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50章 頭腦冷靜理經濟!電閃雷鳴不動搖(8)

  第一是煤和鋼的產量計劃大大超過現有綜合生產能力,他計算鋼的綜合生產能力隻有1200萬噸,煤隻有2.5億噸,1960年的產量都是超負荷運轉逼出來的。

  第二,由於超負荷運轉,設備不能按時檢驗,損壞嚴重,這幾年需要停產檢修。今後幾年重工業生產不但需要“先生產,後基建”,而且需要“先維修,後生產”。

  第三,小高爐煉鐵浪費煤炭。小高爐煉一噸鐵耗焦炭二三噸,大高爐隻要半噸。由於小高爐耗煤過多,使若幹大高爐因缺煤而停止生產。

  第四,煤礦這幾年隻顧采煤,礦井沒有掘進,坑道沒有延長,幾乎所有能采煤的工作麵都采完了。今後要掘進、延長,創造新的工作麵,要花二三年時間。因此煤產量到1964年還下降,此後才開始回升。

  第五,糧食和副食品減少,體力下降,因此需要酌量增加糧食和副食品供應。

  陳雲的報告得到周恩來的高度讚揚,說這一下把原因說清楚了。

  在這次調查中,陳雲更深刻地認識到,建設規模超過國力,當然要調整。另一方麵,煤鋼生產幾年內顯然難以有較大發展,與此相關,整個建設規模也上不去,必然閑置大量職工。與其讓他們坐等工作恢複,不如先動員部分城鎮人口下鄉,從事農業生產,減輕糧食和農業問題的壓力。

  1961年5月21日至6月12日,中共中央在北京召開工作會議,主要是討論農村工作、商業工作和城鄉手工業工作問題。

  在會上,陳雲把自己反複思考的問題提了出來,就精簡職工和城鎮人口下鄉問題,作了題為《一項關係全局的重要工作》的講話。

  陳雲首先講,由於解決了一些政策問題,農民的積極性起來了,農村的情況逐漸好轉。下一年度會比今年更好些。但是,現在看,國家掌握的糧食,明年度將比今年度還要緊張,因為庫存減少了。假如今年度各省、區上繳的公購糧有116億斤,明年度可能下降為84億斤。為什麽呢?今年度各地上繳的糧食能達到116億斤,是因為挖了一部分庫存,而明年度就沒有什麽庫存好挖了。

  陳雲在講明糧食問題的前景以後指出,要解決擺在麵前的糧食緊張問題,需要采取四條措施。

  第一條是繼續調整黨在農村的基本政策。

  “大躍進”後,由於瞎指揮、浮誇風、一平二調、平均主義、高指標、高征購、搞公共食堂等等胡作非為的錯誤,嚴重影響了農民生產積極性,這個時候不能不趕快解決。

  陳雲認為,政策問題不解決,農民的積極性發揮不出來,其他的措施再多,農業生產也上不去。他主張堅持貫徹執行“十二條”和“六十條”,再加這次會議議定的四條(調查研究、群眾路線、退賠、平反處罰)。

  第二條是工業要大力支援農業。

  陳雲認為這一條也很重要。但是因為化肥、拖拉機、排灌機械等不可能一下子增產很多,所以這一措施不是短時間可以見效的。

  第三條是進口糧食。

  陳雲從前一段進口糧食的情況指出,進口糧食很有必要,但是超100億斤有困難,因為沒有那麽多的外匯,也沒有那麽大的運輸力量。

  第四條是動員城市人口下鄉,減少城市糧食的銷量。

  陳雲說,這一條是必不可少的,我們非采取不可。

  “大躍進”中,把糧食產量估高了,想著工廠多搞一些,小一點土一點的也好,即使用人很多,隻要把東西搞出來就好,就這樣招了很多人。三年招收職工2500多萬人,城市人口大量增加,從1957年的990萬人,增加到1961年1.3億人。這樣迅猛的城鎮人口增加速度,農業根本承受不住,糧食庫存連年下降,到1961年6月底甚至有可能下降到140億斤,其中陳糧隻有101億斤。

  陳雲在1959年4月就提出,“大躍進”後,招工太多,1958年一年就過多招收了1000萬工人,造成市場緊張,要認真精簡,還要加強對增加城市勞動力的控製。但是在“大躍進”空氣正熱的時候,誰也沒有聽進去,問題越積越多,越積越大。

  到這時候,事態的發展與陳雲過去的預言不幸地吻合了。但陳雲也並沒有擺出一副先知先覺的麵孔,去抱怨或者責怪誰。他隻是實事求是地分析了麵臨的形勢,同大家一起探索解決問題的辦法。

  陳雲說,建國以來,出現過四次糧食供應比較嚴重的緊張狀況。這四次當中,1953年、1957年和1959年以來這三次,都是由於城市人口增加過多產生的,也就是說,城市人口的增加超過了當時商品糧食負擔的可能。隻有1954年那一次由於工作上的失誤造成的。由此可見,農村能有多少剩餘產品拿到城市,工業建設以及城市的規模才能搞多大。其中關鍵是糧食。

  陳雲提出,麵前擺著兩條路要我們選擇:一個是繼續挖農民的口糧;一個是城市人口下鄉。兩條路必須選一條,沒有什麽別的路可走。他認為隻能走壓縮城市人口這條路。

  陳雲說,要承認,動員城市人口下鄉是困難的,但與城市勉強維持過多人口的困難比較起來,還是城市人口過多的困難更嚴重。我們隻能走動員城市人口下鄉這條路子。隻有這樣,才能穩定全局,並且,保證農業生產恢複。

  1961年初以來,煤鋼生產持續大滑坡。陳雲把自己對這一現象的調查情況作了總結,指出,煤、鋼生產一下子很難上得去。如果煤搞不了很多,鋼鐵搞不了很多,那麽,輕工業生產也好,重工業生產也好,基本建設也好,都上不去。我們又不能靠進口原材料,因為外匯買了糧食,所剩不多。

  陳雲指出,原材料不夠是很大的問題。棉花少了,許多紡織廠就要停工。煤炭上不去,許多鋼鐵廠要停工。鋼鐵少了,許多機械廠要停工。建築材料和設備少了,許多基本建設項目也要停工。這說明,工業生產上得去上不去,目前不在於人多人少的問題。停工待料、生產上不去這種現象,是不是到今年12月31日就可以結束,從明年1月1日起就大為改觀?我看也不是這樣。不能設想工業生產的困難局麵一下子就可以好轉。

  當時工廠企業停工待料現象已經出現,紡織工業已經停了500萬紗錠,工人吃了飯沒有事做。食品工業三年來增加了55萬人,算是增人較少的,也是很多人沒事做。

  陳雲從這些情況出發,提出動員大批工人下去搞農業,並不妨礙工業生產和基本建設,也不妨礙工業和礦山改造。工業攤子鋪得太大,用人又太多,人浮於事。這樣下去是不行的。將來農村情況好轉了,農民能夠負擔那麽多糧食了,那時候再說嘛。

  工人下鄉,也一樣要吃飯,不在這裏吃,就要在那裏吃。從消費問題上來看,似乎糧食問題還是不能緩解的。

  陳雲指出,其實在城市吃飯和在鄉下吃飯大不一樣。究竟差別有多大?我看相當大。工人頭一年下去,每人每年一般可以少供應150斤糧食,下去1000萬人就是15億斤,2000萬人就是30億斤。這是第一年的差別。更顯著的差別還在第二年。原來家在農村的工人回了老家,原來家在城市的工人到農村安家落戶,參加集體生產和分配了,加上自留地有收成了,他們就不要國家供應糧食。這樣,下鄉1000萬人就可以少供應糧食45億斤,2000萬人就是90億斤。

  陳雲還說,工人回鄉會不會沒有事情做?不會。農村裏可做事情很多,他東搞一點,西搞一點,總會生產些東西出來。搞一點能夠出口的東西也是可能的。農業的基本建設要做的事情也很多,如平整土地、修渠挖溝,加上精耕細作等等,總可以多增產一些糧食和其他農副產品。

  陳雲最後得出結論,要下決心動員城市人口下鄉。這個決心早下比晚下好。凡是近三年從農村來的,一般地都要動員他們回去,哪裏來的就回哪裏去。當然全部回去會有困難,但大多數要回去。至於原來城市裏的小商小販以及資本家,就不必動員他們下鄉了。隻要工作做得好,精簡職工和動員城市人口下鄉這樣一件關係全局的大事,肯定是會收到顯著的效果的。

  陳雲關於下決心精簡城鎮人口的建議同鄧小平、周恩來等人的想法不謀而合。

  會議還根據國家計委和國家經委的測算,決定將當年的鋼產量調低到1100萬噸。國家計委主任李富春發言說:“重工業這樣下降,是一個懲罰,是沒有按規律辦事。重工業速度發展過快,基本建設拉長了,城市人口增多了,工農矛盾突出,所以退也是應該的。你不退,有什麽辦法?”毛澤東說:“去年1850萬噸鋼,現在1100萬,下降為750萬噸,我看可以。無非是外國人罵中國人不行。”這樣,鋼鐵生產也開始相應作出調整。精簡城鎮人口已經勢在必行。

  6月16日,中共中央批準並於18日發出由中央工作會議製定的《關於減少城鎮人口和壓縮城鎮糧食銷量的九條辦法》,提出在1960年底的基礎上,三年內減少城鎮人口2000萬人以上。同日,中央還發出《關於核實城市人口和糧食供應的緊急指示》。為此,中央成立了核實城市人口和糧食供應小組,由安子文任組長。

  中央作出精簡城鎮人口的決定以後,各地迅速行動起來。2000多萬城鎮人民,體諒國家困難,響應黨的號召,打點起行李,扶老攜幼,回到祖祖輩輩生息繁衍的土地上,重新拿起了鐮刀。他們為國民經濟的恢複和發展做出巨大的犧牲和貢獻。

  1962年5月27日,中共中央、國務院下達《關於進一步精簡職工和減少城鎮人口的決定》。

  實踐證明,在當時的情勢下,2000多萬城市人口下鄉,不僅對於緩解城市供應緊張狀況,而且對於農業的休養生息都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1963年7月31日,中共中央在批轉中央精簡小組《關於精簡任務完成情況和結束精簡工作的意見的報告》中,宣布減少職工,壓縮城鎮人口的工作基本結束。據統計,自1961年1月到1963年6月,全國職工減少1887萬人,城鎮人口減少2600萬人,吃商品糧的人數減少2800萬人。上述報告指出:“由於大量地減少了職工,城鎮人口和吃商品糧的人口,加強了農業戰線,減少了工資開支,減少了糧食銷量,提高了企業的勞動生產率,對於改善城鄉關係,爭取財政經濟狀況的好轉,起了很大的作用。”

  四下青浦搞調查

  1961年3月10日,毛澤東主持“三南”(中南、華東、西南)會議在廣州開幕。與此同時,劉少奇、周恩來、陳雲、鄧小平主持的“三北”(華北、東北、西北)會議,在北京開幕,兩個會的主要議題,都是討論農村工作。

  3月13日上午8時,毛澤東給劉少奇、周恩來、陳雲、鄧小平、彭真並“三北”會議寫了一封信談平均主義,號召大家親身到農村去調查情況,信中說:一些領導同誌至今對農村平均主義的問題不甚了了,其原因是忙於事務工作,不做親身典型調查,滿足於在會議上聽或者看地、縣兩級的報告,滿足於走馬觀花的調查,希望從此改正。他原定派陶鑄去北京通報“三南”會議情況,但馬上又改變主意,請“三北”會議移師廣州,合開廣州會議。

  廣州會議於3月15日開幕。會議通過了《關於認真進行調查研究工作給中央局、各省、市、自治區黨委的一封信》,全黨大興調查研究之風。

  1961年6月下旬到7月上旬,陳雲親自赴老家上海青浦縣,開展調查。這是他解放後的第四次青浦農村調查。1955年1月、5月,1957年3月,他也曾回故鄉進行農村調查。

  小蒸地處江南水鄉,湖蕩中的一個個小村莊,原來樹木蔥蘢,竹林茂密。現在卻是一片荒涼,村莊孤零零地散落在湖蕩中。看到家鄉情況,陳雲心裏很不好受。他說,原來這裏都是茂密的竹林包著村莊,遠處看都看不見房屋,公社化竹林都歸公了,樹木也歸公了,結果都被砍光。農民的竹林作用是很大的,這裏的生產用具、生活用具都離不了竹子,還可以製成竹器到市場上換錢用,農民從來不花錢到市場買竹扁擔、竹筐用的,現在也隻好花錢買了。

  6月27日,陳雲到小蒸後,他住在自己娘舅一族的親屬、農民廖開北的家裏,做了15天的調查。

  
更多

編輯推薦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戰國時期社會轉型研究
3俄羅斯曆史與文化
4正說明朝十八臣
5中國式的發明家湯仲明
6西安事變實錄
7漢武大帝
8詠歎中國曆代帝王
9大唐空華記
10紅牆檔案(三)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紅牆檔案(四)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一)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與刀:日本文化諸模式

    作者:美 魯斯·本尼迪克特  

    紀實傳記 【已完結】

    作者運用文化人類學研究方法對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礎、社會製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進行分析,並剖析以上因素對日本政治、軍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麵曆史發展和現實表現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義的兩種事物...

  • 目擊天安門-(二)

    作者:韓泰倫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選擇了中國政治變遷的聚焦點--天安門這一獨特的視角,完整係統地記述了天安門曆經的滄桑巨變,挖掘出中國100多年,特別是建國50年來天安門地區發生的政治事件的內幕秘聞,是一部中國的近現代史的展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