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26章 夢回故苑八百春!太液水雲皆典故(3)

  嘉靖十年(1531),在西苑豳風亭之西建社稷壇。該壇“高六尺,方廣二丈五尺,?以細磚,上鋪淨土,繚以土牆”(孫承澤《春明夢餘錄》)。壇北為欞星門,高六尺八寸。壇南置石龕,高六尺,寬二尺,用以藏神位。神位用木片製成,均高一尺八寸,寬三寸,俱以朱漆上書“帝稷之神”。祭時,社稷神位置於壇上,用畢藏於石龕。壇西為祭器庫、樂器庫。每年二月、八月“次戊日”,皇帝“躬行祈報禮”。若“次戊日在望日,則以上巳日臨朝,命文武大臣十二員陪拜”(孫承澤《春明夢餘錄》)祭祀。

  明代北京的禦苑

  明代北京的禦苑,主要有兩處:一處位於紫禁城之北,名萬歲山(今景山之前身);另一處位於紫禁城之西側,名西苑,又稱“三海”(北海、中海、南海)。

  萬歲山的前門,是萬歲門,再南是北上門,萬歲山居中,周圍是高牆。萬歲山是明初擴建北京城時,用挖掘紫禁城護城河和太液池(即南海)之土,堆積成的一座假山,時命名為萬歲山,俗稱煤山。此山從山頂至山根斜量長為21丈(孫承澤《春明夢餘錄》),山上堆起五座山峰。中峰最高大,因這裏是元朝延春閣的舊址,故多堆土,意在鎮住前朝,使其不得翻身,故又稱“鎮山”。其餘四峰,分別對稱地排列在中峰兩側。

  在明代,萬歲山上不僅有蹬道,而且還有許多亭、殿、樓、閣,明末史學家孫阿澤在《天府廣記》中說:“萬歲山,山高一十四丈餘,樹木蓊鬱,有毓秀、壽春、長春、玩景、集芳、會晃諸亭。山下有一洞,曰壽明。有二殿:曰觀花,曰永壽。有一樓,曰春。另外有三閣:曰萬福,曰永康,曰延寧。”

  在萬歲山之北,有壽皇殿等建築群。山上樹木成蔭,周圍花草繁盛。山下豢養著成群的鶴鹿。每年重陽佳節,皇帝總要登上萬歲山,登高遠眺,以求消災延壽。最富有諷刺意味的是,李自成農民軍攻入京城,明王朝末代皇帝朱由檢(崇禎帝)卻自縊死於“萬壽山”的壽皇亭(《明史紀事本末》)(另一說是他吊死在“萬壽山”東麓的一棵老槐樹下)。

  站在萬歲山主峰,就可看到縱貫北京城的中軸線,南起永定門,經正陽門、承天門,穿過故宮正中心禦道,越過萬歲山主峰,一直向北,止於金台坊的鍾樓、鼓樓,氣勢宏偉、壯觀。

  另一處禦苑是西苑,即元代的太液池。明代在池南端開鑿小湖,形成“南海”,與“北海”“中海”並稱“三海”。又因三海位於宮城之西,故稱“西苑”。

  太液池中有瓊華島(太液池即今北海前身),島上有一山,名萬壽山,這是金代稱謂。元至元八年(1271)改稱“萬歲山”。此山由奇石疊成,中設三殿,中殿名仁智殿,左為介福殿,右為延和殿。山頂有廣寒殿。左右四亭,曰方壺、瀛洲、玉虹、金露。

  登上萬歲山頂,可以鳥瞰北京全城,尤其低頭俯視太液池水,但見波光澄澈,綠荷芳藻,含秀吐香,遊魚浮鳥,競戲群集,使人迷戀忘返。宣德年間(146-1435),明對元代的萬歲山上主要建築進行過大修繕,修複之後的儀天殿改名清暑殿,並且建了犀山台圓殿。天順年間(1457-1464),在太液池東岸新建凝和殿,西岸建迎翠殿,西南岸建太素殿,同時營建了一批亭、台、樓、館。正德年間(1506-1521),役使軍匠3000人,動用白銀20萬兩,重修太素殿。嘉靖年間(1522-1566),陸續修築雷霆洪應殿和金海神祠等。最引人注目的是,太素殿前麵沿太液池畔的五座亭子,中為龍澤亭,左為澄祥亭和滋香亭,右為湧瑞亭和浮翠亭,參差錯落,橫貫於水麵,有石橋曲折溝通相連,明世宗於嘉靖二十二年(1543)賜名為“五龍亭”。

  弘治二年(1489),將分隔北海與中海的木吊橋改為大石橋,用大理石砌成。石橋東西兩端有華麗的牌樓各一座,西曰金鼇,東曰玉蟲東,故稱為“金鼇玉蟲東橋”(即今北海大石橋之前身,解放後拆除其兩端之牌坊,加寬了橋麵)。這座大石橋的建成,將元初命名的太液池一截為二,其北為北海,其南稱中海,明初又鑿太液南端的小湖,稱南海,後人俗稱為“三海”。通過金鼇玉蟲東橋,可以沿著一條環湖的回遊式路線,欣賞太液池中的水中蓬萊仙山等各個畫麵,使人感到如入仙境。

  在太液池畔,元代稱為“瀛洲”,或稱“圓坻”的小島,島上建儀天殿。明代把小島東岸填為平地,將儀天殿重新改建,稱為清暑殿,後又改稱“承光殿”(此名沿用至今),周圍用磚圍砌,成為帶有雉堞的磚城,俗稱團城。團城承光殿屹立在北海東南岸,頗為壯觀。

  第二節 蓬萊仙境降人間兩橋山海通龍脈

  劉伯溫說:“憑你徐達的神力射出一箭,箭落在哪兒,就在哪裏修建北京城。”北京城終於建成,但在那些挖出銀子的地方留下了3個大坑。後其坑入水,形成淺湖,便成了北海、中海和南海。太液池的三海――北海、中海、南海,是由池上的兩座橋隔成的:金鼇玉蟲東橋以北為北海,蜈蚣橋之南為南海,兩橋之中間為中海。

  一個美麗而又神奇的傳說

  三代都城的大規模營建規製,形成了大致保存至今的城市麵貌、營造格局、建築風格。而其建築風格最為顯著的特征是有一條著名的中軸線。

  這條中軸線,它南起永定門中心點,向北經過正陽門、天安門、午門、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乾清宮、坤寧宮、神武門、景山最高點萬春亭、壽皇殿、鼓樓、直抵鍾樓中心點,全長近8公裏。這條中軸線連接著外城、內城、皇城和紫禁城。城中其他建築都以這條中軸線為中心,形成東西對稱的格局。

  1368年,明軍攻占大都後,改大都為北平。關於京城中軸線有這樣一個傳說。據說,朱元璋的兒子燕王朱棣削藩稱帝後,居住南京城,但他時常想念北平,心裏便盤算著在北平重建重修一座京城,於是下詔喚來大臣劉伯溫,命他修建北京城。劉伯溫聽後,向朱棣舉薦了大將徐達。

  大將徐達,字天德,濠州人,世代務農。朱元璋參加郭子興起義時,便與徐達結成好友。後來,在群雄爭立的鬥爭中,徐達屢立戰功,直到明王朝建立,徐達受任右相,擔負起在中原掃清元朝殘餘勢力的重任。自洪武元年攻克元大都後,徐達一直以北平為基地,進一步打擊元朝殘餘勢力。他經常是春季由北平出征,戰罷後回北平,所以徐達對北平非常熟悉。也正是由於徐達了解熟悉北平,劉伯溫向朱棣舉薦徐達修建京城,朱棣欣然準奏。

  徐達和劉伯溫來到北平。劉伯溫說:“憑你徐達的神力射出一箭,箭落在哪兒,就在哪裏修建北京城。”

  徐達是武將,說話辦事幹脆利索,他聽了劉伯溫的建議後,爽快地答應了。

  徐達張弓搭箭,運足神力,向北射出了箭支。

  箭飛馳而去,劉伯溫趕緊帶人坐上船,順著大運河往北追擊。

  這一箭射得可夠遠的,一下子飛到如今北京城南20多裏的南苑。

  箭入土中,箭尾依然可見。這枝神箭落地之時,恰好被居住在這裏的一位大財主看見。這位財主心想,在這兒建城,自己的房產、田地不都被侵占了嗎?這位財主為了保護自己的土地房產,便拔出神箭,取出自家的箭弓,搭弓又向北射擊,箭借風勢,一下子飛落在現今後門橋這個地方。

  後門橋跨在什刹海入玉河處。始建於元代,初名萬寧橋,後改為單孔石拱橋,俗稱海子橋。又因在地安門之北,地安門又稱後門,故橋也稱後門橋。

  再說劉伯溫追到南苑,掐指一算,知道徐達射出的箭落在了這裏。他便找來那位財主,向他要箭。財主知道劉伯溫不是凡夫俗子,瞞是瞞不住的,便說他將箭向北射了出去。劉伯溫非常惱怒,財主看劉伯溫生了氣,趕忙說道:“隻要不在這裏建京城,您要什麽條件都行。”

  劉伯溫見事已至此,便說道:“那好吧,我可以不在這裏建京城,你們射出的箭落在哪兒,我就改在哪兒修北京城。但是修建京城用的錢由你來出。”

  財主一核計,自己有的是錢,建個京城也算不了什麽,就答應了。

  劉伯溫找到落箭的地方,就拿出早準備好的圖紙,找來工匠開工了。

  最先修建的是西直門城樓,所用的費用全都是南苑的財主出的,但沒想到一座城樓還沒有修完,財主已經傾家蕩產,窮得吃不上飯了,怎麽辦呢?

  劉伯溫在工地上非常焦急地來回踱步,左思右想之後,抬起右手掐指算了起來。突然,眼前一亮,有一個名叫沈萬三的人很有錢,於是便命手下尋找沈萬三。

  為了尋找沈萬三,皇帝朱棣還專門派了兩名官員,並限定一個月。如果到時交不出人來,就拿他們是問。

  日子一天天過去,一個月的期限很快就到了,當差的非常著急,心想,這次腦袋要該搬家了。

  在距期限的最後三天,當差的來到東華門。從一個大漢跟一個賣飯的爭吵中,得知那個赤膊大漢就是皇帝限期尋找的沈萬三。

  當差的欣喜萬分,不由分說上前用鐵鏈將那個大漢鎖住,帶到劉伯溫的帳前。

  劉伯溫看了一眼這位赤膊而又滿不在乎的大漢後,走近跟前,見大漢沈萬三胳膊窩下還夾著一個破瓦盆,下身穿的褲子又破又髒,便下令手下,帶大漢沈萬三到澡堂洗澡,然後給他換一身好衣服,賞賜他酒肉。

  沈萬三有點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傻愣愣地看了看眼前這位貌形皆像風水先生的劉伯溫,心中不免生疑,為啥他會對我如此這般,有點玩世不恭的沈萬三,生性豪爽,且天不怕地不怕,他不管眼前是何等人物,應先問個明白,抓他到此,幹什麽?

  沈萬三想到這裏,便放開大嗓門,氣衝衝地問道:“抓我來做甚?為什麽要給我衣服,款待我酒肉?”

  劉伯溫輕輕一笑。捋了捋稀疏的山羊胡,很是斯文地說道:“你是有財不外露的大財主,你雖食不果腹,衣不裹體,但你卻是心中擁有金山銀山的大財主,表麵上你以乞討為生,但偌大的北平城,金銀財寶所藏之處,你一清二楚……”

  沈萬三畢竟流落街頭,自由散漫多年,官場禮儀不知,主仆身份不顧,不等劉伯溫說完,就大聲嚷道:“你這老頭,簡直是胡說八道。我自幼父母雙亡,街頭乞討多年,至今身無分文,大字不識一個,更不需說能掐會算,我怎知北平城何處藏金?如果我在這個地方有礙觀瞻,殺頭算了。你們一句話,何必拐彎抹角,亂加罪名。”

  劉伯溫依舊心平氣和地說:“你是一個大財主,現在修建北京城,正需銀兩,需要你出大力,怎會把你殺掉呢?”

  沈萬三見劉伯溫斯斯文文,說話慢聲慢語,不由得怒氣湧到腦門:“呸!你竟胡言!我赤條條地來,赤條條地走。要錢沒有,要命有一條!”說完,氣呼呼地扭過頭,不再看劉伯溫。

  劉伯溫見狀,收起笑容,把眼一瞪,“啪”地一聲拍了一下方桌,喝聲道:“沒錢不行,死掉也不行。棒打四十,看你說不說。”

  當差的得令,操起棍棒,朝沈萬三狠打了起來,可打了半天,沈萬三始終叫嚷:“沒錢,打死我也沒錢!”

  當差的打完四十大棍之後,看著劉伯溫,等候劉伯溫的示令。

  劉伯溫看了一眼沈萬三後,吩咐當差的,將沈萬三戴上枷鎖,遊街示眾,就這樣三天時間,沈萬三仍沒有說出哪有錢。

  一天,當差的又押著沈萬三遊街,從北麵出了地安門之後,沈萬三昏倒在地,動不得了,當差的就用鞭子抽他。但沈萬三頭朝東北,腳對西南,怎麽也起不來了。

  這時,一個白胡子老頭走過來,吆喝一聲,說:“這個人隻能來軟的,硬的不行。”說罷掏出自己的煙袋鍋,裝上一鍋煙,遞給沈萬三,沈萬三抽了幾口,有了一點精神,坐起來,看著這白胡子老頭,有氣無力地說:“他們再打我,我就說‘這兒’有銀子”,沈萬三用右腳磕了磕地。

  當差的聽沈萬三說,腳磕地這個地方有銀子,便趕緊找人用鋤頭挖,果然挖出了48萬兩銀子。

  有了銀子,修城工程便繼續進行,但沒過多久,銀子用完了。

  劉伯溫得到稟告後,又一次下令當差的拷打沈萬三。沈萬三開始連聲哀求,後來打急了,就把腳一跺說:“這地下有銀子,你們挖吧。”當差的在他跺腳的地方挖,果然又挖出了銀子。

  就這樣,一而再,再而三,銀子源源不斷地被挖出來。北京城終於建成,但在那些挖出銀子的地方留下了三個大坑。後其坑入水,形成淺湖,便成了北海、中海和南海。也有人說,沈萬三挨打10次,跺了10次腳,在地下挖了10個大坑,這10個大坑積水之後,就成了“十窖海”。叫久了,就叫成“什刹海”了。

  “一池三山”西苑太液池

  遼、金時,北海、中海是一片低窪地帶,由於引西山之水,便成為淺湖。金代建都後,在這裏營建離宮,開挖“海子”,擴充“瑤嶼”,沿湖建造宮殿,植樹種花,形成一片風景區,並命名為“西苑”太液池。

  沈萬三挨打,跺腳之地挖出銀子,其坑填水,形成中海、北海和南海。

  這個傳說雖離奇有趣,但傳說終究是傳說。

  其實,中南海是中海和南海的合稱。金代時開辟了中海,明初時開鑿了南海。

  在遼金時代,北海和中海是一片低窪地帶,因為當時的京城引用西山之水,久而久之在這裏便形成了淺湖。清澈潺潺的泉水從玉泉山引來,從德勝門水關流入,匯聚成巨池,南北長4公裏,東西寬200多步,當時稱“西海子”。

  玉泉山水,甘洌清涼,流入“西海子”,供皇宮享用。玉泉山,位於北京海澱區頤和園西5裏,屬西山東麓支脈。山勢嵯峨,秀蔚天然,洞壑迂回,流泉密布,泉山清澈,晶瑩如玉,故稱玉泉池,山亦由此得名。金章宗完顏王景時代,曾在山頂建立一座芙蓉殿,作為他的行宮。

  關於玉泉山的泉水傳說頗多。擇其流傳甚廣者敘之:

  說劉伯溫奉旨在北京建都之前,京城是一片汪洋,是龍王管轄之地。劉伯溫來此建都,占了龍王的地盤。當時,劉伯溫曾對龍王許過願,說建都之後,給龍王的九個兒子安排職位。

  龍王甚喜。但京都建成,燕王朱棣遷都京城之後,九條龍被安排在華表、梁柱、房簷和影壁上,變成了磚燒、石刻、漆畫之物。

  龍王由喜轉怒,大罵劉伯溫不守信用,一怒之下,將城中所有的水收起來,裝在兩個大水包裏運走。

  霎時,城中井裏、河裏的水都幹了,劉伯溫聞知此事,掐指一算,知道是龍王把水弄走了。便急忙派人叫來大將高亮。

  高亮來向劉伯溫報到,聽候差遣。劉伯溫對高亮說:“你出西直門一直往西追,追上推水車的,就把左邊的水包紮破,然後轉身往回跑,要記住千萬不能回頭。”

  高亮領令,便提著長槍,騎著高頭大馬,向西追去。不一會兒功夫,高亮就看見前方大道邊上停著一輛小推車,距小車不遠的地方,樹下坐著一個老頭和一個老太婆,這兩個人正是龍王和龍王婆變的。

  高亮下馬,提著長槍,悄悄地走到水車跟前,然後用槍使勁地朝水包刺去,然後轉身,騎上馬飛馳而去。可是,由於高亮心慌,紮錯了水包。高亮紮的是右邊的苦水包,所以有苦海幽州北京城之說,北京城水不好喝,皆因高亮紮錯了水包。

  再說龍王見高亮紮破了水包,氣急敗壞,趕忙推著水車拚命地往西山跑。龍王推著這甜水包,一直來到玉泉山,使出老勁往山上推,可畢竟年歲大了,怎麽也推不上去。於是,龍王索性解開水包,將這包甜水倒進玉泉山的山穀,從此玉泉山流出的水就特別甘甜。

  這同樣是一個傳說。

  我們拋開種種傳說,雖找不出遼代何以引玉泉山水的正史記述,但我們從史籍中可以確切知曉玉泉山的泉水,是北京曆史上的流量最大的泉,泉水甘冽清涼,是北京各大名園的“生命之源”,是皇宮的飲用之水。這些記述,足以說明遼時引西山之水的緣由。

  遼國盛極而衰。金朝於1153年遷都燕京,改燕京為中都。於是大規模的城市營建開始了。

  城市的營建規製,必然帶來行宮禦苑的繁華興盛。

  1163-1179年(金世宗大定三年至十九年),金世宗一聲令下,上萬民役開始在現在北海、中海一帶開挖改造營建離宮――太寧宮。同時開挖“海子”,擴充“瑤嶼”,沿湖建造宮殿,植樹種花,並把宋都汴梁“艮嶽”園中的太湖石運到這裏,堆砌假山,建成美麗的風景區,新的主人給瑤嶼行宮冠以新的名稱,將瑤嶼行宮更名為“西華潭”。其實,早在遼代,這裏就已初具規模,在水邊設有臨水殿等建築物。

  太寧宮,後改稱壽安宮,金章宗明昌二年又改稱萬寧宮。萬寧宮建在湖泊之東,是一座龐大的宮殿群,專門設有萬寧宮提舉司作為管理機構,它“掌守護宮城殿位”,這也說明萬寧宮是一座宮城,內有殿位多處。萬寧宮的內宮門稱紫宸門,紫宸門內有主殿,稱紫宸殿。萬寧宮作為金帝每年夏季避暑的行宮,金世宗每年三、四月就到萬寧宮,八月返回中都。金帝在萬寧宮期間,在宮中設朝辦事,處理政務。在宮的南部有環秀亭,其西門稱西橫門。在金盛時期,又稱之為“西苑太液池”。

  據史料記載,漢武帝聽信方士李少君之言,認為東海蓬萊仙山上有長生不老之藥,派人尋找,結果一無所獲,便下令在長安建章宮北麵挖了一個大水池,取名“太液池”,並在池中堆起了“蓬萊”“瀛洲”“方丈”三座假山。此後,曆代皇帝都喜歡效仿“一池三山”的形式建造皇家宮苑。

  獨具草原景致的皇宮

  元世祖忽必烈定都北京城,一聲令下,重建都城。太液池中的瓊華島得以修繕,繼而環繞北海、中海修建宮殿城池。這次大興土木,壘土為山,山成而海愈闊,23年後,獨具草原景致的皇宮告竣。

  鬥轉星移,曆史到了1260年,蒙古大汗忽必烈騎著蒙古駿馬,手持純鋼彎刀,用鐵騎征服世界,打到多瑙河流域和今天的莫斯科郊外,之後揮師南下,入主中原。

  忽必烈進駐北京,改名大都,因城裏宮殿被燒毀,暫住太液池的萬寧宮。可這位“馬上皇帝”似乎不滿足萬寧宮住所,便下令修繕太液池中的瓊華島,繼而環繞北海、中海修建宮殿城池。

  瓊華島,岩洞窈窕,磴道迂折,多疊奇石,山讚山元山乍?。“廢苑?花盡,荒台燕來生。韶華如逝水,粉黛憶傾城。野菊金鈿小,秋潭玉鏡清。誰憐舊時月,曾向日邊明。”正是由於瓊華島風景秀美,美麗迷人,在金代時,就成為帝妃遊幸的地方。金章宗完顏王景和他最寵愛的妃子李師兒常在這裏居住。李師兒原是宋代宮女,被金兵擄掠到燕京城,進行“宮教”。為了嚴防男女接觸,“宮教”教師與宮女間用青紗相隔,隻能聞音,不見麵容。教師從帳外教授,宮女在帳內映紗請教。李師兒異常聰穎,所有行當,一學就會。一天,金章宗詢問李師兒的老師張建,誰最聰慧而有教養?張建如實而又婉轉地回答道:“聲音最明亮者最聰慧而又有教養。”

  金章宗聽後,忙命內監查問,內監領旨趕快尋查,得知聲音最明亮的是李師兒。

  金章宗急忙召見李師兒,因李師兒善於猜度迎合,金章宗心裏非常喜歡李師兒,便封李師兒為淑妃,進而又封為元妃,從此兩人形影不離。一天夜晚,二人坐在瓊島的山坡上,麵對如鏡的明月,以謎字作聯語詠情。金章宗先說一上聯:“二人土上坐”,李師兒隨口吟出下聯:“一月日邊明”。李師兒的下聯是根據《妝台詩》中“誰憐舊時月,曾向日邊明”的詩句脫化而來,以此比喻她和金章宗的關係,這就更加博得了金章宗的寵愛。

  忽必烈也正是看中了瓊華島的美景和聽說金章宗與李師兒的纏綿情愛故事,下令修建瓊華島,並以此島為中心建宮城。

  大興土木,壘土為山,山成而海愈闊。經過二三十年的建設,一座氣魄宏偉、設計精巧的新都城落成了。

  元朝皇宮以太液池為中心,東岸建有以大明殿為主體的宮城,宮城後麵為禦苑。西岸建有以光天殿為主體的興聖宮以及西苑等。太液池中,另有兩組建築群,一是萬歲山上以廣寒殿為主體的一組宮殿,二是建在瀛洲上的儀天殿。

  至元十一年(1274),在宮城正殿大明殿剛建完時,又在太液池兩岸動工,興建皇太子宮室。由少府繪製宮殿圖樣,內府出資,工部負責建造。至元三十一年(1294)東宮改稱隆福宮。

  隆福宮的正殿叫光天殿,是一個約有550平方米的七間大殿。正門為光天門,左有崇華門,右有膺福門。正殿後有寢殿、暖殿。光天殿周圍有172間,四隅也有角樓,東北角還有一個三間的楠木殿。這組宮殿群長廊環抱,重欄曲折,規模宏大。

  隆福宮後麵是興聖宮,始建於至大元年(1308),是武宗為其母昭獻元聖皇後所建。至大元三年(1310),興聖宮建成。其主體為興聖殿,殿後有寢殿。寢殿東有嘉德殿,西有寶慈殿。寢殿後為山字門,門裏又建有延華閣、畏吾兒(即今維吾爾)殿等建築。

  興聖殿四周有回廊,東麵回廊建有凝暈樓,西麵回廊建有延顥樓。回廊三麵開門。南通三門,正中為興聖門,東邊為明華門,西邊為肅章門。東麵一門為弘慶門,西麵一門為宜則門。宮殿采用漢蒙相結合的建築方法,內部裝飾則完全因襲蒙古傳統的氈帳風格。宮殿四周、通道兩旁,又遍植茂草,儼然一派綺麗的草原景致。

  發源於草原遊牧部落的元帝國,夢魂牽繞的是水。在草原上,有了水便有了生命。水比金貴,故而蒙古人把水稱之為“海”,這也是明明是湖,但卻稱之為“海”的緣由,是“中南海”之名的由來。

  兩橋隔一海

  
更多

編輯推薦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戰國時期社會轉型研究
3俄羅斯曆史與文化
4正說明朝十八臣
5中國式的發明家湯仲明
6西安事變實錄
7漢武大帝
8詠歎中國曆代帝王
9大唐空華記
10紅牆檔案(二)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紅牆檔案(三)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四)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與刀:日本文化諸模式

    作者:美 魯斯·本尼迪克特  

    紀實傳記 【已完結】

    作者運用文化人類學研究方法對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礎、社會製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進行分析,並剖析以上因素對日本政治、軍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麵曆史發展和現實表現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義的兩種事物...

  • 目擊天安門-(二)

    作者:韓泰倫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選擇了中國政治變遷的聚焦點--天安門這一獨特的視角,完整係統地記述了天安門曆經的滄桑巨變,挖掘出中國100多年,特別是建國50年來天安門地區發生的政治事件的內幕秘聞,是一部中國的近現代史的展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