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18、兵車行

  車轔轔[一],馬蕭蕭[二]。行人弓箭各在腰[三]。爺娘妻子走相送,塵埃不見鹹陽橋[四]。牽衣頓足攔道哭,哭聲直上於雲霄!道旁過者問行人[五],行人但雲:“點行頻[六]!或從十五北防河[七],便至四十西營田[八]。去時裏正與裹頭[九],歸來頭白還戍邊!邊庭流血成海水,武皇開邊意未已[一〇]叭君不聞:漢家山東二百州,千村萬落生荊杞[一一]。縱有健婦把鋤犁,禾生隴畝無東西。況複秦兵耐苦戰,被驅不異犬與雞[一二]。長者雖有問,役夫敢申恨[一三]?且如今年冬[一四],未休關西卒[一五]。縣官急索租,租稅從何出?!信知生男惡,反是生女好;生女猶得嫁比鄰[一六],生男埋沒隨百草!君不見:青海頭[一七],古來白骨無人收。新鬼煩冤舊鬼哭,天陰雨濕聲耿耿[一八]!”

  這是反對唐玄宗不斷發動不義戰爭的一首政治諷刺詩。可能作於天寶十載(七五一)。《通鑒》卷二百一十六:“天寶十載四月,鮮於仲通討南沼,將兵八萬,至西洱河,大敗,死者六萬人製大募兩京(長安、洛陽)及河南、北兵以擊南詔。人聞雲南多瘴癘,未戰,士卒死者十八九,莫肯應募。楊國忠遣禦史分道捕人,連枷送詣軍所。於是行者愁怨,父母妻子送之,所在哭聲振野。”錢謙益認為詩即為此事而作,是很可信的。全詩分兩大段,首段摹寫送別的慘狀,是紀事;問行人以下為第二大段,傳達征夫的訴苦,是紀言。由於是一種客觀的具體的描寫,故感染力極大。在詩的標題上,杜甫不用老一套的《從軍行》一類的樂府舊題,而自創新題,寫新事,這是他善於學習的地方。

  [一]轔,音鄰,眾車聲。

  [二]蕭蕭,馬鳴聲。

  [三]行人,即行役之人。

  [四]鹹陽橋,在鹹陽西南渭水上,秦漢時名“便僑”,由長安到雲南,多經由四川,故也是往西走。爺娘妻子,奔走相送,塵埃漲天,連大橋也淹沒了。

  [五]這個“過者”就是壯甫他自己。

  [六]點行,就是摟名強製征調。頻是頻繁,即指下防何營田等。“但雲”二字直貫到底,所以這句以下都是行人的答活。

  [七]“十五”是指年齡。當時因吐蕃侵擾黃河以西各地,曾征召隴右、關中、朔方諸軍集合河西一帶防秋,所以說防河。

  [八]“四十”亦指年齡,營田就是漢時屯田之製。無事種田,有事作戰。西營田也是防備吐蕃的。

  [九]《通典:食貨三》:“凡百戶為一裏,裏置正一人。掌按比戶口,課植農桑,檢察是非,催驅賦役”。古以皂羅三尺裹頭日頭巾。因年紀小,所以得裏正給他裹頭。

  [一〇]二句主題所在。《通鑒》卷二百一十六:“天寶八載六月,哥舒翰以兵六萬三千,攻吐蕃石堡城,拔之,唐士卒死者數萬。”這類事莊當時很多。“成海水”是誇大的說法。武皇,漢武帝。

  一來是唐玄宗好開邊,與漢武有類似之處;二來是不敢直斥,故拿漢武帝來比擬他。開邊,用武力開辟邊疆。意未已:意圖還沒有停止。

  [一一]此山東,指華山以東之地。《十道四蕃誌》:“關以東七道,凡二百一十七州。”唐行“府兵製”,兵農未分,窮兵黷武,以致破壞生產。

  [一二]秦兵,即關中之兵。《史記》:“秦人勇於攻戰。”岑參詩:“關西老將能苦戰,七十行兵仍未體。”耐苦戰,即能苦戰。因能苦戰故被驅使如雞犬。

  [一三]這裏再提“長者”和“役夫”,意在點明這些都是役夫自己的話。“敢伸恨”是說不敢伸說自己的憤恨。這句用反問口氣,寫出人民被壓迫的痛苦,所謂“敢怒而不敢言”。當時事實也正是這樣,《唐書:楊國忠傳》:“自仲通、李宓再舉討蠻之軍,幾舉二十萬人棄之死地,隻輪不返,人銜冤毒,無敢言者。”

  [一四]《通鑒》:“天寶九載(七五〇)十二月關西遊奕使王難得,擊吐蕃,克五橋。技樹紗城,以難得為白水軍使。”據此,則“今年冬”當指十載冬。因去冬征兵,今冬又征,放下句有“未休”的話。

  [一五]休,罷也。這句是說因未停止對吐蕃的軍事行動,以致關西的兵上都未得到罷遣回亥。

  [一六]以女形男,訴乒役之苦,寫出人民對不義戰爭的痛苦心情。比鄰,猶近鄰。唐製:百戶為裏,五裏為鄉,四家為鄰,五家為保。《新唐書》卷五十一:“凡田:鄉有餘,以給比鄉;縣有餘,以給比縣。”可見“比鄰”也是唐時習慣語。

  [一七]青海頭,即青海邊。唐高宗龍朔三年為吐善所並。儀鳳中,李敬立與吐善戰,敗於青海。

  玄宗開元中王君、張景順、張忠亮、崔希逸、皇甫維明、王忠嗣等先後破吐菩,皆在青海西。

  [一八]瞅瞅,猶卿卿,是一種嗚咽之聲。——元吳師道《吳禮部詩話》雲:“杜老《兵車行》‘長者雖有問,役夫敢伸恨’,尋常讀之,不過以為漫語而已。更事之餘,始如此語之信。蓋賦斂之苛,貪暴之苦,非無訪察之司,陳訴之今,而言之未必見理,或反得害。不然,雖幸複伸,而異時疾怒報複之禍尤酷。此民之所以不敢言也。雖字敢字,曲盡事情。”

  
更多

編輯推薦

1聚焦長征...
2聚焦長征--長征中的...
3紅軍長征在湖南畫史
4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5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6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7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8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9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10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