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21章 急於求成反冒進!仗義執言受冤屈(5)

  這一天晚飯後,彭德懷坐在走廊裏的藤椅上休息,機要秘書孟雲增上前報告說:“彭總,修繕隊的同誌又檢查了一下房子,認為確實該油漆一下了!”他不高興地說:“看,你又來了,不是講過不修了嗎!”孟指著就近一根廊柱的底部說:“你看,這根柱子因為油漆剝落,木頭已經腐朽了,如果現在不修,以後還得換柱子哪,花錢就更多了,豈不是因小失大?彭德懷沒有吭聲,站起來圍著柱子轉了幾圈,仔細地觀察了一番,還不時地動手敲敲,覺得說得有道理,才勉強同意了:你們這些人哪,理由就是多……”

  彭德懷家的住房不僅舊,而且也很緊張。他的侄子、侄女住校學習,節假日回來探望,晚上必須趕回學校去,因為家裏沒有他們的住處,小侄女彭鋼改為走讀後,不得不把東廂房的會議室,從北頭隔出一小間來給她住,盡管很不方便,但總算有了一個安身之處。後來,左權的女兒左太北也來了,住房就更加困難,彭德懷和夫人浦安修非常發愁。老實說,那時的住房問題還不像今天這樣突出,隻要彭德懷一開口,解決幾間房子是沒有什麽問題的。但彭德懷從不這樣做,有困難自己克服。

  一天晚飯後,彭德懷和浦安修在院子裏轉來轉去,東看看,西瞧瞧,還不時地用手指指這兒,指指那兒。過了一會兒,他走進孟雲增的辦公室,把他叫到院子裏說:“太北的住房怎麽解決?現在房子實在住不開,隻有考慮蓋一兩間。”原來他們是在“勘察”地形哩!但院子太小,沒有多少空間,在哪兒蓋呢?經過反複斟酌,隻有西廂房靠南頭的院門處,有20餘平方米的空地,可以蓋兩間小平房。經彭德懷同意,由孟雲增出麵和有關部門商量。經過精打細算,共需材料費1000餘元。彭德懷一聽,就對孟說:“你算過沒有?1000多元,能買多少斤小米?能買一萬多斤!這要多少農民的勞動,又能養活多少人?不蓋了!”彭德懷在日常生活中,還習慣於用小米作為計算單位,每當遇到花錢的事,他總是首先想到抵多少斤小米,想到農民“汗滴禾下土”,種出一點糧食來不容易,花錢不能大手大腳。就這樣,蓋房子的事,第一次就這麽“吹”了。

  房子不蓋,住房的困難還是沒有解決,過了幾天,晚飯後彭德懷出去散步,正趕上附近東八所那邊拆舊房,彭德懷看到後對孟雲增說:“你去找他們商量商量,咱們能不能用些拆下的磚頭和木料。用那些舊材料,不是可以節約點錢嗎?”經過孟雲增和修繕隊的同誌商量,他們答應可以用,並說可以節約不少錢。他高高興興地向彭德懷作了匯報,以為蓋房的事可以定下來了,卻不料彭德懷聽完後沒有吭聲。他環顧一下四周,又提出了新問題:“房子一蓋,就把路堵上了,朱總散步從哪裏走?”原來朱德到南海散步,習慣於從彭德懷家的院門穿過,房子蓋起來後,朱德隻有繞行,沒想到這件事也被彭德懷記在心上。於是孟雲增說:“可以從前院南邊那條路繞過去,也不算遠。”彭德懷搖搖頭說:“不能那麽做,朱總走這條路慣了,不能改變他的習慣。隻能改變我們的主意。房子先不蓋了,以後考慮考慮再說。”第二次蓋房的事,就這麽“擱淺”了。

  後來,大家考慮來考慮去,還是隻有在西廂房南頭蓋好,為了使朱德去南海散步時不繞路,還從這院子裏經過,要在西廂房的北頭再開個門。彭德懷同意了這個辦法。就這樣,幾經周折,最後蓋起了總共隻有20多平方米的、比老房矮半截的兩間小平房。

  彭德懷一向過著十分儉樸的生活。在中南海居住期間,他沒有單獨起夥,一直和劉少奇、朱德、楊尚昆等領導人在一個食堂就餐。有時打飯回家吃,剩下點飯菜,還囑咐工作人員給他留著,下頓熱熱再吃。他穿的內衣,經常縫補,很少買件新的。平時上班穿的是軍常服,下班後換上中山裝便服和布鞋。隻有參加外事活動時,才穿上禮服和皮鞋,回來後馬上脫下來保存好,為的是延長服裝使用壽命,為公家節約開支。

  由於省吃儉用,彭德懷的每月生活費開支,隻占他薪金的四分之一,其餘的不是存入銀行,支援國家建設,就是用於接濟別人。他除了供養幾個烈士子女和侄子、侄女上學外,還經常救濟烈士的遺屬、戰友、同事和其他親戚。他說:“我給他們寄點錢,幫助他們解決一點暫時困難,也可以減輕政府一點負擔。”據工作人員不完全的統計,僅是1955年2月至9月,彭德懷就先後給袁淑、彭鵬、周嗣琴、蕭紹梅、李桂生、彭佩蘭等人匯過款。還有一回,他家鄉的生產隊修建楠木衝新塘缺少資金,彭德懷一次就寄去了200元。1954年國家發行公債券時,他將平時積蓄和當月的薪金共1000餘元,全部買了公債,還專門交代工作人員說:“不要領利息,幫助國家搞建設嘛!”1955年部隊實行薪金製後,凡是在學校上學的軍隊幹部子女,改為由父母供給,但烈士子女除外。一直生活在彭德懷身邊的彭鋼,按規定應享受烈士子女待遇。一天學校寄來了通知單,彭德懷看後在上麵批了“不要國家供給,由我負擔”幾個字,給學校退了回去。那些年,隻要遇上能為國家減少開支的事,彭德懷總是樂於去做,從不“棄權”。

  彭德懷常說,過去,我們節約每一個銅板是為了支援革命戰爭,現在,我們節約每一分錢是為了支援國家經濟建設。平時,他處處精打細算,注意節約,從不亂花一分錢,出國時也不例外。1957年,彭德懷出國訪問前,有關部門按規定給他發來了服裝費。他除做了必需的便服外,把剩餘的錢全部退還給公家。又有一次要出國,秘書建議他多做兩件,他狠狠地瞪了秘書一眼,說:“不花自己的錢,你們就是不知道心疼!”他的夫人浦安修見他身上穿的毛衣太破舊了,就悄悄到王府井買了一件回來。晚間,工作人員請彭德懷試衣服時,浦安修也將她買的毛衣請他穿著試了試。毛衣太瘦了,惹得大家都笑起來,彭德懷詼諧地說:“花錢買來了一件‘緊身咒’,穿不得,穿不得!”說著脫下毛衣,順手給了孟雲增:“你穿合適,給你吧,你就不用再買了!”而他自己打定主意仍舊穿著那件破毛衣出國,別人勸他再買一件換換,他說:“出去是為了工作,也不是去搞服裝展覽,舊毛衣穿在裏麵怕什麽!”

  彭德懷曾多次出國訪問,為了給國家節省外匯,每次出國時都十分節儉。在國外,他對那豪華的接待場麵很不習慣,尤其是對那豐盛的西餐更是吃不來。他在外國參加活動的時間一長,就想吃中國的家鄉飯菜,每逢這時,不是到中國飯館去吃,就是大使館請他回去,高高興興地吃上一頓便飯。有時他隻讓做一碗麵條,澆上點肉絲,吃起來也特別香。

  在國外,每次都發給代表團成員一點外幣,作為零用費。1957年11月,彭德懷參加毛澤東率領的黨政代表團出國訪問時,既是政府代表團團員,又是軍事代表團團長,發的零用費比一般人要多點。回國前,大家都用外幣買了些紀念品和生活用品,秘書去請示他需要買點什麽東西。他還沒等秘書開口,就說:“又來動員我花錢是不是?不買!”接著,對秘書說:“我們國家的底子薄,現在還很窮,搞經濟建設正需要外匯,能省就省些吧!”還告訴秘書說,外國的東西並不一定什麽都好,常用的東西家裏都有,他什麽也不需要。秘書問發給他的錢怎麽辦,彭德懷急了:“你這個人哪,把錢交到大使館去嘛!”秘書還是站著不動,他想了想又說:噢!黃克誠同誌的眼睛不太好,看報困難,要聽廣播,外出時也需要帶個收音機,這裏有一種直交電流兩用的體積較小的收音機,就給他買一個吧!秘書問他要不要給浦安修和孩子們買點什麽東西,並提議為他上學的侄子買一塊手表,彭德懷聽了很不以為然地說:小孩子上學戴什麽手表,參加工作後再買也不遲!後來經大家再三勸說,彭德懷嗯了一聲,說:“遠芳(任弼時同誌的女兒)需要一套計算用具,就給她買一套吧。其他上學的孩子,每人買一枝三用鉛筆也就可以了。”買這些東西,根本用不了幾個錢,剩下的外幣,都交給了大使館。

  部隊實行軍銜製後,什麽場合穿什麽衣服都有具體要求,在外事活動中的講究就更多一些,有的時候,一天要換幾次衣服。特別是出國訪問,穿禮服的時間多,要求熨燙得平整,褲線筆直。這是彭德懷當時最討厭的一件事,也是工作人員最感麻煩的一件事。為了禮節符合要求,有時在飛機上就得更換衣服。可當時配發的裝衣服的箱子不給作美,禮服一放進去就給壓皺了。為了解決這個問題,軍委辦公廳管理處向皮件廠定做了一個專裝軍禮服的皮箱,那皮箱比較大,裏麵設有掛衣服的架子,衣服之間可以隔開,禮服熨好後,掛在衣箱裏,就再也壓不皺了,隨時都可以取出來穿。

  箱子做好後,彭德懷仔細地看了一遍,很是滿意,說解決了一個很實際的問題。1957年彭德懷出國訪問時,就用上了這個箱子,減少了不少的麻煩。

  按規定,回國後這個箱子應交還給管理部門。但因當時正值年底,清退文件工作較多,再者,管理處說過這箱子是為彭德懷做的,秘書孟雲增也想留作以後彭德懷出國再用,所以沒有及時退還。一天,彭德懷見到這個箱子還放在那裏,就問:“這箱子按規定是應該交回去的,你怎麽還沒有交?”孟雲增趕忙答道:“是應該交還,可是我們以後出去還是需要啊!”他聽秘書這樣一說,馬上轉過身來,對著他有些不高興地說:“所以你就不還了,不按規定辦了。什麽工作需要,是你們圖省事求方便的需要!”秘書感到自己做得不對了,沒再解釋。彭德懷看他不再說話,又耐心地說:“我說同誌嗬,你怎麽不想一想別人出國也是需要的啊!還是按規定交回去,別人出國時就不用再做了,這就充分發揮了它的作用。”第二天,秘書按照彭德懷的指示,把箱子交還給管理處了。

  1955年,我國進口了幾台吉斯牌臥車,按當時的規定,分配給彭德懷一台,工作人員接到通知後都非常高興,特別是司機和警衛人員,都非常願意將現用的吉姆車換一下。當向彭德懷報告這一情況時,他說什麽也不同意換。有一天晚飯後,彭德懷在院中和工作人員一起說笑,秘書見他興致很好,就順便提起換車的事:“彭總,中央辦公廳通知,你的車要換一下。”彭德懷說:“現在用的車不是很好嗎,換什麽!”秘書說:“吉斯車比較寬敞,坐起來也比較穩,舒適些。”彭德懷很嚴肅地說:“配車是工作需要,不是為坐著圖舒服,不換!”

  以後,工作人員利用車輛檢查保養的機會,暫時把車換過來,讓彭德懷坐坐試一試,過了幾天,彭德懷就問了:“怎麽那車還沒有檢查保養好?”他又一次嚴肅地說:“這個車我不需要,誰需要就給誰去用。我還是用原來那輛車,催他們快些檢修。”過了幾天,工作人員隻好將原車又換了回來,彭德懷很高興。

  說來事情也巧,剛把舊車換回來,就碰上了到機場送客人的任務,警衛部門還沒有來得及通知交通部門,彭德懷的車就出發了。到了一個路口,因交通警隻認吉斯車,不識吉姆車,所以沒有及時放行,壓了車,幾乎誤了時間,借此機會,工作人員又向彭德懷提出換車的事,向他說明換車是辦公廳的規定,是按工作需要配備的,彭德懷這才勉強地接受了。

  1959年廬山會議後,他認為工作上不再需要,又將這輛車交了回去。

  有一年彭德懷到中南去視察。一天,他應邀來到當時廣東省委書記陶鑄同誌家裏,彭德懷一進門,陶鑄的夫人曾誌忙著沏茶倒水,又趁彭德懷和陶鑄談笑之際,到廚房忙著準備飯菜。彭德懷和陶鑄談起來沒個完,不知不覺到了吃飯時間,曾誌進來請求說:“彭總,今天我下廚做了幾個家常菜,就請吃了飯再走吧!”彭德懷不好說什麽,隻好答應下來。

  這天的飯菜是極普通的,在不多的幾樣菜肴中,有一盤甜薑,彭德懷吃了第一口,感到很合口;吃了第二口,說這菜不錯;接著,又吃了一口。彭德懷對這盤甜薑很感興趣,說這種薑做得好,有味道,吃上一點,可以幫助開胃口,增加食欲。這頓飯彭德懷吃得很滿意。

  其實,甜薑在廣州幾乎家家都有,戶戶會做,是極普通的小菜,彭德懷吃的就是曾誌自己泡製的,他們也很愛吃,家裏泡了好多壇呢!他們看到彭德懷愛吃,想送一壇給他。為了這件事,他們夫妻之間還有過一番爭論呢!事情是這樣的:曾誌提議給彭德懷送去一壇,陶鑄不同意,說:“要送你去送,反正我不送,彭總的脾氣你知道,他從來不接受別人送的東西,當心薑送不成,倒把你‘將’在那裏。彭總不吃,你兜著回來!”曾誌不服氣地說:“送一壇自己做的甜薑,塊把錢就能買幾斤,這算什麽呀,你不送我送!”

  在彭德懷離開廣州之前,陶鑄和曾誌帶上一壇薑,到住地去看望彭德懷。他們談了一會話,告別時,曾誌提過來那壇薑,對彭德懷說:

  “彭總,給你帶來了一點好吃的東西!”

  彭德懷問:“是什麽呀?”

  “一壇甜薑!”

  彭德懷聽後,馬上認真起來,說:“我不要,留著你們自己吃吧,謝謝你們!”

  陶鑄看了曾誌一眼,意思是說“你看怎麽樣”,見她下不了台,隻好自己上前去解圍:“彭總,薑是老曾自己泡的,家裏還有好多呢,這不是什麽稀罕東西。”彭德懷看推卸不掉,說:“那就給錢吧!”陶鑄和曾誌互相望望,說不能收這個錢。彭德懷不依,說:

  “薑是你們花錢買來的,你們花錢買,我也應該花錢買。”

  陶鑄聽了,故意把麵孔一板,說:“你也不是買薑的,我也不是賣薑的,你買我不賣!”

  說罷,三人哈哈大笑起來,彭德懷用手指指陶鑄說:“你呀,主意就是多……”

  
更多

編輯推薦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戰國時期社會轉型研究
3俄羅斯曆史與文化
4正說明朝十八臣
5中國式的發明家湯仲明
6西安事變實錄
7漢武大帝
8詠歎中國曆代帝王
9大唐空華記
10紅牆檔案(三)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紅牆檔案(四)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一)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與刀:日本文化諸模式

    作者:美 魯斯·本尼迪克特  

    紀實傳記 【已完結】

    作者運用文化人類學研究方法對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礎、社會製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進行分析,並剖析以上因素對日本政治、軍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麵曆史發展和現實表現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義的兩種事物...

  • 目擊天安門-(二)

    作者:韓泰倫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選擇了中國政治變遷的聚焦點--天安門這一獨特的視角,完整係統地記述了天安門曆經的滄桑巨變,挖掘出中國100多年,特別是建國50年來天安門地區發生的政治事件的內幕秘聞,是一部中國的近現代史的展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