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3.規範官禮

3.1“明明王軌,製為九秩。君執常道,臣有定職。各有攸司,非用不慝。”中國曆代的統治者都非常注重“明貴賤,辨等列”,為此不但君臣之間各有定禮,用鼎、列爵各有不同;任官、上任各有禮儀,甚至官員之間見麵也各遵不同的禮儀。在此略作概述。

曆代統治者在官禮方麵最重視的莫過於君臣之禮。賈誼明確地說,君臣上下等級的形成,“非天之所為”,“乃是人之所設也”,以此而“令君君臣臣上下有差”。為臣者要有人臣之禮。這些禮儀在《禮記·曲禮》與武則天撰寫的《臣軌》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

首先,為人臣者如奉君命出使,要急君之事,立即上路,不得在家留宿。國君派人來向人臣宣命,人臣要出門迎拜,表示屈辱君命,誠惶誠恐之意。使者返回時,又必拜送至門外。如果要派人到國君那裏去,必須穿戴朝服,表示恭敬嚴肅;使者返回時,要走下堂來聽取君命。後來這些禮儀就演化成了一套跪拜接旨的程序。

其次,《禮記·曲禮》還稱:“為人臣之禮,不顯諫,三諫而不聽,則逃之。”也就是說做人臣的不能明言其君惡而有損國君的形象。諫分五種:諷諫、順諫、直諫、爭諫、贛諫,以諷諫為上,贛諫為下。也就是說,人臣對國君盡量要和風細雨好言相勸,避免爭執和哭諫,特別要避免用那種生以身諫,死以屍諫的極端方法,因此如三諫不從,就應離去。離去時,在越過國境後,要設壇位,麵朝故國而哭。因為臣之無君,好比人無天,背離父母之邦,桑梓之地,要向國而哭,以喪禮自處,冠帶衣裳要純素,撤去彩色的錦緞做的邊緣。講話不能說自己無罪,以避免張揚君主邪惡的嫌疑。三個月之內不得接近婦人。不得攜帶祭器越出國境,因為祭器是用君祿所造,而且無德而出,再濫用其器,有辱尊親;同時,留下祭器也表示希望能夠回來,將來再用。離開國家的大夫還要等待君命三年。三年內,如國君給他送去一個玉環,他就能回國;如給他送去玦,即有一個缺口的環,就得離境遠去。

再次,為臣之禮,還有如“君有疾飲藥,臣先嚐之”等規定,不是三世行醫,是不能請來給君主看病的。君主的飲食,臣也要先嚐,以防有毒。除了這些細枝末節外,《孝經》所說的“事君則忠”的“忠”,是人臣之禮的基本內容。這就要“善則稱君,過則稱己”。

一代女皇武則天,在《禮記》的基礎上,采擇漢代劉向“人臣之行,有六正六邪”的學說,將為人臣子的人劃分為六類正臣,六類邪臣,體現了一個封建君主對臣下的期望。現將所謂六正臣、六邪臣的行為歸納如下:

首先,所謂的六正臣是:

第一,當事變還處在萌芽狀態,醞釀之中時,就能獨具慧眼,看出存亡得失的要害,采取措施將事變平息在未然之前,使君主能超然立於不敗之地,社稷綿延久長,天下人都稱讚人主之孝。這樣第一等的正臣,是“聖臣”。

第二,能胸懷一片忠純之心,進善言,講道理,勸勉君主行禮儀,為君主策劃長治久安之策,促成美政,匡救錯誤,有了政績,歸功於君主,不敢誇耀自己的功勞。這樣的正臣是“大臣”。

第三,不論職務地位高低,都要早起晚睡,兢兢業業,進舉賢良,不懈不怠。並能用堯舜禹湯等明君的事跡,激勵君主,使國家安定,人民受益。這樣第三等的正臣,是“忠臣”。

第四,看出事情成敗的端倪,盡早設法預防和補救,挽狂瀾於既倒。堵塞離間挑撥,杜絕為患根源,轉禍為福,使君主終能高枕無憂。這樣第四等的正臣,是“智臣”。

第五,昏君亂國之時,絕不諂諛屈從,要敢冒犯龍顏,麵陳君主過失,縱有殺身之禍,也在所不辭。能夠以一己之身換來國家的安定,九死不回。這樣第五等的正臣,是“直臣”。

第六,奉公守法,忠於職守。不爭官祿,謙讓賞賜,饋贈賂遺的禮物,一概拒受。衣服整齊,飲食節儉。這樣第六等的正臣,是“貞臣”。

其次,所謂的六“邪臣”是:

第一,屍位素餐,貪圖爵祿,蠅營狗苟,心於家私,不辦公事。雖有智能,不願出力,君主苦於沒有善論良策,也不肯盡己所能提出建議。而隻醉心於飽食終日,隨波逐流,左右觀望,希旨取容。這第一類的邪臣,是徒有其名備員而已的“具臣”。

第二,隻知隨聲附和君主的言行,私下投其所好,想方設法使君主耳目歡娛,並同君主一起尋歡作樂,不顧後患。這第二類的邪臣,是奉迎拍馬阿諛奉承的“諛臣”。

第三,為人心術不正卻外貌恭謹,巧言令色又嫉賢害能。對自己想薦用的人,就隻說優點不說缺點,對自己想黜退的人,就隻說缺點不說優點,結果使君主用人不當,賞罰不明,號令不行。這第三類的邪臣,是內慢外恭居心叵測的“奸臣”。

第四,善於文過飾非,詭辭強辯,既離間了骨肉親情,又擾亂了朝綱。這第四類邪臣,是翻手為雲,覆手為雨的“讒臣”。

第五,擅權專政,把持國事。結黨營私,聚斂財富,矯挾主命,作威作福。這第五類邪臣,是竊國的“賊臣”。

第六,引誘君主幹邪僻之事,使君主陷於不義。勾結朋黨,包圍君主,使之渾渾噩噩,迷惘昏聵。自己當麵說人話,背後說鬼話,顛倒黑白,混淆是非,助紂為虐,終使君主惡名遠揚。這第六類邪臣,是“亡國之臣”。

從上述內容不難看出,武則天之所以要把大臣劃分為六邪六正,是想說明,君臣之間能否以禮相待,事關國家的興衰存亡和君臣自身的榮辱禍福,所以要嚴格禮儀規範,盡力協調君臣之間的關係,隻有這樣才能維護和鞏固皇家的統治。

3.2 為了使作為皇帝統治工具的官吏們對皇帝感恩戴德,中國古代的最高統治者還製定了一套任官儀式。如《周禮》記載,先秦時用九命之法任用官吏,西漢時天子通過“讚禮授印”的儀式任命官吏。《漢舊儀》:“(天子)拜禦史大夫為丞相,左右前後將軍讚,五官中郎將授印綬;拜左右前後將軍為禦史大夫,中二千石讚,左右中郎將授印綬;拜中二千石,中郎將讚,禦史中丞授印綬。”東漢的拜官儀式,大致與西漢相同,《後漢書·禮儀誌》:“拜諸侯王、公之儀,百官會位定,謁者引光祿勳前,謁者引當拜者前,當坐伏殿下,光祿勳前一拜,舉手曰:‘製詔其以某為某。’讀策書畢,謁者稱臣某再拜。尚書郎以璽印綬付侍禦史。侍禦史前,東麵立,授璽印綬。王公再拜頓首三。讚謁者曰:‘某王臣某新封,某公某初除,謝。’中謁者報謹謝。讚者立曰:‘皇帝為公興。’重坐,受策者拜謝,起就位。供賜禮畢,罷。”拜是天子任命官員的一種方式,凡是皇帝首次任命某人為某官,或某人被免官後再任命為某官都叫做拜。從上述記載可知,西漢皇帝任命禦史大夫為丞相時,要讓前後左右將軍擔任讚禮人,負責主持儀式,五官中郎將要代表皇帝把象征著權力與威儀的丞相印和綬授給被任命人;皇帝任命原來擔任左右或前後將軍的人做禦史大夫時,中二千石的官員擔任讚禮人,負責主持儀式,左中郎將或右中郎將代表皇帝把禦史大夫的官印和綬帶授給被任命人;如皇帝任命某人為中二千石的某官職,由中郎將擔任讚禮人,主持儀式,禦史中丞代表皇帝把中郎將的官印和綬帶授給被任命人。東漢皇帝任命官吏的禮儀與西漢大致相同,其中具有典型性的是任命王、公的禮儀。按《後漢書·禮儀誌》的記載,皇帝任命諸侯王與公時,百官屆時都要參加典禮,待參加典禮的官員各就各位後,負責導引的謁者要把負責代皇帝宣讀任命詔書的光祿勳和被任命者分別引導到各自的位置,被任命者要在殿下指定的位置俯身坐下。待一切參與典禮的職事人員都準備停當,皇帝也升坐禦座後,光祿勳要向前走一步向皇帝行一拜禮,然後舉起一隻手,宣讀詔書說,某年某月某日某時,皇帝下詔書任命某人為某官。皇帝說,我奉天承運,沿襲過去明君的成法,任命你做某官,輔佐我治理天下。希望你能忠於職守,盡心竭力,幫助我宣明教化,協調好各種關係,處理好各種政務,成為國家的棟梁,切不可玩忽職守,逆天行事……待光祿勳宣讀完詔書後,謁者高喊臣某行兩拜禮,被任命者行兩拜禮,謝主隆恩。然後由尚書郎把象征權力和威儀的大印、綬帶授給侍禦史,侍禦史上前走到被任命者麵前,麵向東站立,把印綬授給被任命人。被任命的王公行拜禮、頓首禮謝恩。負責主持儀式的謁者高喊:某王臣某新被封王,某公某人新被封公,謝恩。被任命者謝主隆恩後,中謁者傳報說被封者謝主隆恩。負責主持儀式的謁者站著高喊:皇帝起立對謝恩者還禮。皇帝站起來表示對王公的謝恩承情,然後再坐下。皇帝坐下後,受任命者再次向皇帝行拜禮,感謝皇帝對自己的禮遇,然後站起來,回到為他準備好的座位上。然後供奉皇帝賜封給的禮物,禮儀結束,參加典禮者各按次序退出。此後曆代雖各有沿革增損,但主要內容並無太大的變化。

3.3 與此相對應,曆代還形成了一套官員上任禮儀。盡管各代不盡相同,但主要內容也不外乎以下四項。

第一,謝恩。三、四品以上的高級官員多數是由皇帝親自任命的,因此他們上任前要向皇帝謝恩。以此來向皇帝表示感謝、忠孝之情,並聽取有關指示。同時還要向推薦、保舉自己的官員直接或間接的表示謝意。明清時,為了使官員隻孝忠、感恩於皇上,朝廷對薦舉人一般都要保密,因此這一禮儀就逐漸減省、消亡了。與此相對應,一些中下級官員在赴任前也要到任命自己的官衙感謝皇恩浩蕩,並聽取有關指示。

第二,接受同僚慶賀。升官、發財一直是中國人生命曆程中的兩大喜事,而官場中的關係網又是升官、發財的基礎與階梯,因此無論高中低官員升遷,按慣例同僚都要為他餞行以示慶賀,以便將來互相提攜。

第三,赴任機構迎接,屬員。中國傳統禮儀,凡新官上任,所屬機構都要舉行盛大的迎接儀式,為新官“接風洗塵”,而屬員都要參見新官,以示服從、合作。如宋代宰相上任,出文德殿便門至西廊,堂後官、兩省雜事就要立即迎接並參見,到中書省便門時,兩省官員就要按班站立迎接。待宰相升都堂後,官員們就要與送宰相上任的官員行對揖禮,而宰相也要走下都堂的台階與送行官員對拜行禮,然後分東西入座,坐定後才開始辦公。清代的都督、巡撫等封疆大吏上任,地方屬官都要在官衙所在地的城郊迎接,然後護送,簇擁新官上任,舉行歡迎、慶賀儀式。入署後,各位官員都要輪流參見,聽取新任長官的指示。

第四,增加特權與榮耀。凡由皇帝親自任命的高級官員成為大臣,一旦要到新機構上任,就會享受到與其政治地位相適應的各種特權,如增加俸祿、蔭子孫、朝廷賞賜各種禮品等等;與此同時,各種能使其身份、門第得到榮耀的禮儀也不斷舉行,如給其祖宗、妻子封賞,皇帝賜字賜匾,擴建宗廟祠堂等。與此相適應,中低級官員上任也要受到一些特殊的恩賞。因此,傳統的中國人都認為做官可以光宗耀祖,光崇門楣。

3.4 與此同時,為了使官員之間的禮儀關係規範化,曆代都對不同類別的官員在不同地方的見麵儀式有所規定。一般來說,越往古代,禮儀越是簡單,等到明清時,禮儀已經較為煩瑣,這同時也表明,明清時已經把曆代禮儀的基本內容概括無餘,因此在此以明清為例,對中國古代官員的見麵禮分類作一概述。

第一,文職屬官見長官禮。曆代級別不同的屬官見長官雖各有各具特色的禮儀,但其內容是大致相同的,這些內容主要有:

(1)如屬官初次參見長官,應事先遞呈文件,注明姓名、官銜、履曆,請求接見。待約好時間後,在規定的時間要穿戴公服,在官府大門外下轎,等候長官召見。

(2)參見者如果是司道、知府等中高級官員,長官在其行揖禮後,一般要請他坐下。通常是長官正坐,屬官麵向西坐,並接受送來的茶。知府以下官員參見長官,長官多數情況下不迎送,參見者作揖行禮,長官也不答揖。至於佐雜官進見,還要向長官行一跪三叩禮,不揖坐。

(3)如果是知府、直隸州知州參見司道一類長官,長官應迎送於屏門外,會見時,屬官麵向西坐,長官麵向東北坐。州縣佐輔官員參見司道長官,長官不迎送。佐雜官吏參見州、縣長,應行一跪三叩禮。總之,屬官與長官官品懸殊越大,他所行的禮就越恭謹。如果參見者與接見者官品接近,長官回敬的禮也就比較周全。

第二,王公途中相遇禮。曆代規定雖有一定出入,但一般來說,凡是親王出行,郡王要讓道,並請儀仗、衛隊引退、回避,讓出正道,自己在道旁行走,而鎮國公以下的高級王公應勒馬鞠躬,站立在道旁,等候親王通過。自額附、一品以下的官員都要下馬,等候親王通過。郡王出行,下級王公、官員相遇也應如此。清政府還規定:凡貝勒出行,貝子、鎮國公、固倫額附、和碩公主額附讓道旁行,輔國公、鎮國將軍、公侯、伯、內大臣、都統、尚書勒馬站立在道旁等候通過,佐領以下的官吏都下馬。以此類推,鎮國公、輔國公等王公出行,有關禮儀也依次降格。

第三,京官相見禮,即在京官員見麵時行的禮儀。一般而言,同級官員在路途中相遇,行問安禮就可以了,如果遇到尊長,則需按“文職屬官見長官禮”,“王公途中相遇禮”而動。在京同級官員互相拜訪時,賓客來到大門前,主人應在大門內迎接,行視揖禮,讓賓客進入大門。庭內如有台階,讓客人先登,並按賓西主東循序而上。到大廳時,讓客人先進大門,麵向北行拜禮。然後,主人請來賓麵向西坐到正位上,賓客應謙讓推辭,主人反複懇請,賓客才入座。主人麵向東側身而坐。待賓客入座後,上茶,來賓行揖禮,主人答揖,雙方飲茶。告辭時,相互行揖禮。賓客走下台階,主人送至大門,再次行揖禮。賓客請主人回房,主人堅決推辭,等來賓上轎或上馬後,主人才回房。如果來客官品、輩分較主人低,則所行禮儀要依次遞減。

第四,地方文武官員相見禮。地方官員在行走途中相遇,如官爵相當,行普通禮,如官爵不同,地位較低者應讓道旁行,或下馬行禮。同級官員互相拜訪,賓客到達官署,應派員吏通報,從中門進入,到外堂房簷下下轎、下馬,主人在房簷前迎接,行揖禮,請客人進房。進入廳堂後,主客雙方要行互拜禮。然後像京官相見時一樣正坐、就位、進茶、告辭。地方下級文官見長官,按文職屬官見長官禮儀行禮。地方武職官員見長官,視具體情況互有差異。清代規定,提督見總督,入中門,到儀門前下馬,登上大堂行三揖禮。總督正坐,提督側坐,迎送不出堂簷。如提督享有世襲職務,進入廳堂後,總督麵向西坐,提督麵向東坐,告辭時,總督要送到堂簷下,並等提督上馬後才能回到大堂。總兵見總督,要在儀門外下馬,坐則侍坐,總督迎送都到台階為止。其他各級武官相見時的禮儀,按品位高低依次遞減。滿漢軍官相見,將軍、副都統與總督、巡撫按平級行禮,司道以下見將軍如見總督一樣行禮,見副都統如同見總兵一樣行禮。

3.5 此外大臣拜見皇帝時要舉行一定的禮儀,皇帝下詔書時臣下也要舉行一定的禮儀。因朝見禮儀在朝儀中已詳述,在此就略而不述。而隻對拜詔,拜折的禮儀作一概述。

“詔”,指皇帝下達的命令與法令。《史記·秦始皇本紀》:“命為製,令為詔。”皇帝發布命令時,不但要在朝堂舉行頒布詔書的頒詔儀式,而且各地官員在詔書到達時都要舉行一定的拜詔儀式。一般來說曆代的拜詔儀式雖然並不完全相同,但大體上還是一致的。這些儀式大致是:

凡是皇帝的詔書到達的這一天,各地方長官都要早早起床,命令差役們灑掃門庭,準備旗幟、音樂、彩車(或轎)、香案等。然後率領幕僚、屬官、從吏等人員到數裏以外去迎接下詔書的使者。當使者到達時,接詔官員都要跪拜行禮。如清朝乾隆皇帝在位時就規定:詔書到來時,各官府要準備好龍亭、旗幟、儀仗到郊外接詔。屆時,朝廷的使者下馬,把詔書放置到龍亭內。然後使者麵向南,地方官麵向北行禮。此後以鼓樂開道,朝廷使者在前騎馬而行,地方長官及其屬下隨行。到達公署後,所有的官員按等級排隊站立,把放有詔書的龍亭抬到庭院中,朝廷使者麵向東站立,地方長官麵向北站立對龍亭行禮。行完禮後,使者取出詔書交給展讀官。所有的官吏都在各自的位置上跪下,聽展讀官宣讀詔書。展讀官大聲宣讀完詔書後,把詔書送還給使者。使者把詔書重新放在龍亭內,接著所有的官員都跪著對詔書行叩頭禮。然後地方長官命令書吏把詔書的內容抄寫到黃紙上,頒發給下屬的各府、州、縣、衛官府。詔書所經過的地方,凡是五裏以內的府、州、縣、衛的官吏,都要出城門迎接、送走詔書。

3.6 除此之外,在一些朝代,有些不在京師的高級軍政官員,還可以通過特使直接向皇帝上奏折。奏折經皇帝親自批複後,一般還要直接發還或由皇帝下詔給上奏折者。這些人因本人不能親自上殿向皇帝上奏折,但他們的奏折又是直接給皇帝的,所以對奏折十分看重,因此對發給皇帝的奏折,或經皇帝批複過發還的奏折都向對待詔書一樣,要行拜奏折禮儀。如清朝從康熙皇帝時開始,就給總督、巡撫等高級地方官僚發有專門的折匣,凡遇有重要情況,就可由官僚本人書寫奏折,裝入折匣中,派專人快馬送往京師,直達皇宮,由皇帝親自開匣,閱看奏折,批答指示,然後將奏折、諭旨放入匣中,封緘嚴密,發還督撫。地方官在發送奏折前,一定要先拜折,也就是對著折匣行禮,以示敬重。屆時,官衙或帥府內要敲三梆,寫折官員走出大堂,屬官、屬吏站班,步兵排隊,轅門外鳴放禮炮三聲,鼓樓上奏樂,大堂各處焚香,把折匣供奉在幾案之上,地方官向折匣行三跪九叩大禮。行完禮後,把折匣捧下,放入密折。密封好後交給專使,專使把折匣高舉在頭頂上,快步跑出大堂,轅門外鳴炮相送。皇帝批複後的奏折或諭旨,由專使帶回時,上奏官員像拜詔書一樣,要行同樣的禮儀迎拜。

由上述記載不難看出,在中國傳統社會中,“君”是最“尊貴”的。他不但可以隨意任命、處罰、賞賜各級官員,而且還要通過一定的等級規範使官員們高低尊卑貴賤各有等差,使他們像進入大殿的台階一樣,一層層、一階階地忠實而嚴密地拱衛著自己的“至尊”地位。為了維護這種“至尊”地位,曆朝曆代的人君們不但設立了嚴密的君臣禮儀規範,使“尊君”、“隆主”成為治國的頭等大事,而且還對官員之間的交際往來設立了一定的禮儀規範,使尊尊、卑卑各有等差,不得逾越。這樣一來,就使得官員們在住宅、服飾、車馬、儀仗甚至應對方麵都有一定的規範所循。官員們要想獲得尊崇榮華,就需要竭盡才智,極力巴結上官,就必須要對皇帝盡忠盡孝。因此官員們不但在覲見皇帝時要行三跪九叩的大禮,而且在皇帝的“詔書”到達時也要行三跪九叩的大禮,以示對皇帝的命令不折不扣地忠實執行。這樣一來,又使曆代的皇帝們深深地感受到了“禮”對維護自己的統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把“隆禮尊君”視為治國平天下的頭等大事來看待,因而使中國傳統社會的禮儀層層相因,代代相傳,統治者常常以中華禮儀大邦之君而自居,以此號令天下,誇耀於世界。直到一八四〇年帝國主義的大炮打開中國的國門時,中國的統治者們還茫然不知,如此“天朝上國”為何竟然受辱於區區“蠻夷小邦”。直到割地賠款之時,還打腫臉充胖子地說是什麽“賞賜”給“蠻夷小邦”禮物,以此來從禮儀上維護其“至尊無上”的天之驕子的地位。禮儀對於中國社會,對於中國的政治秩序與人倫關係的維係與桎梏實在是值得我們深思的!如何在當代將禮儀文化與中國的精神文明建設結合起來,使其化腐朽為神奇,也值得我們不斷探討,不斷努力深化。
更多

編輯推薦

1中國股民、基民常備手冊
2拿起來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澤
5周秦漢唐文明簡本
6從日記到作文
7西安古鎮
8共產國際和中國革命的關係
9曆史上最具影響力的倫...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護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共收入論文41篇,分7個欄目,即考古學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遺址調查報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護修複技術、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戰損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結】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國古代喪葬習俗

    作者:周蘇平  

    科普教育 【已完結】

    該書勾勒了古代喪葬習俗的主要內容,包括繁縟的喪儀、喪服與守孝、追悼亡靈的祭祀、等級鮮明的墓葬製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內容。

  • 建國以來劉誌丹研究文集

    作者:中共陝西省委黨史研究室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收錄對劉誌丹同誌的研究文章,包括《論劉誌丹對中國革命的重大貢獻》、《劉誌丹在創建西北革命根據地的地位和作用》、《劉誌丹對西北革命根據地黨的建設的貢獻》、《共產黨人的楷模》、《劉誌丹在黃埔軍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