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8.1 遺址文化產業的形成機製

8.1.1 遺址文化產業形成的內在動因

1.新的文化與精神消費的需求

由於社會經濟的發展,人們在享受更多的物質財富的同時,還擁有了更多的閑暇時間,消費觀念和消費行為開始發生巨大變化,追求更高層次的生活質量成為一種時代的要求。遺址成為提供新的消費服務的最重要的文化資源,能夠為人們提供文化和精神享受,它成為最具有綜合價值、最能滿足人們多方麵文化與精神需求的文化資源。

2.產業分工的擴展與深化

社會生產是趨於進一步深化和細化的過程,產業間和產業內的部門分工也不斷演進。這樣,新的產業就不斷從原有經濟體係中獨立出來,改變著產業結構係統的構成。自20世紀80年代,從事文化產品的生產、流通和提供文化服務的經營性活動的行業從第三產業中相對獨立出來,形成文化產業。遺址資源的開發是文化產業中相對獨立和特殊的行業,它能滿足人們高層次的精神需求,提供高雅的文化產品。當遺址的公眾展示成為滿足社會性的文化與精神消費需求時,遺址的開發就具有了產業的特性。

附注:第三產業四個層次:Ⅰ,流通部門,包括交通運輸業、郵電通訊業、商業飲食業、倉儲業等。Ⅱ,為生產和生活服務部門,金融保險業、信息服務業、房地產業、旅遊業等。Ⅲ,為提高科學文化水平和居民素質服務部門,包括教育、文化、廣播電視等。Ⅳ,為社會公共需要服務的部門,包括國家機關、政黨機關、社會團體等。文化產業八大類型:1.新聞出版業。2.文化藝術業。3.廣播、電視、電影和音像業。4.文化產品印刷和記錄媒介複製業。5.文化用品製造業。6.文化用品批發零售業。7.文化信息傳輸服務業。8.文化娛樂服務業。

3.市場經濟的迅速發展

市場經濟促進遺址文化產業發展的深層次原因可以從以下方麵分析:市場經濟發展,提高了人們的生活水平,為人們追求更高層次的消費需求――文化消費,提供了多餘資金。市場經濟下,快節奏的生活,使人們休閑的欲望增加,體驗和感受祖先生活的場景成為重要休閑活動。市場經濟的發展,帶來了市場意識的提高。市場經營意識、市場管理方式不斷向各個領域滲透擴展,促進了我國傳統遺址經營體製的改革。可以說市場經濟發展給社會帶來的變革是深刻的,遺址的管理也不可能獨立於這場變革之外,遺址管理與經營也必然要尋求與市場經濟相適應的發展模式。

8.1.2 遺址文化產業發展的外在因素

1.文化產業發展大背景

中國文化產業已呈現良好的發展勢頭。據文化部統計,截至2000年底,有文化部主管的文化娛樂業、音像業、演出業、藝術品經營業等產業單位20多萬個,年上繳稅金20多億元,創造產值100多億元,加上傳媒、出版、培訓教育和文化旅遊等產業一千多億元的市場規模,已經具備了進一步產業化發展的基礎。中國有五千年的文明史,累積了難以估價的文化資本,啟動這些文化資本,就有可能創造出優秀的文化藝術產品,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文化產業。遺址文化產業正處於文化產業興起和快速發展的大環境下。

2.管理體製改革的浪潮

目前,社會處於一個新的經濟製度轉型期,原來的許多公共性事業,紛紛走向市場,向產業化發展。電影以前隻被看作文化宣傳的工具,由於傳統管理體製的製約,電影事業一度走向低穀,經過管理體製改革,電影擺脫了事業模式,向產業化發展,不僅創造了巨大的經濟利潤,還活躍了文化市場,不斷擴大再生產,更好的滿足了人們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電視業的管理體製也在不斷改革,逐步走向市場,自負盈虧。湖南衛視改革的成功經驗,說明了一些公共事業通過產業運作更具活力。電影、電視業的改革為我國遺址管理體製改革提供了經驗,為遺址產業化發展提供了可借鑒的模式。

3.地方政府重視遺址開發利用

由於文化旅遊時尚的興起和文化消費需求的增長,遺址開發利用的產業帶動性增強,地方政府已經認識到遺址開發利用的重要作用,都加大投資力度,非常重視遺址的保護和開發利用,在遺址資源豐富的地區,地方政府甚至把遺址的開發利用作為支柱產業來抓。典型的文物大省陝西,“九五”計劃實施以來,文物保護資金投入力度不斷加大,經費投入渠道進一步拓寬,直接用於全省文物業發展的經費達8億多元,有力的促進了文物業的快速發展。

4.保護與利用技術的進步

社會不斷發展進步,新的科學技術也不斷推廣應用,許多新的化學、生物、計算機技術被引入到遺址的保護、管理和展示中來,極大的提高了遺址的發掘和展示傳播的效率。目前從遺址的“勘探→發掘→保護→資源管理→展示傳播”,形成了一個比較完整的技術體係,這個技術體係不斷的創新和完善,為遺址產業化的開發利用提供了保障,是遺址實施產業化的必要條件。

遺址產業形成的幾個動因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聯係相互影響的。社會(市場)經濟的發展,或者說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是形成遺址產業的基礎,也是其他動因產生的基礎,隻有社會經濟發展了,人們滿足物質需求之後,才會形成更高層次的精神文化需求,才有可能形成遺址產業。同時隻有社會經濟發展了,社會生產力進步了,才不斷促進產業結構調整和產業分工的深化,才使文化產業從第三產業分化出來,進而使遺址產業從文化產業中獨立出來。外部因素也是遺址產業形成必不可少的條件,內部動力和外部因素共同作用,相互促進。

8.1.3 遺址文化產業形成的標誌

1.遺址文化產業部門的獨立化

遺址文化產業部門獨立化是指遺址文化產業的經濟活動不再從屬、依附於其他產業,而是從其他產業中獨立、分化出來,形成自成體係的獨立產業。雖然遺址文化產業的經濟活動早就出現了,但是這些經濟活動還附屬於其他產業。如遺址保護修繕工程,文物複、仿製品生產,文物和考古書籍出版,大型展覽製作等,仍然依附於建築產業、輕工產業、出版產業和文化產業。隻有當遺址文化產業的經濟活動過程從其他產業的相應過程中分離出來,並且這些活動已經職業化,遺址文化產業才可能成為一個獨立的經濟部門。

2.遺址文化產業的整體化

遺址文化產業整體化是指遺址文化產業部門門類比較齊全,從其他產業獨立出來的部門不是個別行業,而是初步形成門類繁多,種類齊全的有機整體。遺址文化產業作為一個大係統,是由一係列子係統即分支行業構成的。如果社會上獨立化的隻有個別遺址文化產業行業,那還不足以構成遺址文化產業的大係統,也就不能說該國家已經形成了遺址文化產業。遺址文化產業整體化應該包括兩方麵內容,一是遺址文化產業中原屬於“傳統行業”的分支部門已經獨立出來了;二是有條件形成遺址文化產業的“新興行業”。

3.遺址文化產業勞動具有職業性、有償性

遺址文化產業勞動應該成為一種“職業性的勞動”。職業性勞動是人們所從事的以謀生為目的的專門性勞動。它包括兩層含義,一是具有專門性,勞動者固定的而不是偶然的從事該項工作;二是具有收益性或(全部或部分的)有償性,不能以義務勞動或免費服務的形式存在。

4.遺址文化產業經濟貢獻率的提高

以產業總收入與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K)為標準,可以界定產業、重點產業、支柱產業、主導產業,即如果某項產業的產值小於國內生產總值的5%,則能成為行業,不具備產業的功能;如果某產業的產值等於或大於國內生產總值的5%,則可以稱之為產業、重點產業、支柱產業、主導產業。

由於目前遺址文化產業的產值沒有進行單獨統計,但遺址旅遊是遺址文化產業收入的主要來源,可以粗略的用遺址旅遊產值來代替遺址文化產業的收入,2002年陝西省國內生產總值為2035.9億元人民幣,同期遺址旅遊帶來的總收入約為141.7億元人民幣,兩者比值為6.96%,因此,從經濟貢獻率來看,遺址資源的開發已經可以稱之為產業。
更多

編輯推薦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戰國時期社會轉型研究
3俄羅斯曆史與文化
4正說明朝十八臣
5中國式的發明家湯仲明
6西安事變實錄
7漢武大帝
8詠歎中國曆代帝王
9大唐空華記
10紅牆檔案(二)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紅牆檔案(三)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四)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一)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與刀:日本文化諸模式

    作者:美 魯斯·本尼迪克特  

    紀實傳記 【已完結】

    作者運用文化人類學研究方法對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礎、社會製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進行分析,並剖析以上因素對日本政治、軍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麵曆史發展和現實表現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義的兩種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