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6章 求 索 篇(1)

  毛澤東說,紅軍願與東北軍“訂立條約”中共中央率領紅一方麵軍進入西北蘇區後,對在西北“剿共”前線的國民黨各地方實力派的處境和現狀進行了認真的分析,認為張學良的東北軍和楊虎城的第十七路軍是首先能夠爭取的對象。中共中央決定大力開展對東北軍和第十七路軍的工作,宣傳黨的抗日救亡的主張,爭取這兩支部隊成為聯合抗日的同盟者,改變紅軍的被動態勢,造成西北地區抗日力量聯合的新局麵。

  張學良(1901―2001),遼寧海城人。字漢卿,號毅庵。為奉係軍閥張作霖的長子。1918年底,任張作霖衛隊旅的營長。1919年3月考入東北講武堂第一期炮兵科。畢業後任奉天督軍署衛隊營營長。同年12月底升任暫編奉天陸軍第三混成旅步兵第二團團長。1920年6月,晉升為東北三省巡閱使署衛隊第三混成旅少將旅長。後任東北陸軍整訓處參謀長、奉軍第三軍軍長。1927年升任安國軍陸軍第三方麵軍軍團長,1928年6月4日淩晨,張作霖從北京返奉時,在沈陽西北的皇姑屯東站被日軍埋設的炸藥炸成重傷後殞命。6月19日,張學良宣誓就任奉天督辦。7月被推舉為東北三省保安總司令。同年12月29日,張學良等聯名發表通電,宣布東北“易幟”,服從南京國民政府。兩天之後,南京政府任命張學良為東北邊防軍司令長官、東北政務委員會主席。1930年9月,張學良帶兵入關,支持蔣介石取得中原大戰的勝利。同年10月就任中華民國陸海空軍副司令之職。

  1931年九一八事變時,張學良執行蔣介石“攘外必先安內”的政策,下令所部“對日本挑釁不得抵抗”,致使東北三省很快被日本侵略軍占領。張學良遭到全國輿論強烈譴責,被稱為“不抵抗將軍”。同年11月,張學良任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副委員長。1932年任軍事委員會北平分會代理委員長。1933年3月4日,日本侵略軍占領熱河全省,張學良再次遭到全國輿論的譴責。3月11日,張學良引咎辭職,並於4月1日出國考察。1934年1月回國。同年2月,張學良被蔣介石任命為鄂豫皖“剿共”副總司令,奉命調東北軍南下。3月,被任命為軍事委員會委員長武昌行營主任。4月,被授予陸軍一級上將。1935年9月26日,西北“剿匪”總司令部成立,張學良出任副司令,並代行兼任總司令的蔣介石的職權。

  張學良於1929年加入國民黨。1930年11月在國民黨第三屆四中全會上被推舉為中央政治會議委員。

  張學良奉調前往西北“剿共”之際,正值日本侵華日亟,全國人民要求停止內戰、一致抗日的呼聲日益高漲之時,使他對蔣介石“攘外必先安內”的反對政策有所覺悟。張學良後來回憶當時的心情說:“我時至中樞,及屢參各項會議,感慨殊深。又因華北黨務和中央軍隊之被迫撤退,於學忠等人的調職,以及冀東等事件,使人憂傷不已。”《張學良遺稿》,第105頁。

  尤其是勞山、榆林橋、直羅鎮,三戰皆敗,不僅重創了東北軍,而國民黨軍事委員會在戰後所采取的種種措施,更使張學良感到內心的怨憤和痛楚。22年之後,張學良在台灣寫下的《雜憶隨感漫錄》中,曾這樣記述了當時的心境:“一百十師和一百零九師覆滅,師長何立中、牛元峰先後陣亡死事。因此之故,我心中更加悲痛。一者:何立中、牛元峰為我多年僚屬,生死患難,二人品學皆可稱道,實為東北軍將領中的皎皎(佼佼)者。二者:陣亡和傷患官兵,我當時無力以善其後。中央之撫恤辦法,由軍政部發給撫恤證件,統由死傷者的原籍省縣支領。我所率領者多為東北籍官兵,在當時情況下,官兵睹此規定,多有不平。某次在(南)京曾談到此一問題,有人說東北為東北軍所失陷,等到收複東北,再去領撫恤金可也。我聞之心中深為酸楚。三者:兵員及槍械無法補充。因當時的規定,各省皆以省籍為補充區域,而東北軍自然無有,槍支彈藥亦無法補充。更有甚者,官兵的情緒不安,皆以如此的犧牲消耗,遠不如抗日犧牲為光榮,尤以東北籍的將領更具深一層的煩悶――曆年流寓的苦痛,思鄉的觀念,加深了抗日而不願‘剿匪’的心情。自然,他們的情緒,皆影響我的情緒。”《張學良遺稿》,第105―106頁。

  毛澤東在指揮紅一方麵軍取得直羅鎮戰役的勝利之後,於11月25日,同彭德懷致電紅一軍團政治委員聶榮臻並紅一軍團軍團長林彪,要他們速放俘虜軍官數名,與東北軍第一?六師師長沈克辦交涉。③《毛澤東年譜(1893―1949)》上卷,第490頁。

  第二天,毛澤東和彭德懷再次致電聶榮臻、林彪,指出:“對一?六師的基本方針是用積極誠懇方法爭取其反日反蔣”。“無論沈克有無切實回答,一軍團準備撤回”。③就在11月26日,張聞天在瓦窯堡致電毛澤東,建議釋放東北軍被俘軍官。電報提出:“為了擴大我們抗日反蔣的影響與同盟者,此次所俘東北軍軍官(師長亦在內――原注,當時誤傳東北軍第一?九師師長牛元峰被俘,引者注)應給以優待,曉以抗日反蔣大義後大部釋放。”《張聞天年譜》上卷,第281―282頁。

  在前線的毛澤東和在後方的張聞天,在爭取東北軍俘虜的問題上不謀而合,使紅軍對東北軍的統一戰線工作走上了迅速發展的軌道。聶榮臻在11月25日同東北軍被俘軍官的談話中指出,隻要東北軍同意反蔣反日,與紅軍停戰,紅軍俘虜的人槍,可以如數歸還,以爭取東北軍抗日反蔣。周均倫主編:《聶榮臻年譜》上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10月第1版,第164頁。

  從本月底起,中共中央和西北軍委後方辦事處在瓦窯堡西北的稍目則溝村舉辦了解放軍官訓練班(也稱白軍政治學習班),將勞山、榆林橋、直羅鎮三次戰役中俘虜的東北軍100多名被俘軍官集中起來,進行培訓學習。據《張聞天年譜》上卷,第282頁注①。

  11月26日,毛澤東致信東北軍第五十七軍軍長董英斌,指出:“東北軍將領雖鑄‘九一八’大錯,然而今日者固猶是食中華之粟,踐中華之土,東北軍之與紅軍,固猶屬中國境內之人,何嫌何仇而自相斫喪!今與貴軍長約:(一)東北軍不打紅軍,紅軍亦不打東北軍。(二)貴軍與任何其他東北軍部隊,凡願抗日反蔣者,不論過去打過紅軍與否,紅軍願與訂立條約,一同打日本打蔣介石。(三)紅軍優待東北軍官兵,不但一律不殺,且分別任職或資遣回隊;負傷官兵,均照紅軍傷員一體醫治。”④《毛澤東年譜(1893―1949)》上卷,第490頁。

  毛澤東在信中還向董英斌表示,願互派代表,商洽一切。④在此前後,以中國工農紅軍第一方麵軍司令員彭德懷、政治委員毛澤東、政治部主任王稼祥等九人聯名,於本月發布了《告圍攻陝甘蘇區的各部隊官長與士兵書》,提出:“隻要你們不打紅軍和陝甘蘇區,我們願意和你們互派代表,訂立抗日作戰協定,並組成抗日聯軍與國防政府,聯合起來,打日本救中國。不論那一派的軍隊,不論一軍一師或者一連一排,不論從前有沒有打過紅軍和蘇維埃區域,我們為著貫徹四年來的抗日救國的主張,都一律歡迎同我們聯合起來共同抗日。”《毛澤東年譜(1893―1949)》上卷,第493頁。

  中共中央政治局瓦窯堡會議討論並確定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策略方針,並決定成立中共中央東北軍工作委員會之後,中共中央加強了對東北軍的統戰工作。

  在瓦窯堡會議召開期間,彭德懷在甘泉城西指揮紅一軍團圍攻甘泉城。為了配合紅軍攻城,中共中央在此期間將在瓦窯堡解放軍官訓練班學習的高福源押到前方,由彭德懷親自做爭取高福源的工作。王焰主編:《彭德懷年譜》,人民出版社1998年3月第1版,第133頁。

  高福源(1901―1937),祖籍河北省鹽山縣,出生於遼寧省營口。早年喪母,由嬸母撫養成人。高福源早年在北京匯文中學讀書,又考入北京大學學習。1923年進入東北講武堂學習。畢業後加入東北軍。先後任中校團副、上校參謀處長。後任第六十七軍一?七師六一九團團長。在榆林橋戰役中被俘。

  高福源在被俘以後,特別是參加了解放軍官訓練班的學習以後,受到了深刻的教育。尤其是在彭德懷的教導和說服下,他的思想發生了重要的變化。彭德懷後來回憶說:“高福源係北京的大學生,東北講武堂畢業,和張學良關係好,有相當強烈的抗日要求。我們待之如賓,同他多次談抗日救國的道理,談蔣介石不抵抗主義,利用‘剿共’削弱東北軍,以至消滅東北軍。請他參觀我們紅軍,觀看我軍演出話劇、抗日歌曲。他認為我們抗日是真的。但他對共產黨抗日有許多疑問,最主要的是:國際主義與愛國主義怎樣結合?我根據毛主席在瓦窯堡會議講話的精神,采取民主討論方式,同他談了兩天一晚。他要求去被圍在甘泉的一一?師,我同意他去。”《彭德懷自述》,人民出版社1981年12月第1版,第208―209頁。

  彭德懷遂指派時任紅一方麵軍政治部秘書長兼統戰部部長的周桓同高福源一起到甘泉去向東北軍進行喊話。

  周桓(1909―1993),遼寧東溝人。1929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次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30年5月到湘鄂贛根據地加入紅軍,任紅五軍政治部秘書,紅三軍團政治部秘書處長。後曆任紅三軍團政治教導隊政治委員、軍團政務處處長、政治保衛分局執行部部長,紅一方麵軍總政治部地方工作部部長、中央警衛師政治部主任、紅二十三師政治部主任。長征途中任紅八軍團政治部破壞部部長、幹部團上幹隊政治委員、紅一方麵軍政治部秘書長兼敵工部部長。長征到達陝北後,兼任紅一方麵軍政治部統戰部部長。

  當時在甘泉城指揮固守的是東北軍第六十七軍第一?七師所部。高福源進城後向守城的負責人介紹了中國共產黨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策,使之對中國共產黨的抗日統一戰線有所了解。②③④⑤《彭德懷年譜》,第134、209、136、134、134頁。

  彭德懷回憶說:“數天後,他(指高福源)從甘泉城內回來了。他對我說,抗日救亡大事依靠共產黨和紅軍。紅軍與人民的關係,表現了共產黨是真正愛國愛民。”②在紅軍與東北軍第一?七師的關係初步建立之後,彭德懷派周桓帶著二三十垛豬、牛、羊肉和柴米等物資,於1936年1月上旬送到甘泉東北軍駐地,以示慰問。③。

  彭德懷在指派周桓和高福源向甘泉守敵做工作的同時,收到了甘泉守敵領導人的來信。彭德懷遂於12月31日致電毛澤東、周恩來:甘泉城敵師張(文清)參謀長和三位營長共同來信,言他們對紅軍主張深表同情,唯其家屬多在長安附近,因此顧慮頗多。他們願設法與紅軍暫定抗日協定,退出甘泉歸還主力。④彭德懷在電報中指出:其實退出甘泉歸還主力一事,明知不可能,其所以這樣提出,似試探我方態度。我可利用這一談判,加深宣傳,爭取做到互不打槍。⑤。

  毛澤東和周恩來收到彭德懷的電報後,即於次日,也就是1936年1月1日,複電彭德懷:“原則上同意甘泉敵人歸還其主力,但須向其指出,要抗日須與紅軍合作,且須影響和組織其他東北軍一同抗日。”②《毛澤東年譜(1893―1949)》上卷,第502―503、503頁。

  電報還指示彭德懷:“交涉宜努力進行,要處處表示我們誠意。隻要其加入抗日,一切條件無不可以磋商。”②。

  1936年1月1日,西北軍委在瓦窯堡東北的齊家灣大操場舉行了盛大的運動會。運動會前舉行了閱兵式。周恩來領導全體指戰員宣讀了抗日誓詞,並發表了講話。周恩來在講話中號召東北軍與紅軍攜起手來共同抗日。閱兵式後,舉行了田徑比賽和軍事技能比賽。這次運動會和閱兵式,還特意邀請解放軍官訓練班的學員參加,以共同迎接新的一年的開始。《周恩來年譜(1898―1949)》修訂本,第303頁。

  1936年1月上旬,高福源向彭德懷提出了返回東北軍,勸說張學良放棄反共政策,與紅軍停戰,聯合抗日的意向。彭德懷回憶說:“某晚,他(指高福源)又來我處,談到張學良等都要求抗日,東北軍要求打回東北去是普遍的,關鍵在張學良。如張(學良)能了解紅軍的真實情況,在抗日問題上是可以合作的。我說,你就回西安去,做這件工作,他高興極了,問:‘你們真敢於放我回去嗎?我若回去,一定不辜負紅軍對我的優待。’我說:‘你什麽時候去都可以。’他說:‘明早?’我說:‘好吧!歡送你。’送給他二百元,派騎兵送他到王以哲軍防線以外。”《彭德懷自述》,第209頁。

  高福源到達洛川後,經過他在東北講武堂的同學、時任東北軍第六十七軍參謀處處長佟鐵肩的轉達,才得以與王以哲見麵。王以哲(1895―1937),字鼎方。黑龍江賓縣人。1922年畢業於保定軍官學校第八期步兵科。後投身於東北軍,曆任排長、連長、營長、團長等職。1928年,任陸軍第十九師師長。九一八事變後,任北平軍分會一處處長,兼第一?七師師長。1933年2月,任第六十七軍軍長,參加了長城古北口對日作戰。1935年4月,被授予陸軍中將。1935年9月,調往陝北,軍部駐於洛川。高福源向王以哲匯報了他在紅軍中的情況,並轉達了紅軍願意和東北軍實現停戰,聯合抗日的意見。高福源還提出要麵見張學良將軍。張學良在此之前曾囑咐王以哲在前線尋找共產黨的線索,王以哲遂立即向張學良報告。

  張學良接到王以哲的報告時,正在陝北綏德視察第八十四師師長高桂滋的防務。當時與張學良同去綏德的栗又文回憶說:“張(學良)在乘飛機回西安前,忽然接到王以哲由洛川來電,說高福源被釋放回洛川,問張(學良)是否到洛川降落。張(學良)讓我複電說不到洛川降落,讓王(以哲)把高福源密送西安。”《張學良在一九三六》,第17頁。

  張學良在和高福源會見時,表示要麵見紅軍代表,商議抗日大計。

  張學良在會見高福源後,即命王以哲將高福源迅速送回甘泉。王以哲並讓高福源轉交他寫給彭德懷的一封信,王以哲在信中表示,願意停止內戰,聯合抗日,並告知日本已退還了沒收東北軍第五十三軍軍長萬福麟的財產,蔣介石對東北軍第五十一軍軍長兼甘肅省政府主席於學忠以甘肅、青海為誘餌,陰謀分裂東北軍等情況。中共黨史人物研究會編:《中共黨史人物傳》第42卷,陝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12月第1版,第348頁。

  高福源回到甘泉後,即向周桓作了匯報。彭德懷接到周桓的報告,立即電告毛澤東和中共中央。

  1月15日,毛澤東致電彭德懷,提出同東北軍談判的條件為:全部軍隊停戰,全力抗日討蔣;目前各守原防互不攻擊,互派代表商定停戰辦法;提議組織國防政府、抗日聯軍;請表示目前東北軍可能采取之抗日討蔣最低限度之步驟(不論是積極的或消極的);立即交換密碼。《毛澤東年譜(1893―1949)》上卷,第505頁。

  
更多

編輯推薦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戰國時期社會轉型研究
3俄羅斯曆史與文化
4正說明朝十八臣
5中國式的發明家湯仲明
6漢武大帝
7詠歎中國曆代帝王
8大唐空華記
9紅牆檔案(二)
10紅牆檔案(三)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紅牆檔案(四)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一)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與刀:日本文化諸模式

    作者:美 魯斯·本尼迪克特  

    紀實傳記 【已完結】

    作者運用文化人類學研究方法對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礎、社會製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進行分析,並剖析以上因素對日本政治、軍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麵曆史發展和現實表現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義的兩種事物...

  • 目擊天安門-(二)

    作者:韓泰倫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選擇了中國政治變遷的聚焦點--天安門這一獨特的視角,完整係統地記述了天安門曆經的滄桑巨變,挖掘出中國100多年,特別是建國50年來天安門地區發生的政治事件的內幕秘聞,是一部中國的近現代史的展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