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33章 “和”“戰”篇(1)

  蔣介石在臨潼被扣送回西安之後,被安置住在新城院內的黃樓。黃樓始建於1927年,後曾予以擴建。該樓以外牆顏色為黃色而得名。1929年10月,楊虎城就任陝西省政府主席後,就在新城黃樓處理政務。1932年2月,蔣介石決定改潼關行營為西安綏靖公署。楊虎城由潼關行營主任改任西安綏靖公署主任。綏署辦公地址也設於新城內。1933年5月,邵力子被任命為陝西省政府主席後,將陝西省政府辦公地址遷至新城以西的西華門。新城遂成為西安綏靖公署的專用辦公地址。

  新城黃樓中間為會議廳,東西為廂房。蔣介石的臥室在黃樓東廂房。押送蔣介石到西安的孫銘九回憶說:

  我同蔣進屋後,把他引到一張靠椅坐下,我站在蔣的右後側,靠著一個小茶幾。蔣仍手撫胸膛,一言不發。隔了一段時間,他才開口,幾次讓我坐下,並重複說:“你是個好青年。”

  這時有人進來送茶,又有人送來張學良的大衣,以後又送來牛奶。蔣不喝也不穿。他問我:“你們副司令怎麽還不來?”我隨口回答應道:“馬上就來的。”蔣又叫道:“叫你們副司令快來!”我沒有答應。

  約半小時左右,張學良穿著藍色絲綢袍推門進來,臉上顯出得意的神情,對蔣微欠身子,劈頭便說:“蔣委員長受驚了!你這回教給我做做看!”蔣說:“我看你有什麽好辦法?”這時我後退了出來,剛出門,便聽到張與蔣爭吵起來,聲音很高。《張學良在一九三六》,第200頁。

  此後,看守蔣介石的任務由第十七路軍特務營營長宋文梅擔任。

  這天上午,被扣押在西安新城楊虎城衛隊隊長室的陝西省政府主席邵力子,前往新城黃樓看望了蔣介石。邵力子回憶說:“12日上午10時許,張(學良)到衛士隊長室來看我。慰問數語後,即說明是對蔣‘兵諫’,他同楊的主旨都在抗日救國。現蔣已到新城大樓,一定要促他反省,保證他安全。我說:‘動機在救國,是可以相信的,但做得太冒險了!開始就不大好,收拾能有把握嗎?’張說:‘目前最重要的在勸蔣接受抗日要求,我們是仍願接受蔣領導的。但蔣現時怒氣極盛,一句話都聽不進去,並且拒絕進食,也不肯穿送去的寒衣,請你去勸勸他。’我同意了,即同張去大樓。我單獨見蔣,但楊的特務營營長宋文梅未退出。蔣問我從何處來,我以實相告。蔣表示決心犧牲,決不受任何要挾,即把對張所說的兩點告我:立即送回洛陽或即行槍殺,可由張在兩者中任擇其一。我說:‘送回暫無可能,槍殺也決不敢。’因問蔣可否考慮如前兩次自動辭職,俟國家有需要時再出。蔣說:‘決不能在武力脅迫下考慮這個問題。’我隻能堅勸蔣善保身體,即時進餐,並加衣防止受寒而出。”②③《張學良在一九三六》,第91、275、91頁。

  蔣介石在當天的日記中記述,邵力子來後,他將自己和張學良的談話內容簡約地告訴了邵力子,“並即起草一電稿致餘妻,交宋(文梅)營長轉張(學良)拍發。蓋自分以身為革命殉,不能無遺言以告家屬。”②。

  12月13日,張學良在和楊虎城商議後,決定要蔣介石移居玄風橋高桂滋公館。高桂滋公館位於金家巷北側,與張學良公館僅一牆之隔。這座公館始建於1933年,竣工於1935年底。包括主樓和三座四合院,占地約1?3萬平方米。主樓下有地下室,東為會客廳,西為餐廳,後麵為一排臥室,頗為豪華別致。張學良讓邵力子勸蔣介石移居於此。邵力子回憶說:“13日上午11時,張(學良)又來,要我勸蔣(介石)移居高桂滋師長新宅。因高宅在張寓金家巷內,便於張隨時見蔣,又有禦寒設備,草地寬曠,衛生條件好。我去見蔣說了,蔣又嚴詞拒絕,說:‘我決不遷往他處,如張不能送我回洛陽,我就死在此地,這是西安綏靖公署所在,我是行政院院長,所以決不能離開此地。你可即以我此言告張。”③。

  邵力子勸蔣介石沒有奏效。張學良又命東北軍第一?五師師長劉多荃勸蔣介石移居。據王菊人在《記西安事變的前後幾件事》中所述:“當時劉多荃向蔣說:‘委員長身體怎樣?張副司令、楊主任都時時關心。知道委員長休息不好,因為新城是個兵營,一天吹號、上操,很不安靜。張副司令、楊主任覺得委員長住個安靜地方好。高桂滋的公館,地址幽靜,設備比這裏好,今晚想請委員長到那裏住……’劉的話還沒說完,蔣就大聲地‘哎呀’起來,他說:‘我兼行政院院長,西安綏署是行政院的直屬機構,我死也死在這裏,哪裏也不去。就在這裏槍斃吧!’接著,大家勸了一陣,蔣介石還是不去。”《張學良在一九三六》,第81頁。

  孫銘九回憶說:“12月13日晚間11時許,張學良把我找去,說:‘我想把委員長搬到咱們這裏來住,劉師長去請,他不肯來。我看你與他對付得很好,你去一趟吧。想辦法請他一定搬到這邊來。’我即去新城大樓,為了免除蔣的恐懼,我特意將服裝整理一下,把腰間手槍順著皮帶轉到身後,才小心地推門進去。剛向蔣敬禮還未開口,他便驚慌地急問:‘你這麽晚來做什麽?’我立正答道:‘副司令請委員長搬家,命令我來接委員長。這裏不舒服,副司令公館旁邊的新房很清靜,請委員長來同我一起走吧!’蔣即說:‘我不去,我不去!今天這樣晚了,你來幹什麽?明天再說,你回去。今天太晚,我不去。’我上前一步說:‘請委員長起來走吧,晚間外邊無人,方便些。’說了半天,他還是不去。”②③《張學良在一九三六》,第200―201、279、280頁。

  12月14日下午,端納由洛陽飛抵西安。端納是前一天奉宋美齡之命由南京飛抵洛陽的。蔣介石在當天的日記中寫道:“下午5時,端納來見,以一異國人而不辭遠道,冒險前來省視,其忠義足令人感動。見餘詢安好畢,出餘妻之手函示餘,即自請與餘同住,餘允之,端納謂:‘此間起居實在太不便,務請珍重身體,另遷一處。’”②。

  當天晚上,蔣介石由新城黃樓遷居玄風橋高桂滋公館主樓,端納與其同住。蔣介石在當天的日記中分析了張學良為何要他遷居的原因,他寫道:“當時細思張如此一再堅請餘移居,終不明其故,或彼以餘住新城乃在楊之勢力範圍內,時久恐餘與楊接近,則彼無從作主歟?”③。

  蔣介石的分析固然有一定道理。而張學良之所以要蔣介石由新城黃樓移居玄風橋高桂滋公館,也必然與12月12日毛澤東和周恩來給張學良的複電有著一定程度的聯係。毛澤東和周恩來在這份電報中除了告知張學良:“恩來擬來兄處協商大計”之外,還提出了關於兵力部署與調動的建議。電報還向張學良建議:要把蔣介石扣押在自己的衛隊營裏,以防其收買屬員,尤其是不能交給其他部隊看管。《毛澤東在曆史轉折關頭》,第150頁。

  毛澤東和周恩來的建議是非常及時和必要的。後來的事態發展就證實了毛澤東和周恩來的擔心並不是多餘:負責在新城黃樓看守蔣介石的宋文梅,在西安事變和平解決之後,就脫離了第十七路軍。據王菊人回憶文章,見《張學良在一九三六》,第85頁。

  當然,張學良要蔣介石移居,必然要取得楊虎城的同意。據張學良回憶說,西安事變發生後,“楊虎城瞻前顧後畏首畏尾。”《張學良遺稿》,第112頁。

  張學良的回憶是在自身尚未獲“自由”的情況下寫成的,其中不免有違心之言,但對楊虎城當時心態的記述,卻是有著一定道理的。在張學良提出蔣介石由新城黃樓移出,自然不會受到楊虎城的阻攔。

  在14日下午見到端納之前,蔣介石還和楊虎城進行了交談。蔣介石在當天的日記中寫道:“下午4時命楊虎城來見,餘此時始知虎城對陝變確亦預謀,問楊何以收拾此變局。楊謂:‘餘等始意不如此,後來做得太壞,實無以對委員長。現唯以委員長之命是聽,委員長謂應如何則如何耳。’餘又問:‘最初發動之情形究竟如何?’楊隻謂初時實甚簡單,而不肯明言其他。餘告以‘萬想不到爾等受人煽惑,中人毒計至此,然餘亦不能辭其責,餘平日推心置腹,防範太疏,致啟反動者煽動部下之禍心,以肇此變,即此應向中央及國民引咎,爾等應即收束此局,送餘回京,並向中央請罪,庶變亂不致擴大,以貽禍國家,當知救國大計已為爾等貽誤不少矣。’楊稱當退與諸人商之,遂出。”②《張學良在一九三六》,第279、282頁。

  端納的到來,使蔣介石對南京方麵在事變發生後的反應有了初步的了解。在移居於高桂滋公館的當天晚上,張學良向蔣介石闡述了八項救國主張。

  12月15日,和端納一起來西安的黃仁霖前來高桂滋公館,拜見了蔣介石。蔣介石遂“即作一函”給宋美齡。據蔣介石在當天的日記中所記,信的內容是:“餘決為國犧牲,望勿為餘有所顧慮,餘決不愧對餘妻,亦決不愧為總理之信徒,餘既為革命而生,自當為革命而死,必以清白之體還我天地父母也。對於家事他無所言,唯經國緯國兩兒,餘之子亦即餘妻之子,望視如己出,以慰餘靈,但餘妻切勿來陝。”② 蔣介石將這封信交給黃仁霖,讓他轉交宋美齡。

  就在這天下午,端納由西安飛抵洛陽,並隨即打長途電話給宋美齡,匯報了西安的情況。南京方麵始知蔣介石“並未受到苛刻待遇”,安然無恙。盡管如此,第二天上午召開的國民黨中央政治會議仍然作出決議,“討伐”西安,並推定何應欽為“討逆軍”總司令。16日下午,端納由洛陽飛返西安,向蔣介石轉達了宋美齡要蔣介石阻止何應欽進攻西安的意見。

  
更多

編輯推薦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戰國時期社會轉型研究
3俄羅斯曆史與文化
4正說明朝十八臣
5中國式的發明家湯仲明
6漢武大帝
7詠歎中國曆代帝王
8大唐空華記
9紅牆檔案(二)
10紅牆檔案(三)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紅牆檔案(四)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一)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與刀:日本文化諸模式

    作者:美 魯斯·本尼迪克特  

    紀實傳記 【已完結】

    作者運用文化人類學研究方法對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礎、社會製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進行分析,並剖析以上因素對日本政治、軍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麵曆史發展和現實表現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義的兩種事物...

  • 目擊天安門-(二)

    作者:韓泰倫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選擇了中國政治變遷的聚焦點--天安門這一獨特的視角,完整係統地記述了天安門曆經的滄桑巨變,挖掘出中國100多年,特別是建國50年來天安門地區發生的政治事件的內幕秘聞,是一部中國的近現代史的展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