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3.1 大遺址區資源類型與屬性

3.1.1 大遺址區資源類型

資源是指在一定的時間、地點條件下,能夠產生經濟、社會和生態價值,以提高人類當前和未來福利的自然與人工環境因素和條件。可見,資源是專指在當前技術經濟條件下可以被人類利用的自然與人工環境因素,而不能被人類利用的自然與人工環境因素則不屬於資源的範疇。因此,資源僅是一個相對的概念,隨著社會生產力水平的提高和科學技術的進步,資源的概念也在變化,那些在當前不能為人類利用而轉化為資源的環境因素,可能在今後隨著人類社會生產力水平的提高和科學技術的進步而被人類利用,轉化為資源,人類社會的發展過程也就是不斷發現和利用環境因素,擴大資源範疇的過程。

大遺址由於其規模大、價值高、曆史環境複雜,因而擁有眾多的資源類型。按照資源的概念和特征及應用的目的可將資源進行多種科學分類。如根據資源的成因可以將資源分為自然資源與人工資源;根據資源的賦存條件及其特征可以將資源分為地下資源和地表資源;根據資源的國民經濟用途可將其劃分為農業資源、工業資源、旅遊資源、文物資源等;根據資源能否再生可將其劃分為可再生資源、可更新資源和不可再生資源三類。其中,後一種分類更具有意義,因為其反映了資源持續利用的特性,為人們合理利用和保護資源提供了依據,這種分類所劃分的三類資源在經濟利用方麵各有特色。

大遺址區域內資源由於有自然資源和人工資源兩大部分,這就決定其資源特征也具有自然與人工兩方麵的屬性。

3.1.2 大遺址資源的人工屬性

大遺址作為人類實踐的對象,絕不是同人的生活無關的東西,相反,它是同保護者、傳承者心氣相通,同人的生活息息相關,是體現著人的需要、目的和凝聚著人的勞動、智慧的東西,是證實和顯示人的本質力量的東西。大遺址作為前人在過去時代長期社會曆史實踐中形成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傑作或與人類實踐相聯係的曆史遺存,它的本質是人類探索和改造客觀世界,體現自身本質力量的曆史客體和傳統文化載體(或表現形式)。

大遺址的人工屬性主要通過以下五方麵表現出來:曆史真實性、內涵豐富性、風貌殘缺性、文化傳承性、交流媒介性。

1.曆史真實性

保護下來的大遺址必須是原始的、真實的,保留著所遺存的全部或部分曆史信息和建造之初的客觀環境,任何現代人的仿真和重建都是不允許的。真實性,是遺產的活力和生命。大遺址隻有真實,才能客觀地反映曆史麵貌、自然環境,反映傳統文化的真諦,反映民族的心理特征。隻有弄清楚什麽是大遺址的真實性,才能在大遺址保護與研究的工作實踐中明白應該挖掘什麽,保護什麽,去掉什麽。離開大遺址的真實性,就根本談不上對大遺址的保護與研究。當然這種真實是相對的,不是絕對的,大遺址曆經滄桑,不可能沒有絲毫的損傷或修補,但是這種損傷或修補傳承著曆代保護者的技藝與精神,記載著重要的曆史事件與工程實踐,並在不斷延續著大遺址的曆史真實性。如唐順陵的遺址清楚地記載著順陵的變遷過程,而順陵的每一次變遷又和武則天的地位變化密切相關。

2.內涵豐富性

大遺址蘊涵著豐富的文化內涵,通過出土的文物和大遺址的布局的研究與解讀能讓人們了解其內在的奧秘。大遺址是一種傳承文化的載體,後人可以把它當作“文獻”來閱讀。通過和遺產思想“交流”,讀出在它身上所蘊涵的傳統文化的真諦,為後人文化發展開辟新路。大遺址是祖先留給後代人的,是民族世世代代生產勞動、文化藝術創造和科學技術發明的結晶,為後人的創造發明提供了無限豐富的靈感源泉。如對中國都城遺址的解讀,使人們能夠清楚地認識到中國都城的發展曆程,了解都城的變化與傳承文化的相互關係,特別是對傳統的哲學觀、宇宙觀、宗法製度等的理解。

3.風貌殘缺性

大遺址處於遺址狀態,已不再是過去完整的都城、陵墓等,昔日的輝煌已隨著時間的流逝,風貌是殘缺和不完整的。

大遺址處於不斷消亡的過程中,消失是絕對的,這是一個不可逆轉的進程。越是年代久遠的大遺址,就越臨近消亡,對它的保護就更加緊迫,但並非所有年代久遠的大遺址都瀕臨消亡,那就要看其所處的狀態。大遺址的消亡不僅決定於其本身的特征,更重要的是決定於其存在的條件和後人所采取的保護措施。

4.文化傳承性

大遺址作為一種社會的化石,它包含著過去自然環境與人類社會的大量文化曆史信息。作為一種文化資源,不僅為民族的傳統文化的流傳提供了載體,而且為傳統文化的轉型和構建現代文明提供了可資利用的多樣性文化原型及其構築材料。“傳統文化”是文化的一種,它指的是一定的民族由曆史沉積起來的、並運動著的精神生活方式和成果。民族的傳統文化主要包含民族的思維方式、心理結構、價值觀念、民俗、禮儀等內容。民族的傳統文化要流傳下去,需要一定的文化載體,因此就離不開對曆史文化遺產大遺址的保護與傳承。任何一個民族都有自己的傳統文化,沒有傳統文化的民族絕不是一個真正的民族,因為,傳統文化是一個民族文化上的“遺傳基因”,沒有或喪失了這種文化遺傳基因的民族是沒有前途的,更不可能立足於世界民族之林。

大遺址不是一件展品,它是傳統文化的延續,不僅有豐富的過去和現在,還得有將來,否則就會失去保護的意義。大遺址是人類實踐的產物,又在實踐過程中得到保護和發展。它的文化內涵體現在人類的傳統生活中,被人類不斷認識和改造,這種認識和改造的實踐過程不是一蹴而就,而是在延續和發展的。認識大遺址不要隻看它當前的經濟價值或靜止不變的若幹功利性價值,而應把大遺址看作是人類全部傳統文化價值的凝結。

5.交流媒介性

大遺址作為曆史客體的一部分,充分體現了人的生命活力。大遺址是客觀、實在的物質,而且代表這個曆史階段人類文明的水平,因而它能夠突破時間的局限,使有關的曆史現象給人以看得見、摸得著的實體感。“曆史客體作為滲透著人的生命活力的曆史活動的結果和產物,是人的生命活力的凝結與物化,也是人的生命活力存在與實現的確證。”從這個意義上說大遺址是活的,不是死的。人和遺產可以直接交流,這種交流當然是無聲的,是一種沉默的交流,即思想的交流,這種交流往往比有聲的語言交流要深刻一些。通過思想的交流,大遺址向人們展示一種“意義”,這種意義並不局限在遺址本身,如遺址的名稱或用途等,而主要是體現出遺址身上所蘊涵的文化,體現出一種不朽的精神,這種精神正是人類生命活力在遺產上的延續,從而使古人與今人“息息相通”。大遺址作為一種傳統文化已融入現代人的生活。遺址不是獨立於人類生活之外的抽象存在物,有許多遺址的本身就是現實生活的組成部分,與現代人的生存與發展息息相關。

3.1.3 大遺址資源的自然屬性

1.不可再生性

大遺址是曆史上人工形成的物質現象,但作為遺產,不論是世界級、國家級或地區級,它們都具有典型意義上的“獨特性”,由於大遺址是特定時期、特定空間的產物,它都包含特定的文化內涵,雖然某類遺址可能在不同時間、不同區域存在,但對每一個大遺址來講是“唯一的”,不能再造的,它是逝去的曆史事件和過程的客觀見證。正是由於大遺址的“獨特性”,從而導致大遺址的“不可替代性”或“不可再生性”。徐嵩齡認為所謂“不可替代”,是指遺址個體不能相同時空的其他同類物品所替代;所謂“不可再生”,是指遺址一旦被損毀,它的全部物質信息、文化信息、以及曆史印痕等,決不能由一個現代複製品所替代。

大遺址由於它們存在時代不同、所處曆史背景不同,彼此之間沒有互換性、更無可替代性,它們各自具有獨立的特性。例如,古代都城遺址的各自特性,又是上下密切相連的,就中國古代曆史的連續性、不間斷性和中國古代都城遺址發展史的完整性而言,它們又是缺一不可的。大遺址作為曆史的真實遺存,不能重複,不可以再重新創造出來。它或許是千瘡百孔,或許是樸實無華,但它是真實的,它作為本體論意義上的曆史事實,表征著客觀實在的曆史過程和事件。

2.數量有限性

大遺址資源的有限性是指資源的數量供應與人類不斷增長的需求存在矛盾,即用經濟學的觀點看資源存在稀缺性。從這一點上講,世界上任何一種資源都是有限的,不但不可再生的資源是有限的;可再生的自然資源和可更新的自然資源也是有限的。不可再生的自然資源的有限性是很明顯的,不但表現在其總的數量是有限的,而且還表現其在一定的時間、空間上可提供人類使用的數量也是有限的;可再生和可更新的自然資源雖然可隨時間的推移,不斷地再生或更新,從長遠看似乎是無限的,但在一定的時間和空間上也是有限的,如一個地方單位麵積上年平均太陽輻射量是一定的,一條河流上的水力資源是一定的,每畝地的糧食產量在一定時間及空間上也是一定的。因此,從人類社會持續發展的角度出發,針對遺址資源的有限性,合理利用和保護遺址資源就顯得尤為重要。這也是強調遺址資源合理開發、保護,提出保護規劃工作的客觀背景。

3.分布區域性

任何一種資源在地球上的分布都是不均衡的,無論在數量上或質量上都有顯著的地域差異。每一種自然資源都有其特殊的地域分布規律。它或者受地帶性因素影響,或者受非地帶性因素影響,或同時受地帶性和非地帶性兩種因素影響。如岩石、礦產、地形具有非地帶性特點,而氣候、土壤、生物雖受地帶性因素影響,在大範圍內是有地帶性特征,但在局部地區也會受非地帶性因素的影響,呈現非地帶性分布特征。因此,自然資源的地域差異(區域性)不但表現在不同區域同一種資源在數量和質量上存在差別,而且還表現在不同區域的各種資源在自然資源品種組合上的差異。這兩個方麵的差別,都會對自然資源的利用產生重大影響。

大遺址資源中的文物遺址是曆代先輩創造曆史的傑作,先輩在創造曆史時,對自然環境進行充分必要的分析,選擇那些在當時條件下,認為最適合人類生產、生活的區域營造各種人工環境,以滿足人類生存需要,這就使得大遺址資源中的人工資源比自然資源更具有分布區域性。由於區域性所導致的資源在豐度上的差異,使資源的占有者可以得級差地租等經濟利益。

4.整體性

每一個區域的各種自然與人文資源要素彼此有生態上的聯係,形成一個整體,即形成自然資源生態係統和人文資源生態係統。其中一種資源的開發利用,就可能引起係統中其他資源或環境要素的連鎖反應。資源的這種整體性特征,要求人們在資源的研究和開發利用中,堅持全麵研究、綜合開發的原則。
更多

編輯推薦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戰國時期社會轉型研究
3俄羅斯曆史與文化
4正說明朝十八臣
5中國式的發明家湯仲明
6西安事變實錄
7漢武大帝
8詠歎中國曆代帝王
9大唐空華記
10紅牆檔案(二)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紅牆檔案(三)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四)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一)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與刀:日本文化諸模式

    作者:美 魯斯·本尼迪克特  

    紀實傳記 【已完結】

    作者運用文化人類學研究方法對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礎、社會製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進行分析,並剖析以上因素對日本政治、軍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麵曆史發展和現實表現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義的兩種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