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斜口風物傳

  趙誌君

  斜口古鎮,曆史悠久,自漢至唐地近京都,交通便利,經濟發達,文化積澱深厚,在這裏曾發生過無數的人文故事,催生著斜口這棵古樹新枝,後勁勃發。因此根據《史記》、《縣誌》等史資和民間傳說,對在斜口曾發生過的曆史文化、人文故事進行收集編纂,僅供欣賞。

  一、洪慶堡

  秦始皇坑儒,是發生在我國曆史上的一次重大政治事件,舉世聞名。根據《史記》及《臨潼縣誌》等史料記載,秦始皇三十五年(前212),坑殺儒生於驪山之處,即今天的洪慶堡村。其地漢為“湣儒鄉”,唐為“旌儒鄉”,明清時,曾以“橫坑”、“洪坑”、“湣文”、“興文”命其村名,民國以後,以“洪慶”名之至今。其村南的坑儒遺址和坑儒塚,被列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並被街道辦事處列入待開發的項目之中。

  二、韓峪

  韓峪村是著名的秦東陵所在地,韓峪河上下20餘裏。山上有豐富的水晶石礦藏,由於風吹日曬和雨淋,水晶石裸露地表,經雨水衝刷流入河中,人們常在水中撿到晶瑩透亮的水晶寶石。相傳在明末年間,該村一戶朱姓人家,在河水中撿到一顆碩大的紫色水晶寶石,一夜之間而大發橫財,成為方圓聞名的富戶,人們知道這條河中有玉石(當地人把水晶石叫眼鏡石,也稱玉石),便把這條河叫“涵玉”河,而時間久了,逐漸演變成現在的韓峪河,韓峪就由此而得名。韓峪村境內的“秦東陵”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同時被區政府列為待開發的項目之首。

  三、芷陽

  傳說唐國公李淵與楊廣在驪山腳下廝殺鏖戰正急,隨軍夫人竇氏連驚帶嚇,肚子疼得受不了。李淵急忙命家將把夫人護衛好,安排在驪山西邊溝崖上的金剛廟裏,竇氏在這個小廟裏生下了小唐王李世民。這時太陽已經落山,而濕漉漉的尿布掛在外邊樹枝上,竇氏焦急地說:“晚上還要用尿布呢,這太陽再紅一點就好了。”說來也奇怪,那已落的太陽又重在一個山頭露出來,金色的太陽照在紅色的尿布上,從尿布上透過紫紅色的陽光映照在驪山上,頓時出現了一片霞光燦爛,色彩斑斕,五光十色的奇觀。尿布一瞬間便幹了,驪山晚照也消失了。傳說李世民是真龍天子,連天公也來相助,從此這條溝被人們稱為紫陽溝,便和它所發生的美麗動人故事一起流傳至今。

  四、斜口

  相傳,漢劉邦受楚霸王項羽之邀由灞上到新豐鴻門堡赴宴,席間“項莊舞劍,意在沛公”。劉邦知道其不懷好意,借故入廁。在大將樊噲護衛下乘車西逃。劉邦一行奪命奔跑,行至驪山腳下,劉邦乘坐的車一隻輪子掉了,因來不及修理,樊噲便用雙手抬著車軸向前跑。繞過驪山,前麵的道路寬暢了,而車子突然慢下來了,劉邦回頭一看,隻見樊噲雙手抬車,全身汗流如雨,雙目圓睜,嘴角歪斜,且已抽到耳根上。他忙喊停,樊噲隻是瞪眼不作聲,車子繼續向灞上跑去。後來,人們便把這裏叫做斜口,也就是今天的斜口街道辦事處。

  五、斜口罐罐蒸饃

  坐落在驪山腳下的斜口古鎮,其風味小吃聞名四方,尤其是具有特色的罐罐蒸饃,皮薄透亮,雪白鮮嫩,最為人稱道。

  據說在明清時,斜口鎮周圍村子都以賣饃為生,而離鎮二裏的西張村做的饃最好。該村有個張老漢,家庭就靠賣饃維持生活。他將買回的麥子磨成麵,白麵蒸饃賣了夠本,剩下的黑麵和麩皮給家裏人糊口,日子過得十分清苦。一天,張老漢蒸出一鍋饃特別黑,老漢正發愁沒法賣出去。這時,一個縣官路過斜口鎮,差手下到張老漢家中買蒸饃,這可咋辦呢?老漢一急,忽然想起有人常用硫磺薰布,布就格外白。於是死馬就當活馬醫,用硫磺試著薰了兩竹算饃,果然薰出的饃特別白,還透著光亮,就像剛剝了殼的雞蛋一樣,且香氣撲鼻。縣官吃了連聲稱讚:“美哉!美哉!不知這饃叫個啥名字。”張老漢看這饃像自己平時提水的瓦罐兒,便脫口而出說:“叫罐罐蒸饃。”從此,縣官經常派人專門買張老漢的罐罐蒸饃,而張老漢的生意就越來越紅火。

  又說,八國聯軍攻打北京時,慈禧太後西逃到斜口鎮。人困馬乏,饑餓難忍,便命人找些吃的來。總管李蓮英派人打聽到張老漢的罐罐蒸饃好吃,便叫張老漢把饃擔來。他雙手奉上兩個罐罐饃送到太後麵前。慈禧見這饃皮白透亮,芳香四溢,先用鼻子吸,用嘴吻,然後不顧身份,便大口大口地吃。邊吃邊稱讚,說吃這罐罐蒸饃比宮廷的禦宴還香。因慈禧吃饃時,她的口紅在雪白的罐罐饃頂印了一個紅圈,特別好看。於是張老漢每次在饃出鍋後就用細竹筒蘸點紅染料,在罐罐饃頂上按上一個紅圈圈,別有特色。

  從此,張老漢的罐罐蒸饃連同他所發生的一些故事,在八百裏秦川廣為流傳,不幾年,張老漢成了當地的富戶,他把自己的手藝傳給了兒子,傳給了鄉黨鄰裏。如今斜口一帶人都會做罐罐蒸饃,成了臨潼方圓具有特色的風味特產。

  六、白鹿觀

  傳說在隋末年間,唐國公李淵與楊廣鏖戰臨潼山時,李淵帶領官兵撤到驪山西南約十裏的山林中小作休整。他帶著幾個貼身護衛踏上一個饅頭狀的小山包察看地形,突然一隻雪白的小鹿疾速奔跑,與李淵擦身而過。李淵一時興起,舉起弓箭瞄準白鹿,一箭射中小白鹿的P股。官兵齊喊“大將軍好箭法”!便蜂擁而上,抓捕可愛的小白鹿。可令人不解的是,受傷帶箭的小白鹿鑽進樹林裏無有蹤影,李淵感到十分不快。過後,他非常後悔,不該射殺這可愛的小白鹿,他鬱鬱不樂,時常夢中驚醒。為了彌補他的過失,了卻他的心願。於是,在滅隋建唐,登上唐高祖的寶座後,李淵下詔書,命人在哪饅頭狀的山包上修建了一個道觀,命名為“白鹿觀”。並於次年二月十五日帶領文武百官,由長安城前往白鹿觀,舉行盛大的開觀慶典。在宋代加封為“神德洞天”,後於此設“白鹿書院”。此後,在每年二月十五日,方圓幾十裏的百姓、信徒都聚集到白鹿觀念經拜佛,香火空前,且延續至今。

  因此,該村就叫白鹿觀村。白鹿觀村境內有風景秀麗的紫霸湖,被街道辦列為旅遊開發的重點項目。

  農民書法家趙誌君

  我叫趙誌君,1949年9月22日出生,屬相牛,家住西安市臨潼區斜口街道辦付家村西灣九組,1966年初中畢業於原臨潼縣城關中學,1968年回鄉務農至今。

  我父親叫趙廣傑,解放初一直教書到文化大革命運動開始,父親寫一手好字,四裏八鄉很有點名氣,我自幼受父親熏陶教誨,也很喜歡寫毛筆字,自小學到初中期間,老師們都誇我字寫得好,文化大革命中更是得到了實踐。

  1984年,臨潼縣華清池部分古建築重新油漆彩繪,經我侄兒趙智敏介紹,8月份去了華清池搞彩繪,接觸了很多縣上有名的書畫家,如淩世廣、阮班超等,受他們感染和啟示,才真正體會到要提高自己,必須從頭開始,沒有傳統就沒有發展和創新。自此就開始買書帖,臨名家帖。我先從柳體入手,堅持不斷地臨了兩年多,又臨了顏、歐、諸、王等古代幾大名家的名帖,慢慢地手上有了點功夫,字也寫得秀氣有力,很得鄉鄰讚賞。都說我字寫得有點像趙體,這才又著意臨了一段趙體,便形成了目前這種書風。後又見到幾本小楷書帖,很是喜愛,便又臨了一段“汲暗傳”等小楷字帖,從此就經常寫趙小楷,加之家境貧寒,寫小楷比較能節約筆墨紙張。

  1997年2月17日,鄧小平不幸逝世,全國人民沉痛悼念,2月22日《人民日報》發表了題為《鄧小平偉大光輝的一生》的文章緬懷鄧小平同誌。我找到報紙後,懷著對一代偉人的無限敬仰,便用小楷將此文抄寫裝訂成冊。我侄趙智敏見到後就建議我將《鄧小平文選》也抄寫一遍。回顧我國這幾年的經曆,鄧小平同誌在重大曆史轉折關頭所做的巨大努力和卓越貢獻,功不可滅。鄧小平的各個時期的論著,不但具有不可磨滅的曆史意義,而且對我國當前和今後的社會主義建設事業有著重大的指導意義,它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建國大綱,是製定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理論基礎。而《鄧小平文選》自1993年發行以來,全國人民和全黨全軍都在認真學習,當時我想何不嚐試結合書法這種形式把鄧小平理論展現出來,主意已定,我就開始籌劃。

  初始考慮用大楷寫,這樣省視力,就購回一令三尺宣紙,大楷筆十枝,初步設想將鄧小平文選寫成千米長卷,然後申報吉尼斯。當“文選”第一卷用大楷抄完後才發現,光這一卷,就有四百多張宣紙,摞起來一尺多厚,三卷抄完得近三令紙,如何保管使之不遭鼠咬蟲蝕,再就當時的家庭情況,如何能裝裱得起這千米長卷?諸多問題,無法解決。經再三考慮,就改變主意,使用小楷抄寫,不破壞原著的格式,將原著放大四倍,其頁數不變,每頁行數不變,每行字數不變,安排已定就重新著手動筆。

  剛一動筆,正值六月,三夏大忙,天氣炎熱,忙完地裏,就抽空坐下來,集中精力寫,稍覺乏困,便倒頭就睡,一覺醒來,接著再寫。此事不同一般應盡量做到不能有絲毫差錯,精力稍不集中,便會出現走行、掉字。盡管自己認真細心,但仍難免有一些差錯,一經發覺立即補正,使之完善無缺。一旦投入,家中農活就幹少了,兒子在外打工,女兒出嫁,屋內屋外,一切都落在愛人身上,她便不時地發脾氣:人家忙得透不過氣,你倒好,坐著不動。曾幾次把我用的筆墨扔到院中,自己隻得回話,撿回來又繼續抄寫,時間一長,她也無奈。改革開放以來,村鄰鄉友都在為掙錢,為家富裕拚命奔波,家家都有了起色。而我卻坐在家中,不但掙不到錢,而且還要東借西湊籌錢搞這苦營生。盡管村民議論,但我並不悔心,筆耕不輟。

  進入夏季,天氣一天比一天熱起來,不足10平方米的鬥室,更是悶熱難耐,渾身上下,汗流不止。家中又沒有風扇,自己便找來一個大一點的臉盆,不時地換涼水,擦洗身體,頓覺涼爽,坐下來又寫。進入冬天家裏生不起爐子就窗門關嚴,披上棉大衣,讓愛人做了個棉布袋,連腳帶腿塞在裏麵,然後再灌兩個熱水瓶放在裏麵,手凍時擱下筆熱水瓶暖一會,又繼續寫下去。為完成這項工程,我在生活上改變了過去的一些不良習慣。過去沒事總愛玩麻將、抽煙。現在把玩麻將抽煙的錢節省下來選筆買紙購墨,愛人一看也高興了。隻要我想吃飯,不管什麽時候,她就把熱騰騰的飯菜端到桌前,我也毫不客氣地吃光吃淨,又伏案抄寫。就這樣,通過一年的辛苦勞作,終於在黨的七十七周年前夕,完成了《鄧小平文選》一至三卷共計85萬餘字的抄錄,向黨獻上了一份特別的禮物。

  此項巨著抄錄共耗宣紙四令,小楷純狼毫筆50餘枝,優質“一得閣”墨汁五大瓶。在這一年中,農忙時每天伏案至少有八個小時以上,農閑時不分晝夜每天至少在十四五個小時,以致造成目前嚴重腦頸椎病,腰疼背痛,兩腿膝關節一到冬天時常感到冰涼隱痛,坐立不便,視力明顯減退,稍遠便視物不清。

  1998年元月西安市舉辦第二屆農民書畫藝術大賽,臨潼區第一次派我共五人參加。我的一副楹聯獲五人中唯一書法類三等獎。1999年是我國建國50周年,為慶祝這一節日,我在斜口街道辦的支持下,協同區文化館在斜口街道成功地舉辦了一次“斜口地區迎國慶群眾書畫展”,我所抄錄的小楷《鄧小平文選》首次展現於世人麵前。這消息一傳出,前來參觀者絡繹不絕。《陝西農民報》(9月23日)第一版、《西安日報》(9月29日)第二版頭條刊登了這一消息。同年2月西安市舉辦第三屆農行金穗杯農民書畫藝術大賽,臨潼區組織我以小楷書《鄧小平文選》參展,並榮獲大賽書法特別獎,當時任市宣傳部部長的程群利同誌親手將獲獎證書頒發給我。2月10日《西安晚報》第三版報道了此次參賽情況,陝西、西安電視台,陝西、西安廣播電台分別作了采訪和報道,接著臨潼區電視台又作了專題報道。

  政府和廣大群眾如此重視,更加激勵了我,又於當年二月至六月份,用了120天小楷抄錄了毛毛所著的《我的父親——鄧小平》一書,共53萬餘字,《西安日報》、《西安晚報》、《華商報》分別作了報道,並刊登照片。2000年元月參加了西安市第四屆電影杯三下鄉書畫藝術大賽,獲農民組書法類二等獎。自此欲罷不能,接下來又分別小楷書抄《魯迅全集》、唐詩三百首、保險法、《孫子兵法》、毛毛著《我的父親——鄧小平》第二部《文革中的鄧小平》共計300多萬字。

  2002年2月2日,臨潼成立“陝西驪山書畫藝術研究院”特邀我攜帶小楷書《鄧小平文選》、《我的父親——鄧小平》與各屆書畫家見麵,得到省書畫協會秘書長張山、省文聯諸多書畫名家的好評。2月6日時任臨潼區委書記千軍昌一行看望慰問了我,並攝影留念,同年6月25日又親自送來了扶助金5000元,並勉勵我在藝術事業上取得更大成績。

  2002年5月,陝西省為紀念毛主席《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發表60周年舉辦“東方紅”全國書畫大獎賽,我的一篇小楷書“毛主席詩詞”榮獲銀獎,並匯編出冊。同年9月我的一篇小楷書《洛神賦》參加了“嘉翰杯”全國中老年書畫作品大展,作品入選並匯編出冊。同年10月,陝西省書協組織各縣市向中國首屆蘭亭書畫大賽送參賽作品,我用小楷書抄江澤民在2001年7月1日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八十周年大會上的講話(曾受省書青年書協主席王蒙指導),小楷書《唐孫過庭書譜》參加蘭亭書畫大賽,並經省書畫理論評論家鍾明善賞評,多幅照片刊登蘭亭書畫大賽書畫冊。

  自此,我稍生名噪,方圓均傳臨潼西府出了個能寫字的趙誌君,很多書畫愛好者來家求字,進行書法交流。區文化館編發的《臨潼群眾文簡訊》以題為“三秦大地上的一顆金星”作了宣傳,陝西三維學校特聘請我為書法教師,並經常參與區、街道辦搞的文化活動。在北京工作的中國新聞社副社長,當年秦兵馬俑第一報道人藺安穩,從北京趕回故裏探望並鼓勵我。

  然而由於多年的伏案書寫,導致嚴重腦頸椎,腰椎增生,僵硬疼痛難忍,起居不便,現在不得不輟筆。

  2004年,從朋友處借了幾本賈平凹文學集,當閱訊賈先生“我是農民”後,被書中內容吸引,當看到書中的父親在動亂年代遭受衝擊的場麵,我似乎看到了自己父親的影子,通讀全書,我念父之情日趨強烈,遂產生工筆抄寫《我是農民》一書的念頭,便又操筆,曆時一個半月,完成了10萬餘字的抄寫工作。2005年元月《西安日報》在第七版“凡人凡事”欄目刊載了“農民趙誌君抄書百萬字”。《臨潼群文簡訊》第61期以題為“飽含激情工抄《我是農民》”刊登。

  手扶犁把的戲劇家

  ——斜口農民戲劇家高壽山2000年秋,一位老人帶著對美好生活無限眷戀,回歸他為之奮鬥、謳歌的大地懷抱,留給人們的是那隻被雙手摩得發亮的木犁和那散發著濃鬱泥土氣息的秦腔戲劇作品。

  他,就是斜口20世紀50年代至90年代秦腔戲劇事業的領軍人物、“原生態”農民劇作家——高壽山。高老1920年12月出生於斜口以西黃土崖下窯村的一個農民家庭。他的一生見證和經曆了我們黨和國家在農村建設過程的一係列重大政治、經濟曆史活動。高老用他特有戲劇藝術給予“真實曆史記載”和“生動人文表現”。生在舊中國長於新中國的高老從小就受到傳統秦腔藝術熏陶,加之民間藝人指導,十幾歲時就手持一隻板胡“行走江湖”,先後為已故孟遏雲,當代李愛琴搭過班子,在不斷“跑龍套”中,不斷地刻苦鑽研戲劇藝術,拜訪名師名校進修學習,曾先後於50年代自費參加渭南戲劇培訓班,60年代進入西安易俗社專業學習,戲劇藝術功底逐漸提高,為後來“敲、唱、演、導”奠定了基礎。成家後的高老一邊扶犁搞生產,一邊創作搞戲劇,也正是這段社會實踐加上戲劇藝術長期積累,使高老在其處女劇《張富有犁地》誕生出來後,創作一發不可收拾,不斷推陳出新,與時俱進,短短20幾年創作了本戲五部,四部上演,另一部省台播放,導演了本戲二部,參加縣上演出,取得了很好的社會效果。對秦腔戲劇事業有著獨特執著和見解的高老時刻都沒有忘記自己對秦腔戲劇事業的責任,在80年代與誌同道合的董誌宏自籌資金創辦了“陝西省第一家民營戲校”——秀蒙戲校,傾其精力培養和造就一大批秦腔戲劇精英,其中一部分已進入古稀之年,一部分仍活躍在民間秦腔戲劇事業主戰場,發揮骨幹作用,服務著廣大群眾對秦腔藝術文化需要。

  農民出身的高老,是物質財富創造的一生,更是精神財富創造的一生,在創作過程中,淳樸、正直、憨厚的高老實現了自我價值和群眾文化生活需求相結合。在其戲劇事業創作中,他始終把人文關懷融入到群眾生產、生活及疾苦中,把立足點放在群眾勞作後娛樂休閑和教化中。其作品始終遵循藝術形象來源生活高於生活的原則,其作品中的政治色彩或多或少和當時社會環境相適應。在二三十年間,高老演、編了一大批群眾十分喜愛的秦腔戲劇藝術。取材生活原型於20世紀50年代編寫以批判自私自利思想的處女劇《張富有犁地》,先後被陝西人民出版社、新疆人民出版社出版發行。1958年創作了以反映“全民食堂化”的秦腔劇《趙四嫂》被原長安書店出版。60年代高老同部分戲劇創作者合作創作並導演了以反映穩農重棉為題材的秦腔劇《雪海銀山》並獲得巨大成功,創作了以反映建設和睦家庭的秦腔劇《倆婆媳》。進入70年代後,高老以導演秦腔劇目為主,先後導演了反映山東解放的《紅雲崗嶺》,痛斥投機倒把為內容的《紅梅嶺》等秦腔劇目,參加全縣調演活動,反響強烈。至80年代,年事已高的高老仍是筆耕不輟,鑽研詞歌創作,創作了一大批農民詞歌,其中《護田》、《夏收》、《抗旱謠》等收錄於當時臨潼縣驪山農民詩集中。高老在自創作品同時,也和誌同道合董誌宏共同合作創作完成了以唐文官段秀石為原型的《忠烈笏》曆史本戲,由於種種原因,部分已遺失。

  創作上的巨大成功,得到了黨和政府及廣大群眾的認可和讚同,各種榮譽接踵而來,1960年,高老被評為“陝西省教育、文化、科學、衛生、體育等方麵社會建設先進工作者”稱號,同年被評為“西安市教育、文化、科學、衛生、體育等方麵社會主義建設先進工作者”稱號,同時榮獲西安市勞動模範先進生產(工作)者稱號。由於其出色戲劇創作和傑出導演,1984年3月被招入臨潼縣劇團,同年入西安戲劇家協會並成為會員。由於其不斷孜孜努力,1990年西安市政府為高老頒發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成績優異的榮譽證書。

  在對秦腔戲劇事業追求中,高老始終不忘自己對秦腔戲劇事業的應盡責任——培養和造就戲劇事業後繼人才。1984年的春天,高老嘔心瀝血,編寫《倆婆媳》準備調演,詞背會了,曲譜成了,排練卻停了,看著六個大戲箱,高老陷入深深沉思中,創辦秀蒙戲校的念頭就從這時開始了。堅定信念,務實的行動,把白鹿原上原易俗社著名導演光民請來了,在流火的七月,秀蒙戲校開學了,報到的第一個學生就是原易俗社演員王蓮菜的小妹王小菜,此事登上當時新聞,轟動了周圍郊縣,數百裏外學子懷著對戲劇事業熱愛齊聚這裏,這次戲校共招進新生72名,高老如願以償。學生們在“做、唱、念、打”、嚎嗓、踢腿中慢慢成長起來,1985年春,秀蒙戲校參加全縣調演活動,從34個代表隊脫穎而出,一舉奪回一半大獎。當時間推進到1986年時,西安石油學院招戲劇方麵人才時,高老一句為難話沒說,一分錢沒討,送12個台柱子各奔前程,戲校也由於種種原因解散,但這72名學生卻在秦腔戲劇事業中繼續發揮作用,一部分像王蓮萊一樣走入易俗社,服務大眾,一部分進入各縣劇團成為業務精英,一部分活躍在斜口及周邊秦腔戲劇事業中,並發揮著骨幹力量。有人曾說,斜口周邊唱戲的基本都是高老的學生或是高老學生的學生,應該說高老願望實現了。

  步入老年的高老,仍然發揮著自己的餘熱,熱心集體事業,關注國家大事,先後當選縣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在20世紀90年代後期,積極配合各級政府部門宣傳選舉法,自編自演快板《權》,並在斜口街道柳樹村公演,取得了良好社會效果。當了一輩子能人的高老,當地種不動了,木工、泥瓦工、鐵匠做不了時,卻學起園藝技術,經常跑到田間地頭幫助群眾搞蘋果等果樹管理……

  高老的去世,在某種程度上是民間秦腔戲劇事業的損失,但從高老及其後輩身上我們卻發現我們有培養秦腔戲劇事業土壤,在藝術多元化的今天,在倡導以“八榮八恥”為榮辱觀的今天,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今天,我們更要挖掘、支持、培養、扶持富有創新意識的民間秦腔戲劇作家,用他們的精神產品——戲劇藝術鼓舞人,教育人,引導人,來實現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為“兩個文明”建設作出貢獻。

  附:簡介

  高壽山(1920.12-2000.9),男,漢族,臨潼區斜口街辦窯村五組農民,高小文化程度,擅長民間戲劇,熱心農民詩創作,為陝西省戲劇協會會員。

  
更多

編輯推薦

1中國股民、基民常備手冊
2拿起來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澤
5周秦漢唐文明簡本
6從日記到作文
7共產國際和中國革命的關係
8曆史上最具影響力的倫...
9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浙江抗戰損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結】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國古代皇家禮儀

    作者:孫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內容包括尊君肅臣話朝儀;演軍用兵禮儀;尊長敬老禮儀;尊崇備至的皇親國戚禮儀;任官禮儀;交聘禮儀等十個部分。

  • 中國古代喪葬習俗

    作者:周蘇平  

    科普教育 【已完結】

    該書勾勒了古代喪葬習俗的主要內容,包括繁縟的喪儀、喪服與守孝、追悼亡靈的祭祀、等級鮮明的墓葬製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內容。

  • 建國以來劉誌丹研究文集

    作者:中共陝西省委黨史研究室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收錄對劉誌丹同誌的研究文章,包括《論劉誌丹對中國革命的重大貢獻》、《劉誌丹在創建西北革命根據地的地位和作用》、《劉誌丹對西北革命根據地黨的建設的貢獻》、《共產黨人的楷模》、《劉誌丹在黃埔軍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