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古鎮櫟陽

  田煥新

  綠海飄翠的關中平原腹地鑲嵌著一顆明珠——臨潼區櫟陽古鎮。

  櫟陽鎮位於關中糧棉產區的中心。小清河在它身邊嬉戲流金,涇惠渠從它身上蜿蜒淌銀。新閻一級公路貫穿南北,西閻高速公路擦肩東西,連接各村組的硬化路交錯縱橫,快捷地傳播信息交流人生。櫟陽地勢平坦、氣候溫和、交通便利、物豐水優。20世紀80年代以來多種經營蓬勃發展,蔬菜果樹也成為支柱產業。得土壤氣候的獨特優勢,這裏已成為全國最大的番茄育種基地,每年育種麵積不下千畝。90年代中期,櫟陽鎮的人均收入已達小康水平。這片富天寶地養育著五六萬秦中兒女,民風淳樸誠厚。無論你是遠親近鄰,相識朋友或是打工幫忙,問路借水,捎話傳音,隻要你進了家門,任管是窮家富戶,準都是煙茶相待,油潑辣子四盤菜,待人十分熱情厚道,具有秦人傳統的開朗、豪爽和耿直的風格。

  古鎮櫟陽已有兩千五百多年可查證的曆史了。它是我國目前尚存為數極少的幾個古老城鎮之一。春秋時期晉設櫟邑,秦獻公二年(前383)秦徙都雍於櫟陽,築城建都,櫟陽由一個小邑驟升為國都。不過那時的櫟陽(人稱古櫟陽)位於今閻良武屯鎮。以後櫟陽為縣,經曆了多次曆史變遷於唐高祖武德元年(618)遷至今址,元世祖至元四年(1267)撤縣為鎮並入臨潼縣。櫟陽為古三秦之一的中秦,曆史上和近代一些事件都發生在櫟陽,如商鞅變法、楚漢之爭以及近代的楊虎城屯兵、劉少奇南下等等。櫟陽有著悠久的曆史和革命的傳統,孕育著無數精英;曆史上如漢代的景丹,明代的呂震、武誌望,清代的田嘉種、田浦,民國時代的楊虎城、孫壽循、高濟川、田培蘭、田毅安、魏景元、劉明齋、郝鵬程、趙慶生等以及為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和建設事業作過貢獻的如:張劍穎、範明、許磨、毛瑞甫、周至軒、狄誌才、郎瑞亭、李海亭、王青蘭、狄貴善、王建華、郝九州、田蘇輝、龐進等。櫟陽地區解放前被譽稱為小邊區,地下黨的活動很活躍,曾是革命者南下北上的主要交通線。櫟陽原有的秦腔戲班景存社,北上後並入民眾劇團是今省戲曲研究院和五一劇團的前身。櫟陽人民對中國人民解放事業和秦腔藝術事業有著可貴的貢獻。

  櫟陽也是個景色佳地,河流渠道網繞著碧綠滴翠的村落、田野。其鎮東有石橋古渡,鎮南生鳳凰蒼柏,鎮北顯蓮花奇井,鎮西見飲馬美池,鎮中央居高,四向而低,有著都市靈氣。改革開放以來,新辟東西長街,寬敞整齊,樓房林立,公交班車川流不息,自來水已流進千家萬戶。櫟陽鎮已成為臨潼區小城鎮建設的典型,獨有的地理位置也使櫟陽成為渭北地區的商業重鎮。櫟陽農曆三、八逢集,櫟陽的集會才是真正的集會,一年四季興旺豐盛。尤其是臘月集會從天不明延續到天黑,東西綿延兩公裏,上市人數超過三萬之眾。人言“要逛會到櫟陽,從早逛到半後晌”。櫟陽的民間社火精彩繁多,每到正月二十三,遠近聞名的芯子、高蹺、獅子、跑船,諸多花樣同鬧櫟陽,人山人海一片歡騰。秦腔自樂班幾乎村村都有,人人都能唱幾句,櫟陽也可算是個藝術之鄉。櫟陽還有很多可口的吃食,櫟陽的甑糕,白嫩黏甜,你吃了管保讚歎勝過南北各地。還有那泡泡油糕、豆腐腦、涼皮、烙餅、炒餄餎各樣小吃讓人看著眼饞,吃了難忘。

  櫟陽古鎮與楊虎城將軍

  楊虎城將軍清末民初舉義旗領導農民鬥爭,後受同盟會和一些先進知識分子的影響,1917年率部投奔陝西革命的隊伍——靖國軍。此前在領導農民鬥爭的呼嘯風雲裏曾多次在臨潼縣櫟陽鎮駐紮。根據櫟陽西街趙德福老先生回憶(1988年時84歲)他依稀記得楊虎城的農民隊伍在民國四年至六年曾多次到過櫟陽,停留時間都不太長。當時部隊僅一百多人,穿戴雜亂,槍支短少,缺乏訓練,算的上是烏合之眾。投奔靖國軍後被任命為第三路第一支隊司令。楊將軍即想到駐紮過多次的櫟陽古鎮,就決定常駐櫟陽,擴大兵馬加強訓練蓄積力量。

  櫟陽為曆史名鎮,曾建都為縣,土地肥沃平坦,交通便利,物華天寶,名人輩出。辛亥革命後的第二年(1913)即重新建築了新城池,雄偉高大,是練兵蓄銳、休整集訓、聚集人才的好地方。楊將軍肩負定邦安國、拯救民生的重任,於1917年夏率部進駐櫟陽古鎮,以此為根據地,正式展開了他的軍旅生涯。除了奉令東進西征和北洋軍閥作戰外,在櫟陽地方上也做出了好些益民利國為人傳頌的好事。

  其一,擴充隊伍,招兵養馬為國民革命蓄積力量。楊將軍樹起招兵大旗,臨潼及周邊蒲、富、渭、原的窮苦百姓迫於生計雲集櫟陽,製止了其他土匪的打劫,維護了櫟陽地區及周邊的治安。

  其二,為提高部隊的綜合素質,提高戰鬥力,楊將軍拜訪邀集誌士名人和聘請軍事教官,禮賢下士,重用知識分子,虛心請教,授職放權。一些先進人士如:井勿幕、蒙發源、王明軒、郭則沉、薛瀾生等人積極輔佐。部隊經過比較正規嚴格的訓練,軍紀嚴明,文化上也有所提高,逐漸改變了農村的散漫習氣。在加強訓練的同時設法籌集武器,統一服裝,很多上了年紀的人還記得這支紅帽圈隊伍經常在清河溝灘進行實彈演練的情況。經過幾年的訓練蓄積,這支農民起義隊伍發展成為兩千多人且意誌紀律良好頗有戰鬥力的革命之師。為以後馳騁關中轉戰三秦奠定了基石。

  其三,創辦櫟陽高等小學堂。楊將軍舉義旗參加革命並結交了很多先進的知識分子以後,感到普及文化啟迪民眾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那時農村教育落後文盲很多,農家子弟很少有人上私塾,而私塾裏先生教的無非是四書五經、三字經、弟子規之類的老古董,早已不適合社會發展的要求。楊將軍就在他的家鄉蒲城孫鎮捐資興辦了高等小學校,幾乎與孫鎮小學興辦的同時也在籌劃創辦櫟陽高等小學堂(時間當在1917年秋)。他親到衙門申請注冊,親到三原聘請在那裏任教的櫟陽人士田毅安先生回櫟陽籌辦。在校址問題上曾與櫟陽地方紳士有過爭議,楊將軍據理反駁,終於將校址選在南街原官府南倉內,即少占了耕地又利用了閑置屋舍還減少了開支。櫟陽小學於1918年春正式掛牌升旗。

  櫟陽小學在楊將軍親自培育下,從開辦以來一直把培養人才倡導文明、普及文化、啟迪民眾作為宗旨和原則,聘請思想先進品格高尚的知識人士做教員。據趙德福老先生回憶,他當年曾在櫟陽小學上過學,並和王炳南先生是同學(王先生是新中國首任駐波蘭大使,曾任外交學會會長。他父親當時是楊將軍的參謀人士)。櫟陽小學從創辦到解放時的30多年辦學曆程中,七位校長均為地方上知名的知識人士,教員中有20多位是中共地下黨員,櫟陽小學培養了大批國家棟才。她也是中共地下黨活動中心和交通站。田毅安先生的長子田學紀在20個世紀80年代中期曾以《革命搖籃——櫟陽小學》為題翔實地反映了櫟陽小學的光輝經曆,文章曾在臨潼政協內部刊物登載,引起了政協領導的重視。

  其四,注重保護文物古跡。

  1.櫟陽東門外二裏許,路北有一浩大的陵園約60畝。陵園中心路兩旁有石人、石馬、石獅、石獸、石華表等石雕24尊,高大魁偉,周圍古柏蒼鬆,遮天蔽日很有氣勢。是明朝永樂年間尚書呂震的陵園。楊將軍在櫟陽駐紮多年,曾多次到尚書墳拜謁參觀,很重視保護一代名臣的遺跡。嚴令部隊不要破壞陵園的一草一木。

  2.櫟陽城牆寬闊高大,楊將軍派人將四座城樓修繕一新,並在城樓上住宿部隊。在四座城門的門洞上方,請石匠刻碑鑲嵌其上。東城門洞上鑲嵌的碑石上刻二字“望橋”(櫟陽橋),南門洞上碑石上刻“望驪”(驪山),西門洞上是“望嵯”(嵯峨山),北門洞上是“望清”(清河)。這些字都出於楊將軍幾位飽學資深的參謀之手。

  3.聽卷子村已故的老先生梁彥平曾言(約在1964年),楊將軍於1921年前後幾次到卷子村去,一是打聽卷子村的曆史,尋找有關卷子的傳說及文物古跡。二是參觀景丹墓(景丹是東漢光武帝時的大將軍)。告誡百姓保護好這座古墓。三是查訪風俗民情。給當時卷子村的老百姓印象深刻。

  4.櫟陽四景之一的東門外照人碑是金朝時代的碑刻,其中的文字記載和“雲房”二字很具曆史資料及書法藝術價值。原先鑲嵌在東城門外牆體上,楊將軍發現後很重視,即讓下屬請人將碑石取下,另行鑲嵌在東城門洞內,從此這塊碑石被完善保存下來,避免了風吹日曬和雨淋霜打,幾十年來光彩照人。

  1924年楊將軍帶領部隊離開了櫟陽古鎮,他本人及手下官兵對古鎮這塊根據地依依不舍。臨行時部隊步伐整齊,對夾道歡迎的櫟陽群眾行舉手禮以示感謝。部隊出西門後,由壓後的一連官兵同時舉槍向空中鳴槍七響,以表示對駐紮了七年之久的櫟陽古鎮的告別。

  楊將軍率部隊走上了國民革命的征途,他戎馬匆匆,轉戰三秦,雖然再也沒有回臨櫟陽,但楊將軍在櫟陽的六七年情景已經深深的留存在老百姓心目中。古鎮櫟陽和著名的愛國將領楊虎城將軍從此有了不解之緣。

  馬踏青器紅櫟陽

  櫟陽是臨潼渭北著名的古鎮,公元前383年秦獻公遷都雍於櫟陽。秦孝公商鞅變法,漢高祖劉邦初建都也在櫟陽(此為古櫟陽,在今閻良武屯鎮),以後為縣製。北魏宣武帝景明元年(500)櫟陽縣遷至今址。後又經短期更遷到唐高祖武德元年(618)櫟陽縣定位於今址,一直到元世祖至元四年(1267)降櫟陽為鎮,劃歸臨潼縣轄區。櫟陽為縣共計767年。櫟陽鎮北的卷子村即為縣製時的考場,最能解讀櫟陽曆史的就是一處被綠樹環繞的翠秀村莊——縣西村,它位於櫟陽古西門外約1公裏處,大約已有上千年的曆史了。

  秦中自古帝王都,櫟陽為古中秦,平坦遼闊,交通便利,曆史悠久,民風淳樸,名人輩出,文化積澱相當沉厚。如今櫟陽地區村村有社火隊、自樂班,人人都能唱秦腔,就是很顯著的佐證。每年的農曆正月二十三,櫟陽古會上都要舉行盛大的社火遊展:跑船走驢耍芯子、和尚摔跤大頭娃、獅子高蹺扭秧歌、紅旗招展鑼鼓喧天,人山人海,熱鬧非常。在諸多的民間社火中,獨有芯子最為突出了。芯子是以戲曲中最有代表的人物,用驚險和誇張的形式手段,程式化地表現其中最精彩的情節,是一種很奇特的視覺藝術。櫟陽地區的芯子主要有南街的弓芯子、卷子的背芯子、麥李村的十美女進膳等,各有千秋,而其中最為精彩和驚險奇特的要數縣西村裝扮的“馬踏青器”芯子了。

  在震天的鑼鼓開道後,兩個大頭和尚跳跳蹦蹦逗人歡樂,隨後即見約十米高處二馬並列於翠山之巔,兩馬均為一蹄著山三蹄淩空向上成引頸長鳴之勢。馬上乘坐二位少年英雄,頭靠戰袍全副披掛,手持長槍,英武颯爽,其坐下戰馬獨蹄行空,真可謂驚奇非常。蹄下的假山被柏葉圍繞,柏葉之間漂浮著二三百隻漂亮精細的白瓷碟子,碟麵向外一個挨著一個。整個假山綠間映白,白中顯綠,好似一座翡翠寶石。在整台芯子的走動過程中,碟兒飄抖,相互磕碰,發出清脆的響聲。尤其是碟子的飄飄蕩蕩、忽忽閃閃、磕磕碰碰,讓觀眾扣心懸膽,唯恐那碟兒掉落下來,這才是真正的懸險了。這一台芯子上部的驚奇與下部的懸險組合成一幅獨特絕倫的圖畫,不僅給人們視覺上以激昂威武和驚險奇特的感受,在聽覺上也給人似高山流水動聽悅耳的享樂,這也就是馬踏青器芯子的藝術的精華所致。因此深受廣大群眾的喜愛,不少人遠從三原、富平、蒲城、渭南趕到櫟陽專門欣賞縣西村的馬踏青器芯子,200多年來在櫟陽盛演不衰。

  據縣西村已故老藝人趙成財曾言,在清朝嘉慶初年(1769),縣西村的社火組織名曰“西社”,西社的班主叫趙靖,是一位熱心又肯鑽研的民間藝人。為了提高芯子的藝術性和競爭力,經常和一些朋友切磋技藝,改良設備,在驚險方麵努力探索。經過幾年的集思努力,不斷改善,最後終於成功地創造了馬踏青器這一獨有的藝術瑰寶。

  馬踏青器芯子的製作工藝比較複雜,關鍵在於如何將幾百隻磁碟粘貼在麻線上,每個碟底的粘貼麵隻有黃豆粒大小,要使瓷碟飄忽不定,而絕對不能掉下來。藝人們用上好的鰾膠,加上大蒜汁經過幾次加溫升熱,才完成這一傑作。縣西村從1796年第一代趙靖開始創製馬踏青器芯子,這項工藝秘密單傳至今,其第六代傳人趙乾發,第七代傳人趙廣才,第八代傳人趙餘良都還健在。

  現今由於社會經濟的發展,娛樂形式的增多,以及農村經濟結構的變化和人們文化觀念的轉變等原因,民間社火包括芯子這種娛樂形式全都逐漸暗淡下來。有些年份整年都不扮演了。在公益活動和群眾娛樂活動方麵經費嚴重不足,幾乎所有民間社火無錢興起。馬踏青器這一特殊的芯子藝術也同樣因為沒有經費而近於枯竭。為此縣西村的全體村民和櫟陽地區熱愛群眾文化活動的人士共同呼籲:希望政府和有關部門高度重視宣傳民間藝術大力倡導大力宣傳,特別要在資金上支持民間社火,支持馬踏青器這一芯子藝術,使其不斷改進和完善,向更驚奇、更完美的、更精豔的方向發展,走出陝西,走出國門,為三秦父老爭榮,為中華民族爭光。

  
更多

編輯推薦

1中國股民、基民常備手冊
2拿起來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澤
5周秦漢唐文明簡本
6從日記到作文
7共產國際和中國革命的關係
8曆史上最具影響力的倫...
9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浙江抗戰損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結】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國古代皇家禮儀

    作者:孫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內容包括尊君肅臣話朝儀;演軍用兵禮儀;尊長敬老禮儀;尊崇備至的皇親國戚禮儀;任官禮儀;交聘禮儀等十個部分。

  • 中國古代喪葬習俗

    作者:周蘇平  

    科普教育 【已完結】

    該書勾勒了古代喪葬習俗的主要內容,包括繁縟的喪儀、喪服與守孝、追悼亡靈的祭祀、等級鮮明的墓葬製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內容。

  • 建國以來劉誌丹研究文集

    作者:中共陝西省委黨史研究室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收錄對劉誌丹同誌的研究文章,包括《論劉誌丹對中國革命的重大貢獻》、《劉誌丹在創建西北革命根據地的地位和作用》、《劉誌丹對西北革命根據地黨的建設的貢獻》、《共產黨人的楷模》、《劉誌丹在黃埔軍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