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千年古城二曲鎮

  李瑞祺

  二曲鎮位於秦嶺北麓,渭水南崖,地處周至縣城。東距西安市76公裏,南距佛坪縣130公裏,西距寶雞市113公裏,北去5公裏瀕臨渭河,與武功縣隔河相望。108國道和310省道在境內城區交叉通過。全鎮麵積32平方公裏,7.5萬人,其中農業人口3萬人。轄13個行政村和五個社區。機關、學校、工廠、商店雲集其中。是中共周至縣委、周至縣人民政府的駐地。是全縣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

  二曲鎮沃野平疇,河渠縱橫,雨量充沛,日照期長,物產豐富,在陝西各縣中“金周至”素負盛名。是著名糧倉,清代乾隆年間曾在這裏的常平倉屯糧數十萬石,救濟過周圍各縣的災民。

  小鎮街景

  在市場經濟活躍,個體戶經商風起雲湧下,一批具規模、上檔次、講品位的超級市場在二曲鎮相繼建成。同時二曲鎮的城市化建設也有了突飛猛進的發展。城區一大批高大新穎的建築拔地而起、鱗次櫛比、富麗堂皇。金融財貿、郵電通訊、文化教育、醫藥衛生、影視娛樂等設施齊全,商業網點密如蛛網。街巷坊肆暢通開闊。市場繁榮、購銷兩旺,呈現一派生機勃勃,欣欣向榮的景象。

  二曲鎮的起源,有著悠久的曆史。西漢武帝太初元年(前104)置整厘縣。唐《元和郡縣誌》載:山曲曰整,水曲曰屋,故以縣名,明末清初。縣城西郊蔡原堡誕生一位海內大儒李顒(yòng)是我國明末清初的思想家之一,與當時河南的孫奇逢,浙江的黃宗羲並稱“海內三大名儒”。著名學者金祖望評價李顒:上接關學六百年之統,寒餓清苦之中,守道俞嚴,而耿光四出,無所憑藉,拔地倚天,尤為莫及……天文地理、陰陽氣運、醫算之學無所不究,因周至字意山曲水曲,故學者稱其為二曲先生。

  1984年6月,政區名稱變革中,為體現周至縣名本義,亦為紀念二曲先生,所以,將周至縣城所在地更名為二曲鎮。

  早在洪荒蒙昧遠古的石器時代,二曲鎮一帶就有了華夏先民生產生活的蹤跡(鎮豐、八一新石器時代遺址),從三皇五帝夏商周到漢代的兩千多年間,周至先民在該地駱國(堯、舜、禹、夏代)、郝國(商代)、申國(西周時期)之領地內,從事著茹毛飲血,刀耕火種的漁獵、畜牧和農耕生產,創造了遠古時代的初始文明。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東遷,以岐豐之地賜秦襄公,本地即為秦所轄。東漢順帝永和五年(140),為抵禦西來寇掠的羌戎部族,遂在扶風郡(轄周至)、漢陽(天水)至隴道(隴西至蘭州)一線建立塢壁(城堡兵營)300所,長城戍就是其中之一,也就是今天的二曲鎮所在地。

  自北周武帝建德三年(574),周至縣城由今終南鎮遷於長城戍(今之二曲鎮)已曆1432年。

  三國時,蜀魏之間在長城戍進行了征戰。《蜀誌·薑維傳》載:延熙二十年(257)魏征東大將軍諸葛誕反於淮南,分關中兵東下。維俗乘虛向秦川。複率軍數萬人出駱穀。徑至沈嶺。時長城(戍)積穀甚多,而守兵乃少。聞維方到,眾皆惶懼。魏大將軍司馬望拒之。鄧艾亦自隴右,皆軍於長城(戍)。維前往芒水(黑河出山口),以山為營。望艾傍渭堅圍。維數下挑戰,望艾不應。《晉書·卷二·文帝(司馬昭)》載:蜀將薑維之寇隴右也,征西將軍郭淮自長安拒之。進帝(司馬昭)位安西將軍,持節,屯關中,為諸軍節度。淮攻維別將句安於麴,久而不決。帝乃進據長城(戍),南趣駱穀以疑之。維懼,退保南鄭,安軍絕援,率眾來降。東晉永和五年(349)九月,梁州(漢中)刺史司馬勳率兵出駱穀,破後趙長城戍,攻長安。十月,因兵少而退。隋大業十三年(617),唐公李淵在晉陽(太原)起兵反隋,三女(李昭)平陽公主率起義於司竹園的何潘仁等7萬農民軍號稱“娘子軍”,攻戰周至縣城。唐武德二年(619),呂寶生率義軍7000人,攻破周至,後被驃騎將軍趙欽擊敗。唐廣德元年(763)十月,渭北行營兵馬使呂日將與西來寇掠之吐蕃軍戰於周至,唐軍一再敗績。唐廣明元年(880)至中和三年(883),黃巢義軍多次與唐軍激戰於周至,唐僖宗經駱穀逃往四川。唐景福二年(893)至天複元年(901),鳳翔節度使李茂貞反,屯駐周至,進攻宮軍。後挾持唐昭宗駐周至,與朱全忠激戰,朱部攻克周至縣城,殺戮投降守軍。宋紹興十年(1140),金將古延攻占周至。元至正二十二年(1363)正月,李思齊圍攻興平,遂占周至。明崇禎七年(1634),義軍混世魔王等四支部隊從戶縣到周至與官軍激戰,敗走城南。崇禎九年(1636),闖王高迎祥義軍屢進周至,數度與官軍孫傳庭、洪承疇激戰,城村焚毀破敗異常嚴重。清順治二年(1645),李自成餘部賀珍率兵西來進攻縣城,縣令逃跑,公舉的守城頭領楊居士戰死。同治二年(863)十月初七,李藍起義軍由洋縣攻佛坪,出辛口峪進入周至圍攻縣城。圍城中義軍潛至北門外白龍廟,挖掘隧道裝填火藥轟塌女牆入城。知縣慶麟自縊,把總張得祿被殺。清欽差大臣多隆阿急領數萬清兵同攻縣城,戰鬥異常激烈。多隆阿在東門外築台指揮,被義軍箭射左眼身亡。義軍突圍退入南山。宣統三年(1911),西安辛亥革命取得成功,縣辛家寨人,哥老會首領辛宗元率百餘會員攻開縣城。至民國初各路軍閥夕來朝去,走馬燈似地進出周至,城頭頻換大王旗。老百姓更是陷入水深火熱的煎熬中。民國三年(1914),白郎義軍自河南入攻城;民國六年(1917)至七年(1918),北洋軍閥陳樹藩與陝西靖國軍在周至激戰,縣城攻守爭奪成為焦點;民國七至十三年(1918-1924),在周的各軍閥連年混戰,人民供其糧草負擔沉重,苦不堪言,散兵遊民上山為匪,百姓飽受禍患。從民國十五年(1926)始,在中國共產黨的組織領導下或農民自發的反抗軍閥剝削壓迫的鬥爭,此起彼伏波瀾壯闊。民國三十八年(1949)5月30日,中國人民解放軍西北野戰軍二軍六師進入周至縣城,周至獲得了解放。

  縣城二曲鎮,自古物華天寶人才薈萃。唐代周至縣尉白居易、李商隱在此吟有絕唱。一曲《長恨歌》,使風流天子唐玄宗與楊玉環“在天願為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的愛情流韻千古。縣令裴均創建終南山和太白山祠。大詩人、大文豪李白、杜甫、王維、柳宗元、元稹等到縣城觀覽賦文留下妙句連篇。古建築比比皆是,最著名的是:

  瑞光寺塔(八雲塔):建於唐景龍二年(708),位於二曲鎮鎮豐村。平麵正方形,11層,密簷式磚塔。高35.6米,邊長9米,底層稍高,二層以上遞減;底層北麵為券拱門,餘三麵為假券門,二層以上每層一麵有券拱門,南北交錯,逐層遞減。底層每麵隱作補間鬥拱二朵,四角另隱作轉角鬥拱各一朵,2-5層每間補間,轉角處磚砌欄柱,上加施櫨鬥。2001年被公布為國務院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塔內原有木製樓梯,樓梯於民國七年(1918)毀於戰火。

  城隍廟:位於二曲鎮老城中街北側縣醫院內,麵積約250平方米,始建年代不詳,明嘉靖三十年(1551)重修。清康熙、乾隆年間均有修葺。土木結構,南向。麵闊五間,進深三間,懸山頂,剪邊琉璃瓦,簷部施勾頭滴水,抬梁式梁架,前後簷有鬥拱,部分拱昂雕成花草、動物紋樣。前簷鬥拱為二跳假重昂,明間正中施龍頭斜拱,後簷鬥拱為出一跳單昂式。另有殘碑兩通,其一為清《重修城隍廟記》碑,半殘。

  慶祝宮:又名萬壽宮,位於二曲鎮鎮東村(今縣圖書館內),麵積454平方米,乾隆十四年(1749)始建,以後有修葺。現存大廳(閱覽室),南向,磚木結構,麵闊五間,進深三間,硬山頂,東西兩山牆有磚雕假簷,施灰板瓦,簷施勾頭滴水,五架梁,明間有四扇菱花隔扇門。1985年和2002年分別對屋麵瓦件和西山牆翻修過,保存完好。

  北宋時,二曲鎮北辛寺頭人趙瞻(1019-1090)為北宋政治家。曆經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自慶曆二年(1042)舉進士第,任孟州司戶參軍,曆萬泉、夏縣、永昌知縣,皆有政聲。後遷任尚書屯田員外郎,直至兵部侍郎再升為中大夫同知樞密院事,署理軍國大事。他忠厚正直,不喜阿附,關心朝事,直言上諫。卒年72歲,太皇太後讚曰:“惜哉忠厚君子也。”車駕親臨,輟朝二日,贈銀青光祿大夫,諡懿簡。趙瞻勤學博才,留有著作《春秋論》、《史記·牾論》、《唐春秋》、《奏議》、《文集》、《西山別錄》等六種116卷。死後葬於二曲鎮小寨子村西南。

  張附翱:字於鵬,縣城蔡原裏人。張附翱自幼聰明穎異,勤奮好學,早有詩名。明弘治十四年(1501)舉於鄉,授任山東青州推宮,治獄明允,奉公守法,翦鋤強暴,剛直不阿。深得遠近百姓的愛戴和好評。但朝政黑暗,他的耿直認真與世俗相左而遭忌,慨然辭官歸裏,隱居家鄉。張附翱喜歡填詞,精於曲律,尤其喜歡戲曲。他延攬曲藝人才和優秀戲曲演員,農閑演練農忙勞作,慕名而來近百人,結成演出班,置辦戲箱。在迎神賽社、村會慶典中上演戲曲,演員功底紮實,台風嚴謹,深得人們喜愛。不久張家班名震關中。張附翱與縣城著名紅角王蘭卿傾心相愛,夫唱婦隨,獻身秦腔藝術事業。張家班曆時400餘年,是周至戲劇的發端,是秦腔史上的奇跡。

  王三聘(1501-1577)字夢莘,號兩曲。原居周至縣城內南街,後在施家庵有別墅,後裔移居。兩曲自幼天資剛毅明爽,明嘉靖十四年(1534)中進士。三年後被授任為大理評事,不久擢河南僉事兼理屯驛。時南陽諸屯半侵於豪,他嚴加整頓厘剔假冒。驛苦供應困絀,他規劃開支,廉潔節儉,受到遠近尊重。母去世他守服三年,改任四川僉事。適逢當地少數民族起義風起,王招撫義軍中的流民,發展生產,使社會得以安定,卻遭平庸腐儒同僚的忌才中傷。於是憤然辭官歸裏。回到周至,他興義學,教授鄉族子弟;購義田,周濟宗族中之鰥寡孤獨者;親身察相地勢,組織疏通河道,治平陽化河改道水患,盡心為桑梓籌謀善事。兩曲居家30年,著述有《五經集錄》、《小學集注》、《性理字訓》、《三字經訓解》、《字學大全》、《子史節錄》。自費創編《周至縣誌》及《終南仙境誌》、《古今事物考》等。

  李顒(1627-1705):明末清初的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字中孚,號二曲,是二曲鎮二曲堡人。自幼家境貧寒,九歲入私塾,僅讀兩年啟蒙而輟止。其父從軍陣亡,母子相依為命。二曲全靠借書自學,從不懈怠。他涉及廣泛,“凡經史子集、百家釋道,無不周覽,西洋教典,外域異書,亦皆究其幻妄。”30歲時,卓然成為清初著名學者,以理學名士聞名關中,並榮稱海內大儒。他鑽研宋明理學,主張“明體適用”,強調理論與實用的統一。他主張“悔過自新”,講求人一旦迷途知返,悔過自新,仍可成聖成賢。他鑒於世風日下,主張“明學術,正人心”,加強教化,救正人心,治理亂世。他終生傾全部心力於講學,力主講學自由,認為“立人達人”、“移風易俗”、“撥亂反正”乃至“扭轉乾坤”,其功全在講學。他先後在同州、華陰、高陵,常州之無錫、江陰、靖江、宜興講學,應邀主講關中書院。他之講學“關中士子翕然尊師之”,至江南授業,當地人驚歎為“江左百年來未有之盛”。二曲一生清貧廉直,顧惜名節,誓不仕清,決心“寧孤立無助,不可苟同流俗,寧饑寒是甘,不可向人求憐”,身體力行,為人師範。他數次力辭為官,連康熙皇帝也難以相強,親書“操誌高潔”匾額及詩幅賜之以示褒獎。二曲一生埋名治學,不入官府,不履城市。他對貪官汙吏深惡痛絕,苦心孤詣選輯廉吏經驗政績,編成《司牧寶鑒》,作為從政者借鑒仿效。他希望朝廷整飭吏治,時刻不忘“吾輩須為天地立心,為生民請命”。二曲先生傳世著作有《四書反身錄》、《堊寶雜感》篇,印成《二曲集》46卷。李顒死後葬於二曲堡南,墓地麵積約800平方米,原有夯築圍牆,墓碑兩通,已毀。

  王禹堂(?-1863)字幼沛,號笠漁,二曲鎮北潭堡人。道光九年(1829)舉進士補刑部主事,記名禦史。他才思敏捷,文筆駿逸不群,與南省馳名之元湯鵬相頡頏,故一時京師有“南湯北王”之稱。王禹堂忠君愛民,辦事認真,性情豪放,不拘常規,深得道光皇帝的信賴和嘉獎,卻遭到部員的嫉妒陷害和中傷,遂請假辭官回故裏。他居家20餘年,關心群眾,熱心公益,設館授徒,著書立說,為地方曾創辦多起實事。其著作有《周至土風草》、《答客草》、《答友草》、《百花詩草》、《四書說》、《樽酒路談》等。清同治二年(1863),藍大順攻破縣城,王禹堂拒降被殺。死後葬於二典鎮二曲堡南100米處,墓地麵積約為800平方米,原封土、石人、石馬、石碑等,今已無存。現有清代神道碑一通。

  唐俸:字虎臣,號祿庵,二曲鎮人。清嘉慶六年(1810),唐俸投陝甘總督楊某部下,在戰場上,他衝殺在前,毫無懼色,多次立功,被提拔為陝西秦州營遊擊。新疆張格爾叛亂時,唐俸設計擒獲張格爾,升任新疆新設巴爾楚克換防總兵。他督修巴爾楚克城,並管理屯田事宜,計劃處置,井井有條。道光十四年(1834)入京,在圓明園朝見道光皇帝,帝賜“勇果巴圖魯”稱號,誥封建威將軍,調任直隸提督。去世後諡為“勤壯”。

  明代知縣王節、李春芳、清代知縣駱鍾麟、章泰、鄒儒、楊儀等,或發展生產,興修水利;或修繕城池,保境安民;或設立學堂,教化人民;或著書修誌,或移風易俗,均為著名縣令。閆熾輔,戶縣西卓村人,自清乾隆五年(1740)在縣城西街開設廣育堂藥鋪,經營藥材,均依法炮製,尤以特製之砂藥為最著名,患者服用多有奇效。曆經260多年的生產經營,暢銷九州,曾獲得萬國博覽會大獎。

  小鎮街景二曲鎮作為周至縣城,其地理位置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曆史上作為長安京畿的屏障,以拱衛京師,亦為扼守儻駱道北口的重鎮。二曲鎮城區過去有文廟、武廟、城隍廟、東西南北四祭壇、瑞光寺、東嶽廟、老君庵、三官廟、菩薩廟、七星廟、太白廟、玉皇廟、閻王廟、馬王廟、火神廟、龍王廟、地母廟,街巷村堡處處有寺廟。加之傳統的民間節日,一年中忙忙碌碌熱熱鬧鬧不停息。還有城裏城外、村寨屯堡各自立的齊客會。這些廟會,從正月十五開始,鬧社火,跑竹馬,耍龍燈時鑼鼓喧天的雄偉氣勢,笙笛齊奏的歡樂氣氛,嗩呐入雲的高遠氣韻,還有那秦腔大戲和皮影戲高亢悲壯,蒼涼、悠遠的弦板腔,韻味清越、婉轉悅耳的眉戶調,自樂班高山流雲,雅俗共賞的道情戲等等,構成了更具特色和魅力的新二曲。

  
更多

編輯推薦

1中國股民、基民常備手冊
2拿起來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澤
5周秦漢唐文明簡本
6從日記到作文
7共產國際和中國革命的關係
8曆史上最具影響力的倫...
9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浙江抗戰損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結】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國古代皇家禮儀

    作者:孫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內容包括尊君肅臣話朝儀;演軍用兵禮儀;尊長敬老禮儀;尊崇備至的皇親國戚禮儀;任官禮儀;交聘禮儀等十個部分。

  • 中國古代喪葬習俗

    作者:周蘇平  

    科普教育 【已完結】

    該書勾勒了古代喪葬習俗的主要內容,包括繁縟的喪儀、喪服與守孝、追悼亡靈的祭祀、等級鮮明的墓葬製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內容。

  • 建國以來劉誌丹研究文集

    作者:中共陝西省委黨史研究室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收錄對劉誌丹同誌的研究文章,包括《論劉誌丹對中國革命的重大貢獻》、《劉誌丹在創建西北革命根據地的地位和作用》、《劉誌丹對西北革命根據地黨的建設的貢獻》、《共產黨人的楷模》、《劉誌丹在黃埔軍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