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2.服飾之禮

2.1《水滸傳》上有個小插曲:宋江破方臘,繳獲了一箱皇帝用的服裝。阮小七看到後,覺得好玩,就把皇帝用的袍、冠穿戴起來,騎著馬東走西跑地逗大家取樂。這種情景被童貫派來“助戰”的將領王稟、趙譚看到後,就說阮小七要造反。阮小七回京,論功行賞,被授任蓋天軍都統製,但因追算這筆“舊賬”,被革職為民。一次玩笑,就被革職,處理是否有些過分?不,在中國古代這其實一點也不過分。

在漫長的中國古代社會,服飾禮儀規範成了政治秩序的一種體現,它從服飾類型、顏色、式樣、花紋圖案、質料等各方麵,把不同身份的人在不同場合的地位、尊卑等級,通過對人體外表的裝飾,形象地表達了出來。哪一等人應在哪一種場合穿、戴、佩、飾什麽,都有嚴格的規定,不能隨意行事。這就是所謂“非其人不得服其服,所以順禮也。”這種服飾之禮,從夏、商開始,到西周時逐漸形成製度,至秦漢時基本趨於完善。此後曆代都有沿革和發展。

君主是等級社會中的最高權威,在服飾標誌上也自然最為顯著。早在周代時就有天子服飾的專門規定。《周禮·春官·司服》記載周天子在不同的場合有不同的服飾。具體而言,凡是祭祀昊天上帝、五方帝要服大裘戴冕冠。大裘一般用黑羊羔皮製衣,由玄色(黎明前天空的顏色,即黑色)的上衣和?色(大地的顏色,即絳色)的圍裳組成。衣上畫有日、月、星、山、龍、華、蟲六種圖案,裳上繡有宗彝、藻、火、粉米、黼(fú)、黻(bì)六種圖案,合稱十二章。這十二章有非常豐富的含義。日、月、星含有照臨光明,如三光之耀的意思;龍,能變化,富有神意,象征人君有善於變化的應機布教能力;山,有鎮重的性格,象征王者能鎮重安靜四方;華蟲,是指有花紋的羽蟲,這可表明王者有文章(文采)之德;宗彝,是指宗廟祭饗時用的虎彝和?(wěi)彝,虎有威猛之勢,蜼有睿智、孝心,以表示王者有深淺之知,威猛之德;藻,指水草,取其潔,象征王者有冰清玉潔的品格;火,取其明,火炎向上,有率土群黎向上歸命的含義;粉米,指碎米,取其潔白且能養人之意,象征君王有濟美之德;黼,繡黑白為斧形,取其能割斷之意,象征君王有決斷能力;黻,做青與黑兩弓相背的形狀,表示君臣可以相濟,戒惡揚善,同時有取臣民有背惡向善的含義。這十二章花紋,不隻有裝飾美化的作用,更含有規勸人君要具備至善至美的品德,有仰視俯察天地間萬事萬物的能力,由此可見其尊貴。冕,是一種禮冠,黑麵、紅裏,頂上有板,稱延),前低後高,開如俯視,表明王者的地位至高無上,未免有驕矜之氣,為了使地位雖彌大至高,卻不至於有驕下之氣,所以用俯視的板做頂;冕的前後兩端有用珠玉穿成的下垂的纓,稱旒(liú)。王冠前後各有十二旒(十二串玉珠),每旒用十二顆五彩玉珠貫串而成,共用玉二百八十八顆。垂旒的目的是為了蔽明,以此表示王者不視非、不視邪。冕的兩旁用?(dǎn,懸瑱的絲繩)懸掛瑱(tiān,玉片),也叫充耳,它的作用是為了塞明,表示天子有所不聞,不聽讒言,不聞不急之言。總之,冕的設計既含有顯示帝王至高至尊無比的地位的作用,又有規勸人君不尊大、不聽讒、明是非、求大德的作用。

凡祭饗先王(祭祀宗廟),要穿戴袞(gǔn)冕。袞冕由冠、衣、裳、綬帶、蔽膝、鞋子、佩飾七部分組成。冠黑麵、紅裏,形製與前述的冕完全相同,作用也基本一致。袞衣由黑色的上衣和絳色的下裳組成,衣上畫有龍、山、華蟲、火、宗彝五種圖案,裳上繡有藻、粉米、黼、黻四種花紋,共九章。它們所代表的含義與大裘上的含義完全相同。綬帶,大帶用白色生絹製成,有朱紅色的襯裏,四邊加有緣辟,用來束腰。綬是用來懸掛白色佩玉的黑色絲帶編成的飾物,係在帶後。蔽膝用熟皮製成,形製上寬一尺,下寬二尺,長三尺,係在腰間的大帶前麵,懸遮在腹下膝上,朱紅底色,上繪龍、火、山三章紋飾。鞋子是帶有實心木底的麻鞋。佩飾主要有白玉佩等。

凡祭祀先公、先聖,行大射禮時要穿戴?(bì)冕。冕的組成與袞冕基本相似,隻是其冕八旒(有八串玉珠),其衣黑色,畫有華蟲、火、宗彝三種圖案,其裳繡有藻(水草)、粉米(碎米)、黼(黑白斧形)、黻(青黑兩弓相背形)四種花紋,共七章。

凡祭祀日、月、星、辰、山、川,都要穿戴毳(cuì)冕。其形製也與袞冕基本相同,隻是其冕七旒(有七串垂掛的玉珠),其衣黑色,畫有宗彝、藻、粉米三種圖案,其裳繡有黼、黻兩種花紋,共五章。

凡祭祀社稷、戶神、門神、井神、灶神等,都要穿戴希冕。其形製與袞冕基本相同,隻是冕有六旒(六串垂掛的玉珠),衣上繡有粉米花紋、裳上繡有黼、黻花紋,共三章。

除上述大祭祀外,凡舉行其他各類小祭祀,都要穿戴玄冕。玄冕黑衣、絳裳,衣無畫繡,裳上繡有黑白兩弓相背的黻形圖案,冕有五旒(五串垂掛的玉珠),形製與袞冕相似。

凡遇講武、遣將、出征等軍事活動都要穿戴韋弁(biān)服。韋指熟皮,呈淺絳色。這種服裝由皮弁與皮衣組成。弁是周代僅次於冕的一種冠名。形製上尖而小,下廣而大,就好比人的兩手相合的形狀。弁的縫合處稱為“會”,用五彩玉綴結做飾,稱“琪”,王者十二琪。弁內的頂上用象骨做柢,支撐其不變形,上有玉簪。皮衣也由上衣下裳組成,呈淺絳色,沒有花紋圖案。

凡朔(初一)望(十五)視朝、降詔、進表、四夷朝貢、外官朝覲,都要穿戴皮弁服。皮弁服的弁用白鹿皮製成,形狀與前述皮弁完全相同,因為皮上有淺毛,所以看上去白色中略帶淺黃色。服細白布衣,下用素繒為裳,裳有群積在腰中。白玉雙佩、革帶、白襪、黑鞋。

凡田獵、凶事都要服弁服。弁服形製與前述皮弁完全一致,呈紅多黑少的顏色,戴弁時用笄(jī)貫穿在發髻中。上衣為絲質黑色玄衣,下裳是淺絳色的繒裳。無花紋圖案。

凡吊喪都要戴上尖下大的粗麻喪冠。為天子服喪,要穿戴用粗麻製成的,外露麻線斷頭,當胸(心)外綴有長六寸、寬四寸的麻布的斬衰喪服;為王後服喪,要穿戴用生麻布製成,四邊和袖口都縫齊的齊衰喪服;王為三公六卿服白色細熟麻布製成的錫衰喪服;王為諸侯服如絲的熟麻布製成的緦(sī)衰喪服;王為大夫、士服用素絲絹製成的疑衰喪服。如遇大災、大荒也要素服。

2.2 公在不同場合的穿戴,可與天子同服自袞冕以下的服裝,但絕對不是沒有分別。除所戴的冕旒玉數少於天子外,天子的袞服有升龍、降龍的圖案,而公卻隻有降龍圖案,沒有升龍圖案。

侯伯在不同場合的服飾,可與公一樣,穿戴自?冕以下的服裝,但冕旒玉數、衣裳圖案一般都少於公。

子、男在不同場合的服飾,可與侯伯一樣,穿戴自毳冕以下的服裝,隻是冕旒玉數、衣裳花紋少於侯伯。

孤在不同場合的服飾,可與子、男一樣,穿戴自希冕以下的冠服。

卿、大夫在不同場合下,其服裝可以是自玄冕以下,同孤相同的式樣。

此後曆代,既有沿襲,也有變革發展,從服飾的類型來說,增加了袍服、長衫、旗袍、馬褂等。從服飾的花紋圖案來看,不但根據“十二章”演變出了一些新的圖紋,如由“宗彝”演變出了青獸,由“華蟲”演變出了鸞鳳、禽鳥,由“藻”演變出了圓花等,而且創造出了盤龍、對雉、鬥羊、芝草、萬字、雙勝、大蟒等等複雜圖紋。從服飾的顏色來看,不但根據“五德終始說”的觀點,曆朝曆代或“尚黑”或“尚紅”,而且隨著季節更換,各朝各代還為不同品級的官員規定了不同的服飾顏色,誠可謂色彩繽紛,五彩斑斕。從服飾的質料來看,也由絹布、麻布、皮擴展為綢、紗、綾、羅、絹、布、錦、罽、皮等多種材料。

2.3 在作為禮儀標誌的服飾中,品官服飾可以說最有特色,也最為顯明。因此,我們在此對中國古代有代表性的官品服飾作一概述。

首先我們對曆代皇帝的冠服作一概述。自秦以後,曆代帝王的服飾雖有所變化,但在登基、朝會、婚禮等大型禮儀活動及祭祀天地、社稷等各種重要祭祀活動中,一般都戴冕或通天冠,服袞服或龍袍。其中袞冕服的形製與周代基本無什麽大的變化,隻是在色彩與圖案上曆代各有不同,如唐代天子踐祚、納後冊拜王公等時,都要服袞冕,其中冕十二旒,青衣?裳十二章,且十二章中以龍鳳為主,全部采用刺繡。通天冠高九寸,正豎,頂稍斜偏,乃直下,用鐵片做卷梁,冠前有展筒,加金博山,自秦至明,曆代天子都要戴這種冠,隻是唐以後其形製略有變化。龍袍是秦以後皇帝、太子專用的服飾,隻有清代後妃也穿龍袍。龍是我國古代神話傳說中的一種瞬息萬變,威力無窮,升天潛淵,吞雲吐霧,翻雲覆雨的神物。它是古人對爬行動物原始圖騰崇拜的延續和發展。古代最高統治者,為了神化自己,維護自己的統治地位,總是把自己比喻成龍的化身,宣揚自己是“真龍天子”,“代天行令”、“替天行道”。因此,皇室的建築、皇帝的用品多用龍紋來裝飾,皇帝的龍袍也就自然而然地產生了。皇帝的龍袍是明黃色,領和袖口用石青色,並用金片緣邊,上繡文龍九條,袍領的前後各有一條正龍,左、右及交襟處各有一條行龍,袖端各有正龍一條,袍上排列有十二章(花紋圖案),並用五色彩雲相間隔,下幅八寶立水,左右開裙。有紗、夾、棉、襲四類,各按季節服用。此外皇帝還可帶襆(pù)頭,穿絳紗袍。襆頭,開始是一種方形包頭幅巾,男子不分貴賤都可戴用,北朝武帝時,將原來的方形幅巾改製,裁出四根帶子,襆頭便開始演變成了一種帽子。戴襆頭時,先把巾蓋在頭上,用兩根大帶從前額束到腦後,多餘的部分任其在腦後垂飄,稱“兩腳”。再將兩根小帶由腦後束到頭頂的發髻前麵。隋唐時,開始在襆頭中加一個用桐木製作的“巾子”。巾子各式各樣,襆頭包在上麵便可包裹出各種形狀。中唐以後,皇帝帶的襆頭兩腳用銅絲或鐵絲做成骨架,外敷羅紗、塗漆,形狀或圓或方,如兩個硬翅,富有彈性,叫“硬腳襆頭”。到宋代,襆頭完全演變成了帽子,用羅紗,上塗黑漆製成,成為皇帝的常服。到明代皇帝才不服用襆頭。絳紗袍是皇帝在朝會、祭祀等大典時所穿的一種袍服。服式用深衣製,上衣下裳相連,用絳紗做成,朱色襯裏,方心曲領,內襯白紗單衣,腰係白假帶,絳紗蔽膝,配白襪黑色厚底鞋。

品官除了可以穿戴袞冕服(旒數依官品高下逐次遞減,圖紋種類也依官品高下逐漸減少)外,魏晉之後一般或帶進賢冠,或戴烏紗帽,或穿袍服,或穿長衫。進賢冠在魏晉前是文人學士所戴的帽子,前高七寸,後高三寸,長八寸,冠上橫梁為脊,以梁數的多少區別貴賤等級,黑布蒙麵。南朝時百官開始戴進賢冠,三公及封郡公、縣侯等三梁,卿大夫至千石為二梁,千石以下一梁。隋朝,自公、侯、伯、子、男,至光祿大夫、國子祭酒、州刺史等朝服,都戴進賢三梁冠或二梁冠不等。唐代文官朝參和三老五更可以帶進賢冠。三品以上三梁,五品以上二梁,九品以上及國官一梁,諸州大中正一梁。六品以下官員在私祭時也可以戴進賢冠。宋朝,進賢冠成為文武官員朝服之首,冠用漆布做成,冠上有銀地塗金的冠梁,梁數增多。進賢五梁冠,為一、二品官員侍祠朝會服飾。三梁冠,為諸司三品官、禦史台四品官、兩省五品官侍祠朝會服飾。兩梁冠,為餘者四、五品官員服飾。明朝因襲宋製,文武官員朝服,首重梁冠,一至九品以冠上梁數為差,公冠八梁為最高,九品一梁為最低,凡有大的慶典、祭祀都戴此冠。烏紗帽是由襆巾演變成的一種用烏紗製的硬翅、圓頂官帽。隋文帝曾戴烏紗帽聽朝,從此烏紗帽盛行。太子上省,百官上朝都戴烏紗帽。唐朝烏紗帽仍被用做上朝、聽訟、宴見賓客的服飾,沒有固定形式,戴者不分尊卑貴賤。到了明朝,以烏紗帽、團領衫、柬帶作為文武百官上朝處理政務的公服。從此,烏紗帽成為用藤絲或麻編成帽胎,塗上黑漆,外麵裹上黑紗,前高後低,兩旁各插一翅,通體皆圓的固定官帽。民間百姓不許再戴,烏紗帽於是又成了官職的代稱,如果保住官職,就叫“保住烏紗帽”,被革職罷官,就叫“丟了烏紗帽”等等。袍服從漢代開始就成為官員的朝服,袍服用織成的花紋“章”數區別品級,顏色隨四季變化,春服青色,夏服朱色,夏末服黃色,秋服白色,冬服黑色。後妃、命婦用深衣製作的蠶服作朝服,用不同的花紋、顏色區別等級。此後曆代雖略有變更,但大體上沿用了漢代的袍服製度。到清代又出現了繡有蟒紋的長袍,稱蟒袍。蟒袍按服色和蟒數分為四等:一等皇子蟒袍,金黃色(太子杏黃色),上繡九蟒;二等是親王以下至文武三品官蟒袍,用藍或石青色,繡九蟒,他們的福晉、夫人、公主用香色;三等是文武四、五、六品官的蟒袍,用藍色或石青色,繡八蟒;四等文武七、八、九品官的蟒袍,用藍或石青色,繡五蟒,凡遇慶典,文武百官都穿蟒服。

從隋唐起,文武官員的服飾逐漸成為製度,一般由“公服”和“常服”兩部分構成。五品以上官員每月朔望朝謁,一般都穿“公服”。“公服”的服製是:冠幘纓、簪導、絳紗單衣、白裙、襦、革帶、假帶、襪,囊、雙佩、烏皮履。宋朝因襲唐代服製,三品以上服紫,五品以上服朱,七品以上服綠,九品以上服青。明朝公服,為文武官員每日早晚朝奏事,及侍班、謝恩、見辭的服飾。外省文武官,每天公座都要服“公服”。它的形製是:盤領右衽(右開襟)袍,袖寬三尺,用紗羅絹製成。一品至四品官,緋袍;五品至七品,青袍;八品九品綠袍。花紋圖案是:一品大獨朵花,花徑五寸;二品小獨朵花,花徑三寸;三品散答花,花徑二寸,無枝葉;四、五品小雜花,花徑一寸五分;六、七品小雜花,花徑一寸;八品以下沒有花紋。“常服”指天子、百官及後妃、命婦在一般性的正式場合下所穿的服裝。唐代天子、百官的“常服”,由襆頭、圓領袍、長靴組成。天子穿赭黃或赤黃色袍,三品以上官員穿紫袍,金玉帶?有佩魚、金飾。五品以上穿緋色袍,金帶?無佩魚。明代天子常服為烏紗折角向上巾,黃袍、盤領窄袖,前後及兩肩各織金盤龍一條,玉帶、皮靴。文武官常服是圓領衫、烏紗帽、束帶,用不同的束帶區別不同的官員品級。後妃常服,代有不同。宋代後妃常服,大袖、生色領、長裙、霞帔、玉墜子。明朝皇後常服是龍鳳珠翠冠,真紅大袖衣霞帔,紅羅長裙。

2.4 清代服製是中國曆史上最龐雜的。皇帝的朝服冬有兩種,夏有一種,都是明黃色,祭天時為藍色,朝日為紅色,夕月為月白色。有龍紋和十二章紋飾。常服冠有紅絨結頂,不加梁。袍用圓領大襟箭袖四麵開襟的長袍。褂用圓領對襟平袖左右開襟身長到股的長褂,穿在袍的外麵,多用石青色,花紋沒有特別的規定。文武百官的袍服上有用金線、彩絲繡在前胸及後背的“補子”或“背胸”。文官繡鳥,武官繡獸。一品,文鶴,武麒麟;二品,文錦雞,武獅;三品,文孔雀,武豹;四品,文雁,武虎;五品,文白鷳,武熊;六品,文鷺鷥,武彪;七品,文?武彪;八品,文鵪鶉,武犀牛;九品,文練雀,武海馬。都禦史、按察使等繡獬豸。此外項珠和翎枝,也是區分官吏品級的一種特殊的裝飾物。頂珠又叫“頂子”,用寶石為主要原料,顏色有紅、藍、白、金等。朝冠頂子,文武一品用紅寶石,二品用珊瑚;文三品用珊瑚,武三品用藍寶石;四品用青金石,五品用水晶石,六品用硨磲,七品用素金,八品用陰文鏤花金頂,九品用陽文鏤花金頂,未入流的,同文九品。進士、狀元用金三枝九葉頂,舉人用金雀頂,生員用銀雀頂。翎枝也叫“翎子”,在頂珠之下,裝有二寸長短用白玉、翡翠做成的翎管,管內插翎羽。翎又分花翎、藍翎兩種,花翎用孔雀毛製成,又按翎毛尾梢的一圈鮮豔的斑紋的形狀分為單眼、雙眼、三眼三種。按清朝的禮儀,用冠上所插翎枝的多少辨別等級官品。三眼孔雀翎最貴,隻有宗室貝子可戴;鎮國公、輔國公、碩額戴二眼孔雀翎;內大臣、一等、二等、三等侍衛和前鋒、護軍參領、諸王府長史等戴一眼孔雀翎。藍翎用鶡羽製成,王府、貝勒府的二等、三等護衛可以戴藍翎。

古代服飾禮儀的嚴格,不僅在於等級地位不同的人,在不同場合的服飾各不相同,不得逾越,還在於,在正式場合,不同品級的人都必須衣冠整齊,否則就是不懂禮儀。漢武帝劉徹是一位雄才大略的君主,對臣下素來不講禮貌,他甚至當著陪侍的大將軍衛青的麵蹲廁所;丞相公孫弘進內廷朝見時,他也常常不戴冠。惟有見汲黯,從來不敢不戴冠。有一次,汲黯有事進見,武帝望到汲黯走近,自己又一時找不到冠,連忙避入帳中,命別人接待,根本沒問所奏何事,就立即批準,請他趕快離去。汲黯為人剛強正直,直言敢諫,無所屈撓,武帝稱之為“社稷臣”,所以能受到這樣的禮敬。東漢時,河間王劉政為人傲慢凶狠,不守法度。漢順帝為了引導他成為賢王,特別選了剛直幹練的沈景去做河間國的輔相。沈景到任,先去王宮謁見河間王。劉政穿著便服,在殿上箕踞而坐,沈景看到他後,隻裝沒看到。讚禮官喊拜見王時,沈景站著不動,故意問道:“王在哪裏?”侍衛的武士指著劉政說:“那不是王嗎?”沈景說:“王不穿王服,和常人有什麽兩樣?我受任輔相來拜見王,難道是來拜見無禮的人嗎?”劉政聽了自覺慚愧,趕快去換上了王冠王服,沈景這才依禮下拜。劉政經過這次教訓,在沈景的循循善誘下,從此折節改過,成了一位賢王。

2.5 中國古代,除了冠、服外,佩飾也是區別官階等級的重要禮儀標誌。

佩飾主要有“印綬”、“革帶”、“魚袋”三大種類。

綬,本是先秦時期,貴族、官員所佩玉飾的彩色絲帶。秦漢以後,綬就主要用來係官員們的官印了。官印裝在腰間的?囊裏,印綬垂在外邊,依官階的大小,綬的顏色和織法都各不相同,因而標識作用最為鮮明,與印一樣可以作為權力的象征,因而印綬並稱。漢代規定,天子黃赤綬;諸侯王赤綬;公、侯、將軍紫綬;二千石以上青綬;六百石以上黑綬;二百石以上黃綬;百石青紺綬。因而漢代常以“金紫”,即金印紫綬,“銀青”,即銀印青綬,作為高級官員的代稱。此後曆代,代有變革,但其本質並無變化。

官服外麵的腰帶是唐宋以來官員表示身份等級的飾物。民間稱為玉帶。唐宋的腰帶一般用皮革、絲織品製成,即所謂“腰帶以革為質,外裹青綾,上綴犀玉、花青、金銀不等”。故又稱革帶,革帶上綴的用金、玉、犀牛角、銀、鐵等材料製成的飾片稱為“帶?”,官階不同?的質料、數目就不相同。唐代太宗時規定:“以紫為三品之服,金玉帶?十三;緋為四品之服,金帶?十一……淺綠為七品之服,皆銀帶?九;深青為八品之服,淺青為九品之服,皆石(黃銅)帶?八。”

符是古代發兵、調兵的憑證,最初的符為虎形,稱虎符,合符才可調兵。故一名官員經常隨身佩帶虎符,作為權力的象征。唐高祖李淵為避其祖父李虎的名諱,從武德元年(618)開始,借李、鯉同音之便,改用鯉魚形的魚符代替虎符。並把魚符用做合符、出入宮廷的憑證。又沿用古代佩印習慣,規定五品以上官必須隨身佩帶魚符。為了便於裝魚符,又相應地頒發了魚袋,並規定:“三品以上飾以金,五品以上飾以銀。”到了宋代,這種風氣仍然沿襲,但魚袋中已無魚符了。《演繁露》卷六說:“本朝所給魚袋,特存遺製,以為品服之別耳。其飾魚者,因以為文;而革韋之中,不複有契,但以木楦充滿其中,人亦不複明其何用何象也。”雖然如此,有無魚符,魚袋仍是官員身份的一種標誌。此外,古代官員手中的笏板、頭上的傘、騎馬的鞍、佩帶的劍,也都有等級差別的規定。
更多

編輯推薦

1中國股民、基民常備手冊
2拿起來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澤
5周秦漢唐文明簡本
6從日記到作文
7西安古鎮
8共產國際和中國革命的關係
9曆史上最具影響力的倫...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護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共收入論文41篇,分7個欄目,即考古學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遺址調查報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護修複技術、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戰損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結】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國古代喪葬習俗

    作者:周蘇平  

    科普教育 【已完結】

    該書勾勒了古代喪葬習俗的主要內容,包括繁縟的喪儀、喪服與守孝、追悼亡靈的祭祀、等級鮮明的墓葬製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內容。

  • 建國以來劉誌丹研究文集

    作者:中共陝西省委黨史研究室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收錄對劉誌丹同誌的研究文章,包括《論劉誌丹對中國革命的重大貢獻》、《劉誌丹在創建西北革命根據地的地位和作用》、《劉誌丹對西北革命根據地黨的建設的貢獻》、《共產黨人的楷模》、《劉誌丹在黃埔軍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