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47章 出嫁女子喜歌(2)

  清明節亦有送單衣之俗,與十月初一送寒衣相呼應。亦有於六月六送單衣者。

  靈、陵、林、墓、墳

  靈是靈魂觀念。這種觀念認為,人死以後他的靈魂依然存在,夜晚在陽世遊蕩,白天又回到地府棲居。靈魂隻有在供起靈牌以後才有了依附。牌位也就是通常所說的“木主”,陝北民間則稱為牌位或靈牌。靈牌或牌位既可以是木牌的,也可用黃表折疊成類似“牌”的形狀後插在一根秸稈上豎起。上寫亡者姓名字諱。牌位是靈魂依附的地方,起一個“家”的作用。用表折疊牌位是因民間俗信認為人死以後就成為“神”,陝北民間又有“先死的為大”的說法。既然有人死成神的說法,供神又要用表來供,所以靈牌就要用“表”。“表”的另一層意思就是“表章”,因為封建時期凡上奏皇帝的表章均用黃絹書寫,民俗將黃絹借鑒過來,衍化成黃紙稱為“表”,是對“表章”的簡稱。民間用表的目的,一則是供神,另則以“表章”的形式向神靈作以祈禱,希望神靈予以保佑。最初的“表”上是書有祈禱祭文的,後因祈禱文大都千篇一律,又因個人的文化所限,加蓋道教符籙印記的“表”出現了,代替了祈禱祭文。人們無須言明所求之事,隻要將“表”焚燒,神靈就會知道人的意願給予幫助。

  陝北民間有將上墳稱做“上靈”或“上陵”的,這是不對的。靈在民俗中的運用隻能在人死以後,未出殯之前,為死者舉辦喪事時所搭建的靈棚內停放靈柩,豎靈牌供祭亡靈和出殯以後,在家豎靈作各項祭祀時稱“靈”。陵是對古代埋葬帝王宮寢的稱謂。是所有埋人墳塋中最高規格的墳墓。除帝王之塚外,其他墳墓都不能稱陵。如黃陵縣的“黃帝陵”、鹹陽的“周陵”、臨潼的“秦始皇陵”、北京的“十三陵”等。陵用於對墓地的稱謂隻能是這些帝王。它之所以被用來稱帝王之墳,是從別的用意而來的。陵有登升之意。《左傳·成公二年》中雲:“齊侯親鼓,士陵城。”陵城即登城。陵有超越、超過之意。《禮記·檀弓上》中雲:“故喪事雖遽,不陵節。”不陵節就是沒有超越規定的禮數。陵有暴烈之義。《法言·吾子》雲:“震風陵雨”,陵有嚴密之義。《荀子·致士》雲:“節奏陵而文,生民安而寬。”陵有磨礪之義。《荀子·君道》雲:“兵刃不待陵而勁。”所有這些陵的意義決定了帝王用陵的禮製。

  林是指安葬先賢聖哲的墳墓。如山東曲阜安葬孔子的墳墓被稱做“孔林”、河南洛陽埋葬關羽的墳被稱做“關林”。這是僅次於帝王的墳墓。林原本指的是聚集在一起的同類的人或事物,如士林、藝林、碑林。也指眾多,如《詩·小雅·賓之初筵》中雲:“百禮既至,有壬有林”。用於先賢聖哲的墳塋,就是說他們生前有著許多值得後人敬仰的東西。如孔子,他不僅修訂了經史,成為思想家,而且還是偉大的教育家,傳承了文化。關羽不僅是忠良之士,而且熟讀兵書,更為後人樹立了“義”的旗幟。

  墓是指放置棺木的地方,是指地下部分,所以也稱做“墓坑”。

  墳是指地上部分,也就是於墓上所堆的土堆,是墓的標誌。所謂“上墳”指的是就是上這個土堆。沒有墳,墓是找不到的。後人常將墓與墳合稱為“墳墓”,就是先找到墳,掩埋先人的墓地就找到了,上墳實際就是對墓中先人的祭祀。

  另外,民間還有“塋”的說法。塋所指的是墳墓、墳地,如墳塋、墳域。塋在《禮記·月令》中所表示的是量度,“塋丘壟之大小,高卑厚薄之度”,說明塋是堆砌墳堆的標準,應依其地位來決定大小厚薄。後人很少有人提及“塋”這一稱謂,就是為了擺脫塋這一禮製的束縛,自由堆墳。

  考妣

  考是對死去的父親的稱呼,妣是對死去的母親的稱呼。《禮記·曲禮下》雲:“生曰父、曰母、曰妻;死曰考、曰妣、曰嬪。”《公羊·隱公元年》雲:“惠公者何?隱之考也”,是說惠公不知因何將母親去世的事隱了下來。何休注釋為:“生稱父,死稱考。”但是,古人也有將父親在世時稱做考的。孔穎達注疏雲:“對文,父沒稱考,若散而言之,生亦稱考。”也就是說父親在世的時候稱考也是可以的,但必須是分開來說。對父生時稱考出自《爾雅·釋親》,其中雲:“父為考,母為妣。”妣有兩種釋義。其一,稱祖母和祖母輩分以上的女性祖先。如《易·小過》,其中雲:“過其祖,遇其妣。”又如《詩·周頌·豐年》中雲:“為酒為醴,烝畀其妣。”都是以“祖”、“妣”並稱的。另一種釋義是專指母親。《書·堯典》中雲:“百姓如喪考妣”。這裏指的就是父母。《倉頡篇》雲“考妣延年”,也是指父母。另外《書·舜典》中亦雲:“帝乃殂落,百姓如喪考妣。”這裏的考妣與《堯典》屬同一意義。

  妣祖指的是祖母和祖母以上輩分的女性,即先妣和先祖的意思,是一種沒有確定的所指對象。妣考指的就是亡母與亡父,也就是說將考妣放在一起時,指的就是亡父與亡母,不能另作解釋,這是《禮記》所規範的用語。明方孝孺的《題桐廬二孫先生墓文後》雲:“或慟哭荒江斷壟間,如喪考妣”,指的就是父母已喪。

  燈樓

  燈樓是陝北民間對“燈籠”的稱謂。所謂燈籠是用木條或竹條紮起的一個“籠”,裏麵有燈,故名“燈籠”。陝北傳統燈樓不是這樣,其狀如同城樓一樣,四四方方。有的燈樓,在四根立柱上雕刻著立體造型,有的在燈樓的木體部分上以油漆繪出吉祥圖案,再將剪紙貼在燈樓的白紙上,就像一座夜色的城池。陝北燈樓因其用途不同,在結構上也有所變化。在家院中所懸燈樓是方形的,在秧歌隊中所用燈樓是長方形的,而且下小上大,下麵有一根木棍鑲在燈樓底部,供人舉擎。

  燈籠是從外地引進的詞匯。盡管燈樓在形式上已完全演化成了燈籠,但陝北民間仍然將其稱做“燈樓”。因為籠有禁錮之意,如鳥籠、雞籠、獸籠等。而樓則是供人們居住的,城樓是人們保護家園的防禦工事。燈是人工光明的源頭,光明是不需被禁錮的,所以,陝北民間仍稱燈樓而不改其名。

  抗胛子

  “連胛子也沒抗就打了?”這是榆林人舊時打架的必經程序,如果不抗胛子就打人,會被人認做是一種“不道德”的行為。今天聽起來似乎有些可笑,但這卻是陝北民間確實存在過的事情。

  抗胛子以後是否打架,是陝北民間“文明”的一種表現。人們往往會因一些口舌事非引發吵鬧,在吵鬧中難免有些“激情”發生,便以抗胛子的方式來形成對抗。在對抗的過程往往因實力差別或思前想後的原因,一場不必要的打架會在抗胛子過程中消失了。這是陝北民眾老實憨厚,和睦為上的民情所在。也有些在抗胛子過程中就被人拉開,化解了恩怨。

  解手與背手

  陝北人有背抄手的習慣。這一習慣據說有一定的來曆,並且與解手有一定的聯係。

  相傳在明朝時期,陝北及其周邊地區因連年戰亂和災荒等原因,人口稀少,土地荒蕪。明朝政府便決定從山西人口稠密的地區向陝北移民。因山西在當時很是富庶的,人們都不願意離開故土外移。明朝政府便想了一個主意,發出告示,曉諭民眾,凡不願到外地的人等,都到洪洞縣的大槐樹下集合。人們信以為真,紛紛來到大槐樹下。不料,被明朝軍隊一個個反綁起來,押解著往外地遷送。被送來陝北的這股先民,因路途遙遠,押解者又恐有人逃跑,便日夜將這些人反綁著手,就連吃飯也不鬆綁,唯有在大小便的時候才被鬆綁。因此,人們每逢大小便時,就向押解的軍隊喊道:“解手。”軍人們一聽到有人喊“解手”就知道是要大小便了。解手就是將被捆綁的手鬆開,本與大小便不牽連,但因捆著手不能大小便,所以要解手。這股先民到了陝北以後,仍然沒有忘記路途上的艱辛,解手大小便的方式也深深地留在人們的腦海中,久而久之,解手就成為大小便的代名詞了。與解手一樣,背抄手也永遠留在陝北先民們的生活習慣中。

  老虎吃羊

  老虎吃羊是陝北民間的一種遊藝活動。在地上畫一座類似城郭的圖形,城中以橫直線和斜線劃分出一方方的區域,似古代城市裏的“坊”。所以,民間又將老虎吃羊稱做“下坊”或“下方”,有的地方也叫“跳老虎”或“跳方”。遊藝技法是一個大城子,城的正中頂端有一小城,有的有兩個相對的小城,城中點上布“小子”稱做“羊”,老虎從小城的咽喉部位出發,遇有羊的地方,可以順吃一個或三個小子,以將小子吃完為勝局,小子以將老虎圍困後無路可走為勝局。

  這一遊藝活動從叫法上來看,它的出現可能有兩個原因。其一,是從軍事中衍化出來的。舊時陝北民眾的人口成分大都是屯軍將士及其家屬,他們將軍事中的城池保衛戰或疆土保衛戰衍化為一種遊藝活動,在軍事休閑期間遊戲,以打發那些清苦荒涼的戰爭歲月。其二,反映了陝北的社會狀況。陝北自古以來就是一個農牧區,在榆林地區,則是以牧為主,老虎吃羊是經常發生的,人們將這一現象衍化為遊戲的初衷無非是想將老虎消滅,保護自己的羊群。還有一種遊戲叫“蹦羊蹄蹄”,遊戲技法較簡單。從這些民間遊戲中可以看出陝北在曆史上的社會狀態,即軍事與農牧的社會區域。

  毛猴與趕山鞭

  毛猴也叫“風牛”或“漫牛”,是用木塊修製成上大而圓,下尖的倒圓錐體兒童玩具。在遊戲時,先用雙手將其合圍後猛力轉動,並迅速放置於地上,然後用一條布條製成的鞭進行抽打,使其不停地在地上旋轉。這一民間遊戲是根據陝北流傳的一則故事演化來的。相傳,秦始皇當年打馬築邊牆時,有許多大山擋住了邊牆的修築路線,秦始皇就從女媧那裏求得一條趕山鞭,用此神鞭將一座座大山趕走了,邊牆的修築速度也加快了。就此,秦始皇還不滿意,命人騎馬奔跑,下令修邊牆的速度要與馬的奔跑速度一樣,於是就有了秦始皇打馬築邊牆的故事。在一年的冬春相交之際,邊牆終於修完了,秦始皇從女媧那裏借來的神鞭也沒用了,就把它撂在陝北,回鹹陽去了。這條神鞭是女媧用給人裁剪衣裳時所剩的布條做成的,五色六顏,十分好看,被一個小孩看見了,拾起來揮舞著玩耍。這一揮把邊牆周圍的大山都給趕跑了,成了一望無際的開闊地,把陝北這個地方完全暴露在胡人眼前,女媧知道後,來到陝北,收走了趕山鞭。但又不忍心奪走小孩的玩具,就對那個孩子說:“你回去後讓你媽用布綹給你做一條鞭,讓你爸爸給你做一座山,你趕著玩吧。”小孩回到家後,讓父母給自己做了鞭和“山”玩耍起來,毛猴的遊戲就流傳下來了。在這一傳說下,人們又將許多事情附會在裏麵。如榆林地區的長城段原本就是修築在草原丘陵上的,沒有大山,人們將這一地理環境說成是那個揮舞趕山鞭的小孩把山趕走了。又將女媧讓小孩向母親討要鞭來驅趕父親這個“山”說成是陝北男人雖有山的氣勢,但要聽女人的驅使。傳說與現實相融,形成了陝北民情。

  關於趕山鞭的傳說,還有另外說法。《古小說鉤沉》中輯《三齊要略》中說:“始皇做石橋,欲過海觀日出。時有神人,能驅石下海,石去不速,神人輒鞭之,至今悉赤。陽城山上石,皆起立東傾,如相隨狀,至今猶爾。”《太平禦覽》卷七十三引《齊地記》雲:“舊說始皇以術召石,石自行,至今皆東首,隱軫以鞭撻痕。”《民間文學》1979年第四期中有《薑女廟紀行》一文雲:“除孟薑女故事外,拾糞老人還講了關於趕山鞭的傳說。傳說修長城的磚每塊重四五十斤,大石頭每塊好幾百斤,要運上山修長城十分困難。山溝裏有個老婆婆紡了線給人絏石頭……隻要用這線拴著,一拉就很輕鬆地上去了。秦始皇知道後,把線收集起來,搓成趕山鞭,趕起石頭像牲口一樣,把沒用的石頭就趕到海裏去。”從這些傳說來看,關於趕山鞭的傳說流傳很廣,而且內容不一,陝北民間將趕山鞭與毛猴聯係在一起,衍化成一種兒童遊戲,很有特色。

  長城修起來了,秦始皇回長安去了,陝北民眾擔負起保衛家園的責任,並時常向女媧娘娘祈求保佑。女媧有感於人們的心願,便為這塊土地留下了許多永保安寧的名字,如安邊、定邊、靖邊、安塞、安定、延安、延長、保安等,以確保陝北疆域的長治久安。因此,陝北民間也將女媧視做保護神,到處建有她的廟宇,對她進行祭祀和祈禱。

  因秦始皇是在冬春之際將趕山鞭遺棄在陝北的,所以,小孩玩毛猴一般也在冬春兩季。趕山鞭有了許多傳說,就為它增添了不少靈氣,民間和民俗視其為神物,所以,陝北的巫神和法師也用鞭來驅趕惡鬼,尤其是法師在上山收法時,如果遇到惡鬼纏身,最後一招就是用鞭來驅打惡魔,巫神在趺壇以後若有凶神臨壇亂法,也用鞭驅打。巫神和法師以鞭驅魔,被民間借用過來。民間認為,冬天是陰氣太重的季節,經常有鬼邪傷人,人們就在外出時帶上一把鞭,走一陣就用鞭抽上幾下,便可將跟隨來的邪魔趕走。不過,這種鞭已不是小孩所用的布綹鞭,而是用麻搓成的麻鞭,它的驅邪作用更大,為巫師、法師和大人所用。

  打望

  打望俗稱為“打碗”。望在遊戲中指怨恨、責怪的意思。《史記·張耳陳餘列傳》中雲:“不意君之望臣深也。”這裏所言之“望”就是怨恨、責怪。

  陝北民間為什麽有“打望”遊戲?是與三國故事有關的。三國時期,司徒王允為了除去朝中專權的奸臣董卓,使用美人計將其義女貂蟬許配給董卓與呂布二人,意在使其父子產生爭鬥,最終依靠呂布將董卓殺死。後來,曹操在白門樓上活捉了呂布,呂布向曹操求饒,曹操征求劉備意見時,劉備言說,君不記董卓事乎,三姓兒之言豈能信哉?呂布聽後大罵劉備曰:“大耳賊不記轅門射戟之事?”曹操斟酌後還是殺了呂布。根據這一曆史故事,遂之形成了“打望”遊戲。遊戲方法是:在地上栽一大石片或磚塊,名曰“老爺”,也就是董卓。它的前麵又栽一小石片或磚塊,名曰“曹操”。曹操的左右又各栽一小石片,稱為衙役,即陳宮與劉備。然後在一定距離處畫出一條線,遊戲者依次用石塊向望打去。將望這個老爺打倒後,這位勝利者就站在老爺的位置上,發號施令,其餘三人則要趕快搶上前去,占據衙役的位置,慢者便是曹操了。此時,老爺發出命令,衙役們一齊動手將曹操的耳朵揪住,在遊藝場中轉三圈後,又開一局。在打望時,有人技藝不高,先打倒了曹操,就要自認倒黴地充當曹操,其餘三人則要爭老爺的位置,方法仍是看誰能將老爺打倒,誰就當老爺。即便當不了老爺,當衙役也不是吃虧的事情。

  這一遊戲由四人完成,四人都是其中的角色。但在打望的時候他們既可以被認做是呂布,也可以被認做是劉、關、張。呂布與董卓這個望有奪妻的怨恨,劉、關、張與曹操、董卓也有怨恨。無論將打望人認做什麽人都是可以的。

  這一遊戲產生的另一原因,是因陝北民間一直將呂布視做英雄,又是美男子,將貂蟬視做美女,又是義女,他們二人都是陝北民間崇拜的人物,因此有了“米脂的婆姨綏德的漢”的說法。人們便借這一遊戲替呂布抱打不平,以此來傳承二人的美名,永世不衰。

  在這一遊戲的影響下,又派生出了“砍棒”和“砍銅圓”的遊戲方法。棒就是高粱的秸稈。遊戲方法是在地上畫出一個方形圖,參加者向其中放一定數量的棒,然後在一定距離處畫出一條線,依次將棒砍出圈外,砍出之棒歸己有。第一人砍不盡時,第二人接著砍,依次砍過一輪後仍未砍盡,可再砍第二輪,直至砍盡為止,再起第二局。在這一遊戲中,將棒視做“箭”,方的圖形被視做“城”。將箭從城中砍出,說明用以防守城的箭沒有了,城也就破了。由此可以看出,這一遊戲也是從戍邊這種軍事意義上轉化來的。與此相同的是“砍銅圓”,銅圓是錢幣,是國家的象征,城中沒有錢,國也就破了。其遊戲規則與砍棒相同。

  偷瓜送子

  舊時,湖南、貴州的部分漢族地區流行著一種求子習俗。據胡樸安的《中華全國風俗誌》下編卷六《衡州風俗誌》中所載:“中秋晚,衡(陽)城有送瓜一事。凡席豐履厚之家,娶婦數年不育者,則親友舉行送瓜。先數日,於菜園中竊冬瓜一個,須令園主不知,以彩色繪成麵目,衣服裹於其上,若人形。舉年長命好者抱之,鳴金放爆,送至其家。年長者致冬瓜於床,以被覆之,口中念曰:‘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受瓜者設盛筵款之,若喜事然。婦得瓜後,即剖食之。俗傳此事最驗雲。”又下編卷八《貴州中秋節》載:“貴州中秋節有一種特別之風俗……即偷瓜送子是也。偷瓜於晚上行之。偷之時,故意使被偷之人知道,以討其怒罵,而且罵之愈厲害愈妙。將瓜偷來之後,穿之以衣服,繪以眉目,裝成小兒之狀,乘以竹輿,敲鑼鼓送至無子婦人家。受瓜之人,須請送瓜之人食一頓月餅,然後將瓜放在床上,伴睡一夜,次日清晨,將瓜煮而食之,以為自此可以懷孕也。”

  陝北吳堡一帶流行的偷瓜求子之俗與此略同。農曆八月十五這天晚上,家家都要擺出瓜果賞月,那些無兒無女者,可以“偷”拿別人家的瓜果、紅棗。主人即便發現了,也隻是付之一笑而不惱。這一習俗認為,這樣就可以生兒育女了。

  打平夥

  打平夥亦稱做“打平火”,是漢族及某些少數民族的民間交際習俗。大家在一起聚餐時,由眾人平均分攤費用或各自出酒食蔬菜。此俗在明代已經出現,如明代淩蒙初的《二刻拍案驚奇》卷二十二雲:“眾人又說,‘不好獨難為他一個,我們大家湊些,打個平夥。’”又卷五雲:“而今喪得無事,弟兄們且打個平夥,吃酒壓驚。”打平夥習俗現今在農村中仍可見到,每到冬季,或陰雨天氣時,人們閑著無事,共同出資購一些酒食聚餐,說說心裏話確是一件快事,既交流了感情,又享受了美味。上世紀五十年代,陝北此風還很盛行,到了六十年代以後逐漸減弱。現在則是一人出錢,邀人聚餐。

  貓鬼神

  關於貓鬼神的來曆流行的有兩種說法。一種說法是,把貓宰殺以後將頭供起來,然後開始念經,一百天後,貓的靈魂就會聚集成形成為貓鬼神。這種說法主要流行於青海省的果洛地區。另一種說法是,貓在老死以後,將其屍體供奉起來,經過一段時間即可成為貓鬼神。等貓的屍體成為貓鬼神之後,主人就會感覺得到它的神靈存在。

  無論以哪種方式供養貓鬼神,都必須有一間專門用來供奉它的屋子,這間屋子除了男主人外,別人是不能進去的,尤其忌諱女人進去,否則,貓鬼神就會給這個人帶來災難。在這間房子裏,一般是放一個象征性的東西,或者是一尊塑像。供養貓鬼神的人家在開始吃飯前,必須把先從鍋裏盛出的第一碗供在貓鬼神前,家裏吃什麽就給它供什麽,決不能背著它吃東西。如果因為疏忽而忘了給它上供或是將第二碗飯供給它,它就會害得家人們吃不成飯,它就會從頂棚上撒下尿來,掉在飯碗裏或飯盆裏,使飯菜變得奇臭無比,連豬狗都不吃。供貓鬼神一定要心誠,不能笑罵於它,即便是在人心裏也不能對它產生不滿。有些地方還有貓鬼神回娘家的說法,並說它想走就走,想回就回,非常自由。貓鬼神從娘家回來時,主人必須做好迎接的準備,否則,它就會怪罪於人。

  人們為什麽要供奉貓鬼神?它可以給人帶來好處。首先,它會給主人守財,其次,它還可以幫助主人攬財,另外,貓鬼神還可以幫助主人複仇。

  貓鬼神在醉酒的情況下可以現出原形,它是一隻特別大的貓。

  驅趕貓鬼神的方法有很多種,較為簡便的是等貓鬼神在家裏時,把象征性的東西放進鍋裏,然後壓上一些東西煮,等這些東西化成水以後,把水潑出去,就可以把貓鬼神趕出去了。另一種辦法是給它供上很多酒,使它喝醉後現出原形,然後把它放在鍋裏,再在身上壓一枚銅錢,把它煮一會,就可將其製死。

  民間關於貓鬼神的說法很多,有說是薑子牙封完眾神以後給自己的妻子也要封一個神位,可他的妻子躲躲藏藏總是不肯走近封神台來,薑子牙看見她那副樣子後隨口說了一句:“看你那個樣,活像個貓鬼神。”妻子聽後,誤以為丈夫給她封了貓鬼神的神位,便言稱“受封”,就上任去了。薑子牙在封神台上所封鬼魂盡都是神,妻子貓鬼神雖是順口所封,也算是神,可她卻盡幹著鬼才做的事情,神事一概不管,所以將其稱為貓鬼神,即受封於神,當差於鬼。

  陝北民間說貓鬼神是薑子牙的小舅子。小舅子聞聽姐夫在封神台上拘鬼魂封神位後,也想討個神位坐坐,便搖頭晃腦地來到封神台前。薑子牙看見後覺得有些好笑,順便說了一句“看你那貓天鬼地的樣,像個貓鬼神”,也算作是對小舅子打的招呼。小舅子聽後誤以為就是姐夫給他的封號,便謝恩轉身離去。薑子牙一看不好,這樣走了他哪有廟堂可坐,便大聲喊道:“你紅門進。”此話的意思是,紅門都是廟堂,隻要進了廟堂就是沒有神台可坐,當個站廟的廟童也算是個神。可小舅子卻將姐夫的話誤聽作“逢門進”。離了封神台後沒有一會工夫,就見前麵有一人家,順便從門上進去,滿世界找神台,就是找不到,隻得出來,又到另一家人家進去找神台。這樣找來找去,錯過了神靈上任的時間,他來到一座天師廟前,一看如此一座大廟,心想,這大概就是自己的廟堂。剛想抬腳進去,被天師的神差一頓鞭打,滾落在地,叫苦不迭。張天師是執法神,他不收留還有誰肯收留他,貓鬼神便成了一個沒有神台,經常寄居在人家的一個家庭供養之神,陝北民間將其又稱做“家神”,因為貓鬼神挨了張天師的一頓毒打,他很害怕張天師,所以,後世巫神捉貓鬼神時總要在神壇上供天師像。也因張天師礙於薑子牙的麵子放了貓鬼神,沒有將其置於死地,所以,巫神也隻是將貓鬼神捉住教訓一頓後放走,不將其製死。

  陝北民間一般不供養貓鬼神,而是貓鬼神找上門來逼迫主家供養時,人們才另辟一小的居室供奉。供奉貓鬼神的地方一般人是不允許人們進去的。因貓鬼神有替主家攬財的功能,所以人們都不與供養貓鬼神的人家在同一天打場,以防貓鬼神將糧食倒包去。貓鬼神有兩個小紅布袋,別看它小,每個袋子可裝下幾石糧食。傳說有一貓鬼神從空中路過,不巧被正在耕地的人一甩鞭子將一個袋子打了下來,從中滑出兩顆黑豆。耕地人覺得丟了有些可惜,便給牛喂了,剛一會工夫,隻聽“呯”的一聲響,牛肚子被撐爆裂開來,從中撒出許多黑豆,用鬥量後足有兩石。所以陝北民間常將能裝的袋子或器皿稱做“貓鬼神”的布袋。

  貓鬼神現形後就是一隻貓。陝北傳說有一家人是蒸酒的,他們供奉著貓鬼神。有一次貓鬼神喝醉酒現了原形,一個蒸酒師傅便將貓的兩個睾丸割出後又塞進去兩個洋芋蛋縫好,後來,貓鬼神一旦將人罰倒就說它什麽也不怕,就怕那個蒸酒的。

  陝北民間又有“天貓鬼神”和“地貓鬼神”之說,尤以天貓鬼神最為厲害,一旦有人被天貓鬼神纏身是很難送走的,這時,便要請來道行較深的巫師,設壇祭神,遣神役鬼共同協助才能完成驅鬼任務。

  捉貓鬼神

  
更多

編輯推薦

1中國股民、基民常備手冊
2拿起來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澤
5周秦漢唐文明簡本
6從日記到作文
7西安古鎮
8共產國際和中國革命的關係
9曆史上最具影響力的倫...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護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共收入論文41篇,分7個欄目,即考古學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遺址調查報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護修複技術、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戰損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結】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國古代皇家禮儀

    作者:孫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內容包括尊君肅臣話朝儀;演軍用兵禮儀;尊長敬老禮儀;尊崇備至的皇親國戚禮儀;任官禮儀;交聘禮儀等十個部分。

  • 中國古代喪葬習俗

    作者:周蘇平  

    科普教育 【已完結】

    該書勾勒了古代喪葬習俗的主要內容,包括繁縟的喪儀、喪服與守孝、追悼亡靈的祭祀、等級鮮明的墓葬製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