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7.5 大遺址本體保護與展示方法

7.5.1 露天保護與展示

對遺址采取欄杆、植被等隔離圍護措施,將遺址與其他用地或設施隔離,即將遺址原封不動地保護起來,對於地上遺址允許必要的修繕和加固,但必須以不改變原貌,並且修複和增添的部分應該是可以識別的,即修舊如舊的原則;對於地下遺址則封存,等到更有效的新的保護技術的出現,再進行考古發掘,並進行相應的保護與展示。

遺址處於地下,有著天然的覆蓋保護層,應該說,未經考古發掘的遺存比經過發掘的遺存保存得要好。埋藏於地下,由於長時間處於較為恒定的封閉狀態,在缺氧條件下,加之土壤酸堿度、壓力、溫濕度等因素較為恒定,這種長期形成相對穩定的文物埋藏環境,使文物遭受腐蝕的速率逐漸趨緩,相應起到了保護文物的作用。盡管如此,遺址處於無法控製其環境的地下,始終處於風化過程中,如秦兵馬俑遺址原來由木結構支撐的甬道組成,這些木結構材料曆經兩千餘年的風化,已被土壤置換,但通過考古研究,還能分辨出其木質的輪廓,再過幾千年,是否還能分辨,這都是可以存疑的問題。遺址保存於地下,時刻經曆著溫濕度的變化、生物及微生物的蠶食、地質構造的變異等,其破壞是不可避免的。

7.5.2 覆蓋保護

即對已經發掘或未發掘的地下遺址采用自然土或人工材料進行覆蓋保護,將遺跡原封不動地埋在地下,以阻止各種人為和自然因素對遺址的破壞,確保遺址安全的遺址保護方法。在對地下遺址采取覆蓋保護後,還可采取以下幾種方式進行保護和展示:

(1)植被標識

在確保遺址安全的前提下,在上麵采用地被植物與花灌木相結合的方法標識遺跡,顯示遺址的基本格局與形製。采取該方法的前提是遺址埋置較深,覆土後有較厚的土層,所選擇栽植的植物根係不能紮入遺址保護土層,以確保遺址的安全。可選擇的植物以淺根性並對遺址不產生破壞的草本為主。該方法把遺址保護與環境美化有機的結合在一起,還可起到美化環境的作用。

(2)碎石標識

在對遺址覆蓋保護後,用各種顏色的豆石的撒在遺址之上進行標識,顯示遺址的基本格局與形製。該方法適用於:遺址埋置較淺,不宜采取植被標識的遺址;遺址組成各部分麵積較大,較宜顯示格局的遺址。該方法的優點在於較易顯示遺址格局,但對生態環境改善不利。

(3)部分複原展示

在對遺址覆蓋保護後,確保遺址安全的前提下,在遺址上麵按原狀複原展示。該方法的優點在於能夠直觀的模擬複原遺址,給人真實感。其具體做法因物而異,對於土遺址主要采用特殊仿土材料對遺址進行覆蓋和複原。

覆蓋保護被認為是最安全、最無風險、最便捷的處理考古現場的方法。然而,簡單覆蓋無法證明這是最可靠的方法,因為考古工作人員很少將曾經發掘過的遺址再挖開。認為覆蓋是很好的保護手段的觀點,取自於遺址原本就埋在地麵以下,現在覆蓋隻是恢複其原貌,覆蓋較之遺址露天放置是要好得多的思維。但對於經過了考古發掘的遺址來說,遺址經過了一次清理,其物理和化學環境都發生了變化(物理變化包括應力變化、形體變化、溫濕度變化,化學變化包括鹽含量的變化、P H值的變化以及外界介質的變化),這些變化都會導致遺址破壞。如果再進行回填覆蓋,理論上說是無法還原到未發掘前的狀況,也就是說,遺址又要經曆另一次變化,那麽,破壞就會重複一次。

7.5.3 場館保護

(1)博物館

對於考古研究價值高、觀賞特性好的遺址,采取揭露和修建遺址博物館展示的保護方法。該方法優點在於展示遺址的原真性,缺點是遺址暴露在空氣中,易受到外界環境的變化,而遭到某種破壞,如幹裂等。因此,這種保護展示必須加強遺址博物館內的環境控製,確保遺址安全。

(2)廳棚保護

對於地麵遺址和發掘過的遺址,采用玻璃或塑料廳棚將其覆罩保護。該方法的優缺點與博物館保護相似。

(3)創造局部小環境的方法

對文物觸動最少的,是用創造局部小環境的方法進行保護,將一切會導致文物本體損壞的外界因素隔離開來,這種方法目前比較昂貴。

文物處於地下經過一段時間後,隨著這種埋藏環境趨於穩定,這其中的文物也就處於一個相對、暫時的動態平衡之中,但隨著發掘進行固有平衡被破壞,特別是溫濕度驟變、光輻射等對文物產生突變過程。這一過程正是導致文物毀壞的重要原因,加之出土後環境條件的反複波動,增大了破壞的可能性。最新的研究成果顯示,對文物實施保護的最有效手段就是控製文物所處環境,為文物營造一個相對穩定、單獨存在的空間。例如漢陽陵南區從葬8號坑是陝西省考古研究所與斯洛文尼亞文物保護機構共同建造,按照最初設計思路是通過在封閉條件下,采用控製溫濕度、冷光源照明及空氣過濾與交換係統等技術手段,為其中清理出土的現場文物營造穩定的環境條件,但由於資金和項目執行中的問題,該項目沒有完成。目前8號坑僅為封閉條件,未安裝使用其他調控設備,雖然如此,由於它達到了阻止溫度劇烈波動的效果且長期保持著高濕度,經過6年多,出土文物仍保存較好,保存效果明顯好於同期的出土物。

7.5.4 砌護保護

主要針對地麵建築遺址,並且台基形製較完整,在遺址周邊和頂部采用磚石進行砌護,例如唐大明宮麟德殿遺址。
更多

編輯推薦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戰國時期社會轉型研究
3俄羅斯曆史與文化
4正說明朝十八臣
5中國式的發明家湯仲明
6西安事變實錄
7漢武大帝
8詠歎中國曆代帝王
9大唐空華記
10紅牆檔案(二)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紅牆檔案(三)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四)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一)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與刀:日本文化諸模式

    作者:美 魯斯·本尼迪克特  

    紀實傳記 【已完結】

    作者運用文化人類學研究方法對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礎、社會製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進行分析,並剖析以上因素對日本政治、軍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麵曆史發展和現實表現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義的兩種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