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葛牌鎮

  藍田政協

  葛牌位於藍田縣城南120華裏。相傳長有葛藤垂垂街中形似牌坊,行人常息於下,遂名葛牌。葛牌係縣南重鎮,南通商山及豫、鄂,為軍事要地,素有駐軍把守。1934年冬,徐海東、程子華、吳煥先等同誌率領導紅25軍長征北上,從湖北到葛牌,1935年3月,二次又來葛牌,召開了鄂、豫、皖省委擴大會議,改組成為鄂、豫、陝省委,創建了鄂、豫,陝革命根據地。紅25軍74師在徐先瑞、李隆貴、鄭位三等同誌領導下,在鄂豫陝邊開展了土地革命活動。

  1958年成立葛牌公社,1984年鄉社分設,改為鄉,2000年撤鄉並鎮為葛牌鎮,全鎮境域東西長45.5公裏,南北寬25公裏,總麵積約為225平方公裏。轄有187個自然村。現有耕地3.4萬畝,森林6.86萬畝。人口1.7萬餘人。

  葛牌曆史展覽館

  葛牌鎮區蘇維埃政府

  1935年2月3日早飯後,中國工農紅軍第25軍,在軍長程子華、副軍長徐海東的率領下,突然包圍了藍田縣葛牌鎮街,向鄭效仁地方反動民團發起了攻擊,活捉了民團第一分隊長寧平安,進駐葛牌鎮街。2月5日,紅25軍根據群眾和偵察員提供的情報,又出其不意地在葛牌鎮與九間房交界處的文公館,同尾隨的國民黨軍第42師116旅旅長柳彥彪帶領的兩個營激戰,全殲該敵。紅軍乘勝在鄂豫陝北部的益田縣葛牌鎮,柞水縣的曹家坪,山陽縣的袁家溝口等地建立蘇維埃政府。藍田縣葛牌鎮區蘇維埃政府就是由紅軍派幹部幫助工農群眾2月上旬建立起來的。區蘇維埃政府主席田銀鬥(後任五星縣蘇維埃主席),委員張步贏、楊印堂(即窮人主席)、王景雲(即王老四,負責交函)。葛牌鎮區蘇維埃政府直屬五星縣蘇維埃政府領導,管轄地區包括現在的柞水縣的萬燈寺、葛牌、草坪、玉川、藍橋、紅門寺及現歸屬商縣的秦嶺口、西牛槽等八個鄉,麵積765.3平方公裏,294個自然村,有耕地8.7552萬畝,共5.34萬餘人,區蘇維埃政府駐設在葛牌街全新治的家中。

  葛牌鎮紀念館

  葛牌鎮區蘇維埃政府,一建立起就立即組織領導全區的貧苦農民群眾開展了轟轟烈烈的革命鬥爭。以抗糧、抗稅、抗租、抗夫、搞丁“五抗”口號,宣傳組織發動廣大群眾,打土豪、分浮財,解決勞苦大眾的切身利益問題。區蘇維埃政府當時主要做的幾件事情是:

  首先,宣傳貫徹紅25軍2月5日以司令部、政治部名義頒布《關於商業政策問題》的布告精神,對於壟斷市場,阻礙工商業發展,並有惡跡的葛牌鎮街“逢元和”商號及聯保主任鮑學義家經營的肉店等,限製其發展。殺了“逢元和”惡掌櫃集菜,沒收分配了他的財產,對街上的其他中小工商業戶,則給予了保護,積極支持其發展。穩定了集市貿易,促進了商品流通和繁榮。據葛牌鎮街李呂山回憶:他曾在商業政策的鼓勵下,擔著貨郎擔跟隨紅軍走了幾個月。

  第二,堅決鎮壓土豪劣紳打擊封建勢力。葛牌鎮區蘇維埃政府,為了解救群眾疾苦,擺脫長期被奴役的曆史地位,鼓舞群眾革命鬥爭精神,根據當地群眾的強烈要求,鎮壓了欺壓百姓、淩辱群眾,負有惡跡的聯保主任飽學義,僧藍田縣政府書手收糧款間林博五、草坪勇山溝的劣紳周文鬱,瓦屋莊的劣紳賈奎及鄭效仁的秘書王吉安等人,為民除了大害,震懾了敵人,增強了鬥誌。

  第三,打富濟貧,開倉分糧。區蘇維埃政府組織群眾,把“逢元和”商號的五十石(兩萬斤)糧食全部拿出來,倒在葛牌鎮的街戲樓前廣場上,由蘇維埃政府主持,全部分配給了當地貧苦群眾。據裴建明回憶,“葛牌溝的王老六,人稱六先生,來葛牌鎮街賣柴,回去時,紅軍還以區蘇維埃政府的名義分給了一擔包穀。”區蘇維埃還把梨園溝張老五、金坪的史經邦、史忠改,鐵索橋的王平壽、七裏店的雷雲華、瓦屋莊的郭進菜等財主和大戶的糧食、棉衣、錢財等分給了當地群眾,群眾拿到區蘇維埃政府分到的糧食、衣物後,非常感激,決心跟著蘇維埃政府鬧翻身。他們讚道:“蘇維埃政府和國民黨政府簡直是兩重天。蘇維埃政府打富濟貧救窮人,既分糧食又分財物;國民黨政府派款派夫拉壯丁,敲詐勒索害百姓。”

  第四,建立紅色交通站。區蘇維埃政府根據革命鬥爭的需要,適時地成立秘密交通站,以溝通區蘇維埃政府同上級政府與紅軍隊伍的聯絡。根據王景雲回憶:葛牌鎮區蘇維埃政府創立後,時隔不久就建立起了葛牌鎮區蘇維埃政府秘密交通站,他和村裏的張步州、張步贏等都擔任了交通站的交通員,負責著傳遞信件、文件、消息。當時還給每個人發了一個紅色交通員證,上麵加蓋有葛牌鎮區蘇維埃政府的大圖章。

  第五,建立了地方武裝赤衛隊,開展遊擊鬥爭。為了保衛蘇維埃政府,鞏固革命根據地,支援紅軍部隊。區蘇維埃政府利用紅軍交給的一批槍支、彈藥,建立起了一支民眾的革命武裝隊伍——赤衛隊,由區蘇維埃政府主席田銀鬥兼任赤衛隊司令。赤衛隊初建立隻有二三百人,身背長槍、大刀,肩扛長矛,以葛牌鎮為根據地,活躍在藍田、商縣、柞水、山陽、鎮安等縣交界地帶,緊密地配合第三路和第四路遊擊師開展遊擊鬥爭,打民團、打土豪、懲貪官,鏟富濟貧,處處受到廣大勞苦農民的愛戴擁護,紛紛要求參加赤衛隊,使赤衛隊很快發展到了擁有四五百人的一支隊伍。據樊振漢、唐居正等人回憶:田銀鬥,當地群眾稱他是“田司令”、“田主席”,他領導的赤衛隊,曾多次地在葛牌鎮同鄭效仁的反動民團進行過交戰,兩次燒毀了民團的碉堡、碉樓,打擊了民團的反革命氣焰,保衛了區蘇維埃政府,維護了群眾的利益。

  葛牌鎮區蘇維埃政府,是1935年2月上旬創立到1935年紅25軍主力轉入外線作戰,北出終南山後,共曆時六個多月時間。

  紅岩寺警察局長齊振國起義經過

  1949年藍田解放時,主要有兩起起義部隊,一起是以魏玉山為首的藍田自衛團全體官兵,另一起是以齊振國為首的紅岩寺警察局官兵和部分鄉鎮保甲人員。

  齊振國是藍田縣草坪鄉黃沙嶺人,早年就和黨的組織有著統戰關係。1940年,他在保七團任營長時,任在耀縣小拓鎮,汪鋒曾派人和他聯係。王力、孫生賢亦和他經常往來,寄書送報對他進行革命和抗日救國的思想教育。

  1946年,周斯端在葛牌搞地下工作時,和他兄弟二人就有聯係。10月間,原鄂、豫、陝領導汪鋒同誌給胡達明專員發電讓和齊振國商談起義事宜。他當時是焦岱鎮鎮長,周斯瑞帶著汪鋒的口信和他交談,要求他在時機成熟的情況下,率部起義,他慨然答應:“黨啥時通知,啥時起義。”

  1949年5月藍田解放前夕,周斯瑞在家中召集當時的鄉鎮長開會,向他們談了解放戰爭形勢,西安即將解放,要他們認清形勢,棄暗投明,當卻立斷地率部起義。當時參加會的有齊震國、齊振鋒、史省三(為葛牌鄉長)、吳澤民(玉川鄉長),他們一致同意。5月23日藍田解放,周斯瑞到縣城向縣委書記朱平、縣長孫生賢匯報了南山解放以及齊振國等人準備起義的動態。縣領導立即派周斯瑞回葛牌,立即組織他們起義,建立區政府,起義後將他們編為區遊擊大隊,歸區政府領導。

  5月25日,周斯瑞等人在葛牌區委區政府的領導下,在葛牌街召集各方、保群眾大會,舉行紅岩寺警察局官兵、葛牌鄉保甲人員起義大會。會上宣讀了人民解放軍的布告,並由周斯瑞代表區人民政府接收他們起義,齊振國代表全體起義人員,在大會上宣誓脫離國民黨,效忠人民政府,接受共產黨的領導,參加革命隊伍。當會命令所有官兵摘掉國民黨的帽徽、領章等。周斯瑞代表縣政府宣布:起義人員編為區遊擊大隊,齊振國任大隊長,史省三、齊振鋒分任中隊長,在葛牌區委的領導下,進行剿匪戰鬥。當時到會的120名官兵和數千群眾,歡聲雷動,慶祝這部分隊伍投入人民軍隊的行列。

  區政府成立不久,國民黨商洛地區專員袁德斯率一旅之眾,從商縣竄攏葛牌,另一股軍隊從柞水竄攏玉川,區政府即率領這部分隊伍和敵人展開遊擊戰爭。

  6月中旬,為了牽製敵人,我們離遊擊隊伍進襲商縣的要隘——牧護關,利用中午集會日突襲,一舉占領該鎮。當地民團王義漢,懾於解放軍的威勢,未敢抵抗。周斯瑞和齊振國當即作他的工作,他表示願意起義投誠,周斯瑞他們即將他編為第三中隊,任中隊長。遊擊隊解放牧護關後,袁匪震驚,不敢在葛牌久留,即迅速撤回商縣。玉川方匪軍也南撤,吳澤民亦隨敵軍南巡,盤據高橋、大石板一帶。遊擊隊在建立鄉村政權,鞏固葛牌地區後,即移師玉川、龍王廟等地,準備進剿吳澤民匪徒。

  8月中旬,遊擊隊出其不意,抄捷徑奇襲大石板。戰鬥打響了,正吃午飯的敵人還不知遊擊隊何時從大石板後山壓下來,隻得作倉皇抵抗,便逃到了柞水縣銀灣溝一帶。我軍即在高橋、龍王廟一帶嚴密布防,以致吳匪再未敢竄攏。與此同時,我們即動員組織一些吳部官兵家屬到吳部送信,勸說那些被要挾竄逃的士兵回家,向政府投降,並表示人民政府保證他們的人身安全。這樣,一個多月內,就有幾十人逃了回來,並到區政府登記投降,使吳部除了一些死黨和親信外,基本瓦解。周斯瑞和齊振國又給吳寫了勸降信,但吳死心塌地,不知悔悟,終未投降。直到冬天,在解放軍東獄部隊來藍田清剿殘匪,藍田葛玉一帶國民黨軍事其他方土匪武裝,被我軍徹底肅清後的情況下,吳澤民才逃跳流竄,於1950年春季被捕鎮壓。

  之後,區遊擊隊即移交東獲部隊整編,齊振國、齊振鋒、史省三、王義漢等人參加了人民解放軍,成為光榮的人民解放軍部隊戰士。20世紀50年代齊振國從部隊轉業,被分配到蒲城縣工作,先後任油脂公司、生產資料公司經理,後任蒲城縣政協委員。1986年12月病故,終年80歲,經上級黨委批準為中共正式黨員。

  民情風俗

  藍田是人類發祥地之一。人民勤勞勇敢,淳樸善良,熱情好客,篤行信義,酷愛家鄉,具有濃厚的鄉土觀念。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優良傳統發揚光大,陳規陋俗多被革除,一代新風逐漸形成。

  節日習俗

  春節:古曆正月初一,俗稱過年,是最隆重的傳統節日,從臘月中旬起,人們開始置辦年貨,掃塵刷牆,布置室內。二十三日“祭灶爺”(亦有二十四日),讓灶爺“上天言好事,回宮降吉祥”。三十日安神敬祖,張貼春聯,日落前在門內橫放一棍棒或刀片之物,意為拒邪入戶。當晚,稱“除夕”,送舊迎新,講究通宵不眠,謂之“熬年”。全家團聚,歡慶嬉鬧,長輩給晚輩發“壓歲錢”。三更時辰,敞開門戶,鳴放鞭炮,點燭焚香,祭祖祀神,祈福求財。初一黎明,更換新衣,先給祖宗燒香,再給長輩“拜年”。日出前吃飯,這是全年第一頓飯,宜早不宜遲,宜剩不宜歉,一般講究吃餃子。餃子如有破綻,隻許說“掙”,不許說“爛”(剩意豐收有餘,歉意歉收無飽。“掙”為賺錢,“爛”為賠本)。飯後,戶族間相互拜年,慶賀祝福。初一起“出門”(走親戚,又稱拜年)。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至今,春節習俗除叩頭作揖,敬神撥火等陋俗被廢除外,其餘都沿襲下來,並增添了新的健康內容:開展擁軍擁屬、擁政愛民活動;舉辦球類、象棋比賽和書畫展覽;演出文藝節目;師生、師徒、朋友之互相發短信賀年等。

  元宵節:農曆正月十五日,本縣俗稱“過小年”、“過十五”。從正月初五起,舅家給外甥、幹大給幹兒、奶媽給奶兒開始送燈籠。一般送一對燈籠、十根蠟燭、十根麻花,連送12年。孩子接到燈後,每晚打(挑)燈成群結隊玩耍嬉鬧,直到十五後。十五這天,燃放鞭炮,敬神祭祖。晚飯後門首掛燈,屋裏院內旮旯拐角燃燭照明,給祖先墳上燒紙送燈。然後外出看熱鬧(焰火、龍燈等),或聚集玩耍娛樂。元宵節的特色是花燈,燈的式樣繁多,人物、花卉、飛禽走獸,應有盡有。孩子長到12歲就停止打燈籠,叫“完燈”。新婚節一年的青年,嶽丈家在十五前送給宮燈一對,叫“追燈”,元宵夜掛於門前。新婚夫婦接到燈後,即隨送燈人去嶽丈家“躲燈”(一般十四去,十六歸)。追燈送燈要選擇好日子。立春前日、後日和正月十三日都屬禁忌日,除這幾個日子外,均可追燈、送燈,逢六適九更為合意。“文化大革命”中,送燈追燈被視為“四舊”一度禁止。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恢複送燈習俗。人民政府為繼承民族文化傳統,倡導自製各種花燈,舉辦燈展、燈會、燈謎和文藝演出,豐富了燈節內容。

  葛牌

  清明節:清明是二十四節氣之一,前一日為寒食節,距先年冬至剛好105天,因之本縣民眾叫“一百五”。這天人們雖不食冷,但民慣吃野菜(相傳這天吃蒸菜不頭疼)。午後,普遍去祖先墳上燒紙。婦女這天禁忌做針線活及捶布洗衣。清明節群眾還習俗打秋千,一些地方還有“秋千會”。如今除沿襲舊習俗外,祭掃烈士墓,緬懷先烈,進行革命傳統教育的新風俗普遍興起。

  端陽節農曆五月初五,本地俗稱“端午節”。清晨,人們在門道插艾蒿,給小孩佩戴各種樣式的“香包”。“香包”用棉布做成,外麵繡花,樣式繁多,內裝雄黃、丹砂、香料等。有人還給小孩耳、鼻塗抹用酒調和的丹砂、雄黃,並在當日采集百草、艾蒿,妥善存放,配製藥劑療疾治病。端午節講究吃粽子,已婚婦女節前給娘家送粽子、油糕、綠豆糕等食品。婚後頭年,娘家給女兒送竹門簾、涼席等。有些家庭經濟狀況較好,還給女兒送蚊帳、電風扇等高檔家用電器,叫“過時節”或“追端午”。

  中秋節農曆八月十五日,人們稱“八月節”或“八月十五”。節前外甥要向舅家、姨家,女婿要向嶽丈家逆“節禮”。十五日夜,在庭院擺香案,供糖果月餅,家人一起拜月、祭月、賞月。之後家人分食果品,對遠離未歸的人,留下或寄給一份。現在送節禮已不限於月餅一種,特別是新婚夫婦給嶽丈家,一般為四樣,多至11樣。師徒、師生、朋友間亦始盛行饋贈節禮。

  民風民俗

  紅白喜事

  在藍田葛牌鎮有過紅白喜事的風俗,紅事是指嫁娶,白事是指埋人。

  (一)辦婚事。在葛牌鎮地區,辦婚事主要由以下幾個步驟:

  第一步媒人說媒。媒人一般為村裏年齡大的婦女,平日裏喜歡走村串戶,了解村裏和鄰村姑娘、小夥子的情況,覺得哪家姑娘和這家小夥子般配,就會主動與雙方父母搭話,說明來意。同意後,媒人會選定日子安排兩個年輕人在另外的某個地方會麵(背見),如果兩個年輕人沒有啥意見,媒人會同雙方父母選定見麵的日子。

  第二步相親見麵。見麵時一般是女方到男方家裏,多數情況下男方的長輩要給女方見麵禮,一般家庭每個長輩給見麵錢。

  第三步過禮(相當於訂婚)。相親成功後,雙方家長通過媒人議定彩禮,由媒人將彩禮以及男方準備的四色禮送給女方,四色禮一般為一身衣服、化妝品、鞋帽等。彩禮由雙方通過媒人談定,一般家庭5000元至800元,多的也有1萬元的。過禮後,雙方算是正式訂婚。從過禮後到結婚前的這段時間,雙方父母默許兩人來往,每逢過年、過節,準女婿要帶上酒、肉、糕點上丈人家,冬夏男方要給未過門的媳婦各買一套衣服。

  第四步結婚。結婚的花費因家庭經濟不同而異,經濟狀況好的家庭花費3萬元,條件差的也要1萬元左右。結婚的花費主要包括購買家具和擺酒席。男方要購買組合家具、彩電、電扇、洗衣機、DVD等,各家根據經濟狀況而定。女方一般購買被子等床上用品以及一些小家具,如衣架、臉盆架等做陪嫁。女孩出嫁的前一天或當天,女家要亮嫁妝,親戚朋友會趕來送禮,一般是毛毯、被麵、臉盆等生活用品。

  參加婚禮的人員,一般為兩家的親戚、朋友、鄰裏鄉黨等。

  (二)白事(喪事)

  在藍田葛牌地區白事儀程主要有以下方麵:

  報喪——人死(葛牌地區有叫“老了”、“仙逝”、“倒頭”等)後,當緊的是要給親屬好友報告喪訊,謂之報喪。報喪有著嚴格的講究:必須由死者的長子身穿重孝、手拄喪棒,由族中有一定地位的人帶領,先給舅家或舅爺家(男死給舅父家,女死給舅爺家)報喪。到門口時要跪地大哭,舅家或舅爺家的主事女人即刻出門,於房側坐地而哭。哭罷即向報喪者及陪伴的族人詳細詢問死者情況及入殮的日期等。給其他親戚報喪可由次子、孫子報喪,次要親戚朋友由族人或幫助的執事報喪亦可。

  箍墓——在報喪以後,定準穴位先給墳地推磚做箍墓的準備,一般穴深0.5至1米,明廳的長度寬窄應能放入棺柩並有一定活動餘地為宜。在明廳的頂端,一般是東方或南方,掘一洞形墓室,謂之“穿堂”,一般墓室即此就算告成。有錢人家一般用磚箍墓,即就要把“穿堂”掘得大些,用磚把“穿堂”周壁都砌起來,穿堂的地麵也用磚鋪平。講究一點的還要在穿堂門口外用磚砌門樓,門楣上刻“駕鶴仙遊”等字,兩邊刻上對聯,有的還雕刻“八仙”、鶴鹿等。給死者箍墓名曰“蓋房”,如果是老喪,箍墓應不少於五天。

  三件衣、五件衣——無論是“三件衣”、“五件衣”,都是指人死後穿“壽衣的件數”,葛牌地區稱“老衣”。一般情況下給死人最少要穿三件衣,也有五件的。穿老衣多少與家庭經濟狀況、死者年齡、身份有密切關係。有的也按死者生前的職業、習慣、身份和要求來決定服飾的式樣和件數。

  入殮——入殮就是將死者盛入棺材的過程。入殮前首先給棺底撒一層幹土或灰,再鋪一層柏雜,上麵鋪一條紅褥子。然後由孝子中的長子抱頭,其他男孝子和執事幫忙,在主持人的指導下,將死者放入棺內,用草木灰紙包將四周鑲實。棺內四角放置絲麻銅錢、元曲等。揭去蒙臉紙,用白酒擦臉,取出12中幣置於胸前,打狗餅七個,左三右四放入兩側袖中,蓋上棺蓋。整個入殮過程孝子不能哭,忌將淚滴入死者身上,怕引發死者靈感發生屍動。蓋上枋蓋後孝子放聲大哭。入殮一般不過午時,舅家人(俗稱老外家)不到不能入殮。

  靈桌、靈堂——靈桌就是安放亡者神位的桌子,安放靈桌靈位的地方叫靈堂。靈堂一般設在正房或廳房的正中稍後,前麵留出空地,是吊孝、行禮、上香及整個禮儀進行的場所。死者的遺體在下葬前的時間內,停放在靈桌後麵,用帳幔將遺體與靈桌隔開。靈堂後部兩側放置長凳,供女孝子哭靈用,靈堂前部兩側放置草袋,男孝子跪在草袋上燒紙守靈。靈桌正中放置神堂,神堂前置一神匣,匣內供奉著寫有亡者名諱的牌位,稱為神三。若有遺像,同時置於牌位一側。前麵還有香爐、蠟台、供品等;靈桌兩側有金童玉女,桌下有化紙盒,不停焚紙;桌後的亡靈頭部下麵置一青油燈,叫“長命燈”;靈堂四周擺放有搖錢樹、金山銀山、金鬥銀錁等各種紙紮,牆壁和帳幔上掛著挽聯、唁詞等。

  十塊十二圓——葛牌地區人死後都要裝棺材(也叫裝枋),棺材選用之別。棺木的板材長度一般為七尺左右;厚度一般為二寸半到三寸;棺材底、幫、蓋所用板材的頁數有“十大塊”(十頁板)、“十二圓”(十二頁板)。棺木的選料以鬆木為主,其他就是雜木了。

  吊孝——吊孝即吊唁,有的叫奔喪。經過報喪後的親戚便即刻前去吊孝,吊孝不分先後親疏,聞知即去。吊孝在靈堂前舉行,正中供死者神位和遺像,桌上獻祭品、燃香燭,周圍懸掛親友送的銘旌、挽幛、各種祭奠紙紮等。男孝子跪於靈前兩旁草袋上,吊孝者於靈前上香叩頭時,兩邊孝子即同時磕頭回拜,以示盡孝;有吊孝者哭,孝子便跟著也哭。一般儀式有:奏哀樂;主持人宣讀來賓上香;行三鞠躬禮;招呼客。

  八掛五樂人——葛牌地區老人去世後,都要請樂班以壯禮儀。樂班的人稱為樂人,過去樂人的職業比較輕賤,故又把樂人稱為“龜”子。樂班的人數有四名、八名、十三名等幾種規格,其中規格較高的是十三名。這十三名又分為八個一班,五個一班,兩班各司其責,有分有合;請靈兩頭兩班會上,中間隻留一班應付場麵,這種形式就稱為“八掛五樂人”。

  下葬——下葬是整個葬禮儀程中最後一個環節,下葬的先天晚上要徹夜祭奠。各地下葬的具體時間不同,有的是黎明卯時,有的為正端午時。無論什麽時間下葬,大都有以下程序:

  升靈:於先天下午,墊高靈柩,男孝子去墳地燒紙。

  清靈:先天晚上上清靈。本著清小不清大的原則,把那些已經死亡的,比死者年齡小的同輩和晚輩的亡靈逐一清回。清誰的靈,便由誰的後人抱神位,最後清正靈。清完後把各個靈位都安放在“邀祭桌”上,意思是把他們邀請回來,有一個與主靈共同享祭的機會,此後他們將會在一個世界裏常見麵。

  掃墓——在下葬當天的起靈之前,要女孝子三輩人中的最長者各一人去墳地掃墓,把墓室清掃一次。

  起靈——起靈就是將靈柩從靈堂抬出送往墳地的過程。起靈時要由長孫打引魂幡,長子椅神位、遺像等,在老外家人陪伴下去往墳地。由族中長者或執事提燈籠前邊導路,一路上邊走邊撒圓形紙錢,男孝子在靈後拉著靈繩(孝布繩),再後麵是女孝子及其他送葬者、掩墓者等。

  路祭——有的地方在起靈下葬的路途,還要進行一次祭奠,故稱路祭。傳說古時有某人外出經商,多年音信全無,後發達返家,恰遇其母亡故,靈柩正抬住墳地。某人哀痛不已,攔路哭祭,於是便有了路祭的儀程。又因是在露天進行,也叫做露祭。把靈柩用長凳支起,再於靈前行禮拜祭、奏戲、念奏文等。

  掩埋——將靈柩放進明廳,推入墓室,墓室口內兩側置金童玉女、長命燈、孝子盆等。用磚堵封堂口。最後再將打墓時挖的土堆入墓道,並在墓室上麵堆土成墳,之後於墳周灑酒作奠,焚化所有的紙紮紙錢。

  修族譜——族是古代中國社會最基本的血統組織形式和維係單位,從出現氏族社會以來就有了族的形式。族有種族、民族、宗族、家族之分,這裏所說的修族譜指的是宗族族譜。

  我國自古有“國有史、方有誌、族有譜、人有傳”的傳統做法。族譜是本宗族發展演進和沿革變化的係統記錄,上限可以最早之源溯起,也可從本係記起,按照宗脈支係、年代演進、徒遷變化、重大事件和人物進行標記和表述。有圖、冊、表等形式。

  修族譜是對族譜進行整理或增修,每年過年祭祖或發生重大變故後,就要修一族譜,主要是把這段時間亡故的人填入族譜中。族中有人遷入外地,形成新的宗支,要續修新的族譜,進行祭祀。“文革”期間,族譜被視為封建迷信,予以批判焚毀。改革開放,特別是海外華人、台灣同胞大量回歸尋宗覓祖,續查族譜以來,修族譜的風氣又重新在國內興盛起來。

  展神軸——人們把祖先的亡靈稱為神。神軸是一種圖像或表格式的大幅族譜掛圖,為了易卷、易展、易掛、易保藏,大多將其用綾或紙托裱起來,並在下麵墜一橫軸,故把記錄先祖名諱的族譜掛圖稱之為“神軸”。“神軸”的幅麵小者數尺,大者逾丈,皆裝飾為“神堂”狀:兩邊金龍繞來柱,柱上撰聯;上麵彩繪殿閣樓宇,正中有楣題聯;楣題下正庭上麵為該宗族最早兩位神主,按照男右女右,單向向下輻射。“神軸”中的神位表示方式有兩種,一種是表格式,一種是頭像式;表格式是長方形豎格,每格是一個神位,寫有名諱及生卒年月;頭像式是把每位神主畫成頭像,就像今天的亡者照片,並在頭像下麵標明名諱和生卒年月,這種神軸也稱為神容。

  展神軸就是把卷藏著的神軸展開掛上,隻有在祭祀時或續修族譜時才展神軸。除特殊情況外,一般在每年的大年三十晚舉行全族拜祭儀式時,才把神軸掛出。如果當年族中有亡者,可在祭祀的同時填補續修。祭祖和展神軸在族中長輩家中舉行,每年一次。

  建房,舊時建房要先請風水先生看穴,以期宅地風脈好,人財兩旺,五世昌盛。之後擇吉日破木、土動工,這天要盛情款待匠工。木料將做好時破土挖基,親鄰前往幫工助力。立木上梁之日,村裏鄉黨幫忙,親友攜禮“醮梁”。屋柱上寫紅對聯、中梁上貼八卦太極圖,中間釘一雙紅筷和順治銅錢。上中梁時燃燭焚香、鳴炮跪拜,祭禮魯班神靈。立木完皆擺酒席酬謝匠工鄉親。現在,建房不請風水先生,但上梁(上樓板、打現澆)仍有貼八卦太極圖者,貼紅對聯,鳴放鞭炮。施工方式有兩種:一是清工匠,鄉親幫忙、主人家管飯;二是由建築隊承包施工,主人家付施工費,隻是開工、立木、完工時設宴款待匠人。

  封建陋俗

  收驚:小孩生病,請一老嫗用手帕包上裝小米的小盅,盅口朝下,在小孩頭上左右各轉三匝,邊轉邊念咒語,然後檢查,米量有減則繼續添補再轉,直到一點不缺,則孩子驚恐已降,魂魄歸來,病將告愈。

  起送:家人有病,認為是鬼邪纏身,把用黃白紙做的錢,晚上星星全後帶到野外或十字路口,焚香化紙以送鬼驅邪。

  摸量:認為人生病是因為某亡人指責所致,備一碗水三支筷,將筷作攏直立水碗中,邊立口中邊念叨亡者姓名(或稱謂)。念到某人筷子直立不動時,則誤為病人即為此亡魂所說。給水碗裏撒點麵粉,讓病者向碗內吹了口氣,然後把水潑到大門外,往回走時不能回頭看,回家將碗筷反扣在水缸旁,則邪去病除。

  抬楊四將軍:民國及其以前,角山婦女坐月期間有病,疑是鬼神所為。南山一帶則抬上楊四將軍偶像直跑不停,抬不動時便為邪已抓住,即鳴槍鳴炮,然後在地上挖,如挖出蟲、卵、怪石等,則為鬼邪化身,帶回用鍋幹焙,以治病患。

  絞柱:把幾支竹筷交錯用麻絲綁紮,口念其亡者姓名。如果竹筷點頭,就為說中,隨用紙錢送到野外。否則,另換亡者姓名,直到竹筷點頭方休。

  文明新俗

  隨著社會主義道德風尚的普及,20世紀80年代,開展創建文明村、文明單位的活動。

  文明村的條件是:一、思想教育成績顯著,兩委會班子團結威望高,婚喪事簡辦新辦,計劃生育率達80%以上,五好家庭占40%以上,能正確處理國家、集體、個人利益。二、建有文化室、黨員活動室,配有書報,經常活動。三、村容整齊衛生,並有總體規劃,禽有舍畜有圈,防疫滅鼠及植樹綠化成績顯著。四、村規民約家喻戶曉,實施認真,幹部帶頭執行國家各項政策,村風根本好轉。五、生產責任製完善,產業結構調整和橫向聯合成績顯著,生產發展,村民共同富裕,無特困戶。

  村規民約:

  一、堅持共產黨的領導,堅持科學發展觀,堅持社會主義。

  二、爭團結守紀律,樹立好村風,人人爭光榮。

  三、努力學習科學文化,實行科學種田。

  四、說話要文明,待人要客氣,不偷拿,講衛生,愛護群眾。

  五、左鄰右舍不分家,遇見困難大家幫,老弱病殘有痛苦,人人分擔解憂愁。

  六、街道要衛生,家庭要幹淨,實現雞有籠,狗有繩,羊有欄,豬有圈,牛、驢牲口家中拴。

  七、不吵嘴,不打架,和睦相處好鄰家,講科學,精耕細作抓農業發展。

  八、老愛幼,小尊老,婆媳關係要處好。不虐待、遺棄老人,不強迫兒女婚事,家庭內男女平等。

  九、反鋪張搞節約,商品生產沒有錯,多餘資金搞流通,支援國家搞建設。實現喜事節約,婚事新辦,喪事從簡,自覺同舊觀念決裂。

  十、熱愛教育事業,投資投勞建設學校,尊師重教培養千秋萬代。

  獨特小吃

  藍田糍粑——將優質土豆洗淨,放入鍋中蒸熟後去皮,放入石臼之中用木杆錘打,直至黏稠狀,取一塊放入碗中,加入湯汁、酸菜等即可食用,目前已成為農家樂接待雅客經營品種。

  紅豆稀飯——紅豆稀飯是關中普遍食用的粥類飯食,尤以藍田山區的紅豆稀飯最為有名。藍田山區盛產玉米和雜豆,品質優良,烹製方便,誰都愛吃。從而也總結出“猛火燒,文火熬”的經驗。葛牌傳統的紅豆稀飯稀稠適度,嫣紅有光,黏而帶汁,入口味長。改革開放後,特別是紅色旅遊的開發,葛牌有許多農家樂專門熬製紅豆稀飯,生意紅火,西安市的人也常慕名前往食之。

  
更多

編輯推薦

1中國股民、基民常備手冊
2拿起來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澤
5周秦漢唐文明簡本
6從日記到作文
7共產國際和中國革命的關係
8曆史上最具影響力的倫...
9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浙江抗戰損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結】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國古代皇家禮儀

    作者:孫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內容包括尊君肅臣話朝儀;演軍用兵禮儀;尊長敬老禮儀;尊崇備至的皇親國戚禮儀;任官禮儀;交聘禮儀等十個部分。

  • 中國古代喪葬習俗

    作者:周蘇平  

    科普教育 【已完結】

    該書勾勒了古代喪葬習俗的主要內容,包括繁縟的喪儀、喪服與守孝、追悼亡靈的祭祀、等級鮮明的墓葬製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內容。

  • 建國以來劉誌丹研究文集

    作者:中共陝西省委黨史研究室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收錄對劉誌丹同誌的研究文章,包括《論劉誌丹對中國革命的重大貢獻》、《劉誌丹在創建西北革命根據地的地位和作用》、《劉誌丹對西北革命根據地黨的建設的貢獻》、《共產黨人的楷模》、《劉誌丹在黃埔軍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