田地三十頃,交付給大司農賦給災區貧民。又恢複了漢宗室和功臣後裔的封爵,擴充太學,設立學校,網羅通曉逸禮、古書、天文、曆算、樂律、兵法、文字訓詁、醫療方術以及能教授五經的士人數千人。由此使王莽聲譽日隆。平帝末年,吏民因王莽辭受新野田的封賞而上書於朝廷,以表其德的先後竟達四十八萬餘人。平帝死後,由他一手包辦,選立年僅兩歲的宣帝玄孫劉嬰為皇太子,號“孺子”,他自己則稱“假皇帝”,居位攝政。更始建國元年,他篡位稱帝,把全國的民田改稱“王田”,私家奴婢改稱“私屬”,都不得買賣。他推行“五均賒貨”和“六筦法”,並且屢改幣製。任意改變中央和地方的官製、官名,設立五等爵。還遣使到邊疆各少數民族地區,收回漢印,改授“新”朝印綬,並貶王為侯。王莽的這一係列改革方針不僅沒有穩定他的統治秩序,反而加重了人民負擔,加上連年災害,各民族的反抗以及幾次大規模的征發活動,使社會矛盾激化,於天鳳四年爆發了全國性的農民大起義。更始元年,綠林軍攻入長安,王莽走投無路,逃入漸台,被殺。

  新莽末,全國農民大起義爆發,在南陽的漢室皇族成員劉秀與其兄長劉□也乘機起兵,加入到綠林軍中。在昆明之戰中,劉秀建立了奇功,被派駐到河北活動。劉秀來到河北,廢除了王莽新朝的苛政,釋放囚徒,以恢複漢家製度來號召民眾,取得了當地官僚、地主階層的支持。同時,他還聯絡各地將吏,消滅了異己勢力的五郎軍,鎮壓並收編了銅馬等起義軍,由此,他的力量不斷壯大,逐漸取得了河北地區的統治權,隨即與更始政權分裂。建武元年六月,在鄗(今河北省柏鄉縣北)設壇南千秋宮五成陌稱帝,國號漢,改元建武。宣布“大赦天下”,並改鄗為高邑。從此,劉秀就成為東漢王朝第一代皇帝,即漢光武皇帝。

  劉秀當時在河北的活動是指黃河以北和黃河流域,不僅指現在的河北。劉秀在河北活動期間,曾經被王莽的軍隊追趕到陝北一帶,這樣,在陝北就留下了劉秀封樹王的傳說。

  相傳,劉秀被王莽之軍追趕到陝北以後,躲進山中藏身。沒有糧食充饑,就在山上找野果吃,找到一棵桑樹前,見桑葚紅紅的掛了一樹,劉秀不知此果是何物,饑不擇食,摘來便吃。桑葚甘甜可口,既可充饑,還可解渴,救了劉秀的性命。日後,劉秀將王莽誅滅,恢複了漢室皇權,當了東漢第一任皇帝,加封有功之臣。在加封文武百官的同時,劉秀萌發了加封凡與自己性命、政權有關的事物。想起當年在陝北逃命時,不是桑葚充饑,早已餓死在荒野山中,便決定要封此樹為王。但劉秀並不認識此樹究竟為何樹,向官員們描述說,樹葉是尖的,結的果實是紅的,而且是長形的。親自書寫了“王”字禦匾,讓官員到陝北找樹加封。官員們也沒有見過桑樹,牢牢將尖樹葉、紅色長形果實記在心間,來到陝北尋找此樹。他們費了許多周折,就是找不到皇帝交代的樹。尖樹葉很多,就是沒有紅色長形果實。轉來轉去,忽然來到一棵椿樹前,不僅樹葉是尖的,上麵還掛著毛茸茸的紅色長形“果實”,與皇帝交代的差不多,但沒有摘下“果實”品嚐,就將“王”字禦匾掛在樹上。椿樹本是樹中下品,一身臭氣不說,還因其木質差,沒有什麽用場,被人視為賤物,這樣一種樹,竟然被皇帝封為樹王,一下子高興得不得了,便跳了起來,誰知它三蹦兩跳,跳到崖畔下,被一個土台擱住了。自那以後,陝北的椿樹大都長在崖畔上,平地裏很少見到它的影子。桑樹一看自己救了皇帝的性命反而沒有加封為王,卻讓既無功,又無用,一身臭氣的椿樹當了樹王,簡直氣壞了,長歎一聲,把“肚皮”給撐破了。所以,陝北的桑樹長到一定樹齡後,樹幹上總要裂開一道口子,就是被劉秀錯封樹王氣的。

  有了這一傳說,陝北民間一直將椿樹視做“樹王”,盡管它在用材方麵沒有太多的用處,但它卻是皇帝封的樹王,民間因此也不敢小看了椿樹,所以,在做門窗時,常用椿樹做窗戶的平譙、窗譙,決不敢用做門檻一類的下品物件。

  王莽篡政後,經常操練兵馬以圖江山永固。但他的治國方略沒有得到人民的擁護,他所操練的兵馬最終為劉秀收編,成為推翻新莽政權的主力軍。所以,陝北有俗語說:“王莽給劉秀練兵了,不頂事,到多會兒也是人家的。”此俗語被陝北民間運用到許多方麵,如,外爺、外婆撫育外孫子,就常用此語來形容。就是說外孫子到多會兒也是人家的人,撫育不撫育不頂事。

  王莽篡位的傳說

  相傳,劉邦在舉事之際,與一幫弟兄喝足酒後,啟程來到芒碭大沼這個地方。正在前麵行走的弟兄們突然急匆匆跑了回來。劉邦問怎麽回事。弟兄們說,前麵有條大蟒蛇攔住去路,過不去了。劉邦本來很膽小,但酒壯英雄膽。酒後的劉邦一則有酒為其壯膽,另外,他又是舉事的頭領,心想,如果被一條蟒蛇嚇住了,還算什麽英雄?將來又如何率領弟兄們打天下,便對退回來的弟兄們說,蟒蛇有何可怕?跟我來。說著,推開眾人,走在前頭,眾弟兄們跟在劉邦後麵一齊走來。果然,一條大蟒蛇直愣愣地昂著頭,站在路的中央,足有丈二長,口吐著信子,向劉邦示威。劉邦先是一愣,他從未見過如此大的蛇。隨後,壯著膽子,拔劍出鞘,走上前去,將劍一揮,把蟒蛇攔腰斬作兩截,率領著弟兄們繼續往前行走。正走之際,有一位老婦將劉邦攔住,並哭哭啼啼地說:“赤帝子斬了白帝子,償命來!”劉邦言說,赤帝子斬了白帝子,與我何幹?誰是赤帝子?誰又是白帝子?老婦說,你剛才所斬白蟒便是白帝子,他是我兒子,你償命來!劉邦一聽,既然所斬白蟒就是白帝子,自己一定就是赤帝子了,有天下可坐了。為了不浪費時間,劉邦便向老婦謝罪。老婦哪裏肯允,並說:白帝子是向你討江山來的,沒想到江山沒討來,反倒送了性命,我豈肯饒你!既然他沒江山坐,我也讓你坐不好。說著,又哭又鬧。劉邦因酒後犯迷糊,又想盡快擺脫老婦的糾纏,便隨口說道:既然你兒子有天下可坐,就在我孫子手裏篡位去!老婦聽後,放開劉邦,倏然不見。劉家天下活該有此變故,隻因劉邦這一酒後之言,便引出了後來王莽篡位的事來。

  呂布與貂蟬

  陝北民間自古就有“米脂的婆姨綏德的漢,清澗的石板瓦窯堡的炭”的民諺。其中,米脂的婆姨是指貂蟬,綏德的漢是指呂布,他們二人就是米脂女人和綏德男人的形象代表。

  貂蟬在正史中沒有記載,僅在《三國演義》中有很少的描述,但民間傳說卻很多,也說的很“真實”,都說她是米脂城裏人。呂布在正史中有記載,《三國誌》和《後漢書》中都說他是五原郡九原縣人,沒有提他是陝北人。但民間卻說他是綏德人,這一說法也在全國比較流行,並有普遍認同的趨勢。

  《三國誌·呂布傳》雲:“呂布字奉先,五原郡九原人也,刺史丁原為騎都尉,屯河內以布為主簿。”《後漢書·呂布傳》雲:“呂布字奉先,五原九原人也。以弓馬驍武給並州,刺史丁原為騎都尉,屯河內,以布為主簿,甚見親待。”

  依這兩部正史來看,呂布是五原郡九原縣人。五原郡九原縣在什麽地方?據《中國古今地名大辭典》雲:五原郡是戰國時期設置的行政單位,治所在今內蒙古包頭市西北的九原縣,後又廢其置。到了西漢元朔二年(前127)重新置郡,東漢末年廢。五原郡也另有其置,西魏時期曾將大興郡改名為五原郡,治所在今陝西省的定邊縣。隋開皇三年(583)廢其置,唐天寶元年(742)複置,乾元元年(758)改為鹽州。在隋唐時期曾將大興縣改置五原縣,治所在今陝西定邊縣。西漢元朔年間所置之五原郡,境轄相當於今內蒙古河套以東、陰山以南、包頭市以西和達拉特、準格爾等旗。

  九原縣為秦時所置。治所在今包頭市西北,轄境相當於今內蒙古河套及其以東至包頭市和黃河南岸的伊克昭盟北部。三國時廢置,隋朝時曾在這裏置五原縣,後廢。唐永徽四年(653)複置,後廢。東漢建安二十年(215)在山西忻縣曾置五原縣,北魏太平真君七年(446)廢。

  根據以上五原郡九原縣的廢置情況來看,在東漢末年和三國時期均已廢置,呂布所處的東漢末年到三國的這一時期,正是廢其郡縣的時期,而《三國誌》和《後漢書》仍以其置言呂布之籍貫,令人有些費解。

  據《三國誌》和《後漢書》所雲:呂布善騎射,號為飛將。靈帝時,為並州刺史丁原的主簿,後來被董卓引誘將丁原殺後歸順董卓遂擔任了騎都尉,與董卓誓為父子,護衛董卓的起居行止。繼而遷升中郎將,封都亭侯。後來因為失去董卓的歡心,幾乎被殺。又因與董卓之婢私通,內心有些不安,初平三年(192)與司徒王允合謀將董卓殺掉,任奮威將軍,封溫侯。殺死董卓後,呂布被董卓部將李傕、郭氾打敗,先後投袁術、張揚、袁紹等人。後自號徐州牧,並連年與袁紹、劉備、曹操混戰。建安三年(198),呂布討伐劉備於沛下(今江蘇沛縣),劉備向曹操求救,曹操遂率兵圍呂布於下邳,三月而不能克。曹操采用荀攸、郭嘉之計,決沂、泗水以灌城。呂布雖然勇猛卻少有謀略,致使眾將離心。部將侯成、宋憲執陳宮,高順降曹。呂布得知這一情況後,登白乙門樓(下邳城南門)觀望,見曹軍攻勢猛烈,乃下樓投降。曹操想留呂布於軍中,劉備卻說出了呂布與丁建陽(即丁原)、董卓的事來,說呂布反複無情,曹操聽後,將呂布處斬。

  貂蟬在《三國誌》和《後漢書》中沒有任何記載。在《三國演義》的第八回中出現,出現得也很突然。其中雲:“乃府中歌伎貂蟬也,其女自幼選入府中,教以歌舞,年方二八,色伎俱佳,允以親女待之。”第九回中雲:“呂布至郿鄔,先取了貂蟬,呂布引數百騎往青瑣門外,引百餘騎,飛奔出關,投袁術去了。”第十九回中雲:“布妻嚴氏言說:‘……妾昔在長安已為將軍所棄,幸賴龐舒私藏妾身,再得與將軍相聚,孰知今又棄妾而去乎。將軍前程萬裏,孰勿以妾為念。’言罷痛哭,布聞言愁悶不決,入告貂蟬。貂蟬曰:‘將軍與妾作主,勿輕身自出。’布曰:‘汝無憂慮,吾有畫戟,赤兔馬,誰敢近我。’乃出謂宮曰:‘操軍糧至者,詐也,操多詭計,吾未敢動。’……隻同嚴氏、貂蟬飲酒解悶。”第二十回中雲:操命人將呂布妻女載回許都。此後,貂蟬再未出現過。

  《三國誌》中說:“布與卓侍婢私通”,而未言侍婢姓名。《後漢書》中則言:“卓又使布守中國,而私與傅婢情通。”此處言呂布是與董卓的一名姓傅的侍女私通,未說名誰。《三國演義》中卻說是與貂蟬私通,但沒有姓。可見,呂布與董卓的侍婢私通是事實,這位侍婢姓傅。王允府中的是貂蟬。綜合正史和演義,應當說與呂布私通的這位董卓的侍女姓傅或是不知姓的,應該是名叫貂蟬的女子。

  從《三國演義》來看,作者羅貫中為這位女子取名“貂蟬”,這是為何?據《漢書·燕刺王劉旦傳》雲:“旦遂招來郡國奸人,賦斂銅鐵作甲兵,數閱其騎材官卒,建旌旗鼓車、旌頭先區攴、郎中侍從者著貂羽,黃金附蟬,皆號侍中。”顏師古注雲:“貂羽以貂尾為冠之羽也……貂羽附蟬,天子侍中之飾,王偕為之。”《後漢書·輿服誌下》中雲:“胡廣說曰:‘趙武靈王效胡服,以金璫飾首,前插尾,為貴職。秦滅趙,以其君冠賜近臣。’”又雲:“侍中、中常侍加黃金璫,附蟬為文,貂尾為飾,謂之‘趙惠文冠’。”應劭在《漢官》一書中曰:“說者以金取堅剛,百煉不耗。”蟬居高飲絜,口在掖下,貂內勁捍而外溫潤。此因物生意也。因此有了貂蟬的說法,也就是貂尾和附蟬。古代官員們都以貂尾為冠飾。《晉書·趙王倫傳》中雲:“奴卒斯役亦加以爵位,每朝會,貂蟬盈坐。”這種貂蟬冠延續了很久,而且也很被人看重。《南史·江淹傳》中就雲:“初,淹年十三歲,時孤貧,常采薪以養母,曾於樵所得貂蟬一具,將鬻以供養。其母曰:‘此故汝之休征也,汝才行若此,豈常貧賤也,可留待得侍中著之’。”宋代辛棄疾在《水調歌頭》一詞中亦雲:“頭上貂蟬貴客,花外麒麟高塚,人世竟誰雄。”

  從以上有關貂蟬的本意來看,羅貫中在《三國演義》中之所以要使用“貂蟬”一名,可能是因為貂蟬之父乃侍中或中常侍,其父企盼貂蟬能夠成為近侍,或者貂蟬之父如《漢書·服輿誌下》中所雲:“趙靈王效胡服”之另一種效法。或若江淹之母所企,或若辛棄疾所雲“貂蟬貴客”。羅貫中將“蟬”改作“蟬”,以表示女性。

  貂蟬雖是《三國演義》中的一位人物,但卻不見於正史。清代梁章钜在《浪跡續談·貂蟬》中雲:《三國誌演義》言王允獻貂蟬於董卓,作連環計,布與卓侍婢私通雲雲。李長吉作《呂將軍歌》雲:“榼榼銀色搖白馬,傅粉女郎大旗下。”蓋指貂蟬事,而小說從而演之。梁章钜又雲,黃右原告餘曰:《開元占經》卷三十二,熒惑犯須女。占注雲:《漢書通誌》雲曹操未得誌,先誘董卓,進刁蟬以惑其君。此事異同不可考,而刁蟬之郡貂蟬,則確有其人矣。《漢書通誌》今亦不傳,無以斷之。若以此而言,《三國演義》中的貂嬋應為刁蟬,即刁姓女子。《後漢書》中所言之“傅婢”可能是“傅粉女郎”之借用,實應為“刁”姓。

  若以史籍記載,呂布應是現在的內蒙古包頭市九原人,而陝北民間則說呂布是綏德人,這就出現了呂布籍貫的爭議。說呂布是五原人出自《後漢書》,《三國誌》沿用。《三國誌》是三國時期的陳壽所編,他的生卒年代是公元233年至297年,而三國時期指公元220年至280年。五原郡已於東漢末年(25—220)廢置,陳壽出生時已無此建置,《三國誌》若是陳壽中晚年時完成的著作,則曆史已進入西晉(265—316)時期,他為什麽還要使用廢置而不使用新置,這大概是就其祖籍而言的。陝北民間說他是綏德人,很可能是指呂布的出生地。呂布的祖上從五原郡遷徙到綏德,娶妻立業,生兒育女,在綏德定居下來應有此可能。綏德、米脂等縣在古代時期是番族經常往來的地區,比如綏德在五代時期曾被番族所據,直至宋代才收複回來,設綏德州。如果沒有呂布出生在綏德的事實,陝北民間就不會有“米脂的婆姨綏德的漢”這句流傳千百年的民諺。正因為呂布祖上是從五原遷來,陝北民間對他的傳說不多,僅言其英俊威武,氣宇軒昂,為男人形象之楷模。又說他沒有男子漢之節氣,反複無常,愛戀女色。因呂布在曆史上有“三姓兒”的罵名,所以人們不願過多地傳頌他。相反,貂蟬在陝北民間的傳說很多,說她所具有的女色美能令人神魂顛倒,以至將她排在中國古代“四大美人”之首,傳頌不已。她不見於正史,卻能被人們傳說千百年而不衰,不僅因她的美色,更主要的是她為國除了一大奸佞,在這一基礎上,人們又為她編織了很多與曆史名人相關的故事,流傳在陝北民間。

  米脂在漢代時屬膚施(今延安)、龜茲兩地管轄,之前從未設過州、縣。到了兩魏時才設扶寧縣。宋初,又屬西夏所治,後收複,置米脂砦,金末以後升為縣治。

  陝北民間傳說,米脂城下鎮著九條龍,這九條龍原本是上古時期被後羿射落在西北的九個太陽,它們經天公地母、日精月華的養育,最終成為龍形。成為龍後,它們沒有忘記後羿將它們從天上射下之仇,總想報仇雪恨。不想,後羿被夏民擁戴為王以後,仍以射獵為樂,把朝政大權交給寒浞來管。寒浞得勢後將後羿殺了,它們也沒能報得了仇,就在人間塗炭生靈,殘害人民。天帝知曉後命女媧將此九龍捉拿歸案,於米脂築城砦鎮之。女媧把城砦東、南、北三處城門剛剛築訖,回赴天宮的時辰已到,來不及築西門了,就用煉石補天時剩下的一塊頑石堵在西門處,所以,米脂城砦沒有西門開啟。女媧便趕回天宮複命,天帝派了天兵來米脂鎮守。

  陝北民間傳說的貂蟬故事與米脂有關。

  西漢元封元年冬十月,漢武帝詔曰:“南越、東甌鹹伏其辜,西蠻北夷頗未輯睦,朕將巡邊陲,擇兵振旅,躬秉武節,置十二部將軍,親率師焉。”遂“行自雲陽,北曆上郡、西河、五原,出長城,北登單於台,至朔方,臨北河,勒兵十八萬騎,旌旗徑千餘裏,威鎮匈奴。遣使告單於曰:‘南越王頭已懸於漠北關矣。單於能戰,天子將待邊,不能,亟來臣服,何但亡匿幕北寒之地為!’匈奴讋焉。還,祠黃帝於橋山,乃歸甘泉”。

  漢武帝這次征朔歸來,行至米脂砦後,見城砦上烝蔚騰騰,甚感奇異,便駐駕米脂。武帝在米脂地方官的陪同下遊曆了米脂砦。見此砦僅有東、南、北三門,沒有西門時,不覺發出感慨,三門鼎立,四象不全,凡城砦四象不全必有後患,你們何不添加西門以全四象之數?官員們說,自古如此,所以不敢妄動。武帝問:為何?官員們說,相傳砦下鎮有九龍,一旦動土築門恐放龍逃脫。武帝說,也罷。

  遊曆城砦後,天色已晚,武帝有些困了,進得驛館歇息。躺下不久,便有一夢入懷。武帝夢得北山崩塌,西海幹枯,大漠落日,百花凋謝。這一怪夢將武帝驚醒後再也無法入睡,召來群臣,讓他們解析夢兆。群臣聽後,覺得此夢有些不祥,無人敢解。武帝便下令,駐蹕米脂,張貼皇榜,征召解夢之人。

  米脂砦內有一儒者,滿腹經緯,學富五車,諸子百家,無所不精。當年秦始皇焚書坑儒之時,祖上將那些天文曆算、太極陰陽、易經八卦、河書洛圖等典籍都暗中藏匿下來,因此,這位儒者在研習百家之餘時常習一些八卦解夢功課,在解夢方麵便有很高的造詣。武帝的皇榜貼出後,他就揭榜應召。

  儒者被軍士帶來見武帝,武帝為其說夢。儒者聽了沉思片刻後解出了讓武帝與群臣都很滿意的夢兆寓意來。

  儒者雲,北山崩塌乃平息北方之亂的吉兆。如今陛下親率十八萬大軍經曆了萬水千山才抵達朔方,道路崎嶇令陛下吃盡了艱辛之苦,匈奴雖已讋伏畏懼,但尚未臣服。陛下夢北山崩塌,乃排山之兆,山崩後將成一馬平川,再無萬山阻隔,兆示日後征討匈奴勢如排山倒海,橫掃胡兒韃子如風掃落葉,馬到成功。北地不久便可稱臣降服。海乃藏龍之所,西方屬金,西海幹枯,乃金龍顯現之兆。如今陛下率軍征討匈奴,正在西北方位,兆示陛下親臨西北。大漠落日,乃匈奴胡兒將亡之兆。日主君王,大漠之日,主匈奴單於。大漠落日主匈奴單於如同落日,不久將要歸藏於西山之下。自古有語雲:天無二日,今有陛下旭日東升,焉容大漠之日掛於中天,陛下親臨大漠,單於此日將墜。這是天星順之兆。百花凋謝乃結籽之兆。花開應時,花落適時,花開必有花落日,花落乃結籽之始。其夢兆示陛下將有太子出世,此漢祚之望也。此四象征乃邊患將除、龍顯太平、社祚永傳、漢室興盛之兆。

  儒者一番解夢之辭,漢武帝聽得心花怒放,連誇儒者乃學識之士、才學之士。於是,大擺酒筵,宴請這位米脂儒者。席間,武帝與儒者又海闊天空地議論了一番天下大事,武帝很欣賞儒者的才學,邀儒者與他一同返京,共商朝政大事。儒者過慣了散居日子,不願隨駕前往,婉言回謝了。武帝又在米脂駐駕兩日後啟駕南歸。臨行,米脂官員挑選了一位知書達理、俊俏秀麗女子送給武帝做宮女。武帝一見此女,舉止行為端莊大方,容貌俊麗,身材勻稱,連稱絕世美人、人間天仙。自此以後,米脂有了“文化縣”、“美女縣”的美稱。

  大凡社稷江山都有定數,武帝所夢,正是漢室後世之兆。山崩乃社稷變故之兆。應在了一百餘年後,即公元23年,更始帝劉玄身上,他登基後不久,便有王莽篡政的變故,漢室皇權歸了王莽,劉氏後人猶如山崩地陷,一時亂了方寸,與西海幹枯之兆相應。幸有光武帝劉秀於公元32年登基,建都洛陽,漢室中興,史稱“東漢”。西漢、東漢正應了日落日出之兆。劉秀所建東漢政權在一百二十餘年後的公元168年,漢靈帝劉宏登基,世事動亂不定。公元190年時,漢獻帝劉協登基,漢室江山不穩,飄搖中出現了三國鼎立的政治局麵,此乃武帝在米脂所雲:三門鼎立,四象不全之兆。後三國歸晉。

  武帝於米脂帶走了一位絕代佳人,並對她大加讚賞,讚其為百年難遇之絕色。此辭驚動了砦下所鎮九龍中的一條草龍,它決心要出世現身,以美色陪伴君王。心想,一位民間女子尚且受到帝王之寵愛,自己身為龍種,更有美色媚人,隻因不得時機,困在砦下。三百餘年後的一天夜裏,終於在鎮砦天兵一個打盹的瞬間,草龍從天兵身邊悄悄溜出,來到人間後朝著月宮祭拜,祈得了月華之容、冰輪之肌,投胎到米脂砦內的一戶人家。

  漢室江山興也在米脂,敗也在米脂。米脂儒者將武帝的一個凶夢圓得天衣無縫,使漢室天下得以相承。又有米脂女子陪伴武帝,侍奉殷勤,商議國事,大漢興也。貂蟬因是孽龍轉世,使漢室江山三分後歸晉,乃亂世女子。

  《三國誌》與《後漢書》俱雲:初平三年(192),呂布與王允合謀將董卓殺了。《三國演義》雲:王允將貂蟬獻於董卓這年貂蟬“年方二八”,即十六歲。依此來推算,貂蟬應是公元176年出生。

  陝北民間傳說,貂蟬祈得了月華之精,所以有嫦娥的閉月羞花之貌。說她出生的這年,陝北大旱,百花不敢開放,寸草不敢生長,這樣的情形一直持續了三年之久,致使陝北災荒不斷,餓殍遍野。貂蟬的父母為了逃荒,帶著三歲的貂蟬一路南下來到長安城中苦度時日。大約在貂蟬十二三歲時,司徒王允在長安城內見到了賣唱的貂蟬。貂蟬不僅人長得漂亮,而且歌也唱得好。她的演唱才能源自她的父母。因米脂地處邊關要塞,各民族雜居之地,其所兼容的是各民族的文化精華,既有漢宮秋幃之腔,又有大漠雄渾、鏗鏘之曲,所以討得王允的喜歡,王允將她買進府中做歌伎。貂蟬為了報答王允之恩,在董卓與呂布父子之間使美人計,最終除掉了董卓。

  貂蟬自白門樓被曹操命人送至許昌後再沒有出現過,不知所歸。陝北民間則傳說,曹操回到許昌後,欲納貂蟬為妾,在群臣勸諫下作罷,但又不願讓別人占了貂蟬,意欲除之,又下不了手。忽然想起關羽不近女色,讓他去殺,以觀其行究竟如何。關羽領命後手持青龍偃月刀直奔貂蟬住所,進得門來,隻見貂蟬宛然一笑,渾身上下便酥軟了。又聽貂蟬說道:自古美人配英雄,當今天下英雄僅有呂布與你二人,美人即奴。如今呂布已死,你我二人正是天作地合的一對英雄美人夫妻,你我二人何不做了長久夫妻,以享天倫?又何必聽那曹阿瞞之言來殺害於我呢?關羽聽後,實在不忍心殺了貂蟬,便攜刀而去。自此有了“英雄難過美人關”的說法。曹操見關羽沒將貂蟬殺掉,便讓張飛去殺。張飛手執丈八蛇矛來殺貂蟬。貂蟬知張飛是一粗人,但為人豪爽,必須用激將之法才可免遭殺身之禍。便對張飛說:你一個蓋世英雄,不在戰場上斬將奪帥,偏要殺我一個柔弱女子,難道你就不怕世人恥笑於你?一句話問得張飛羞慚不已,便埋麵逃走了。曹操又派趙雲去斬貂蟬,貂蟬問趙雲:你又何故殺我?趙雲說,奉丞相之命,何敢違抗。貂蟬說:我深知你是一位節義之士,大凡常人都事不過三,你是第三個來殺我的,這與你節義美名相符嗎?趙雲聽後,收劍離去。曹操一看,關張趙三人都沒將貂蟬殺掉,但留她在世是萬萬不能的。便親自提劍來殺,貂蟬對曹操說,凡事有再一再二,你為什麽再三還要再四?曹操說,我向來是寧叫我負天下人,不叫天下人負我,我不管再三、再四。貂蟬說,古人雲,丞相肚裏能撐船?你一個堂堂丞相連我一個柔弱女子都容不得,何能肚裏撐船?又怎麽能做得丞相?殺了我,世人又怎麽看你?一句話問得曹操啞口無言,沉思片刻後說,罷、罷,我放你一條生路,任你去吧。

  貂蟬被曹操放出後,一路恍恍惚惚,不知所往。一日來到鹿邑太上老君神殿,向老君祈禱後福。忽然,殿外走進一個白須老頭,為貂蟬指點迷津說:你前世本是孽龍,不該出現,卻犯了天規來到人間,還得修煉以成正果,萬萬不可有非分之想,否則就會失去人身,成為毛皮之物,永無出頭之日。貂蟬問老者,何處是我的修煉之所?老者說:“天地茫茫,無有定所,來處乃去處,去處乃來處,陰陽合德,輪回輾轉,此道乃一也之說。”貂蟬明白了,她從米脂而來,應回米脂而去,遂向老者叩首拜別,回米脂修煉。

  貂蟬回到米脂以後,在一個叫做艾蒿溝的地方找了一個山洞裏修煉起來。修行一千餘年後來到白雲山三清殿中向太上老君討封,意欲登仙而去。太上老君依道規掐算,貂蟬的修煉期限還應有五百年,不準其名列仙班。貂蟬憤恨不已,在世未能酬誌,修煉未能得道,便對太上老君有所不恭。老君怒斥道:你斷送了漢家四百年天下,本當苦修以成正果,而今卻有憤恨之意,我讓你永無登仙之日!遂將拂塵一揚,貂蟬在殿下變成了一隻狐狸。貂蟬將自身上下打量後,羞慚難耐,一口氣跑下山來,回到米脂,在西門下亂挖。這一挖不要緊,卻放出了一條混世蒼龍,就是明末時期的闖王李自成。貂蟬一看放出了一條蒼龍,知道犯了道規,太上老君是決不饒恕的,便飛奔而去,一路逃到子洲大王山下何家溝的一座菩薩廟內。此廟正是觀音菩薩在凡間的行宮,觀音菩薩收留了貂蟬。

  太上老君在三清殿內忽然覺得微微震動,掐指一算,貂蟬在米脂放出了一條孽龍。趕緊離宮,來到米脂時,貂蟬已經逃了。將拂塵一揚,又將西門鎮了,一路追趕貂蟬,準備緝拿問罪。追至何家溝上空,有觀音菩薩擋住,向老君說情,放過貂蟬,日後訓導則是。老君見有觀音說情,也就罷了。

  貂蟬皈依佛門後,確實改邪歸正了,為民間治病祛疾很是靈驗。尤其在民國初年時期,她附身於一個名叫何青勝的巫師,給很多人治好了頑疾。

  韓世忠

  韓世忠在陝北民間沒有傳說,但他是我國曆史上的一位傳奇人物。他是南宋時期的抗金名將,與抗金英雄嶽飛齊名,甚至在功名方麵要高於嶽飛,隻因他對朝廷的議和不滿,被朝廷奪去兵權而聲名低於一心忠於朝廷的嶽飛,故而使後人對他的知曉比嶽飛要少一些。

  韓世忠,字良臣,延安府綏德人氏。少年時期,勇猛之性就異於常人。十八歲時應募從戎,能挽強弓、馳戰馬,勇力冠於三軍。在同西夏作戰中,屢立戰功。在討平“勝捷軍”叛亂時,奮力死戰,又累立戰功,從小校遷升為果州團練使。在此期間,曾以偏將的軍階率軍到浙江參加了鎮壓方臘起義的戰鬥。這大概就是他與嶽飛的不同之處,以致後世的文人墨客將足夠的曆史丹青潑灑在了嶽飛的身上,而在韓世忠的身上隻點綴了幾點濃墨重彩。雖然如此,也使他不失民族英雄的氣概。諸如,宋金戰爭爆發以後,他在北方力抗金軍,以五十騎之數,擊敗金軍二千餘騎;在濟州(今山東巨野)率千餘人抵抗金軍數萬之眾,並單騎衝入金軍陣內,斬其首領。這在抗金史上也是為數甚少的戰例。又如,建炎四年(1129),韓世忠在升任浙西製置使以後,鎮守鎮江(今屬江蘇省),金國統帥完顏宗弼(兀術)帶領金兵十萬南侵,分路渡過長江,宋朝江防軍隊潰敗,形勢十分危急。韓世忠立即移屯金、焦,阻截敵軍的北歸水路。在此期間,兀術約戰又不能取勝,向韓世忠行賄又遭到拒絕,自己被阻在江南,江北援軍又被隔絕,處境十分危急。這時,韓世忠之妻梁紅玉親自擊鼓助戰,將士們人人奮勇,屢敗金兵。宋、金兩軍沿江西上,且戰且行,最後,韓世忠以八百水軍將兀術十萬金軍圍困於黃天蕩(今南京東)之中,長達四十八日之久,兀術幾乎被生擒。後來,由於一個姓王的漢奸為兀術出謀劃策,才使他得以渡江逃遁北歸。這次戰役中,韓世忠以少勝多,功績卓著,升任為檢校少師、節度使和神武左軍都統製。第二年,兀術又和偽齊劉豫的軍隊分道南侵,韓世忠正在南京建康、鎮江、淮東宣撫使任上,聞此軍情後,立即率師渡江,屯守在揚州城北的大儀鎮,迎拒強敵。他在防地後邊豎立了木棚,自絕退路,以此來表明誓與金軍死戰到底的決心。他又分兵五部,設伏二十餘處,約定以鼓聲為號令,屆時夾擊敵軍。當金軍偏師剛一到達,鼓聲大作,伏兵齊發,長斧砍截,鐵騎馳逐,金軍陣勢大亂,人馬遭斃者甚眾,潰敗逃竄。韓世忠乘勢統率軍隊追殺出去,直抵淮河南岸,將士們奮擊爭渡的敵軍,金兵被踐踏和溺死者極多。兀術聞知此訊後,連夜率軍北遁,江淮地區才賴以保全。當時的國人認為大儀之戰,乃為“中興武功第一”。韓世忠任京城、淮東路宣撫處置使,駐節楚州(今江蘇淮安市),部眾雖僅三萬,但敵軍畏懼“韓家軍”威勢,不敢南侵達數年之久。

  
更多

編輯推薦

1中國股民、基民常備手冊
2拿起來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澤
5周秦漢唐文明簡本
6從日記到作文
7西安古鎮
8共產國際和中國革命的關係
9曆史上最具影響力的倫...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護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共收入論文41篇,分7個欄目,即考古學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遺址調查報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護修複技術、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戰損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結】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國古代皇家禮儀

    作者:孫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內容包括尊君肅臣話朝儀;演軍用兵禮儀;尊長敬老禮儀;尊崇備至的皇親國戚禮儀;任官禮儀;交聘禮儀等十個部分。

  • 中國古代喪葬習俗

    作者:周蘇平  

    科普教育 【已完結】

    該書勾勒了古代喪葬習俗的主要內容,包括繁縟的喪儀、喪服與守孝、追悼亡靈的祭祀、等級鮮明的墓葬製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