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臨潼區零口鎮

  李俊民

  零口鎮,位於西安市臨潼區東北22公裏處零水西岸,東距渭南市12公裏,西南距西安市49公裏,北界渭河距閻良區35公裏。地理坐標為東經109°22′,北緯34°39′,平均海拔386米。南依驪山,北俯渭水,零水環其東,戲水繞其西。境內有零塬分為東西兩部,氣候溫和,四季分明。全鎮麵積45.07平方公裏,人口35112人。

  一、曆史沿革

  零口,因地處零水出穀而得名。曆史悠久,人傑地靈,自古以來就是三秦東西要道重鎮之一。

  零口文化,是人類發展原始序列的重要標誌之一,《零口村》遺存,即是活檔案。

  零口,傳為三皇舊居,零穀俗名老媧溝,溝中有老媧泉、老媧洞,為女蝸摶土造人處。

  零口在西周時為戲邑,據《路史·國名記》載:“戲,炎帝後,薑姓國。”其縣治在境內之戲下村。公元前771年,周幽王驪山戲諸侯被犬戎所殺於此。1976年3月,在鎮西北2公裏的西段,南羅兩村發現西周青銅器文化遺址,出土了150多件珍貴文物,證明這裏在西周早期已是文化發達地區。戲邑是臨潼曆史上第一個出現的縣名。

  東周時期,零口為東都洛陽和西京往來必經之要道。秦漢時期,零口已成為兵家必爭之地,亦為控製京師安全的要塞。秦朝末年,秦少府章邯監修秦陵,陳勝農民起義軍將領周文,率10萬大軍西取鹹陽,與章邯大戰於戲印此;公元前206年,農民起義軍首領項羽率40萬勝利之師,進軍關中,駐軍於此,同年,項羽封十八王諸侯,罷兵戲下。

  晉代(265年),設陰盤縣於零口西南十裏之司馬村附近建城,長達251年之久。

  北魏(386年),新豐縣遷至今零口鎮附近,至北周(557年)遷回戲西,曆時171年之久。

  唐武則天天授二年(691),置鴻州兼設鴻門縣於零口,轄慶山、渭南、鴻門、高陵、櫟陽五縣,大足元年(701)撤銷。唐末,黃巢起義軍與李克用大戰於此。

  自唐代撤州並縣後,始設零口鎮,成為衛護京都之要塞。金元時期已成為西安以東重鎮。明清時期,零口鎮境內設三裏(戲河,田王,官莊)及零口驛,戲河驛。1862年,關中回民起義,零口的大寨村為回民據點之一。1900年,八國聯軍侵占北京,兩宮兩逃,不顧當時三年荒旱百姓流離失所之苦,在零口修建“零口行台”(行宮)。

  民國時期,零口鎮內設“互助”、“合作”兩個聯保處,1940年撤銷聯保處,設零口鎮公所於今處,轄12個保。抗日戰爭期間,此地成為胡宗南部隊後勤裝備基地,境內駐有炮兵裝甲兵兵工廠等軍工單位。1939年,中國共產黨地下臨潼縣委機關,曾設於零口街道段尉民家,此後縣委舊址作為中共陝西省委直屬交通站,直至解放。

  新中國成立後,1949年設牢門區轄12個小鄉。1956-1957年為零口大鄉;1958年大躍進時期為零口管區;1962年設零口公社至1983年;1984年複設零口鄉;1995年改設零口鎮,下轄16個村委會,122個村民小組。2000年設零口街道辦事處至今。

  二、人文薈萃

  零口曆代人文薈萃,蜚聲中外。清代鴻儒理學家王零川先生曆任吏部考功司主事及直奉大夫等職,百姓呼為王青天,任山西五寨知縣,教民植棉紡織,稱之王聖人;在京都教書興學,嘉慶太子從學門下,後列天子之師,樹碑立祠。民國時期,於零川祠辦“零川書院”,國內外學者慕名而來者不少。民國時期,有民國十五年劉鎮華禍陝,時任國民二軍參謀長的史江埔冒死出城前去五原,請求馮玉祥出兵以解西安人民於水火之中;有書法名家段澤青,曾任國民二軍胡景翼秘書,國民黨中央委員劉守中秘書,1929年中原大戰中,汪精衛趁機召開“北平擴大會議”,段澤青以代表身份參加,會上他力排眾議,駁斥了汪精衛賣國主義企圖分裂祖國的陰謀,使會議開不下去而破產,震撼全國;有棄官從教的關中文化名人史一三先生;有秦腔第一大花臉人稱活包公的張健民;還有抗日民族英雄高慎之等中華優秀兒女不勝枚舉。

  三、名勝古跡

  零口鎮曆史悠久,文物名勝古跡遍布。以原始零口村落遺址豐富的文物遺存為代表的新的考古學文化——零口文化,填補了中國新石器時代考古的空白,完善了西部文化傳統的發展序列即:白家文化——零口文化——仰韶文化——龍山文化。古戲下村位於鎮西3公裏戲水東濱,為曆代兵家必爭之地。商末至西周,在此設立了臨潼曆史上第一個縣治——“戲邑”,周幽王烽火戲諸侯被犬戎殺於戲;秦末中國曆史上第一次農民起義陳勝軍之大將與秦章邯“戲之戰”即此;項羽滅秦,西屠鹹陽,在此封十八王諸侯罷兵戲下。鎮西北2公裏有西周青銅器南羅村,西段村遺址,出土了150餘件珍貴文物,尤以稀世國寶“利簋”聞名於世,它的32字銘文記載了周武王伐紂這一重大曆史事件,被史家譽為中國文物寶庫中一顆明珠;從王侯、王妃、將軍貴族的文物遺存中可以看出這裏早在西周時期已是文化發達之地。鎮西南5公裏有陰盤縣遺址。唐鴻州府並鴻門縣是大唐盛世武則天天授二年設立的,其城址就是今天的零口鎮;唐末,黃巢在此屯兵與李克用“零口之戰”即此。鎮東南一裏有隋唐關中名刹寶雲寺遺址(寶雲寺毀於1862年關中回民起義兵火中)。零口鎮街東,有1901年八國聯軍侵略中國,攻陷北京,腐敗無能的慈禧、光緒避難西京時,修建的行宮——“零口行台”,記載了近代帝國主義侵華和清王朝喪權辱國的曆史事件,成為千古遺訓。街西有1939-1949年中共陝西省委直屬交通站及1939年中共臨潼縣委辦公舊址段尉民家,雖在文化大革命遭到嚴重破壞,但是人民群眾永遠不會忘記為共和國奠基的段家紅色大院。

  四、資源豐富

  零口鎮人民勤勞,物產資源豐富。被譽為果鄉的零口長收原(即今東西兩原)、零穀,盛產桃、杏、梨、柿、蘋果、棗。以孫家溝之梨,個大、核小,甜脆、無渣、色黃,耐貯藏為上佳貢品,清末,兩宮西行,慈禧最愛吃的果品,稱之為仙果。東原的蘋果,因其黃土層特厚(300米深見水)、土壤肥沃、溫差大、光照好,果子色、味、形俱美,特別耐存放,存放一年不變質,遠銷全國,聲譽好。西原的蜜桃,其香甜如蜜,在西安、渭南果品市場品居前茅。零原自古廣產柿子,品類繁多,但無論何種,均以色鮮、皮薄、個大、肉油、甘甜、耐存放而號稱“一包糖”。零穀內出蓮菜,以色白、形胖大、脆香,成為省內各大菜場賓館的搶手佳蔬。零河鯉魚,自古即為貢品,上迄唐、宋、元、明、清,至今已有千年之久。近年來新植花椒兩千畝,稱之為:“果林封原,花椒環穀,鯉躍靈湖,天府之國。”

  五、文化遺產

  1.零口文化遺址

  1995年,我國考古學史上一個裏程碑的巨大發現,即以原始零口村落遺址豐富的文物遺存為代表的新的考古學文化——零口文化。它的考古發現,填補了中國新石器時代考古的空白,完善了西部文化傳統的發展序列:“白家文化——零口文化——仰韶文化——龍山文化”。它為探討東西兩大文化係統之間的關係,提供了十分重要的實物證據,其意義深遠。

  零口文化遺址,位於西安市臨潼區零口鎮東北一華裏的隴海鐵路複線上,西潼高速公路穿址而過。東距渭南市12公裏,西距西安市49公裏處,於渭河中遊地帶,北與白家遺址8公裏隔河相望,沿108國道向西南19公裏與薑寨遺遙覷。從1994年到1995年,陝西省考古研究所發掘的報告看,遺址內文化堆積較厚,文化內涵豐富,除了發現有戰國秦墓和漢代墓葬外,保存較好,發現較多的還是史前時期的文化遺存,包括白家村文化、零口村文化、仰韶文化(含半坡型、西王村型)遺存,其中零口村文化遺存獲得重要收獲。

  發掘曆史時期墓葬14座,史前時期房址11座,窖穴60座,墓葬14座,陶窯一座。獲得了大量文物,有石、骨、陶器等。石器有石斧、鏟、錯和帶有溝槽的磨石等;骨器有骨鏟、錐、叉、鏃等;尤以陶器更為豐,富,陶器中泥質陶略多於夾砂陶,紅陶最多,褐陶次之,灰陶及黑陶是少量的。陶器的紋飾較簡單,形式多樣,有繩紋、剔刺紋、指甲紋、刻劃紋等。器型有環狀口雙耳小平底瓶、敞口直口假圈足缽、盆、碗,有豎刮劃紋夾砂罐、大口小平底甕、缸、盂、鼎及器皿蓋等類,構成了別具一格的典型,是目前國內外墓葬資料罕見的,很有研究價值。這些文化遺存,正是以三足器為代表的白家文化和以魚紋彩繪為代表的半坡、薑寨文化所空白的,從而解決了中國考古史上一直未能解決的“如何由白家文化發展為仰韶文化的大難題”。

  從大量的遺存,可以清晰地看出先民的房屋均為長方形半地穴式,屋周之穴壁附有泥牆,牆內有柱洞100多個。室內有隔牆,分為大小兩室。先民的墓葬,亦為長方形豎穴土坑墓,葬埋的方法是仰身直肢一次葬。從住室和墓葬的形式看,不僅在國內同時代遺址中所未有,而且在國外也未發現。

  零口文化遺址的發現,為中國考古學作出了巨大貢獻,得到中外曆史、考古界專家學者的高度讚評。——(據陝西考古研究所編《臨潼零口村》書擇編)

  2.古戲下村

  戲下村,位於戲水下遊東岸,渭河南二級台地上,東距零口鎮3公裏,西距新豐鎮4公裏。戲下村亦名戲河李村,分上下兩個自然村,東名戲上,西名戲下,因地形處於渭河階地東西走廊,南依高原,北瀕河水,戲水天塹阻隔東西兩京大道,地勢十分險要,曆代乃兵家必爭之地。

  據《路史·國名記》載:“戲炎帝(神農氏)後,薑姓國。”西周時稱為戲邑,西周末,周幽王因在驪山烽火戲諸侯被犬戎殺於戲即此。今戲下村西南1公裏的宋家村南有周幽王陵。宋家村東崖下戲河溝內有周幽王妃褒姒碰死之地,名曰“碰頭溝”,旁有褒姒墓。

  秦末,公元前209年,安徽大澤鄉農民結竿起義,義軍首領陳勝之大將周文率10萬大軍伐秦於戲,與秦大將章邯激戰於此。秦漢時,於戲下置“戲亭”(縣以下行政機構);隋唐時期,在此設“戲驛”;宋代設立戲水店(官辦郵店);明清時期,設“戲河裏”,轄零口鎮以西、新豐鎮以東鄉村,為臨潼四十裏之一;清末,稱為戲上、戲下,在此設立“戲河鋪”,有十幾家商貿店鋪,還有旅店、大車店、飯館等;民國時期,這裏常駐軍隊,抗日戰爭中,國民黨軍隊曾在此修築工事,作為保衛西安的防線之一。

  戲下唯一的曆史遺存有兩個,一是戲河石橋一座,尚完好無損;二是戲上村東頭(今去何寨公路口)原有周烽火台一座,解放後仍保護完整,可惜在農業合作化運動中當作土肥拆毀了(筆者1953年在戲下村教書時,經常上烽火台,其時台上建築物已無,僅有古磚瓦礫作為曆史的見證)。

  3.西周青銅器南羅、西段遺址

  ——稀世國寶周利簋

  南羅、西段遺址,在零口鎮西北1.5公裏處。

  商朝末年,以商紂王為代表的奴隸主統治階級貪婪酒色,荒淫無度,大肆屠殺宗室良臣,傷殘百姓,不斷激起各諸侯國的強烈反抗,此時,居住在陝西關中西部周原一帶的西伯侯姬昌,順乎民意,以“正義之師伐無道之君”,率先領西岐義軍反朝。由於他能積善積德,臣服了西北、西南各路諸侯小國,使“三分天下有其二”,為滅商奠定了基礎,約在公元前11世紀,姬昌立為文王,廟號周,以灃邑為都(今西安市西南),在位50年。文王死後,他的兒子姬發繼位為周武王,以薑尚為軍師。公元前1051年,武王親率兵車300乘,虎賁3000人,士卒4500眾,會合西南蜀、羌、彭、濮等諸侯,大舉興師伐商,與商王決戰於牧野(今河南淇縣西南),商軍大亂,軍中將士多有倒戈反擊,招致了全軍覆滅,紂王逃回朝歌(安陽京都),自焚身亡,武王定都鎬京(今西安城西南)。

  1976年3月,在零口鎮西北1公裏遠的南羅村和西段村之間,發現了西周文化遺址,出土了青銅器窖藏大量的珍貴文物:鼎、簋、尊、盂、盤鍾等文物達160餘件(而大部分來交的文物,因群眾怕因破四舊受株連,遂毀壞後賣了銅),其中有銘文者六件,而最珍貴的是名聞天下的國寶“利簋”了,它是古代人們盛放食物的器具,盛行於商代。利簋,深腹、方座、雙耳下垂珥(大耳下的小耳),高28厘米,口徑22厘米。腹與方座四周均飾以雲雷紋填底的饕餮紋和夔紋圖案。方座四麵四角有蟬紋,內底有銘文四行32字:

  “斌征商,佳甲子朝,歲鼎克昏,夙又商,辛未才闌師,易又事利金,用乍壇公寶彝。”

  這段銘文記載了周武王伐紂,在牧野大決戰中,甲子日這天早晨,奪鼎獲勝,翦滅了商朝,戰後第八天辛未日,武王在闌師給參戰立卓著功勞的右史利賜金(銅)製成寶器,名之利簋,以作紀念。利簋,不僅是我國發現最早的西周青銅器文物,而且是迄今發現有確切年代記載曆史事件最早的一件珍貴文物。它既為研究我國西周曆史、文化、軍事、科技等提供了最真實的資料,與古文獻《商書·牧誓》的記載相符;又是研究我國古代天文、曆法的重要依據。利簋被譽為中國文物寶庫中的一顆名珠。榮獲國家一級文物——國寶,現藏中國曆史博物館。

  此外,南羅遺址還出土陳侯簋,淺腹、方座、雙耳下垂珥,高25厘米,口徑22厘米,內底有銘文三行13字為:“陳侯乍王媯媵簋其萬年永寶用”,是陳侯為女兒所作的陪嫁品;方壺兩件,高51.5厘米,兩壺均為獸頭耳銜環,獸皮上卷,角螺形,腹飾竊曲紋。器與蓋對銘,銘文九字:車攵父乍寶壺永用享;玉:高36厘米,身扁圓,飾重環帶紋,蓋作嘴彎如鉤欲飛鳥。金扳和四腿作夔龍形,流斜直,蓋內有銘文三行14字:“王乍豐妊單寶盤,其萬年永寶用”,是周某王為其妃妊單所作。

  青銅扁鍾13件:

  青銅工具:斧10件;鑿一件;鏟四件,角刀一件;

  青銅器:戈六件;翼形鏃一件;

  青銅車馬器:車、轄、帳、管、扣飾、節約、車官11件;

  青銅爵兩件;

  青銅甬鍾一件,高25厘米,長9厘米;舞廣9厘米,舞修12厘米,鼓伺久6厘米,銑間12.5厘米,鉦部兩麵各有枚六組,枚間篆帶飾雲雷紋;

  西段遺址出土有青銅禮器:鼎四件;簋二件;盂一件;鬲一件;南瓦一件,高38.5厘米,內壁有“中作旅獻”四字;盤一件,內有銘文14字:“貞作寶般其萬年子孫孫永寶用”,提梁卣一件;尊一件;

  青銅車馬器:車石車二件;車轄二件;馬冠四件;馬麵飾二件;馬飾三件,馬腹飾六件;馬鑣二件;節約五件;鑾鈴四件,銅管一件;

  玉器三件;蚌飾五枚;

  貝幣八枚。

  這麽多豐富多彩的文物遺存,可以看出,西周時期這裏無疑已是達官貴族居住的地方,有陳侯、王妃妊單、右史利等貴族的遺物為證;同時此地與周驪戎都城西南相望僅6公裏,有無連帶關係,還有待專家考證。

  六、當代精英

  安啟元

  安啟元,1933年7月15日出生,陝西省臨潼零口孟塬東坡村人,1953年4月加入中國共產黨。

  1954年8月至1956年5月,在西北大學地質係石油天然氣勘探專業學習。1956年6月西北大學畢業後,任石油部西安地質調查處助理技術員;1958年4月至1959年12月,任石油部鬆遼石油勘探局技術員、地質隊隊長;1960年1月至1962年3月,任大慶石油會戰總指揮部地質工程師;1962年4月至1964年2月,任大慶石油會戰總指揮部第一采油部副科長、科長、辦公室副主任、主任;1964年3月至同年9月,任大慶石油會戰總指揮部第四油礦礦長,10月至1966年12月,任大慶石油會戰總指揮部井下技術作業處處長、黨委書記職務。在大慶石油會戰中,被評為紅旗手、先進生產者。

  文化大革命中,1967年1月至1968年5月,受到衝擊,下放勞動;1968年6月至1970年2月,任大慶石油會戰總指揮部井下作業指揮部革委會副主任。1970年3月至1973年5月,被國家派往阿爾巴尼亞,任援阿石油天然氣勘探大隊大隊長,勝利完成任務,受到國家領導人表揚。1973年6月至1977年6月,任石油部石油地球物理勘探局局長、常委、第一副書記。

  1977年7月至1988年5月,任國家地震局副局長、黨組副書記、代局長、局長、黨組書記。在地震局期間,凡到之處,所負之責,都出色地完成了任務。

  1988年6月至1990年4月,任中共陝西省委常委,西安市委書記;1990年5月至1990年11月,任中共陝西省委副書記兼西安市委書記;1900年12月至1992年10月,任中共陝西省委副書記;1922年11月至1994年10月,任中共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常委;1994年11月至1997年8月,任中共陝西省委書記;1997年9月至同年12月,任中共陝西省第八屆委員會委員;1998年1月至2002年12月,任陝西省政協主席、黨組書記;2003年1月,任十屆全國政協委員、常委;中國共產黨第十二次、十三次、十四次、十五次、十六次全國代表大會代表,十四大當選為中央紀委委員、常委;九屆全國政協委員;十屆全國政協委員、常委;陝西省八屆、九屆人大代表,陝西省八屆政協委員、常委、主席。

  退休後,他還兼任西北扶貧基金會會長,仍兢兢業業為人民奉獻。

  魏效榮

  魏效榮,1945年12月生,陝西臨潼零口孟塬魏家嘴村人。出身於祖傳醫家,畢業於西安醫科大學醫學係。獲美國生物力學博士學位,現任陝西省人民醫院椎體研究室主任、主任醫師、教授,西安交通大學生物力學博士研究生導師。

  效榮自幼聰敏好學,有過目不忘、過耳不忘之超人智力,小學至中學,文理各科全麵發展,成績優異,1965年高中畢業於華清中學,以高分考入北京清華大學,錄取通知書領到一周後,卻因家庭被補訂為富農而取消。逆境中的效榮並未灰心,從此開始步入他從小就愛研習中醫的道路,在他的舅父陝西名醫孟昭士指導下行醫,為鄉親義務治病聲譽斐然。同年,他以超人的才華被社教工作組長推薦擔任民辦小學教師。1970年,他參加了陝西師範大學在臨潼舉辦的物理教師訓練班,學習一年後調任中學教師,先後任油槐中學、馬額中學、新豐中學高中物理教師,並正式任為校醫。期間,在西安紅會醫院中醫科實習坐診一年。

  1977年,國家恢複高考後,效榮考入西安醫科大學醫學係學習五年。1982年畢業後分配至西醫附屬二院,後調入陝西省人民醫院,任疼痛科主任。1983年,他以國際首創“生物力學療法”轟動了整個中國衛生界,附屬二院為他設立新的專科門診“生物力學治療頸肩疼痛科”。他曾為李鵬、李瑞環等黨和國家領導人,泰國、挪威等十多位外國元首以及數十萬名中外患者治愈了頸椎腰椎疾病,聞名四海,被國家衛生部列入《全國知名中醫》、《中國神醫百名》。1991年,被中共陝西省委以“陝西科技精英”拍攝專題片宣傳。《人民中國》雜誌和《人民日報》海外版,均以《莫非他是外星人》為題向國際報道;之後日本國非常重視,立即以專集出版了他的科研成果和先進事跡,進行研究;被世界著名大學英國最高學府劍橋大學收入《世界文化名人錄》。2005年,他又榮獲世界衛生組織頒發的2000年世界千名名醫勳章和證書,名震宇寰。

  魏效榮嚴謹認真為醫,他用四句話總結了他的經驗,即“學習須揚棄,繼承貴創新,知在是知處,法於無法尋”。多年以來,他自主創新的成果有:

  1.創立生物力學療法,被省級科研單位鑒定為“國內外首創”。

  2.創立《魏氏生物力學療法的自然醫學哲理》理論。

  3.創製自聚焦內窺鏡,獲中國科學院獎。

  4.創製生物力學椅,獲國家專利,捐贈亞運會。

  5.創製微波手術刀,獲省級科技獎。

  6.創立《魏氏疼痛五因說》機理。

  7.創立脊柱側彎生物力學療法。

  8.創立脊柱運動協和數學模型理論。

  9.創立催經止孕法。

  10.創立髕骨半脫位病理機製、診斷和生物力學療法。

  11.創立骶髂關節錯移病理機製、診斷和生物力學療法。

  12.創立脊柱相關疾病生物力學療法。

  魏效榮,不僅醫術精湛,學識淵博,精通數、理、化,而且在文、史、哲研究方麵,亦有獨特的建樹。他的詩、詞、對聯,發表於國內各大報刊者不下百篇,並有五首詩獲獎選入《中華新世紀詩文選萃》;書法自成一體;戲劇、音樂是其愛好;其板胡技藝超群,曾獲陝西電視表演一等獎。他對《易經》有很深的研究,其著述有《道家養生功法集成》、《白話插圖版易經》、《現代世界易經》(合著)等均已刊行於世。

  韋連城

  韋連城,1929年農曆十一月二十四日出生,陝西臨潼零口鎮南韋村人。曾用筆名:秦人、辟玉,中國共產黨黨員,國家藝術一級職稱,中國電影家協會會員、中國電視藝術家協會會員、中國電影文學學會會員。

  韋連城,出身書香門第。他小時候在村裏小學讀書,1938年至1941年,就讀零口鎮第一小學,1942年至1944年在臨潼縣第一中學,即今華清中學讀書。畢業後插班於耀縣中山中學上學。1947年7月考入西北大學,因患高燒病三月,未能入學而失去就學機會。後經朋友介紹,到西安東關竟化小學教書。1949年7月,他考入延安大學即後來設在西安的西北人民革命大學,同年9月畢業,參加革命。

  韋連城被分配至西北軍政委員會文化部工作(軍政委員會後改為行政委員會)。1954年前,他曾任西北行政委員會計劃研究組組長,兼任西北文化教育係統抗美援朝委員會秘書;1951年參加土地改革運動,任陝西省藍田縣普化鄉土改工作隊隊長。1954年12月,調入長春電影製片廠工作,曆任秘書科長、廠長秘書、共青團廠團委書記、共青團吉林省委委員、長春電影製片黨委委員、廠長辦公室主任、廠藝委會主任、文學副廠長等職。在長影期間,曾兩次被評為優秀黨員、先進工作者。此間他還兼任電影文學刊授學院院長、吉林省電影評論學會會長、吉林省文聯委員、吉林省作家協會會員,全國高等學校電影教育學會副會長;曾在東北師範大學、長春電影學院、哈爾濱大學等院校,對學生舉辦電影創作講座。

  1985年8月,韋連城調浙江電視台任台長、浙江廣播電視廳任副總編。1990年浙江廣播電視廳文藝小組負責人,兼任浙江省廣播電視學會副會長、浙江廣播電視藝術家協會副主席等職。他曾擔任全國電視劇飛天獎評委、全國戲曲電視劇評委、浙江電視高等專科學校兼職教授。

  韋連城在長影曾策劃組織、審定的電影文學劇本有《車輪滾滾》、《保密局的槍聲》、《人到中年》、《方誌敏》、《刑場上的婚禮》、《濟南戰役》、《兩個小八路》、《十六號病房》、《神醫扁鵲》等200餘部,特別是在20世紀50年代,由他導拍的秦腔古典戲曲片電影《火焰駒》、《三滴血》受到廣大群眾的歡迎,久演不衰;《人到中年》等20多部電影,獲金雞獎、百花獎等榮譽。在浙江電視台,他策劃、監製、藝術審導、顧問的電視劇《滿江紅》、《春蠶、秋收、殘冬》、《茅盾農村三部曲》、《柔石與魯迅》、《兩代風流》、《討飯國舅》等100多部集,其中,《譚嗣同》、《花蕾》、《柔石與魯迅》等片獲獎,並在海外震動很大,受到歡迎。

  韋連城著作有長篇小說《愛的葬禮》(合作),其發行百萬冊,居全國圖書發行量之首;電影文學劇本《淚美人》(合作),名震劇壇,曾被全國近百家劇團、劇種移植演出;《花蕾》(合作)獲獎;電視劇本《七色童年》(合作)、《夢斷中秋夜》(合作)。他單獨創作的有長篇通訊《毛主席和紅孩子》;通訊《周總理視察長影》、《朱德委員長、董必武副主席視察長影》、《鄧小平同誌視察長影》等。還在報刊上發表一些短篇小說、評論、雜文、論文等近200篇;他從事電影工作近50年,孜孜不倦,辛勤耕耘,經他手寫過的文字竟達一億多字,實屬罕聞。他被《當代中國電視人》、《中華文藝家大辭典》、《東方之子》等12部辭書錄刊入書,名垂史誌。

  安培勤

  安培勤,西安市臨潼區零口鎮西窯村人,高級經濟師。1940年參加革命工作,先後在國務院機關事務管理局所屬的北京飯店、北京市第一服務局工作。曾任北京和平賓館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總經理。北京市烹飪協會會員、北京工商聯合會會員、北京飯店業協會理事、北京中外合資(合作)企業中方高級管理人員聯誼會理事、北京市涉外企業法律顧問協會常務理事、北京市靜安賓館高級顧問(為部級幹部)。

  七、零口新貌

  新中國成立後,零口鎮經濟、文化飛速發展,改革開放,日新月異。

  境內公路鐵路四通八達,310國道、西潼高速公路與隴海線鐵路、西南線鐵路、西鄭專線懸浮鐵路東西並行穿境而過,西包線鐵路開工再即。區路縱橫,村村水泥路貫通,長100餘公裏。村村通自來水,居全區第一。農村電網改造,全麵完成。現有程控電話3000餘門,手機5000餘部。小城鎮建設,位居全區前茅。農田水利,實現井渠雙灌,境內節水工程,被評為市級樣板工程。

  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已顯格局:東、西兩塬,以蘋果、仙桃為主的果林麵積已達萬畝;2000畝的花椒樹,環原繞溝;1500畝連片的蓮塘,正在擴大,2200畝麵積、容水4195萬立方米的靈湖水域,養魚80萬尾,成為西安市水產市場最大的源泉;現有千頭豬場一個,500頭以上豬場兩個,生豬存欄4萬餘頭;百頭奶牛場一個;肉牛存欄200頭;飼養雞鴨46萬隻。農業總產值5200萬元,糧食麵積7萬畝,總產達96萬公斤,人均純收入3145元。

  全鎮企業1100個,鎮屬有第一綜合廠、第二綜合廠、皮件廠、東農場、西農場、加油站;2005年新增淩達膠合板廠、昱博工藝公司、下水管廠、西安津可瑞食品公司、玻璃廠等企業,為零口經濟快速發展注入了活力,還有西北最大的塑料集散地等骨幹企業。全鎮企業總產值44070萬元,營業收入43130萬元。

  社會事業蓬勃發展,零口素有文化之鄉的美譽。全鎮中學一所學生1891人,小學16所,在校學生3329人,實現了教學樓或平房化。衛生院一所,新蓋醫療樓一座;村級醫療站17所,基本實現了村級合作醫療保險化。零口文化中心站,三次被評為全國農村文化先進單位,榮獲金獎。非物質文化遺產有“十麵鑼鼓”被中央藝術研究院錄像,載入《中國民間舞蹈集成》;公元1909年成立的孫老五皮影社,已有近百年曆史,常年活動演出。文化中心建立了圖書閱覽室、文娛活動室、科技培訓室、攝影部以及籃球場等,開展豐富多彩的文化娛樂活動,受到廣大群眾的歡迎。

  零口鎮在“樹名城,建強鎮,構和諧,奔小康”的宏偉目標下繪出新的藍圖:

  1.零河工業發展區,將零河東大寨、王廟、北潘兩個行政村、13個自然村,麵積9平方公裏,總人口4200人耕地9000畝,劃為工業園區,以渭南開發區為依托發展企業,其前途是可觀的。

  2.靈湖生態旅遊區,南依驪山,北距鎮1000米,東距渭南開發區8公裏,西距秦兵馬俑博物館5公裏,湖容4195立方米,水麵2200畝,湖尾有3000荷塘相映,兩岸山坡果木蔥鬱,是遊人泛舟、垂釣,暢遊領略黃土風情最佳宜人之地,是有識之士最欣賞的開發寶地。

  3.南韋舊塑料加工基地:目前是西北乃至全國最大的舊塑料集散地,年銷售塑料達5萬噸,100多個品種,收售點遍及全國,是解決我國舊塑料加工、利用、環保、節能、節約資源的基地之一,可望在短期內以高科技手段取得突破性發展獲得理想效益。

  4.西安津可瑞食品工業有限公司:現有百名高素質的工人技術隊伍,廠房1000平方米,引進馬來西亞先進科學技術和操作工藝,生產的“津可酥”係列產品,已占領西北片區市場,受到歡迎,誠望有遠見者前來合作開發,共創大業。

  八、零口曆史名勝歌

  原始遺址零口村,零口文化七千年。

  中華圖騰龍傳人,三皇聖地女媧泉。

  西周文化遺瑰寶,青銅之鄉在西段。

  商周即置古戲邑,褒姒一笑失江山。

  項羽封王於戲下,周文伐秦戲之戰。

  東西兩京長安道,晉設陰盤在西原。

  北魏新豐遷零口,武皇後置鴻門縣,

  悠悠福地鴻州府,太宗遺愛在民間。

  隋唐名刹寶雲寺,藥王神洞二層天。

  唐末黃巢起義軍,零口大戰紮營盤。

  大清名臣王零川,天子之師立祠院。

  同治元年回民起,大寨一帶是據點。

  八國聯軍陷北京,兩官逃難來西安,

  零口行台剛建成,大清王朝已推翻。

  八年抗戰英雄城,零口英烈有萬千。

  零口地下遊擊隊,中共省委交通站,

  解放戰爭威名顯,十年春秋青史鑒。

  古城古橋古戰場,零口故事代代傳。

  站在驪山望零口,如今盛世換新天,

  百裏長橋高速道,萬畝果林新桃源,

  靈湖迎來中外賓,零口人民笑開顏。

  1.名優特產

  零穀自古桃杏豔,孟塬蘋果品位冠,

  媧溝白蓮走州縣,零湖鯉魚上國宴,

  北趙釘薯幹義麵,金李甜果蜂蜜罐,

  千畝花椒大紅袍,孫溝貢梨進金殿。

  2.風味小吃

  千層油饃合包蛋,牛肉合合香又爨,

  豆沙粽子是傳統,李家甑糕百年店,

  碼子煮饃狗舌頭,小蒜合子麵大麵大麵,

  蕎麵餄餎麥麵魚,煎餅瓤皮人人讚,

  名特產品津可酥,爽口可樂更保健。

  3.零口四景

  東門外官館坡零橋早發,

  西門外十八王罷兵戲下,

  南門外聖泉水三皇女媧,

  北門外黃巢營一座寶塔。

  4.零口新景

  桃源問津

  百裏長橋

  集市新貌

  零湖垂釣

  零橋早發

  古鎮零口,為零水出穀之處。鎮東零水上有古橋,位於長安大道。這兒是盛唐鴻州府所在地,為兩京往來,八省通行必由之大道。曉星初起,殘月在天,車馬交馳,是時地方風味小吃,野味佳肴攤點,自排成行,叫賣之聲數裏相聞,呈現一番繁榮熱鬧景象。近年國家在古橋北側新架西潼公路橋、西潼高速公路橋、隴海鐵路和西安——南京鐵路共四座現代化橋梁,晝夜機車飛奔,笛聲不絕,來往行人似長龍騰舞,呈現出一幅五橋並峙,車水馬龍的新圖景,為古鎮增添了新的光彩。

  零湖垂釣

  驪山之美在於山水,而山水之最佳者,獨零湖也。

  零水源出藍田縣境硼山北坡,蜿蜒而下。1958年,臨潼縣人民政府於零口鎮南2公裏兩原之峽穀築壩成湖。東西寬760米,南北長6000餘米,水域麵積3000多畝,容水4195萬立方。湖北距108國道及隴海鐵路線之零口火車站2公裏,四麵文物勝跡環布,東鄰唐寶雲寺名刹,西介古戲邑之周幽王陵,西南7公裏是秦兵馬俑博物館,東南2.5公裏有原始零口文化遺址,西北3公裏有周青銅器文化的南羅、西段遺址,正北乃零口古鎮,曾是大唐盛世的鴻州府,清末,慈禧太後於此修建“零口行台”。

  零湖,大道暢通,公路穿鎮直通其上,約行半裏河之右岸有甘泉名曰:“老蝸泉”(即女媧泉),清澈見底,涼氣逼人,仙泉古洞,洞中供奉一女神——女媧老母像,曆代香火頗盛。道旁之零惠渠曲折北向,增添了山原之美。再前行,湖壩巍然屹立如山,壩下魚塘菜圃,兩旁花木修竹,綠樹成蔭,鬱鬱蔥蔥,構成一幅天然田園圖畫。沿台拾階登壩觀湖,西麵是一座百米長的天橋通向長堤,每日來往行人川流不息。壩之兩側建有五座抽水站,管道縱橫,電線交錯,機器晝夜轟鳴,為湖錦上添花。環視湖周,東西兩原層層梯田,皆果林纏腰。

  春來,風和日麗,滿山鮮花競放,迎來踏青遊客;夏日,人們來此登舟避暑,成千上萬遊泳健兒蕩漾於碧波之中,點點白鷺,與之試比高低;秋天,天高氣爽,藍天白雲下,湖邊垂釣,成為西安城中愛好者最佳去處,別有一番風韻;冬季到來,滑冰場上,老將新兵,各顯千秋,笑語歡言,歌聲朗朗,簡直是一處天然的樂園,水國天色,獨占一絕。隨著旅遊事業的發展,零湖設施不斷完善,為遊客吃、住、玩、樂一條龍服務亦收到良好效果,節假日,每天都有數千城裏旅遊者來此觀光垂釣,或購買幾條零湖鮮鯉,樂賞零湖風光,一享古城名產風味。

  媧泉清賞

  零水之穀,古名媧穀,其水出穀之處,東岸依原有清水泉,名曰“老媧泉”,又名“女媧泉”。

  老蝸泉水,涓涓長流,經水文專家測定,每小時出水量3.5噸,注入零河。泉旁有古洞,名老媧洞,傳為女媧聖母舊居,洞中原有女媧神像,曆代香火極盛。其地,山勢逶迤,河水曲回,兩岸多黃膠泥土,古傳三皇女媧氏在此摶土造人,繁衍人類之處。

  老媧泉,周環數裏,懸崖壁立,古木本天,泉水清澈,水質甘甜,乃優質礦泉水,幾千年來,成為附近村民飲水之源。而今,泉南半裏建成靈湖大壩,兩旁層層梯田桃林夾岸,果樹萬畝,湖尾千畝荷塘,魚遊淺底,景色宜人,真可謂北國江南,遠近遊人莫不前來賞此風光,享受女媧賜予人類甘泉之美也!

  九、民俗

  1.零口地區方言土語

  小叫碎,大叫惰,壯叫粗,好叫燎,笨叫拙,壞叫瞎,直叫端,羞叫害,也叫哨,美叫皙。活潑叫歡,不招嘴叫惱,聰明叫靈,厲害叫紹,批評叫噘,估猜叫枚,時髦叫洋,性坦叫蔫,軟弱叫弄氣,靈巧叫尖,細發叫吝,受人欺而受之叫鱉,生了氣叫牛了,辦事不成叫黃了,有病叫難過或叫不美氣,拿架子叫品麻,不好之物叫爛髒,關係不好叫不對路……

  祖父叫爺,祖母叫婆,父叫達,母叫媽,繼父叫叔,繼母叫姨,伯父叫伯,伯母叫娘,叔父叫大大,叔母叫嬸,曾祖父叫巴或老爺,曾祖母叫巴婆或老太,外祖父叫外爺,外祖母叫外婆,舅父叫舅,舅母叫妗子,姑丈夫叫姑父,姑母叫姑,姨丈夫叫姨父,姨母叫姨,義父叫幹大,義母叫幹媽,公公叫阿公,婆婆叫阿家,嶽父叫丈母娘,幹部叫官人,領導叫頭兒或腦係……

  2.地方成語

  急頭半腦:慌慌張張的樣子。

  丟人喪德:做了壞事,喪失了道德之意。

  二五不猜:想理不理,不自然的表情。

  知人知己:既有自知之明,也有知人之明。

  搭夥成群:指結成團夥的意思。

  粘麻纏分:辦事情很馬虎,沒有頭緒的樣子。

  吳越之仇:矛盾很深,像古代吳國跟越國之間的國仇一樣難以解決。

  五般三樣:花樣繁多,使人眼花繚亂。

  誠心悅意:心甘情願,心服口服之意。

  唇頭半腦:不光彩、很自卑的形象。

  卡裏馬查:形容辦事迅速利落。

  狐朋狗友:指不正當的人在一起勾搭。

  3.民間比喻

  黑饃出了白黴:一鳴驚人的意思。

  背的兒媳朝華山:出力不討好之意。

  熱鬧處賣母豬:湊熱鬧不選好場合。

  揭開被子涼寶哩:真象大白,露了原形。

  背過河不叫爺:忘恩負義之意。

  爛驢護的脊梁杆:有毛病的人常護自己缺點。

  黑紅兩當:事好事壞難以料定。

  把氣冒了:事情壞了,難以挽救。

  太陽從西邊出來了:未料到反常的現象,變化好了。

  打開窗子說亮話:話說明白的意思。

  4.民間生活諺語

  三勤四加一懶,想懶不得懶。

  天上下雨地上滑,自己跌倒自己爬。

  若要好,問三老。

  家有千斤師,鄰有百杆秤。

  指親戚,靠鄰人,不勝自己學勤勤。

  要想公道,打個顛倒。

  在家不敬人,出門人不敬。

  要知父母恩,懷中抱兒孫。

  前簷水不向後簷流。

  人閑生邪事,驢閑哨槽邊。

  5.民間崇尚吉祥之物

  龍:以龍為神聖,為中華民族的先祖而崇敬。

  虎:以虎為英雄,為鎮妖辟邪之物而崇拜。

  風:以風為神仙,仙鳥而崇拜,尤其婦女更崇其祥。

  龜:常言“龜壽萬年”而敬之。

  鵲:常言“鵲報佳音”,婦女剪窗花、刺繡多以此為標本。

  魚:常言“鯉躍龍門”,行禮作麵魚,小兒繡魚裹肚等。

  鬆、竹、梅、菊、蘭:以為吉祥,多有種植,字畫以此為吉祥。

  門前栽椿樹,屋後栽槐樹:有“千年長椿萬槐”之說;又有“椿為樹中之王”的講究。

  6.零口藥王洞廟會

  大唐盛世時期,鴻州城南原頭上修建了一座長達一裏深的山洞,叫藥王洞,也叫孫真人祠,是我國唐代大醫藥學家孫思邈住過的地方,這裏還有一個有趣的傳說。

  相傳:孫思邈醫術高明,能起死回生,曾用簡單和刺激語言治好了唐王李世民的心病,被封為藥王,還為大唐開國大將尉遲敬德治好了20年後才發作的病,名揚天下。他不要高官、不要厚祿,就住在鴻州城外藥王洞裏,長年累月為來自山南海北的百姓治病,救死扶傷。

  這一年,二月二日,東海龍王得了個頑症,經太白金星指點,扮作了一位白胡子老漢來到藥王洞前,請求藥王治病,藥王一把脈就說:“汝非凡人,請現真身方可治療。”龍王非常敬他的眼力,當即現出龍形,藥王隻用金針刺了幾個穴位,病就好了。龍王大喜,贈給他許多稀世珍寶,藥王一一收下,把它變賣後購買藥物,再為天下窮人治病。龍王回宮後,為了報恩,奏請玉帝在三伏天給鴻州地區連下兩場好雨,使農業豐收喜訊傳開,於是人們都說:“悠悠福地在鴻州。”這件事傳到京城長安,女皇武則天知道了,鳳顏大悅,當即為鴻州城門上用左手寫了“福庇鴻州”四個大字金匾,一直流傳一千多年。不久,老龍王就給鄉下一位德高望重的白發老人托夢說:明年二月二日是藥王爺的生日,藥王要在住地給有病的人舍藥哩。經白發老人的傳播,四方八地的人都家喻戶曉。果然第二年的二月二日這天,天氣晴朗,日出前東方祥雲中呈現一條巨龍,麵向驪山,好像向藥王祝賀,一會兒就消失了,這時各州府縣的病人,有的趕到藥王的家鄉耀縣藥王山,有的來到雨金的藥王廟,更多的人雲集到鴻州藥王洞前,可是巧妙極了,各處凡來求藥的病人,病還沒治就都好了,大家都說這是藥王神靈所施。從此二月二藥王洞廟會成了規矩,全國各地的藥王廟也在這天過會哩!靈驗得很。

  7.民間傳說——龍傳人的故事

  上古時候,洪水滔天,世上的遭了滅絕生靈的大難,人類死得隻剩下驪山上的一男一女兩個英雄,男的叫伏羲,女的叫女媧,是兄妹倆,相依為命。為了繁衍人類,他們對天宣誓結成夫妻,傳宗接代,可是他們嫌生兒育女太慢了,發起了大愁。

  一天,女媧來到山下泠水之濱,看到河邊的黃膠泥又細又黏,心裏有了主意,就坐在地上用黃泥捏起泥娃娃來,有男有女,形象不一,活靈活現。一會兒,這些泥娃娃連蹦帶跳鑽到女媧懷裏,不住地叫媽——媽——要吃哩。女媧心裏樂得開了花,連忙給泥娃娃找吃的,可一時什麽也找不著,急得雙腳腳一彈,忽然腳下流出一股清泉,清香撲鼻,隻見泥娃娃都到泉邊飲起水來,一喝泉水就不叫了,泥娃娃喝了泉水很快就長大了。

  女媧高興極了,一邊給大了的泥娃娃一對一對配成夫妻,讓他們各奔前程去生活,一方麵又繼續捏泥娃娃。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成千上萬的泥娃娃,又繁衍起人類來了。從此,人們把泠水改名靈水,以為它有靈氣,還叫“龍河”,是中華民族龍的傳人的源頭,這個名字一直叫到今天,被列入國家地名誌。養育泥娃娃的水泉,千年涓涓長流,人們把它叫女媧泉,也叫老媧泉,泉旁有一洞名女媧洞,洞裏原有女媧人頭蛇身畫像,曆代香火旺盛,四方百姓前來求神治病,說喝了泉水治百病;有祈子求神者更多,旱年,各地農民敲鑼打鼓前來祈雨,說是很靈驗的。靈水穀,當地叫女媧溝,也叫老媧溝,人們說這是女媧用黃土造人的聖地,所以中國人是黃種人。離女媧泉不遠的有個村子叫“母住裏”村,傳為女媧老母住過,從穀去村有十裏長道叫“媽道”。老人們說這裏是人類母親走過的路。離“母住裏”村不遠有座廟叫“昊羲廟”,即是女媧的哥哥伏羲氏的廟。靈水穀是女媧這位中華民族母親發祥之地,她在這裏摶土造人,又用聖潔的泉水哺育了人類,龍的傳人,從這裏開始,人民千秋萬代不忘這片聖地紀念著她。

  十、臨潼三寶的傳說

  石榴

  石榴,是兩千多年前漢武帝時期張騫通西域從安息國(今伊朗)帶回來的,但在民間還有不少美妙的傳說呢!零口地區就有一個。

  從前,驪山腳下一個山洞裏,住著一個窮漢娃,父母雙亡,靠著采藥苦度日月。他日出上山,日入歸來,賣藥的錢僅以糊口。有一天,他采藥回家,又饑又累,可是當他走到洞門口時,一股香氣從洞裏撲鼻而來,他開門一看,啊!案上擺滿了熱騰騰的飯菜,又驚又喜,就美餐了一頓。接連幾天,都是這樣的奇遇,而且飯菜花樣不重,想吃什麽,就有什麽,他感到莫名其妙。這天,他假裝上山,半路裏就悄悄折回來,躲在門外一塊大石背後。不一會兒,隻聽屋內案上噔、噔、噔的切菜聲,又聽見吧嗒、吧嗒燒鍋風箱聲。他從門縫向內一看,咦呀!原是一位身穿紅衫綠裙貌似天仙的姑娘。他輕輕地開門進去,姑娘忙抬頭含羞帶笑地向他說,她姓石,家住驪山離此不遠,父母都已過世,姐妹八個,無兄無弟,自己排行六,人們叫她石六娘。她看到劉生,為人誠實又孤苦伶仃,每日辛苦采藥,濟世活人,深感欽仰,願為他做飯縫衣。兩人談得很和諧,當即就結成美滿夫妻了,一年後又生了孩子,過著幸福的生活。

  一天,劉生采藥回家,看到桌上放著一盤鮮豔奪目的果子,從未見過,石六娘叫他品嚐,說這是一種神果,名叫“石榴”,它的花、果、子皮、根都可入藥治病,吃了它可以明目烏發,延年益壽。劉生好奇地剝開一看,珍珠滿倉,琳琅滿目,一嚐,果然味香爽口,甜入肺腑,高興極了。於是他們就在莊前屋後種植了石榴樹,劉生用石榴為鄉下人治病。這樣不知過了多少年,他們的兒子傳孫子,孫子又傳子孫,全家都有上百口人了,可是劉生和石六娘還是像剛結婚時那樣年輕漂亮,人們都說他們是神仙,說石六娘是石榴仙子,長生不老。

  火景柿子

  從前,驪山下有個山仁村,村裏有個仁老漢,老婆年輕時生了兩個兒子都半路夭折了,等生下三兒時,老婆得了個產後風死了,留下個嬰兒。仁老漢含辛茹苦把嬰兒管活了,取名叫“天賜”,愛稱賜子,意思是“老天憐念,賜予良子”。

  天賜從小聽話,跟著父親養成誠實、勤勞、勇敢的性格,常常助人為樂,村周圍的人都喜歡他。天賜長到十七八歲時,身材魁偉,很有力氣。一天他上山打柴,曾勇敢地打死一條毒蛇,救活了一隻被毒蛇咬傷的小山雀,從此那隻身披紅色羽毛美麗的小山雀,每日陪他上山打柴,給他唱歌、飛舞,他漸漸地愛上了小山雀。一天夜裏,天賜見一位紅衣仙女手提一串鮮紅的果子給他吃,這種果子美味香甜,簡直好吃極了,他吃得高興地笑了醒來。第二天,他上山卻沒見到小山雀,心裏悶得慌,天不黑就回家了,剛走到家門口就望見自家屋裏炊煙嫋嫋,香氣襲人。一進門,就呆住了,眼前一位紅衣姑娘正在給父親做飯哩,她長得和夢中紅衣仙女一模一樣,美麗得很,還沒等他開口,父親急忙告訴他:“賜子,這姑娘叫何景,是個無依無靠的孩子,她有手栽花務果的好本事,今天路過家門,要口水喝,看到我年老無人照料,願意服侍找到老,我已把她收為幹女兒了。”天賜聽了,高興得眉喜眼笑。

  以後,何景姑娘和天賜相親相愛,形影不離,倆人又結了婚。賜子在外打柴種地,何景除做家務活外,就幫鄰村百舍的人嫁接果樹,凡是經她接的果樹不光果實豐碩,味道甘甜,而且形體秀美,鮮豔奪人,尤其是驪山遍野掛滿枝頭火紅火紅好像瑪瑙一樣的柿子,更是遠近聞名。人們為感念這兩位年輕人樂善好施的恩德,就把驪山一帶特產柿子叫“火景柿子”,一直流傳到今天。

  相棗

  中國人崇棗的風俗已久,城鄉人宴客送禮、祭祖、逢年過節都離不開棗,以棗為吉祥物。相棗是棗中的珍品,關於它的來曆,民間卻有一段傳說。

  古時候,臨潼渭北的河畔住著一戶農民叫張誌誠,種了二畝河灘地。他家生活本來就很貧窮,還常常周濟困難的人。冬天,他在石川河上搭個木板便橋,方便來往行人,人們都叫他“張善人”。

  有一年遭年饉,“百裏無人煙,路有餓死骨”,張善人家也三天沒動煙火了,老婆娃娃有氣無力地哭叫,他躺倒在床上眼巴巴地望著炎炎赤日,連連歎息。忽然看到窗外黑壓壓一大群喜鵲飛來,口裏各銜著一顆小果子,將果子放到院子地上,喳喳喳地叫了幾聲又飛走了。他感到奇怪,又認不得是什麽果子,一想:“莫非這是神果,是老天爺念我行善,命喜鵲送來神果,讓我拯救窮人的命嗎?”於是叫老婆取一顆紅果放在鍋裏用水煮。一會兒煮好了,等鍋蓋一揭,香氣噴噴,全家人都喝了果子湯,說來奇妙,都不饑不渴又不乏了,渾身有了力氣。自那以後,張善人家每天煮一鍋果子湯,不光自家喝,還讓過路逃難的窮人喝,救活了很多窮人。他們把果核種在河畔上,第二年春天長出了茁壯的樹苗,當年就開花結果。七月裏,樹樹鮮紅的果子壓彎了樹頭,像一串串紅珠瑪瑙似的實在喜人。張善人請來鄉親品嚐仙果,讓大家吃了果子帶果核去種果樹。這樣年複一年,石川河兩岸果樹越來越多,鄉親們都因種樹富了,大家都說這是神果、吉祥果。由於它掛果早,人們都叫它“早子”,又因為樹上長滿了刺,又取其“棘”字的形意和“早”字的音,就變成了今天的“棗”字了。

  渭北地方,在宋時期出了宰相叫寇準,是個大清官,晚年他告老還鄉,寇丞相在家鄉走鄉串戶,了解民情,聽到百姓講張善人的故事很受啟發,就親自募捐籌款給石川河上修了一座橋。人們為了紀念寇丞相修橋濟世便民之功,把這座石橋叫“相橋”;把相橋附近石川河兩岸萬畝棗林特產的棗命名“相棗”。

  
更多

編輯推薦

1中國股民、基民常備手冊
2拿起來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澤
5周秦漢唐文明簡本
6從日記到作文
7共產國際和中國革命的關係
8曆史上最具影響力的倫...
9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浙江抗戰損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結】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國古代皇家禮儀

    作者:孫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內容包括尊君肅臣話朝儀;演軍用兵禮儀;尊長敬老禮儀;尊崇備至的皇親國戚禮儀;任官禮儀;交聘禮儀等十個部分。

  • 中國古代喪葬習俗

    作者:周蘇平  

    科普教育 【已完結】

    該書勾勒了古代喪葬習俗的主要內容,包括繁縟的喪儀、喪服與守孝、追悼亡靈的祭祀、等級鮮明的墓葬製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內容。

  • 建國以來劉誌丹研究文集

    作者:中共陝西省委黨史研究室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收錄對劉誌丹同誌的研究文章,包括《論劉誌丹對中國革命的重大貢獻》、《劉誌丹在創建西北革命根據地的地位和作用》、《劉誌丹對西北革命根據地黨的建設的貢獻》、《共產黨人的楷模》、《劉誌丹在黃埔軍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