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七節 前言

  杜甫(712——770),字子美,祖籍襄陽(今湖北襄樊),後遷居鞏縣,遂為河南鞏縣人。杜甫即出生於鞏縣的瑤灣。杜甫的家庭是一個“奉儒守官”的官僚家庭,其十三世祖杜預是西晉名將和著名學者。由於杜預是京兆(長安)杜陵(今陝西西安東南)人,故社甫常自稱“杜陵野老”、“杜陵布衣”。杜甫的祖父杜審言是初唐武則天時期的著名詩人,父杜閑曾為兗州司馬、奉天縣令。對於這一官宦家世、書香門弟,杜甫感到非常自豪。在《進雕賦表》中,他說:“自先君恕、預以降,奉儒守官,未墜素業。”他又說:“吾祖詩冠世。”(《贈蜀僧閭丘》),又囑咐兒子宗武“詩是吾家事”(《宗武生日》)。所以,杜甫將“奉儒”和寫詩當作自己終生孜孜不倦的事業。

  杜甫非常早慧。在他晚年所寫的《壯遊》詩中,他曾追憶說:“七齡思即壯,開口詠鳳凰。九齡書大字,有作成一囊。”十四五歲,就在文壇上嶄露頭角:“往昔十四五,出遊翰墨場。詩文崔魏徒,以我似班揚。”他勤奮好學,自稱“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這為他以後的詩歌成就打下了淵博雄厚的基礎。二十歲起,像當時許多著名的詩人所做的那樣,杜甫開始了他的漫遊生活。他先東南遊覽吳越,二十四歲時返回東都洛陽,參加進士科舉,不中。第二年又遊曆齊趙,直到開元二十年(741)才回到洛陽。天寶三載(744),他在洛陽結識了偉大詩人李白,二人相邀同遊梁宋,同遊的還有另一個著名的詩人高適。後來高適南遊楚地,李、杜二人則北上再遊齊趙,一起登高懷古,尋幽訪勝,飲酒論詩。在《壯遊》詩中,他回憶這一時期的生活說:“放蕩齊趙間,裘馬頗清枉。春歌叢台上,冬獵青丘旁。”漫遊的生活豪放而浪漫,李、杜二人也結下了深厚的友誼。這一時期,杜甫寫下了不少詩篇,如名作《望嶽》及《畫鷹》等,表現出青年時期的杜甫對前途和能力的樂觀自信。

  天寶五載(746),杜甫來到長安參加科舉,尋求施展抱負的機會,但迎接他的是十分冷漠的現實。這一年,嫉賢妒能、口蜜腹劍的奸相李林甫將所有參加考試的人全部黜落,卻向昏庸的唐玄宗上表稱賀“野無遺賢”。杜甫落第後。困居於長安,不斷地向王公大臣們投詩幹謁,希望得到他們的引薦,還向玄宗進獻了《三大禮賦》、《封西嶽賦》等,隻為自己博得了一些虛名,卻並無實際效果。在《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中,他寫道:“紈絝不餓死。儒冠多誤身。”滿腔的憤激信口而出。從天寶四載到天寶十四載(755)十月終於被任命為右衛率府胄曹參軍這樣一個正八品下階的小官時,杜甫已經在長安困居了十年。這十年之中,詩人的理想一再碰壁,生活也越來越拮據,常過著“賣藥都市,寄食友朋”的生活,甚至“饑臥動即向一旬,敝衣何啻聯百結。”“朝扣富兒門,暮隨肥馬塵。殘杯與冷炙,到處潛悲幸”(《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的屈辱辛酸使他對下層貧困生活有了深刻的體驗,對黑暗政治有了切身的感受,性格也逐漸由清狂而轉向深沉。他處在當時的政治中心長安,耳聞目睹統治者的荒淫腐朽,對潛藏的社會危機也有所預感。這一時期,他寫下了不少著名的詩篇,如《兵車行》、《麗人行》、《前出塞》、《後出塞》等。而作於天寶十四載(755)冬的《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一詩,既是對自己十年長安生活的總結,也向我們展示了唐代盛世結束,危機四伏、大亂將至的社會圖景。作為一個憂國憂民的詩人,他已走向成熟。而他沉鬱蒼涼的詩歌風格和寫實作風也在此時奠定。

  天寶十四載十月,杜甫官定後,即離開長安,前往奉先探視家小,迎接他的是“入門聞號咷,幼子餓已卒”的慘狀。到十一月,安史之亂便爆發了。第二年六月,長安被叛軍攻陷,杜甫也帶著一家老小,加入了流亡的難民隊伍。他先由奉先逃到白水,再由白水逃到鄜州。七月,太子李亨在靈武即位,改元至德。杜甫得知後,就把家小安置在鄜州的羌村,隻身到靈武去投奔肅宗,不料中途為叛軍所俘,押到長安。詩人在長安,目睹叛軍燒殺搶掠的慘景,寫下了《悲陳陶》、《悲青阪》、《哀江頭》以及《春望》、《月夜》等名詩。到至德二年三月,杜甫終於從長安城中逃出,到達肅宗行在鳳翔,“麻鞋見天子,衣袖露兩肘。”肅宗為褒獎他的忠心,授為左拾遺。職位雖低,卻責任重大。不久,丞相房琯因陳濤斜之敗而被罷職,杜甫上疏營救,言辭激切,得罪肅宗,幾乎定罪。閏八月,他離開鳳翔,到鄜州去看望妻子,寫下了《羌村》三首和著名的長詩《北征》。這一年秋天,唐軍收複兩京,肅宗回到長安,杜甫也自鄜州入京。因疏救房琯之事,第二年六月,杜甫被貶為華州司功參軍。乾元二年(759)秋天,杜甫回河南舊居探親,沿途目睹江山的殘破和人民的苦難,寫下了名垂千古的《三吏》、《三別》。同年秋天,因朝中宦官李輔國專權,對政治感到失望,加上關輔地區發生大饑荒,杜甫毅然棄官,攜家小前往秦州。十月遷於同穀。一路上,詩人拖兒帶小,飽受顛沛流離之苦,寫下了《秦州雜詩》三十首和《同穀七歌》等詩。但國穀並不易居住。由於無衣無食,一家數口幾乎瀕於絕境。同年十二月,杜甫隻得前往成都投靠高適等故友。這個時期,是杜甫生活最為艱難的時期,詩人飽嚐國破家亡的憂患痛苦,寫下了大量詩篇(現存約249首),對當時災難的社會現實和人民的血淚有著深刻而真實的反映,具有強烈的政治性和憂國憂民的熾熱感情,因此被後人稱為“詩史”。

  肅宗乾元二年(759)年底,杜甫終於來到成都。第二年春天,在一些親友的幫助下,他在成都西郊的浣花溪畔建築了一座草堂。詩人漂泊多年,至此才算有了一個安身之所,因此寫了不少描寫村居樂趣的詩,如《客至》等。代宗寶應元年(762),杜甫在成都尹兼禦史丞嚴武的資助下擴建了草堂,開辟了田地,帶著幾個孩子種菜種藥,養雞養鵝,儼然像個老農一般。廣德二年(764),嚴武向朝廷舉薦杜甫為節度參謀、檢校工部員外郎,後人因稱杜甫為“杜工部”。杜甫入嚴武幕中六個月,因不習慣幕僚生活,又回到草堂。在成都這一段時期,杜甫生活比較安定,但他並沒有忘記貧苦受難的人民,寫下了《枯棕》、《病橘》等詩,對人民的痛苦表示深切的同情。最有名的,則是《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永泰元年(765)四月,嚴武去世,杜甫失去依靠,不得不於五月率家人離開草堂,乘舟東下,九月到雲安,第二年的暮春抵達夔州。在這裏,他受到夔州都督柏茂琳的照顧,暫時住了下來。他感到自己越來越老,就更抓緊時間多寫詩,不到兩年的時間,就寫下了430多首詩。這些詩篇不僅內容十分豐富,而且在藝術上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被後世奉為寺臬,特別是七律詩,如《登高》、《閣夜》等,悲壯蒼涼,沉鬱雄放,千古不朽。

  大曆三年(768)正月,杜甫感到自己的身體越來越差,就想回河南老家。他先從夔州到江陵,卻因河南發生兵亂而受阻。半年後,他改道抵達湖北公安,年底漂泊到了湖南嶽陽。這時,他的健康狀況更差,瘧疾、肺病、風痹、糖尿病等不斷地折磨著他。為了投靠親友,他不得不再向南行。大曆四年(770)四月,軍閥臧玠在潭州作亂,兵荒馬亂之中,已經折回潭州的杜甫隻好再往南逃。船行到耒陽,由於江水陡漲,交通不便,杜甫一家人餓了五天五夜,幸虧縣令聶某聞訊後送來牛肉白酒,才免於俄死。船隻無法前進,杜甫隻好又折回潭州。就在這一年的冬天,杜甫病死在由潭州到嶽陽一條破船上。臨終前,他支撐著身子寫下了《風疾舟中伏枕書懷呈河南親友》這首長達七十二句三百六十字的五言排律,詩中說:“戰血流依舊,軍聲動至今。”一直到去世,這位憂患一生的偉大詩人也沒有忘記他多災多難的祖國和受苦受難的人民。

  和李白一樣,杜甫的身後十分蕭條淒涼。他的靈柩一直埋在嶽陽,直到四十三年後,即唐憲宗元和八年(813),才由他的孫子杜嗣業移葬於河南偃師,埋葬在其祖父杜審言的墓旁。

  杜甫是一個偉大的詩人。在思想性方麵,他的詩歌具有高度的人民性,“窮年憂黎元,歎息腸內熱。”(《赴奉先詠懷》)他深切關懷著祖國的命運,甚至不惜自我犧牲。對統治的腐朽和禍國殃民,杜甫也作了無情的諷刺和抨擊。

  杜甫異常重視詩歌的藝術性,他對於一首詩的要求非常嚴格,力求做到“毫發無遺憾。”在敘事詩中,他善於對現實生活作典型的藝術概括,善於寓主觀於客觀。他善於將人物的語言個性化,而且采俗語入詩,又極善於細節描寫,故寫來細膩動人。其抒情詩往往寄情於景,融景入情,情景交融。他的詩歌風格多樣,時代環境的急遽變化,個人生活的窮愁困苦,思想感情的博大深厚,以及表現手法的沉著蘊藉,使他的詩歌形成了雄冠古今的“沉鬱頓挫”的風格,從而被後人尊為“詩聖”。詩在杜甫的手裏,幾乎無所不能。“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杜甫永遠是後人學習的榜樣!

  杜甫的詩集,據《舊唐書》本傳和《新唐書・藝文誌》的記載,原有六十卷,但早已散佚。北宋寶元二年(1039),王誅取秘府舊藏本和各種不完整的杜集,共八種八十九卷,去其重複,得詩1405首,按年代先後編為十八卷,又別錄賦筆雜著二十九篇為二卷,題為《杜工部集》。以後的各種杜集,皆以此書為基礎。後來不斷輯得佚詩,到南宋郭知達所編的《杜工部詩集》,已有三十六卷。明清時代,注家蜂起,號為“千家注杜”,今存者尚有百種以上。最流行的本子有明末王嗣爽的《杜臆》、清初錢謙益的《杜工部集注》、楊倫的《杜詩鏡銓》、浦起龍的《讀杜心解》和仇兆鼇的《杜詩詳注》等。王嗣奭的《杜臆》一反南宋至明代一些杜詩注解者隻訓解典故、征引繁瑣而忽視詩歌主旨內容的做法,努力探索和發掘杜詩中憂國憂民的情懷,在藝術分析方麵也頗有見地。錢謙益的《杜工部集注》,對史實考訂甚詳,注引豐富。楊倫的《杜詩鏡銓》簡明扼要,便於初學。浦起龍的《讀杜心解》評詩多獨立見解,足資參考。而仇兆鼇的《杜詩詳注》集前人之大成,征引繁富,考證精密。清康熙三十三年,仇兆鼇為翰林院編修時,將此書奏進康熙皇帝。全書凡詩注二十三卷,雜文注二卷,後以逸杜、詠杜、補杜、論杜等為附編上下二卷。其總目自二十八卷以下尚有集杜、仿杜等條目,有目而無書,似是欲為續而未成。每詩各分斷落,先詮釋文義,而後征引典故,列於詩末,便於閱讀欣賞。本書即以仇氏《杜詩詳注》排印而成,刪掉了正文中的異文和注音,改為簡體橫排,改名為《杜甫全集》,以饗廣大讀者。

  編者

  一九九六年五月

  §§第2章 杜甫全集卷之一

  
更多

編輯推薦

1聚焦長征...
2聚焦長征--長征中的...
3紅軍長征在湖南畫史
4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5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6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7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8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9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10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