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35章 葉帥午夜布奇兵!“四人幫”中計就擒(12)

  葉劍英和李先念早在戰火紛飛的年代就相識了。在長征路上,一、四方麵軍會合以後,葉劍英是紅軍前敵總指揮部的參謀長,李先念是總指揮部率領下的第三十軍政治委員。在極其惡劣艱險的條件下,他們攜手並進,率領先鋒部隊,越過茫茫草地,向班佑進軍,連續戰鬥,勇敢衝殺。從那時候起,這兩位革命家、軍事家建立起了戰鬥友誼,經過了長期鬥爭風風雨雨的考驗。

  葉劍英被宣布“生病”以後不久,李先念也遭到“四人幫”嫉視,因病“休息”,不便輕易走動。有一次,王震和餘秋裏找他一起去看葉帥,他也沒有去。有好長一段時間彼此沒有聯係了。

  現在李先念來了,又是在王洪文監視之下上山來了!

  “馬頭”又來報告:“首長,先念同誌已經來了!”

  葉劍英趕緊出迎。

  “哎呀!是哪股風把你吹來了啊!”葉劍英迎到走廊裏,風趣地問。

  “當然是東風嘍!我是無事不登三寶殿。”李先念幽默地答。

  兩個人一問一答,說著走進了內間坐下。

  葉劍英習慣地扭開了收音機,放大音量,《紅燈記》的唱腔又高叫起來。

  李先念談了對形勢的看法。

  葉劍英說:“我們同他們的鬥爭是你死我活的鬥爭,隻有你死,才有我活,沒有調和的餘地。”

  李先念讚成葉劍英的看法。他們密談一會兒,感到事關重大,需要妥善處置,周密部署,當機立斷。由於時間和環境不允許他們多談,這次會晤很快就結束了。

  這裏需要說明一點,對於李先念受華國鋒之托來會見葉劍英一事,有些“傳記”和“紀實”雖然也在探索求真,但互相間出入很大,甚至有一本“紀實文學”上麵說,李先念當時竟要求華國鋒給葉劍英寫個“便條”,以便“他好組織人馬行動”。華國鋒隨即從桌上拿起一頁信紙,用鉛筆迅速寫道:“劍英同誌:我們同‘四人幫’的鬥爭迫在眉睫。事情太緊急了,一切由你下決心辦。”

  華國鋒親自把信疊好,裝入信封,密封後,交到李先念手裏。後來李先念從皮包裏取出那封“密信”,交到葉劍英手裏。還繪聲繪色地說葉劍英看了,思索了足足5分鍾,才下決心。這還不夠,還說葉劍英伸出指頭,在茶幾上寫了“三個字”(隻是未說這“三個字”是什麽?――作者注),並“約定一個地點”,葉劍英、李先念、華國鋒三個人“幾乎同時”到達,在一間高懸馬、恩、列、斯、毛畫像和軍用地圖,擺著十幾架高頻電話機的大會議室裏,經過一番緊張的秘密的策劃,李先念提出幾條“智取”辦法以後,“他們又就實施這一行動計劃的人選和具體辦法進行了研究和部署,決定由葉劍英和華國鋒分頭安排,共同指揮。”

  關於這一段“紀實”,據作者迄今為止掌握的材料看,很值得商榷:第一,葉劍英並沒有接到過華國鋒寫的那張“便條”和“密信”,經有關檔案部門再三查找,也未發現;第二,葉劍英在與李先念那次會晤時,並未在茶幾上寫過“三個字”,當然也無從知道寫的是什麽了;第三,葉劍英也從未出席過葉、李、華三人“事先約定地點”的會議,更沒有在這次會議上研究和部署粉碎“四人幫”的“行動計劃”以及“分頭安排”“共同指揮”的問題。順便說一下,上麵提到的那篇“紀實文學”還寫到在粉碎“四人幫”的決戰前夕,葉劍英和聶榮臻、徐向前三位元帥曾在一起開會研究對策,以及說葉辦秘書“張航”(查無此人)與王洪文秘書肖木是老同學,並在一起交談等等,這些事也是沒有的。

  有關這方麵的事實,《李先念文選》的第157條注釋,有個說明,特予摘引:

  1976年10月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執行黨和人民的意誌,毅然粉碎了這個反革命集團。在這一鬥爭中,華國鋒、葉劍英、李先念等起了重要作用。是年9月,毛澤東逝世,江青反革命集團加緊奪取黨和國家最高領導權的陰謀活動,許多老同誌對此深感憂慮並醞釀解決辦法。9月21日,華國鋒到李先念住處,商討解決“四人幫”問題,認為同他們的鬥爭不可避免,並請李先念代表他去找葉劍英,請葉劍英考慮以什麽方式、在什麽時間解決為好。9月24日,李先念到葉劍英住處,轉達了華國鋒的意見,並同他研究此事。

  這是迄今為止能夠見到的當年華、葉、李三位領導人在粉碎“四人幫”鬥爭緊急時刻互相聯係的惟一的官方正式文獻材料。但據作者調查了解,對當時活動的一些細節(包括時間、地點、方式)仍然存在著不同的說法和看法。如華國鋒找李先念的時間,有的知情人說是9月11日,而不是21日,會麵地點不是在李家,而是在中南海的某一個小會議室,也有說是因受到監視,二人是借入廁之機緊急會晤的。至於李先念找葉劍英的時間有的知情人說是9月13日,據葉帥辦公室當事人回憶,肯定不是9月24日,而是更早一些。因為尚未察到確切根據,作者在修改此書時,對一些有不同說法的活動細節也隻好省略了。好在這些細節並不影響基本事實的存在。

  “好漢坡”上“放鶴亭”

  落日銜山,晚霞滿天,層林盡染。

  葉劍英同往常一樣,晚餐後總要在山間漫步。隨員們已經熟悉他要走的路線,繞過15號樓向北從一條狹窄的碎石小路,攀登而上,到達一個亭子上,小憩一會兒,再轉向西,再折向南返回。正好走一個馬蹄形。這條路雖然不算太遠,但向北上時,要爬一個漫坡,走起來並不輕鬆。葉帥給它起名叫“好漢坡”。年近八十的老帥不服老,一步一步地攀援而上,隻是遇到實在難走的地段,才讓隨員攙一攙,或者停一停,看看迷人的山色,聽聽小溪的細語,口裏低吟著別人聽不清的詩句,怡然自得,其樂融融。

  人逢喜事精神爽。今晚元帥好像遇到了什麽喜事似的,心情爽朗,談笑風生。正在爬坡最吃力的地方,他忽然停住腳步問道:

  “你們誰知道這個坡為什麽叫‘好漢坡’嗎?”

  隨員們雖然天天走,也聽葉帥這樣叫過,以為隨便說說而已,從來沒有細想過為什麽,一時答不上來。

  “你們想想看,路這樣難走,天天攀登不止,不達目的決不罷休,難道這還不算是英雄好漢嗎?”元帥說完又補充說:“上得山來是好漢,半途而廢是孬種!”

  幾個人聽老帥這樣一說,更加奮力向上,很快到了半山腰上的涼亭。

  這個亭子有點古怪,既不是木亭,又不是石亭,而是個磚瓦亭,它由磚瓦壘起的四根淺灰色柱子支撐起來,上麵又覆蓋著一個鑲著藍邊的黃色八角尖屋頂。遠遠望去,活像一個穿西裝戴瓜皮帽的現代“怪傑”。亭子的底座倒是由石塊壘起來的,並用水泥固定,相當結實。亭中間擺著一個石桌,四個石凳,四麵圍著木製的坐椅兼做欄杆,看上去倒還順眼。人們平時從山下爬上來,突然在綠樹掩映中發現這樣一個亭子,已經感到是一個很美的點綴,加上又能夠憑欄小憩,更是一種得天獨厚的享受,自然愛從心頭來,也就無暇計較它的模樣是否“古怪”了。

  葉帥和隨員們,大概也是基於這樣的心理,很喜歡這個亭子,而且是每天登山必達的目標和轉折點。

  有一天,走到這裏,元帥突然給這個亭子起了個名字,叫“風雨亭”。

  隨員們不理解:“現在也沒有刮風下雨啊?”

  “很快會有的。山雨欲來風滿樓。”

  其實,元帥的寓意是很明顯的。反“四人幫”鬥爭需要“英雄好漢”,可以信賴的同誌們需要經得起風風雨雨的考驗,同舟共濟。

  今天經過這個亭子,元帥在石凳上坐下以後,突然提議:“給這個亭子改個名字好不好?”

  “改什麽名字呢?風雨亭不是很好嗎?”同誌們有點不解。

  “叫放鶴亭吧!”

  人們更不解其意了。

  元帥忽然立起身來,極目遠眺,左望頤和園的昆明湖,清波蕩漾,右望玉泉山的琉璃塔,高聳雲天,心情非常激動,不禁放聲高歌起來:

  鶴飛去兮,西山之缺,

  高翔而下覽兮,擇所適。

  翻然斂翼,宛將集兮,

  忽何所見,嬌然而複擊。

  獨終日於澗穀之間兮,

  啄蒼苔而履白石。

  鶴歸來兮,東山之陰,

  其下有人兮,黃冠草履、葛衣而鼓琴。

  躬耕而食兮,其餘以飽汝,

  歸來歸來兮,

  西山不可以久留。

  這是誰的詩呢?同誌們弄不懂,連連發問。

  葉劍英笑一笑說,這是大文豪蘇東坡《放鶴亭記》裏寫的山人“放鶴招鶴歌”。然後一句一句地解釋起來。他介紹“放鶴亭”有兩個,一個在徐州雲龍山,是自號“雲龍山人”的張天驥修建的,蘇東坡文中所指的就是這一個;另一個“放鶴亭”在西湖孤山北麓,深藏在幾棵千年古樟蔭下,原是北宋詩人林逋植梅放鶴處。這個“放鶴亭”比較出名。林逋通曉經史子集,做得一首好詩,畫得一手好畫,恬淡寡欲,孤芳自賞,後隱居西湖孤山,結廬而居。性喜賞梅養鶴,終身不仕,也不婚娶,時人稱其為“梅妻鶴子”。元帥吟誦林逋詠梅名詩:“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吟罷又自我介紹說,他也喜歡梅和鶴,年輕時曾作過一首詠《梅》詩:“乞得嫦娥一片癡,孤山風雪自怡悅……”就是引的這個典故。他說罷,又反複吟誦“放鶴招鶴歌”。

  隨行的同誌無不佩服葉帥的學識淵博和驚人的記憶力。平時人們議論葉帥,常常稱讚他的天賦好。其實,他的才華主要是靠勤奮學習得來的。長期在他身邊負責文電機要工作的李俊山不止一次地向作者傾談自己的體會,他在《平凡而偉大的光輝形象》一文中寫道:

  葉副主席知識淵博,學問高深。他自己那麽高齡,還孜孜不倦地學習。政治、經濟、軍事、哲學、文學、無不涉獵。雖然他精通俄文,懂得英語,到了垂暮之年,還在深鑽英語。他不僅自己刻苦學習,對身邊的工作人員也嚴格要求,常常向我們講述學習的重要性。教導我們學習馬列、學習哲學、學習中央文件。他說:隻有加強學習,保持清醒的頭腦,才能在思想和行動上自覺地與黨中央保持一致。在學哲學時,我和其他幾個文化低的同誌覺得這門課深奧、枯澀、難懂,他老人家囑咐我們要知難而進,並親自為我們訂了學習計劃,像老師對小學生一樣耐心細致。要求我們按章分節熟讀、討論,並要寫出學習心得。還要求每個人既當先生又當學生,在學習討論時各著重談一個問題,一人發言,大家受益,做到互幫互學。這樣學習,使我受益匪淺,增強了認識事物、分析問題的能力,在不少問題上克服了盲目性,減少了工作上的差錯。

  葉劍英元帥就是這樣一位勇於攀登知識高峰,善誘眾生的學者和師長。

  可是他今晚,在西山“放鶴亭”,反複吟誦“歸來歸來兮,西山不可以久留”這兩句詩,卻讓人一時琢磨不透。

  過了兩天,楊成武要下山,臨走前特來見葉帥。元帥微笑著說:“你轉告聶總,先念來過了。我正在考慮聶總上次說的意見。”並詼諧地補充說:“狡兔三窟喲,我要立即搬家,你告訴聶總,也要注意安全!”

  第一節 毛澤東臨危召葉帥“四人幫”步步露殺機(4)

  但是,究竟采取什麽辦法來收拾“四人幫”,元帥心裏還未定盤子。他對“眼鏡”“三點水”等人一個一個地翻過來倒過去掂量。根據幾個人不同的情況,設想了各種不同的辦法,既想過“一起解決”,也想過“個別處置”;既想過采取緊急措施,從“隔離審查”到公開逮捕;也想過采取過渡辦法,把他們分別調離中央,到外省,再視情況,慢慢處理。最後傾向於還是“一網打盡”。

  他又叫人請來了“聯絡參謀”。

  王震一向是葉帥有令召之即來,來了以後又是深深一鞠躬。

  “胡子,你的任務還未完成。”

  “好,我這就去唱‘二進宮’!”

  老帥悄悄告訴他李先念來過了,事情不能再拖了。王震即刻又到陳雲那裏去請教。這位老革命家沉思良久,緩慢地說:“也隻好如此了。”緊接著又補充一句:“下不為例!”並再三囑咐,請葉帥快下決心,以穩妥為上策。

  “聯絡參謀”回來,向元帥複命。這裏還要補上一筆,這位“聯絡參謀”也不是所有的任務都完成得順心如意。他曾向作者說過,在進行“聯絡”的過程中,也有人表示“搖頭”,或者耍滑頭,不敢表態,不想參與這場鬥爭。最可笑的是有人在平時見到江青等人,兩條腿繃得直直的,夾得緊緊的,而在粉碎“四人幫”後竟吹噓自己是“最早提議”的,鬥爭是“最堅決”的!真是天曉得!

  葉劍英經過深思熟慮,成竹在胸。

  “鶴飛去兮……擇所適……西山不可以久留。”晚間散步,他又多次複誦這道“放鶴招鶴歌”,隨行人員終於明白首長為了躲避鷹犬,意在“擇所適”,就要離開西山了。然而山路漫漫,何處是歸程?

  “狡兔三窟喲”

  玉泉山洞壑迂回,流泉密布,晶瑩如玉,風景如畫。自古以來,不知有多少文人騷客為詩屬文,頌此勝境。

  玉泉山本是西山東麓的一個支脈。因有皇家園林靜明園和燕山八景之一的“玉泉垂虹”而名揚遐邇。又因為多年未開放,屬於“禁區”,更使它披上了一層神秘奇幻的色彩。

  也許因為這個緣故,葉帥看中了這個去處。當年林彪“自我爆炸”後,為了處理軍機大事,他就從二號樓移住此地。今天,他又從西山從容不迫地轉移到這裏,落榻在周恩來總理住過的九號樓。

  元帥像熟悉西山一樣熟悉玉泉山。出於戰備的需要,也出於對祖國山水名勝的愛好,他過去幾次住在這裏時,利用閑暇,特意翻閱過古書,考證過“玉泉山”史,習誦過“玉泉垂虹”的詩句。

  史籍記載,早在金章宗時就建行宮於此。元明以來,皆為曆朝皇帝遊幸之所。後經清帝修葺,康熙欽命,先賜名澄心園,後更名為靜明園。《日下舊聞考》說:“山有石洞三,在山之西南,其下有泉,深淺莫測。一在山之陽泉自山而出,鳴若雜佩,色如素練,澄泓百頃,鑒形萬象,莫可擬極。一在山之根,有泉湧出,其味甘冽。洞門刻玉泉二字……以茲山之泉,逶迤曲折,蜿蜿然其流若虹,故曰‘玉泉垂虹’。”康熙帝不僅樂此澄心靜處讀書習字,而且在此頻繁舉行閱兵,可見玉泉山早已是兵事要地。

  元帥就自己研究所得,曾向人談起過,玉泉山有“三絕”,即山泉、石洞和寶塔,確實不假。山以泉名,沙溏石隙,隨地此泉。至今玉泉池旁仍留有乾隆禦書“天下第一泉”“玉泉趵突”和製詩。詩曰:“玉泉昔日此垂虹,史筆誰真感慨中,不改千秋翻趵突,幾曾百太落雲空!廊池延月溶溶白,倒壁飛花淡淡紅。笑我亦嚐傳耳食,未能免俗且雷同。”現在玉泉已幹涸,玉泉池改用井水灌滿,依舊澄澈清碧,潛鱗了然,仍不失為一絕。再加上石洞和寶塔相伴,靜明園內的樓、閣、亭、寺林立,山水交融,秀麗和諧,實在令人心曠神怡,留連忘返。

  元帥是一位喜歡遊曆的人,妙高峰上雕刻佛像的華藏白石塔,玲瓏剔透的七級琉璃塔,還有雄偉壯麗的玉泉塔,都曾留下他的足跡。

  
更多

編輯推薦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戰國時期社會轉型研究
3俄羅斯曆史與文化
4正說明朝十八臣
5中國式的發明家湯仲明
6西安事變實錄
7漢武大帝
8詠歎中國曆代帝王
9大唐空華記
10紅牆檔案(二)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紅牆檔案(四)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一)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與刀:日本文化諸模式

    作者:美 魯斯·本尼迪克特  

    紀實傳記 【已完結】

    作者運用文化人類學研究方法對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礎、社會製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進行分析,並剖析以上因素對日本政治、軍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麵曆史發展和現實表現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義的兩種事物...

  • 目擊天安門-(二)

    作者:韓泰倫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選擇了中國政治變遷的聚焦點--天安門這一獨特的視角,完整係統地記述了天安門曆經的滄桑巨變,挖掘出中國100多年,特別是建國50年來天安門地區發生的政治事件的內幕秘聞,是一部中國的近現代史的展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