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29章 夢回故苑八百春!太液水雲皆典故(6)

  武成殿室內151.69平方米,屋頂為僅次於廡殿式的歇山頂,門窗、彩畫裝飾與紫光閣相同。武成殿回廊的彩畫卻是另一種風格,為了點綴庭院的典雅氣候,在額枋上采用了江南風格的蘇式彩畫,有山水、花卉、人物等,顯得十分生動。

  攝政王府舊址

  攝政王府始建於宣統元年,王府建築分中路、東路、西一路和西二路。王府雖華麗,但攝政王卻沒有福氣享用,在王府建成之時,清王朝覆滅,攝政王府便成了北洋軍閥政府國務院的辦公之地。

  在中海西岸,紫光閣以西不遠處,是萬壽宮舊址,萬壽宮始建於明嘉靖時期。明末清初,這一帶的宮殿頹壞,殿址湮沒。

  康熙年間,在萬壽宮舊址之地修建了蠶池口天主堂,1887年(光緒十三年)天主堂遷往西什庫,此地變更名為集靈囿。

  1908年,光緒皇帝、慈禧太後先後逝世。醇親王載灃的幼子溥儀繼位,年號宣統,載灃為攝政王。

  宣統元年,在集靈囿修建了攝政王府。按清朝規例,皇帝之子成年後封王分府,根據不同的王位品級,按規定形製建府,凡親王、郡王、世子、貝勒、貝子、鎮國公、輔國公的住所,均稱為“府”,其中親王、郡王的住所稱“王府”。

  親王的爵位最高,府第也最尊崇。王府的基本建造形製,中路一律相同,東西兩路可自配置,有的設有花園。按《大清會典》記敘,王府正門五間,正殿七間,俗稱銀安殿,台基高四尺五寸。正殿隻在舉行大慶典禮時才開啟使用。銀安殿之北為二門三間。正北為後殿,即神殿,均為五間,兩側有東西配殿。

  載灃為攝政王,其子為皇上,攝政王府的規製當然有別於其他王府,僅就王府建於中南海,就足見其享有一定特權。

  攝政王府的建築分中路、東路、西一路、西二路,最西麵叫西花園,南麵是馬圈,內有馬神廟。

  王府的中路是中心地區,建築華麗、氣派。有高大的宮門,門前一對威武的石獅,嫵媚而威嚴。東路和西一路門前有對稱的八字影壁,把整個主體建築合為一體。從中路進入宮門,有一條丹陛道直通正殿――銀安殿。殿前有月台和抱廈。銀安殿當時計劃做攝政王的客廳,為此,在設計、施工、裝修上都非常講究。銀安殿後麵是一座神殿。殿後有後照樓,樓後有垂花門,門內為思謙堂。中路宮門和正殿全用綠琉璃瓦鋪頂,梁枋全用蘇式彩畫。室內裝修也很講究,有黃花梨木的花罩、硬木隔扇等,而且都裝上了電燈。

  東路是膳房、成衣房及雜役等的住處。在東側是攝政王府馬號。馬號坐北朝南,為東西二個院落。建築麵積約為1900平方米。東院有北房、南房和西房。西院有北房、南房、西房。院內保存有石馬槽。

  西一路叫“大圓寶鏡”,是一片住房。

  西二路稱“十洲塵靜”。在這一路院落中,有雲片山石假山,山北有平台抱廈,內有幾間穿堂小房,後麵是一道鉤欄,入內即為十洲塵靜的正院。十洲塵靜的北房有一條穿堂甬道。最後麵院落裏的正房是一高台雙卷房,兩個卷棚式屋頂連在一起的房屋。這個房屋曾成為國務院會議廳舊址,新中國成立後相當長的一個時期裏,周恩來總理在這裏主持召開國務會議。

  西花園的一組建築有遊廊、水池、山石、廳室等,這些至今保存基本完好。相傳,載灃曾在西花園內居住過。

  攝政王府從宣統元年開始大規模興建,在大興土木過程中,清王朝覆滅了。投機鑽營的袁世凱,憑他兩麵派的伎倆,當上了大總統,他將總統府設在中南海居仁堂,國務院設在剛修好的攝政王府。並在王府的西麵打通了南北街道,定名為府右街,此後,北洋軍閥政府的國務院也曾在這裏辦公,後為北平市政府所在地。

  旖旎芭蕉色,繽紛滿禦園

  旖旎芭蕉色,繽紛滿禦園。與紫光閣隔海相對的芭蕉園,是明代各皇帝實錄修纂告成,來此焚燒草本的地方。明清兩代中元節,作法事、放河燈,也都是在這裏進行。

  “見說齋壇密,前朝太乙祠。鶯邊花樹樹,燕外柳絲絲。宮?人稀到,詞臣例許窺。今朝陪豹尾,新長萬年枝。”清代詩人成德的詠《蕉園》,指的是中海東岸,與紫光閣隔海相對的蕉園。

  蕉園,明代崇智殿舊址,因種植芭蕉,時稱“芭蕉園”,又名“蕉園”“椒園”。明代廖道南芭蕉園詩有“旖旎芭蕉色,繽紛滿禦園”之句。明朝各代皇帝的實錄修纂告成後,都來崇智殿焚燒草本。清順治年間,改蕉園為萬善殿,內供三世佛像,專選一些老誠忠厚的太監削發當和尚,焚修香火。

  明清兩代中元節都在這裏作法事、放河燈。相傳,舊曆七月十五日,是目蓮和尚救母之日,叫中元祭掃。佛教故事傳說,目蓮和尚的母親,生活於餓鬼之中,終日難以得食,釋迦牟尼佛便下令作盂蘭盆會,在七月十五這一天,將五味百果放於盆中,“供養十方大德”,此後,其母果能得食。目蓮死後,他的弟子照例舉行盂蘭盆會,於是一代一代地傳了下來。每年七月十五,京城各街巷都要搭建高台,上設鬼棚座,講經文,放焰火,以濟孤魂。臨池焚化彩紙製作的法船,燃點河燈,稱作“慈航普渡”。皇宮王室,更是熱鬧非凡。

  每年中元都在萬善殿設盂蘭道場,從十三日到十五日,在西苑三海放河燈,由小太監手持荷葉燃燭其中,布列兩岸,數以千計。還用琉璃作河燈數千盞,置於太液池中。中流駕龍舟,奏梵樂,作禪誦,由瀛台南過金鼇玉蟲東橋,繞白塔山到五龍亭而返。

  相傳,明朝的天啟皇帝是一個不愛理政的皇帝,他的乳母客氏和大太監魏忠賢合攬大權。天啟五年五月,皇帝祭方澤還宮,欣遊西苑。魏忠賢與客氏正乘大船蕩漾於萬善殿附近湖麵,飲酒作樂。皇帝在兩名小太監陪同下乘坐小舟,忽然狂風大作,龍舟翻覆,皇帝與兩太監都掉入水中。客、魏幸免災禍,但他們見死不救,兩名小太監被活活淹死。皇帝雖保住了性命,但由於這次驚嚇,而使病情加劇,造成過早送命。

  蕉園的主要建築有萬善殿、千聖殿、迎祥樓、朗心樓、大悲壇、悅性樓等建築。清乾隆年間,蕉園是小內監讀書的地方。

  萬善殿為主體建築,殿額“普渡慈航”,大殿供奉三大士及十八羅漢,殿後供南海觀音像。後殿為千佛像,中有檀香塔,塔形八方七級,全部用紫檀木雕刻,形態尊雅,為明代遺物。塔中金佛,早已散佚。悅性樓、集瑞館在塔西,塔東是大悲壇,兩旁分立關帝像和托塔李天王像,正中供奉騎獅犭孔三佛像,後為十二神像。在西邊的龍王堂裏,有塑像17尊,係江、湖、河、海諸龍王。乾隆皇帝在萬善殿內寫下了不少瞻禮詩。

  在蕉園還有一棵人字柳。據說乾隆年間,一棵大柳樹被大風吹折一枝著地,本株傾斜欲倒,因以折枝支撐,即而成活,與原株作人字形,遂成蕉園一景。

  太液秋風水雲榭

  水雲榭,即水中涼亭。這座建在中海海中的涼亭,建造絕妙,雲霞倒映水麵,小亭宛然雲水之中,似出水芙蓉、夏日荷香四溢,仿佛洞天水國,為此,水雲榭被列為著名的“燕京八景”之一。

  水雲榭,位於萬善殿的西門外。清乾隆手書“太液秋風”四字,刻在石碑上,放置榭中。這座建在中海水中的涼亭,環境美妙,雲霞倒映水麵,小亭宛在雲水之中,似出水芙蓉、夏日荷香四溢,真是人間洞天水國。真如清朱彝尊《早秋水雲榭》詩說的“殘暑秋逾熾,涼風午乍催。微波蓮葉卷,新雨豆花開。宛轉通橋影,清冷傍水隈。夕陽山更好,金碧湧樓台。”

  昔日亭右有小渡,從此上船,西可通居仁堂,南可達勤政殿,北可至金鼇玉蟲東橋,真是一處勝境。為此水雲榭被列為著名的“燕京八景”之一。

  關於“太液秋風”水雲榭,“燕京八景”之由來,李臨淮在“燕京八景”辨析一文說:“燕京八景雖然史籍明確始自金明昌時,但卻失載具體地點。此後,景點位置和景名多有異議,諸說並立。為廓清是非,有必要加以辨析,擇善而從,鉤沉索隱,清源正本。”

  李臨淮在《太液秋風》一書中這樣記敘道:金代太液池位於中都宮城以西的同樂園內,園中湖水與瓊林苑內魚藻池相連,統稱西華潭,即太液池,是燕京八景之一――太液池的所在地(今宣武區青年湖,現尚存水麵6.4萬平方米)。《中州集?朱瀾宮詞》:“太液芙蓉上下天,秋波澹澹白生煙,采蓮宮女分花了,笑把蘭篙學刺船”。就是描寫太液秋波的景色。元滅金後,中都宮殿,禦苑多被亂兵所焚,而太液池水域和殘留的臨水建築,成為當時人們遊賞之地,元人葛邏祿?乃賢親臨憑吊前朝故宮遺跡,曾有《西華潭――金之太液池》詩:“秋水清無底,涼風起綠波。錦帆非作夢,玉樹憶清歌。帝子吹笙絕,漁郎把釣多。磯頭浣紗女,猶恐是宮娥”。詩中充滿吊古興懷之感。

  元代,以萬寧宮為中心另建大都城,將皇城之西,密邇宮禁的瓊華島附近水域,始稱太液池,一直延續到明、清兩代。

  明代,北京城基本沿元大都的舊製,把西苑列為禁苑。在太液池南端開鑿南海,與中海、北海並稱三海,將“太液秋風”景觀,附會在皇城以內的太液池上,改名為“太液晴波”。鄒緝在《北京八景圖》中說:太液池“東南有儀天殿,中架長橋,以通往來,又有土台,鬆檜蒼然,天氣清明,日月氵晃漾,而波瀾漣漪,清徹可愛,故曰太液晴波”。

  清代,乾隆十六年(1751)高宗手書“太液秋風”碑立於中海水雲榭,並賦詩讚美:“微見商?苯未生,鏡欄玉蟲東影中橫。非關細雨頻傳響,何事平流忽有聲。爽人金行閭闔表,波連瑤渚耀台瀛,高秋文宴傳佳話,已覺犁然今日晴”。乾隆帝對燕京八景的定點立碑,是很有主觀臆斷成分的,這一點連他自己也是毫無隱諱的。但在太液秋風景點定位上,卻也表現了他在風景美學上的藝術水平。金代的太液秋風景點已蕩然無存,作為元、明、清三代的太液池,在這裏留碑綴景,當無不可。何況,中海湖麵狹長,與南海、北海一起連成茫茫水域,每到秋季,天高氣爽,金風吹過,碧波蕩漾,水天合一。

  “太液秋風”為燕京八景之一。這裏雲光映水,小亭如出水之蓮,披波之燕,碧帶環繞,再加昔日荷花四漫,頗有點洞庭水國的味道。水雲榭建於康熙年間。康熙專門寫了一首《水雲榭聞梵聲詩》雲:“水榭圍遮集翠台,熏風扶處午雲開;忽聞梵誦驚殘夢,疑是金繩覺路來。”這是很少見到的康熙寫景詩。後來,乾隆皇帝也隨詩附和一首:“雲無心出岫,水不舍長流;雲水相連處,蒼茫數點鷗。坐席生煙雲,石欄俯秋水;空明是我心,何如漆園吏。”

  如今,站在水雲榭四望,背麵是北海大橋,背倚瓊島白塔;南麵可越過寬闊的水麵遙望瀛台;東岸萬善殿、千聖殿是近景;西岸綠蔭叢中掩映著金碧輝煌的紫光閣;遠處碧波千頃,近處荷花映日。

  金鼇玉蟲東橋

  正愛湖光澄素練,卻看人影度長虹。位於水雲榭以北,橫跨中海、北海水麵的金鼇玉蟲東橋,元時為木橋,明代改為石拱橋,橋東的承光殿,恢宏壯麗,原有的三棵古鬆,枝幹槎牙,引人駐足。

  金鼇玉蟲東橋,又名白石長橋,位於水雲榭以北,橫跨中海、北海水麵。元代時是一座木橋,明世宗年間改修石拱橋,橋東橋西各有牌坊一座,西名“金鼇”,東名“玉蟲東”。董古有詩曰:“正愛湖光澄素練,卻看人影度長虹”。清代詩人查慎行《玉蟲東橋觀荷花》曰:“水風涼透鷺鷥肩,一鏡爭窺萬柄蓮。不是玉樓金殿影,直疑身到過湖船。”清代詩人張廷路的《曉過玉蟲東橋》曰:“百尺長虹臥碧波,菰蒲兩岸曉煙多。水風吹綠不知暑,日日藕花香裏過。”

  金鼇玉蟲東橋有九孔,南北各有乾隆禦製詩聯。南聯:“玉宇瓊樓天上下方壺圓橋水中央”,橫批為“銀潢作界”。北聯:“繡穀紋開環月珥錦瀾綺皺煥霞標”。橫批為“紫海回瀾”。這座長橋,在明清兩代都列為“禁地”。直到民國才準許行人通過。人們稱之為“北海大橋”。1958年人民政府對這座長橋進行了改建。經改建後的“北海大橋”,橋麵由原來的8米拓寬到34米,除了人行道和慢行道外,尚可並行8輛汽車。改建後,橋麵坡度下降2%,東西牌坊皆被拆除。使它成為貫通內城東西交通的一條重要通道。

  在金鼇玉蟲東橋之東是承光殿。清代高士奇《金鼇退食筆記》中這樣記道:

  承光殿,在金鼇玉蟲東橋之東,圍以圓城,設以睥睨。自兩掖洞門而升,中構金殿,穹窿如蓋,華榱綺牖,旋轉回環,俗曰“圓殿”,外周以廊,向北金鼇垂出垣堞間,甚麗。昔日古鬆三株,枝幹槎牙,形狀偃蹇,如龍奮爪?空,突兀天表,金、元舊物也。今止存其一。明李文達賜遊西苑記雲:“圓殿巍然高聳,曰承光。北望山峰,嶙峋??;俯瞰池波,蕩漾澄澈:山水之間,千姿萬態,莫不呈奇獻秀於幾窗之前。”韓右都禦史雍賜遊西苑記雲:“圓殿,觀燈之所也。殿台臨池,環以雲城,曆階而登,殿之基興睥睨平。古鬆數株,聳拔參天,眾皆仰視。時則晴雲翳空,炎光不流,暖風徐來,花香襲人。俯睥睨而窺其西,以舟作浮橋,橫亙池麵。北則萬歲山在焉。”殿廢於康熙七八年間,雲有蝙蝠大尺餘者。南向二亭,尚出雉堞,正門閉塞,久不啟。金朝夕騎馬過其下,輒愛古栝之夭矯蒼翠,而於雪朝月夜,更徘徊不忍去雲。

  承光殿古栝行

  承光古栝雙槎牙,蒼皮聳幹參雲霞。

  經冬顏色鬱深翠,入春發葉如蔣芽。

  白頭老監說舊事,西苑圓殿頻矜誇。

  花香露氣接大內,徑路窈窕疑仙家。

  雕闌四圍粉堞壓,綺窗十麵珠簾遮。

  當時嚴肅是禁地,那許橋上馳曲車。

  金元舊物曆代重,頹枝半折輕杉叉。

  侵霜溜雨積歲月,漏鼓聽遍朝元撾。

  西偏盤曲勢舞鳳,東頭突兀形驚蛇。

  我行低徊策款款,仰麵叫絕聲呀呀。

  洞門久閉長狐兔,安得啟戶爭投置?

  七年千回看未厭,慣聞下直棲宮鴉。

  使其托根在深穀,但侶澤雉興山?。

  肩挑背負不知愛,歇涼牆腳時語嘩。

  常思解襟複科跣,酣睡密蔭遊羲媧。

  含章之梅靈和柳,止增妖冶豈此加。

  圍城似甕瓊構廢,或者留意除紛奢。

  趨朝日日樂水木,往跡漫比槐排衙。

  秋宵月皎寒晨雪,每過更覺流連佳。

  興酣攪轡忽欲墮,疏雨已齊河漢斜。

  第三節 風雲變幻幾春秋美酒旌歌皆往矣(1)

  尚美人為了向嘉靖皇帝獻媚,心血來潮地竟在寢宮的貂帳中試放小焰火。慈禧太後在瀛台等處遊覽,一隻蟲子沒長眼,徑直落到西太後身上,惹得老佛爺大怒,一氣之下,命令將所有榆樹伐盡,致使那些百年古榆蕩然無存。西苑三海要裝電燈,就如特大“奇聞”,驚恐的“號外”一樣,使眾臣食不甘味,夜不安寢。拱衛軍司令突然通知在京的文武官員:“皇帝早上9時三刻在居仁堂登極。”

  美人飲酒作樂毀宮殿

  嘉靖是明代第十一代皇帝,1521年即位。執政之初,他革除先朝蠹政,精簡勳戚、宦官莊田,裁削錦衣衛等人員,懲治腐敗官員,使朝政為之一新。但是不久以後他就日漸腐敗。據曆史資料記載,嘉靖帝果於刑戮,暴虐不仁,喜怒無常,好色無比。

  嘉靖帝曾三次立後而又廢後,導演了一部宮闈內部的暴虐史。陳皇後是嘉靖皇帝的元配,嘉靖元年七月冊立為後,那時陳氏隻有十五六歲,陳氏在後位僅7年。正當少艾年華的陳氏,何以過早地死去?原來陳氏是被嘉靖帝嚇死的。嘉靖帝性極嚴酷,稍不順心,就大發雷霆。一天,他與陳氏同坐閑談,張、方兩位妃子進帳送茶。嘉靖帝見妃子手白皙柔潤,便握住撫視,久久不放。陳氏性格褊急,見此情形,便用力將茶杯往桌上一放,突然站起身,表示心中的不滿。陳氏的舉動,觸犯了嘉靖。嘉靖帝勃然大怒,厲聲嗬斥不已。陳氏駭得膽戰心驚不知所措,陳氏此時正值懷孕,竟至胎墮成疾,一病不起。不久,陳氏死去。嘉靖帝沒有一絲憐憫之情,將喪事辦得極為簡單,梓棺下葬襖兒峪,並下旨梓棺不準出皇宮正門,如宮妃一樣,從左門抬出去。

  陳氏死後才一個月,嘉靖帝便立順妃張氏為繼後。張氏甚得嘉靖帝的寵愛,但嘉靖帝的那種喜怒無常、一觸即發的火爆脾氣,並不能在他所寵愛的皇後麵前有所收斂。頗有淑德的張氏雖小心翼翼伺候嘉靖,但厄運還是迎頭而來。

  嘉靖十三年正月新春佳節,張氏侍嘉靖帝飯宴慶賀,乘嘉靖帝高興之時,張氏略有所建言。不想,嘉靖帝聽後,勃然暴怒,喝令褫去皇後冠服,鞭責數十,第二天張氏便被廢居別宮。

  張後被廢才幾天,德妃方氏卻在極隆重的禮儀中登上後位,這是嘉靖帝第三位皇後。按明朝祖製,立皇後時隻謁內廟,不謁太廟世廟。但嘉靖帝根本不聽禮臣的多次奏諫,竟率領方氏謁了太廟和世廟,並頒詔告示天下,還飭令命婦入宮朝見皇後,禮節的隆重繁縟,是冊立前頭兩位皇後不能比的。但幾年之後,方氏也被嘉靖帝所冷漠,最後在驚悸中死去。

  嘉靖帝對待皇後尚且如此,對待出身低賤的宮女更不用提了,在政期間,僅被他下令打死的宮女就有200多人。

  嘉靖帝還用酷虐宮女的方法煉製長生不老的丹藥,他後期迷信方士,尊尚道教,自稱“真君”“仙翁”“帝君”等,在宮中遍設壇場,一心修玄,渴求強身長壽。當時煉製此類丹藥的最流行方法是“秋石”和“紅鉛”,前者采用童男小便,去其頭尾,收其中段,加藥熬煉而成,後者係收取處女經血加藥拌和、焙煉而成。為了煉製紅鉛,嘉靖信用道士,用摧殘宮女身心甚至殘害其生命的方法,不顧一切地采取煉丹的原料――經血,以煉製長生壯陽丹。嘉靖中葉以後,他曾三次大規模選擇民間幼女入宮,每次數百人,“供煉藥用也”。由此釀成宮女宮變。

  1542年,嘉靖二十一年十月二十一日淩晨,楊金英等十幾名宮女乘夜深人靜之際,用繩子勒住了熟睡中的嘉靖帝朱厚$的脖子,並用腳、拳和釵等襲擊他的身體,演出了一場謀殺皇帝的駭人事件。由於宮女誤結了活扣,嘉靖未死,宮女們都被淩遲處死。這一事件發生在農曆壬寅年,史稱“壬寅宮變”。

  “壬寅宮變”涉及宮廷隱秘。由於統治者在事後對宮變諱莫若深,有關資料少而不詳,事變情況鮮為人知,其原因更是不清楚。上述說法是否站得住腳,尚待進一步研究。

  “壬寅宮變”後,嚇壞了嘉靖帝,從此,他不敢在大內居住,便搬到了太液池內的永壽宮居住。

  嘉靖皇帝離開大內,住進永壽宮,更加逍遙自在了。在永壽宮,每天飲酒作樂,不理朝政。

  1561年12月31日(嘉靖四十年冬十一月二十五日)夜晚,嘉靖皇帝懷抱他寵愛的尚美人,欣賞五顏六色的焰火。尚美人為了向嘉靖皇帝獻媚,心血來潮地竟在寢宮的貂帳中試放小焰火。

  尚美人的嬌媚,尚美人的舉止,博得嘉靖帝開懷大笑,嘉靖帝還不時地誇道:“美人放得好,放得好!”

  尚美人見嘉靖皇帝很是開心,便更加放肆地點燃幾個焰火。

  但此時,正值隆冬季節,天幹地燥,幾個焰火同時燃放,一下子燃著了帳幔,由此引起了一場火災。

  帳幔之火,借助風勢,升至宮頂,霎時,宮內大火四起,不多時,金碧輝煌的萬壽宮化為灰燼。嘉靖帝連滾帶爬逃出宮外,算是撿回一條命,但萬壽宮內“凡乘輿一切服飾及先朝異寶盡付一炬”,財物損失驚人。

  萬壽宮被燒毀了,可嘉靖皇帝仍不願回到大內居住,他漫步太液池,選擇了金鼇玉蟲東橋西頭路北“列屋僅兩層”的玉熙宮。

  這場大火,純屬尚美人放肆獻媚而起,但由於嘉靖寵愛她,並沒有治罪於她,嘉靖反而安撫她,不要因此而受到驚嚇,宮殿燒毀可以重修,美人嚇壞玉體,而沒有靈丹妙藥可以醫治。

  嘉靖帝在勸說疼愛尚美人之時,下旨三道:第一道旨,命工匠民役快速修建永壽宮,其規製要好於前。第二道旨,命各地衙府進獻珍寶。因為原來宮內的珍物被燒,各地需獻寶,以此來複原狀。第三道旨,是加封火災肇事者尚美人為壽妃,並“贈其父尚臣為驃騎軍右軍都督僉事”。由此,可見嘉靖皇帝是多麽荒唐。

  1562年,永壽宮廢墟上建成新宮,定名為萬壽宮和壽源宮。

  宮廷冰嬉在“三海”

  冰嬉即滑冰,在過去又叫堅冰之戰,是皇朝宮廷中冬季的一項冰上體育運動,也是我國古代體育的一大重要內容。

  滑冰、滑雪的記載,最早見於《隋書》。其活動的開展,可追溯到1300多年前。當時居住在大興安嶺林區的室韋族,就喜歡“騎木而行”。元人解釋“騎木而行”為:木馬形如彈弓,長4尺,寬5寸,一左一右,係於兩足,激而行之雪中冰上,可以及奔馬。按這種解釋,“騎木”,實際上是滑雪用的滑板。

  
更多

編輯推薦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戰國時期社會轉型研究
3俄羅斯曆史與文化
4正說明朝十八臣
5中國式的發明家湯仲明
6西安事變實錄
7漢武大帝
8詠歎中國曆代帝王
9大唐空華記
10紅牆檔案(二)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紅牆檔案(三)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四)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與刀:日本文化諸模式

    作者:美 魯斯·本尼迪克特  

    紀實傳記 【已完結】

    作者運用文化人類學研究方法對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礎、社會製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進行分析,並剖析以上因素對日本政治、軍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麵曆史發展和現實表現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義的兩種事物...

  • 目擊天安門-(二)

    作者:韓泰倫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選擇了中國政治變遷的聚焦點--天安門這一獨特的視角,完整係統地記述了天安門曆經的滄桑巨變,挖掘出中國100多年,特別是建國50年來天安門地區發生的政治事件的內幕秘聞,是一部中國的近現代史的展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