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十七講 中東現代化的特點

  中東是第三世界一個獨具特色的地區,其現代化進程在一定程度上也不同於其他亞非拉地區。因此,認真研究中東現代化曆史的特點,對於深入研究第三世界現代化的曆史具有重要意義。

  我們認為,近代以來中東現代化曆史大體上具有以下七個不同於其他第三世界地區的特點。

  一、中東是第三世界現代化最先開始的地區之一

  事實上,在第三世界,中東卷入現代化的時間僅次於拉美,其主要原因是中東在地理上毗鄰西歐,在曆史上與後者一直存在著密切關係,是歐亞間交通的必經之地。因此,中東較早就受到了歐風美雨的吹拂,得風氣之先,這是必然的。

  早在18世紀,中東君主即開始了早期的現代化改革。一般史家常把奧斯曼素丹塞裏姆三世(1789-1807)作為改革的創始人,但改革的嚐試在此之前已經開始。在18世紀初,政府開始創辦印刷廠、建立軍事學校、設立消防隊和在皇室引進歐洲風俗等。在埃及,還在穆罕默德·阿裏(1805-1848)之前,馬木路克統治者阿裏·貝伊·卡比爾(1773年卒)已建立了一支擁有炮兵的龐大軍隊,並致力於加強中央集權,清剿貝都因人,進行對外征服。他的繼任者穆拉德貝伊和易卜拉欣貝伊(1779-1798)努力增加政府在外貿中所獲收入的比例和政府專賣的種類,且設法收回包稅地。在奧斯曼的巴格達省,大蘇萊曼帕夏(1780-1802年在任)開始組建新軍,引進西方武器和教官。無疑,這些君主和省督不僅是中東、而且是亞非地區現代化改革的先行者。

  當然,真正大規模的改革是到19世紀才展開的,其中的主要人物有土耳其的塞裏姆三世(1789-1807)和馬赫茂德二世(1808-1839)、埃及的穆罕默德·阿裏和他的兒子們、波斯的法特赫·阿裏·沙赫(1797-1834)和納賽爾丁·沙赫(1848-1896)、阿富汗的希爾·阿裏(1869-1879)和阿卜杜爾·拉赫曼(1880-1901)。上述土耳其和埃及的改革仍然早於日本和中國,以致日本有人將穆罕默德·阿裏視為現代化改革的先生。

  不過,在地理上靠近西方也有不利之處,這表現在中東政治上的殖民化和經濟上的邊緣化。奧斯曼、伊朗、阿富汗等國先後成為半殖民地,南也門、海灣諸酋長國、埃及和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的新月地帶則淪為英、法的殖民地。一些阿拉伯學者認為,鄰近資本主義的發源地西歐是造成阿拉伯世界經濟落後的根源,依附論的著名學者薩米爾·阿明即為埃及人。

  二、中東國家在民族建構上麵臨著重重困難

  這些困難涉及民族、宗教、教派、部落、領土等諸多方麵。從民族上看,北層(中東北部的非阿拉伯地區)的土耳其、伊朗、阿富汗三國均存在一個主體民族,但其中阿富汗因多民族的特點更為突出而呈現出不穩定的狀況,而土耳其和伊朗則有一個庫爾德問題。在阿拉伯國家中,隻有埃及人口組成較為單一,並有中央集權的悠久曆史,海灣國家的社會經濟相當落後,新月地帶則基本上是在奧斯曼帝國崩潰後才在英法的委任統治下形成人為的領土國家。

  因此,絕大多數阿拉伯國家的內部凝聚力較為脆弱。伊拉克和敘利亞同樣有一個人數較多的庫爾德少數民族。獨立後,由於主體民族強調其民族主義(如阿拉伯民族主義),與庫爾德人的矛盾進一步激化,在伊拉克、伊朗和土耳其均爆發了政府與庫爾德人的激烈的武裝衝突,並延續至今。

  從宗教和教派上看也是如此。在黎巴嫩、敘利亞和埃及等國均存在人數眾多的基督徒。獨立前夕黎巴嫩曾經達成根據教派確定議員比例和分配政府領導人職務的做法,但各派矛盾的激化終於促成1975年全麵內戰的爆發。而穆斯林內部遜尼派和什葉派的對立,也表現在伊拉克、沙特阿拉伯、阿富汗等許多國家。另外像南北也門的衝突也具有教派色彩(南北也門的主要教派分別是遜尼派和什葉派的分支栽德派)。

  由於中東地區沙漠廣布,氣候幹燥,而唯一適合於沙漠半沙漠地形的經濟利用方式即是遊牧。所以,遊牧民和半遊牧民在中東占有重要地位,而他們憑借其強大的部落組織和軍事力量往往構成對中央政權的挑戰。因此,從近代埃及的穆罕默德·阿裏到當代的沙特、伊朗和阿富汗政府,均致力於遊牧民定居政策。

  最後,中東國家之間存在大量的邊界爭端。原因之一是殖民主義,如英法的委任統治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西亞各國的國界,這些在奧斯曼時代的統一地區被人為地分割成若幹國家(盡管其中一些國家具有某種內部的凝聚性),妨礙了統一的地區市場和較大的政治實體的形成,並導致了各國間的種種矛盾。這些衝突有敘利亞對“大敘利亞”(包括敘利亞、黎巴嫩、巴勒斯坦和約旦)的持續訴求,海灣國家與伊朗對海灣三島的主權之爭,沙特與海灣小國的爭端,阿富汗與伊朗關於赫爾曼德河水的爭端等。

  中東國家在民族建構上的嚴重缺陷對其政治發展、尤其是現代化的發展構成了一大障礙。

  三、以兩世兼重為特點的伊斯蘭教對中東的現代化進程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除了黎巴嫩和以色列外,中東國家全部是以穆斯林為主的國家,因之伊斯蘭教理所當然地成為中東文明的載體。與其他宗教相比,伊斯蘭教具有鮮明的兩世兼重的特點,即同時重視來世和現世,因而對伊斯蘭國家的社會、政治、經濟、文化、國際關係等各個方麵影響至深。所以,伊斯蘭教不僅是一種宗教,而且是一種生活方式。也正因為如此,現代化勢必牽涉到傳統社會的方方麵麵,從而麵臨著重重阻力。

  伊斯蘭教與中東現代化的關係相當複雜,本文僅談兩點。其一,作為宗教階層的烏萊瑪與社會的密切關係。在伊斯蘭教的兩大教派遜尼派和什葉派社會中,烏萊瑪都是代表正統宗教機構的階層。他們與統治階層和一般民眾關係密切,控製著宗教、司法、教育事務的大權,握有大量宗教基金(包括土地),從事慈善事業,並有大批成員入仕為宦,權力顯赫。而且,烏萊瑪是唯一擁有解釋經訓(《古蘭經》和聖訓)權力的力量,也直接掌握司法機關,從而建立了獨立的政治合法性基礎。另外,以神秘主義和苦修為特征的蘇菲派也在民間影響很大。烏萊瑪和蘇菲派還時常與鄉村的部落機構和城市的行會相互交織,由此確立了伊斯蘭社會獨特的整合方式,形成了包括中央政府和宗教階層的事實上的二元政治格局。

  因此,一旦統治者的現代化改革觸及宗教階層的切身利益和傳統文化的核心,宗教階層就會揭竿而起,率領民眾展開大規模的反抗運動。1929年阿富汗的阿馬努拉改革和1978年伊朗的白色革命均是因此而最終失敗的。

  其二,國家的政教合一性。先知穆罕默德建立的國家是政教合一的國家,之後伊斯蘭國家逐漸出現政教分離的趨勢,但從未達到徹底分離的階段。在司法方麵,伊斯蘭國家實施屬人法,即臣民依據其宗教信仰和教派歸屬而遵守不同的宗教法(伊斯蘭教、基督教和猶太教各教派的教法)。1971年以前,黎巴嫩、伊拉克和以色列在公民的私人身份事務(婚姻、子女監護,黎巴嫩也包括財產繼承)上仍維持這一狀況。而且,除土耳其以外的中東伊斯蘭國家均在憲法中明文規定國家元首必須是穆斯林,有時甚至規定了其所屬的法律學派。比較而言,這種狀況在世界其他地區是不多見的。

  20世紀60年代後期以來,中東出現了提倡複古主義的伊斯蘭複興運動,其聲勢浩大,而領導者不再是烏萊瑪和蘇菲派領袖,卻是受過現代教育的知識分子。在伊朗、阿富汗和土耳其,伊斯蘭複興力量一度掌握了政權(其中伊朗的伊斯蘭政權一直延續至今),類似情況在世界其他地區也是沒有的。

  四、君主製在中東大範圍和長時間的延續

  中東尤其海灣地區是20世紀第三世界君主製國家分布最集中的地區。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土耳其的君主製首先被推翻。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初期,中東的君主國包括伊拉克、外約旦、沙特阿拉伯、也門、阿曼、伊朗、阿富汗、埃及八國,而20世紀60-70年代還有受英國保護的一些海灣酋長國先後獨立,即科威特、阿拉伯聯合酋長國、巴林和卡塔爾。1952-1962年,埃及、伊拉克和北也門先後建立共和製,1973-1979年阿富汗和伊朗也成為共和國,但君主國仍有7個。

  導致中東君主國分布密集的因素歸納起來主要有四點。①本地區一些國家社會經濟發展的落後,尤其是在沙漠地廣泛分布、遊牧業在地方經濟中占有重要地位的海灣地區。②中東社會結構對君主製的認同。從社會組織上看,以部落家族為中心的中東社會有利於君主製的建立和延續。從文化上看,伊斯蘭教也對君主製的發展起到了推動作用。中古伊斯蘭國家的實踐是一定限度的政教分離,宗教階層一般情況下服從君主的統治。③君主在民族獨立運動中發揮了領導作用。在這些國家,君主或爭取成為君主的貴族、宗教領袖往往成為運動的中心,如約旦的哈希姆家族、阿曼教長以及某種程度上沙特阿拉伯的伊本·沙特。④西方國家對君主政權的支持。其目的是維持對中東國家的控製,阻止其他列強的染指和民族運動的發展,減少宗主國的開支。

  由此,中東出現了本地區現代化最早、也是最重要的類型之一,即君主製的現代化。其特征是現代化的根本目的在於鞏固王朝統治,這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其現代化的內容、方式和結果。①軍事現代化是中東君主國最先展開、也是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尤其是在近代。②對殖民政權或西方國家奉行溫和路線,一方麵支持民族主義,一方麵在國內長期保持西方的控製或軍事基地,或與西方結成軍事政治聯盟。③在現代化方麵推行漸進方針,如不搞土地改革、國有化和激進的世俗化,與部落酋長、宗教階層等保守力量維持較為和諧的關係,民主化進展緩慢。④對少數民族奉行溫和方針。

  然而,一些君主國未能處理好維持政權與爭取獨立、發展社會經濟、推進政治民主的關係,最終為共和勢力或伊斯蘭勢力推翻。而產油的海灣國家及約旦則較好地處理了上述關係,在推進現代化的同時避免了政治革命。

  五、頻繁的戰爭對現代化的嚴重破壞

  中東是20世紀第三世界戰爭最為頻繁的地區,它先後卷入兩次世界大戰,並在戰後經曆了四次中東戰爭、黎巴嫩戰爭、也門戰爭、兩伊戰爭、海灣戰爭、蘇聯侵阿戰爭及許多內戰。直到今天,巴以衝突仍然延綿不息,海灣地區戰雲密布。

  中東地區戰爭的頻發與該地區重要的戰略位置有關。中東地處三大洲交界處,居五海(地中海、紅海、阿拉伯海、黑海、裏海)之間,控製著重要的陸上和海上交通要道,擁有豐富的資源,曆來是兵家必爭之地。近現代的英、法、德、意、俄等歐洲列強和當代的美、蘇兩國為爭奪中東均展開過激烈的較量。其次,中東地區複雜的民族、宗教、教派、部落、領土、家族和經濟利益的爭端形成了錯綜複雜的地區矛盾,加上西方國家推波助瀾,加劇了有關國家間的衝突。

  頻繁的戰爭對中東國家的現代化造成了持續性和災難性的影響。各國被迫將大量資源和勞動力用於軍事方麵,同時交戰地區的經濟和基礎設施遭到嚴重破壞,重建工作難以展開,而戰爭還使各國及國內各民族、宗教、教派之間的關係進一步惡化,妨礙了國際合作和民族建構的發展。黎巴嫩連綿不息的內戰和美國對塔利班軍事打擊結束後阿富汗國內的混亂狀況就是兩個鮮明的例子。此外,由於以色列在巴以衝突中的強硬立場,奧斯陸協議簽訂後以中東北非經濟首腦會議為中心開始嚐試的地區合作也已走入死胡同。戰爭也造成了大量難民,巴勒斯坦難民、阿富汗難民、伊拉克難民、庫爾德難民是中東最重要的難民問題,在世界上也具有相當大的影響。最後,戰爭還給有關國家帶來了深重的生態災難,像海灣戰後科威特的油田大火和伊拉克的貧鈾彈都是如此。

  六、石油對中東經濟社會的深刻影響

  中東尤其是海灣地區是世界上石油和天然氣儲藏和生產最重要的地區。海灣合作委員會六國(沙特、科威特、阿聯酋、阿曼、卡塔爾、巴林)和兩伊是最主要的產油國,其國民收入、預算收入、外貿出口和外匯來源主要依靠石油部門(包括煉油和石化工業);另外,埃及、敘利亞、也門也生產一定數量的石油,阿富汗出產天然氣,而絕大多數產油國也生產天然氣。因此,油氣資源對中東經濟有著巨大的影響。

  對產油國而言,石油收入的社會經濟影響包括以下方麵。首先,產油國的發展模式出現重大變化。他們獲得了幾乎是用之不盡的資本(至少在20世紀70年代),可以在避免從農業和其他經濟部門中尋求積累的情況下大力發展國民經濟的所有部門。由此,產油國經濟計劃的投資成倍增長,國民生產總值飛速提高,經濟建設貪大求洋,福利國家迅速形成。其次,形成了典型的依附型經濟結構。在資本方麵,產油國高度依賴石油部門及其派生的海外資產;在勞動力方麵依賴外籍勞動力和技術人員;技術設備和消費品依賴進口,而石油部門生產的原油、石油產品和石化產品也主要依賴海外市場。從經濟運行的機製看,產油國是一種投入型的經濟,即國家投資是資本的主要來源,而發展起來的主要是基礎設施和服務業,工業仍以石油部門為主,私人企業效率不高。再次,經濟出現明顯的二元化結構,這表現在傳統部門與現代部門的對立上,如小農經濟、手工作坊、小商小販和現代化的石油工業、基礎設施的並立。例如,產油國的石化工業人均裝備水平甚至超過了美國。最後,在社會關係上出現深刻的社會分裂。一方麵,是本國公民與外籍移民兩大社會集團的對立,前者享有高度的社會福利、充分的就業和輕鬆而待遇優厚的工作,而後者則承擔繁重而低收入的工作,隻有不多的社會福利,政治權利則完全沒有。在產油國公民內部,也出現了普通公民和大資產階級、王室之間的兩極分化。

  產油國經濟對非產油國經濟也產生了重大影響。非產油國大力發展為產油國服務的產業,如煉油業、運輸業、金融業、商業、旅遊業及製造業,從而獲得部分石油美元。他們還得到產油國的財政援助和投資,並通過輸出勞動力賺取數額可觀的僑匯。

  可見,石油對中東的現代化確實產生了不同尋常的影響。原先經濟落後的海灣地區因此成為資本過剩的地區,發展起高度現代化的基礎設施,但其非石油製造業、科技和教育水平仍然落後於發達國家,在某些方麵甚至落後於中東的許多非產油國。相比之下,缺乏資本和資源的東南亞和拉美地區在現代化方麵的成果更為明顯,這有力地證明了產油國資源型發展的不足。20世紀80年代以來,產油國開始了經濟調整,在一定程度上糾正了某些問題,但根本性的問題仍然存在(產油國的一些經濟政策實際上有政治考慮)。

  七、中東現代化的發展成效中等

  以色列在中東經濟最為發達,但其發展的原因包括來自歐美的高素質勞動力、美國的大量援助和德國賠款等,屬於特例。其他國家中,產油國的發展相當迅速,但無論是產油國還是非產油國都存在程度不同的問題,當然近年來情況有改變,少數非產油國和海灣地區的發展甚至相當突出。中東經濟發展的一些特點表現為:

  (1)總體經濟增長緩慢,尤其是非產油國。以現代化較早開始的埃及為例,19世紀90年代後期,埃及人均GNP為131美元(1965年價格,下同),稍低於墨西哥(148美元),而高於日本(19世紀70年代後期僅為74美元)。但到20世紀60年代中期,埃及該項指標僅提高到185美元,而同期日本已迅速達到876美元,墨西哥也為461美元。產油國的增長迅速,80年代初個別國家的人均產值曾居世界前列,但此後石油跌價,其經濟一度演變為零增長或負增長,到2002年科威特人均國民總收入在世界僅排第36位。20世紀90年代,阿拉伯世界的經濟增長率為世界最低,中東人均GDP的年增長率竟為——0.1%。但近年來,非產油國經過經濟調整發展速度加快,表現好於產油國,證明充分開發人力資源和提高經濟效益的模式優於依靠自然資源。總體來看,中東國家的發展很不平衡。

  1.小學教育為2001/2002學年初步數字。超過100%的包括留級和非年齡段學生。2.斜體為非指定年份。3.基尼係數為各國1998-2000年數字不等。

  (2)許多國家產業結構轉變緩慢,工業化程度低。2002年,在世界銀行統計的中低收入國家中,中東和北非工業在國內生產總值中平均占41%,而製造業僅占13%(1990年以來未變),後者在該組的第三世界地區中最低。但以色列、埃及和土耳其製造業在國內生產總值中較高,後兩國分別達到19%和17%。埃及和土耳其已成為發展迅速的新興經濟體,後者被列為僅次於金磚四國之後的VISTA五國之一。至於產油國,其煉油業和石化工業以及與能源相關的冶金、建材等行業相當發達。

  (3)基礎設施有很大改善。海灣地區的基礎設施堪與西方媲美,而非產油國的情況也有很大改善。1995-2001年,中東北非中低收入國家鋪麵道路的比率達63.8%,在該組國家中僅次於歐洲——中亞組;2002年,人均用電量(1409度)和每千人擁有電話幹線量(107)高於中低收入國家的平均水平。

  (4)農業發展存在問題。人口增長快、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注重工業的發展戰略給農業造成壓力,尤其是一些人口大國,而海灣六國的農業發展快,但效益低。因此,2002年,中東北非中低收入國家的進口中食品平均占到16%(埃及達28%),居該組第一。

  (5)服務業以旅遊為重點。2002年,旅遊業在服務業出口中的比例,埃及為41.2%,約旦為53.4%,阿曼為41%(相近年份),敘利亞為73.1%(相近年份),土耳其為57.5%。

  (6)文盲比例較高。在埃及,文盲仍占成年男子總數的1/3;也門和阿聯酋也偏高。總體而言,中東國家的識字率高於南亞、撒南非洲,但低於世界平均水平。

  (7)貧富分化問題仍然存在。根據世界銀行的統計,1985年中東人均收入在370美元以下的窮人占人口總數的1/3,僅高於南亞和撒南非洲。不過近年來情況有明顯好轉,從各國的基尼係數看,中東的總體形勢居世界中等。

  (8)人口增長快,城市化水平高。受傳統生育觀念的影響,中東國家的人口增長率較高。1980-2002年,中東北非中低收入國家人口年增長率達2.6%,在該組國家中僅低於撒南非洲。中東城市化率也是相當高的。上述兩點對經濟勢必造成影響。

  (9)失業率高。20世紀90年代,阿拉伯世界的失業率在世界上名列第二,僅次於非洲。在沙特,過去一直從國外引進勞工,由於人口增長迅速、就業觀念保守和外籍勞工的繼續流入,本國人口已出現失業現象。對沙特而言,失業是一個相當嚴重的問題。2000-2002年,埃及男性的失業率為5.1%,以色列6.0%,土耳其10.9%,西岸和加沙27.3%,阿聯酋2.2%。

  (10)經濟國際化和集團化水平較低。以往以色列和產油國的國際化水平較高,但產油國主要是在油氣生產方麵,而非產油國近年來情況有改善。目前加入世貿組織的國家有埃及、以色列、科威特、約旦、卡塔爾、阿聯酋、巴林、阿曼、土耳其和塞浦路斯。盡管中東的地區合作不斷發展,但合作水平提高慢。1970-2002年,就地區貿易集團內的出口額而言,阿拉伯共同市場僅從2.2%增長到4.8%,海合會從2.9%增長到4.6%,經濟合作組織從1.5%增長到5.9%,他們在第三世界29個地區組織中僅高於其中9個。

  (11)經濟自由化水平以往較低,近年來發展加快。2002年,中東北非對私營部門的國內信貸占到GDP的50.2%,高於拉美、南亞和中亞;不過有些國家較低,如土耳其(14.9%)、敘利亞(8.0%)。另一方麵,中東的資本市場相對封閉,這也是該地區能避開1997年金融危機的原因之一。

  (12)原料在一些國家外貿出口中繼續占據重要地位。中東地區出口的60%是石油和天然氣。2002年,燃料在出口總額中的比例,沙特達89%,阿聯酋為92%;但一些國家製成品出口增長迅猛,其在出口總額中的比例,埃及為35%,土耳其竟高達84%,以色列為93%。由於石油漲價,海合會實力迅速增強,目前已成為世界排名第16位的經濟體。

  (13)吸收外資少。除石油部門外,阿拉伯世界是世界吸收外資最少的地區,而且從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在世界吸收外資中的比例逐漸下降。90年代,中東北非地區吸引的外資隻占同期世界總量的1.4%。從國家看,吸引外資較多的國家為以色列、沙特、埃及和土耳其。2003年,中東北非中低收入國家外國直接投資總額僅為26.53億美元,而2005年僅埃及吸引的外資即達61億美元,2006年土耳其吸引的外資更高達202億美元。

  (14)接受外援和財政赤字較多。2002年,中東北非中低收入國家接受外援總額為65.27億美元,人均21美元,超過該組的平均水平;同年以色列人均受援額竟達115美元,外援占到國內總投資的4%。2001年,伊朗、以色列、約旦、科威特、阿曼、黎巴嫩、土耳其和也門的財政均有赤字。

  (15)信息水平和科技創新能力較低。2002年,中東北非中低收入國家每千人擁有的電視機數(約為200台)、個人計算機數(38.2台)、每千戶的互聯網用戶數(37戶)、專利申請文件數(1253份)和高技術出口占製成品出口比例(2%)均僅高於撒南非洲和南亞。

  (16)環境麵臨巨大壓力。中東位於幹旱半幹旱和沙漠地區,環境十分脆弱,現代化已經對環境構成巨大壓力。2002年,中東北非中低收入國家森林僅占土地總麵積的1.5%,是最低的,該組僅次於它的南亞也達到16.3%,而且中東北非上述國家森林麵積每年減少0.1%;2000年,人均碳排放量高達4.2噸,在該組中僅次於歐洲——中亞地區;1980-2000年,年淡水使用量占到水資源總量的57%,為世界之最。

  中國科學院中國現代化研究中心使用第一次和第二次現代化的概念來分析各國現代化的發展階段,而第一次現代化的特點為工業化、城市化和物質化,第二次現代化的特點為智能化、知識化、分散化、網絡化、全球化、個性化、生態化等。根據他們的計算,中東的以色列屬於發達國家,第一次和第二次現代化的指數分別為100和86;黎巴嫩、沙特、科威特、約旦屬於中等發達國家,兩項指數分別為93-99和54-67;土耳其、伊朗、埃及和敘利亞屬於初等發達國家,兩項指數分別為82-94和32-43;也門為欠發達國家,兩項指數分別為60和27.

  綜上所述,中東作為一個文明悠久、擁有豐富的自然資源和人文資源的地區,在世界曆史上占有獨特的地位。中東的現代化也經曆了曲折、漫長而獨特的道路,而這一現代化所展現出來的特點是與該地區的地理環境、資源、曆史、文化和傳統相聯係的。本講所闡釋的是中東現代化的一般特點,但中東各國之間的區別也十分明顯。因此筆者的分析更多的是宏觀方麵的,有時隻代表部分國家。不過,與第三世界其他地區相比,中東現代化的特點仍是較為突出的。

  中東的現代化經曆了種種磨難,雖然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也麵臨著諸多問題和挑戰,需要認真應對。例如,如何更好地處理政治體製改革與社會經濟發展、傳統文化與現代化、國家統一與民族宗教多元化、獨立外交及與西方國家關係、地區合作與全球化、國家安定與極端主義的關係等關鍵問題將是中東國家未來現代化的關鍵課題。“9·11”事件後,中東地區的現代化進一步引起世人的關注,該地區的各國政府也受到美國的強大壓力,後者強行要求推行西方的價值觀念。中東國家需要認真總結經驗教訓,研究其他地區的情況,製定符合國情的政策。目前,一些中東國家已經開展了深入的經濟改革並且摸索政治改革的道路,中東未來的發展是有希望的。

  
更多

編輯推薦

1心理學十日讀
2清朝皇帝那些事兒
3最後的軍禮
4天下兄弟
5爛泥丁香
6水姻緣
7
8炎帝與民族複興
9一個走出情季的女人
10這一年我們在一起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綠眼

    作者:張品成  

    文學小說 【已完結】

    為紀念冰心獎創辦二十一周年,我們獻上這套“冰心獎獲獎作家書係”,用以見證冰心獎二十一年來為推動中國兒童文學的發展所做出的努力和貢獻。書係遴選了十位獲獎作家的優秀兒童文學作品,這些作品語言生動,意...

  • 少年特工

    作者:張品成  

    文學小說 【已完結】

    叫花子蛻變成小紅軍的故事,展現鄉村小子成長為少年特工的曆程。讀懂那一段曆史,才能真正讀懂我們這個民族的過去,也才能洞悉我們這個民族的未來。《少年特工》講述十位智勇雙全的少年特工與狡猾陰險的國民黨...

  • 角兒

    作者:石鍾山  

    文學小說 【已完結】

    石鍾山影視原創小說。

  • 男左女右:石鍾山機關小說

    作者:石鍾山  

    文學小說 【已完結】

    文君和韋曉晴成為情人時,並不知道馬萍早已和別的男人好上了。其實馬萍和別的男人好上這半年多的時間裏,馬萍從生理到心理是有一係列變化的,隻因文君沒有感覺到,如果在平時,文君是能感覺到的,因為文君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