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5.3 生態環境分析

大遺址由遺存及其環境組成,遺址環境與遺址本體是不可分割的,從環境考古學的角度來說,保護環境與保護遺址具有同樣重要的意義。大遺址外圍的自然生態環境是遺址本體生成和延續的客體條件,正是由於其特定的生態環境,造就了不同類型的古代文明。大遺址保護與展示中,不可忽視外圍的自然景觀。通過大遺址的內部環境分析,可以探討遺址地先民生活環境與生產環境的關聯,可以探索古代城邑的結構和布局,從而提高對該遺址的理解和認識。

整治遺址的周邊環境,對其生態環境進行恢複建設,不僅提高了當地的生態環境質量,阻斷了現代化建設對大遺址的衝擊,而且也提高了大遺址的審美程度,使人們能夠在幽雅的環境中體會曆史變遷的滄桑。許多研究成果表明,森林、綠地將成為城市最大的天然氧氣庫,它所產生的社會生態環境效益是非常可觀的,對現代化城市發展將會產生巨大的影響。例如北京將城市綠化、環境建設與皇城根遺址保護相結合,建成了皇城根遺址公園,不僅美化了城市、改善城市生態環境,而且更有利於遺址的保護。

5.3.1自然環境特征生

杜陵塬為黃土台塬地貌,由第四紀風成黃土堆積而成,土壤類型為黃土性土類、黃?土亞類,土層深厚,N、P、K含量較高,疏鬆軟綿,土壤質地雖然幹旱但是不貧瘠,適耕期長通透性好,適宜種植抗旱耐瘠的生態及經濟林。海拔450-590.8m,高出?河河床65-150m。由北向南可分為一、二級台塬,地形起伏不平,差懸殊。坡度在5°―25°之間,塬麵切割破碎,崗丘、窪地相間。塬畔衝溝發育,地薄缺水,水土流失嚴重,是植物生長的主要障礙因素。本區水資源的主要來源是大氣降水,東邊雖臨近?河,但河流切割較深,提水困難,豐涸懸殊,夏季幹旱時水量不足,再加上地形限製不能儲水調節,所以隻能以利用地下水為主。

區域屬溫帶半濕潤大陸性季風氣候,四季冷暖幹濕分明。冬季冷而幹燥,夏季炎熱多雨,春季氣溫變化大,冷空氣頻繁,冬季濕涼,秋淋明顯。平均年日照時數2026.8h,日照百分率46.3%,年輻射總量為111.40kcal/cm2,可見規劃區內光照和輻射比較充足,足夠滿足植物生長發育需要。平均氣溫13.3℃,平均最高氣溫19.2℃,平均最低氣溫8.6℃,極端最高氣溫41.7℃,極端最低氣溫――20.6℃。年平均無霜期208天。>10℃有效積溫為4349℃,熱量資源非常豐富。年平均降雨量584.9mm;年最大降水量840.6mm,年最小降水量346.2mm,夏秋季雨量充沛,冬春幹旱少雨,7、9月降雨量最多占全年降水的34.4%,綜合分析自然環境的各類要素,本區域對發展觀光農業有十分優越的條件。

5.3.2林地生態景觀

1.生態建設現狀

為實現西安市委、市政府“四化”的建設理念之生態化和雁塔區“建設西安新城市,樹立雁塔新形象”的戰略目標,探索建設生態與人文景觀有機融合的遺址保護模式,徹底改善西安市東南區生態環境,促進雁塔經濟快速發展。雁塔區從2001年開始在杜陵塬地區實施了萬畝都市森林項目,已建成生態經濟林11000畝,其中生態林5600畝,果林5200畝,種植各類苗木160多個品種,達540多萬株,形成了千畝示範生態園、千畝銀杏林、千畝柿子林等。項目的實施對治理水土流失、改善生態環境、促進地方經濟發展起到一定的作用,但依然存在很多問題限製了區域發展。規劃區內的主要景觀樹種包括:銀杏、楊樹、柳、雪鬆、櫻花、水杉、欒樹、金絲垂柳、五角楓、紅葉李、小葉女貞、玉蘭;經濟林樹種:柿子、葡萄、櫻桃、桃、石榴。

2.生態景觀評析

杜陵除了大型封土及部分陪葬墓封土存在外,其餘土地都被村莊和耕地占有。雁塔區政府在杜陵區域實施的萬畝生態林建設也已初具規模,顯示良好的生態環境效益,改變了傳統的農耕景觀,使生態環境景觀逐步向良好的方向邁進。

杜陵萬畝生態林在建設中雖然顯著改善了此區域的生態環境質量,但其建設並沒有和杜陵遺址的文化特色和陵園遺址格局相結合,給杜陵曆史環境風貌帶來了嚴重的衝擊與破壞。沒有充分發揮杜陵區域應有的區位優勢、文化優勢和良好的生態環境優勢。從景觀上來看,目前規模較大的主要有二千餘畝銀杏林,一千餘畝楊樹林,大麵積的葡萄園、櫻桃園、柿子園及石榴園、桃林,還有大量大樹苗圃等。由於各企業在各自承包的土地上各自為政,生態景觀缺乏統一規劃,造成林片分布不合理、樹種單一化,不符合林種多樣性的種植原則,且種植樹木多為低價值經濟林,景觀觀賞價值高的生態景觀還沒有形成。

當前,杜陵保護區的生態環境景觀存在問題如下:

(1)農田已侵入到封土堆下,很多陪葬墓已被鏟平,為農田代替,留存的陪葬墓封土堆的周邊侵削嚴重,不僅加大了文物管理部門保護的難度,也無法體現帝陵氣勢。

(2)商業性苗圃已延伸到陵園城垣遺址和陵墓封土範圍內,商業性苗木栽培與陵墓保護及展示目標並不完全協調。

(3)陵區現狀道路與陵園綠化與陵園曆史環境風貌不協調,不能彰顯杜陵的曆史文化內涵,降低了生態景觀的價值,不利於遺址文化的保護及展示事業的發展。

(4)整個規劃區內的常綠樹種隻占20%,而大部分落葉樹種花期接近,造成整個林區景觀季節性差異很大,冬季及春季可視景觀缺乏。

(5)萬畝生態林建設工程所帶來的後續工程及影響。例如未來林木種植的品種、方式、格局如何與陵區保護協調,作為西安市園林綠地係統的有機組成部分、如何滿足城市居民生態休閑的需求。

5.3.3環境質量

1.環境汙染因子

杜陵位於西安市雁塔區東南端的杜陵塬上,規劃區氣候受季風氣候影響,降水量約為500~600!之間,雨量多集中於夏秋兩季。常年主導風向為東風和西北風。總體上看區內氣候溫和宜人。

由於特殊的地理位置,西安城市中的環境汙染也給整個森林生態區造成一定程度的環境汙染,但汙染不是很嚴重。其主要因子有:(1)北部緊靠繞城高速公路、西部有雁翔路,道路兩側沒有建成完整的防護林體係,加之隨著汽車持有量的增加使規劃區北部受到一定程度的汽車尾氣及噪音汙染。(2)規劃區內有三兆村,隨著西安建成區範圍的擴大,三兆村也逐漸由城邊村向城中村轉變,但相應的汙水處理,垃圾處理,供暖設備等基礎設施未能及時配套,村民的日常生活也對該區域造成了一定的汙染。(3)規劃區內的北部曾為雁塔區的建築垃圾堆放場,大量垃圾集中堆放於此,對該區域的生態環境造成一定的影響。

2.環境質量狀況

杜陵相對西安市建成區地勢較高,過去一直是交通不便的地區(陵區東側為馬鳴路,西側為雁引路),加之兩條路的等級較低,車流量不大,因此,建成區不良的環境外溢對其影響很小。其主要受建成區大氣汙染南移的部分影響,但由於該地風力較強,因此,大氣汙染物停留區內的時間短,一般不會對區內形成嚴重不利影響。杜陵塬區由於地勢高,降水比秦嶺及市區偏少,農作物大部分為一年一熟製,農民普遍在麥收後,將土地閑置,此外,因地下水埋藏較深,農藥及化肥殘留物對地下水的汙染亦較小。另外,在杜陵保護區附近除個別製磚燒陶的小型企業外,其他類型的工業企業幾乎沒有,基本上保持了傳統農村和農業特色。因此,總的來看,杜陵保護區內環境質量相對較好。

3.地質災害影響

在杜陵的文物保護範圍以外、馬鳴路以西的?河西岸,由於水土流失嚴重,造成此區域地形地貌複雜、並存在有滑坡現象,但滑坡區域基本位於陵園遺址保護範圍以外,對陵園及曆史環境風貌造成的影響較小。在此區域進行建設,時必須對地質地貌進行綜合評價,並對有可能產生滑坡的區域采取綜合治理措施,防止滑坡的發展與區域人民生命財產的安全。
更多

編輯推薦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戰國時期社會轉型研究
3俄羅斯曆史與文化
4正說明朝十八臣
5中國式的發明家湯仲明
6西安事變實錄
7漢武大帝
8詠歎中國曆代帝王
9大唐空華記
10紅牆檔案(二)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紅牆檔案(三)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四)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一)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與刀:日本文化諸模式

    作者:美 魯斯·本尼迪克特  

    紀實傳記 【已完結】

    作者運用文化人類學研究方法對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礎、社會製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進行分析,並剖析以上因素對日本政治、軍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麵曆史發展和現實表現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義的兩種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