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序言

5000年的華夏文明史,給我們留下了豐富的文化遺產,大遺址以其年代久遠、地域廣闊、氣勢宏偉、類型眾多、結構複雜、埋藏豐富等特點成為我國古代文明史的主體。據統計,在7000多處全國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中,屬於大遺址的約2000多處,約占總數的1/3;在我國1268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中,屬於大遺址的有412處,也約占1/3。

隨著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文化遺產旅遊價值被人們普遍認識,大規模的以文化遺產為對象的旅遊開發隨之誕生。文化遺產旅遊已經成為海內外遊客的主要旅遊目的地。但由於遺產保護與利用研究的相對滯後,旅遊開發中出現了大規模的“建設性破壞”,遺產區出現了“三化”,使許多文化遺產“脫胎換骨”成為“四不象”和假古董,這些行為極大的破壞了曆史文化遺產的價值,帶來許多無法彌補的損失。許多文化遺產地由於缺乏合理的保護與利用措施,在遺產地保護區內大搞開發建設,到申報世界文化遺產時,又不得不花費上億的資金用於建築的拆遷和環境整治,給國家和地方造成大量的經濟損失。例如,河南龍門石窟由於申報世界文化遺產,洛陽市政府投入一億多元,拆除了南門外的中華龍宮、環幕影城、部隊營房及各種不協調建築;四川都江堰為整治文化環境,拆掉了價值大約2.2億元的建築。武夷山在申報遺產中也花了一個多億。清東陵投資了近億元。連安徽黟縣的西遞和宏村兩個小村落,也投入了600多萬元用於整治環境。河北承德避暑山莊、湖北武當山、重慶大足石刻等無不如此。

保護文化遺產並不排斥對其合理利用。無論是發達的德國、法國和意大利,還是發展中的埃及,多姿多彩的文化遺產是吸引遊客的重要旅遊資源。國外許多國家在文化遺產保護與利用方麵已經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各國在保護利用上不僅有共同模式,也有其特色模式。通過借鑒國外在文化遺產保護與利用方麵的成功經驗,探索實踐出一條既具大遺址保護與利用特色,又能促使我國遺址文化產業健康可持續和諧發展的模式,是本研究的主要目的之一。

以遺址旅遊為龍頭的遺址文化產業是21世紀的朝陽產業。在產業結構大調整的背景下,文化產業已顯示出蓬勃的發展活力。據統計資料表明,美國400家最富有的公司中有72家是文化企業,英國文化產業年產值近60億英鎊,平均發展速度是經濟增長的2倍,我國1997年文化消費能力約為3000億元,到2005年文化消費能力達到5500多億元。目前,許多國家都在積極發展文化產業,我國也把文化產業列入第三產業十大增長點之一。

發展文化產業,必須依托豐厚的曆史文化資源。雖然我國的遺址文化資源很豐富,但是長期以來它們的保護和利用被視為社會公益事業,從遺址考古、發掘、研究、保護到開發利用,都由政府一手操辦,其全部經費由政府財政承擔。這種傳統的管理經營方式,不但使遺址資源的保護成為政府的沉重負擔,也極大地限製了它的文化和經濟價值的實現,使遺址資源的保護與開發利用陷入兩難處境。探索如何構築我國大遺址區域文化產業體係與網絡體係,是本研究的又一主要目的。

一、本研究的主要內容與觀點

第一章,主要研究論述遺產、遺址、大遺址區、文化產業、遺址文化產業內涵與屬性、遺址文化產業國內外研究現狀等。作者認為:第一,大遺址作為人類活動的區域空間,在其分布空間和相關區域存在著高度相關性。不能就文物遺址保護單位的保護範圍來談遺址保護問題,要保護好大遺址必須把大遺址保護納入區域來考慮,協調好遺址保護與區域發展的關係,這也是《西安宣言》的意義所在。第二,遺址文化產業有廣義的遺址文化產業和狹義的遺址文化產業之分。廣義的遺址文化產業就是指從事遺址保護和開發利用的“各種生產、經營事業”。狹義的遺址文化產業就是指從事遺址保護與開發經營的文化企業的集合。狹義的遺址文化產業隻是廣義的遺址文化產業中具有企業經營性的那一部分,並不包括由國家財政支出的各類公益性、事業性的遺址保護、科研事業機構。第三,遺址文化產品作為一種公共精神產品,在運作過程中必須遵循文化屬性、市場屬性、政治屬性和社會屬性。第四,長期以來大遺址的保護和利用被視為社會公益事業,其全部經費由政府財政承擔。這種傳統的管理經營方式,不但使遺址資源的保護成為政府的沉重負擔,也極大地限製它的文化和經濟價值的實現,使遺址資源的保護與開發利用陷入兩難處境。因此,發展遺址文化產業意義重大。

第二章,主要論述大遺址保護與利用曆程和大遺址保護與利用的基本模式。第一,現代意義上的曆史文化遺產保護思想和活動,無疑起源於歐洲,並最先影響到美國和日本等發達國家。此後,便伴隨著全球性的現代化運動波及到了世界各國,逐漸地在全球範圍內獲得了廣泛的社會基礎,形成了世界性的保護曆史文化遺產的共識。這種共識集中體現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以及其他國際性組織的《雅典憲章》、《威尼斯憲章》、《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馬丘比丘憲章》、《華盛頓憲章》、《奈良真實性文件》、《西安宣言》之中。第二,文物保護在我國很早就受到重視,但僅局限於保存和收藏一些器物。建國後,國家高度重視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並製定了一係列法規。1982年製定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標誌著我國以文物保護為中心的曆史文化遺產保護製度形成。國家文物局在2000年向國務院提交了《“大遺址”保護“十五”計劃》,這標誌著大遺址保護工作正式納入國民經濟計劃之中。《西安宣言》的頒布和國際保護中心在西安成立,表明中國正在以積極的勢態參與國際事務,擴大國際影響。第三,在大遺址保護與利用方麵,以德國、法國、意大利、美國、日本、韓國等國家特色最突出;國內在大遺址整體保護與單體保護上也提出了一係列模式。第四,保護世界文化遺產成為全人類的共識。第五,遺址保護範圍在逐漸擴大。從遺址本體保護、到遺址環境保護;從單一保護逐漸擴大到遺產的綜合利用、遺址文化產業;保護方式和手段,在不斷更新。

第三章,主要研究論述文物遺址資源構成。第一,大遺址資源是指在當前時間條件下、分布在一定區域內,能夠為當代和未來社會產生經濟、社會和生態價值,以提高人類當前和未來福利的自然環境因素與曆史人工遺跡和遺物。它具有五方麵人工屬性和四方麵的自然屬性。第二,大遺址區域的保護與發展,必須首先做好大遺址區域各項資源或發展條件的評估與分析,評估分析是做好大遺址保護與開發利用工作程序的關鍵部分,製訂大遺址區域發展戰略、保護措施、管理措施、展陳方案、旅遊開放模式、產業發展規劃等都要以評估結論為依據。第三,大遺址的產生、演變和未來發展都離不開環境,環境是一個不斷變化又相對穩定的客觀存在,研究分析曆史環境的演變過程,對於大遺址采取何種整體保護措施、判斷區域未來發展有著重要意義。第四,杜陵文物遺址資源由陵園、從葬坑、寢園、陵邑、陪葬墓、出土文物等物質要素和眾多的非物質要素構成。第五,漢杜陵遺址是我國現存格局與遺跡保存較為完整、離城市中心區最近、生態環境建設較好的陵墓遺址,雖經曆幾千年的自然與人為破壞,特別是近50年以來隨著社會經濟發展的巨大變化,仍然保存基本完好、受損不多,許多重要遺跡仍得以較好保存,整個陵園的基本格局清楚。這與各級政府特別是西安市政府對漢杜陵一貫貫徹執行保護方略密切相關,與諸位學者對漢杜陵持之以恒的研究是分不開的,與漢杜陵保護區內的居民為文物保護事業作出的巨大犧牲是分不開的。

第四章,研究大遺址文物遺址資源的價值。第一,大遺址的功能指大遺址發揮有效作用的特性和能力。大遺址的功能有科學研究、精神家園、旅遊、文化生態、文化產業、宣傳教育六大功能。第二,大遺址的價值主要集中在曆史文化價值、科學研究價值、藝術價值和社會價值四個方麵。第三,大遺址的功能和價值有聯係也有區別。遺址功能的大小決定了其價值的高低,因此它的價值隨著人類對遺址功能認識的深化而變化。但功能和價值並非一一對應的,有時還有矛盾。如過分注重大遺址的某種功能,必然影響大遺址整體價值的維護;若片麵強調大遺址的某種價值,也要影響其綜合功能的發揮。唯有認識大遺址的綜合功能,才能充分體現其價值;也唯有注重大遺址的整體價值,才能充分發揮其功能。第四,提出了大遺址定量評價的方法與體係。

第五章,研究分析大遺址區域發展背景。第一,大遺址保護與利用分析必須堅持大遺址利用的功能,是否與文物遺址的價值相容;大遺址利用功能和利用強度,是否與確保遺址安全相矛盾;對大遺址詮釋和形象展示,是否忠實於遺址的原真性;大遺址利用的功能定位、方向,是否符合區域發展的客觀需要四項基本原則,並從遺址利用、生態環境、社會經濟方麵對杜陵遺址做了分析。第二,從杜陵與西安城市發展、杜陵與西安城市文化體係建設、杜陵與西安旅遊業發展、杜陵與曲江開發四個方麵論述杜陵與區域發展的關係。認為杜陵無論是在區域建設、區域生態、區域文化、區域旅遊等方麵都是西安主要組成部分,杜陵的發展對塑造西安城市形象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第三,從文物保護單位的“四有”條件分析杜陵遺址保護管理狀況,認為杜陵文物遺址保護管理基本文物保護的要求,但由於杜陵區域發展存在多頭管理因素,導致區域發展在管理上不和諧,難以實現區域可持續發展,管理已成為製約區域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第四,運用SWOT分析了杜陵區域發展的優劣勢,以及發展麵臨的機遇與挑戰,認為杜陵存在區域與地勢、曆史淵源與文化背景、資源與生態環境、產業發展的優勢,但也存在資源開發力度和深度不夠、旅遊產品體係尚未形成、村鎮建設零亂、生態景觀品位低下、基礎設施發展不足的劣勢;杜陵麵臨西安觀光、休閑、度假市場的成熟,西安東南旅遊板塊發展勢頭強勁,西安大水大綠工程的持續建設,國家對大遺址保護與利用投資力度加大,但也存在文物保護與產業發展、旅遊開發、生態環境建設,杜陵隱性曆史文化資源的活化,與周邊旅遊發展競爭和文物展示方式選擇的挑戰。

第六章,大遺址發展戰略與布局研究。第一,大遺址區域發展戰略是指對大遺址區域整體發展的分析、判斷而做出的重大具有決定全局意義的謀劃。它的核心是要解決大遺址保護與區域在一定時期的基本發展目標和實現這一目標的途徑。第二,大遺址區域功能是依據大遺址區域遺址資源保護現狀、遺址價值、遺址與區域關係等分析為依據,結合遺址在區域經濟、社會、環境發展中的地位與作用,合理確定大遺址在區域發展中所承擔功能。在確定大遺址區域功能定位時,必須堅持以人為本謀發展的理念、突破遺址保護區謀發展的理念、體現尊重遺址本體和曆史環境風貌保護謀發展的理念。杜陵區域功能定位是西安城市發展“四化”理念的具體體現。第三,遺址區域發展戰略目標――是大遺址區發展戰略的核心,是戰略思想的集中反映。戰略目標在製定中應注意:

1.目標要以社會效益為中心,凸現文化遺址的社會價值。

2.目標適中,既要有難度,又要有競爭性並有實現可能。

3.定性與定量相結合。

4.各時期各部門目標相互銜接。

5.突出重點,不包羅萬象。

杜陵區域發展目標是:立足保護漢杜陵陵園格局和曆史環境風貌,逐步把漢杜陵遺址區建設成具有可持續和諧發展的遺址生態旅遊區,為最終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奠定基礎。為了實現這一目標製定了文物遺址保護的原真性、遺址展示的可視性、生態建設的景觀性、旅遊項目的文化性、村鎮建設的地域性、產業發展的關聯性各分項目標。第四,戰略重點關係到大遺址區域全局性的戰略目標能否達到。為了達到戰略目標,明確文物遺址保護、生態景觀建設、旅遊產業、遺址文化產業網絡體係構建是杜陵區域發展的戰略重點。第五,堅持以“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十六字方針為宗旨,以“四化”理念為指導,立足有效保護遺址、夯實生態基礎、優化區域功能、啟動旅遊項目、強化管理措施的戰略思想,力爭把杜陵遺址規劃建設成為遺址保存完整、環境風貌協調、區域功能合理、旅遊利用到位、管理措施得力的具有世界遺產旅遊目的地特征的遺址生態旅遊區,並使之成為貫徹《西安宣言》的典範,為最終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奠定基礎。第六,杜陵遺址與西安城市發展的關係至為密切。西安是杜陵未來發展最重要的區域基礎和影響因素,處理好杜陵遺址保護與西安城區發展的關係,就成為杜陵保護與利用的重要戰略之一。第七,杜陵區域發展必須堅持保護與利用相協調、完整性與原真性、協調與整合、剛性與彈性、可持續和諧發展的原則。第八,依據杜陵遺址空間分布格局、區域功能定位、規劃目標和重點、以及總體發展戰略和原則,將杜陵區域規劃為一心,二軸,三區,四帶總體結構。

第七章,研究論述文物遺址的保護。第一,大遺址保護的基本內容可以分為兩大方麵:即物質形態方麵和非物質形態方麵。第二,大遺址保護必須堅持整體性保護原則、原真性展示原則、體現特色原則、整舊如舊原則和可逆性原則。第三,大遺址保護區劃與保護措施必須針對不同類型的大遺址來確定。第四,大遺址區域開發須進行強度控製,以確保大遺址資源的永續利用。

第八章,研究論述遺址文化產業。第一,新的文化與精神需求、產業分工的擴展與細化、市場經濟的迅速發展是遺址文化產業形成的主要內因,文化產業發展的大背景、管理體製改革的浪濤、地方政府高度重視、保護與利用技術的進步是遺址文化產業形成的主要外在因素。遺址文化產業部門的獨立、遺址文化產業的整體化、遺址文化產業勞動具有職業性和有償性、遺址文化產業經濟貢獻率的提高是遺址文化產業形成的主要標誌。第二,遺址保護與利用的典型模式(遺址主題公園、遺址旅遊景區、遺址展示區、遺址博物館、遺址文化產業園)為遺址文化產業體係構建奠定了基礎。第三,遺址文化產業涉及遺址保護和研究、遺址展示和旅遊、文物交易出租、遺址文化產品開發、遺址相關產品開發等行業。第四,從生產目的、資本來源、機構性質、運營機製、調控方式五個評價指標,對遺址產業化現狀進行評定。評價認為:1.遺址保護和研究是典型的事業運作方式;2.遺址展示屬於旅遊的範疇;3.文物交易、出租業是事業單位和企業合作經營的部分;4.遺址相關產品開發是由企業自主經營的產業部分。第四,遺址文化產業應該是一個“結構完善、主導明確、部門協調、運作高效”的產業體係。結構完善,通過拓展遺址文化產品譜係,完善遺址文化產業部門建設,發揮整體功能;主導明確,要突出主導行業的發展,實施大遺址精品工程,不斷推出優勢產品,增強主導行業的輻射作用,帶動整個遺址文化產業發展;部門協調,各部門之間比例結構適中,關聯性強,功能協調;運作高效,通過綜合性、多元化、深度化開發遺址文化資源,以發揮它的綜合效益,提高遺址文化產業的投入產出效益。建立集約型的遺址文化產業體係,以推動遺址文化產業健康、持續發展。第五,遺址文化產品有物質性的文化產品和非物質性的文化服務兩部分組成。物質性的文化產品又可分為核心產品和副產品。遺址文化產業的核心產品(主流產品)是指以遺址實體(包括遺址出土的文物)為本體而設計、開發出來的各種陳列展覽品、遺址景觀、遺址主題公園等。遺址文化產業的副產品是根據觀眾的購買欲望而設計、開發,能夠創造附加值的工藝品,如遺址(文物)複仿製產品、遺址書籍期刊、旅遊紀念品等。相關文化服務也可以分為兩類:一是專業性技術服務,如文物鑒定、文物修複和文物複製等;二是公共性社會服務,它是適應市場經濟新變化,從服務觀眾出發設置的各種經營服務項目,如餐飲、娛樂服務等。第六,重點對杜陵的文物遺址展示與旅遊產業發展做具體研究。

第九章,對遺址文化產業內部結構優化進行了研究。第一,遺址文化產業結構(structure of ruin industry)是指遺址文化產業體係內各行業之間的比例關係。它包含兩層涵義:一是各行業在規模上的比例關係,反映遺址文化產業結構量的內容;二是遺址文化產業各要素之間的關聯關係,反映遺址文化產業結構質的特點。第二,以灰色關聯分析模型,分析陝西遺址文化產業,陝西遺址文化產業結構關聯性的總體特點:一是從關聯度係數的絕對值看,遺址文化產業各行業因素的關聯度不高,且高低差異較大,反映遺址文化產業發展不均衡,整體產業結構較為脆弱;二是參觀遊覽與其他行業的關聯度都不高,這表明遺址文化產業的核心層麵的關聯帶動效應不明顯,產業一體化建設尚需加強。第三,遺址文化產業存在結構不合理、部門間發展不協調、專業化程度低、產業內部關聯度差、結構演化升級緩慢的問題。第四,遺址文化產業結構優化的目標概括為合理、協調、效率和創新四個方麵。第五,遺址文化產業結構優化涉及多方麵的因素,是一個複雜的係統工程,必須從政府主導、品牌支撐、科技創新戰略層麵,建立多元化的投資體製,促進遺址文化中小企業的改造和重組,全方位開放市場產業政策層麵和塑造龍頭企業,促進遺址考古、研究、保護、開發一體化技術措施層麵進行結構優化。第六,杜陵必須依托西安是國內外主要旅遊目的地城市形象和萬畝都市森林大背景,從陵區曆史文化空間格局現狀、遊人時間優化安排和休閑品位升級、產業市場前景等多角度考慮,合理布局產業網絡體係,建立科學的產業組織運營製度,正確處理政府、企業和農戶之間的關係,調動多方力量投資經營萬畝生態林、遺址旅遊產業開發和文物遺址保護工作的積極性,實現杜陵保護區內遺址保護、遺址區資源的開發與區域經濟增長、綠色生態環境和文化環境的協調可持續發展。

第十章,大遺址保護遺址文化產業發展研究展望。第一,大遺址區域產業組織優化及管理機製探討方麵。(1)目前基本形成共識的方麵是,大遺址的保護必須與區域經濟發展相結合,而且必須通過實施產業發展戰略實現二者的有效結合。(2)對文化遺產的經濟學特征和遺產產業經營及管理一般理論研究深入係統。(3)僅僅從大遺址文化產業發展角度開展大遺址區產業發展研究,視角單一、沒有打破行政區劃界限、係統不強,沒有從事大遺址區合作創新網絡體係方麵的研究。第二,大遺址價值取向與管理體製關聯性研究方麵。國外研究的切入點在於相關利益者的行為研究,分析不同相關利益者的行為,探討不同利益主體的活動對遺產地保護和開發帶來的影響。他們把重點放在如何協調不同利益主體的關係上,認為隻有處理好遺產保護和開發利用的各相關主體的關係,才可以管理和經營好遺產地。國內研究實際處於一種探索和爭論階段,從研究和爭論的焦點來看,可以歸結為“產權的劃分和轉移”問題。即遺產的所有權、管理權、經營權、監督權能否分離,從而形成主張移植美國國家公園管理體製的“國家公園”論和主張所有權與經營權分離的“二權分離”論之間的針鋒相對。正從遺產的價值研究轉向遺產地開發研究;從遺產地開發營銷研究轉向遺產地問題解決研究;從遺產地本身研究轉向遺產地管理體製研究,並形成熱點;從遺產地管理的實際問題研究轉向遺產地管理的理論討論,開始有人討論遺產經濟學、遺產管理學的學科建設。第三,今後研究的主要內容:1.大遺址價值要素構成與要素之間的關係研究;2.不同利益主體對大遺址管理經營價值取向及其對大遺址綜合價值的影響研究分析;3.在不同價值取向下大遺址管理經營體製的特質研究;4.價值取向和大遺址管理體製變革的互動性關係研究;5.我國大遺址經營管理體製改革的方向與管理基本模式;6.基於產業組織優化的大遺址區域整合基本思路和整合方案研究;7.構建區域大遺址文化產業優化網絡圖和可行性分析研究;8.構建區域典型大遺址區的產業組織優化網絡圖與可行性分析研究;9.大遺址保護模式研究。第四,遺址文化產業研究應以網絡圖構建的基本方法、步驟為軸線,從“基礎準備研究――大遺址區域整合基本思路和整合方案――區域大遺址文化產業網絡圖――典型大遺址區的產業組織網絡圖――前兩類網絡圖的係統集成及管理機製”方麵內容開展大遺址區產業組織優化研究。第五,在研究方法上應綜合運用文獻資料查詢法、實地調研法、典型案例解讀法、SWOT分析法、價值分析法、網絡圖析法、層次分析模型,和諧管理理論、博弈論、交易費用理論、公共管理學、現代產業組織經濟學理論、係統動力學等方法。

二、本研究的主要創新點

本研究以考古學、遺產保護學、經濟地理學、產業經濟學、規劃學、產業集群為理論背景,以漢杜陵遺址文化區為研究主要對象,對大遺址保護與遺址文化產業的發展進行了比較係統的探討。采用抽象分析、比較分析和邏輯推理的方法,界定了大遺址、大遺址區、遺址文化產業等基本概念,分析研究了大遺址保護利用發展曆程、大遺址保護與利用模式、遺址文化產業本質屬性、遺址文化產業的形成機製、遺址產業網絡體係等。建立了大遺址的價值評價體係,灰色關聯度分析模型,對遺址文化產業關聯性進行分析,為遺址文化產業結構優化提供了依據。

概括起來,本研究有以下創新性研究:

1.大遺址是我國獨有的文化遺產概念,就其的涵義來講,是文化遺址、遺存和古墓葬(古墓群和陵墓區)等的統稱,而“大”字則集中體現了其價值突出和規模大兩方麵。大遺址區則是本人結合多年大遺址保護與利用研究的經驗,為了尋求從根本上解決大遺址保護與利用之間的矛盾,從區域發展中提出的新概念。

2.在研究總結國內外遺址保護與利用的經驗,提出四種整體模式(遺址公園、旅遊景區、森林公園和遺址曆史文化農業園區)與四種局部方式(露天保護展示、覆蓋保護、場館保護和砌護保護)。研究認為遺址公園應用範圍較廣,遺址保護的效果在四種模式中最為理想;森林公園主要針對帝陵和墓葬群遺址,保護效果次之;旅遊景區和遺址曆史文化農業園區應用範圍則局限於特定的區位,雖不是遺址保護較為理想的模式,但兼顧了當地政府和居民的經濟發展與遺址保護二者利益。

3.研究在深入分析大遺址本質與特征、功能與價值的基礎上,對其價值進行了定性與定量評價,構建了綜合價值評價法。通過對大遺址級別的判定,為保護利用的整體模式選取提供參考。

4.對遺址文化產業的理論基礎進行了創新性研究,界定了遺址文化產業的概念,分析了遺址文化產業的屬性,揭示了遺址文化產業的形成機製。

5.以產業價值鏈為基礎,構建了比較完整的遺址文化產業體係,並將遺址文化產業劃分為核心層、外圍層和相關層三個層麵,為遺址文化產業結構優化奠定了基礎。

6.應用灰色關聯度模型對遺址文化產業關聯性進行了分析,提出了遺址文化產業結構優化的目標體係,從戰略措施層麵、產業政策層麵和技術措施層麵提出了結構優化的具體措施。

三、撰寫分工

各章撰寫分工:序言,權東計;第一章,權東計、樊海強;第二章,權東計、李海燕;第三章,權東計;第四章,權東計、李海燕;第五章,權東計、王振;第六章,權東計,朱海霞;第七章,權東計;第八章,權東計、樊海強、王震、劉瑞龍;第九章,朱海霞、樊海強;第十章,朱海霞、權東計。全書由權東計、朱海霞組織、統稿。

漢杜陵(雁塔)區域發展規劃項目主要成員:權東計、李同升、張陽生、朱海霞、尹懷庭、王震、劉瑞龍、胡畔、王振、陳文、陳穩亮、金田明子、程娟、馬雲超、吳荔、焦麗敏、王小虹等。

本書是在作者多年從事縱向科學研究和規劃項目研究(項目名稱附後)的基礎撰寫的,對本書在研究、寫作過程中得到各級科研與規劃組織單位、科研項目組成員和規劃項目組成員的大力協作與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謝,也感謝在研究規劃過程中曾給予大力支持的所有專家、領導、學者及朋友。陝西人民出版社關誼給予本書的肯定、鼓勵、支持和出版中的大量編輯工作,我們亦表示衷心的謝意。

大遺址保護與遺址文化產業發展是一項新興的多學科交叉研究問題。其涉及學科之多、內容之廣泛、發展之迅速是前所未有的。由於作者的學術水平所限,本書的內容觀點,難免有許多不妥之處,請各位同仁批評斧正。

權東計

2006年12月
更多

編輯推薦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戰國時期社會轉型研究
3俄羅斯曆史與文化
4正說明朝十八臣
5中國式的發明家湯仲明
6西安事變實錄
7漢武大帝
8詠歎中國曆代帝王
9大唐空華記
10紅牆檔案(二)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紅牆檔案(三)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四)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一)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與刀:日本文化諸模式

    作者:美 魯斯·本尼迪克特  

    紀實傳記 【已完結】

    作者運用文化人類學研究方法對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礎、社會製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進行分析,並剖析以上因素對日本政治、軍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麵曆史發展和現實表現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義的兩種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