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孫武:兵家之祖展現的風範一生

孫武,字長卿,齊國人,曾隱居吳國羅浮山研究兵法,著有兵法十三篇。吳國準備伐楚時,伍員將他推薦給吳王闔閭,他曾為吳王操演宮女,試其兵法,旋被吳王封為上將軍,號為軍師,專任以伐楚之事。經過數年準備,孫武被任為大將,率兵伐楚,吳兵在孫武的指揮下一直攻克楚都。吳軍自楚回師後,孫武被吳王錄為頭功,他不願在朝做官,又回山隱居,後不知其所終。

東周以來,諸侯間的戰事頻繁,戰爭創造了大量的典型戰例,並造就了一批專門從事軍事活動的人才,這就促進了戰爭經驗的積累,為軍事理論的研究準備了條件。另一方麵,隨著曆史向戰國之世的過渡,列國間的軍事鬥爭有愈演愈烈的趨勢,時代急需較係統的軍事理論問世,在這樣的背景下,孫武隱居山林,潛心研究軍事理論,著下了千古不朽的《孫子兵法》,至今仍是中國和世界文化寶庫中的珍貴財富。

《孫子兵法》自有其博大深邃的內容,這裏僅僅探討孫武本人在政治實踐活動中所表現出來的品格和特點,考察他在吳霸集團中所起的特殊作用。

戰爭不能忽視人心的向背

孫武是一名軍事家,正因為他深通軍事,因而在軍事戰略上抱著極其慎重的態度,在沒有絕對把握的時候,他是不輕易用兵的。吳王專任他以伐楚之事後,問他伐楚當從何處下手,他回答說:“大凡行兵之法,先除內患,然後方可外征。”(第七十五回)他建議先剪除王僚殘存黨羽掩餘和燭庸,然後南伐楚國。吳王按他的建議,派兵追殺了二人,解除了後顧之憂,其後才安排伐楚的全麵準備。孫武在江口操演水軍,聞聽楚國的追隨國唐、蔡叛楚,而晉國在北方糾合起十八國與楚對抗,遂自江口來見吳王說:“楚所以難攻者,以屬國眾多,未易直達其境也。今晉侯一呼,而十八國群集,人心怨楚,不獨唐蔡,此楚勢孤之時矣。”(第七十五回)他建議乘機伐楚,這就把強楚放在了戰略上的弱勢地位,加大了伐楚成功的可能性。

攻破楚都後,伍員準備將楚宗廟盡行拆毀,滅掉楚國,孫武反對說:“兵以義動,方為有名。”(第七十六回)他主張在楚國另扶新君,全師而返,這一建議未被采納。後來秦國出兵助楚,他又建議與秦通和,複楚故君,認為若久戀楚宮,則在軍事上不能保證萬全。這些建議都貫穿著一條謹慎的原則,而他關於“兵以義動”的思想,則是主張用兵要符合理義,要保證師出有名,從而使軍事行動符合人心。

孫武所以謹慎用兵,一個重要原因是他時時考慮著人心的向背。他向吳王建議乘機伐楚時,正是看到了當時楚國眾叛無援的困境,他在破楚後分析所以勝楚的原因時說:“楚王任用讒貪,內戮忠良,而外行暴於諸侯,是以吳得至此。”(第七十六回),他認為人心向背在戰爭中起著重大的作用。孫武建議為楚國另扶新君他在建議和秦撤兵時分析說:“若久戀楚宮,與之相持,楚人憤而力,吳人驕而惰,加以虎狼之秦,臣未保其萬全。”(第七十七回)他認為在楚宮遷延日久,必然會失掉楚國人心,最終出現對吳的不利結局。這種看重人心的思想是極其珍貴的。

孫武在用兵時考慮理義和人心的向背,同時又主張用兵要實現可圖之利。他對處置楚國做過三次建議,充分反映了他在軍事行動中求利的原則。剛破楚都後他建議扶立新君,認為新君會“懷吳之德,世世貢獻不絕,吳雖然赦楚,猶得楚也。如此,則名實俱全矣!”秦國出兵後,他向吳王提議說:“為今之計,不如遣使與秦通好,次複楚君,割楚之西鄙以益吳疆,我亦不為無利也。”後來吳將夫概反叛,吳國急於撤兵,孫武又建議撤兵前向楚國提出條件,讓其為親吳人物封邑,爭取戰勝國的利益。孫武堅持軍事鬥爭中的求利原則,這從效果上保證了軍事行為的謹慎。

深諳軍事藝術:原則性與靈活性的完美統一

孫武依靠法令來約束士兵,他執法如山,從不馬虎,因而能訓練和掌握一支號令嚴明的軍隊。他在操演宮女時對吳王說,“軍旅之事,先嚴號令,次行賞罰。雖小試,不可廢也。”(第七十五回)

又立吳王的兩位寵姬為左右隊長,宮女們排成隊形後,他宣布了操演的形式和要求,然後下令開始,眾宮女聞鳴鼓之聲,掩口嬉笑,或起或坐,參差不齊,孫武起身嚴肅地告誡說:“約束不明,申令不信,將之罪也!”又將要求宣布了一遍,第二次宮女們仍舊如前,孫武見狀大怒,對執法之將說:“約束不明,申令不信,將之罪也;既已約束再三,而士不用命,士之罪也!於軍法當斬!”旋又告武使人往報吳王說:“兵已整齊,願王觀之,惟王所用。雖使赴湯蹈火,亦不敢退避矣。”古代幾乎沒有女子操戈演陣的做法,加之宮女們長期習於宮廷的浪漫生活,這次披甲操演,充作士兵,她們尚未來得及適應這種角色轉換,因而軍令得不到執行,孫武斬殺隊長,以儆眾心,促使她們在心理上盡快實現角色轉變。又向她們表明了軍法的嚴肅性,因而軍容整齊,號令嚴明。後來在伐楚時,吳軍副將伯嚭向吳王立下軍令狀,領一萬人馬與敵人交戰,結果大敗而回,孫武就主張按軍令處斬,他要維護自己軍隊中軍令的嚴肅性。

孫武在軍隊中看重軍法,同時又強調一個軍隊單位的相對獨立性。他在操演宮女時縛綁了兩個隊長準備斬首,吳王聞之,急忙派人前來求情說:“此二姬侍寡人巾櫛,甚適寡人之意,寡人非此二姬,食不甘味,請將軍赦之!”孫武回敬說:“軍中無戲言。臣已受命為將,將在軍,雖君命不得受。”堅持將二姬斬首。從整體上來說,孫武堅持一個軍隊單位的相對獨立性,不是要破壞軍法,而是要更好地維護軍法,是在特殊情況下對軍隊整體利益的保護。

孫武的軍事戰術不拘格式,極為靈活,他能隨具體情況的變化而采取不同的招數,而靈活多樣的戰術中滲透著他的一些製敵策略。第一,主動出擊的策略。在與楚兵的一次交戰後,他料定對方晚間必來掩襲大寨,遂安排伏兵以待,然後又另派人馬,繞道反劫楚兵之寨,並安排接應之兵以保證劫營成功。孫武把被動地防禦同主動地進攻結合起來,防止被敵人調動,擴大戰果。第二,攻其無備的策略。孫武被任為大將,率兵六萬,從水路伐楚,臨行前,他傳令軍士一齊登陸,將戰艦盡留於淮水之灣,伍員問他舍舟登陸之故,他告訴說:“舟行水逆而遲,使楚得徐為備,不可破矣。”

半渡而擊的策略。吳軍追楚兵至一江邊,楚兵收集船隻準備渡江,孫武積極支持本軍先鋒大將待敵人半渡而擊,認為選擇敵人半渡時出擊,已渡者得免,未渡者爭先,避免了對方困獸猶鬥的情緒,必然一舉擊垮敵人。第四,巧獲敵食、以飽對饑的策略。吳軍半渡擊敵獲勝後,楚國殘兵敗將一路逃奔,孫武故意放緩追襲,楚兵饑困不堪,又聽得追兵已遠,於是停下埋鍋造飯,飯剛熟,吳兵追到,楚國兵將來不及吃飯,棄食而走,留下現成的熟飯,被吳軍吃光。吳兵吃飽後,盡力追逐饑餓的楚兵,幾乎將其全殲。孫武這次追襲逃竄之敵時,先選擇敵人已渡江而未全渡的時機擊之,二次選擇敵人飯已熟但未食的時機擊之,均顯示了其軍事戰術的高超策略。第五,以水攻城的策略。孫武率兵攻紀南城時,他見漳江在北,水勢滔滔,城西赤湖直通紀南城下,遂令軍士挖壕築堤,截漳江水於赤湖,其水即時灌於城中,吳兵乘筏破城。

孫武在用兵上堅持軍法的嚴肅性和戰術的靈活多變性,從某種意義上說來,是在軍事上把原則性與靈活性統一了起來。

一部兵書流芳世人,全身而退隱士風範

孫武作為一名軍事家,極具辯證思維的頭腦。用兵是他得心應手的事情,但他卻一再認為:“兵,凶器,可暫用而不可久也。”

(第七十七回)對於軍事行為,他能見其利而知其害,知其害而趨其利。他深通用兵的利害,故能慎重其事,運用自如。

孫武把戰爭看做一個流動的過程,認為各種要素處在不斷的變化之中,他不拘守於特定情況下的特殊判斷,而是時時注意把握戰爭雙方在動態中的力量對比。破楚之後,他認為隨著時間的所以在戰略上慎重用兵,戰術上靈活多樣的思想依據之一。

孫武把他自發的軍事轉化思想提到了宇宙觀的高度。伐楚結束後,他堅持回山隱居,臨行前對伍員私下說:“子知天道乎?暑往則寒來,春還則秋至。王恃其強盛,四境無虞,驕樂必生。夫功成不退,將有後患。”(第七十七回)這是一種獨到的宇宙觀及相應的人生觀。孫武看到了事物轉化的必然性,並表白了自己將順應這種轉化而處世的人生態度,這位傑出的軍事理論家,帶著某種局限性而實現了對整個世界和人生的透視。

孫武對曆史的貢獻幾乎全部在軍事理論方麵,他擁有精深的理論和淵博的學識,是曆史上少有的富足者。在當時的曆史條件下,過多的內在富有使他看輕了外在的占有,出山前他不肯輕易為官,功成後他辭官不受。吳王贈給他數車金帛,他回山時沿路散給貧困的百姓。這位內在的富有者不願承受財物的累贅,他獻給世界一部兵書,並略作教習,而後辭卻贅物,又遁跡於自我逍遙的世界。
更多

編輯推薦

1春秋戰國時期社會轉型研究
2俄羅斯曆史與文化
3正說明朝十八臣
4中國式的發明家湯仲明
5西安事變實錄
6漢武大帝
7詠歎中國曆代帝王
8大唐空華記
9紅牆檔案(二)
10紅牆檔案(三)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紅牆檔案(四)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一)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與刀:日本文化諸模式

    作者:美 魯斯·本尼迪克特  

    紀實傳記 【已完結】

    作者運用文化人類學研究方法對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礎、社會製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進行分析,並剖析以上因素對日本政治、軍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麵曆史發展和現實表現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義的兩種事物...

  • 目擊天安門-(二)

    作者:韓泰倫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選擇了中國政治變遷的聚焦點--天安門這一獨特的視角,完整係統地記述了天安門曆經的滄桑巨變,挖掘出中國100多年,特別是建國50年來天安門地區發生的政治事件的內幕秘聞,是一部中國的近現代史的展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