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二 元雜劇的體裁與結構

  前麵我們已經說過,雜劇的體裁必須是代言體。所謂代言體是對敘事體而言的,敘事體由演唱者敘述故事情節的發展,而代言體是由戲中角色的言行來展現故事情節的發展;敘事體可以由演唱者一人或數人敘述故事中所有人物的言行,而代言體,故事中有多少人物,就需要有多少角色來扮演。因而代言體比敘事體更加生活化。在結構上,雜劇由歌曲、楔子、賓白、角色、科範、砌末道具、題目正名組成。現分述於下。

  歌曲元雜劇中的歌曲是散曲中的套曲,每一套曲稱為一折,每一個雜劇通常以四折組成,少數也有五折甚至六折的,那是雜劇中的變體。每一折相當於現代戲劇中的一幕。那麽什麽是套曲呢?這是研讀關漢卿戲曲作品必須了解的。

  套曲是散曲中的一種形式。散曲是在詞和民間小調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新詩體,它分南曲和北曲,雜劇中歌唱的曲屬於北曲。散曲分“小令”、“合調”、“套曲”三種。因為散曲是用來歌唱的,所以它必須依據宮調音律來填詞。所謂宮調,是指樂曲基本音律的名稱,相當於現代音樂中的A 調、C調、D 調、F 調等。我國古代的音律,分宮、商、角、徵、羽、變宮、變徵七聲,相當於現代音樂中的“1234567”。音律分黃鍾、大呂、太簇、夾鍾、姑洗、仲呂、蕤賓、林鍾、夷則、南呂、無射、應鍾十二律。七聲乘十二律,可得八十四調;但在實際應用中隻有正宮、仲呂宮、道宮、南呂宮、仙呂宮、黃鍾宮六宮,和大石調、小石調、高平調、揭指調、般涉調、商角調、宮調、商調、角調、越調、雙調十一調。這些宮調都表現了不同的情緒:仙呂宮清新綿邈,南呂宮感歎悲傷,仲呂宮高下閃賺,黃鍾宮富貴纏綿,正宮惆悵雄壯,道宮飄逸清幽;大石調風流蘊藉,小石調旖旎嫵媚,高平調條拗滉漾,般涉調拾掇坑塹,歇指調急並虛歇,商角調悲傷宛轉,雙調健捷激嫋,商調淒愴怨哀,角調嗚咽悠揚,宮調典雅沉重,越調陶寫冷笑。在每個宮調中,還包括許多不同的曲調,也就是曲牌。每個曲牌都有自己的譜式,規定著一定的句式、字數、平仄和韻腳。如果對作曲有興趣的話,要了解每個曲牌的譜式,明代朱權的《太和正音譜》,對三百多個曲牌的譜式和平仄聲韻都有詳細的說明,可以查閱參考。

  我們知道,對平仄聲的掌握是件麻煩的事,這裏介紹古人列舉的三十二字掌握平仄聲的簡易方法,隻要能熟練地掌握這三十二個字的平仄,那麽其他的字就可觸類旁通。這三十二個字是:

  1.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這十個字依次為:入去平去上入入入上入。

  2.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這十個字依次為:入入上平去上平平平上。

  3.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這十二個字依次為:上上平上平上上去平上入上。

  不過北曲的平仄葉韻和詩詞還有些不同,北曲中的入聲字,“入聲三派”

  分別歸到平上去三聲之中了。曲的葉韻比詩詞寬,平上去三聲可以互葉,但曲的平仄比詩詞嚴,平聲要分陰平陽平,仄聲要分上聲去聲。這方麵也務須注意。

  以上我們講過曲有小令、合調、套曲三種形式,現在我們來講講這三種形式的體製:1.小令。體製短小,是一首獨立的歌曲,相當於一首詩或詞。它隻在宮調中選用一個曲牌。

  2.合調。又稱“帶過曲”,它是由兩至三首曲調組成的,但不能超過三調,以兩調最為通行。這兩三首曲調必須選用同一宮調中能夠銜接的曲調組成。

  3.套曲。通稱“套數”,又稱“散套”,也稱“大令”。它至少由同一宮調中兩支曲牌聯合組成一個整體,全套各調必須同韻,每套必須有“尾聲”,以表示一套的首尾完整,同時也表示全套結束。雜劇的歌曲就是套曲,每套一折。在雜劇中每折隻可一人獨唱,其他人物隻有對白,偶爾有其他配角唱的,也隻是尾曲。有的劇本,全劇由一人獨唱,演唱者都為劇中主角,末角唱的稱為“末本”,旦角唱的稱為“旦本”。

  以上我們談了雜劇結構組成部分中的歌曲,現在我們來談雜劇結構的其他組成部分。

  楔子每個雜劇通常為四折,由於這一格局的限製,劇作家為了取得一種伸縮的餘地,往往在全劇的前麵加一個近於序幕的小場子,或在折與折之間加上一場過場戲,這種小場子或過場戲就稱做“楔子”。它可以交代或聯係劇情,也可以介紹人物,如果有些內容在某折中不能包含時,也可以加一個楔子。

  總之,楔子的位置是極其自由的,可以用在劇前,可以用在折與折之間,也可以不用,它的伸縮性有利於作家寫作時解除雜劇四折規定帶來的困難,從而增加了靈活性。楔子一般隻唱一二支小曲,曲牌多用[仙呂賞花時]或[正宮端正好]。

  賓白賓白就是台詞。明代薑南說賓是對話,白是獨白。“兩人相說曰賓,一人自說曰白。”(《抱璞簡記》)明代徐渭認為對話和獨白都稱為賓白,是與歌曲相對而言的,歌曲為主,對話與獨白為賓,明白易懂所以稱為白。“唱為主,白為賓,故曰賓白。白,言其明白易曉也。”(《南詞敘錄》)賓白是戲曲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元雜劇有賓白正是它區別於宋、金院本雜戲的顯著特點,是元雜劇比它以前的雜戲進步的重要標誌之一。

  角色元雜劇中的角色主要有兩類:一類是末角,是扮演劇中男角的,主角叫正末,配角有副末、衝末、外末、小末等。一類是旦角,是扮演劇中女角的,主角叫正旦,配角有副旦、貼旦、外旦、大旦、小旦、老旦、花旦、色旦、搽旦等。此外還有淨角,一般扮演劇中男角,有時也扮演劇中女角,淨的次角叫副淨。其他還有孤、卜兒、邦老、孛老、俫兒等稱呼,孤是官員,邦老是強人或流氓,孛老是老頭兒,卜兒是鴇兒或老太婆,俫兒是小孩子。這些稱呼是當時社會上人人都能聽懂的習慣用語。雜劇由於有眾多的角色化裝演出,其舞台效果和展現故事的真實感比以前的院本雜戲大大的加強了。

  科範雜劇表演中的動作叫做科範。“科範”的名稱,最早出現於唐代。《硯北雜誌》在記載廬山道士黃可立的一段話中提到了“科範”這個詞:寇謙之之蘸籙,杜光庭之科範,不如吳均之詩;吳均之詩,不如車子廉、楊世昌之酒。何則?漸近自然。

  這裏批評表演的動作程式化,比之於道士寇謙禳星禮鬥的種種儀式那樣不自然,這是錯誤的。要知道表演中的動作,雖來於日常生活,但已經加工提煉為某種程式,它比自然動作更美。這裏且不去評述《硯北雜誌》中對科範的看法,但它證明科範一詞在唐代已經出現了。元雜劇對劇中人物的心理表演和重要動作在劇本中都通過科範作出了明白的提示,它為劇情的展現增添了真實的生活氣息,使人物性格的刻劃更加細膩,同時也為演員施展表演技巧提供了廣闊的天地,如“武長於筋鬥,劉長於科範”,就是說明演員舞台表演中的某種特長。

  砌末砌末是指舞台演出時所用的道具。如《貨郎擔》中“外旦取砌末付淨科”,這裏的砌末是指金銀財寶;《陳搏高臥》中“外扮使臣引卒子捧砌末上”,這裏的砌末是指詔書、纁帶(參見清人焦循《劇說》卷一)。

  題目、正名元雜劇在每劇的末尾,用二句或四句結束全劇,前麵的一句或兩句叫做“題目”,它的作用是概括全劇的內容;後麵的一句或兩句叫做“正名”,也就是本劇的劇名。如關漢卿《魯齋郎》的題目、正名是:題目 三不知同會雲台觀正名 包待製智斬魯齋郎《金線池》的題目、正名是:題目 韓解元輕負花月約老虔婆故阻燕鶯期正名 石好問複任濟南府杜蕊娘智賞金線池

  
更多

編輯推薦

1聚焦長征...
2聚焦長征--長征中的...
3紅軍長征在湖南畫史
4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5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6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7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8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9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10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