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十二、漢長安城遺址現狀調查與研究

  漢長安城遺址調查隊

  漢長安城是中國古代西漢王朝的都城,其規模宏大,城垣雄偉,宮殿櫛比鱗次,是當時中國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也是東方絲綢之路的起點,它與西方的曆史名城羅馬並稱為當時世界上最繁榮的國際都會。1961年由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漢長安城遺址經曆了兩千多年的自然剝蝕與人為的損壞,使這座古老的都城遺址麵臨著被毀的危險,為了搶救這一曆史文化遺產,西安市文物局組織局係統的業務人員,成立了“漢長安城遺址調查隊”,於1994年11月對遺址進行了為期一個月的實地調查與研究,為今後的保護、展示與利用提供了詳實的資料。現將調研結果報告如下:

  一、概況

  漢長安城遺址位於東經108°03~108°56‘北緯34°17’~34°21之間,即今西安北郊,地處平坦的關中平原,北臨渭河,西倚�河(見《漢長安城遺址位置圖》)。屬暖溫帶半濕潤性氣候,平均相對濕度在70%左右,年降水量504.7~719.8毫米,主要集中在七八九三個月。

  漢長安城周長25.7公裏,城垣內麵積36平方公裏,(包括城西的建章宮遺址和太液池遺址,遺址保護麵積共65平方公裏)。城內的主要交通幹道是三條區級公路,尤西路和豐產路分別從遺址的中部和北部東西貫穿,鄧六路從遺址的西部南北貫穿,其餘皆為生產路。

  漢長安城遺址屬西安市末央區所轄範圍以內。遺址內共有3個鄉(即未央宮鄉、漢城鄉和六村堡鄉),58個自然村,54個行政村。總戶數10396戶,總人口42498人,耕地總麵積42664.45畝,村莊占地5198畝,人均耕地1.028畝。1993年經濟總收入4007.77萬元,人均收入943元。人口自然增長率為5.940.

  建章宮遺址和太液池遺址也在西安市未央區內。遺址內共有6個自然村,3個行政村,分別屬於三橋鎮和六村堡鄉。總戶數1295戶,總人口5410人,耕地總麵積4093畝,村莊占地647.5畝,人均耕地0.757畝。1993年經濟總收入782.65萬元,人均收入1446.67元。

  漢長安城遺址內的東北部,利用西安市排汙渠作為澆灌水源,種植蓮菜麵積達4148畝。47個大小不等的魚池散布於遺址的各處,占地164.5畝。遺址保護範圍內現有鄉鎮企業128家,占地801.07畝,其中漢城牆內111家,占地674.07畝。這128家鄉鎮企業均未按照文物保護法及有關文物保護的政策法令依法履行報批手續。

  二、曆史沿革及管理狀況

  漢長安城遺址是中國曆史上建都朝代最多、曆時最長的都城遺址。西漢初年,高祖定都長安(公元前202年),以秦興樂宮為基礎,修建長樂宮。同時又令丞相蕭何興建了未央宮、武庫和太倉。漢長安城牆修築於漢惠帝元年至五年(公元前194~前190年)。西漢中期,漢武帝修建了桂宮和明光宮,在城西營建了建章宮,開鑿了昆明池,充實了上林苑中的各種宮觀建築。西漢末年,王莽修建了明堂、辟雍、宗廟,重修了社稷,擴建了太學。東漢遷都洛陽,長安城被稱為西京。唐代漢長安城故址成了唐都禁苑。

  漢長安城遺址平麵略呈方形,四周築有夯土城牆。城外有寬約8米、深約3米的壕溝。因河道走向和原有的宮殿,使北牆和南牆曲折,故後人有北牆像北鬥七星,南牆像南鬥六星之說,又有“鬥城”之稱。城四麵各有3個城門。宮殿區集中在城的中部和南部,約占全城麵積的2/3.東市、西市工商業區在城的西北隅。城的東北角是普通居民區。城內的主要建築有長樂宮、未央宮、桂宮、明光宮、北宮和武庫等。城西有建章宮,城南有禮製建築群。

  1956年8月,漢長安城遺址被陝西省人民委員會公布為“陝西省名勝古跡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保護範圍:東至郭家村,西至崎嶇河,南至大白楊、南窯頭、南河口,北至張家道口、席王村、西坡村。

  1961年3月,漢長安城遺址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保護範圍同上。

  1992年陝西省人民政府35號文件正式公布了漢長安城遺址的保護範圍:

  重點保護範圍:漢長安城牆周長25700米;未央宮前殿遺址東西200米,南北350米;椒房殿遺址東西150米,南北200米;宮署遺址東西150米,南北70米;少府遺址東西120米,南北80米;天祿閣遺址邊長20米,高10米;石渠閣遺址東西80米,南北90米,高8米;武庫遺址東西70米,南北350米;桂宮鴻寧殿遺址邊長50米,高7米;羅寨遺址東西400米,南北500米;樊寨遺址東西100米,南北200米;講武殿遺址邊長25米,高12米;樓閣台遺址東西700米,南北190米;製陶作坊遺址東西500米,南北200米製陶遺址東西150米,南北200米;未央宮夯台遺址東西10米,南北15米,高9米。

  一般保護範圍:城牆外延100米範圍內。

  建設控製地帶:南到大興路,西到崎嶇河,東、北同一般保護範圍。

  太液池遺址:西漢,位於西安市蓮湖區太液池苗圃。1957年被陝西省人民委員會公布為“陝西省第二批名勝古跡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2年陝西省人民政府35號文件公布的保護範圍:太液池基址3600平方米。

  建章宮前殿遺址:漢代,位於西安市未央區高、低堡子村。1957年5月被陝西省人民委員會公布為“陝西省第二批名勝古跡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2年陝西省人民政府35號文件公布的保護範圍:高、低堡子村。現存夯土台450000平方米。雙風闕遺址:東闕80平方米;西闕300平方米;神明台遺址麵積3600平方米,高10米。

  三、遺址現狀

  (一)城牆:由於漢長安城城牆的存在,使得漢長安城遺址保持了它的整體格局。在四麵城牆中:南牆和東牆保存較好,牆體逶迤不斷;北牆保存最差,有5/6的城牆已被挖毀,所餘1/6部分也多分散於民宅後院,挖掘、侵蝕破壞相當嚴重;西牆有2/3遭到破壞,特別是北段的六村堡至鐵鎖村之間,地麵已完全不見城牆痕跡。

  四麵城牆共12個城門。霸城門兩端牆體保存最好,夯土高達8.3米,門道位置明確。西安門、覆盎門、宣平門、洛城門、廚城門、直城門、章城門的門道位置也比較清楚。安平門、清明門、橫門、雍門的城門門址由於兩端牆體大麵積被挖,地麵上已不能明確確定它們的具體位置。四個城角中,西北角已毀,西南角保存最好,現存夯土高出地麵8.5米。東南角外側圍繞著汙水庫,雖有汙染,但也阻止了人為的挖掘,牆體仍高達10米。東北角牆體僅高4米,厚也隻有2米,現為民宅院牆,1994年西安市文物局對其內外兩側進行了包砌並采取了隔離措施,避免了進一步人為破壞。

  1.南牆:南牆在四麵城牆中保存最好,現存長度5873.3米。西安門至西南城角一段,牆體保存最好,一般高度均在5米以上,寬在7~10米之間,最寬處達15米,最高處達8米。

  南牆上共有缺口22處,主要為道路、水渠和堆存垃圾。李下壕村南缺口長達450米,牆體、牆基全被挖毀後作為汙水庫。

  南牆牆體上有7處被開墾為耕地,總長度為1220米,種植小麥、蔬菜等。

  南牆內外兩側和牆體上有現代墓2358座,主要分布於5處。

  2.東牆:東牆現存長度為4184.4米,一般寬5~9米,高3米左右,最寬處12米,最高處8.3米。南段保存較好。北段從楊善寨村北至東北城角保存差,最窄處不到0.5米。

  東牆上有缺口27處,主要為道路、水渠、耕地使用,北部有一段被村莊疊壓。

  北玉豐、東楊善寨、青西村皆依城牆建村,部分牆體已被挖毀,牆基作為道路或院牆,沒有房屋直接建於牆基址之上。龐馬村、三官廟村有房屋建在牆基之上。

  東牆內外兩側和牆體上有現代墓939座,主要分布於5處。

  3.北牆:北牆在四麵城牆中保存最差,現存城牆長度僅1399.7米,隻占原長度的1/6,城牆被挖毀處現為道路、村莊和耕地。

  三官廟、吳高牆、惠東、惠西、高廟、席王、席東、席西、曹家堡、關廟、相小堡、六村堡等12個自然村自東向西皆依城牆建村,現存城牆多作為民宅後院牆,常年挖掘、削蝕,再加上廁所、豬圈、汙水池的浸泡,對牆體危害十分嚴重。除高廟村北和曹家堡村北城牆保存相對較好外,關廟村地麵城牆已蕩然無存,其餘各村也隻保留一段或幾段城牆。

  漢城北牆有多處曲折,現存城牆殘段對反映其曲折的曆史原貌尤其珍貴。

  北牆內外兩側有現代墓280座,主要分布於3處。

  4.西牆:西牆保存情況較差,現存城牆長度1795.5米,隻占原長度的1/3.

  其中六村堡至盧家口之間,地麵城牆保存很少,盧家口村以南至西南城角段保存相對較好。城牆被挖毀處現為村莊、耕地、道路、水渠。

  六村堡、鐵鎖、民婁、夾城堡、周家河灣、盧家口等村由北向南皆依城牆建村,現存城牆多作為民宅院牆,破壞嚴重。

  西牆內外兩側及牆體上有現代墓790座,主要分布於4處。

  (二)宮殿遺址已明確的遺址共29處,其中地麵保存有夯土台遺跡的11處,均不同程度遭到破壞;地下已發掘和探明的遺址18處,從發掘情況看,隻有少府遺址未遭受破壞。

  1.未央宮遺址位於漢長安城西南部,是西漢帝國二百餘年間的政令中心,也是漢長安城內最重要的宮殿建築群之一。地麵現存夯土台遺跡4處,已經探明和發掘的遺址7處。

  (1)未央宮前殿遺址:即未央宮一號遺址,位於西馬寨村西200米處。殿基平麵呈長方形,麵積185×405平方米,基址由南向北逐漸升高,最高處達15米。依地勢分為三個台麵:第一台麵被苗圃占用,種植花木,南端被挖去許多,夯層明顯;第二、第三台麵較平坦,保存較好。殿基西北角分布著二十餘座現代墳墓,其餘為農田。1980年進行過全麵鑽探和局部試掘。

  (2)椒房殿遺址:即未央宮二號遺址,位於大劉寨村西180米處,是皇後居住的宮殿,屬後宮之列。20世紀70年代末平整土地時受到破壞,1981~1983年進行了大麵積發掘,發掘麵積為12392平方米。發掘資料表明,其規模宏大,有正、配殿及廂房建築。首次發現巷道(暗道)等,反映了當時殿堂建築十分華麗。現遺址已回填,上為農田。從現場看,此處地勢略高,漢代碎瓦隨處可見。

  (3)官署遺址:即未央宮三號遺址,位於盧家口村東100米處,是西漢王朝中央政府或皇室管轄全國各地工官的官署,1986~1987年進行了發掘,發掘麵積9600平方米。現遺址被農田所覆蓋。

  (4)少府遺址:即未央宮四號遺址,位於柯寨村西南部,是西漢少府的官署建築物。1987~1988年發掘,發掘麵積5575平方米。發掘資料表明,該遺址是近年來發掘的秦漢大型建築遺址中保存較好的一座,其柱石保存基本完整,柱網結構清楚,建築形製考究,建築規格較高。現地麵為柯寨果園。

  (5)角樓遺址:即未央宮五號遺址,位於三橋鎮車劉村北400米處。1988年發掘,遺址麵積67×31平方米,平麵呈曲尺形。出土了大量武器和瓦當,突出反映了該遺址的功能,即宮城西南角樓。現遺址已回填,上為農田覆蓋。

  (6)天祿閣遺址:位於小劉寨村西未央宮小學院內,是漢代國家檔案館或圖書館。現存夯台平麵略呈方形,麵積22×34平方米,高7米。台上建有劉向祠。台南為緊貼台壁的教師宿舍,北部為操場主席台。東西兩側建有教學樓。

  (7)石渠閣遺址:位於周河灣村東300米處,為漢代皇家藏書之地。遺址麵積70×70平方米,高7米。夯台南部有洞及現代墳墓數座。東、北、西三麵為平坦的農田。

  (8)未央宮夯台遺址:位於周河灣村南250米處,遺址麵積14.5×6.5平方米,高8米。台北麵有一米深取土壕,危及遺址。

  (9)未央宮遺址Ⅰ:位於官署以東約100米處。

  (10)未央宮遺址Ⅱ:位於未央宮前殿遺址西北約90米處,遺址麵積為40×25平方米,最高點3.5米。

  2.長樂宮遺址位於漢長安城東南隅。是漢長安城內最早的一組宮殿建築群。地麵現存夯台遺跡1處,已經探明或發掘的遺址3處。

  (1)羅寨遺址:位於羅寨村北。20世紀70年代末曾進行過部分發掘,遺址麵積400×500平方米。現為農田覆蓋。

  (2)樊寨遺址:位於樊寨村西100米處,現存遺址麵積100×200平方米。四周為平坦的農田。

  (3)長樂宮遺址Ⅰ:位於樊寨村西80米處。

  (4)長樂宮遺址Ⅱ:位於樊寨村東南60米處。

  3.桂宮遺址位於漢長安城西部偏北,是漢武帝為其後妃所建的宮殿群,其內許多宮殿遺址在平整土地時被毀。現存夯台遺跡1處,被毀遺跡1處。

  (1)鴻寧殿遺址:位於民婁村東北150米處,遺址原有夯土台,在20世紀70年代平整土地時被挖毀,現為農田。

  (2)桂宮遺址:位於夾城堡村東250米處,遺址麵積48×51平方米,高12米,夯土東南部為現代墓所擾。

  4.武庫遺址:位於大劉寨村東未央宮農林實驗場院內。1975~1977年發掘,遺址平麵呈長方形,麵積710×322平方米。庫址共7處,其中發掘了一號和七號庫址,發掘麵積分別為4680平方米和10300平方米。出土了一批鐵兵器和銅兵器。遺址現已回填,地麵高低起伏,主要為耕地,亦種植花木。

  5.製陶作坊遺址

  (1)位於六村堡村東北,相家巷以南,這裏原來地勢較高,近年來因平整土地,窯址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壞,現地麵比原來低1米,中國社科院考古所先後兩次發掘了22座窯址,編號Y1―Y22號。遺址麵積500×200平方米。現遺址區為農田,北部被村莊住宅所覆壓。

  (2)位於六村堡村東南。遺址麵積14000平方米,1985年發現西漢晚期裸體陶俑。現遺址大部已被村莊所覆壓。

  6.冶鑄作坊遺址:位於相家巷南400米處,是製造鐵器及鑄幣的作坊遺址。1992年進行過考古發掘,遺址麵積150×200平方米。現為農田所覆蓋。

  7.稅務官署遺址:位於橫門正南,關廟村西南100米處。

  8.樓閣台遺址:位於樓閣台村西,唐代遺址。現為4個不規則土丘。總麵積15207平方米,高5.5~8米。遺址四周被大片蓮菜地、魚池所困擾,破壞十分嚴重。

  9.建章宮遺址位於漢長安城西牆外。在該遺址範圍內現存有地上遺跡和地下遺址共6處。

  (1)建章宮前殿遺址:位於三橋鎮高、低堡子村,麵積450000平方米,現遺址上疊壓著高、低堡子兩個自然村。

  (2)太液池遺址:位於三橋鎮太液池苗圃內,遺址麵積約20000平方米。1973年在太液池西北岸故址,出土大型石魚一個。現遺址低於四周約1米。

  (3)雙鳳闕遺址:位於南雙鳳村東150米、北雙鳳村南200米處,是建章宮的宮門遺址。現存東闕麵積44.15平方米,高2.5米;西闕麵積262.5平方米,高8.5米。兩闕東西排列,相距52米。四周為平坦的農田。1987年市文物局對兩闕夯土台用磚進行了包砌保護。

  (4)神明台遺址:位於孟村北,是漢武帝安置銅露盤承接天上“甘露”以求長生的地方。解放前遺址上挖有防空洞,土台多次塌陷。現存夯土台麵積48×48平方米,高10米。夯台上部平坦,現有鐵架及碉堡形建築物各一座。

  (5)建章宮遺址Ⅰ:位於柏梁村南,現為平坦的耕地,麵積400×300平方米。遺址區有大麵積夯土層遺跡,有約100米長,3米寬的宮牆夯土遺跡,南部有1.5米高台基一處。1972年平整土地時發現。

  (6)建章宮遺址Ⅱ:位於盧家口村西北150米處,現被農田覆蓋。

  10.講武殿遺址:位於講武殿村西北250米處,現存夯土台麵積40×40平方米,高7米,四周為農田(北周遺址)。

  四、保護措施

  (一)通過對漢長安城遺址現狀的調查研究,我們分析威脅和破壞遺址的主要因素

  1.人口對遺址的壓力

  漢長安城遺址內共有行政村54個(自然村58個)。建章宮遺址和太液池遺址共有行政村3個(自然村6個)。遺址內共居住著近4.8萬人口,他們的生產、生活給遺址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壞。人口的自然增長,使遺址保護區內的人口不斷增加,莊基地的逐年擴大和對土地利用需求的增加,造成用挖毀遺址來擴大耕地,許多重要的地上遺存現在都無跡可尋,破壞大多是由這一因素造成的,從而使遺址保護受到人口壓力的嚴重威脅。

  2.遺址保護區內產業結構不合理

  遺址東北部大量種植蓮菜,麵積達41.48畝;遺址內還散布大大小小的魚池,共47個,占地164.5畝。據考古資料表明,漢代文化層一般距現地表約20~130厘米,而據我們調查,魚池一般要下挖2米左右,蓮菜地也要挖0.5~1米,再加上常年注水浸泡,對地下遺存造成嚴重的破壞。

  3.遺址保護區內大批鄉鎮企業對遺址的影響

  漢長安城遺址一般保護區內現有鄉鎮、國營、全民、集體、合資、股份製企業共128家,占地801.07畝,這些企業均未按照文物保護法及有關文物保護政策法令依法履行審批手續,違章建廠。因其性質不同,對遺址造成的危害程度也不同,大致可分為三類:

  空氣汙染類:主要為軋鋼、冶煉類企業,這些企業本身沒有比較嚴格的排汙淨化措施,每日排放出大量濃煙,汙染空氣。

  水質汙染類:主要為化工、造紙、塑料類企業,這些企業每日排放出大量未經淨化處理過的工業汙水,汙染水質、汙染土壤。

  其他類型:主要指雖未造成嚴重危害,也未造成水質與空氣的汙染,但它們圈牆占地,修建廠房,對古遺址的環境風貌造成破壞。

  4.國家對大遺址保護方麵的投入較少

  目前,遺址的保護基本是以限製農民對土地的利用和發展為代價,加重了農民的負擔。由於對遺址保護範圍內的建設限製較多,致使遺址內農民人均收入普遍低於遺址範圍外的農民的收入,並且差距仍在不斷擴大。

  (二)保護措施

  為了全麵保護好這座古代都城遺址,堅持“維護整體格局,加強重點保護,科學合理地開發利用”的原則,貫徹國家“保護為主,搶救第一”的方針,針對上述破壞因素,提出以下幾條保護意見:

  (1)繼續加強文物保護法及有關文物保護方麵的政策法令的宣傳,增強廣大人民群眾保護文物的意識,提高廣大幹部依法保護文物的水平,將文物保護,特別是大遺址的保護納入依法管理的軌道;加強統一的規劃審批管理,將文物管理部門的審批職責依法納入基建審批程序,嚴禁在遺址區或文物密集區亂建亂蓋。

  (2)完善古遺址保護的行政法規,盡快製訂西安市大遺址保護管理條例,盡快編製西安市大遺址保護利用規劃。

  (3)盡快組建漢城遺址保管所,以加強政府對大遺址的管理。

  (4)盡快組建群眾保護網絡。鑒於西安市大遺址多,保護範圍大、級別高、任務重的特點,僅靠政府和主管部門有限的人力,物力難以實施保護,因此要建立由區、鄉、村三級負責人組成的群眾性保護網絡,一可以廣泛深入地宣傳、普及文物法律知識,同時可以及時了解文物保護信息和文物破壞情況。

  (5)通過計劃生育政策的落實和城市發展總體規劃的實施,控製遺址保護區內人口的增長速度和加快遺址保護區內人口向城市的轉化,以有效地減少人口對遺址造成的壓力。

  (6)調整產業結構,發展不破壞遺址的產業,如:畜牧業、觀賞農業以及具有土地投入少而經濟效益高的經濟作物等;對遺址造成汙染的企業,應盡快停產、轉產,向第三產業方向轉變。

  (7)增加國家對漢長安城遺址的投入,加強對現存遺址的保護;搶救加固即將坍塌的城牆殘段;逐步將漢長安城遺址建設成為集重要遺跡的現場保護,漢長安曆史風貌的展示,以重點遺存為主體和園林景觀為一體的世界級曆史文化公園,吸引世界各地的遊人,使其成為聞名中外的旅遊勝地。

  在調查的過程中,我們得到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西安研究室漢城隊、西安市未央區政府以及所在鄉鎮政府的大力支持,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謝。

  調查隊隊長:向德(西安市文物園林局副局長、副研究員)

  調查隊隊員:李軍輝(八路軍駐西安辦事處副館長、副研究館員)

  巨亞莉(西安市文物園林局文物處幹部、館員)

  翟春玲(西安市文物保護考古所幹部、副研究館員)

  王磊(西安市文物保護考古所副所長、館員)

  孫武(西安市文物保護考古所幹部、館員)

  唐龍(西安市大明宮遺址保管所幹部、助理館員)

  梁小淩(西安市小雁塔保管所幹部、助理館員)

  魏建功(西安市阿房宮遺址保管所幹部、館員)

  張曉峰(西安市未央區文化局幹部)

  執筆:翟春玲、巨亞莉、王磊

  
更多

編輯推薦

1中國股民、基民常備手冊
2拿起來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澤
5周秦漢唐文明簡本
6從日記到作文
7西安古鎮
8共產國際和中國革命的關係
9曆史上最具影響力的倫...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浙江抗戰損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結】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國古代皇家禮儀

    作者:孫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內容包括尊君肅臣話朝儀;演軍用兵禮儀;尊長敬老禮儀;尊崇備至的皇親國戚禮儀;任官禮儀;交聘禮儀等十個部分。

  • 中國古代喪葬習俗

    作者:周蘇平  

    科普教育 【已完結】

    該書勾勒了古代喪葬習俗的主要內容,包括繁縟的喪儀、喪服與守孝、追悼亡靈的祭祀、等級鮮明的墓葬製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內容。

  • 建國以來劉誌丹研究文集

    作者:中共陝西省委黨史研究室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收錄對劉誌丹同誌的研究文章,包括《論劉誌丹對中國革命的重大貢獻》、《劉誌丹在創建西北革命根據地的地位和作用》、《劉誌丹對西北革命根據地黨的建設的貢獻》、《共產黨人的楷模》、《劉誌丹在黃埔軍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