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20章 有錢能使鬼推磨(3)

  比試的那天,雙方各自擺好了火盆,佛家將他們的《金剛經》投入了火盆,道家將他們的《道德經》也投入了火盆。燒了一會,兩家的經書都被燒成了灰燼。就在此時,《金剛經》突然變成了一座青底金字的碑,上麵刻著金光閃閃的經文。大家正在驚奇之際,隻見《道德經》變成了兩丈多長的織錦長幅,白底黑字,十分耀眼奪目。雙方也因此分不出高下來,隻好請魏宣武帝作裁決。魏宣武帝聽了這件事後說:“真經不怕火煉,兩家各傳自己的教去吧。”“真經不怕火煉”這句話從此一直流傳下來。傳來傳去,竟將原來的“經”傳成了“金”,即現在所說的“真金不怕火煉”。

  也有人說“真金不怕火煉”另有傳說。相傳,古時候有兩個書生,同鄉、同學,一起讀書,一起到京城求取功名。結果,一個考取了進士,做了知縣,一個卻名落孫山,皇榜未登。這位沒有考中的書生心裏很是不平,便做了一顆蠟製的“黃金”假印,趕在真知縣的前頭上任去了。等到真知縣到任時,縣衙已有知縣了,衙役們無法辨認真假,二人各取出金印,展示給衙役們,以示自己是真的。當兩顆金印擺出後,眾人見金印的大小尺寸、顏色以及印上之文字都一模一樣,很難判出哪顆是真,哪顆是假。真知縣心想,明明自己的金印是吏部所頒,不會有假,對方是從哪裏得到“金印”的?順手將假知縣的金印掂了掂,覺得金印很輕,心裏便有了主意,命衙役們端火盆上來,以驗真假。火盆擺好後,真知縣命假知縣將金印放入火中煉印,假知縣明知自己的印是蠟製的,不肯投放火中,言說印乃朝廷所頒,豈能隨便熏烤。真知縣說,朝廷命官隻有一員,煉印乃是煉出真的朝廷命官的辦法,有何不可?說著,將自己的金印投於火盆之中,煉了一會,毫無動靜後將印取出,命假知縣投印。假知縣無奈之下,將印投入火中,蠟一見火,便燃起熊熊大火,隻一會兒工夫,不見了“金印”。

  所謂“真金不怕火煉”,就是根據這一傳說來的。其實並不是金子不怕火煉,是相對蠟而言的。金子在一千攝氏度左右才能熔化為水,蠟則是易燃品,不僅承受不了煉,反而助燃。現在人們用這句話來形容貨真價實的東西是能經得起任何考驗的。

  陝北的驢過河要撒尿

  不知什麽原因,陝北的毛驢過河時總要撒尿。人們根據這一現象編出了一個驢的傳說。

  陝北民間有諺雲:“天上的龍肉,地下的驢肉。”說明驢和龍屬於同種,隻不過是驢在凡間,龍在天上。

  驢是怎麽來到凡間的?相傳,驢原本是玉皇大帝的坐騎,與天馬同屬龍駒,威風凜凜,不可一世。有一次,玉皇大帝騎著驢去瑤池赴王母娘娘的蟠桃盛會,到了那裏,將驢拴在拴龍樁上,便入席開宴了。誰知這驢經不起珍饈與蟠桃的誘惑,掙脫龍索,闖入禦膳房內偷吃起來,把一個好端端的禦膳房搞得亂七八糟,食物撒得滿地都是。禦廚發現後告到王母那裏,王母向玉帝奏明。玉帝一聽,龍顏大怒,命天將把驢趕出南天門,打下凡界。正在此時,大禹已將陝北水患治好,奏請天庭派一位神靈管理陝北河流。太白金星便上前奏說,將驢遣使下凡做個河神,也不失它以往的身份。玉皇大帝準奏,驢就來到了陝北。

  驢來到凡間後,自以為從前是玉皇大帝的坐騎,曾經有過顯貴的經曆,把地祇們全不放在眼裏。它沒有馬上去上任,整天到處亂竄,遊山玩水,攪得山神、土地不安,水族生靈不寧,地方神靈長官城隍也拿它沒有辦法。最可氣的是,那時候人們還沒有井,吃水全在河裏擔,驢不僅在河中戲水,將水攪渾,還向河中尿尿,使人無法飲用,人們便向太上老君告了驢的狀。人們不知驢究竟是從哪裏來的怪物,隻得向太上老君述說:有一怪物整天嚎叫奔跑,攪得人不能安睡。它的長相與馬相同,兩片耳朵卻比馬耳大,向上躦著。太上老君也搞不清它究竟是什麽怪物,來到黃河岸邊一看,原來是驢。便對人們說:“那是玉皇大帝的坐騎,我也管不了它。我給你們留一口水吃就是了。”說著,念起咒語來。咒畢,對人們說:“水流三尺自清,人畜可以共飲。”自那以後,水流三尺自然清潔,所以,黃河沿岸的人們常常上河裏洗涮,下河裏擔水做飯,也不會有什麽傳染疾病,因為這是老君爺留給人們的神水。

  老君爺回到天庭向玉皇大帝稟報了驢的情況。玉皇大帝聞奏後很生氣,命太白金星下界宣旨,將驢逐出龍種,削去河神之位,另遣神靈下界為河神。太白金星來到黃河岸邊驢梁山上,宣讀玉帝聖旨,驢聽旨後,嚇得縮作一團,成了一個小毛驢,沒有了龍馬的形體。驢哀苦地向太白金星求告,失去了神位,無處安身,以後將如何是好。太白金星念其曾是玉皇大帝的坐騎,便對驢說,你以後在山中結廬為舍,既已脫離龍馬之群,就稱你為“驢”,既留你天馬之根本,也有廬舍可居,可算得有一結果。驢就這樣留在世上了。

  驢被削去神位後,仍不思過,惡習不改,還在山中亂蹦亂跳,水中戲鬧。眾神有苦難言,也不敢告它。河神實在受不了了。有一天,河神見人們挑著擔子往山上送糞,問人們為什麽不用牲口馱著送。人們說,家裏沒有牲口,牛是用來耕地的,馬是拉磨的,送糞的事隻能由我們幹。河神說,滿山遍野亂竄、沙窩子裏躺滾的那就是牲口,你們為什麽不把它捉回家中使喚。人們說,那是玉皇大帝的坐騎,我們不敢用。河神說,它犯了天條,被玉皇大帝貶下凡間,現在無用了。人們說,恐怕捉不住,不聽使喚。河神說,你們上山把它趕到河裏來,我把它絆倒,你們就可以捉住了。人們聽了河神的話,一齊上山趕驢,把驢趕到河裏,河神暗中使了一個絆子將驢絆倒,讓人們把驢捉住了,用繩子拴了拉回家。臨行時,河神一再向人們說,你們回去以後要給它戴上籠頭,不要讓它偷吃,它就是因為偷吃才被貶下凡間來的,它偷吃起來是不論主家別家的。人們將驢拉回家後,讓它拉碾拉磨,上山送糞,什麽活都幹。

  驢被人們捉回家後,失去了以往的自由,便將河神給人出主意、幫人捉它的仇恨記在心頭。因此,每當驢過河的時候,都要給河神頭上澆上一泡尿,以泄心中之憤恨。說來也怪,若有一群驢過河,有一頭驢在河中尿尿,其他的驢也跟著尿。所以,陝北民間有諺雲:“一驢尿尿百驢尿,百驢尿尿惹得人也尿。”

  陝北民間對驢的說法很多,都是一些貶損之辭,大概與這一傳說有一定的聯係。民間一般將牛、馬、雞、狗、鴨等稱為“家畜”、“家禽”,而將驢稱為“牲口”。有的更稱為“鬼驢”、“鬼毛驢”。稱其為“鬼驢”則另有說法。人們若在夜晚牽驢行走時會招來“鬼”,所以人們將鬼與驢聯係起來稱為“鬼驢”。大概是根據這一傳說,驢到了凡間後的一段時間像鬼一樣沒有定所,在山野裏與鬼相伴,雖然以後被人家養,但它與鬼的情感還沒有割斷,仍有交往,以致到了夜晚,鬼會找它會友的。在此傳說中,“牲口”是河神命名的。但人們大都是將其用在亂倫上,牛、馬等家畜,母子不配,驢卻無此顧忌。所以,陝北民間將那些道德敗壞、有亂倫行為的人亦稱做“牲口”。人們將驢的特性延伸到社會中,用來形容某些事物。比如,毛驢在做碾磨以後很是乏困,為了減輕疲勞,驢會仰頭大叫,人們便將這一現象與傳說故事相聯係,說驢感到很委屈,它來人間後什麽活都讓它幹,驢的大叫是在“告天”。驢是被天地最大的神玉皇大帝發配下來的,它能告倒天嗎?人們又將這一思維方式用在某些無權無勢的人告那些有權有勢的人的身上,說:“你是毛驢告天了,告不倒!”也有將此話用在那些做了壞事反而到處告狀的人身上說,你到哪裏去告都是沒有用的。又有說法,“賊漢賭咒驢放屁”,其意是說,賊所賭之咒如同驢放屁一樣,沒有用。因為賭咒在民間是很少用的,一旦賭了,就會有神靈明鑒,驢放屁則是常見的事,二者不能同日而語。另有將那些說話不算數的人稱做“嘴上繃了個驢軸棍”。驢P股後麵繃一根軸棍,在上坡時,由於軸棍緊繃的作用,驢在不停地放屁,所以人們用此來形容說話不算數的人。

  總之,陝北民間對驢的說法很多,都是用在不合規矩上,如:一些練功的人練得不好,就會被人說成是“驢撒歡”;把放高利貸說成是“驢打滾”;形容人做事沒準,就說“瞎驢碰草垛”等等。

  二百五

  “二百五”一詞被民間廣泛使用,主要用來形容那些做事愣頭愣腦,沒有規矩的人。這一詞匯的出現與我國曆史上一位名人有關。

  相傳,戰國時期的齊國,有一位著名的政治家名叫蘇秦,他生性聰明,才華出眾,能言善辯,胸懷文韜武略,因而深得齊王的厚愛,被封為齊國的宰相。在當時的諸侯國中,齊、秦兩國的實力最強。秦國為了吞並周邊小國,采取了交好齊國的戰略方針,主動呈書於齊王,以說服齊王與之並稱東、西二帝。不料,秦王的這一陰謀被蘇秦看穿了,他極力勸諫齊王不要稱帝,以免引火燒身,成為眾矢之的。齊王采納了蘇秦的主張,沒有稱帝。接著,蘇秦以秦王稱帝、企圖吞並六國為由,遊說六國國君,以實現他所主張的合縱抗秦的戰略目標。蘇秦的遊說成功了,他身佩六國帥印,舉兵伐秦,迫使秦王放棄了稱帝思想,還退出了韓、魏兩國被秦國已經占領的部分土地,由此而名震天下,成為六國聯盟的宰相,更加受到齊王的信任。也正因為此,秦王對蘇秦恨之入骨,想盡千方百計,收買刺客,要置蘇秦於死地,以掃清霸業路上的障礙。

  在合縱抗秦取得勝利後不久,蘇秦在齊國境內的一次出巡中突然被刺客暗殺。消息傳到齊國國都後,齊王悲痛萬分,發誓一定要為蘇秦報此仇恨。可是,連連派出的偵探們都沒有查出刺客的下落,齊王感到有些茫然。此時,有位大臣向齊王獻了一計,齊王聽後,當下便采納了。

  第二天,齊國都城的城門上高懸著蘇秦的人頭,人頭旁邊還貼著一張榜文,榜文曰:“查蘇秦之來曆,乃燕王之內奸,佩六國之帥印,圖謀而反。今有勇士弑之,實乃為國立功,持功來報者,將賞黃金千兩。”人們看了榜文,望著人頭,議論紛紛,一時間,一傳十、十傳百,很快傳遍了齊國上下。

  榜文貼出後的三四月內,便有四條壯漢先後來到皇宮門前報功。一位是農夫,一個是石匠,一個是屠夫,還有一位是破落商人。他們四人都自稱蘇秦是由自己親手所殺,要領取千兩黃金。齊王聞報後,命皇差將四人一齊帶上金殿,對他們逐個詢問情由。四人回答如出一轍,都說自己是真正的刺客。齊王聽罷,大為不悅,當殿斥之曰:“你們四人並不相識,也就不可能合夥同謀,你們當中必然有詐者。我奉勸諸位,還是實事求是地說了,不要冒充。蘇秦究竟是你們其中哪個殺的,如實告訴本王。”齊王話音剛落,隻見四位壯漢同時跪倒在地,麵對齊王慷慨起誓,都說自己是刺殺蘇秦的英雄。齊王見狀,扭轉話題說:“好了,既然你們四人都是刺客,千兩黃金也隻好由你們四人平分了。我且問你們,你們每人該得多少?”四人異口同聲地回答說:“二百五!”齊王聽到這裏,頓時大怒,拍案吼道:“來人,快將這四個‘二百五’給我推出斬首示眾!”刀斧手們得令行刑,四個“二百五”很快人頭落地了。

  自那以後,“二百五”便成了一個代名詞,人們用以嘲諷那些在生活中缺心眼、少斤兩的傻瓜蛋。一直沿用至今,其文其義始終沒有變異。

  這一故事應是在“車裂計”的基礎上衍化而來的。蘇秦於一日晚上,獨自在後花園裏賞月,突然從花叢中竄出一名刺客,刺中了他的要害。

  宮內出現刺客,齊王便下令捉拿凶手,但一連幾天都沒有結果。蘇秦的傷勢也越來越嚴重,他在臨死前,請求齊王在他死後將屍體車裂。車裂就是“五馬分屍”,是古代的一種酷刑。齊王聽蘇秦說後,堅決不答應。蘇秦說:“大王將臣五馬分屍,還要說我是燕國派來的奸細,宣布我的‘罪狀’,隻有這樣,才會引刺客出麵,前來邀功請賞,不就為我報仇了?大王如果怕影響了我的聲譽,可以在事後將真相公布於眾。”

  蘇秦一死,齊王果真當眾宣布了蘇秦的“罪狀”,在鬧市裏將蘇秦的屍體實施車裂之刑以示眾。那位刺客知道消息後,也混在人群中觀看車裂屍體。當他聽到齊王宣布蘇秦“罪狀”時,認為自己為齊國立了功勞,還能得到獎賞,便連忙擠到齊王麵前,得意忘形地說:“小人早就看透蘇秦是個壞蛋,所以要刺死他。”齊王卻故意說:“你好大的膽子,竟敢前來冒功請賞?”刺客急了,便將那晚行刺的經過說了一遍。齊王聽後,與蘇秦所言一樣,便喝令兵士拿下刺客,馬上將其頭顱砍下祭奠蘇秦,並向大家說明了所用車裂之刑的原因。

  “二百五”一詞流傳開來以後,民間又衍化出不少新的內容。在上麵故事的基礎上,陝北民間有“二百五砍腦鬼”的說法。還有“二百五成神”一說,說的是刺客不知齊王與蘇秦之計,得意忘形,結果招來殺身之禍。還有“二百五扛棒棒,圪興興,打晃晃”之,就是說人不穩重。

  由於“二百五”是一個貶義詞,所以在日常生活中人們盡量地避開用它。如在做生意時不做二百五的買賣,不是二百四,就是二百六。人們也忌諱說人是“二百五”。

  黃米饃饃祭祖,老嫂頂母

  “黃米饃饃祭祖,老嫂頂母,扁豆頂米”,這一俗語在陝北民間流傳很廣,對民俗民風的影響也很大。但這一俗語並不是同一時期、同一個人說的,是後來人們將其組合在一起,成為陝北民諺。

  “老嫂頂母”源於包拯的傳說。包拯之母老年得子,生了包拯。包拯生而怪異,渾身上下漆黑一團,額頭上還有一塊怪異疤痕。後來被人們美化為“月牙印”,在民間傳說中,它是包拯的第三隻眼睛。也因它狀似月牙,傳說用此眼能看到陰間地府的事情,所以就給包拯附會了“日斷陽,夜斷陰”的功能。在戲劇中又將其稱做馬蹄痕。這些都是傳說,但包拯有些怪異倒是真的。也正因為如此,包父不願養育此兒,便棄於山中。包拯之兄知道母親與妻子將要臨盆,從外趕回家來,隻見己子已出,不見兄弟,詢問母親後才知被父親拋棄山林,便從山中抱回包拯,夫妻二人將包拯與己子包勉一塊喂養起來。為了不讓父親知道此事,包拯在三歲前與包勉一樣叫嫂子為母親。包拯三歲後,兄嫂向父親說了真情,父親再未反對。後來,包拯與包勉一塊讀書,一起去求取功名,同科中舉,又都做了皇家官員。

  在傳說中,包勉是一個大貪官,犯了王法,包拯在赤桑鎮要開鍘問斬。包勉之母聞訊趕來要救兒子。包拯以國家禮法曉理於嫂子,嫂子聞聽,覺得包拯言之有理,但想到包勉伏了王法,身後無有依靠之時,不覺紛紛淚下,傷感萬分。包拯以嫂子的養育之恩和日常的教誨之情的大德,跪於嫂子麵前說:包拯受嫂娘之恩情如同父母,嫂娘百年之後,包拯就是那披麻戴孝的兒男。自此,包拯改口稱嫂子為“嫂娘”。嫂娘百年之後,包拯做了披麻戴孝的兒男。自包拯始,就有了“老嫂頂母”的說法。

  “扁豆頂米”也是源於包拯的傳說。大宋年間,包拯“去使契丹”,路過綏德時,忽聞一戶人家有兩個婦女在號啕大哭,便進得家院來詢問民情。其中一位婦女說,我們二人是妯娌,我是嫂子,她是弟媳。這幾年天遇大旱,田禾歉收,夫君們外出掙錢去了,家中上無父母,下無兒女,眼看弟媳就要臨盆了,家中沒有一顆米粒,連一碗“定心米湯”也熬不來,這可怎麽辦呀?包拯問,家中難道什麽顆糧都沒有嗎?婦人說,隻有扁豆一種,怎麽能代米使用?包拯聽後說,你這老嫂就頂母親,要對她多加安慰,幫她順利生產,沒有米可用扁豆來頂,總比沒有強。兩個女人慌亂之中,也就信了這位素不相識之人的話。定了情緒,安了心神,嬰兒果然順利產出,用扁豆熬了米湯,產婦喝下後,頓覺血液流暢,周流全身。原來,扁豆有活血功能。自那以後,陝北民間在“老嫂頂母”之後又加了“扁豆頂米”的說法。

  “老嫂頂母”與“長兄如父”是我國古代宗法製度的重要組成部分。“長兄如父”的禮法早於“老嫂頂母”,我國自古以來就有“父兄之仇,不共戴天”的說法。此說是指視兄如父。陝北民間又有“有父不先子”,“有父從父,無父從兄”之說,說明兄嫂在兄弟姊妹眼中的家庭地位如同父母。

  “黃米饃饃祭祖”源於康熙巡視陝北的傳說。康熙皇帝於康熙三十六年三月駐蹕榆林期間,正遇清明寒食這一民間祭祖日,康熙皇帝閑來無事,於榆林城內巡視民情。看到人們紛紛出城上墳祭祖,康熙心想,榆林人民風淳樸,不忘先祖,這也是國泰民安的兆示,心中好不歡喜。正在巡視時,來到一戶人家,聽見房內一個女人正哭著,訴說著,不由得進了家門,見一個男子蹲在地上,雙手抱著頭,也在低聲哭著,一婦人坐在炕沿上,一把鼻涕一把眼淚抹著,說著。康熙皇帝問所為何事。男子沒有說什麽,婦人開口說,我嫁了這麽一個無用的男子,沒本事,掙不來錢,自己受苦受累倒沒什麽,隻是今日寒食,連個上墳祭祖的饃饃也拿不出來,人家都去上墳,我們卻沒有臉麵去見祖宗。原來,自從介子推被燒死在綿山以後,人們用白麵蒸成“子推燕”,用來祭奠介子推,後來人們把這一習俗移至祭祖。千百年來,人們都是用白麵饃饃祭祖,始終未改其俗。康熙一聽所為此事,便問婦人,家中有什麽食品。婦人說,隻有黃米饃饃。康熙說,黃米饃饃為何物,拿出看看。婦人拿給康熙觀看,康熙一看,黃米饃饃金燦燦,黃澄澄,猶如一座金山,順便咬了一口,頓覺得甜絲絲中有一股微酸,沁人心脾,不覺大加讚賞說,此物酸甜適口,澄黃如金,不失其祭祖品格,你們就用此上墳祭祖去吧!婦人言說不可,用此祭祖,恐惹世人恥罵?康熙說,我是堂堂皇帝都大加讚賞,還有誰敢恥罵。夫妻二人一聽是皇帝駕臨,趴在地上磕頭揖拜,謝主隆恩後高高興興拿著黃米饃饃祭祖去了。自此,有了用黃米饃饃祭祖的習俗。

  後人在黃米饃饃祭祖的基礎上又進行了衍化,祭品的品種也多起來了。有的是家庭富有,使用的祭品也多;有的是家境貧寒,沒有好的祭品,將家中比較好的食品拿來祭祖,這其中就有一種叫攤饃饃的,也稱做“攤潢”的食品。就是這個“攤潢”在祭祖中引出一段笑話來。

  相傳,明朝萬曆年間,李玉鳳在白雲山上建起了道觀,香火很旺,上山求神的人也越來越多,一時佳縣白雲山名聲大振。有一年從蒙地來了一個信徒在白雲山上出家修行。後來不知什麽原因,又還俗了,在佳縣娶妻生子,定居下來。到了清朝鹹豐年時,已經有幾代人了。

  有一年寒食節,他們上墳祭祖,因家境貧寒,沒有什麽好一點的祭品,就用攤潢作祭品。剛剛把攤潢供祭在供桌上,空中突然飛來一隻老鷹,俯衝下來,把推潢叼走了。這人很氣憤,但也無可奈何。憤恨之餘對著老鷹大罵說:“獻個攤潢,獻個驢屌你也吃呀!”說完,開始了祭獻禮儀,儀畢,放炮鳴響,以示祖先來享用供品。沒想到,一聲炮響後,把躲在草叢中的一隻兔子嚇得跑出來了。此人正沒好氣,見了兔子後,氣憤而又感慨地說:“地方不大,甚的孫子也有了。”

  祭祖本是一件莊嚴肅穆的事情,不允許有嬉戲之作與汙言穢語出現。正如《禮記》中所雲:儀繁而心不誠,不若儀簡而心誠。這位從蒙地而來的人將平時所言使用在祭祖場合,實在有傷大雅。此事被傳出後,成為陝北民間的一塊笑料,說佳縣人是“氣老人貨”。其實,這不是佳縣人所為,也是一個老鼠害了一鍋湯。

  佳縣人喝麵湯——官喝

  佳縣人喝麵湯是“官喝”,也是王法。若有飯館不給人喝麵湯而倒掉,那就是犯了王法。佳縣人也自豪地說他們喝麵湯是老先人打官司掙來的。這是怎麽回事?

  相傳,大約在康熙三十年左右,一位佳縣人來到蒙地做買賣,沒有經營好,折了本,連飯錢也沒了。他實在餓得不行了,便來到一家麵館,看有沒有別人吃剩的飲食,好用作充饑。沒想到人們都很惜錢,自己買來的飲食都吃光了,他隻好繼續等著。等著等著,飯館老板因煮麵湯有些糊了,準備換湯,佳縣人一看麵湯很稠,用作充饑是可以的。便拿了一隻碗要舀麵湯。飯館老板可不幹了,因這個人進館來很長時間坐在桌上,既不吃飯還占著位子,心裏對他早就憋著一肚子的火,想發作,但又想到“和氣生財”麽,一旦發火將他趕出去,又怕壞了日後的生意。現如今見他拿著碗來舀麵湯,就再也按捺不住無名之火了。先是不讓他舀,繼而,將麵湯倒了。佳縣人因實在餓得慌,既沒有錢買飯吃,也沒有等得別人的剩飯菜,好不容易能喝一碗稠麵湯還被老板倒掉了,心中憤怒之火油然而生,便與老板爭鬥起來。老板說,麵湯是我的,願給你喝,你才能喝,不願給你喝,把它倒了,是我的權利。佳縣人說麵湯既是廢棄之物,將之倒掉不若予人充饑,是物盡其用之道,你不守道義,枉在人世。二人鬧得不可開交,各說各有理,互不相讓。後在人們的勸解下,來到歸化廳,懇請統領蒙漢民事糾紛的康親王評判是非曲直。

  康親王是一位清明的王爺,自康熙二十九年率兵出張家口、屯歸化城(今之包頭)以來,將歸化廳所轄(內蒙古、陝北、晉北)治理得盜息民安。他還常常深入民間私訪,對民間的情況了如指掌。二人來到歸化衙門,向康親王訴說原委。康親王聽後,對飯館老板大加斥責:四海之內皆兄弟,這是聖人訓言,接濟貧弱是做人的本分,和氣生財是經商之道,物盡其用是天地恒律。你既背聖人訓言,又失做人本分,經商無道,不守恒律,是為大逆。老板一聽,嚇得屁滾尿流,磕頭如搗蒜,向王爺求饒。王爺還待發作,佳縣人上前向王爺說情曰,臣民到王爺衙中隻是為了討個是非曲直,並不為爭輸贏,現老板認錯也就算了。康親王聽後對老板說,佳縣人寬厚仁愛,為你說情,且饒過你這一次。不過,以後凡有人來你館中討喝麵湯,一定要給喝,倒麵湯時一定要大喊三聲“有人喝麵湯沒有”後才可倒掉。老板連連稱是,向親王叩頭後,偕佳縣人一齊回到飯館,以酒食招待,自後竟成為朋友。

  由於康親王在民眾心目中地位很高,他在署衙所判麵湯一案,雖是小小一案,卻影響很大。人們尊重康親王,不僅在蒙地,就連晉北、陝北的一些飯館,在倒麵湯時也要喊上三聲,這在清代已成為一個不成文的行規。

  喝湯是一種有益於健康的生活方式。陝北民間有諺雲,“吃飯先喝湯,強出問藥方”,“原湯化原食”。陝北,乃至陝西、山西的很多地區,都有這種喝湯習俗。如在西安吃餃子,往下一坐,不管你喝不喝,首先端上的就是一碗餃子湯。吃麵時,旁邊總給你放一碗麵湯,人們習以為常。所以佳縣人稱,他們喝麵湯是老先人打官司掙來的。陝北民間也有諺雲:“三碗麵湯頂碗拌湯。”

  過秤

  在陝北婚俗中,凡新人用的被褥衣物都要過秤,以求吉利,這是為什麽?

  相傳,在很久以前,有一個屠夫為人家宰殺完豬後天已黑下來了,他收拾好工具就上路了。路過一個村莊時,看見村裏有很多人往東邊的一處矮房走去,他感到很奇怪,湊上去問村人究竟發生什麽事情了,村人告訴他,這家的主婦正在生孩子,也不知為什麽,就是生不下來,命在旦夕。屠夫聽後,也跟著人群來到房前。此時,房裏已擠滿了人,大家誰也沒有辦法,在幹著急。屠夫是個好心人,還會兩手,於是,他放下挑工具的擔子,讓人請來族長,向族長說,你給我找幾個身強力壯的男人來,讓他們聽我的吩咐。族長很快找來七八個壯小夥,屠夫命他們將院子團團圍定,不許任何人隨便出入。接著,他又大聲說:“今天主婦有難,我知道,是惡鬼在作祟,現在請大家排好隊,依次上我這杆秤,稱稱你們的重量,不許任何人溜走,違者,我就用這把殺豬刀將他送上去往陰間的路。”於是,過秤開始了,眾人都一個個依次過了秤,最後剩下一個嬌豔美女,走上前來對屠夫嬌滴滴地說:“我是五十裏以外來的客人,是主婦的表妹魏徵,有這樣的親戚關係,你總不至讓我也過秤吧!”說完後,又是嫣然一笑。這一笑,隻笑得那幾個年輕漢子的心也軟了下來,大有免其過秤之意。屠夫可不然,衝著姑娘大喊一聲說:“請你上秤!”族長這時也把眼睛一瞪,衝著那幾個年輕人大吼道:“遵守法令,將法場圍好!”幾個年輕人頓時抖擻了精神,硬把姑娘拽上了秤。姑娘剛一上秤,便見地上流了一攤汙血。原來這個姑娘是“產婦鬼”變化的。民間傳說,產婦鬼專門在婦女生孩子時來吸產婦血。產婦鬼一看露出了馬腳,拔腿就跑。屠夫眼疾手快,大喊一聲“哪裏去”,已趕在產婦鬼之前來到門口,趕緊將秤掛在門上,屠豬之刀放在窗子上。產婦鬼想奪門而出,剛剛來到門下,有秤將其攔住,屠刀閃出一道寒光,將其斬了。大家低頭看時,隻見門後有一張血皮,產婦鬼就這樣死了,孩子順利出生了,孕婦也轉危為安了。人們不解地問屠夫,你是怎麽將產婦鬼伏法的。屠夫高興地說:“鬼雖然以其變化多端的手段來危害人,但它們是不能過秤的,因為它們沒有良心,良心很重。人有良心,所以壓秤,鬼沒有良心,所以不壓秤。做了壞事就會喪失良心,鬼就是因為沒有良心,做了壞事,所以它們不敢過秤。”

  後來,人們為了紀念這位屠夫,同時也為這位孕婦的轉危為安慶賀,就在婦女臨產時於門上放一杆秤,窗上放一把刀,以求吉利。久而久之,成為習俗。

  民間還有另一種說法。一位屠夫為鄰村的一戶人家殺豬,這家主人的孫子正是滿月日,請了很多親朋來家慶賀,所以屠夫殺完豬後被留下來吃了一天酒席,並給他開了雙份工錢。屠夫酒足飯飽後,天色已不早了,收拾工具,啟程回家。剛到大門口,忽見有一盞燈籠朝門裏走來,隻見燈,不見人。原來是一個鬼打著燈籠正朝大門之內走來,一見屠夫後,將燈掛在大門外的牆角上。屠夫出得大門後問鬼,你來這裏幹什麽?鬼說,來捉這家人的媳婦做替身,無奈他家紅燭燒了一天,紅聯貼了不少,人來人往,門老開著,有一麵鏡子照得我有些發抖,使我無法下手,隻好等到下半夜動手了。屠夫因感激主人的盛情,便勸鬼不要把人家媳婦捉去,要不把自己捉去好了。鬼說:“你身上有刀,殺氣太重,我不敢捉你。”屠夫聽鬼說了它所怕的東西後,便拔刀把牆上掛的鬼燈打翻,反身回到主人家,對主人說,今晚有鬼要害你家媳婦,但鬼怕刀,怕紅光,怕鏡子,你們趕快把紅紙貼上,鏡子、剪刀掛在你家媳婦房門上,鬼就不敢來了,就可保得安然無恙。主人家照屠夫說的做了,果然無事。自那以後,就有了“紅光照門”、“明鏡驅妖”、“寶刀在上,鬼怪遠去”的驅鬼說法。人們為討吉利,也於產房門上貼紅對,掛鏡子、剪刀等吉祥物。

  死刑犯臨刑大吃一頓

  我國古代,凡死刑犯人在臨殺頭前可以大吃一頓,這一規矩據說是趙匡胤所定。

  相傳,趙匡胤還在落難的時候看見十字路口圍了很多人觀看官府處決犯人。一個骨瘦如柴的犯人正在昂頭吃一根線上穿著的七顆米粒,趙匡胤見狀心中一陣酸痛,大為不悅,便脫口而出說:“有朝一日我趙匡胤麵南而王,一定要讓死刑犯在行刑前大吃一頓。”趙匡胤說此話是無意的,但卻被斷頭鬼們聽去了,他們到了陰間後大力宣揚如果趙匡胤坐了天下,一定會恩澤於鬼魂的,就衝著趙匡胤的這一做法,我們做鬼的也一定要幫他坐天下。

  果然,趙匡胤在發起陳橋兵變時,有無數鬼魂為他搖旗呐喊,頓時,陰雲四起,魂魄顯現。眾將士們也以為趙匡胤的起兵已得到天助,沒有一個不對趙匡胤的這一“天時”感到懼怕的,所以都投誠在他的麾下。兵變成功,皇袍加身,趙匡胤做了大宋皇帝。

  趙匡胤當了大宋皇帝不久,便頒詔天下,死刑犯在臨刑前可以大吃一頓。

  鍾馗嫁妹的衍化

  在鍾馗驅鬼的風俗中,習俗和內容是在不斷衍化的,其中一個就是鍾馗嫁妹的故事。

  
更多

編輯推薦

1中國股民、基民常備手冊
2拿起來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澤
5周秦漢唐文明簡本
6從日記到作文
7西安古鎮
8共產國際和中國革命的關係
9曆史上最具影響力的倫...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護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共收入論文41篇,分7個欄目,即考古學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遺址調查報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護修複技術、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戰損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結】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國古代皇家禮儀

    作者:孫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內容包括尊君肅臣話朝儀;演軍用兵禮儀;尊長敬老禮儀;尊崇備至的皇親國戚禮儀;任官禮儀;交聘禮儀等十個部分。

  • 中國古代喪葬習俗

    作者:周蘇平  

    科普教育 【已完結】

    該書勾勒了古代喪葬習俗的主要內容,包括繁縟的喪儀、喪服與守孝、追悼亡靈的祭祀、等級鮮明的墓葬製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