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3.乘車之禮

3.1 司馬遷在《報任安書》中談到他因遭受宮刑,而不能與正常人相提並論時,曾引述典故說,孔子到衛國後,有一天,衛靈公與夫人同車出遊,讓宦官雍渠參乘,孔子為次乘,招搖過市。孔子感到很恥辱,認為衛靈公根本不懂禮法、德性,不可共事,於是就離開衛國去了陳國。漢文帝時,文帝曾乘車去朝見母親,讓宦官趙談參乘,郎中官袁盎看到這種情況後,伏在車前諫阻說:“我聽說天子隻能同天下的英雄豪傑同車共乘,現在我們漢朝雖然缺乏人才,您也不能同宦官同車共乘呀!”於是漢文帝隻好笑著讓趙談下車。

司馬遷在此談到的,都是宦官與君王同車共乘不合禮法規定的例子。其實,在中國古代等級社會中,當車、轎等交通工具被作為區別尊卑貴賤等級的禮儀標誌後,不但宦官不能同天子同車共乘,即使是沒受過刑罰的人,如果不具備一定的等級身份,非在特殊情況下,也不能隨便同車共乘。更有甚者,等級身份不同的人,在不同場合所乘坐的車轎的規格、拉車的馬匹、抬轎的人數、車轎上的裝飾都各不相同,有一定的規格。這種規格就是中國古代的乘車之禮。

傳說車是黃帝所造,起初用人拉,到少昊時開始用牛駕車。大禹時有個叫奚仲的人,開始用馬駕車,禹任命他做管理車馬的車正,各類車都以繪有不同圖案的旗幟做標誌。而我們現在通過古籍與考古發掘,能看到的較為真實的車是商代的。商周的車屬於同一類型,都是雙輪、獨轅,帶有車廂。這些車有用兩匹馬駕的“駢”車,有用三匹馬駕的“驂”車,有用四匹馬駕的“駟”車。如按形製大小,又可分為“小車”與“大車”兩大類:小車用馬駕車,裝有供人乘坐的、被稱為“輿”的小車廂,這種車主要供貴族、高官出行時使用,有時也用於戰爭;大車用牛駕車,裝有大車廂,主要用來拉運物資。所以作為禮儀標誌的“車”,一般指小車。周製,天子乘大路(輅),突出部分用玉裝飾,又稱玉輅;諸侯路車,大夫軒車,士飾車,庶人木車。《周禮》又說,天子有五種車,第一是玉路,馬的樊(肚帶)和纓(項圈)都用十二就(彩色毛圈)裝飾,車上豎立著繪有日月和龍的大旗,旗的下端垂有十二束流蘇,供祭祀、納後時乘用;第二是金輅,供天子饗、射、祀禮結束,回鑾、宴飲時乘用,突出部分用黃金裝飾,馬匹與車上大旗的裝飾與玉輅基本相似;第三是象輅,供天子平常行道時乘用,用黃金、黃銅裝配,呈黃色,用象為飾;第四是革輅,供天子閱兵、巡幸時乘用,車身用皮革蒙蓋;第五是木輅,供天子田獵時乘用,車上豎有大麾,呈黑色。五種輅車都裝潢華麗,左飾青龍,右飾白虎,並畫有鳥獸圖形。其實,根據《左傳》、《禮記》、《儀禮》的記載,周代天子的車還有耕根車、安車、四望車、進賢車、明遠車、大輦車、七寶車等。天子出巡時,除所乘主車外,一般還帶著一定數量的屬車(附車)。這些屬車主要有:指南車、記裏鼓車、白鷺車、鸞旗車、辟惡車、皮軒車、羊車、耕根車、四望車、安車。行幸時,屬車按前後秩序,分陳於鹵簿(儀仗隊)中,舉行大朝會時,則分陳左右。

作為“母儀天下”的皇後的車的種類也非常繁多,用途也各不相同。大致說來有以下幾種:一是重翟車,呈青色,用黃金和銅配飾,車上有鏤錫,朱絲絡網,並配有繡紫絡帶及帷,以及錦帶、竹簾等,供皇後在舉行受冊封禮、從祀等大典時乘用;二是厭翟車,呈紅色,配有紅錦絡帶及帷,供皇後行蠶桑禮時乘用;三是翟車,呈黃色,配有紅錦絡帶及帷,供皇後歸寧(回門)時乘用;四是安車,呈紅色,上配絡錦絡帶,倒仙錦帷,供皇後臨幸時乘用;五是四望車,呈紅色,上有宜男錦帷等,供皇後拜陵、吊喪時乘用;六是金根車,呈紅色,上有朱絲絡網、倒仙錦絡帶、紅綾等,供皇後平時出行時乘用。

3.2 先秦時的軒車供卿大夫、諸侯夫人乘坐,是一種曲轅、前頂較高、兩側有障蔽的馬車,車上繪有花紋,彩飾華美。

秦始皇並吞六國後,對車製進行了改革,但其詳細情況已難確知。由兵馬俑發掘的上百乘陶製夾乘俑車和兩輛銅車馬可大致了解其概況。兩輛銅車馬的情況是:一號銅車輿廂淺,不分前後室,有傘蓋而無穹廬式車蓋,禦者憑軾(車前的橫木)而禦,是一種主車。二號銅車輿廂上有穹蓋,隻能坐禦,主室內寬闊,鋪有地毯,坐臥皆安,故名為安車。這種立乘的敞車在前,安坐的轎車在後的排列方式,與閱兵時的車隊儀仗相似。這兩輛車是皇帝的乘輿看來無疑。二號銅車輿廂四牆開有窗戶,兩側有左右開合的推窗,後部有門,下坎可當蹬車踏步,冬暖夏涼,車飾全用銀子製成,門扉內外,車窗及車蓋內麵,均以乳白色為底色,上繪紅、紫、藍、綠、黑等色花紋,車前四匹馬通體白色,馬頭上有兜囊飾物、鸞鈴、瓔珞等。皇帝出行時,前有導車開道,後有百官們乘的八十一輛屬車,其中七十九輛上蒙有虎皮,最後兩輛懸有豹尾,氣勢浩蕩。

漢初,由於秦末的暴政與戰爭的破壞,就連天子也不能乘坐一輛由四匹毛色相同的馬拉的車,但隨著經濟的發展,不單天子可以乘坐六匹馬拉的車,三公九卿及政績卓著的太守也可以乘坐由五匹馬拉的車。馬車的形製也發生了很大變化,單轅車逐漸減少,雙轅車逐漸增多,車的種類繁多,用途更加專門化。皇帝不但可乘坐用金、玉裝飾,繪有龍圖、虎紋,豎有日月升龍旗幟,鸞雀翟尾的“玉輅車”、“金根車”,而且有可以立乘的高車與可以坐乘的安車各五輛做副車。此外,還有在親耕籍田時乘坐的耕車,閱兵時乘坐的戎車,狩獵時乘坐的獵車,這些車既有用金、玉製成的繪有龍虎圖紋的裝飾,又有用鳥毛翠羽製成的傘形或方形車蓋,還有用各種彩毛呢製成的車帷。三公可以乘“軒車”,其他官員可乘車廂四麵敞露、中間豎有車蓋的“軺車”,與四周設有帷幔的“輜車”。其中三公、列侯的車可以朱班輪,加皂繒蓋,裝飾鹿、熊黑。中二千石、二千石可以朱兩?加皂蓋;千石、六百石可以朱左。太皇太後、皇太後可以乘金根車,加交絡帳裳,也可乘用紫毛呢裝飾的?車。長公主可以乘用紅毛呢裝飾的?車。公主、王妃、封君等可以乘油畫?車。皇太子、皇子可乘朱班輪、青蓋安車。皇孫可乘綠蓋安車。此後曆代因革,略有不同。如隋開皇年間,曾為隋文帝造玉輅、金輅、象輅、革輅、木輅、青蓋黃裏繡飾。唐初天子有玉、金、象、革、木五輅坐輿,傘蓋都用黃色;另有耕根車、安車、四望車和十乘屬車。皇後有車六輿,太子有車三輿,王公以下車輅,親王及武職一品,象飾輅;自餘及二品、三品用革輅;四品用木輅;五品用輅車。唐以後,騎馬、乘轎代車越來越普遍,馬車隻有祭祀、典禮時才用來顯示威嚴,成為一種近乎純禮儀性的交通工具。

3.3 乘車的等級不得僭越,這無須多說,但作為禮儀的重要組成部分,還在於也不允許降低標準。如漢景帝曾專門下詔書說:車駕衣服要與身份相稱,違反法令的,報告丞相、禦史處理。豫州牧鮑宣為人儉樸,乘坐驛車巡視屬縣隻駕一匹馬,晚上不住“公館”,隨便在就近的鄉亭住宿。因此被人上奏說違反禮製,丟了官。東漢巨鹿太守謝夷吾,到屬縣督促春耕,乘坐簡陋的柴車,隻帶了兩名隨從,也被人彈劾“儀序失中,有損國令”,受到降職處分。在朝廷看來,官吏是不需要艱苦樸素的,重要的是要保持統治者的“威儀”。

古代乘車一般是“立乘”(站在車上),乘車時的禮儀也很多,很講究站立在車廂中的儀容姿勢。孔子上了車必定端正站立,抓著挽手的帶子,在車上不回頭向車內看,說話不急促,不伸手東指西畫,可以說是標準的乘車姿勢。乘車時,如果中途遇到尊者,要以手扶軾(車廂前欄板上的橫木),躬身低頭看著馬尾,以示敬意。如孔子為了對服喪的人表示同情,見到穿喪服的人要行軾禮;為了表示對圖書典籍的尊重,見到背負圖書典籍的人也要行軾禮。《禮記·曲禮上》說:國君的車子要套上馬時,仆人必須手執馬鞭立在馬前。套好馬後,仆人要檢查車的轄(xiá)頭是否牢固,然後稟告車已備好。仆人先振衣,再從右邊上車,以手拉著登車的第二條繩索,跪著乘坐。拿起馬鞭,兩手分握馬的轡繩,趕馬前行五步而後停住。國君出來登車時,仆人要把轡繩並到一個手,用另一隻手把登車的繩索遞給國君,左右侍臣避開。車子趕到大門口,國君按住仆人的手,轉過頭命令護車的車右(負責乘車人安全的勇士,也稱“參乘”)登車。遇到門閭溝渠,車右必須下車步行或推車前行。

凡是駕車的仆人,依禮,一定要把登車的繩索遞給乘車人。如果仆人的身份低於乘車人,乘車人就接受;如果不是這樣,就不能接受。如果仆人身份低,乘車人要按一下仆人的手,然後接繩索。如果不是這樣,要從仆人手的下麵自己取過繩索。客人的馬車不可進入主人家的大門。婦女不得站立乘車。犬馬不能牽到堂上。

祥車(生時乘用,葬時用做魂車)要空著左邊的尊位。乘國君的車子不可空出左邊的尊位,必須站在左邊,始終憑軾。為婦女駕車,要伸左手執轡,右手後縮駕車。為國君駕車,則伸右手執轡,左手後縮駕車,俯身略朝向國君。國君不宜乘奇邪不正的車,不在車上大聲咳嗽,不隨便指畫。站在車上,眼睛要看車前十六步半的地方。憑軾時,目光隻看到馬尾。回頭看時,目光不超過車輪中心。進入國都,隻用鞭梢搔摩馬,慢行,不要讓馬狂奔快跑,讓塵土飛揚出車轍之外。

國君路過宗廟要下車,遇到祭牛要憑軾致敬。大夫、士經過國君門口,要下車。遇到“路馬”(為國君駕車的馬)要憑軾致敬。駕馭“路馬”時,必須穿朝服,把馬鞭放在車上,不得把登車的繩索遞給別人,站在左邊必須憑軾。牽“路馬”步行,必須走在道路正中。用腳踏“路馬”草料的人,要受到處罰。如果有人膽敢數“路馬”的馬牙齒,估算“路馬”的年齡,更要受到嚴厲的處罰。

君子乘車時,如路遇老人要憑軾行禮致敬,經過卿的朝位要下車;如果進了都城,就不能驅車奔馳;進入裏門必須扶軾致敬。魏文侯師事段幹木,經過段住的裏門,低頭扶軾,以表敬意。越王勾踐起兵伐吳報仇,路上遇到一隻突目鼓腹的青蛙,馬上憑軾而敬。左右問:“青蛙有什麽好敬的呢?”勾踐回答說:“這隻青蛙怒氣衝衝,好像是赴敵決鬥的戰士,我因此敬它。”此話傳到士兵耳中,有人就說:王對怒蛙都敬,我們如果不誓死奮力作戰,豈不是連青蛙也不如了嗎?軍中士卒因此而個個摩拳擦掌,視死如歸。勾踐“軾蛙”,鼓起了士兵的士氣,可謂效果不凡。

《禮記·曲禮上》所說的君子乘車,經過卿的朝位要下車,可以說是對乘車時一種最尊敬他人的禮儀的描述。這種禮儀曾被推而廣之為遇尊下車的禮儀。春秋時,衛靈公與夫人夜坐閑談,聽到有轔轔的車聲自遠而近,到宮門闕柱下就停了,過了闕卻又響了起來,且車聲漸漸遠去。靈公問夫人是否知道這是誰,夫人說,是蘧伯玉。靈公說,你怎麽知道這是他呢?夫人說,禮製規定,過國君的門要下車,見國君的馬要扶軾,蘧伯玉是當今的賢大夫,絕不會因為黑夜中別人看不見,就不行這個禮了。靈公派人出去打聽,果然剛才是蘧伯玉路過闕門。又如,西漢武帝時,萬石君石奮最小的兒子石慶,任內史時,有一次喝醉了酒,回家經過裏門沒有下車。萬石君聽說後,氣得連飯也不吃。石慶聽說後,又怕又羞,就脫光上衣,跪著向父親請罪,萬石君不加理睬。長子石建看到這種情形後,隻好帶著一門兄弟都脫光上衣為他求情,萬石君這才叫石慶退下。以後石慶兄弟每次回家,都在裏門外下車,快步走回家去。萬石君本人更是謹小慎微,退休以後,隻要參加朝會,每過宮門的闕柱,必定下車疾行,隻要見到皇帝的馬,也必定扶軾示敬。

3.4 唐宋以後,轎子逐漸成為宮廷、官府運用的一種交通工具,隨之而來的,就是乘轎之禮。轎子在我國的運用也比較早,隻是到宋代時,它的式樣才基本定型。《宋史·輿服誌》記載轎子的形製是:正方,裝飾有黃、黑兩種顏色,凸蓋無梁,用篾席做圍障,左右設有窗戶,前後掛有轎簾,用二根長竿做舁(抬轎的杠子),名叫竹轎子,或竹輿。至於皇室所用的大輦、鳳輦、逍遙輦、七寶輦、平輦、小輿等,大多設有黃花羅帳、坐褥、朱龍椅,其後又各加長竿兩根,四竿竿頭用金銀描有龍首,頂蓋上有角龍、結穗球等,分別用十幾人或幾十人抬扛。明朝規定:文武官所乘轎,可以由四個人抬扛,公侯伯都督以下不準乘轎。清代轎的種類繁多,朝廷規定:武官原則上隻許騎馬,不許乘轎。除皇帝、太子外,任何人不許在所乘轎上裝飾雲龍。皇帝、皇後各有專轎。皇帝的轎稱龍輦或禮輿。多用於參加朝會以及耕籍以下各種祭禮活動時乘坐。禮輿用楠木製成,高六尺三寸,共三層,最上為拱形蓋,八角裝飾有金色飛龍。輿的四柱高五尺,上麵飾有蟠龍,門端及左右扶手欄杆,都裝有鎦金雲龍圖案。轎內設金龍寶座,高一尺七寸。左右各有轎窗一個,夏天用藍色窗紗,冬天用玻璃。轎子共有二根直轅木,各長一丈七尺六寸。大小橫杆共六根,其中大橫杆二根,長九尺,小橫杆四根,長二尺二寸,肩杆八根,長五尺八寸,都用朱漆圖繪金色雲龍,杆的兩端也有金龍圖案。皇帝乘坐禮輿時,要十六人抬。遇朝會、萬壽節等重大慶典時,禮輿往往被放到太和門外,作為儀仗的一部分。除禮輿外,清代皇帝的乘輿還有大轎、步輿、折合明轎、大儀轎等。皇後所乘的轎叫鳳輦或鳳輿。用楠木製成,高七尺,有拱形轎蓋兩重,上下都裝飾有金鳳,轎頂鏤刻有雲狀的鎦金花紋。轎前開有兩個門,高二尺六寸,轎外呈黃色,轎內呈淺紅色,中間設有朱紅座椅,高一尺七寸左右,座上鋪有緞帷,均繡有彩鳳圖案。鳳輿有二根直轅,長一丈七尺六寸,大小橫杆共六根,全部塗成明黃色,其中有大橫杆二根,長八尺,杆的中部有雙鳳相對而立,小橫杆四根,長三尺,肩杠八根,長五尺一寸。皇後乘坐時,要十六人抬。皇後參加各種大典時多乘坐鳳輿。親王暖轎用金色裝飾蓋幨,配有紅色帷布,金色頂蓋,朱漆轎杆。郡王要用紅蓋幨帷、朱漆轎杆;貝勒用青幨;輔國公、鎮國公用青帷;一品京官暖轎頂用銀色,蓋幨帷都用黑色,在京可以用轎夫四人,出京八人;四品以下文職京官暖轎頂用錫,轎夫二人,出京四人。親王、郡王、貝勒、鎮國公等夫人可用朱漆轎杆。

車、轎被作為一種禮儀化的交通工具後,就成為權力和地位的化身,外出乘車轎參加典禮時,他們就成為一個人的身份和地位的重要標誌。因此,漢代“五馬”成為對太守的美稱,明清“八抬大轎”成為達官貴人的別稱。甚至直至今日,乘“紅旗”、“奔馳”、“皇冠”等不同形製的高級小轎車,也成為一個人身份和地位的重要標誌。
更多

編輯推薦

1中國股民、基民常備手冊
2拿起來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澤
5周秦漢唐文明簡本
6從日記到作文
7西安古鎮
8共產國際和中國革命的關係
9曆史上最具影響力的倫...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護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共收入論文41篇,分7個欄目,即考古學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遺址調查報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護修複技術、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戰損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結】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國古代喪葬習俗

    作者:周蘇平  

    科普教育 【已完結】

    該書勾勒了古代喪葬習俗的主要內容,包括繁縟的喪儀、喪服與守孝、追悼亡靈的祭祀、等級鮮明的墓葬製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內容。

  • 建國以來劉誌丹研究文集

    作者:中共陝西省委黨史研究室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收錄對劉誌丹同誌的研究文章,包括《論劉誌丹對中國革命的重大貢獻》、《劉誌丹在創建西北革命根據地的地位和作用》、《劉誌丹對西北革命根據地黨的建設的貢獻》、《共產黨人的楷模》、《劉誌丹在黃埔軍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