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曆史名鎮——集賢鎮

  周至政協

  集賢鎮位於周至縣東南約20公裏處的秦嶺北麓,距老子道教聖地樓觀台6公裏,是華夏財神趙公明的故裏,道家鼻祖老子煉丹的地方,行政區域麵積291.24平方公裏,下轄19個行政村,總人口31824人,其中農業人口29973人。

  小鎮街景

  古鎮集賢的經濟與發展大致可分為四個階段:周秦階段,先民們在此安家落戶,逐步形成村莊和部族式的居住點,同時也是漢家園林上林苑的一部分;唐宋階段成為較大的村莊及當時的古堡;明清階段已成為周圍幾十裏內重要的城鎮;解放後,集賢古鎮是當時周至縣東片的重要大鎮。

  集賢古鎮地處終南山下,有山有水,土地肥沃,物產豐富,交通方便,107旅遊專線橫貫全鎮境內。古鎮在解放前曾有三個鄉的行政區劃,即石潭鄉(金鳳鄉)、集賢鄉、六區鄉。全鎮範圍內所轄區域村莊都有較為豐富的曆史文化底蘊,民風淳樸,民俗豐富,多姿多彩,鎮域山奇水秀,傳說趣味濃鬱,著名的人文勝地有首陽山、香山寺、紅孩洞、赤峪穀、金鳳山、仰天池、八卦爐、原始台、財神廟,這些反映集賢古鎮的曆史風貌和民風民俗的景觀和景點,都具有深厚的曆史內涵,以及很高的開發價值和旅遊觀光價值。

  集賢古鎮古村

  集賢鎮所在地集賢村,原名南集賢,全村分東西兩堡子,共1900戶,人口過萬,曆來是周至縣東第一大村,現分為四個行政村,該村古老的民間藝術源遠流長,是關中地區古老的古鎮之一。

  殿鎮村,位於終南山下、田峪河口,有900多戶,人口3500人,是個古老而又有生機的古村,過去是通往陝南的驛館要道,因山貨和木材集中地而聞名關中,是陝川通商的大街市,這裏移民聚居,素有九省十八縣之稱。村風時尚,民俗時髦,素有小西安之稱,是關中地區較有名的村鎮之一。

  金鳳村,由六個自然村組成,因依山傍水,南麵山勢如鳳凰臥哺而得名。村南金鳳山,山水環繞,自然風景獨特。解放前後,道士田學章在金鳳山主持山場經營,山上鬆柏茂密成林,經道士多年修整,山頭柏樹枝幹成飛禽走獸狀,活靈活現,觀之令人驚歎不已,山上小溪引流為八卦太極圖,甚是奇妙。據說山上的螞蚱也是金黃色的,所以金鳳山遠近聞名。

  嚴堡村、劉堡村、邵堡村、胡堡村,解放前後一直被稱為四六區,而今縣東人稱六曲(區)也泛指這四村,這四村參差相連,人口密集,民風民俗,豐富多彩。劉堡村有一座城隍廟,該廟為全國唯一設在縣城以下城鎮的城隍廟。據說,劉堡村明時叫水橋鎮,是明末宰相李相成的家鄉。按縣級定位,方破例準建城隍廟。四村古廟頗多,尤以關帝廟為大。現嚴堡關帝廟規模不小,青煙茂盛,聞名遐邇。

  轄區內田峪、赤峪河,原九焰鄉,山大溝深,直通漢中。兩河流域山清水秀,風景秀麗,現在被陝西省列為重點開發地區,亞洲最大的生態植物園秦嶺植物園,正在開發建設中。

  集賢古鎮,周秦漢唐曆史遺跡依稀可見,宋元明清民風民俗傳承不斷。真可謂是:

  秦風唐韻鑄就曆史名鎮,

  人文景點方顯古鎮底蘊。

  曆史悠久的古堡——集賢古堡

  集賢古堡,曆史悠久,上溯至周、秦、漢、唐,興盛於宋、元、明、清。

  據史料記載:集賢古堡,周朝初年有十位賢士居住於此,逐漸擴大,形成較大的村莊,也稱“十賢故裏”,現村裏有賢士廟為證。這十位賢士名字是村主周爺、周陶氏、蘇道標、嚴道通、王真維、王建、程法明、張法成、史道樂、周化生。

  解放前,集賢堡子舊城牆,周長九裏三,新城擴大,周長15華裏,城牆高三丈,底寬三丈五,頂寬一丈二,城牆上可以跑馬,有東西南北四大城門,又有小北門,大樓北門,西南門有裏門和跑馬道,東城門樓上書“地勝東流”,南門上書“十賢故裏”,西門上書“西望塗地”,北門上書“古風猶存”,東南門上書“迎旭”。城內廟宇36座,城內街巷分三十旗。城內最大的廟宇寺院有“古峰寺”,東廟、西廟和中間的藥王廟,就是聞名幾十裏的集賢藥王殿什字,這裏是古堡最繁華的地方,各種門麵店鋪、小吃攤點、客商雲集,一派熱鬧非凡的市井場麵。

  集賢古堡城外,曆史遺跡星羅棋布,城東有“姑嫂塚”,高大雄偉,又說是漢五柞宮遺址;城南有大橡樹,民謠為:樹冠占地五畝三,賢思廟內有賢仙;城西尚有遇仙橋,城東殺河驚天嘯;城北豎有西寺廟,曆代稱它聖壽寺。

  集賢古堡從古到今,一直流傳著一種剽悍粗獷的民風民俗——“正月打社火”。這個活動,全民參與,群情激昂,精神抖擻,不管是寒風凜冽還是鵝毛大雪,清晨、傍晚參與者上至五六十歲的老頭,下至五六歲的小男孩,均光著身子隻穿褲頭,手執鞭炮向對方陣地奔跑,叫囂著呐喊著,真是一派雄赳赳、氣昂昂的狀態,讓人驚訝、感歎、神奇、震撼,這一傳統民俗被省電視台秦風民俗攝製組評為最具關中民風民俗的民間群眾文化活動之一。

  古堡西北角城牆內明朝初年還有一座石門樓,石樓高五丈有餘,整個建築由青石和漢白玉結構建成,共三層,底部有門洞貫穿南北,廊簷鬥篷,石基石牆,渾然一體,上層正南方掛有一大匾,上書“玄帝閣”。這個石樓是古堡內最高建築,也是關中地區少見的石材建築,可惜“文革”前被拆除。

  威名遠播的曆史盛會——集賢古皇會

  清嘉慶三年(1798)二月,川陝地區白蓮教軍一部從黑水峪古道出山,經周至沿山向東欲攻打長安。途中,白蓮教先遣部隊與集賢村民發生摩擦,不少村民罹難。為悼念亡者,遂興皇會,時間從農曆二月二十五日黃昏起,迄於二十八日半夜止。延至今日,已200餘年。皇會期間,商賈雲集,物品豐雜,悼念者、經商者、逛會者等,人如潮湧,絡繹不絕,祠前祠內香煙繚繞,經久不息,皇會的威名遠播西北及全國各地,又成為西北地區人文往來的曆史盛會。

  中國古代交響樂——集賢古樂

  《周至縣誌》載,集賢古樂是“流行於集賢一帶的古樂。可上溯秦漢,盛於唐宋。又吸收元、明、清曆代姊妹藝術和民間音樂精華。演奏風姿瑰麗,韻律古樸天成,氣質典雅莊嚴,程式結構嚴謹而富有變化……”

  相傳唐安史之亂時,玄宗西逃,倉皇中在馬嵬坡處死了楊貴妃,遂遣散了宮廷樂班人員,樂班便結隊南行,過渭河後,先在李唐王朝的宗廟——樓觀台宗聖宮中避亂,後因生計落腳集賢古堡,他們一麵演奏,一麵傳授技藝給當地民眾,以使後繼有人。因他們演奏的是皇家藝樂,所以很受集賢群眾喜愛,參學者甚多,故而流傳至今。

  現在的古樂社有兩個,一個是西村的古樂社,一個是東村的古樂社。每社約有40餘人,各有樂器40餘件。集賢古樂的演奏形式分為鼓拍、行樂、坐樂。鼓拍是樂隊人員在行進中排列有序,嚴肅莊重地敲擊演奏;行樂是在殿堂、神像、祭台前運動演奏;坐樂是演員排成宮廷樂隊的形式進行演奏。無論哪種形式,演員均身著古裝,分工有序,整齊嚴謹。觀之頓有皇家氣勢之威,聽之便覺仙宮神樂之妙。

  集賢古樂的樂器有20多種,分為打擊樂和旋律樂兩種類型。主要有陣鼓、坐堂鼓、月鼓、戰鼓、大小鐃鈸、鉸子、大鑼、板鑼、雲鑼、馬鑼、碰鈴,以及笛、笙、管、箏、海笛、琵琶、立琴等。

  集賢古樂的樂譜為古代曲譜,音樂界稱為“半字譜”,記譜音符與敦煌古曲相似,共11個音,漢字譯音為“禾、私、以、上、車、公、反、勾、五、六、趁。”現存古譜為清道光五年(1825)手抄本,共有60餘冊,其中還有布質手抄本,很是珍貴。古樂曲目共300餘首。其宮調及所屬律呂名稱有:尺調、六調、商調、吳調、四調引令、中呂、南呂、仙呂,屬漢樂府曲和唐宮廷教坊樂曲;粉蝶兒、燈影環、石榴花、玉包頭等屬宋、元雜曲曲牌。

  集賢古樂在演奏形式上仍沿襲著唐風古貌。正式演奏場合,周圍擺有黃龍傘、三角龍旗、米色幡、帥字旗等儀仗。演奏行樂時,儀仗前導,樂隊居中,黃龍傘殿後,一派威嚴儒雅景象。

  集賢古樂,音調古樸,渾厚,莊穆典雅,風格獨特,曲調流暢動聽,節奏徐緩別致,既有我國古代宮廷音樂的旋律,又有濃鬱的民族和地方風格,不失為藝苑奇葩。20世紀90年代曾幾度赴柏林等地演出,被外國的音樂界稱之為“中國古代的交響樂”。

  豐富的古代遺存——集賢古遺址

  紅孩洞:位於鎮南3公裏大曲溝口,屬滴水型溶洞,這裏廟宇依山勢建造,主要供奉的是紅孩兒。據說紅孩兒是西遊記中牛魔王第三子,此洞深不可測,傳說通往四川峨眉山。此處鬆柏茂密,山勢略高,是避暑納涼的絕好去處。

  金鳳山:位於金鳳村南一華裏,山勢獨特突出,是主峰南山的連體山原,形狀為鳳凰臥哺勢,山上林木茂盛,小溪流水潺潺,自然風景宜人,過去是有名的園林道觀,可惜植被美景於“文革”中毀於一旦,而今正被有識之士看好,準備重現當年美景。

  八卦爐:在殿鎮村南約十華裏的一座突出的高山之峰上,方圓40多裏地方均可看見,傳說是太上老君煉丹的火爐,爐子高大堅實,用石料和磚砌成,八卦爐曆經兩千多年風吹日曬雨淋至今仍屹立在山峰之巔。爐分四麵八方,按八卦算數定位。此地山高勢險,多數人難以登攀,但也是人們心向神往的名勝景點,確實有開發價值。

  仰天池:此池在八卦爐的近南邊,高山之上,有一汪池水,清澈見底,蘆葦遍及四周,池中有蘆葦自結成草船一艘。傳說此地是老君煉丹取水之池,高山有池,池中有水,水池仰天,天景奇觀,故稱仰天池。

  原始台:在殿鎮村南約三華裏,這裏山大溝深,有一山梁突出所有山峰,梁頂之上有五畝之大的空地,這裏殘垣斷壁,基石、柱石遍地,有殘碑數塊,自古以來,就叫原始台,傳說是原始天尊修煉的住所。山勢綿綿,橡林茂密,是天然的原始森林,此地此景極有開發利用價值。

  財神故裏廟:明、清兩朝數修的《周至縣誌》記述:“財神趙公明,趙大村人。村中有趙公明廟,趙公元帥墓。”該村位於集賢鎮西3公裏處。

  《辭海》載“財神趙公明,秦時得道於終南山,道教尊為正一玄壇元帥。亦稱趙公元帥、趙玄壇。秦時避亂,隱居終南山,其像黑麵濃須,頭戴鐵冠,手執鐵鞭,訓黑虎為坐騎,又稱黑虎玄壇。傳說能驅雷役電,除瘟禳災,且主持公道,求財如意”。《中國大百科全書·宗教》載“俗祀財神為趙公明,亦稱趙公元帥,精修行道,能驅雷役電,除瘟剪瘧,買賣求財,使之宜和。神像為文武參半服。俗世三月十五日為神誕,祀之令人致富、發財。奠日為每年的六月六日,雙節和正月善男、信女,人流如潮”。

  財神文物遺址有明萬曆九年(1518)八月十五日(距今420餘年),所立《重修趙公元帥廟碑》一通,碑載說經台在北焉,尚日有立壇神廟,財神生於斯也……趙公明由秦至今……號為黑虎玄壇,上有嘉其功……財神舊廟三間磚木結構,梁架式,石山牆。仰頭依稀可見脊檁正中楷書“大清光緒戊子年吉日”(即1888年)重修字樣,院中的碑座、旗杆墩、廟宇山牆厚0.92米,長10.6米,廟簷口高3.4米,台階高0.4米,廟貌巍峨壯觀。

  趙大村東有趙公明墓,封土堆十分高大,前有一亭,亭前有碑,毀於上世紀70年代,後由中國道教協會會長任法融先生重書而成。根據文革中平墳造田出土的大量開元通寶銅錢等遺跡,可以推定趙公明的墓在開元年間重新修建過,亦有大量的唐代磚石可以印證趙公明廟淵源甚遠。

  赤峪名穀:赤穀即赤峪、集賢鎮轄區。杜甫曾數臨赤峪,每遊皆有題詠佳作,其《赤穀西崦人家》:躋險不自喧,出郊已清白。溪回日氣暖,徑轉山田熟。鳥雀依第茨,潘籬帶鬆菊。如行武陵暮,欲問桃花宿。一詩較為著名。

  小鎮街景赤峪的新庵山廟重修於明萬曆年間和清乾隆十三年(1748),當年這裏幾十廟宇甚是壯觀,鞏二洞、佛祖廟、迎陽洞緊緊相連,可惜的是毀於上世紀50年代。赤峪有一奇,傳為“獨獨檀木林,一架柏樹山;七石一間廟,三石一鼎鍋”。讓人叫奇不已。還有二郎廟、太白廟、老爺廟、老君廟、菩薩廟等,人文景點數量之多,奇觀之妙在終南山各峪中首屈一指。

  赤峪的迎陽洞、黃紀溝、短刀溝三處瀑布各具特色,有的自斷崖飛落,高達二三十丈;有的分階而下,接連數裏;有的平緩細勻,如竹簾掩澗。遠遠望去,瀑布如煙如霧,垂空倒峽,飛噴迢遙,搖嵐曳石,蔚為壯觀。

  赤峪的迎陽洞有兩個“眼”,每“眼”內可容20餘人,洞口上方楷書“迎陽洞”三字為鹹豐三年刻製,每字一尺見方。清乾隆十四年(1749)《周至縣誌》載,該洞是道教八仙中漢鍾離的成仙修煉之處。誰到此地,即染仙氣。難怪大詩人杜甫再遊赤峪時又作《赤穀》詩:“天寒霜雪繁,遊子有所之。先祖歲月暮,重來未有期。晨發赤穀亭,險艱方自茲。亂石無改轍,我車已載脂……”真可謂:

  金鳳山仰天池原始台風景宜人,

  赤峪穀八卦爐財神廟傳說神奇。

  現在,集賢鎮把集賢古樂、財神故裏開發和陝西省秦嶺植物園作為發展生態旅遊產業的重點項目,積極招商引資,引起了海內外許多投資商的青睞,項目建設進展勢頭良好。集賢鎮正在承載著豐厚的曆史文化,意氣風發走向輝煌燦爛的未來。

  
更多

編輯推薦

1中國股民、基民常備手冊
2拿起來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澤
5周秦漢唐文明簡本
6從日記到作文
7共產國際和中國革命的關係
8曆史上最具影響力的倫...
9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浙江抗戰損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結】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國古代皇家禮儀

    作者:孫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內容包括尊君肅臣話朝儀;演軍用兵禮儀;尊長敬老禮儀;尊崇備至的皇親國戚禮儀;任官禮儀;交聘禮儀等十個部分。

  • 中國古代喪葬習俗

    作者:周蘇平  

    科普教育 【已完結】

    該書勾勒了古代喪葬習俗的主要內容,包括繁縟的喪儀、喪服與守孝、追悼亡靈的祭祀、等級鮮明的墓葬製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內容。

  • 建國以來劉誌丹研究文集

    作者:中共陝西省委黨史研究室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收錄對劉誌丹同誌的研究文章,包括《論劉誌丹對中國革命的重大貢獻》、《劉誌丹在創建西北革命根據地的地位和作用》、《劉誌丹對西北革命根據地黨的建設的貢獻》、《共產黨人的楷模》、《劉誌丹在黃埔軍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