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2.戰爭對浙江教育的破壞

抗日戰爭爆發後,浙江的教育事業受到了極大的摧殘,淪陷區的各類學校不得不進行空前的大遷移,師生員工飽嚐了顛沛流離之苦。

1937年11月,日軍在杭州灣登陸,國立浙江大學首先考慮將學校進行搬遷,當時的浙江大學校長竺可楨認為浙大不能搬到武漢、長沙或重慶等大城市,以免造成內遷大學的過度集中。如果將大學搬到較為偏遠的城鎮或農村,則可以使大學的內遷與中國內地的開發得到結合。因此,抗戰時期浙江大學的搬遷基本上是選擇內地的一些較為偏遠的地方。1937年11月中旬開始,浙江大學首先遷到杭州西南的建德縣城,辦公、教學和住宿場地分別臨時安排在建德的小學和廟宇等地點。12月下旬,浙江大學師生又幾經輾轉,曆時近一個月,於1938年1月來到江西省吉安縣,利用吉安本地的鄉村師範和吉安中學放寒假期間安排教學。2月中旬,寒假期滿,浙大師生隻得離開吉安再遷到泰和縣的上田村,利用這裏的大原書院(曾為王陽明講學之處)等址為校舍。1938年夏,由於江西戰事緊張,浙大不得不第三次遷移。這一次遷移之地是廣西的宜山,從8月中旬到10月底曆時數月,師生員工分期分批,通過不同的路徑,曆經艱辛,最後全部抵達宜山城,11月1日正式上課,校舍以當地原有的工讀學校校舍、文廟、會館等為主,同時也搭了一些臨時的草棚做教室。浙大在此期間數次遭日機空襲。1939年秋,廣西的形勢告急,浙大隻好第四次遷移,選定的遷移地為貴州的遵義和湄潭。1940年初遷校工作全麵展開,廣大師生在嚴寒時節,奔走於桂黔之間,最終得以在遵義和湄潭安頓下來。文科各係設於遵義,理科各係設於湄潭,至此浙江大學幾經輾轉,終於有了一個穩定的教學場所,從1940年到1946年,浙江大學在此辦了六年時間。

國立藝術專科學校在1937年11月也因受戰局的影響,先遷至浙東的諸暨,安頓下來不到十日,杭州淪陷,諸暨受到威脅,於是學校後退至江西的貴溪。1938年3月,國民政府出於節約經費的目的,下令杭州的國立藝術專科學校與北平藝術專科學校合並,設於湘西的沅陵,改名為國立藝術專科學校。1939年,學校遷至雲南昆明和貢縣,1940年秋,學校遷至四川璧山青木關,音樂組因教師聘請困難並入國立音樂院。1942年學校又遷至重慶沙坪壩磐溪龍脊山麓的果家園。抗戰結束後,學校與北平藝術專科學校分開,複回杭州原址。

浙江省立醫藥專科學校在戰前已稍具規模,1937年11月,浙江省政府決定各醫院和學校向浙西撤退,醫專最先決定遷往淳安,未及安置下來,因皖南的局勢變化,校當局有主張遷縉雲的,也有主張遷臨海的,最後決定遷臨海,導致了部分不同意見者離校。1938年2月,醫專遷至臨海,學校除原有的附設高級護士科外,接收省立高級助產學校,附設高級助產科。1939年8月,醫專在臨海的校舍因遭日機轟炸,學校又遷至天台,當時省政府正在籌建英士大學,遂決定將醫藥專科學校改組為英士大學醫學院。1943年4月,英士大學改為國立後,醫藥專科學校才脫離英士大學,恢複獨立,1945年8月,該校又奉令代辦國立英士大學醫學院。

除上述高等院校的內遷外,屬於教會學校的之江文理學院從1937年秋也數度遷移,先遷至建德、安徽屯溪,1938年1月又轉至上海,利用租界的中立地位,開始複課,並與滬江、聖約翰、東吳、金陵、金陵女大等校合並,1940年擴大為文、商、工3個學院,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後,學校被迫內遷,輾轉福建邵武、貴陽、重慶等地。

戰爭對於浙江中等和初步教育的影響更為巨大。杭嘉湖地區淪陷前夕,各中學即開始停課疏散。12月,有3所省立中學隨省政府向浙南遷移。私立中學內遷浙南的有安定、宗文、樹範、民生、清華、清波、鹽務、蕙蘭、之江文理學院附中、弘道女中等校。為了統一解決遷移學校的問題,1938年上半年,浙江省教育廳在麗水碧湖創辦了省立臨時聯合中學,收容省立杭州高級中學等7校學生,學校將原7校所遷出的設備、儀器、標本、圖書等集中使用。由於缺乏學習場地,省立臨時聯合中學不得不利用空廟荒祠做校舍,但容量有限,仍然難以滿足失學青年的求學願望。對於小學,浙江省教育廳先後頒布了《浙江省流動學校實施大綱》和《浙江省淪陷區各縣實施流動學校大綱》,在失學兒童較多的地方設立流動小學,對學生進行一年製或二年製的短期小學性質的教育。

戰爭對教育的破壞還表現在戰前各類學校因戰爭所受到的直接經濟損失。

戰時擔任浙江省政府主席的黃紹?回憶道:

“由淪陷區退出或臨時成立的學校,固然沒有完好的校舍,即是後方的學校,原來的校舍,也多半成為敵機轟炸的目標。如省立處州中學、衢州中學、台州中學等學校都已化為頹垣瓦礫了。即幸而保存未受損毀的,亦因空襲頻繁不易安心研讀而搬遷至隱蔽的鄉下去上課了。”

戰爭期間,日軍或將原來的學校充做兵營,或任意拆毀焚燒,到抗日戰爭勝利後,經各地方政府調查,各校均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壞。浙江省立杭州高級中學的二門鍾樓已被拆除,與附小之間的圍牆也被拆平,附小房屋隻餘空架,理化教室內部全毀,除廚房、科學館及六七進左側及日軍留下的紅洋房稍好些外,其餘房屋破爛不堪,後校園更是雜草叢生,一片荒蕪。該校僅房屋等校產的直接經濟損失即達464000元(法幣)。學校遷移出來後,新校舍仍然不停地遭到日機的轟炸,僅在1941年“四一五”空襲中,浙西第一臨時中學(校址設在於潛西天目之禪源寺)的公物損失就達418470元(法幣)。

小學的情形也一樣。在戰後杭州市的調查中,發現有19所公立小學的校舍、校具已被日軍破壞淨盡,隻剩一些瓦礫。這些學校是:小亭小學、橫河小學、英士街小學、三台山小學、六和塔小學、桂山小學、定海村小學、靈慶裏小學、閘口小學、南星橋小學、太平門小學、大關小學、兵馬司小學、林司後小學、高士坊小學、象王廟小學、楊家廟小學、長佛寺小學、草營巷小學等。另外,太廟小學、下羊市街小學、拱宸橋小學、王馬巷小學、九堡小學、米市巷小學的校舍、校具也多遭破壞。

以上這些統計雖然隻是局部的,但從中不難看出浙江教育事業所遭到的劫難。

據戰後的初步調查與統計,浙江省教育文化事業的損失為33434024000元(法幣)。
更多

編輯推薦

1中國股民、基民常備手冊
2拿起來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澤
5周秦漢唐文明簡本
6從日記到作文
7西安古鎮
8共產國際和中國革命的關係
9曆史上最具影響力的倫...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護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共收入論文41篇,分7個欄目,即考古學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遺址調查報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護修複技術、文物管理工作。

  • 中國古代皇家禮儀

    作者:孫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內容包括尊君肅臣話朝儀;演軍用兵禮儀;尊長敬老禮儀;尊崇備至的皇親國戚禮儀;任官禮儀;交聘禮儀等十個部分。

  • 中國古代喪葬習俗

    作者:周蘇平  

    科普教育 【已完結】

    該書勾勒了古代喪葬習俗的主要內容,包括繁縟的喪儀、喪服與守孝、追悼亡靈的祭祀、等級鮮明的墓葬製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內容。

  • 建國以來劉誌丹研究文集

    作者:中共陝西省委黨史研究室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收錄對劉誌丹同誌的研究文章,包括《論劉誌丹對中國革命的重大貢獻》、《劉誌丹在創建西北革命根據地的地位和作用》、《劉誌丹對西北革命根據地黨的建設的貢獻》、《共產黨人的楷模》、《劉誌丹在黃埔軍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