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1.名正言順說正名

“語言是心靈的經驗的符號”,是民族文化最主要的表現形式。當嬰兒發出第一聲“媽媽”的呼喊時,就已經在無意識中涉及了語言與文化關係中的一個很重要的問題:親屬稱謂與家族製度的關係。在中國延續了幾千年的傳統社會中,從“鬱鬱乎文哉”的周代,到清代,甚至近代,這種稱謂關係,在維護以家族製度為基礎的宗法製度中都起了非常重要的紐帶作用。社會以家族為本位,國君就是家長、族長的放大。因此,當子路問至聖先師孔老夫子:如果讓他去治理國家,那麽他首先要抓什麽大事時,老夫子毫不猶豫地回答說:“必也正名乎……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在這裏,孔老夫子明確地指出:要想治理好國家,一定要先“正名”。而“正名”的關鍵是要明辨上下,定名分,使“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名實相稱。讓“親親、尊尊、長長”上下等級森嚴。在此基礎上,他又發揮形成了一整套的有關要平天下,必先治國;要治國,必先齊家;要齊家,必先修身的修、齊、治、平理論。這樣一來,對一人而言,最重要的莫過於修禮、習禮、行禮了,而要做到這些,首先就要在咿呀學語時能正確地喊出對不同人的稱謂。對一家而言,不論是婚喪嫁娶、財產分配等大事,還是柴米油鹽等小事,都必須由家長一人最後說了算。對一國而言,則是一人得道,雞犬升天;一人犯罪,禍及九族。一榮俱榮,一損俱損。因此,中國人無論辦什麽大事小情,都要講究“名正言順”。隻要名正言順即使違反製度也可以理解。反之亦然。

1.1 中國古代的統治者對“正名”更是倍加重視,把它看做是“明貴賤”、“定等級”的根本目的。《左傳·昭公七年》說:“天有十日,人有十等。下所以事上,上所以共神也。故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士臣皂(zào),皂臣輿,輿臣隸,隸臣僚,僚臣仆,仆臣台。”這裏所說的“臣”,指統屬、役使。這表明,在中國古代社會,人格等次的高下,決定於政治權力的級差。即所謂“禮尊貴貴,不得相逾,所以為禮也”。為此,《禮記·曲禮下》對不同等級的人的名分稱謂做了細致、嚴格的劃分。它規定:君臨天下的人,稱“天子”。天子在諸侯來朝時,要給他們分派職司,授予政務,並派專人掌管委任事務,而他要自稱“予一人”。天子在履行天子的職務,祭祖時要稱“孝王某”;祭郊、社等外神時,稱“嗣王某”;巡視諸侯,向鬼神致祭時,稱“天王某之字”。天子去世,稱“天王崩”。招魂時,稱“天子複矣”。為天子發喪,稱“天王登假”(登仙)。靈位祔入宗廟時,要書寫樹立“某帝”的牌位。天子未除去喪服時,自稱“予小子”,生時稱其名曰“小子王某”,如果他此時死去,也稱呼其名。

天子立官先始於後妃、夫人、世婦、嬪、妻、妾。天子設立官位先設六天官,稱太宰、太宗、太史、太祝、太士、太卜,掌管六種典禮製度。天子的五官,稱司徒、司馬、司空、司士、司寇,他們各自掌管統領屬下的官員。天子設六個府,稱司土、司木、司水、司草、司器、司貨,掌管各自的職責。天子的六工為土工、金工、石工、木工、獸工、草工,掌管六種器物的製作。

每年年終五官進呈一年的功績,稱“享”,五官之首稱“伯”,是主管一個方麵的官員。他輔佐天子,稱“天子之吏”。與天子同姓的人任此職,天子稱其為“伯父”;與天子異姓的人任此職,天子稱其為“伯舅”。他們對其他諸侯則自稱“天子之老”。對國外稱“公”,對國內稱“君”。九州諸侯之首,進入天子的畿內稱“某州之牧”。與天子同姓的,天子稱其“叔父”,異姓的天子稱其“叔舅”。他們對國外可稱“侯”,對國內可稱“君”。東夷、北狄、西戎、南蠻等地的諸侯,即使有功,土地廣大,爵位也隻能是子爵,稱“子”。他們在國內可自稱“不穀”,在國外可自稱為“王老”。其他眾多的小諸侯,進入天子畿內,可以稱“某國之人”。在國外可稱“子”,自稱為“孤”。

天子接見諸侯時,如果背靠屏風麵南而立,諸侯麵北拜見天子,稱“覲”。如果天子麵南,站在屏風和門之間,諸公麵向東,諸侯麵向西,稱“朝”。諸侯與諸侯在約定的日期相互見麵,稱“遇”。諸侯約定在兩國之間的空隙地方見麵,稱“會”。諸侯派大夫訪問對方,稱“聘”。諸侯間口頭訂立條約,稱“誓”。諸侯書麵訂立條約,並舉行殺牛歃血儀式,稱“盟”。諸侯見天子,自稱“臣某侯某”,與百姓說話,自稱“寡人”。如果在服喪期間,對賓客自稱“嫡子孤”。主持祭祀時,在宗廟內自稱“孝子某國侯某”。郊、社之祭,自稱“曾孫某國侯某”。諸侯死,稱“薨”。招魂時,要說:“某甫複矣”。葬禮結束後,即位的諸侯朝見天子,稱“類見”。向天子為亡父請求諡號稱“類”。諸侯派使者聘於諸侯,使者自稱“寡君之老”。

天子的儀容要顯得莊嚴肅穆。諸侯的儀容要和藹大方。大夫的儀容應該整齊不亂。士要顯得從容舒展。庶人見到君要快步回避。

天子的配偶稱“後”,諸侯的稱“夫人”,大夫的稱“孺人”,士的稱“婦人”,庶人的稱“妻”。公、侯有夫人、世婦、妻、妾。公、侯的夫人對天子自稱“老婦”,對別國諸侯自稱“寡小君”,對本國國君自稱“小童”。世婦以下,統統自稱“婢子”。子女在父母麵前要自稱名。

諸侯國的大夫進入天子畿內,稱為“某國之士”,自稱為“陪臣某”。其他諸侯國的人稱他為“子”,本國人稱他為“寡君之老”。出使的人自稱名。

天子逃亡國外,史書不用“出”字。諸侯生前史書不直稱其名。君子不原諒作惡的天子和諸侯。諸侯失掉封地或殘害同姓,史書直稱其名。

作為人臣之禮,不可當眾明確指責國君。如數次勸諫國君,國君仍不聽從,人臣可離開國君而去。子女侍奉雙親,多次勸諫,雙親仍不聽從,要跟在他們身後大聲哭泣。

拿一個人比擬另一個人,兩人的德行、身份要相當。問天子的年齡,要說:“聽說開始穿多長的衣服。”問國君的年齡,如果國君年長,就回答說:“能主持宗廟社稷的事情了。”年幼,就回答說:“還不能主持宗廟社稷的事情。”有人問大夫的兒子年齡時,如果年長,就回答說:“能駕馭馬車了。”如果年幼,就回答說:“還不能馭車。”有人問士的兒子年齡時,如年長,應回答說:“能主持賓客告請之事了。”如年幼,則回答說:“還不能主持賓客告請之事。”問庶人的兒子年齡時,如年長,應回答說:“能背柴了。”年幼,則回答說:“還不能背柴。”問國君的財富,應先回答國土的麵積,再列舉山澤的出產。問大夫的財富,應回答有封邑,有人民供給衣食,祭器、祭服不用借。問士的財富,應回答車數。問庶人的財富,應回答牲畜的數目。

天子祭天地,祭四方,祭山川,祭五祀(春祀戶、夏祀灶、六月祀中雷、秋祀門、冬祭井)。每年祭一遍。諸侯祭所居之方,祭境內的山川,祭五祀。每年祭一遍。大夫祭五祀。每年祭一遍。士祭自己的祖先。凡是祭祀,已廢止的,不得再舉行;已舉行的,不得廢止。不應祭祀而祭祀的,叫“淫祀”(多餘的祭祀)。淫祀,神不降福。天子祭祀用毛色純而不雜的祭牛。諸侯用經過特別喂養三個月的牛。大夫用普通的牛。士隻用羊、豬。庶出的子孫不主持祭祀,祭祀必須告訴嫡長子。

凡宗廟祭祀,依禮,牛稱“一元大武”,豬稱“剛鬣”,小豬稱“腯肥”,羊稱“矛毛”,雞稱“翰音”,犬稱“羹獻”,雉稱“疏趾”,兔稱“明視”,幹肉稱“尹祭”,幹魚稱“商祭”,鮮魚稱“脡祭”,水稱“清滌”,酒稱“清酌”,黍稱“薌合”,粱稱“薌萁”,稷稱“明粢”,稻稱“嘉疏”,韭稱“豐本”,鹽稱“鹹鹺”,玉稱“嘉玉”,幣稱“量幣”。

天子死稱“崩”,諸侯死稱“薨”;大夫死稱“卒”;士死稱“不祿”;庶人死稱“死”。死人停放在床稱“屍”,已在棺內稱“柩”。飛鳥死稱“降”,四足之獸死稱“漬”。死於寇難稱“兵”。

祭祀去世的祖父,稱“皇祖考”;祖母,稱“皇祖妣”;父,稱“皇考”;母,稱“皇妣”;丈夫,稱“皇辟”。父生時,稱“父”,母,稱“母”,妻,稱“妻”;父死後,稱“考”,母,稱“妣”,妻,稱“嬪”。長壽而死的,稱“卒”;短命夭折的,稱“不祿”。

國君有命,大夫和士要馬上研討。其事在各職守司所存之處,則研討各職守司所存之事。在貨幣器物藏貯之處,則研討貨幣器物藏貯之事。在君臣議事之處,則研討政事的施為。在朝廷上議事,不得提及犬馬。散朝時回頭看,如沒有意外的事,必有不正當的想法。所以,“輟朝而顧”,君子視之為粗鄙無禮。朝廷上處處講禮,問話要合乎禮,答話也要合乎禮。

送女兒到天子處,稱“備百姓”;到國君處,稱“備酒漿”;到大夫處,稱“備掃灑”。

1.2 秦始皇六合天下,一統全國後,自以為“德兼三皇,功包五帝”,采上古“三皇五帝”的名號,自稱“皇帝”。從此中國古代曆代最高統治者均稱皇帝。秦漢定製,皇帝“自稱曰‘朕’,臣民稱之曰‘陛下’。其言曰‘製詔’,史官記事曰‘上’。車馬衣物器械百物曰‘乘輿’,所在曰‘行在所’,所進曰‘禦’。其命令一曰‘策書’,二日‘製書’,三曰‘詔書’,四曰‘戒書’”。“天下之事無大小,皆決於上。”其實中國古代對最高統治者的稱謂還不止於此。還有“皇上”、“聖上”、“太上”、“至尊”、“主上”、“聖主”、“君父”、“縣官”、“官家”、“大家”、“天家”、“天辟”、“天皇”等等一係列稱謂,這些稱謂的得名雖各有不同,但目的卻是殊途同歸,即“隆君”,給皇帝的統治權威想方設法地罩上一把把精心編織的“君權神授”、“君權神聖不可侵犯”的金傘,使皇帝在萬民心目中成為獨一無二的合法的權威。由此又推而廣之,臣下對皇帝祝福時,要高呼“萬歲,萬歲,萬萬歲”,祝皇帝萬世長存,有時有人也就因此而稱皇帝為“萬歲”或“萬歲爺”。臣下把皇帝的知識素養,稱做“聖學”,如《碑傳集》卷一一《熊賜履·事狀》:“蓋公自初應詔上書,即力言聖學為第一要務,其後屢以為言。”臣下又把皇帝所施的恩惠敬稱為“聖恩”,如據《雍正朝漢文朱批奏折匯編》記載,雍正三年河南巡撫田文鏡所上的奏章就有“仰見我皇上心周倍屋,念切民生,聖恩浩蕩,誠千古史冊所未有”這樣的語句。更有甚者,一些封建王朝還把皇帝告誡臣僚或關於國家重要事務所降諭旨,甚至皇帝平時所發諭旨尊稱為“聖訓”,以後又輯成《三朝聖訓》,供臣下學習遵行。

在中國古代,由於皇位是世襲的,於是以皇帝為本位推而及其親屬,也都有尊稱。皇帝的祖母被稱為“太皇太後”,《漢書·外戚傳》:“漢興,因秦之稱,祖母稱太皇太後。”或簡稱“太皇”,《史記·申公傳》:“太皇竇太後好老子言,不說儒術。”皇帝父被尊稱為“太上皇”。如秦始皇稱帝後,曾追尊其父莊襄王為太上皇。漢高祖劉邦得天下後,曾五次回家朝見其父太公,有謀士進諫太公說這樣做有損劉邦做皇帝的威儀,太公請求計謀,謀士教太公在劉邦下次朝見他時,手拿掃帚站在門口迎接,劉邦見狀大驚失色,太公扶起劉邦,告訴他皇帝要以國體為重等,劉邦於是尊稱其父為“太上皇”。按顏師古的解釋,“太上,極尊之稱也;皇,君也。天子之父,故號曰皇,不預治國故不言帝色。”此後曆代皇帝傳位於太子,也自稱太上皇。皇帝之母被尊稱為“皇太後”或“國母”。《漢書·外戚傳序》:“漢興,因秦之稱號,帝母稱皇太後。”《南史·孝武王皇後傳》:“廢帝即位,尊曰皇太後,宮曰永訓。”此後曆代都基本上因習不改。皇帝的正妻被尊稱為“皇後”、“女君”、“女主”、“中宮”、“椒房”或“後”。“皇後”原指西周時的君主。《尚書·顧命》:“皇後憑玉幾。”蔡傳:“皇,大也;後,君也。言大君成王力疾親憑玉幾。”秦以後則成為皇帝正妻的尊稱,簡稱為後。《史記·文帝本紀》說:“元年(前179)三月,有司請立皇後。薄太後曰:‘諸侯皆同姓,立太子母為皇後’。”而皇帝的妾又有貴妃、淑妃、貴嬪、德妃、賢妃、麗妃、惠妃、華妃、昭儀、婕妤,娥、容華、美人、貴人、才人、淑媛等等稱號,而這些稱號又往往就是她們本人的名分、爵位的代名詞。皇帝的兒子,如被指定為皇位的合法繼承人,則被尊稱為“皇太子”、“東宮”等。其他諸子則被統稱為“皇子”、“阿哥”、“殿下”等。皇帝的女兒一般要被尊稱為“公主”等。除此而外,所有與皇帝有姻親、血緣關係的人物,都會得到類似於王、公、“國舅”、“長公主”、“大長公主”、“駙馬”、“國婿”等等一類尊稱。而由皇帝任命的各級各類官吏們,也都有“塚宰”、“宰輔”、“百揆”、“閣老”、“使相”、“中堂”、“府主”、“總戎”、“鎮台”、“協台”、“明府”、“明廷”、“父母官”、“老父”等等尊稱。這些尊稱所要遵循的原則,就是要在全社會形成一種“貴有常尊,賤有等威”的等級次序。

對此,賈誼在那篇被毛澤東稱之為“西漢一代最好的政論”的《治安策》中,曾作了形象的描述:“人主之尊譬如堂,群臣如陛,眾庶如地。故陛九級上,廉遠地,則堂高;陛無級,廉近地,則堂卑。高者難攀,卑者易陵,理勢然也。故古者聖王製為等列,內有公、卿、大夫、士,外有公、侯、伯、子、男,然後有官師小吏,延及庶人,等級分明,而天子加焉,故其尊不可及也。”

在此,賈誼認為,君臣上下等級之形成,“此非天之所為,人之所設也。”以此而“令君君臣臣上下有差”。帝王之尊猶如殿堂,君臣好比台階,而一般庶民百姓就好比地。台階層次越多,就距離地麵越遠,殿堂於是越顯得高偉。反之如若沒有台階,殿堂就會靠近地麵,則其勢必低卑。而“高者難攀,卑者易陵,理勢然也”,於是帝王“製為等列”,以“尊不可及”。這與蔡邕在《獨斷》中對“陛下”的解釋如出一轍。蔡邕解釋說:“陛下者,陛,階也,所由升堂也。天子必有近臣,執兵陳於陛側,以戒不虞。謂之陛下者,群臣與天子言,不敢指斥天子,故呼在陛下者而告之,因卑達尊之意也。”

1.3 董仲舒則更通過用音訓解釋禮製專名,去迎合封建統治的需要。如他在《春秋繁露·深察名號》篇中提出,深察名號的根本在“君”、“王”二字。如“王”,他說:“王者皇也,王者方也,王者匡也,王者黃也,王者往也。是故王意不普大而皇,則道不能正直而方;道不能正直而方,則德不能匡運周遍;德不能匡運周遍,則美不能黃;美不能黃,則四方不能往;四方不能往,則不全於王。”在此基礎上,他解釋“君”時又說:“君者權也,君者溫也,君者群也。是故君意不比於元,則動而失本;動而失本,則所為不立;所為不立,則不效於原;不效於原,則自委舍;自委舍,則化不行。用權於變,則失中適之宜;失中適之宜,則道不平,德不溫;道不平,德不溫,則眾不親安;眾不親安,則離散不群;離散不群,則不全於君。”在此,董仲舒不但把辨明名號,看做統治者建立統治的基礎,治國安邦的根本,而且通過隨心所欲地解釋“君”、“王”二字,把封建統治權進行了神化,把“君權”、“王權”看做是“天命”的體現。“君”、“王”是代天行令,這兩者的“名號”如能正,那麽人就可上承“天命”,下繼“地運”,安定團結。反之,則會逆天命,犯天意,國家分崩離析,人民災難深重。這樣,不但為封建君權唱了讚歌,更把“正名節”的作用提得至高無上了。
更多

編輯推薦

1中國股民、基民常備手冊
2拿起來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澤
5周秦漢唐文明簡本
6從日記到作文
7西安古鎮
8共產國際和中國革命的關係
9曆史上最具影響力的倫...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護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共收入論文41篇,分7個欄目,即考古學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遺址調查報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護修複技術、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戰損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結】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國古代喪葬習俗

    作者:周蘇平  

    科普教育 【已完結】

    該書勾勒了古代喪葬習俗的主要內容,包括繁縟的喪儀、喪服與守孝、追悼亡靈的祭祀、等級鮮明的墓葬製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內容。

  • 建國以來劉誌丹研究文集

    作者:中共陝西省委黨史研究室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收錄對劉誌丹同誌的研究文章,包括《論劉誌丹對中國革命的重大貢獻》、《劉誌丹在創建西北革命根據地的地位和作用》、《劉誌丹對西北革命根據地黨的建設的貢獻》、《共產黨人的楷模》、《劉誌丹在黃埔軍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