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八記頌讚共二十首

古近體詩共六十首

  遊南陽白水登石激作南陽,唐時郡名,即鄧州也,隸山南東道。《方輿勝覽》:棗陽有白水,即白河。《一統誌》:淯水,在南陽府城東三裏,俗名白河。石激,在南陽府城東三裏,淯水環流,為一城之勝,可以禦水患而障城郭,其堅完甃石猶在。

  朝涉白水源,暫與人俗疏。島嶼佳境色,江天涵清虛。目送去海雲,心閑遊川魚。長歌盡落日,乘月歸田廬。

  遊南陽清冷泉

  《一統誌》:豐山,在南陽府東北三十裏,下有泉,曰清冷泉。

  惜彼落日暮,愛此寒泉清。西輝逐流水,(1)蕩漾遊子情。空歌望雲月,曲盡長鬆聲。

  (1)蕭子範詩:“瞑景促西暉。”

  尋魯城北範居土,失道落蒼耳中,見範置酒摘蒼耳作

  《居易錄》:魯城北有範氏莊,即太白訪範居士,失道落蒼耳中者。琦按:杜甫有《與李十二白同尋範十隱居》詩雲:“李侯有佳句, 往往似陰鏗。予亦東蒙客,憐君如弟兄。醉眠秋共被,攜手日同行。更想幽期處,還尋北郭生。入門高興發,侍立小童清。落景聞寒杵,屯雲對古城。何來吟《橘頌》?誰欲討蓴羹?不願論簪笏, 悠悠滄海情。”疑即此人也。《埤雅》:《荊楚記》曰:卷耳,一名璫草,亦雲蒼耳,叢生如盤。

  今人以葉覆麥作黃衣者,所在有之。《爾雅翼》:卷耳,菜名也。幽、冀謂之襢菜,雒下謂之胡枲,江東呼為常枲。葉青白色,似胡荽,白花細莖,可煮為茹,滑而少味。又謂之常思菜,倫人皆食之,又以其葉覆曲作黃衣,其實如鼠耳而蒼色,上多刺,好著人衣,今人通謂之蒼耳。雁度秋色遠,日靜無雲時。客心不自得,浩漫將何之?忽憶範野人,閑園養幽姿。茫然起逸興,但恐行來遲。城壕失往路,(1)馬首迷荒陂。(2)不惜翠雲裘,(3)遂為蒼耳欺。入門且一笑,把臂君為誰。酒客愛秋蔬,山盤薦霜黎。(4)他筵不下箸,此席忘朝饑。酸棗垂北郭,(5)寒瓜蔓東籬。(6)還傾四五酌,自詠《猛虎詞》。近作十日歡,(7)遠為千載期。風流自簸蕩,(8)謔浪偏相宜。(9)酣來上馬去,卻笑高陽池。(10)(1)江淹詩:“飲馬出城濠。”呂延濟注:“濠,城池也。”壕、濠,古字通用。

  (2)《說文》:“陂,阪也。”

  (3)宋玉《諷賦》:“翳承日之華,披翠雲之裘。”

  (4)《齊民要術》:藏梨法,初霜後即收。

  (5)《本草》:陶弘景曰:酸棗,今出山東間,雲即山棗樹,子似武昌棗而昧極酸,東人啖之以醒睡。蘇頌曰:酸棗,今近汴、洛及西北州郡皆有之,野生,多在坡阪及城壘間。似棗木而皮細,其木心赤色,莖葉俱青,花似棗花,八月結實,紫紅色,似棗而圓小,味酸。

  (6)《梁書》:滕曇恭母楊氏患熱,思食寒瓜。《本草》:陶弘景言:永嘉有寒瓜甚大,可藏至春。

  (7)《史記》:秦昭王詳為好書遺平原君曰:“寡人聞君之高義,願與君為十日之飲。”

  (8)鮑照詩:“從風簸蕩落西家。”

  (9)《詩·國風》:“謔浪笑傲。”

  (10)高陽池,用山簡事,見五卷注。

  東魯門泛舟二首

  《一統誌》:東魯門,在兗州府城東。

  日落沙明天倒開,波搖石動水縈回。輕舟泛月尋溪轉,疑是山陰雪後來。(1)(1)王徽之嚐居山陰,夜雪初霽,月色清朗,忽憶戴逵,逵時在判,便夜乘小船詣之。詳見十三卷注。

  其二水作青龍盤石堤,桃花夾岸魯門西。若教月下乘舟去,何啻風流到剡溪。

  秋獵孟諸夜歸,置酒單父東樓觀妓

  杜預《春秋經傳集解》:孟諸,宋大藪也,在梁國睢陽縣東北。《元和郡縣誌》:孟諸澤,在宋州虞城縣西北十裏,周回五十裏,俗號盟諸澤。

  傾暉速短炬,(1)走海無停川。冀餐圓丘草,(2)欲以還頹年。(3)此事不可得,微生若浮煙。駿發跨名駒,(4)雕弓控鳴弦。(5)鷹豪魯草白,狐兔多肥鮮。邀遮相馳逐,(6)遂出城東田。一掃四野空,喧呼鞍馬前。歸來獻所獲,炮炙宜霜天。(7)出舞兩美人,飄飄若雲仙。留歡不知疲,(8)清曉方來旋。

  (1)鮑照詩:“傾暉忽西下。”

  (2)郭璞詩:“圓丘有奇草。”李善注:“《外國圖》曰:圓丘有不死樹,食之乃壽。”呂向注:“圓丘,山名。奇草,芝草也。”

  (3)陸機《憨思賦》:“樂來日之有繼,傷頹年之莫纂。”

  (4)《詩·周頌》:“駿發爾私。”《鄭箋》雲:“駿,疾也。”

  (5)《東京賦》:“雕弓斯彀。”薛綜注:“雕弓,謂有刻畫也。”《漢書》:“逢蒙列皆,羿氏控弦。”顏師古注:“控,引也。”

  (6)《羽獵賦》:“淫淫與與,前後要遮。”

  (7)《說文》:“炰,毛炙肉也。”《韻會》:“錢氏曰:凡肉置火中曰炮,近火曰炙。”

  (8)應瑒詩:“公子敬愛客,樂飲不知疲。”

  遊泰山六首

  《史記·正義》:泰山,一曰岱宗,東嶽也,在兗州博城縣西北三十裏。

  《山東通誌》:泰山,在濟南府泰安州北五裏,一曰兗鎮。周圍一百六十裏,自山下至絕頂四十餘裏。上有石表巍然,傳是秦時無字碑。

  四月上泰山,石平禦道開。(1)六龍過萬壑,澗穀隨縈回。(2)馬跡繞碧峰,於今滿青苔。飛流灑絕巘,(3)水急鬆聲哀。北眺崿嶂奇,(4)傾崖向東摧。洞門閉石扇,地底興雲雷。登高望蓬、流,想象金銀台。(5)天門一長嘯,(6)萬裏清風來。玉女四五人,飄颻下九垓。(7)含笑引素手,遺我流霞杯。(8)稽首再拜之,自愧非仙才。(9)曠然小宇宙,棄世何悠哉。

  (1)《舊唐書》:開元十三年十月辛酉,東封泰山,發自東都。十一月丙戌,至克州岱宗頓。己醜日南至,備法駕登山,仗衛羅列山下百餘裏,詔行從留於穀口,上與宰臣禮官升山。庚寅,祀吳天上帝於上壇,有司祀五帝百神於下壇。禮畢,藏玉冊於封祀壇之石磩。然後燔紫燎發,群臣稱萬歲,傳呼自山頂至嶽下,震動山穀。

  (2)《宋書》:天子所禦駕六,其餘副車皆駕四。按《書》稱:朽索禦六馬。《逸禮·王度記》曰:天子駕六。袁盎諫漢文馳六飛。魏時天子亦駕六。六龍之義本此,餘見八卷注。鮑照詩:“千岩盛阻積,萬壑勢順索。”

  (3)孫綽《天台山賦》:“瀑布飛流以界道。”張協《七命》:“登絕巘,溯長風。”絕巘,高峰也。

  (4)鮑照詩:“合遝崿嶂雲。”

  (5)郭璞詩:“神仙排雲出,但見金銀台。”

  (6)《山東通誌》:上泰山,屈曲盤道百餘,經南天門,東西三天門,至絕頂,高四十餘裏。左思詩:“長嘯激清風。”

  (7)郭璞詩:“升降隨長煙,飄颻戲九垓。”張銑注:“九垓,九天也。”

  (8)《抱樸子》:項曼都入山學仙,十年而歸家,曰:“仙人以流霞一杯與我飲之,輒不饑渴。”

  (9)《漢武內傳》:王母曰:“雖當語之以至道,殆恐非仙才也。”

  其二清曉騎白鹿,直上天門山。山際逢羽人,(1)方瞳好容顏。(2)捫蘿欲就語,卻掩青雲關。遺我鳥跡書,(3)飄然落岩間。其字乃上古,讀之了不閑。(4)感此三歎息,從師方未還。

  (1)《楚辭》:“仍羽人於丹丘。”王逸注:“人得道,身生羽毛也。”朱子注:“羽人,飛仙也。”

  (2)《抱樸子》:仙人目瞳正方。《神仙傳》:李根瞳子皆方。按《仙經》雲:八百歲人瞳子方也。

  (3)徐幹《中論》:“蒼頜視鳥跡而作書。”

  (4)《爾雅》:“閑,習也。”《荀子》:“多見曰閑。”

  其三平明登日觀,(1)舉手開雲關。(2)精神四飛揚,如出天地間。黃河從西來,(3)窈窕入遠山。憑崖覽八極,目盡長空閑。偶然值青童,綠發雙雲鬟。笑我晚學仙,磋跎凋朱顏。躊躇忽不見,浩蕩難追攀。

  (1)《水經注》:應劭《漢官儀》雲:泰山東南山頂,名曰日觀,雞一鳴時,見日始欲出,長三丈許,故以名焉。

  (2)《北山移文》:“扃岫幌,掩雲關。”雲關者,雲氣擁蔽如門關也。

  (3)《初學記》:《泰山記》雲:黃河去泰山二百餘裏,子祠所瞻黃河如帶,若在山趾。

  其四清齋三千日,(1)裂素寫道經。(2)吟誦有所得,眾神衛我形。雲行信長風,颯若羽翼生。攀崖上日觀,伏檻窺東溟。(3)海色動遠山,(4)天雞已先鳴。(5)銀台出倒景,(6)白浪翻長鯨。安得不死藥,高飛向蓬瀛。(7)(1)《南嶽魏夫人傳》:夫人入洛陽山中,清齋五百日,讀《大洞真經》。

  (2)顏師古《急就篇注》:“素,謂絹之精白者,即所用寫書之素也。”

  (3)《楚辭》:“坐堂伏檻,臨曲池些。”東溟,東海也。

  (4)海色,曉色也。俱見二卷注。

  (5)天雞,見一卷《大鵬賦》注。

  (6)謝靈運詩:“張組眺倒景,列筵矚歸潮。”李善注:《遊天台山賦》曰“或倒景於重溟”,王彪之《遊仙侍》曰“遠遊絕塵霧,輕舉觀滄溟。蓬萊蔭倒景,昆侖罩層城”,並以山臨水而景倒,謂之倒景。此篇倒景正作此解,與二卷中所用倒景故自不同。

  (7)蓬萊、瀛洲,在渤海中,有不死藥,金銀為宮闕。詳見四卷注。

  其五日觀東北傾,兩崖夾雙石。海水落眼前,天光遙空碧。千峰爭攢聚,萬壑絕淩曆。緬彼鶴上仙,(1)去無雲中跡。長鬆入霄漢,遠望不盈尺。山花異人間,五月雪中白。(2)終當遇安期,(3)於此煉玉液。(4)(1)緬,思貌。

  (2)《歲華紀麗》:泰山冬夏有雪。

  (3)安期生,古之仙人,見二卷注。

  (4)江淹詩:“道人讀丹經,方士煉玉液。”張銑注:“玉液,玉膏也。”

  其六朝飲王母池,(1)瞑投天門關。獨抱綠綺琴,(2)夜行青山間。山明月露白,夜靜鬆風歇。仙人遊碧峰,處處笙歌發。寂靜娛清輝,玉真連翠微。(3)想象鸞鳳舞,飄颻龍虎衣。捫天摘匏瓜,(4)恍惚不憶歸。舉手弄清淺,(5)誤攀織女機。(6)明晨坐相失,但見五雲飛。(7)(1)《山東通誌》:王母池,在泰山下之東南麓,一名瑤池。水極甘冽;瀵沸潾瀞,不竭不盈。鄉人取水禜雨,頗驗。

  (2)張載詩:“美人遺我綠綺琴。”李周翰注:“綠綺,琴名。”傅玄《琴賦序》曰:“司馬相如有綠綺,蔡邕有焦尾,皆名器也。”

  (3)《爾雅疏》:“山未及頂上,在旁陂陀之處,名翠微。”

  (4)《楚辭》:“遂倏忽而捫天。”《隋書》:匏瓜五星,在離珠北。《史記索隱》:《荊州占》雲:“匏瓜,一名天雞,在河鼓東。匏瓜明,則歲大熟。”

  (5)《古詩》:“河漢清且淺,相去複幾許?”

  (6)《史記正義》:“織女三星,在河北天紀東。天女也。”

  (7)五雲,五色雲也。見七卷注。

  秋夜與劉碭山泛宴喜亭池

  碭山,縣名,唐時隸河南道宋州睢陽郡。劉蓋為碭山令者也。《江南通誌》:宴喜台在徐州湯城縣東五十步,台上有石刻三大字,相傳唐李白筆。

  明宰試舟楫,張燈宴華池。文招梁苑客,(1)歌動郢中兒。(2)月色望不盡,空天交相宜。令人欲泛海,隻待長風吹。

  (1)梁苑客,見七卷注。

  (2)華池、郢中歌,見二卷注。

  攜妓登梁王棲霞山盂氏桃園中

  《一統誌》:棲霞山,在兗州單縣東四裏,世傳梁孝王嚐遊此。

  碧草已滿地,柳與梅爭春。(1)謝公自有東山妓,(2)金屏笑坐如花人。今日非昨日,明日還複來。白發對綠酒,強歌心已摧。君不見梁王池上月,昔照梁王樽酒中。梁王已去明月在,黃鵬愁醉啼春風。(3)分明感激眼前事,莫惜醉臥桃園東。

  (1)陳後主詩:“三春桃照李,二月柳爭梅。”

  (2)謝安在東山畜妓,見十卷注。

  (3)黃鸝,今謂之黃鶯兒,見六卷注。

  與從侄杭州刺史良遊天竺寺

  唐時,杭州隸江南東道。州有天竺寺,乃今之下天竺寺,詳見十六卷注。《成淳臨安誌》:下竺靈山寺,在錢塘縣西十七裏。隋開皇十三年,僧真觀法師與道安禪師建,號南天竺寺。唐永泰中賜今額。《淳枯誌》雲:大凡靈竺之勝,周回數十裏,而岩壑尤美,實聚於下天竺靈山寺。自飛來峰轉至寺後,岩洞皆嵌空玲瓏,瑩滑清潤,如虯龍瑞鳳,如層華吐萼,如皺縠疊浪,穿幽透深,不可名貌。林木皆自岩骨拔起,不土而生。傳言茲岩產玉,故腴潤能育焉。其間,唐宋遊人題名不可殫紀。《一統誌》:下天竺寺,在杭州府城西十五裏。晉鹹和中建,寺前後有飛來、蓮花諸峰,合澗、跳珠諸泉,夢謝、流杯、月桂諸亭,遊人多至其間。掛席淩蓬丘,(1)觀濤憩樟樓。(2)三山動逸興,(3)五馬同邀遊。(4)天竺森在眼,鬆風颯驚秋。(5)覽雲測變化,弄水窮清幽。疊蟑隔遙海,當軒寫歸流。詩成做雲月,佳趣滿吳洲。(6)(1)《十洲記》:蓬丘,蓬萊山也。

  (2)《夢梁錄》:樟亭驛,即浙江亭也,在跨浦橋南江岸。《浙江通誌》:樟亭,在錢塘縣舊治南五裏,後改為浙江亭,今浙江驛其故址也。

  (3)三山,謂蓬萊、方丈、瀛州三神山,見四卷注。

  (4)五馬,古太守事,見六卷注。

  (5)楊齊賢曰:自西湖入天竺寺路,夾道皆古鬆,其地名曰九裏鬆。靈隱、天竺同在一處,皆由鬆門而進。

  (6)顏延年詩:“振揖發吳洲。”

  同友人舟行

  楚臣傷江楓,(1)謝客拾海月。(2)《懷沙》去瀟湘,(3)掛席泛冥渤。(4)蹇予訪前跡,(5)獨往造窮發。(6)古人不可攀,去若浮雲沒。願言弄倒景,(7)從此煉真骨。華頂窺絕冥,(8)蓬壺望超忽。(9)不知青春度,但怪綠芳歇。空持釣鼇心,(10)從此謝魏闕。(11)(1)《楚辭》:“湛湛江水兮上有楓,目極千裏兮傷春心。”王逸注:“言湛湛江水,浸潤楓木,使之茂盛,傷己不蒙君惠而身放棄,曾不若樹木得其所也。”

  (2)《宋書》:謝靈運,小字客兒,故詩人多稱為謝客。其《遊赤石進帆海》詩有雲:“揚帆采石華,掛席拾海月。”李善注:《臨海水土物誌》雲:海月,大如鏡,色白正圓,常生海邊,其尖柱如搔頭大。《本草》:陳藏器曰:海月,蛤類也,似半月,故名。水沫所化。

  (3)《史記》:屈原作《懷沙》之賦,於是懷石,遂自投汩羅以死。

  (4)溟渤,海也,注見七卷。

  (5)《楚辭》:“蹇誰留兮中洲。”王逸注:“蹇,辭也。”

  (6)《莊子》:“窮發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

  (7)倒景,見本卷《遊泰山》第四首注。

  (8)《方輿勝覽》,華頂峰,在天台縣東北六十裏。蓋天台第八重最高處,高一萬丈。絕頂東望滄海,俗名望海尖。草木薰鬱,殆非人世。孫綽所謂“陟降信宿,迄乎仙都”是也。絕冥,遠海也。

  (9)《十洲記》:“蓬壺,蓬萊也。”王。 《頭陀寺碑文》:“東望平皋,千裏超忽。”呂向注:“超忽,遠貌。”

  (10)釣鱉,事見四卷注。

  (11)《淮南子》:“身處江湖之上,而神遊魏闕之下。”高誘注:“魏闕,王者門外闕也,所以用懸教民之書於象魏也。巍巍高大,故曰魏闕。”

  下終南山過斛斯山人宿置酒

  《元和郡縣誌》:終南山,在雍州萬年縣南五十裏。《太平寰宇記》:終南山,在郿縣南三十裏。《雍錄》:終南山橫亙關中南麵,西起秦、隴,東徹藍田,凡雍、岐、郿、鄠、長安、萬年,相去且八百裏,而連綿峙據其南者,皆此一山也。《通誌·氏族略》:代北複姓有斛斯式,其先居廣牧,世襲莫勿大人,號斛斯部,因氏焉。暮從碧山下,山月隨人歸。卻顧所來徑,蒼蒼橫翠微。(1)相攜及田家,童稚開荊扉。(2)綠竹入幽徑,青蘿拂行衣。歡言得所憩,美酒聊共揮。長歌吟鬆風,曲盡河星稀。我醉君複樂,陶然共忘機。

  (1)翠微,山嶺之色,詳十卷注。

  (2)沈約詩:“荊扉新且故。”李周翰注:“荊扉,以荊為門扉也。”

  朝下過盧郎中敘舊遊

  君登金華省,(1)我入銀台門。(2)幸遇聖明主,俱承雲雨恩。複此休浣時,(3)閑為疇昔言。(4)卻話山海事,宛然林壑存。明湖思曉月,疊嶂憶清猿。

  (5)何由返初服,(6)田野醉芳樽。(7)(1)劉孝綽詩:“步出金華省,遙望承明廬。”蔡夢弼《杜詩注》:按《漢宮闕記》:金華殿,在未央宮、白虎觀右,秘府圖書皆在焉。故王思遠《遜侍中表》雲“奏事金華之上,進議玉台之下。”後世以門下省名金華省,蓋出此也。

  (2)《雍錄》:翰林院在大明宮右,銀台門內,稍退,北有門,榜曰翰林之門。

  (3)鮑照詩:“休浣自公日。”休浣,猶休沐也。《漢律》:吏五日得一休沐。言休息以洗沐也。楊升庵曰:唐製:十日一休沐,故韋應物詩雲“九日驅馳一日閑”,白樂天詩雲“公假日三旬”,是也。

  (4)杜預《左傳注》:“疇昔,猶前日也。”

  (5)任昉詩:“疊嶂易成響,重以夜猿悲。”

  (6)《楚辭》:“退將複修吾初服。”

  (7)劉孝綽詩:“芳樽散緒寒。”

  侍從遊宿溫泉宮作

  溫泉宮,注見九卷。

  羽林十二將,(1)羅列應星文。霜仗懸秋月,霓旌卷夜雲。(2)嚴更千戶肅,(3)清樂九天聞。(4)日出瞻佳氣,蔥蔥繞聖君。(5)(1)《漢書》:武帝太初元年,初置建章營騎,後更名羽林騎。顏師古注:羽林,宿衛之官,言其如羽之疾,如林之多也。一說,羽所以為王者羽翼也。按唐製:左右羽林軍,各置大將軍一人、將軍三人,凡八將,無所謂十二將也。而開元、天寶之時,天子禁兵有十六衛,其左右衛、左右金吾衛,總謂之四衛。若左右驍衛、左右武衛、左右威衛、左右領軍衛、左右監門衛、左右千牛衛,十二衛謂之雜衛。疑所謂十二將者,指十二雜衛之主將而言,以其專掌禁衛,當爪牙禦侮之任,與漢之羽林騎相似,故曰:羽林十二將也。《晉書》:羽林四十五星,在營室南,一曰天軍,主軍騎,又主翼王也。楊升庵曰:唐武德中置十二軍,皆取天星為名。以萬年道為參旗軍,長安道為鼓旗軍,富平道為玄戈軍,醴泉道為井铖軍,同州道為羽林軍,華州道為騎官軍,寧州道為折威軍,歧州道為平道軍,幽州道為招搖軍,麟州道為苑遊軍,涇州道為天紀軍,宜州道為天節軍。太白蓋用其事。琦按:《通典》、《會要》諸書,分關中之眾為十二衛。取象天官為名號,乃武德二年事,五年即廢久矣。楊說雖創,揆之作者之心,恐未必用此典故。

  (2)《上林賦》:“拖霓旌。”張揖注,“析羽毛染以五采,綴以縷為旌,有似虹霓之氣也。”

  (3)《西京賦》:“重以虎威章溝嚴更之署。”薛綜注:“嚴更,督行夜鼓也。”

  (4)《唐會要》:清樂,九代之遺聲,其始即清商三調是也。並漢魏以來舊曲,樂器製度並諸歌章古調,與魏三祖所作者,皆備於史籍。自晉氏播遷,其音分散,不存於內地。苻堅滅涼始得之,傳於前後二秦。及宋武定關中,收之入於江南,隋平陳獲之。隋文聽之,善其節奏,曰:“此華夏正聲也。”因更損益,去其哀怨,考而補之,乃置清商署,總謂之清樂。至煬帝乃立清樂、西涼等九部。隋室喪亂,日益淪缺,天後朝,猶有六十三曲。《新唐書·禮樂誌》:清商伎音,隋清樂也。有編鍾、編磬、獨弦琴、擊琴、瑟、秦琵琶、臥箜篌、築、箏、節鼓,皆一;笙、笛、蕭、箎、方響、跋膝,皆二。歌二人,吹葉一人,舞者四人。《夢溪筆談》:“先王之樂為雅樂,前世新聲為清樂。”

  (5)《後漢書》:望氣者蘇伯阿,為王莽使,至南陽,遙望見春陵郭,唶曰:“氣佳哉!鬱鬱蔥蔥。”

  邯鄲南亭觀妓

  邯鄲,縣名,唐時隸河北道之磁州。

  歌鼓燕、趙兒,(1)魏蛛弄鳴絲。(2)粉色豔日彩,舞袖拂花枝。把酒領美人,請歌邯鄲詞。清箏何繚繞,(3)度曲綠雲垂。(4)平原君安在?科鬥生古池。(5)座客三千人,(6)於今知有誰?我輩不作樂,但為後代悲。(7)(1)潘嶽《笙賦》:“索纏歌鼓,網羅鍾律。”

  (2)《韻會》:“姝,美色也。”

  (3)顏師古《急就篇注》:“箏,亦瑟類也。本十二弦。今則十三。”

  (4)《苕溪漁隱叢話》:《藝苑雌黃》雲:世人言度曲者,多作徒故切,謂歌曲也。張平子《西京賦》雲:度曲未終,雲起雪飛。子美《陪李梓州泛江》詩:“翠眉索度曲,雲鬢儼成行。”皆作徒故切讀。考之前漢《元帝紀讚》雲:帝多才藝,善史書、鼓琴、吹洞蕭,自度曲,被歌聲。應劭注:自隱度作新曲,因持新曲以為歌聲也。顏注:度,音大各切。則與張平子、杜詩所言度曲異矣。而臣瓚注則雲度曲謂歌終更授其次,則又誤以度曲為歌曲。夫度曲雖有兩音,若讀《元帝紀》,止可作大各切。《唐書》:段安節善樂律,能自度曲,其意正與《元帝紀》相合。琦按:太白詩意,自應作徒故切讀,而楊注引自度曲解之,非是,綠雲垂,即響遏行雲之意。

  (5)《古今注》:“蝦螟子曰蝌蚪,一曰玄針,一曰玄魚,形圓而尾尖,尾脫即腳出。顏師古《急就篇注》:科鬥,一名活東,一名活師,即蝦蟆所生子也。未成蝦蟆之時,身及頭並圓,而尾長,漸乃變耳。

  (6)《史記》:平原君喜賓客,賓客蓋至者數幹人。又曰:平原君得敢死之士三千人。

  (7)《古詩》:“為樂當及時,何能待來茲?愚者愛惜費,但為後世嗤。”

  春日遊羅敷潭

  王阮亭曰:羅敷穀水在華州。

  行歌入穀口,路盡無人躋。(1)攀崖度絕壑,弄水尋回溪。雲從石上起,客到花間迷。淹留未盡興,日落群峰西(1)《說文》:“躋,登也。”

  春陪商州裴使君遊石娥溪

  商州,古商國也。在晉為上洛郡,在西魏為洛州,在後周為商州,在唐亦謂之商州,或為上洛郡。地有商山、洛水,依此立名,屬關內道。使君,太守之稱。石娥溪,當在仙娥峰下。按:《雍勝略》、《商略》、《陝西通誌》:仙娥峰,在商州西十裏,峰之麓有西岩,洞壑幽邃,下臨丹水,古稱棲真之地。李白嚐遊此。有詩曰:“暫出城東邊,遂遊西岩前。橫天聳翠壁,噴壑鳴紅泉”雲雲。是石娥溪,即仙娥峰下之溪也。

  所謂紅泉者,其即丹水歟?

  裴公有仙標,拔俗數千丈。(1)澹蕩滄洲雲,飄颻紫霞想。剖竹商、洛間,(2)政成心已閑。蕭條出世表,冥寂閉玄關。(3)我來屬芳節,(4)解榻時相悅。(5)蹇帷對雲峰,(6)揚袂指鬆雪。(7)暫出東城邊,遂遊西岩前。橫天聳翠壁,噴壑鳴紅泉。(8)尋幽殊未歇,愛此春光發。溪傍饒名花,石上有好月。命駕歸去來,(9)露華生翠苔。(10)淹留惜將晚,複聽清猿哀。清猿斷人腸,遊子思故鄉。(11)明發首東路,(12)此歡焉可忘。

  (1)《世說注》:《向秀別傳》曰:秀,字子期,河內人,少為同郡山濤所知,又與譙國嵇康、東平呂安善,並有拔俗之韻。

  (2)謝靈運詩:“剖竹守滄海。”商、洛,詳見題注。

  (3)郭璞《客傲》:“無岩穴而冥寂,無江湖而放浪。”王。 《頭陀寺碑》:“玄關幽鍵,感而遂通。”張銑注:“玄、幽,謂道之深邃也。”關鍵,皆所以閉距於門者。

  (4)宋南平王鑠詩:“徘徊去芳節。”梁元帝《纂要》:“春節曰芳節。”

  (5)《後漢書》:陳蕃為樂安太守。郡入周璆,高潔之士,前後郡守招命,莫肯至。唯蕃能致焉,特為置一榻,去則懸之。

  (6)摹帷,後漢賈琮事,見十四卷注。

  (7)顏延年詩:“山明望鬆雪。”

  (8)謝靈運詩:“銅陵映碧澗,石磴瀉紅泉。”

  (9)《孔子歌》:“巾車命駕,將適唐都。”

  (10)江淹詩:“風光多樹色,露華翻蕙陰。”

  (11)蘇武詩:“征夫懷遠路,遊子戀故鄉。”

  (12)《漢書·韓信傳》:“北首燕路。”顏師古曰:“首,謂趣向也。音式究反。”鮑照詩:“首路或參差,投駕均遠托。”

  陪從祖濟南太守泛鵲山湖三首

  唐時,齊州隸河南道,本謂之齊郡,天寶元年更名臨淄郡,五載十月,又更名濟南郡。《一統誌》:濼水自大明湖東北流,注華不注山下,匯為鵲山湖,又東北八於濟。偽齊劉豫,自城北導之東行,為小清河,而水不及鵲山湖矣。《山東誌》:鵲山湖,在濟南府城北二十裏。初謂鵲山近,(1)寧知湖水遙。此行殊訪戴,(2)自可緩歸撓。(3)(1)《隋書》:齊郡曆城有鵲山。《一統誌》:鵲山,在濟南府城北二十裏。俗雲:每歲七、八月間,烏鵲翔集於此。又雲扁鵲嚐於此煉丹。

  (2)王子猷乘船訪戴安道,見九卷注。

  (3)《方言》:“楫,謂之橈,或謂之棹。”

  其二湖闊數十裏,湖光搖碧山。湖西正有月,獨送李膺還。(1)(1)郭林宗與李膺同舟而濟,見十二卷注。

  其三水入北湖去,舟從南浦回。(1)遙看鵲山轉,卻似送人來。

  (1)楊齊賢曰:南浦,在鵲山湖之南。

  春日陪楊江寧及諸官,宴北湖感古作

  楊,名利物,為潤州江寧令。李善《文選注》:樂遊苑,晉時藥圃,元嘉中築堤壅水,名為北湖。《六朝事跡》:晉元帝大興三年,始創為北湖,築長堤以遏北山之水。東至覆舟山,西至宣武城。《太平寰宇記》:玄武湖在升州上元縣西北七裏,周回四十裏,東西兩派,下水入秦淮。春夏深七尺,秋冬四尺,灌田百頃。徐愛《釋問》曰:湖本桑泊,晉元帝大興中,創為北湖。宋築堤,南抵西塘,以肄舟師也。又《京都記》雲:從北湖望鍾山,似官亭湖望廬嶽也。按:安帝元嘉二十三年,築堤以堰水為此。

  昔聞顏光祿,(1)攀龍宴京湖。(2)樓船入天鏡,帳殿開雲衢。(3)君王歌《大風》,如樂豐、沛都。(4)延年獻佳作,(5)邈與詩人俱。我來不及此,獨立鍾山孤。(6)楊宰穆清風,(7)芳聲騰海隅。英僚滿四座,粲若瓊林敷。鷁首弄倒景,(8)峨眉綴明珠。(9)新弦采梨園,(10)古舞嬌吳歈。(11)曲度繞雲漢,(12)聽者皆歡娛。雞棲何嘈嘈,(13)沿月沸笙竽。(14)古之帝宮苑,今乃人樵蘇。(15)感此勸一觴,願君覆瓢壺。(16)榮盛當作樂,(17)無今後賢籲。

  (1)《南史》:顏延之,字延年。孝武登柞,以為金紫光祿大夫。

  (2)《漢書》:攀龍附鳳,並乘天衢。

  (3)帳殿,天子行車野次,連帳以為殿也。沈約詩:“帳殿臨春籞,帷宮繞芳薈。”左思《白發賦》:“開論雲衢。”

  (4)《史記》:高祖還歸過沛,留。置酒沛宮,悉召敵人父老子弟縱酒,發沛中兒得百二十人,教之歌。酒酣,高祖擊築,自為歌詩曰:“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令兒皆和習之。《漢書》:高祖,沛豐邑中陽裏人也。應劭曰:“沛,縣也。豐,其鄉也。”孟康曰:“後沛為郡而豐為縣。”

  (5)按:顏延年有《應詔觀北湖田收》詩,所謂獻佳作者,未知是此詩否?抑另有其詩而今逸之歟?

  (6)《唐六典注》:蔣山,一名鍾山,在潤州江寧縣。

  (7)《詩·大雅》:“吉甫作頌,穆如清風。”

  (8)《淮南子》:“龍舟鷁首。”高誘注:“鷁,大鳥也。畫其像著船頭,故曰鷁首也。”

  (9)曹植《洛神賦》:“綴明珠以耀軀。”

  (10)《唐會要》:開元二年,上以天下無事,聽政之暇,於梨園自教法曲,必盡其妙,謂之皇帝梨園弟子。《唐書,禮樂誌》:玄宗既知音律,又酷愛法曲,選坐部伎子弟三百,教於梨園,聲有誤者,帝必覺而正之,號皇帝梨園弟子。宮女數百,亦為梨園弟子,居宜春院北梨園。

  (11)《楚辭》:“吳歈蔡謳,奏大呂些。”梁元帝《纂要》:“吳歌曰歈。”

  (12)王粲詩:“管弦發徽音,曲度清且悲。”

  (13)吳質《答東阿王書》:“耳嘈嘈而無聞。”劉良注:“嘈嘈,喧甚也。”

  (14)《博雅》:“笙以匏為之,十三管,宮管在左方。竽,象笙,三十六管,宮管在中央。”《宋書》:“笙,隨所造,不知何代人。列管匏內,施簧管端。宮管在中央,三十六簧曰竿。宮管在左旁,十九簧至十三簧曰笙。其他皆相似也。”

  (15)《漢書》:“樵蘇後爂。”顏師古注:“樵,取薪也。蘇,取草也。”

  (16)覆瓢壺,猶傾尊倒甕之意。

  (17)陶潛詩:“取歡當作樂。”

  宴鄭參卿山池

  杜甫詩:“參卿休坐幄,蕩子不還家。”耿□□《送郭參軍》詩:“人傳府公政,記室有參卿。”皆謂參軍也。疑唐時有此稱謂。

  爾恐碧草晚,我畏朱顏移。愁看楊花飛,置酒正相宜。歌聲送落日,舞影回清池。今夕不盡杯,留歡更邀誰?

  遊謝氏山亭

  淪老臥江海,再歡天地清。病閑久寂寞,歲物徒芬榮。借君西池遊,聊以散我情。掃雪鬆下去,捫蘿石道行。謝公池塘上,(1)春草颯已生。花枝拂人來,山鳥向我鳴。田家有美酒,落日與之傾。醉罷弄歸月,遙欣稚子迎。

  (1)因謝氏山亭,故用靈運“池塘生春草”之句作映帶。

  把酒問月原注:故人賈淳令予問之

  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卻與人相隨。皎如飛鏡臨丹闕,綠煙滅盡清輝發。(1)但見宵從海上來,寧知曉向雲間沒。白兔搗藥秋複春,(2)嫦娥孤棲與誰鄰?(3)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唯願當歌對酒時,(4)月光長照金樽裏。

  (1)木華《海賦》:“朱綠煙。”

  (2)傳玄《擬天問》:“月中何有?白兔□□藥。”

  (3)《獨異誌》:“羿燒仙藥,藥成,其妻姮娥竊而食之,遂奔入月中。

  (4)曹操《短歌行》:“對酒當歌,人生幾何?”

  同族侄評事黯遊昌禪師山池二首

  《唐書·百官誌》:大理寺,有評事八人,從八品下。

  遠公愛康樂,(1)為我開禪關。(2)蕭然鬆石下,何異清涼山。(3)花將色不染,水與心俱閑。一坐度小劫,(4)觀空天地間。(5)(1)《蓮社高賢傳》:謝靈運為康樂公主孫,襲封康樂公。至廬山,一見遠公,肅然心服,乃即寺築台,翻《涅槃經》,鑿池種白蓮。時遠公諸賢同修淨土之業,因號白蓮社。

  (2)《曆代三寶記》:即立禪關於閑曠地。

  (3)《法苑珠林》:代州東南五台山,古稱神仙之宅也。山方三百裏,巉岩崇峻,有五高台。上不生草,唯鬆柏茂林,森於穀底,地極嚴寒多雪,號曰清涼山。經中明文殊將五百仙人往清涼山說法,即斯地也。所以古來求道之士,多遊此山,遺窟靈跡,即目極多。胡三省《通鑒注》:五台,在代州五台縣,山形五峙,相傳以為文殊示現之地。《華嚴經疏》雲:清涼山者,即代州雁門五台山也。歲積堅冰,夏仍飛雪,曾無炎暑,故曰清涼。五峰聳出,頂無林木,有如壘土之台,故曰五台。

  (4)《釋迎方誌》:案:索訶世界,一大劫中,千佛出世,尋夫劫波之號,不可以時數推之。假以方石芥城,準為一期之候。中含四大中劫,謂成、住、壞、空也。如從十歲增至八萬,複從八萬至於十歲,經二十反為一小劫,二十小劫為一成劫,以年算之,則經八千萬萬億百千八百萬歲也,止為一小劫耳。《隋書》:每佛滅度,遺法相傳,有正、象、末三等淳漓之異,年歲遠近,亦各不同。末法已後,眾生愚鈍,無複佛教,而業行轉惡,年壽漸短,經數千百載問,乃至朝生夕死。然後有大水、大火、大風之災,一切除去之,而更立生人,又歸淳樸,謂之小劫。每一小劫,則一佛出世,《法華經》:大通智勝佛破魔軍已,垂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而諸佛法不現在前,如是一小劫,乃至十小劫,結跏跌坐,身心不動。偈曰:世尊甚希有,一坐十小劫,身體及手足,靜然安不動。

  (5)《涅槃經》:觀一切法,本性皆空。僧肇《維摩誥經注》:二乘觀空,惟在無我,大乘觀空,無法不在。

  其二客來花雨際,(1)秋水落金池。(2)片石寒青錦,疏楊掛綠絲。高僧拂玉柄。(3)童子獻雙梨。惜去愛佳景,煙蘿欲瞑時。

  (1)《法華經》:是時天雨曼陀羅花、摩訶曼陀羅花、曼殊沙花、摩訶曼殊沙花,而散佛上,及諸大眾。

  (2)《彌陀經》:七寶池底,純以金沙布地。梁元帝詩:“飄花拂葉度金池。”

  (3)玉柄,謂塵尾。

  金陵鳳凰台置酒

  《法苑珠林》:白塔寺在秣陵三井裏。晉升平中有鳳凰集此地,因名其處為鳳凰台。《六朝事跡》:鳳台山,宋元嘉中鳳凰集於是山,乃築台於山椒,以旌嘉瑞。在府城西南二裏,今保寧寺是也。《方輿勝覽》:鳳台山,在建康府城南二裏餘,保寧寺是也。鳳凰台,故基在寺後。置酒延落景,(1)金陵鳳凰台,長波寫萬古,心與雲俱開。借問往昔時,鳳凰為誰來。鳳凰去已久,正當今日回。明君越羲、軒,(2)天老坐三台。(3)豪士無所用,彈弦醉金罍。(4)東風吹山花,安可不盡杯?六帝沒幽草,(5)深宮冥綠苔。置酒勿複道,(6)歌鍾但相催。(7)(1)江淹詩:“徘徊踐落景。”

  (2)羲、軒,伏羲、軒轅也。

  (3)《韓詩外傳》:黃帝即位,施惠承天,一道修德,惟仁是行,字內和平,未見風凰,惟恩其象,夙寐晨興,乃召天老而問之曰:“鳳象何如?”天老對曰:“夫鳳象,鴻前麟後,蛇頸而魚尾,龍文而龜身,燕頷而雞喙。戴德負仁,抱忠挾義,小音金,大音鼓。延頸奮翼,五彩備明。舉動八風,氣應時雨。食有質,飲有儀。往即文始,來即嘉成。惟鳳為能通天祉,應地靈,律五音,覽九德。天下有道,得鳳象之一,則鳳過之;得鳳象之二,則鳳翔之;得鳳象之三,則鳳集之;得鳳象之四,則鳳春秋下之;得鳳象之五,則鳳沒身居之。”黃帝曰:“於戲允哉!朕何敢與焉!”於是黃帝乃服黃衣,戴黃冕,致齋於宮。鳳乃蔽日而至。黃帝降於東階,西麵再拜,稽首曰:“皇天降祉,不敢不承命。”鳳乃止帝東園,集帝梧桐,食帝竹實,沒身不去。

  章懷太子《後漢書注》:《帝王世紀》曰:黃帝以風後配上台,天老配中台,五聖配下台,謂之三公。“明君越羲軒”二句,乃一章上下關鍵處。上以承鳳凰今日當來之故,下以起豪士無所用而置酒取樂之由。

  (4)金罍,酒器,詳七卷注。

  (5)六帝,六代帝王也。

  (6)《古詩》:“棄捐勿複道。”

  (7)《國語》:“歌鍾二肆。”韋昭注:“歌鍾,歌時所奏。”

  秋浦清溪雪夜對酒,客有唱鷓鴣者

  秋浦,縣各,唐時隸池州。清溪在其北,詳八卷注。《樂府詩集》:“《山鶴鴣》,羽調曲也。”

  披君貂襜褕,(1)對君白玉壺。雪花酒上滅,頓覺夜寒無。客有桂陽至,(2)能吟《山鷓鴣》。清風動窗竹,越鳥起相呼。(3)持此足為樂,何煩笙與竽?

  (1)張衡詩:“美人贈我貂襜褕。”顏師古《急就篇注》:“襜褕,直裾襜衣也。謂之襜褕者,取其襜襜而寬裕也。”

  (2)桂陽,唐時郡名,即郴州也。隸江南西道。

  (3)越鳥,即鷓鴣也。以越地最多,故謂之越鳥。

  與周剛清溪玉鏡潭宴別

  原注:“潭在秋浦桃胡陂下,予新名此潭。”

  周必大《泛舟遊山錄》:清溪水正碧色,下淺灘數裏至玉鏡潭。水自南來,觸岸西折,彎環可喜,潭深裁二、三丈。李白詩雲“溪水正南奔,回作玉鏡潭”,實錄也。《江南通誌》:玉鏡潭,在池州府城西南七十裏,過白麵渡匯為秋浦。李白詩“回作玉鏡潭,澄明洗心魂”,即此。宋陳應直刻玉鏡潭三大字於石上。《潛確居類書》:玉鏡潭上有桃胡陂,一名桃花陂。

  康樂上官去,永嘉遊石門。(1)江亭有孤嶼,(2)千載跡猶存。我來遊秋浦,三入桃陂源。千峰照積雪,萬壑盡啼猿。興與謝公合,文因周子論。掃崖去落葉,席月開清樽。(3)溪當大樓南,(4)溪水正南奔。回作玉鏡潭,澄明洗心魂。此中得佳境,可以絕囂喧。清夜方歸來,酣歌出平原。別後經此地,為予謝蘭蓀。(5)(1)《南史》:謝靈運襲封康樂公,出為永嘉太守。《一統誌》:石門山。在溫州府城北。薛方山《浙江通誌》:溫州府北山,說者謂為郡主山,又曰石門山。有石崖懸瀑,高百餘丈,瀦為二潭,名曰水際。

  (2)《太平寰宇記》:孤嶼,在溫州城北四裏永嘉江中,諸長三百丈,闊七十步,嶼有二峰。謝康樂有《登石門最高頂》詩,又有《登江中孤嶼》詩。

  (3)陶隱居《解官表》:“席月澗門,橫梁雲際。”

  (4)《江南通誌》:大樓山,在池州府城南六十裏。

  (5)《韻會》:“蓀,香草。”陶隱居雲:“蓀,生溪惻,有名溪蓀者,極似石菖蒲,而葉無脊。”

  遊秋浦白笴陂二首

  《江南通誌》:白笴堰,在池州府城西南二十五裏。李白詩“何處夜行好?月明白笴陂”,即其地也。

  何處夜行好?月明白笴陂。山光搖積雪,猿影掛寒枝。但恐佳景晚,小令歸棹移。人來有清興,及此有相思。

  (1)蕭士賀曰:末句“有”字,依《孟子》音又。去聲。一本竟改作“又”字,非也。

  其二白笴夜長嘯,爽然溪穀寒。魚龍動肢水,處處生波瀾。天借一明月,飛來碧雲端。故鄉不可見,腸斷正西看。

  宴陶家亭子

  曲巷幽人宅,高門大士家,池開照膽鏡,(1)林吐破顏花。(2)綠水藏春日,青軒秘晚霞。若聞弦管妙,金穀不能誇。(3)(1)照膽鏡,用《西京雜記》鹹陽方鏡事,詳四卷注。借言池水之清,照人若鏡也。

  (2)《五燈會元》:世尊在靈山會上,拈花示眾,是時眾皆默然,唯迦葉尊者破顏微笑。

  (3)石崇《金穀詩敘》:“予以元康六年,從太仆卿出為使持節監青、徐諸軍事,征虜將軍,有別廬在河南縣界金穀澗中,或高、或下,有清泉、茂林、眾果、竹柏、藥草之屬,莫不畢備。又有水碓、魚池、土窟,其為娛目歡心之物備矣。時征西大將軍祭酒王詡,當還長安,餘與眾賢共送往澗中,晝夜遊宴,屢遷其坐。或登高臨下,或列坐水濱,時琴、瑟、笙、築,合載車中,道路井作,及住,令與鼓吹遞奏,遂各賦詩以敘中懷,或不能者,罰酒三鬥。感性命之不永,懼凋落之無期,故具列時人官號姓名年紀,又寫詩著後。後之好事者,其覽之哉。”《太平寰宇記》:郭緣生《述征記》曰:金穀,穀也。地有金水,自太白原南流經此穀。晉衛尉石崇,因即川阜而造製園館。

  在本軍宴韋司馬樓船觀妓

  搖曳帆在空,(1)清流順歸風。詩因鼓吹發,(2)酒為劍歌雄。對舞青樓妓,雙鬟白玉童。行雲且莫去,留醉楚王宮。

  (1)鮑照詩:“搖曳高帆舉。”

  (2)《藝文類聚》:俗語曰:桓玄和詩,思不來,輒作鼓吹,既而思得,雲:“鳴鵠響長阜。”歎曰:“鼓吹固自來人思。”

  流夜郎至江夏,陪長史叔及薛明府,宴興德寺南閣

  (1)徐陵《孝義寺碑》:“紺殿安坐,蓮花養神。”《說文》:“紺,深青揚赤色也”

  (2)《華嚴經》:百萬天樂,各奏百萬種法,相續不斷。宋之問詩:“香閣臨清漢,丹梯隱翠微。”

  (3)沈君攸詩:“平川映曉霞,蓮舟泛浪華。”蓮舟,采蓮舟也。颺者,隨風搖蕩之義。

  (4)《晉書》:阮鹹任達不拘,與叔父籍為竹林之遊。陶公,謂陶潛,以喻薛明府。

  泛沔州城南郎官湖並序

  乾元歲秋八月,白遷於夜郎,遇故人尚書郎張謂出使夏口,(1)沔州牧杜公、漢陽宰王公,觴子江城之南湖,樂天下之再平也。方夜水月如練,(2)清光可掇,(3)張公殊有勝概,四望超然,乃顧白曰:“此湖,古來賢豪遊者非一,而枉踐佳景,寂寥無聞。夫子可為我標之嘉名,以傳不朽。”白因舉酒醉水,(4)號之曰郎官湖,亦由鄭圃之有仆射陂也。(5)席上文士輔翼、岑靜以為知言,乃命賦詩紀事,刻石湖側,將與大別山共相磨滅焉。(6)(1)《唐詩紀事》:張謂登天寶二年進士第,奉使長沙,作《長沙風土記》,大曆間為禮部侍郎。《唐詩品匯》:張謂,字正言,河南人,《舊唐書》:鄂州江夏縣,本漢沙羨縣地,屬江夏郡。江、漢二水會於州西。春秋謂之夏汭,晉、宋謂之夏口,宋置江夏郡治於此,隋不改。武德四年,改為鄂州。《一統誌》:唐史皆稱鄂州為夏口。

  (2)梁元帝詩:“昆明夜月光如練,上林朝花色如霰。”

  (3)毛萇《詩傳》:“掇,拾也。”

  (4)《廣韻》:“酹,以酒沃地也。”

  (5)《元和郡具誌》:李氏陂,在鄭州管城縣東四裏。後魏孝文帝以此陂賜仆射李衝,故俗呼為仆射陂,周回十八裏。

  (3)又雲:魯山,一名大別山,在沔州漢陽縣東北一百步、其山前枕蜀江,北帶漢水。《湖廣通誌》:大別山,在漢陽府城東北半裏,漢江西岸。《禹貢》:“內方至於大別。”即此。一名翼際山,又名魯山,山之陰有鎖穴,即孫皓以鐵索截江處。

  張公多逸興,共泛沔城隅。當時秋月好,不減武昌都。(1)四坐醉清光,為歡古來無。郎官愛此水,因號郎官湖。風流若未減,名與此山俱。(2)(1)武昌,孫權嚐建都於此,故曰武昌都。秋月,似用庾亮南樓談詠竟坐事,詳見二十二卷《武昌夜飲懷古》詩注。

  (2)《晉書·羊祜傳》:公德冠四海,道嗣前哲,令聞令望,必與此山俱傳。末句借用其語。

  陪侍郎叔遊洞庭,醉後三首

  今日竹林宴,(1)我家賢侍郎。三杯容小阮,醉後發清狂。(2)(1)袁宏《竹林名士傳》:阮鹹,字仲容,籍之兄子也,與籍俱為竹林之遊。(2)《漢書·昌邑王傳》(2)《漢書·昌邑王傳》:“清狂不惠。”蘇林曰:“凡狂者,陰陽脈盡濁,今此人不狂似狂者,故言清狂也。或曰:色理清徐而心不慧曰清狂。”清狂,如今白癡也。琦按:詩人所稱,多以縱情詩酒之類為清狂,與《漢書》所解殊異。

  其二船上齊橈樂,(1)湖心泛月歸。白鷗閑不雲,爭拂酒筵飛。

  (1)《廣韻》:“橈,楫也。”

  其三劃卻君山好,(1)平鋪湘水流。巴陵無限酒,醉殺洞庭秋。

  (1)《廣雅》:“剗,削也。”《北夢瑣言》:湘江北流至嶽陽,達蜀江。夏潦後,蜀漲勢高,遏住湘波,讓而退溢為洞庭湖,凡闊數百裏,而君山宛在水中,秋水歸壑,此山複居於陸。《嶽陽風土記》:君山在洞庭湖中,昔人有詩雲“四顧疑無地,中流忽有山”,正謂此也。夏秋水漲,皆巨浸,不可以陸行往。楊齊賢曰:君山,在洞庭東,距巴陵四十裏,登嶽陽樓望之,橫陳其前。君山之後乃大湖,渺茫無際直抵沉、澧、鼎三州。《通典》:嶽州巴陵縣,漢下雋縣地,古巴丘也,有君山、洞庭湖。

  夜泛洞庭尋裴侍禦清酌

  (1)《文獻通考》:巴陵縣有湘水,有洞庭湖。《潛確居類書》:湘江,在長沙府城西,水至清澈。

  (2)謝靈運詩:“溟漲無端倪。”李周翰注:“端倪,猶崖際也。”

  (3)謝朓詩:“即此陵丹梯。”李善注:“丹梯,謂山也。”呂延濟注:“丹梯,謂山高峰人雲霞處。”

  (4)嵇康《琴賦》:“鶤雞遊弦。”李善注:“古相和歌有《鶤雞曲》。”李周翰曰:“琴有《鶤雞》、《鴻雁》之曲。”

  (5)後漢時人語:“一日不齋醉如泥。”

  (6)《漢書》:“人生行樂耳,須富貴何時?”

  陪族叔刑部侍郎曄及中書賈舍人至遊洞庭五首

  (2)《史記》:秦始皇問博士曰:“湘君何神?”博士曰:“聞之。堯女,舜之妻。”《列女傳》:“二妃死於江、湘之間,俗謂之湘君。

  其二南湖秋水夜無煙,耐可乘流直上天。(1)且就洞庭賒月色,將船買酒白雲邊。

  (1)耐可,猶言若可也,詳八卷注。

  其三洛陽才子滴湘川,(1)元禮同舟月下仙。(2)記得長安還欲笑,不知何處是西天。

  (1)潘嶽《西征賦》:賈生,洛陽之才子。謂賈誼也。賈至亦河南洛陽人,故以誼比之。

  (2)後漢李膺,字元禮,與郭林宗同舟而濟,見十二卷注。用此以擬李曄。

  二人俱謫官,故用《桓譚新論》中“人聞長安樂,出門向西笑”之語,以致其思望之情。

  其四洞庭湖西秋月輝,滯湘江北早鴻飛。(1)醉客滿船歌《白苧》,(2)不知霜露入秋衣。

  (1)盧照鄰詩:“霜氛落早鴻。”

  (2)《白苧》,清商調曲也。苧,是吳地所產,故舊說以為吳人之歌,始則田野之作,後乃大樂用焉。一雲即《子夜歌》也,在吳歌為《白苧》。在雅歌為《子夜》。餘見四卷注。

  其五帝子瀟湘去不還,(1)空餘秋草洞庭間。淡掃明湖開玉鏡,丹青畫出是君山。(2)(1)《楚辭》:“帝子降兮北渚。”王逸注:“帝子,謂堯女也,堯二女娥皇、女英,隨舜不反,墮於湘水之渚,因為湘夫人。”

  (2)《元和郡縣誌》:君山,在嶽州巴陵縣兩三十裏青草湖中。昔秦始皇欲入湖觀衡山,遇風浪,至此山止泊,因號焉。或雲湘君所遊止,故名之也。《方輿勝覽》:君山,在洞庭湖中,方六十裏,亦名洞庭之山。昔帝之二女居之,曰湘夫人,又曰湘君聽遊,故名君山。《一統誌》:君山,在嶽州府城西南一十五裏洞庭湖中,狀如十二螺髻。

  楚江黃龍磯南宴楊執戟治樓

  (1)《水經注》:江中有五洲相接,故以五洲為名。宋孝武帝舉兵江中,建牙洲上,有紫雲蔭之,即是洲也。胡三省《通鑒注》:五洲,當在今黃州、江州之間。

  (2)《蜀都賦》:“吹洞蕭,發棹謳。”劉淵林注:“棹謳,鼓棹而歌也。”

  (3)淮南王《招隱士》:“攀援桂枝兮聊淹留。”

  銅官山醉後絕句

  我愛銅官樂,千年未擬還。要須回舞袖,拂盡五鬆山。(1)(1)《海錄碎事》:五鬆山,在宣城南陵。

  與南陵常讚府遊五鬆山

  南陵縣,隸宣州。《容齋隨筆》:唐人呼縣丞為讚府。《潛確居類書》:《輿地紀勝》:五鬆山,在銅陵縣南,銅官西南。山舊有鬆, 一本五枝,蒼鱗老幹,翠色參天。

  安石泛溟渤,(1)獨嘯長風還。逸韻動海上,(2)高情出人間。靈異可並跡,澹然與世閑。我來五鬆下,置酒窮躋攀。征古絕遺老,因名五鬆山。(3)五鬆何清幽,勝境美沃洲。(4)蕭颯鳴洞壑,終年風雨秋。響入百泉去,(5)聽如三峽流。(6)剪竹掃天花,(7)且從傲吏遊。(8)龍堂若可憩,(9)吾欲歸精修。

  (1)溟渤,海也,見七卷注。

  (2)《世說》:謝太傅盤桓東山時,與孫興公諸人泛海戲,風起浪湧,孫、王諸人色並遽,便唱使還。太傅神情方王,吟嘯不言,舟人以公貌閑意悅,猶去不止。既風轉急,浪猛,諸人皆喧動不坐,公徐雲:“如此將無歸。”舟人即承響而回。於是審其量足以鎮安朝野。

  (3)胡震亨曰:觀此詩,是五鬆非山本名,乃太白所名,亦如名九華也。

  (4)《太平寰宇記》:沃洲山,在越州剡縣東七十二裏。施宿《會稽誌》:沃洲山,在新昌縣東三十二裏。晉白道猷、法深、支遁,皆居之。戴、許、王、謝十八人與之遊,號為勝會,亦白蓮社之比也。唐白樂天《山院記》雲:東南山水,判為麵,沃洲、天姥為眉目。山有靈漱、杖錫泉、養馬坡、放鶴峰,皆因支道林得名。吳虎臣《漫錄》雲:沃州、天姥。號山水奇絕處。自異僧白道猷來自西天竺,賦詩雲:“連峰數十裏,修林帶平律。茅茨隱不見,雞鳴知有人。”晉、宋之世,隱逸為多。

  (5)《詩·大雅》:“逝彼百泉。”

  (6)《通鑒地理通釋》:三峽,廣溪峽、巫峽、西陵峽也。廣溪為三峽之首,昔禹鑿以通江,所謂巴東之峽,東至西陵七百裏。蕭颯、風雨、百泉、三峽,皆狀五鬆濤聲之美。

  (7)《法華經》:時諸梵天王雨眾天花,香風時來,吹去萎者,更雨新者。

  (8)郭璞詩:“漆園有傲吏。”

  (9)《江南通誌》:龍堂精舍,在南陵縣五鬆山。李白與南陵常讚府遊此,有詩。

  宣城清溪

  清溪勝桐廬,(1)水木有佳色。(2)山貌日高古,石容大傾側。彩鳥昔未名,白猿初相識。不見同懷人,對之空歎息。

  (1)《太平寰宇記》:睦州桐廬縣,漢為富春縣地,吳黃武四年,分富春置此縣。耆老相傳雲:桐溪側有大桐樹,垂條偃蓋蔭數畝,遠望似廬,遂謂為桐廬縣也。

  (2)吳均《與朱元思書》:自富陽至桐廬一百裏許,奇山異水,天下獨絕。與謝良輔遊涇川陵浩寺《唐詩紀事》:謝良輔登天寶十一年進士第。德宗時,刺商州,為團練所殺。《江南通誌》:涇溪在寧國府涇縣西南一裏。陵岩教寺, 在涇縣西七十五裏,隋時建。涇川,即涇溪也。乘君素舸泛涇西,(1)宛似雲門對若溪。(2)且從康樂尋山水,(3)何必東遊入會稽。

  (1)謝靈運詩:“可憐誰家郎,緣流乘素舸。”

  (2)《方輿勝覽》:雲門寺,在會稽縣南三十一裏,今名雍熙,為州之偉觀。昔王子敬居此,有五色祥雲,詔建寺號雲門。楊齊賢曰:若耶溪、雲門寺,在越州會稽縣南。

  (3)《宋書》:謝靈運出為永嘉太守,郡有名山水,靈運素所愛好。出守既不得誌,遂肆誌遊遨,遍曆諸縣,動逾旬朔,民間辭訟,不複關懷,所至輒為詩詠,以寄其意。

  遊水西簡鄭明府

  (2)《東京賦》:“飛閣神行。”薛綜注:“閣道相通,不在於地,故曰飛。”

  (3)《韻會》:“籜,筍皮也。”

  (4)顏師古《漢書注》:“寥廓,天上寬廣之處。”

  (5)《廣弘明集》:案《文殊師利般涅槃經》雲:佛滅度後四百五十年,文殊至雪山中,為五百仙人宣說十二部經訖,還歸本土,入於涅槃。案《地理誌》、《西域傳》雲:雪山者,即蔥嶺也。其下三十六國,先來屬漢,以蔥嶺多雪,故號雪山焉。文殊往化仙人,即其處也。

  九日登山

  淵明《歸去來》,不與世相逐。(1)為無杯中物,(2)遂偶本州牧。因招白衣人,笑酌黃花菊。(3)我來不得意,虛過重陽時。(4)題輿何俊發,(5)遂結城南期。築土接響山,(6)俯臨宛水湄。胡人叫玉笛,越女彈霜絲。(7)自作英王胄,(8)斯樂不可窺。赤鯉湧琴高,(9)白龜道冰夷。(10)靈仙如仿佛,奠酹遙相知。(11)古來登高人,今複幾人在?滄洲違宿諾,明日猶可待。連山似驚波,(12)合遝出溟海。(13)揚袂揮四座,酩酊安所知?(14)齊歌送清觴,起舞亂參差。賓隨落葉散,(15)帽逐秋風吹。(16)別後登此台,願言長相思。

  (1)《晉書》:陶潛為彭澤令,郡遣督郵至縣,吏白:“應束帶見之。”潛歎曰:“吾不能為五鬥米折腰,拳拳事鄉裏小人。”即解印去縣,乃賦《歸去來》。刺史王弘以元熙中臨州,甚欽遲之。後自造焉,潛稱疾不見,既而語人曰:“我性不狎世,因疾守閑,幸非潔誌慕聲,豈敢以王公紆軫為榮耶!”弘每令人候之,密知當往廬山,乃遣其故人龐通之等齎酒,先於半道要之。潛既遇酒,便引酌野亭,欣然忘進,弘乃出與相聞,遂歡宴窮日。弘後欲見,輒於林澤問候之,至於酒米乏絕,亦時相贍。

  (2)陶淵明詩:“天運苟如此,且進杯中物。”

  (3)《藝文類聚》:《續晉陽秋》曰:陶潛嚐九月九日無酒。出宅邊菊叢中,摘菊盈把,坐其側。久之,望見白衣人至,乃王弘送酒也。即便就酌,醉而後歸。

  (4)《夢梁錄》:九為陽數,其日與月並應,故號曰重陽。

  (5)《北堂書鈔》:謝承《後漢書》曰:周景為豫州刺史,辟陳蕃為別駕,下就,景題別駕輿曰“陳仲舉座也”,不複更辟,蕃惶懼,起視職。

  (6)《方輿勝覽》:響山在宣城縣南五裏。《一統誌》:響山,在寧國府城南五裏,下俯宛溪。權德輿記:“響山,兩崖聳峙,蒼翠對起,其南得響潭焉,清泚可鑒,瀠洄澄淡。”

  (7)霜絲,樂器上弦也。

  (8)《韻會》:“胄,裔也,係也,嗣也。”

  (9)《列仙傳》:琴高者,趙人也。以鼓琴為宋康王舍人,行涓彭之術,浮遊冀州、涿郡之間。二百餘年後,辭入涿水中取龍子。與弟子期日,皆潔齋待於水旁設祠,果乘赤鯉來,出坐祠中,旦有萬人觀之。留一月餘,複入水去。

  (10)《山海經》:從極之淵,深三百仞,維冰夷恒都焉。冰夷,人麵,乘兩龍。郭璞注:冰夷,馮夷也。《淮南》雲“馮夷得道,以潛大川”,即河伯也。《穆天子傳》所謂河伯無夷者,《竹書》作馮夷,字或作冰也。《河圖括地象》:馮夷恒乘雲車,駕兩龍。白龜,事未詳。《楚辭·河伯》雲:“乘白黿兮逐文魚,氣汝遊兮河之渚。”白龜殆白黿之訛歟?

  (11)《廣韻》:“酹,以酒沃地也。”

  (12)木華《海賦》:“波如連山。”太白本其語而倒用之,謂“連山似驚波”,遂成奇語。

  (13)謝朓詩:“合遝與雲齊。”呂向注:“合遝,高貌。”

  (14)《說文》:“酩酊,醉也。”

  (15)盧照鄰詩:“客散同秋葉,人亡似夜川。”

  (16)《晉書》:孟嘉為征西桓溫參軍,溫甚重之。九月九日,溫燕龍山,僚佐畢集。時佐吏並著戎服,有風至,吹嘉帽墮落,嘉不之覺,溫使左右勿言,以觀其舉止。嘉良久如廁,溫令取還之,命孫盛作文嘲嘉,著嘉坐處。嘉還見,即答之。其文甚美,四坐嗟歎。

  九日

  (1)流霞,酒名。按《抱樸子》:項曼都言:仙人以流霞一杯,與我飲之,輒不饑渴。故擬之以為名耳。

  (2)《楚辭章句》:“搴,手取也。”寒榮,猶寒花也。

  (3)陶淵明詩:“一觴雖獨進,杯盡壺自傾。”

  九日

  九日

  龍山飲,黃花笑逐臣。(1)醉看風落帽,舞愛月留人。

  (1)《淮南子》:“季秋之月,菊有黃花。”高誘注:“菊色不一,而專言黃者,秋令在金,以黃為正也。”史正誌《菊譜》:“菊,草屬也,以黃為正,所以概稱黃花。”

  九月十日即事

  陪族叔當塗宰遊化城寺升公清風亭

  (2)《神異經》:“中央有宮,以金為牆,有金榜,以銀鏤題。”

  (3)《三齊略記》:“海上蜃氣,時結樓台,名海市。”

  (4)《維摩詰經》:“維摩詰深達實相,善說法要,辯才無滯,智慧無礙。”

  (5)又雲:“菩薩觀眾生,如智者見水中月。”

  (6)《昭明文選序》:“飛文梁翰,則卷盈乎緗帙。”

  (7)《說苑》:宓子賤治單父,彈鳴琴,身不下堂而單父治。

  (8)《法苑珠要》:支遁,字道林,本姓關氏,陳留人。或雲河東林慮人。幼而神理,聰明秀徹。王羲之睹遁才藻驚絕罕儔,遂披衿解帶,留連不能已,乃請住靈嘉寺,意存相近。又投跡判山,於沃洲小嶺立寺行道。僧眾百餘,嚐隨稟學。

  (9)《晉書》:陶潛為彭澤令,在縣公田,悉令種秫穀,曰:“令吾嚐醉於酒,足矣。”

  (10)清樂,前代新聲也,見本卷注。諸天,釋氏所稱三十二天也,見十九卷注。

  (11)王勣《答馮子華書》:“鬆柏群吟。”

  (12)《搜神記》:漢武帝鑿昆明池,極深,悉是灰墨,無複土。舉朝不解,以問東方朔,朔曰:“臣愚,不足以知之,可試問西域人。”帝以朔不知,難以移問。至後漢明帝時,西域道人來洛陽,時有憶方朔言者,乃試以武帝時灰墨問之。道人雲:“經雲:天地大劫將盡,則劫燒,此劫燒之餘也。”

  §§李白全集卷之二十一古近體詩共三十六首

  日照錦城頭,朝光散花樓。金窗夾繡戶,珠箔懸銀鉤。(1)飛梯綠雲中,極目散我憂。暮雨向三峽,(2)春江繞雙流。(3)今來一登望,如上九天遊。

  (1)梁簡文帝詩:“網戶珠綴曲瓊鈞。”

  (2)《太平寰宇記》:三峽謂西峽、巫峽、歸峽。俗雲:“巴東三峽巫峽長,清猿三聲淚沾裳。”即禹所疏以導江也。絕峻萬仞,瞥見陽光,不分雲雨。

  (3)左思《蜀都賦》:“帶二江之雙流。”劉淵林注:“蜀守李冰,鑿離堆,穿兩江,為人開田,百姓享其利。”《水經注》:成都縣有二江,雙流郡下,故揚子雲《蜀都賦》曰“兩江珥其前”者是也。《風俗通》曰:秦昭王使李冰為蜀守,開成都兩江,溉田萬頃。《元和郡縣誌》:成都府雙流縣,北至府四十裏,本漢廣都縣也。隋仁壽元年,避煬帝諱改為雙流,因縣在二江之間,仍取《蜀都賦》雲“帶二江之雙流”為名也,皇朝因之。

  登峨眉山

  蜀國多仙山,峨眉邈難匹。周流試登覽,絕怪安可悉。青冥倚天開,(1)彩錯疑畫出,泠然紫霞賞,(2)果得錦囊術。(3)雲間吟瓊蕭,石上弄寶瑟。(4)平生有微尚,歡笑自此畢。(5)煙容如在顏,塵累忽相失。(6)儻逢騎羊子,(7)攜手淩白日。(8)(1)青冥,青而暗昧之狀。《楚辭》:“據青冥而擄虹兮。”蓋謂天為青冥也。太白借用其字,別指山峰而言,與《楚辭》殊異。

  (2)江淹詩:“泠然空中賞。”李周翰注:“泠然,輕舉貌。”

  (3)《武帝內傳》:帝以王母所授《五真圖》、《靈光經》及上元夫人所授《六甲靈飛十二事》,自撰集為一卷,及諸經、回,皆奉以黃金之箱,封以白玉之函,以珊瑚為軸,紫錦為囊,安著柏梁台上。

  (4)沈約詩:“象筵鳴寶瑟。”《周禮樂器圖》:“雅瑟飾以寶玉者,曰寶瑟。”

  (5)顏延年詩:“嘉運既我從,欣願自此畢。”

  (6)《南史》:阮孝緒曰:“庶保促生以免塵累。”

  (7)《列仙傳》:葛由者,羌人也。周成王時,好刻木羊賣之。一旦騎羊入西蜀,蜀中王侯貴人追之上綏山。山在峨眉山西南,高無極也。隨之者不複還,皆得仙道。

  (8)陳子昂詩:“攜手登白日,遠遊戲赤城。”

  大庭庫

  《路史》:大庭氏之膺籙也,都於曲阜。故魯有大庭氏之庫。昔者黃帝齋於大庭之館,茲其所矣。羅蘋注:庫在魯城中曲阜之
更多

編輯推薦

1聚焦長征...
2聚焦長征--長征中的...
3紅軍長征在湖南畫史
4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5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6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7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8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9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10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