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43章 教育和科學(2)

  上麵的淺顯論述,說明十二大為什麽把教育提到戰略重點的地位。

  農村教育改革問題。農村教育事業要更快地發展,更好地適應農村經濟的發展,適應廣大農民發展生產、勞動致富、渴求人才的要求,必須從實際出發,有領導有步驟地進行改革。

  普通教育的改革重點是中等教育結構改革,並應從這裏突破,帶動教育各個方麵的改革。農村教育的改革內容相當廣泛,涉及到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農民教育和幹部教育等各級各類教育事業,涉及到教育的結構、教育的領導管理體製以及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等各個方麵。從實際情況看,重點應該放在中等教育結構改革上。我們的中等教育單一化的問題嚴重。這是一種畸形狀態,與經濟發展的要求極不適應。翻一翻世界教育史,沒有哪一個國家辦教育是小學、初中、高中這樣單一的類型。“文化大革命”以前,我們的教育結構也不是這樣。那時實行劉少奇同誌提出的“兩種教育製度”,各種教育比例還比較合理。中等教育單一應該看作是“文化大革命”造成的惡果之一,必須堅決改變。改革的方法是發展職業教育,要把一些普通中學改成農村職業中學,實行多層次、多形式辦學的體製。

  教育改革必須有利於更好地貫徹黨的教育方針。黨的教育方針反映了我國社會主義教育的特征,也明確了我們辦教育的目的和培養人才的質量標準。我們在農村辦教育,就是要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服務,為農業現代化服務,為廣大農民富裕起來服務。要培養有社會主義覺悟的、有文化基礎知識的、有一定職業技能的新一代農民和農村需要的各方麵的建設人才。當然,也要為高等院校輸送新生,但這畢竟是少數。如果農村教育不為農村服務,不為農民服務,那就違背了黨的教育方針。

  進行教育改革,要把提高教育質量作為必須牢牢抓住的中心環節。改革的目的就是要提高教育質量,不能降低教育質量。教師是改革的依靠力量,是提高教育質量的關鍵。因此,改革要有利於調動教師的積極性,有利於提高教師的政治素質和業務素質。改革不能亂改,不能搞一刀切。

  目前,農村教育改革還處在開始階段,缺乏經驗,許多問題需要逐步探索。我們要加強教育科學的研究,掌握教育工作規律,防止盲目性,防止簡單的照搬照套。我們領導同誌一定要深入實際,進行調查研究,搞好試點,總結經驗,精心地做好指導工作。

  我們這次會議專門研究農村教育問題,並不是說城市教育不重要,或者說沒有什麽問題了。比較來說,農村教育是我們整個教育事業最薄弱的部分。我們省2800多萬人口,農村有2300多萬,普及小學教育的任務主要在農村,中等教育結構改革看來也要從農村突破。農村教育是個大頭。中國的教育離開8億農民,就談不上教育的普及、提高和發展,也談不上中國的特色。所以,我們要把農村教育放到整個教育事業的重要地位上來,首先認真抓好。農村教育事業搞好了,也會紿城市教育提供借鑒,推動整個教育事業的發展。

  五、學習考察調查研究沈陽市重視煤氣廠建設

  (1984年3月31日)“文化大革命”前,沈陽市就決定修建煤加壓氣化廠,魯奇爐都運到了,因“文化大革命”未能動工。直到1979年11月,才正式開工。1981年1月7日又停了半年。現已大部建成,準備今年7月1日試車,10月1日正式送氣。

  這個廠位於沈北煤田的邊沿,距沈陽市區12公裏,占地23萬平方米。氣化用煤是沈北煤田的劣質老年褐煤,熱質為2800到3400大卡,含灰量為26%到30%,含水量為15%到20%。加工為煤氣後熱質可提高到3800到4000大卡。煤田貯量11億噸,可采量為六七億噸。煤礦的年產量為110多萬噸。礦井距廠最近的900米,最遠的9公裏,礦區和煤氣廠間修有專用鐵路。

  這個煤氣廠的設計分為兩期工程。現在興建的一期工程可以吃掉沈北煤礦產量的一半,二期工程建成後可全部吃掉。日產煤氣54萬立方米;年產52萬噸,二億立方米。一期工程建成後,可解決部分工廠和40%居民戶的燃料。沈陽市現有用管道煤氣的居民20萬戶,用液化氣的12萬戶,約占居民戶的40%。二期工程建成後,可全部解決沈陽市居民和工廠的燃料。

  一期工程原計劃投資1.26億元,估計約需1.4到1.5億元。修建市區輸氣管道780公裏,完全靠集資。市上規定,居民戶每戶由所在單位拿230元;工業日用一立方米氣拿180元。總共約需投資2億元左右。

  據介紹,沈陽市煤氣價格是解放初定的,比較低,民用為0.06元,工業用為0.13元。成本約在0.1元左右。由於民用量大,所以價格如果不調整,投產後還要賠錢。煤氣燃燒生產時,回收的焦油、酚水、硫化氫、二氧化碳、甲醇、硫磺、燒堿等副產品,可以補上一部分或全部虧賠。

  丹東市工業發展迅速

  (1984年4月5日)丹東市地處遼寧省東南鴨綠江岸,轄四縣一區,麵積1916平方公裏,人口264萬。1983年工農業總產值36億。其中,農業7.8億元,工業28億多元。工業產值中,市屬工業15.6億元,區縣工業6.25億元,中央屬企業4000萬元,省屬企業5億多元。1983年,實現利潤2.6億元,上交稅收3.5億元;市財政收入6090萬元,機動財力600萬元左右。丹東市區有人口55萬,1983年生產工業產值15億多元。

  全國解放時,丹東是個綜合工業城市,偏於重工業。抗美援朝戰爭中,所有市屬以上的工廠都遷到內地。戰爭結束後,隻遷回一個絲綢廠;後來,從上海遷來製革廠、化妝品廠和一個電子工業廠。1964年,國家投資興建了儀表工業。其餘的工業都是在1964年調整後用“滾雪球”的辦法逐步發展起來的。現在,丹東已成為一個以輕工業為主的工業城市,輕工業產值占工業產值的72%。丹東工業化比較大的行業有:紡織,產值8.4億元;輕工,產值7.1億元;電子工業,產值1.7億元;機械,產值1.6億元;化工,產值1.7億元;儀表,產值3900元。

  十一屆三中全會後,丹東的工業發展比較快。1978年到1983年,每年平均遞增10%(輕工業為11.2%,重工業為7.1%)。在調整中,他們一方麵以產品為“龍頭”,組織聯合體進行“一條龍”生產,使一些適銷產品產量提高,產量增加。如丹東手表廠,原來年產100萬隻,銷路比較好。在調整中成立丹東手表公司,將造船廠、無線電六廠等產品銷路不好的廠子改為生產手表的元件廠,迅速形成年產300萬隻的能力。現在,在手表公司下屬21個生產元件的專業化廠和一個總裝廠。各廠實行獨立經濟核算,任務不滿的自己找活幹。生產的元件不合格的總裝廠可以拒收,虧損由各廠自己負責。手表公司現在生產女表、統一機芯表、經濟表三類近八十個花色品種。去年,實現利潤2600萬元。另一方麵,組建全民和集體的聯合企業,既有利於解決投資問題,又可以不受全民招工名額的限製,利於使一些適銷產品盡快擴大生產能力。如丹東無線電13廠是大集體廠子,生產的調諧器(高頻頭)銷路很好,但沒有投資,發展困難。無線電六廠是國營廠,生產的晶體管銷路不好,大部分工人和骨幹都轉為生產手表元件了。市裏便用六廠的牌子和46個老弱職工與13廠合並聯合,生產高頻頭。1980年國家投資200萬元,從日本引進一條生產線,1983年生產154.5萬個,今年計劃為200萬個。實現利潤,1982年400多萬元,1983年1057萬元。產品連續三年在國家評比中總分第一,去年獲銀質獎。

  丹東市工業為什麽發展這樣快,印象比較深的有以下幾點:

  1.指導思想明確。丹東市委的同誌說,他們在工業發展的指導思想上有六個轉變:(1)將以產值為目標組織生產轉變為以經濟效益為目標組織生產,經濟效益的標誌是利潤;(2)將單純增加產量求效益轉變為推行新技術、科學管理求效益;(3)將條塊體製轉變為專業化組織生產的體製;(4)將單純增加推銷人員開銷路轉變為主要以增加花色品種、以優質產品開銷路;(5)將單純重視生產投資轉變為重視開發技術投資;(6)將單純生產型企業轉變為生產經營型企業。在工業發展方向上,他們分析了解放後丹東工業的曆史,看到兩次調整丹東都是上輕工業,使經濟得到迅速好轉。他們風趣地說,“丹東是靠調整發的財”。他們改變過去單純追求綜合性工業結構的思想,確定了大力發展輕工、紡織、電子工業的方向。

  2.有一批“拳頭”產品。丹東的同誌講,在現在搞活經濟的情況下,工業發展競爭激烈,競爭的直接對手是全國、甚至是全世界最先進的產品。一個產品要在競爭中站得住腳,就必須提高質量,降低成本。他們在工業生產中,重點發展適銷對路的日用消費品。他們從1600多個品種中選出成本低、耗能少、效益高、銷路好、在市場有影響的品種做為重點發展對象,形成了一批“拳頭”產品。現在,丹東有16個產品獲國家銀質獎,12個被評為部優質產品,74個被評為省優質產品。在全國有影響的產品有:調諧器(高頻頭);絲調是國柞蠶絲綢重點產地,四個產品獲國家銀獎;民用電台,獲國家銀質獎;膠鞋,獲國家銀質獎;自來水筆,兩個品種獲國家銀質獎;手表、電視機、玻璃製品、黃海牌汽車、自行車外胎、經編織品、照像機等產品,都在全國有較高的信譽。

  3.積極搞技術引進。從1979年到1983年,丹東用2900萬美元引進70多個項目,更換了一些產品的關鍵設備,擴大了生產,提高了產品的質量和產量。他們在引進中,很注意對引進技術的消化和吸收,把一些適用的先進技術用到老產品上去。同時,他們還積極搜集其他省市和單位引進設備的技術資料,進行研究,結合自己的情況加以利用。

  4.重視研製新產品。近幾年,丹東與50多個大專院校,科研單位合作,研製出新品種上百個。去年,在全國新產品展覽中,有60多種產品獲“飛龍杯”獎。

  丹東在經營管理的改革上突出有兩點:

  1.推行“責任狀”。丹東現在對工業的管理,普遍采取簽訂類似“軍令狀”的“責任狀”的辦法。市與公司,公司與廠都簽訂了“責任狀”。“責任狀”寫清對各項經濟技術指標的要求、獎懲辦法、各自承擔的責任。簽訂“責任狀”後對企業和幹部的管理辦法都做了一些改變。對幹部管理采取生產管到哪裏,幹部管到哪裏的辦法。公司的經理和書記由市上任免,副職由經理提名市裏任命;廠長、書記由公司任合,副職由廠長提名公司任命;廠裏的幹部由廠長任免。新提的幹部的待遇按新任職務對待,工資不變;若不稱職,免職後仍按提升前的待遇對待。對生產經營管理的權限也視情況做了一些下放,實行後效果很好。

  2.工商聯營聯銷,解決了工商矛盾。過去,隨著經濟調整,市場變化,工商矛盾日趨尖銳。1982年前,工業產品的90%以上靠商業銷售;1982年,工業自銷增加到40%左右;1983年,工業自銷達到70%以上。工業自銷人員也逐步增大,1982年為1600人,1983年達5300多人。商業局與工業競爭,隻好讓利,1983年僅手表、金筆、牙膏、膠鞋四項產品,利潤比1982年減少389萬元,下降83.6%。結果工業感到精疲力盡,商業虧損,形成工商相爭,兩敗俱傷。根據這個情況,市裏決定組織銷售聯營,成立了手表、電視機、金筆、牙膏、紡織品五個聯營公司,負責這些商品的銷售。聯營公司設董事會和經理,工商雙方各出一名董事長、副經理或副董事長、經理,人員由工商雙方組成。公司資金獨立,利潤根據協議按5:5或4:6分成。工商雙方風險共擔,利益均沾。這樣,把商品的生產和銷售統一起來,利於工廠根據市場需求的變化及時調整產品的品種、花色和規格。實行聯營後,工商協調,產銷兩旺,工商兩家都比較滿意,促進了經濟的發展。無錫市貫徹調整方針實現經濟起飛

  (1984年6月)無錫市是我國著名的輕紡工業城市。去年,江陰、無錫、宜興三縣劃歸該市領導。全市總麵積為4650平方公裏,人口387萬。工礦企業2784戶,其中全民所有製企業423戶,集體所有製企業2344戶(含鄉辦企業1777戶)。中外合資、國家集體聯營17戶。中央屬企業16戶。省屬企業68戶。大型企業12戶。此外還有村辦企業3917戶,產值占全市工業總產值的22%。

  1949年至1978年的30年間,該市工業產值翻了四番。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經濟有了新的起飛。1983年工業產值達到8.69億元,比1979年增長87%,平均每年遞增13.4%。農業產值24.13億元,比1979年增長60%,平均每年遞增12.9%。對外貿易增長兩倍。財政收入12.24億元,平均每年遞增5.4%。五年累計財政上繳55.7億元。今年工業總值將實現第五次翻番。

  城市建設相應發展,人民生活有所提高。三中全會以來共安排了163萬人就業,全市已無待業人員。建成住宅234萬平方米,相當於1949年至1978年建成住宅麵積總和的1.65倍。城市居民由人均住房4.12平方米提高到5.3平方米。城市其它基礎設施均有改善。

  五年來,無錫市經濟能夠持續迅速地、健康地發展,是與切實進行經濟調整分不開的。突出特點是:

  一、調整經濟結構,大力發展輕工業,促使輕重工業協調發展。無錫市輕工業基礎比較好,1958年以後強調發展重工業,使輕工業在整個工業中的比重逐年下降,從1958年的81%下降到1978年的51%。而重工業發展過快,導致輕重工業比例失調,工業發展速度減慢,生產與生活之間矛盾突出。三中全會後,該市貫徹“八字方針”,首先進行經濟結構的調整,發揮輕工業的傳統優勢。市政府成立了調整工作領導小組,調查研究,統一規劃,調整投資政策,將輕工業投資從占工業總投資20%提高到70%。並在各方麵實行優惠,大力扶持,使輕工業得到很快發展。輕工、紡織、家用電器產品每年平均以15%以上的速度增長。到去年底,輕工業產值在整個工業產值的比例由51%上升到57%。其中部分消費品生產增長很快,1983年,自行車產量達到227萬輛,錄音機11.3萬台,電風扇20萬台,電視機25萬台,收音機360萬台,與1978年相比,自行車增長10倍,錄音機增長262倍,電風扇增長68倍,電視機增長45倍,收音機增長9倍。

  其次,調整產品結構,拉短線,縮長線,創優質名牌,開發新產品,改變輕工業內部結構。五年中,製成新產品2010個(已批量生產1046個)。380個產品獲各級頒布的質量獎。紡織工業實行棉改化,化纖布比例由8%提高到48%。窄改寬,寬機由14%增加到38%。低改高,發展中、高檔產品。素改花,增添色澤鮮豔品種。內貿改外貿,外貿比例由20%上升到26%。同時,增加印染設備,平衡紡織、印染能力,組織特小批量生產,承接任務起點由10000米下降到500米,實現紡織產品穿、蓋、裝飾生產係列化。目前,無錫市輕紡產品90%以上適銷對路。

  再次,利用重工業技術裝備優勢,擴大服務領域,開拓潛在市場。全市40戶重工業企業,有37戶發展了第二產品,為輕工業提供了32項、2.75萬台專用設備,並生產了各類家用電器。在重工業等部門配合下,無錫市的包裝工業已形成擁有五個行業的新的產業部門。

  二、結合調整,組織企業聯合改組。無錫市在調整過程中,采取多種形式促進企業聯合。這些形式有城市與社隊通過產品有償“脫殼”;零部件和工藝配套協作,組成比較鬆散的聯合;有縣、社、隊與城市、大學、科研單位掛鉤,聯合開發新產品或進行科研成果轉讓,清華大學已經在該市成立了開發中心;有以市縣拳頭產品為主體,組織“一條龍”生產;也有組織經濟實體,擴大生產能力,進行技術改造和工商、工貿聯營,實現產銷統一。以上聯合形式共有5類12種。

  聯合取得了明顯的經濟效益。如橡膠廠和輪胎廠聯合後,使皮輥、皮圈生產從每年0.6億提高到1億件。自行車輪胎廠與化肥廠合並,投資沒有增加,自行車輪胎產量卻增長了333%。袖珍收音機在聯合中進行技術改造,減少零部件22個、工序14道,成本下降40%,功能增加25%,質量超過上海同類產品,今年產量可達600萬至650萬隻,比1978年增長17.5倍。到去年底,全市已有13個專業公司,9個總廠,聯營合營企業59個,參加聯合的企業共有256個,占市區企業的39%。1982年聯合企業的產值占市區工業總產值的54.5%,占利稅總額的66.8%。

  此外,無錫市還組織了專業化生產中心,把48個電鍍點、34個熱處理點合並成二個電鍍中心和三個熱處理中心。今年將對34個鑄工點和八個鍛造點進行撤並。

  三、經濟與社會協調發展。30年來,無錫市城市建設比較落後。市內布局零亂,道路、橋梁狹小,每人占有道路僅有2.6平方米。社會公用設施簡陋,住房嚴重短缺。無房戶和人均住房在2平方米以下的就有4600多戶,並且每年有6000對新婚夫婦申請住房。隨著經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去無錫旅遊的國內外遊客年平均達一千萬人左右。自行車每年增加4萬至5萬輛。市內交通擁擠,道路阻塞,群眾反響強烈。

  無錫市在調整經濟中,加強了城市建設,非工業投資的一半以上用於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全市開發了三個新區,城市住宅、市政公用、商業服務、文化娛樂、醫療衛生統一開發,配套建設,並將一部分工廠有計劃地遷到郊外,使城市布局合理,生產與生活之間的矛盾逐步緩和。

  無錫市經濟調整取得了顯著成績,但他們認為經濟結構的調整不能一勞永逸,今後工業發展的重點應放在電子工業和機械工業的結合點上,大力發展微處理機,逐步向技術密集型和智力密集型方向發展。今年他們進一步加強了調整領導小組,吸收銀行、稅行部門參加,將經濟調整和體製改革結合起來,爭取調整工作有新的突破。具體安排是:現有的專業公司完成企業化過渡,取消有關專業局。籌建10個新公司,12個總廠,發展37個新的聯營企業,組織63個協作配套項目,並且衝破地區分割,與上海、杭州、北京市組織8個合營項目,發展橫向經濟聯係。調整、轉產20個企業的產品,下放給縣,帶動鄉鎮工業的發展。同時解決54個與城市環境保護、消防、交通等有關的問題。

  渭南地區要搞好橫向經濟聯合這是章澤在中共渭南地委座談會上的講話。標題為編者所擬。

  (1986年9月6日)這次來渭南停了四天,走了渭南、華陰、潼關三個縣、市,同地、市、縣的領導同誌分別進行了交談,並在華陰召集秦嶺發電廠、黃河工程機械廠、華山冶金車輛修造廠、西北第二合成藥廠的領導同誌座談,看了渭南市農業技術推廣中心、秦嶺發電廠和潼關造船廠,了解了不少情況,特別是發展橫向經濟聯合方麵的情況,很受教益。

  我們陝西工業的發展,有兩個高潮:就是“一五”時期和三線建設時期。在這兩個期間,中央在陝西大量投資,興建了一批大中型企業。當然,三線建設在方針上有錯誤,搞山、散、洞,給以後帶來許多問題;有的基建項目也沒有完成,形不成配套生產能力。

  這麽多大中型工廠擺在陝西,應當說對陝西工業的發展,對陝西整個經濟的發展,有很大作用。可是,過去一段時間裏,我們對這些廠子的作用認識不夠,沒有把它們看成是帶動和促進地方經濟發展的力量,有的人甚至看成包袱。地方上同這些大廠子除了供應糧食、蔬菜等關係以外,別的來往甚少,頗有點“雞犬之聲相聞,老死不相往來”的味道,地方上如何為大廠服務,我們注意不夠;如何利用和依托大廠的力量來發展陝西經濟,我們也抓得差。這次我來看了幾個地方,情況變了,而且變化很大。地方上同中央、省屬廠的來往增加了,在經濟上技術上搞橫向聯合。華陰縣沿公路線擺了好幾個大廠。現在縣上的領導同誌不僅跑農村,也到這些廠子裏去了解情況,商談開展橫向經濟聯合。

  渭南地區同省內外的橫向經濟聯合開展得比較廣泛。地、縣領導同誌做了大量工作,辦了不少事情。渭南市已有112家企業同省內外148個單位進行經濟技術協作,引進資金、技術、人才和設備,搞活了經濟。過去,人們隻知道渭南市有“時辰包子”,現在他們從外麵引進了德州扒雞、天津大麻花、狗不理包子、北京燒麥、新疆手拉麵、川菜等名特食品,生活豐富多了。潼關縣利用當地資源優勢,外引內聯,辦起了黃金選煉廠、大理石廠、水磨石廠。黃金產量去年達到一萬多兩,受到省政府的獎勵。潼關過去沒有造船工業,現在從武漢引進技術和人才,從渭南市請來一名造船工程師,新建了黃河造船廠。我去看了他們製造的渡輪,這是發展橫向經濟聯合的成果。回去以後我要宣傳你們這裏成功的事例。當然,發展橫向經濟聯合,現在還處於起步階段。你們同周圍中央、省屬廠的協作,也才剛剛開始。總的看來,意向性的協商多,達成協定的比較少;廠同廠之間的聯合多,廠同鄉鎮企業的聯合比較少;聯合的規模不夠大,巨大的潛力還沒有充分發揮出來。

  加強同中央、省屬廠的聯合協作,首先應當做增進彼此了解的工作。地方和工廠雙方,都要了解對方有些什麽優勢,在經濟技術有些什麽問題要解決,彼此間可以做些什麽事情。現在地方上還不大了解工廠,工廠也不大了解地方。有的大廠同外省市聯,不同當地聯,似乎地方上沒有什麽可聯的;地方上有的也認為一些大廠不景氣,自顧不暇,不肯去聯。這些看法都應當改變。搞好聯合是雙方共同的需要,不僅可以促進大廠生產的發展,也可以促進地方經濟的振興。要改變這種聯遠不聯近、聯大不聯小的狀況。希望地、縣一年切實抓一兩次,連續抓上幾年,使地方上同大廠的經濟聯係越來越密切,互助互利,共同發展。

  幾個大廠的同誌在座談中反映,他們有些困難,主要是夫妻分居、孩子上學、看病治病、社會治安等問題,希望解決。這些問題,地、縣能解決的應該解決,不能解決的,向省上反映,請省上幫助解決。華陰沿夫水、桃下、華山、孟塬鎮擺了一些工廠,說是帶狀城市,實際上隻有帶狀,還沒有建成城市。看來小城鎮建設必須搞,不然,一個工廠就是一個小社會不行。可以先抓規劃,建設起三個小城鎮,再隨著經濟的發展,把小城鎮逐步連接起來,形成一個帶狀城市。華陰縣委在夫水鎮搞了一個規劃,正在修建一條商業街,工廠對這件事很支持。我們過去忽視城鎮建設,欠帳比較多,現在光靠縣上搞,財力物力上有困難,可以和工廠合作搞。辦教育、醫療,解決子女上學和職工看病的問題,地方上也可以跟工廠協商共同搞。這樣搞幾年,就會見成效。夫妻長期兩地分居是不合理的。人家從外地來陝西,支援三線建設,十幾、二十幾年了,至今分居問題還解決不了!不能老是認為無能為力,該解決的要積極設法解決。工廠領導同誌反映,技術人員外流還沒有停下來,不僅外省籍的人流走了。陝西籍的人也因有些困難得不到解決流走了。總之,工廠反映的這些困難,我們要注意幫助解決,為工廠服務,給他們創造良好的生產環境。

  
更多

編輯推薦

1中國股民、基民常備手冊
2拿起來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周秦漢唐文明簡本
5從日記到作文
6西安古鎮
7共產國際和中國革命的關係
8曆史上最具影響力的倫...
9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浙江抗戰損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結】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國古代皇家禮儀

    作者:孫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內容包括尊君肅臣話朝儀;演軍用兵禮儀;尊長敬老禮儀;尊崇備至的皇親國戚禮儀;任官禮儀;交聘禮儀等十個部分。

  • 中國古代喪葬習俗

    作者:周蘇平  

    科普教育 【已完結】

    該書勾勒了古代喪葬習俗的主要內容,包括繁縟的喪儀、喪服與守孝、追悼亡靈的祭祀、等級鮮明的墓葬製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內容。

  • 建國以來劉誌丹研究文集

    作者:中共陝西省委黨史研究室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收錄對劉誌丹同誌的研究文章,包括《論劉誌丹對中國革命的重大貢獻》、《劉誌丹在創建西北革命根據地的地位和作用》、《劉誌丹對西北革命根據地黨的建設的貢獻》、《共產黨人的楷模》、《劉誌丹在黃埔軍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