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2.設官定階禮儀

2.1 在中國古代社會,天子、皇帝之類的最高統治者的權力是無限的,但精力是有限的,因此他們從中央到地方都要任命一大批官吏幫他們分職處理國家大事。夏、商時代有所謂百官;周代中央政府有官吏侍屬二萬四千餘人;秦始皇統一六國後,更從中央到地方任命了眾多的官吏。隨著中央集權的不斷強化,官吏隊伍不斷擴大。據《漢書·百官公卿表上》,西漢王朝“吏員自佐史至丞相,十二萬二百八十五人”,超過了西漢人口59594978人的百分之零點二,這還不包括鄉大夫、裏宰、亭長、鄉三老、嗇夫等一類肩負著某種政治責任的地方基層政權的行政人員。東漢官吏有十五萬人,隋代二十萬人,唐代三十七萬人,宋代五十七萬人。產生這種趨勢,不僅是人口增多、政權擴大的需要,更重要的是等級特權的誘惑,隻要做官就可享受諸多特殊待遇,獲得種種好處。因此,官吏繁冗,品多名濫,成為秦漢以來官製發展的一種基本趨勢。

為有效地管理眾多的官吏,中國古代的最高統治者們在統治階層內部,也建立起了森嚴的等級製度。不同等級的官吏不但權限、俸祿不同,而且宅第、乘車、用物、服飾都各有不同。這不但便於使“臣有定職”,更主要的是為了以上馭下的方便,培養官吏盲目服從的心理,從而保證專製主義權力機構的穩固性。

據《周禮》記載,周代的官吏以“命”劃分等級,九命最高,一命最低。上公九命為伯,其國家、宮室、車旗、衣服、禮儀皆以九為節。侯伯七命,其國家、宮室、車旗、衣服、禮儀皆以七為節。子男五命,其國家、宮室、車旗、衣服、禮儀皆以五為節。王之三公八命,其卿六命,其大夫四命,及其出封,皆加一等,其國家、宮室、車旗、衣服、禮儀亦如之。凡諸侯之嫡子,誓於天子,攝其君,則下其君之禮一等;未經任命的,就較子、男低一級而在朝會時執皮幣和束帛。公的孤卿受四命之儀,手執皮幣、束帛,禮儀比照小國的君主。公的卿受三命之儀,大夫受再命之儀,士受一命之儀。他們的宮室、車旗、衣服、禮儀也都根據他們的命儀之數來確定。侯伯的卿、大夫、士也這樣辦。子、男的卿受再命之儀,大夫受一命之儀,他的士受不命之儀,他們的宮室、車旗、衣服、禮儀也都根據命儀的等級來確定。

秦漢以“石”作為等級、俸祿的劃分,以“官”定職守,使秩階製度開始完善。

北魏時又將起源於曹魏時期的“九品中正”選官製度引入官階製,將官員的尊卑也分作九個等級,稱九品,並先將每品分為正與從,即正一品、從一品到正九品、從九品,第四品以下的正與從又各分上下階,即自正四品上階、正四品下階、從四品上階、從四品下階一直到從九品上階、從九品下階。這樣,就由最初的九個等級發展為三十個等級,其隻分品分階,一般合稱“品級”。這種等級區分在唐、宋時期又被沿用,隻是武職從正三品起就分上下階,形成為文職分三十等“品階”、武職分三十二等“品級”的製度。隋與明、清,則隻保留九品之中分正從的辦法,不再分上下階,而且文職武職一致,成為整齊劃一的由正一品到從九品的十八個等級。以清代為例,內閣大學士為正一品,六部尚書為從一品,總督為從一品,巡撫為正二品,布政使為從二品,知府為從四品,直隸州知州為正五品,散州知州為從五品,知縣為正七品,縣丞為正八品,主簿為正九品,典史為從九品。隻有九品之內的職務才叫“官”,當時稱為“流內”。九品之外即沒有品級的叫“流外”,或叫“未入流”,就不是“官”,而是“吏”了。

2.2“階”是與品有關或者說是由品所派生的另一套等級,始於唐代。而這又可溯源到漢代,當時朝廷就時常對一些有功之臣或元老重臣在本身的官職之外加賜一些稱號,並無實職或實責,但享有某些特權,成為榮譽性的虛銜,如文官加某某大夫,武官稱某將軍之類。隋代就明確加以區別,稱實際的官職為“職事官”,用以固定其職守;稱各種無實職的官銜為“散官”,用以定其班位。唐代對各種散官稱號進行整理和補充,專門用來明確一個官員的身份級別,使人一見到或一聽到這一稱號就能明白該官員的品級。如唐代文官有九品三十級,正一品授太師、太傅、太保、太尉、司徒、司空,而事實上經常空缺不授人,實際上隻有二十九個文官的“階官”品級。其按從一品到從九品下階的排列次序如下:開府儀同三司、特進、光祿大夫、金紫光祿大夫、銀青光祿大夫、正議大夫、通議大夫、太中大夫、中大夫、中散大夫、朝議大夫、朝請大夫、朝散大夫、朝議郎、承議郎、奉議郎、通直郎、朝請郎、宣德郎、朝散郎、宣議郎、給事郎、征事郎、承奉郎、承務郎、儒林郎、登仕郎、文林郎、將仕郎。宋、元、明、清各代,都繼承了階官的製度,隻是階官的名稱與設置的多少有所不同而已。宋代把階官統稱為“寄祿官”,表示僅用來區別其等級,以便明其俸祿,比較鮮明地體現了階官製度的真正內涵。而且各代在表明一個人的官銜身份時,常常在一開始就先列其作為“某某大夫”、“某某郎”之類的階官,使人一望便知其地位之高下,知道他是幾品官。

明清時期的階官與品級完全對應,官居幾品即授幾品階官,如果品低的官職加授較高的品級,就授予較高的階官。如知縣,按例為正七品,若被加五品銜,就授正五品的奉政大夫的階官,可以服用五品官才能服用的服飾。有時完全無實職的人也可以得到階官的稱號,可以服用其服飾,享其虛榮。

品秩階位作為等級製度在封建官製中的直接表現,既是等級的標記,又是特權的象征,一方麵起著威懾和炫耀的作用,另一方麵也通過煩瑣而又森嚴的規定來劃分階層與階級,正如《左傳·莊公十八年》:“名位不同,禮亦異數”。隨著政治權位的高下之差,禮這種封建政治製度,也表現出了森嚴的等級性。誠如《荀子·禮論》所說,人生而有欲,導致世上有爭有亂,於是先王“惡其亂也,故製禮儀以分之”。禮作為一種政治秩序,明確標誌著等級的隔絕。這就是《禮經·禮運》所謂“國有禮,宮有禦,事有職,禮有序。”從所謂“禮以節民心”,“禮者因人之情而為之節文”,人們也可以聯想到倨傲以臨下,謙卑以奉上的心理積痼與這種等級製政治秩序的內在關係。
更多

編輯推薦

1中國股民、基民常備手冊
2拿起來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澤
5周秦漢唐文明簡本
6從日記到作文
7西安古鎮
8共產國際和中國革命的關係
9曆史上最具影響力的倫...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護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共收入論文41篇,分7個欄目,即考古學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遺址調查報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護修複技術、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戰損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結】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國古代喪葬習俗

    作者:周蘇平  

    科普教育 【已完結】

    該書勾勒了古代喪葬習俗的主要內容,包括繁縟的喪儀、喪服與守孝、追悼亡靈的祭祀、等級鮮明的墓葬製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內容。

  • 建國以來劉誌丹研究文集

    作者:中共陝西省委黨史研究室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收錄對劉誌丹同誌的研究文章,包括《論劉誌丹對中國革命的重大貢獻》、《劉誌丹在創建西北革命根據地的地位和作用》、《劉誌丹對西北革命根據地黨的建設的貢獻》、《共產黨人的楷模》、《劉誌丹在黃埔軍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