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36章 打春(3)

  據傳說,戴手鐲是從水族的民間傳說演變而來的。從前有兩個小姐妹在樹林中采菌子,遇到了一個由老變婆變成的外婆,將姐姐害死了。妹妹為了給姐姐報仇,就到處學習武藝。有一次,遇到了一位討飯的老人,就把自己的飯全給老人吃了。老人吃過飯後,便把自己用來討飯的兩截竹筒送給妹妹,並告訴她,遇到老變婆時將它戴在手上,當老變婆抓住你笑死過去,還沒有醒來之際,就用針刺她胸前長毛的地方,她就沒命了。妹妹照此方法為姐姐報了仇。但戴著竹筒很不方便,又怕再遇到老變婆,於是就請銀匠照著竹筒圓圈製了一對銀圈戴在手腕上。別的老變婆見了這樣的圈圈也不敢去抓她的手了。村寨的小姑娘們也紛紛效仿起來,並且傳到了各地,戴手鐲習俗也就一直流傳到至今。有了這樣的傳說,戴手鐲既是婦女的一種裝飾,又可以避邪。婦女又何樂而不為呢,陝北婦女不僅保留著這一習俗,而且常將別針插在盤著的頭發上,隨時準備刺向那些前來傷害的邪魔。

  農曆月份的別稱與民俗節

  農曆每月的月份可以其順序來稱,從一月到十二月。但一月不能叫“一”,而要稱“正”,音為長征的征,十二月不能叫十二,而叫“臘月”。民間又依各月所處的季節和物候不同,對每月又作出了別稱,顯得雅致而貼切。

  一月:正月,陬月,孟月,端月,孟春,春王,青陽。

  二月:如月,杏月,仲春,中和。

  三月:桃月,季月。

  四月:餘月,清和月,槐月,孟夏。

  五月:皋月,榴月,蒲月,端月,仲夏。

  六月:且月,荷月,伏月,季夏,天貺。

  七月:相月,巧月,霜月,桐月,孟秋。

  八月:壯月,桂月,獲月,仲秋。

  九月:玄月,菊月,季秋。

  十月:陽月,小陽春,孟冬,梅月,良月。

  十一月:辜月,葭月,冬月,仲冬。

  十二月:塗月,臘月,嘉平月,季冬。

  我國民俗曆史中確定以下農曆日子為民俗節日:

  正月十五日為元宵節,二月二為龍抬頭節,

  二月十二日為百花節,五月五日為端午節,

  五月十九日為入梅節,六月六為天貺節,

  六月十七日為出梅節,八月十五為中秋節,

  九月九日為重陽節,十月十六為盤古節。

  貺是賞賜、贈送的意思,如貺賜、賜贈。賞賜或贈送的東西亦可稱做嘉貺、厚貺。所以,天貺節也就是天賜節。

  正月初七在民俗中稱做“人勝節”或曰“人慶”日、“人日”、“人七”。陝北民間將此稱“人慶”或“人七”。正月初八是民俗中的“穀日”,有在這天奉祀本命元辰的習俗。此俗始於遼金時期。據《方朔占書》所載:歲後八日為穀日,最早的奉祀本命就是從穀日開始的。陝北民間將正月初八的穀日視為好的日子,沒有任何禁忌,能遂人願,即便有所禁忌,也會被元辰將軍打發得幹幹淨淨,沒有妨礙,所以,在這一天行婚娶之儀是再好不過了。

  蜂糖

  陝北人稱蜂蜜為“蜂糖”。蜂糖是揚州人的叫法,已有一千多年的曆史了。我國其他地區大都叫蜂蜜,為什麽與揚州遠隔數千裏之遙的陝北人亦稱之為蜂糖?兩地之間的人有何聯係,這是一個值得討論的問題。

  唐代末年,有一個姓楊名行密的淮南節度使駐紮在揚州,掌管著揚州的軍政大權。楊行密為了耍威風,下令要揚州人避他的名諱,不準言密,也不準說蜜,因為“蜜”與“密”同音,犯了他的名諱。揚州人在無可奈何的情況下,隻好將蜂蜜改作“蜂糖”來稱,蜂糖一詞出現了。後來,雖然楊行密死了,但人們已經習慣了蜂糖的叫法,所以,一直被沿用下來。

  唐宋以來,陝北是漢政權的重要邊防地帶,封建中央為了邊塞安寧,大量從南方各地派遣軍隊到北方戍邊。淮揚先民隨著戍邊隊伍來到陝北,並將自己的文化知識、生活習慣帶到陝北,發揚光大,陝北形成了南北文化交融的氛圍。蜂糖,以及許多本應屬於淮揚範疇的文化思想,融入陝北文化中,成為陝北本地與外來戍邊人員的共同文化,有很多佐證可以說明這一文化現象。有如,子洲縣的淮寧灣,就是一個很典型的地名。陝北在為地方取名時一般以居住人的姓為名,如李家渠、馮家坪等,還以吉利之詞命名,如永坪、蟠龍等。而“淮”字在陝北很少使用。淮即淮北揚州,寧就是江寧即南京一帶,淮寧即指淮揚和南京,從這一地名來看,它是以當年淮揚南京一帶前來戍邊的將士所在地命名的。又如,陝北與揚州一帶的人都稱腳為腳,揚州人將“爺爺”稱做“弇(yǎn)弇”,與陝北稱謂的發音基本相同。弇是承襲的意思。《荀子·賦》中雲:“法舜禹而能弇跡者邪。”這一稱謂正是綏德一帶的方言,加之有“淮寧”二字佐證,完全可以說淮寧灣,以至子洲綏德一帶均有淮揚人的後裔。上世紀九十年代,有人口學者對佳縣、吳堡等地的人口祖源進行過考證,認為他們的先民應是江蘇太湖一帶的人群。首先,佳縣、吳堡兩縣在語言元音的使用上與太湖一帶人的發音基本相同。另外,他們對日用品的稱謂上與太湖一帶的稱謂也有相似之處,他們都將大的物件稱為“海”,如稱大碗為“海碗”,稱壇子為“海海”。兩縣民眾有從未見過海者,他們為何將大的物件稱海,這是文化遺跡。太湖人將太湖稱做海,也將大物件稱“海”,佳縣、吳堡的先民們從太湖遷徙上來後,將他們的習慣也帶來並且傳承下來。陝北作為軍事要地的例證就更多了,古代軍事建製中的“鎮”、“堡”、“屯”、“營”等在陝北是到處可見的。另如“定邊”、“靖邊”、“安邊”、“安定”、“安塞”、“延安”等,從字麵上就可以看出它們在軍事中的重要位置。有軍鎮就有軍隊,軍隊是來自各地的民眾。佳縣、吳堡、淮寧灣的先民就是從“海”那裏來的,是從“蜂糖”的家鄉來的。

  窗花避鬼

  窗花為什麽能避鬼?相傳很久以前的一個大旱之年,人們吃不飽、穿不暖,對城隍廟裏所供的閻王上的香也少了,閻王感到有些冷清,將旱情稟報給玉皇大帝後,上天普降甘霖,救了旱情。閻王同時也怨恨人對他有所不恭,便決定從凡間捉拿人到地獄來受罰,以警戒人們對他的不恭行為。於是,就派了招魂鬼和索命鬼來到人間執行此事。閻王又怕把世上的人捉光以後沒人給他供奉香火,所以對這兩個鬼交代,隻許在人間捉一夜的鬼魂。

  這兩個鬼吏為了完成好閻王的差命,來到一個村子後,分別去踩點,以便晚上行動。這個村子有一個叫王大的單身漢,為人正直、心地善良。這日午後,他出工路過一棵大樹,因天氣炎熱,就在樹下乘起涼來。就在此時,他看見一個手裏拿著白幡,身上穿著白衣的人和一個穿黑衣,拿鐵鏈的人,一邊走著,一邊說話,朝著大樹走來。王大認出他們是招魂鬼使和索命鬼使,便在樹上躲起來。王大聽見打白幡的鬼使說:“老弟,我去看了一遍,見村裏的每戶人家都沒有在大門上貼門神,晚上我們就能順順當當地去捉人了。”又聽拿鐵鏈的鬼使說:“我見他們的窗格子上沒有貼窗花,這樣我們就可以很便當從窗子進去抓人。”說完以後,二位鬼吏就匆匆走了。

  躲在大樹上的王大聽了鬼吏的對話後,很是驚訝,原來他們是來捉人魂魄的,便趕快下得樹來,跑回村子,讓人們趕緊貼上門神和窗花,防止鬼使來勾魂。

  到了晚上,那兩個鬼吏來了,先來到王大家,剛要進門時,卻被滿臉凶狠的門神攔住了,隻好退了回來。他們又繞到窗下,準備從窗子進去勾人魂魄,卻被那鮮紅的窗花攔住了,不能進屋。他們隻好到另外一家去勾魂,可是,家家如此,哪家的門窗都進不去。這時,公雞啼鳴,兩個鬼吏隻好回陰曹交差去了。

  相傳,鬼不僅怕門神,而且還怕人血,人們用鮮紅的紙剪成窗花,鬼見了誤以為人血,所以不敢進去。從此,人們就用門神、紅窗花來驅鬼邪,形成一種習俗,流傳至今。

  女人為何半夜不梳頭

  相傳,有一個財主娶了一個小老婆,叫做“賽西施”。這個賽西施有一把玉梳子,很是心愛,時常用它來梳頭,而且不許他人使用。有一天晚上,她忽然看見丫環小翠用她的梳子梳頭,將頭發梳理得像炭一樣烏黑,很討人喜歡。她上前就打小翠。小翠被這突如其來的打擊嚇了一跳,一不留神,將梳子掉在地上摔碎了。賽西施氣憤異常,揪住小翠的頭發更是凶狠地毒打,將小翠活活打死了。

  第二天,賽西施發現玉梳子好好地放在梳妝盒上,她心裏很是狐疑,很長時間不敢去動它。有一天夜裏,她終於憋不住了,不由自主地來到梳妝台前,拿起梳子輕輕地梳理起頭發來。奇怪的是,她的頭發經這把梳子梳理後更加烏黑發亮,而且還散發著一股香味。她很興奮,不停地梳理。結果,烏黑的頭發梳成了白發,再梳時,連白發也沒有了,脫落了,賽西施成了光頭。以後再也沒有長出頭發。

  從此以後,就留下了女人不敢在夜晚照著鏡子梳頭的習慣,怕掉頭發,怕把頭發掉光。

  半夜不能吹奏樂器

  相傳在很久以前,有一個種瓜的老漢,叫王丘,他膽子很大,人們都叫他“王大膽”。王大膽的老伴沒有給他留下一男半女便下世了,他孤身一人,以種瓜為生。

  王大膽在瓜棚中閑著沒事,便以笛聲打發著一個又一個夜晚。在一個月色明朗的夜晚,王大膽不知不覺地吹到半夜,忽然間,一個怪物從西南方向朝著瓜棚迅速奔來,刹那間就到了他跟前。王大膽定睛一看,原來這個怪物,身如小山,腿似樹幹,臉青眼亮,血口如盆,齧露著的牙齒猶如鐵錐一般,鼻孔大如喇叭,身體寬得把瓜棚堵得嚴嚴實實。這麽大的鬼怪是王大膽從未見過的。他倒吸了一口冷氣,在一陣慌亂之後,定下神來與鬼對峙著。這時,那鬼開口說:“讓我也吹吹。”王大膽心想,可以借鬼吹笛子的機會給他一槍,不死也夠他受。拿起放在身旁的火銃槍,把槍筒伸過去,說:“你吹吧,把這筒子插到嘴裏吹。”鬼噙住槍筒,剛想吹,王大膽一扣扳機,隻聽“啪”的一聲,鬼被打得一溜煙跑了。

  鬼雖然跑了,但王大膽心想,鬼是不會善罷甘休的,還會找他算賬。到了晚上,王大膽不敢睡在瓜棚裏,就在棚後的豆秸堆下睡覺。鬼果然來了,見棚內無人,氣得一腳踢翻了瓜棚,看見棚後有一堆堆的豆秸堆,心想,他一定藏在豆秸堆裏,便一排排、一堆堆往過踩。就在鬼踩過一排後,王大膽偷偷地溜到已經踩過的豆秸堆裏。鬼踩完豆秸後,認為把王大膽已經踩死了,就呼叫一聲走了。王大膽總算保住了性命。從那天晚上以後,再也不敢半夜吹笛了。後來,人們將王大膽的遭遇引以為鑒,也不敢在半夜裏吹樂奏曲,生怕將鬼引來惹出麻煩。流傳時間久了,就成為一種習俗被沿襲下來。

  不怕虎發威,單怕貓洗臉

  龍州地方鬧虎患,州官就從鄰縣請來幾個武藝高強的獵人來幫忙。有一個獵人,隻身一人,背起鐵鉤就上山了。他找到老虎洞後,對著洞口大聲叫喊起來。老虎正在睡覺,忽然聽見外麵有人叫喊,便撲了出來。獵人低頭彎腰,虎肚皮貼著他的後背撲過去了,他背上的鐵鉤正好劃在老虎肚子上,劃出一條長長的口子,老虎倒地死去了。後麵上山來的人一見老虎死了,就將老虎抬回城裏,州官設宴犒勞獵人,大家正喝得高興時,突然闖進一隻野貓,叼起一條魚就跑。獵人雙目圓睜,舉拳便打,野貓輕輕一閃,跳到另一張桌子上,獵人緊追不舍,一連打翻了好幾張桌子也沒有碰到野貓一下。最後,野貓跳上房梁,把叼來的魚吃得一幹二淨,獵人站在下麵,無計可施。野貓吃完魚後,用爪子洗了洗臉,順著房梁走了,走得無影無蹤。獵人此時卻羞得無地自容,悻悻地離開了龍州。

  這個故事說明了一個道理,就是本事再大的人,也有失手的時候,而且往往是在小事上遭到失敗的。

  陝北民間則認為:家中有貓洗臉是兆示著將有親人或客人來臨。

  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

  這句話在民間流傳很廣,但其出處卻知者不多。清末庚子年間鬧起了義和團運動,義和團又被稱為“義和拳”。河北滄州是義和團興起的地方,這裏的壇主叫做“潘二爺”,雖然年逾花甲,但卻精神矍鑠,並且見多識廣。新入壇的一個拳師名叫李勇,武藝雖然高強,隻是經驗不足。在一次打天津英租界的時候,潘壇主對李勇說:“洋人有洋槍,不能硬攻,要智取。”但李勇卻說,憑咱們的武藝,還怕他洋槍。戰鬥開始後,洋人用洋槍攻打義和團,盡管義和團的勇士們個個十分勇敢,但終究敵不過洋人的洋槍,戰鬥失敗了,李勇也負了傷。失敗後的李勇感慨地說:“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後來,這句話就成為一個經驗之談。

  沒良心

  傳說,魯班有兩個徒弟,一出師就看不起師傅了,甚至連師傅也不認了。這兩個徒弟正在為一戶人家幹活時,恰好魯班路過那裏,看見了他們並走上前去,兩人假裝沒看見。魯班沒有說什麽就回家了,並用木頭做了兩個小人,放在門口。

  有一天,這兩個徒弟路過魯班門前時,看見兩個小木人正在哧啦哧啦地拉鋸開料,感到非常奇怪。他們見四周無人,便偷偷地上前量了木人的尺寸,回去以後,照著尺寸仿造了兩個小木人。誰知,小木人是做出來了,但卻不聽他們的使喚,整天在那裏一動不動。兩人沒辦法,隻好去找師傅魯班請教。魯班問:“你們量過尺寸沒有?”兩人說:“各個部位都量了,尺寸一點都不差,小木人的模樣也和你的一樣。”魯班又問:“你們量過心沒有?”他倆說:“沒有。”魯班歎了口氣並語重心長地說:“沒有量(良)心,是不能成事的呀!”兩人聽了後,很慚愧,請求師傅原諒他們。

  老頭子

  相傳,在一個盛夏時日,酷暑難當的紀昀正打著赤膊編纂《四庫全書》,不想乾隆皇帝突然駕到。衣冠不整見皇帝,就犯欺君之罪,更何況如此赤身裸體呢,於是,紀昀慌忙到桌子底下躲了起來。誰知他的這一舉動早被乾隆看見了,示意左右不要做聲,並在紀昀藏身的桌前坐了下來。過了許久,紀昀實在憋不住了,又聽見外麵全無動靜,桌子有圍布遮著,他什麽也看不見,搞不清皇上究竟走了沒有,便偷偷伸出一個中指,低聲問他的同事說:“老頭子走了沒有?”乾隆聽見紀昀稱他是“老頭子”,心想,這回非要他紀昀說清不可,看他怎麽辦。便大聲喝道:“誰在這裏放肆,快滾出來。”

  紀昀聽見乾隆叫他出來,也就不得不出來了。乾隆說:“你為什麽叫我老頭子,如果不說出個道理來,嗯……”紀昀隨口答道:“陛下是萬歲,該稱‘老’,又是一國之首,當然是‘頭’,三是天子者,‘天之驕子也’,這是對皇上的至尊稱呼呀。”乾隆又問:“你伸出中指是什麽意思。”“紀昀遂伸出一手,動了動中指說:“這個代表‘君’,天地君親師的君,不管從左邊數起,還是從右邊數起,天地君親師,中指仍是君。”乾隆明白紀昀是在詭辯,但難得他有這樣的急辯之法,便恕他無罪。

  喜鵲叫吉

  喜鵲叫吉的由來是因其名有一“喜”字,加之其音清脆悅耳,故而被人們視為吉祥喜慶之鳥。民間廣為流傳的“喜鵲枝頭叫,定有貴客到”、“喜鵲叫,親人到”等民諺,就說明了喜鵲叫吉征兆的說法。民間俗信認為,如果在正月初一這天,尤其是清晨,有喜鵲於房屋周圍鳴叫,這家人在一年之內就會很吉利,將有喜事來臨。民間還將喜鵲編入到愛情傳說之中。牛郎織女的美好愛情被王母拆散後,隻限他們於每年的七月七日在天河邊相會一次,但天河遙隔,二人難以相會,喜鵲同情他們的遭遇,就承擔了搭橋任務,使他們如願以償。因此,民間有慶賀結婚喜日時,常以喜鵲登枝的畫來點綴新房,以圖幸福吉祥。

  虎頭鞋

  虎頭鞋是由我國漢民族的民間故事演化而來的。據《中國民俗傳說故事》中所雲:從前,在楚州金河岸邊有一位善良的擺渡者,名叫楊大。在一個風雨天裏,楊大幫助了一個討飯的老奶奶。老奶奶送給楊大一張小畫,畫上是一個正在繡虎頭鞋的姑娘。楊大把畫貼在船艙裏,沒想到晚上回來時,姑娘竟然變活了,跑上岸來,與楊大結為夫妻。可是,一到白天,姑娘又回到畫上去了。一年以後,他們有了一個寶貝兒子叫小寶。消息傳出以後,王知府起了壞心,將那張畫搶去掛在衙裏的牆上。到了晚上,畫上的美人隻是流著眼睛,就是不下來。小寶七歲那年哭著向楊大要媽媽。楊大說,畫是老奶奶送的,興許她能幫你找回媽媽。小寶聽了,穿上虎頭鞋朝著老奶奶走去的南方跑去。四十九天後,小寶在一片森林的湖岸邊看到七位仙女在洗澡,最小的仙女就是小寶的媽媽,媽媽告訴小寶,自從知府搶了畫,她就離開了凡間,要想讓媽回家,就得找知府評理。說罷,用湖水抹了抹小寶的虎頭鞋,飛走了。小寶到了知府衙門,知府想用小寶來騙下畫中的姑娘。就讓小寶來到畫前,媽媽見到兒子就從畫中走了下來,知府則想去抓姑娘,小寶虎頭鞋上的虎活了,變成了真虎,一口叼起王知府往深山中跑去了。楊大一家人團圓了。人們喜歡給小孩穿虎頭鞋就是用這一傳說故事來祈求吉利平安。

  金雞的傳說

  金雞亦名“錦雞”、“天雞”。據《神異經·東荒經》雲:“扶桑山有玉雞。玉雞鳴則金雞鳴,金雞鳴則石雞鳴,石雞鳴則天下之雞悉鳴,潮水應之也。”《太平禦覽》卷九二七引《神異經》又雲:“北海有大鳥,其高千裏……左足在北海涯,右足在南海涯,其毛蒼,其喙赤,其腳黑,名曰天雞,一名勒。頭河東,止海(中)央,唯捕鯨魚(鯨魚)死則北海水流利……或時舉翼飛,共兩羽切,如雷如風,驚動天地。”受這些神話的影響,古時候在大赦時,要豎長杆,頂立金雞,然後集罪犯,宣讀赦令。《新唐書·百官誌》雲:“赦日,樹金雞於仗南,竿長七尺,有雞高四尺,黃金飾首,銜絳幡,長七尺,承以彩盤,維以絳繩。”今說“金雞”即“公雞”,非此傳說之金雞。

  一人得道,雞犬升天

  這一成語是源於我國古代神話。據《神仙傳》所載:漢代淮南王劉安好道,修煉成仙後,在升天之時把吃剩的丹藥撒在庭院裏,雞、犬吃了丹藥後便一同升入天界。後來,人們用此傳說比喻一人做官得勢後,和他有關係的人也一起跟著沾光。也有將這一說法說作“一人得道,雞犬皆仙”的。但陝北民間所說的一人得道,雞犬升天是源於八仙的傳說。傳說八仙中的韓湘子在修道時不近女色,其妻不忍守空房,想阻止韓湘子成仙,百般撩逗,都沒有動搖過韓湘子成仙意誌。在夏日裏,其妻故意赤身臥床,想壞湘子功力。挑燈夜讀的韓湘子見狀有些不雅,以筆管挑被為妻蓋身,自此,壞了韓湘子的右手,所以在成仙升天時,右手推不開南天門,僅左手可以推啟。韓湘子成仙後回來接家人升天,到了半空中,韓父因貪戀著自己的家院動了私念,便落入塵埃,做了家宅神。韓母在將到南天門時因留戀新孵出的一窩雞娃,被韓湘子一袍袖打在半空中,成為一隻老鷹,整天盤旋在空中尋覓小雞。韓妻僅有半仙之體,未能升飛,長壽而終。

  天狗

  天狗是我國古代傳說中的獸名。據《山海經·西山經》雲:“陰山……有獸焉,其狀如貍而白首,名曰天狗,其音如榴榴,可以禦凶。”《太平禦覽》卷九〇五《秦(辛)氏三秦記》中雲:“有白鹿原。周平王時,白鹿出此原。原有狗枷堡。秦襄公時,有天狗來其下。凡有賊,天狗吠而護之,一堡無患。”又一說“天狗”,乃月中凶神名。《協紀辨方》卷四引《樞要曆》雲:“天狗者,月中凶神也。其日忌禱祀鬼神,祈求福願。”又引《曆例》雲:“天狗者,常居月建前二辰。”民間傳說中的“天狗食月”應當指的是“月中凶神”這一說法。《周禮·地官·鼓人》有:“救日月,則詔王鼓”之說。河北保定地區的民間傳說,每年中秋節的深夜,天狗神張口吞月。天狗神口雖大,但無喉,故而能含月而不能咽下腹中。含而吐、吐而含,不肯罷休,月神不堪其擾,乃命下界百姓,以種種喧鬧之聲而驚之,使其速去。以故,每逢是夜,民間則以爆竹聲、鑼鼓聲、敲盆擊釜之聲大作,以驚駭天狗,使之速逃耳。在我國“蟾蜍食月”的傳說要比“天狗食月”的傳說早得多。《淮南子·說林訓》中雲:“月照天下,蝕於詹渚。”唐李白《古風》雲:“蟾蜍薄太清,蝕此瑤台月。”唐盧全有詩雲“嚐聞古老說,食月蝦蟆精”。

  陝北民間每月月食或日食時,常以敲擊碗盆以驅趕天狗。

  鍾馗嫁妹

  清人俞樾在《茶香室三鈔》卷二雲:“明文震享《長物誌》雲:‘懸畫月令。十二月懸鍾馗迎福,驅鬼魅嫁魅。’按此知世傳鍾馗嫁妹乃嫁魅之訛。”明胡應麟《少石山記筆叢》卷二二“鍾馗”條雲:“畫家鍾馗嫁妹圖亦有因。”可見,明代“鍾馗嫁妹”的傳說已比較廣泛地流傳開來。後世民間據此說法又演繹出多種戲曲本來,在舞台演出,使鍾馗嫁魅成了廣為流傳的鍾馗嫁妹,而原本為鍾馗嫁魅的說法已不太被人所知。鍾馗在民間傳說中是一位貌醜心善的人,相傳是唐代人,因貌醜,應武舉而不第,憤而撞死,並托夢給唐明皇,誓滅天下鬼魅。明皇醒後,命畫工吳道子為其畫像,祀為神,專門驅除邪祟,被民間視為正麵人物。宋代孟元老的《東京夢華錄》中已有了記載。清人劉璋的長篇神魔小說《斬鬼傳》中有評寫鍾馗的故事。也有一些劇本中說鍾馗死後被封為驅邪斬祟將軍。舊時,民間習俗於除夕、端午、多懸鍾馗像以祛邪消災,此俗起源於五代。老百姓信仰鍾馗並不是單純地相信他是一位除鬼之神,而是將其視為一切邪惡的克星。陝北民間對鍾馗信仰不太深,因其貌醜,僅以鍾馗神位祀之,不貼其像。

  老鼠嫁女

  老鼠嫁女又叫“老鼠娶親”,是我國漢民族民間廣為流傳的故事。老鼠嫁女曾以年畫形式出現在民俗中。畫麵是一群老鼠穿紅披綠,扛旗打傘,敲鑼打鼓,興高采烈地在迎娶新娘。鼠新娘坐在花轎裏,鼠新郎騎著蛤蟆,頭戴官帽,手搖折扇,兩眼貪婪地盯著一隻金箱子,最後,則是大黃貓將這夥害人精收拾了。又一傳說,老鼠的女兒長大以後,召開了一個家庭會議,商量將女兒嫁給誰。有的說,太陽很了不起,就嫁給太陽吧。有的說雲能遮住太陽,還是嫁給雲吧。還有說風能將雲吹跑,嫁給風更好,最後一隻老鼠說,牆能擋住風,嫁給牆最好。但大家又一致認為,我們老鼠能在牆上打洞,比牆更厲害,還是嫁給長著鋒利牙齒能在牆上打洞的老鼠再好不過了。就這樣,嫁來嫁去,還是沒能嫁出去。

  人們討厭老鼠並希望把老鼠嫁出去,從此絕了鼠患,於是就編撰出老鼠嫁女的民俗日子。老鼠嫁女日各地有所不同,但一般都是在春節期間。老鼠嫁女的俗儀也有所不同,比如,湖南民間將這一故事改編為化裝表演的儀式,由一個小男孩扮演成貓新郎,孩子們一齊唱著兒歌雲:“老鼠嫁女,嫁到哪裏,嫁到貓公肚裏。”這是反映人們為了滅絕鼠患,一廂情願的美好願望。陝北民間將正月初十視為老鼠嫁女日,這天晚上,人們要早早睡覺,以免打攪了老鼠的好事而惹惱老鼠反成了鼠患。也有於這日夜間,先是大敲大鬧一番,使老鼠不敢出得洞來,謂之給老鼠催妝,接著,又用燈火照亮房間過道後再安靜下來,意為給老鼠照亮送親,讓它上路離家,第二天早上再將鼠洞封堵,不準老鼠回來。

  老鼠嫁女之俗儀已沒有了,根本不為人知,老鼠嫁女的民俗日子也大都不知,將隨著歲月的流逝在民間消亡。

  夜遊神

  夜遊神是中國古代神話中的十六個小神之一。《山海經·海外南經》:“有神人二八,連臂,為帝司夜於此野。”郭璞注:“晝隱夜見。”楊慎補注:“南中夷方有之,夜行逢之,士人謂之夜遊神,亦不怪也。”可見,其乃民間所傳之神。《封神榜》第九十九回所列神名不僅有夜遊神喬(諱)坤,還有日遊神溫(諱)良。《古今小說》第三十一卷雲:“原來重湘寫了《急詞》,焚於燈下,被夜遊神體察,奏知玉帝。”明人劉侗、於奕正《帝京景物略》卷二雲:“夜亦不置洗濯餘水,為(恐)夜遊神飲馳,曰不當價(不當價為吳語,意即罪過)。”由此可見,明代有關夜遊神的說法已經很普遍了,並影響到世俗習慣。後來,民間多以夜遊神一詞來指那些喜歡夜間在外遊蕩的人,其意近於“夜貓子”。

  
更多

編輯推薦

1中國股民、基民常備手冊
2拿起來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澤
5周秦漢唐文明簡本
6從日記到作文
7西安古鎮
8共產國際和中國革命的關係
9曆史上最具影響力的倫...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護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共收入論文41篇,分7個欄目,即考古學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遺址調查報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護修複技術、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戰損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結】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國古代皇家禮儀

    作者:孫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內容包括尊君肅臣話朝儀;演軍用兵禮儀;尊長敬老禮儀;尊崇備至的皇親國戚禮儀;任官禮儀;交聘禮儀等十個部分。

  • 中國古代喪葬習俗

    作者:周蘇平  

    科普教育 【已完結】

    該書勾勒了古代喪葬習俗的主要內容,包括繁縟的喪儀、喪服與守孝、追悼亡靈的祭祀、等級鮮明的墓葬製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