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10章 英魂已逝南聯盟!中華奮威不可侮(9)

  綿綿的小雨一直在下,這並沒有阻止素不相識的人們來到放在聖馬克教堂後空地上的六個靈柩前,鮮花和淚水說明了一切,不隻是悲痛,還有仇恨。站在人群中,我猜想所有的人都會有一個想法:化悲痛為力量!

  連日的陰雨,誰能說不是蒼天的淚。

  ――摘自許杏虎絕筆《親曆炮火》

  何期淚灑江南雨

  昔日清秀而略帶些帥氣的臉上,如今已滿是鮮血;昔日那雙獨自駕駛著方向盤驅車前往爆炸現場的手、那雙曾經撰寫過無數極具深度、滿含深情的稿件的手、那雙一直工作到生命最終點、仍繼續采寫戰地日記――《親曆炮火》的手,現在已經無力地垂下,再也無法握起那支千斤重的筆杆,再也無法擁抱他那新婚的嬌妻,再也無法給家鄉的雙親寫去問候的話語……

  虎子,沒有人願意相信,你,和你那活潑、賢惠的妻子,就這麽走了;沒有人願意相信,一直兢兢業業進行新聞報道的你,最終不是倒在新聞采訪的途中,而是倒在了以美國為首的北約的所謂“誤炸”中國駐南聯盟使館的血泊中?

  虎子,你可知道,你那慈祥、善良的母親,在母親節當天得知她那惟一的親生兒子離開時那撕心裂肺的悲痛?你可知道,祖國人民得知你們他鄉殉職的噩耗後,有多麽的震驚?

  虎子,你可知道……

  這一切一切,這個聰明而善良的小夥子都再也聽不見了,隻有親友、同事和許許多多關心他的人們的慟哭,伴著他長眠於他鄉……

  許杏虎生平簡介

  許杏虎,男,1968年3月26日生於江蘇省丹陽市,中國共產黨黨員。1990年7月畢業於北京外國語學院,專攻塞爾維亞語。畢業後分配在《光明日報》國際部任編輯。1996年9月至1997年7月在貝爾格萊德大學進修。1998年7月起任《光明日報》駐南斯拉夫記者。許杏虎是《光明日報》的優秀駐外記者。自北約轟炸南聯盟以來,他就全身心投入到戰地采訪和報道工作中,經常前往北約轟炸最為集中的地區進行采訪,發回了大量報道。1999年5月7日夜在北約襲擊中國大使館時犧牲。

  編輯部的老實人戰火中的好記者

  新華社記者5月9日來到《光明日報》采編中心采訪國際部副主任柴野時,他已經整整一天沒有休息了。談到共事多年的“虎子”,滿臉疲倦的他又再次陷入沉痛的回憶之中。

  他們是8日一早得到消息的,當時大家都非常震驚,因為許杏虎人緣很好,從早上開始,詢問有關消息的電話就一直不斷,記者采訪的過程中也被屢屢打斷。

  柴野回憶道:“由於許杏虎來自農村,人特別老實,話不多,但工作非常認真。他剛剛分配來時是上白班,後來由於組內工作緊張,要求他上夜班,經常要通宵達旦。而這時的許杏虎正值20多歲,剛剛開始交朋友,上夜班無疑是占用了他最寶貴的時間。可是許杏虎毫無怨言,夜班一上就是五年。”虎子工作起來確實有一股虎勁,他每天都要從晚上9點工作到第二天淩晨兩三點。《光明日報》的所有編輯都反映,隻要是虎子編過的稿子,大家放心。

  1998年7月,新婚燕爾的許杏虎夫婦踏上了前往貝爾格萊德的征途,老實憨厚的許杏虎和活潑善良的朱穎無論如何也沒有想到,他們踏上的並非和平之路,而是通向他們生命終點的不歸之路。

  臨行前,《光明日報》的總編親自為這一對璧人送行,當時許杏虎表示:“我是學塞爾維亞語的,那個地方需要我,我當然要去。”

  到達貝爾格萊德記者站之後,許杏虎迅速適應當時的環境和形勢,在上任後不久就發回了大量有深度的報道。從1998年7月到北約轟炸之前短短5個月的時間,他就發回50多篇文章,這對於一個第一次到國外常駐的記者而言是極為不易的。由於他平時注意積累資料並進行研究,今年3月24日,在北約空襲前幾個小時,許杏虎就已敏感地察覺到火藥味,寫下了《離轟炸還有多遠》這篇分析文章,文中稱“戰爭已為時不遠了”,預計戰爭一觸即發,北約的轟炸勢在必行。

  戰爭爆發後,許杏虎立即全身心地投入了現場報道,每次北約的飛機轟炸後,許杏虎都立即驅車趕往現場,進行第一手資料的收集工作。白天四處奔波采訪的他往往還要在夜晚寫稿,辛苦程度不言而喻。他冒著炮火硝煙采寫的《不屈的歌聲――記貝爾格萊德共和國廣場音樂會》等一係列戰地新聞發表後,深受讀者和編輯的好評。

  仔細閱讀他所采寫的稿件,人們似乎能夠看得見那硝煙彌漫、危機四伏的戰場,能夠感到他對以美國為首的北約的一腔憤慨、對和平的熱愛和對祖國的熱愛激情。據許杏虎的夜班搭檔吳雲回憶說:“虎子的稿件很抒情,極富感情。”

  其中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他一直采寫到生命終點前的《戰地日記》,這不僅僅是他的嶽父嶽母每天必讀的日記,也是所有讀者目前最想讀的報道。這是一部用日記的形式描述科索沃危機、北約轟炸現場,采訪當地人情景的真實報道,這是一部以血與火編寫的絕筆,其角度之新穎、內容之感人獲得了讀者的廣泛好評。如今回頭再讀一遍,仍令人潸然淚下。

  盡管生活在異國他鄉的炮火籠罩之中,許杏虎夫婦仍然很樂觀。多少次,戰機就在頭頂呼嘯,多少次,炮彈就在附近落下,他卻從不曾退縮半步,因為他要恪守“一個新聞記者的職責”(見《戰地日記》)。戰火最密集的地方,總有他忙碌采訪的身影,用手中的筆把炮火下的事客觀、公正地告訴全世界人民,喚起熱愛和平的人們的良知。

  危險時刻籠罩在虎子和朱穎的身邊,國內的同事們也時刻牽掛他們的安危,每次好不容易與許杏虎通上話後,編輯們總是急切地詢問:“怎麽樣,虎子?安全嗎?”可是他總是匆忙地說:“沒事兒,我會自己保重的。”接著又急忙說:“我今天要發……稿子,你們看怎麽樣?”

  就在虎子犧牲前10個小時,柴野還與他通過電話,當時他們商量,希望以後以全新的角度和方式來采寫《戰地日記》,從以前的三四天發回3000多字改為每兩天發回短而精的稿子,不寫動態變化,而專門寫現場的反應。當時許杏虎還答應:“好的,我過兩天就把稿子發回來。”現在應該是收到虎子的稿子的時候了,可是電話那端卻再也沒有人應答了……

  朱穎走了

  這是一個活潑可愛的女孩,這是一個漂亮賢淑的女孩,這同時是一個聰明能幹的女孩,一個勇敢無畏、果敢敬業的女孩。

  年紀還不到28歲的朱穎,被北約罪惡無理的導彈無情地奪去了美好的生命。

  朱穎是光明日報廣告部的美術編輯,人很隨和,人緣非常好,同事們都喜歡她。在單位她以開朗樂觀著稱,同事們都說,朱穎的臉上平時總是掛著燦爛的微笑。她1992年7月畢業於天津輕工業學院工業藝術工程係,1994年1月調到光明日報廣告部當美術編輯,1998年春節期間與許杏虎同誌結婚,她工作能力非常強,據她的同事韋陸民介紹,雖然工作時間還不長,但她的廣告作品《書摘》《一棵樹……》《一滴水……》就已經在96北京廣告協會第二屆“昆侖杯”公益廣告評選中榮獲優秀獎。

  人們都說,一個成功男人的背後,往往有一個偉大的女人。朱穎也許談不上偉大,但是她對丈夫許杏虎的工作卻是給予了全力支持。據柴野同誌的介紹,朱穎在這次科索沃戰事報道中“起到了相當大的作用。許杏虎經常是徹夜不眠,為了讓他多休息一會兒,她也承擔了大量的工作,在那種炮火連天的地方,她自己要開車為他加油,為他取資料,送些東西。有一次在繞一條河的時候都迷失了方向”。另外她還要為許杏虎發電子郵件、傳真,上街洗照片,幫助許杏虎“承擔了大量的後勤工作,給他騰出更多的時間參加現場采訪和報道”,正是因為有了她,使得許杏虎能夠全身心地投入異常緊張的報道,在每次外出前往戰火最前沿采訪回來,能夠吃上熱飯熱菜,以便更好地投入戰鬥。北約開始空襲南聯盟以後,她與許杏虎斷斷續續與她遠在北京的父母保持著聯係,報個平安,在“五一”節最後一次跟家裏聯係,當妹妹關切地問及她的安全情況時,她還安慰妹妹說:“不會出事的,我們住在使館。”她還叮囑妹妹,照顧好爸媽,別讓二老操心。誰會想到,就在人們普遍認為最安全的使館,卻遭到了五枚導彈的同時襲擊,這在世界戰爭史上也是絕無僅有的。就在轟炸前15分鍾,在與人民日報記者呂岩鬆聊天時,她還一直在說無論仗打到什麽程度,隻要記者站需要她,她一定不會離開,她會一直陪著許杏虎。

  呂岩鬆在爆炸發生後的第一感受是對不起自己的夫人,認為許杏虎也對不起他的夫人朱穎。他說:“我們是記者,犧牲是職業的需要。但我們不應該把自己的夫人也拉進來……其實我們都知道留下來的危險有多大,戰爭就是戰爭。”然而,作為許杏虎夫人的朱穎,為了國家的新聞事業堅決支持自己的丈夫,無怨無悔,直至最後獻出了年輕寶貴的生命。

  在生活上,她也對許杏虎給予了充分的支持和理解。許杏虎的同事原來都笑稱他是“傻人有傻福”,因為他娶了一個漂亮的小媳婦。說許杏虎有福氣,不僅僅是由於朱穎長得漂亮,而且由於朱穎的為人也很好,是個通情達理、與丈夫同舟共濟的好妻子。據許杏虎的同事加好友吳雲介紹,朱穎是北京人,父母都是駐外外交官,前一時期還同在駐日使館工作,朱穎從小在衣食無憂的家庭環境裏長大,而許杏虎生長在農村,家境貧寒,之所以選擇許杏虎為終身伴侶,據稱是看上了許杏虎為人忠厚老實。對於他倆的婚事,朱穎的媽媽起初並不同意:“那時我覺得虎子家在農村,負擔重,家庭條件懸殊,生活習慣也不一樣。在家裏,穎穎雖是姐姐,但一直很嬌慣,有時為一塊巧克力,妹妹還讓著她,嫁過去能行嗎?”因而,郭媽媽對女兒說:“我們那個年代能做到的,現在的年輕人不一定能做得到。你一定要慎重。”可是朱穎對媽媽說:“媽,虎子人好,我覺得人品是最重要的。”後來,在給爸爸媽媽的信中朱穎說:“親愛的爸爸媽媽,經過半年的磨合,我從心底裏覺得虎子可靠。”

  許杏虎家裏靠種田培養他一個大學生很不容易。工作後,雖說許杏虎的收入並不豐厚,和朱穎結婚後,他們的生活依舊比較儉樸,吃的、用的都很簡單,但他對家人的生活十分惦念,時常會給他們一些經濟資助,還曾送給二姐許琳華一台彩電和一些家具,而這些都是他和朱穎平時省吃儉用省出來的。對於這些,朱穎沒有顧及個人和自己的小家,對許杏虎充分理解,沒有絲毫猶豫。說到朱穎,許杏虎的姑姑逢人便講,虎子的媳婦很賢惠,去年春節結婚回來時,大包小包的給所有的親人都帶來了禮物。

  永遠的遺憾

  朱穎非常鍾愛孩子,她的同事韋陸民說,朱穎非常喜歡他的小女兒韋也娜,小也娜跟小朱阿姨的關係特別好,每次出去玩兩人都玩在一起,有時小也娜玩累了竟會趴在她身上睡著了。就在前不久,韋陸民的小女兒韋也娜還給她的小朱阿姨寫了一封信,在信上,她寫道:

  親愛的小朱阿姨:

  你還好嗎?小朱阿姨你打了勝仗了嗎?小朱阿姨你打仗有沒有危險?北約人是否炸過你們那個地區呀?

  韋也娜

  4月11日

  在聽說小朱阿姨不幸遇難的消息後,小也娜一直哭喊著要她的小朱阿姨。她寫信時哪裏想得到,她的小朱阿姨打了“勝仗”,但卻永遠回不來了,永遠不能再抱她了。

  朱穎一直想要一個自己的孩子,但由於工作原因,暫時還沒法要。在這次出國前,領導們就找他們談話,說如果這次出去,可能幾年以內都要不了孩子,考慮到工作的需要,他們決定把此事暫時放一放。就在轟炸前,她還和呂岩鬆說,打算明年回國休假時生一個孩子。然而,隨著導彈爆炸的巨響,朱穎的期盼永遠地破滅了,變成了一個永恒的遺憾,她和許杏虎都是那麽年輕,那麽優秀,那麽喜歡孩子,然而,他們卻永遠不能留下屬於自己的一個孩子……

  這不是真的!

  “兒行千裏母擔憂”,天下所有母親的心情都是相同的。兒女在外,尤其是在這種戰火紛飛的異國他鄉工作的親生骨肉,他們的一言一行自然深深地牽動著家人的心。

  曾經多少次,父母的心都揪著,懸著,隻要有一天聽不到有關消息,他們就忐忑不安。朱穎的父親、母親天天看報紙,讀戰地日記。在國內,他們能做的隻有這些,全家人最大的願望就是能夠每天讀到許杏虎的文章,因為這至少能夠說明一點,那就是:至少他們還活著。

  可是5月9日後,他們再也無法看到前方傳來的稿件了……

  聽到親人慘死的噩耗,許杏虎和朱穎的家人要崩潰了,他們不敢也不願相信這一切都是真的。

  “虎子回來吧!”

  許杏虎的母親今年69歲,父親66歲。他是老兩口年近四十才生下的獨子,是老人的驕傲,也是老人下半輩子的指望。噩耗傳來兩位老人驚呆了,許大媽去年摔傷的右臂,一下子失去了知覺,悲痛欲絕,哭得死去活來,難以自製,嘴裏喃喃地念叨著:“虎子回來吧!虎子回來吧!”許杏虎的父親一時什麽反應也沒有,隻是呆呆地站在院子裏,嘴裏重複著:“這是假的,虎子會回來的。”

  飯桌上,誰也無心動筷,虎子的父親氣憤地問:“我們又沒惹它,它為什麽要打我們的大使館呢?”母親對前來告知他們這一噩耗的光明日報社駐江蘇記者說:“你再不會送我兒子回來了嗎?”他的姐姐問:“是克林頓炸死我弟弟的嗎?”

  “做英雄的母親是多麽不易啊!”

  母親節前夕,朱穎的母親郭桂琦收到的不是女兒的鮮花和祝賀,而是女兒慘死的訊息,消息傳來,猶如晴天霹靂,她立即淚如雨下。據柴野講,這兩天,她的精神都要崩潰了,已經連續兩天沒有吃東西了。

  經過醫生多方搶救,情緒始終無法穩定下來的郭桂琦終於發出了一句撕人肺腑的悲號:“到了這個時候我才知道做英雄的母親是多麽的不易啊!”郭桂琦發出的第二句更加催人淚下的悲號是:“我天天為兩個孩子祈禱,也曾到寺廟燒過高香,求神靈保佑他們平安無事,怎麽就不靈呢?”

  在光明日報記者去看望她時,病榻上的郭媽媽又嗚咽起來,告訴他們前兩天她到天津探望母親,聽到襲擊使館的消息後,她立刻在親友陪同下回到北京,她始終不相信這件事是真的:“直到友人來電話,我才真的信了,友人告訴我:你要堅強,要做最壞的準備。”郭媽媽說:“在日本期間,虎子他們定期給我們寫信,我們也有些回信,這些‘兩地書’是我們全家感情的真實寫照。可是,虎子他們去了貝爾格萊德後,今年竟沒來得及寫一封‘兩地書’。老朱說,虎子、朱穎的《親曆炮火》就是最好的兩地書……我以前不知道虎子的生日,是在3月26日的戰地日記中得知,轟炸的第3天是虎子31歲的生日。雖然這個生日‘沒有蛋糕,也沒有蠟燭’,但是這個生日很有意義,很難得。隻可惜再也不能為孩子們過生日了。孩子,媽媽對不起你啊。”郭媽媽強忍痛苦,對前來看望的人一遍一遍地重複著自己對女兒的愧疚:“我幾次都想給他們打電話,讓他們早早回來。轟炸都這麽長時間了,孩子們也算盡到了責任,可以回來了。可她爸卻說,戰士就應該戰鬥在戰場上,不能臨陣退縮,虎子現在是戰地記者,不能讓穎穎拖後腿。說完,我們相擁著哭了。穎兒,媽媽不是思想固執的人,真的不是,我特別想說,媽媽多想讓你們回來。但媽媽更明白,你們得堅持住,這是事業的需要、工作的需要。可媽媽做夢都在盼著你們回來啊!”而朱穎他們還曾對媽媽說,他們打算明年回國休假時,要個孩子,另外還要買一輛8個人坐的車,將來全家都坐在裏麵。

  “多好的一個家,全毀了!”

  驚聞噩耗,朱穎的父親朱福來突然一下變得蒼老了許多,他緊握著來訪者的手泣不成聲重複著一句話:“我要代表虎子的爸爸媽媽,親自到南斯拉夫去,把兩個孩子接回來!”8日晚上,他強忍悲痛隨我國政府處理此事的專門小組乘專機前往貝爾格萊德,親自去接自己的兩個孩子,看到靜靜地躺在床上的女兒的遺體,朱福來不禁老淚縱橫,放聲痛哭,不斷地說:“為什麽會有這樣的事情發生,我女兒女婿走的時候還是活蹦亂跳的,現在為什麽會是這樣了?”來到女兒生前在使館居住的房間,看著已被炸得七零八落的家具,手捧女兒當晚蓋過的已被大片的鮮血染紅的被子,老人的眼淚又一次奔湧而出!他不斷地問著“為什麽”,悲憤地說:“我現在隻能看看我死了的女兒女婿,我隻能捧著他們的骨灰盒回去呀!”

  朱穎的妹妹朱佳說,在8日早上八九點鍾得知中國駐南使館被炸的時候,爸爸一遍又一遍撥打她姐夫的手機,但沒有一丁點回音。他們多麽希望隻是空襲後暫時的通訊中斷,隨著時間在一點點過去,不祥的陰影越來越大,但他們還是抱著希望在等待,然而不幸的消息還是在下午傳來了。“姐姐真的回不來了嗎?我再不能和她說話了嗎?今天發生的一切都是真的?”她不願意相信這一切都是真的。送姐姐和姐夫去南斯拉夫在機場依依惜別的情景仿佛還在眼前,但是現在……朱佳憤怒地說:“美國、北約、導彈,你們這是為什麽?我們的家,多好的一個家,被他們毀了,全毀了。”

  以美國為首的北約的轟炸聲,也擊碎了朱穎79歲的外祖母史蓮芳平靜的生活。消息傳來,當北約悍然轟炸中國駐南使館消息傳來時,老人生病正在輸液,朱穎的母親郭桂琦正好從北京趕來在天津守候。老人哪裏知道,此時,外孫女朱穎和丈夫許杏虎已在異國他鄉不幸遇難。

  老人忘不了去年朱穎和許杏虎來看她時的情景。朱穎貼著姥姥的耳朵說:“姥姥,您得硬硬朗朗地活著,等我出國回來給您生個大胖重孫。”老人樂得直點頭:“我等著,等著。”

  今年春節,朱穎和許杏虎給老人寄來了一盤他們在國外生活的錄像帶,老人看了一遍又一遍,總也看不夠。春節時,老人說:“給我錄點兒,寄給穎穎看看。”錄像那天,老人特意換上朱穎給買的衣服,戴上朱穎給買的頭花,抱著重孫對著鏡頭說:“穎穎,你五姨當奶奶了,這孩子的名字是我給起的,叫佳穎,用你的名,長大了好像你一樣,做個招人喜愛的好孩子。什麽時候我抱上你的孩子?姥姥等著呢……”

  當住在上海的朱穎的舅舅郭永順8日下午打電話給朱穎的媽媽郭桂琦確認了這一噩耗時,他驚呆了,控製不住眼中的淚。“很可惜啊,兩人都這麽年輕。不應該這樣的……這本是可以避免的。”朱穎和許杏虎結婚時曾旅遊到上海,看著當時他倆在滬留下的照片,老人歎了口氣:“不想,這竟成了最後一麵。”

  悲憤中震人心肺的呼號

  致切爾西的父親美國總統克林頓的信

  克林頓先生:

  我是一名中國人,是一個有兩個可愛的女兒、一個女婿的父親,我現在是從南斯拉夫的首都貝爾格萊德給您寫信。今天,我剛剛去看望了在您領導下的北約對中國大使館的襲擊中被奪去生命的大女兒朱穎和女婿許杏虎的遺體。看著他們被殺死的慘狀,我悲痛的心情真是無以複加。我的家庭非常幸福,兩個漂亮的女兒非常知道疼愛父母,每當一起上街的時候,她們總是一個拉著我的右胳膊,一個挎著我的左胳膊,親密之狀很令我的鄰人們羨慕和稱讚;大女兒朱穎工作後第一個月,就用自己的工資買了一個很好的電動剃須刀送給我,說是報答我的養育之恩;她1997年秋天剛剛結婚,我們在一起吃飯的時候,餐桌上總是洋溢著歡樂的笑聲。我可以想象得到,您和您的夫人、女兒切爾西在一起的時候,一定也是這樣愉快吧?可是,現在,我卻隻能看著女兒和女婿的遺體,他們再也不會向我歡笑,再也不會向我問候,再也回不到我的身邊了。想到這裏,難以抑製的慟哭幾乎使我無法再寫下去了。我的女兒朱穎隻有27歲呀!她和她的丈夫妨礙了您的什麽?就因為他們是住在中國大使館裏的中國記者嗎?您和您的北約為什麽要襲擊中國大使館?我和我的夫人都認為他們住在中國大使館內是最安全的,可誰能想到,您和您的北約竟敢襲擊中國大使館呢?

  兩個年輕人在您的炸彈下死去了,被無辜地奪去了生的權利。我的夫人在北京的家裏終日以淚洗麵,等待著,可能夠等來什麽呢?女婿的母親遠在江蘇鄉下,聽到噩耗,立即昏死了過去,美好的生活瞬間如天塌地陷一般。麵對您造成的這種悲慘局麵,您作為一名父親,作為一個人――一個一貫主張人權的人覺得不應該說點什麽嗎?

  
更多

編輯推薦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戰國時期社會轉型研究
3俄羅斯曆史與文化
4正說明朝十八臣
5中國式的發明家湯仲明
6西安事變實錄
7漢武大帝
8詠歎中國曆代帝王
9大唐空華記
10紅牆檔案(二)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紅牆檔案(三)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四)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與刀:日本文化諸模式

    作者:美 魯斯·本尼迪克特  

    紀實傳記 【已完結】

    作者運用文化人類學研究方法對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礎、社會製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進行分析,並剖析以上因素對日本政治、軍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麵曆史發展和現實表現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義的兩種事物...

  • 目擊天安門-(二)

    作者:韓泰倫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選擇了中國政治變遷的聚焦點--天安門這一獨特的視角,完整係統地記述了天安門曆經的滄桑巨變,挖掘出中國100多年,特別是建國50年來天安門地區發生的政治事件的內幕秘聞,是一部中國的近現代史的展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