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十二、震南驅倭俞大猷

個人檔案

姓名:俞大猷

字:誌輔

號:虛江

生卒:1504―1580

享年:77歲

諡號:武襄

著作:《正氣堂集》、《劍經》

名言:倚劍東冥勢獨雄,扶桑今在指揮中。俞大猷像

俞大猷,明朝抗倭名將。少年時即好讀書,32歲參加武舉會試,一舉奪魁。曆任都指揮僉事、參將、總兵等職。嘉靖年間,倭寇犯境,明廷派俞大猷與劉顯、戚繼光一起奔赴東南沿海抗倭。憑借一腔報國熱血,俞大猷身先士卒,奮勇殺敵,一舉掃平了沿海倭寇,名震東南。然而他壯誌未酬,便為小人所讒,晚年抑鬱而終。

將門虎子中武舉平叛利刃初顯鋒

明弘治十七年(1504),俞大猷出生在福建晉江,父親為朝廷的百戶長。

少年的俞大猷特別喜好讀書,對兵書尤為感興趣。他先從名士王宣、林福學習《易經》,又得到名士蔡清的真傳。後聽說趙本學將《易經》推廣演繹到兵法上的阻抗、襲擊、對陣交鋒等戰術,他又接受了趙的傳授。不久,俞大猷聽說名士李良欽劍術高超,又趕去拜師,練就了一身高強的武功。

俞大猷父親所得餉銀,僅夠養家口。俞大猷屢屢拜師學藝,花費不菲,家中經常陷入“舉家食粥酒常賒”的境地,但他的淩雲壯誌沒有因為貧窮而有絲毫動搖。父親對這個兒子也是萬分疼愛,他鼓勵兒子刻苦學習,將來為國效力。俞大猷躊躇滿誌地期待那一天早些到來。然而好景不長,父親因病去世。家中缺少了經濟來源,俞大猷不得不放棄諸生的身份,繼承世職百戶,挑起了生活的重擔。

嘉靖十四年(1535),俞大猷在武舉會試中一舉奪魁,被授為千戶,派往金門守禦。當地軍民常為瑣事互相訴訟,很難治理。俞大猷到任後,用禮讓來引導雙方,訴訟糾紛很快減少,最後完全平息了。那裏的海寇十分猖獗,屢侵內地,禍亂頻繁發生。俞大猷即向監司上書,提出了平滅海寇的方案。誰料監司看完上書,大怒道:“區區豎子,也敢上書,視我軍中無人乎?”俞大猷被施以杖責,並被削奪了職務。不久,尚書毛伯溫出征安南,俞大猷再次上書,陳述用兵方略,並請求從軍出征。毛伯溫對他的才能非常欣賞,但由於後來此次出征未能成行,俞大猷仍未被任用。

嘉靖二十一年(1542),俺答大舉入侵山西。明世宗朱厚?頒布詔書,在全國範圍遍征武藝高強的勇士入伍,以解山西之圍。俞大猷毛遂自薦,禦史將他的名字上報兵部。當時,毛伯溫任兵部尚書,他便將俞大猷送到宣大總督翟鵬任所。

翟鵬以為俞大猷不過是一介武夫,空有一身蠻力而已。礙於毛伯溫的麵子,他才親自接見。初見麵時,翟鵬隨口問了俞大猷幾個兵法上的問題,意思是讓他知難而退,自己也好在毛伯溫那裏有個交代。但他沒想到,俞大猷竟然對答如流。翟鵬很是吃了一驚,遂加深了問題的難度,卻還是考不住他。為了再試一試他,翟鵬又讓俞大猷評析眼前的兵事。俞大猷不假思索,將用兵之策分析得絲絲入扣。

翟鵬再也坐不住了。他站起身,走下堂來,對俞大猷深施一躬,說道:“老夫眼拙,實不應將誌輔視作一恃勇武夫,惶恐惶恐!誌輔之才,實為老夫欽佩。但此次聖上征兵,所需乃善鬥之勇夫,若以誌輔之才,實為大材小用。依老夫之見,誌輔當以將帥為誌,非兵卒之屈就者也。”俞大猷不解,道:“男兒以身報國,乃天經地義之事,何分大小?”翟鵬笑道:“此言差矣。大材不應小用,否則為明珠暗投,於國無益也。誌輔暫且稍假時日,等有重任,老夫定當力保。”聽完這番話,俞大猷雖滿心不願,但也隻能告辭返回金門。

不久,毛伯溫委任他為汀章守備。來到任所,俞大猷築起了一個“讀易軒”。與入學的生員一起建立文會,每日教習武士擊劍。他率領部隊接連擊敗海寇康老,俘虜斬殺敵寇300多人,隨後因功被提為代理都指揮僉事,分領廣東都司事務。

其時,廣東新興、恩平等少數民族聚居地的譚元清等多次起義造反,總督歐陽必進委派俞大猷前去處理。俞大猷先命令當地的百姓自衛防守,然後親自帶人走遍少數民族聚居的峒寨,告之以厲害,並授之以武藝。造反者紛紛臣服。反叛的瑤民中有叫蘇青蛇的,力大過人,曾空手打死過猛虎。俞大猷用計將他騙出而後斬首,叛方於是更加驚恐。俞大猷又來到寨主何老貓的住地,命令他歸還所侵占的百姓田地。之後,又招降了叛方的幾個首領。從此,兩地方安寧下來。

平亂後,歐陽必進對俞大猷道:“此處亂民,不遵王法,不通教化,非殺之殆盡,方能永除後患。”俞大猷道:“大人差矣。黎民雖孤懸海外,但亦為人子,我等征討殺戮豈是上天造人之意?應為其建城造市,用我漢法漸漸教化,則日後必不反矣。”歐陽必進道:“此計倒不失為上策,然誰願以身入險,規勸蠻族?”俞大猷上前請纓道:“卑職願為大人解此煩憂。”歐陽必進大喜,當即準允。

幾天後,為避免黎族百姓生疑,俞大猷連衛士都沒帶,單槍匹馬地進入黎族居住區。經過一番努力,俞大猷與黎民簽訂了盟約,使得這一帶安定下來。

幾番沉浮輕生死屢敗倭寇衛海疆

早在公元14世紀中期時,日本處於混戰時代。內戰中,許多潰兵敗將流亡海上,他們與商船相勾結,乘元末戰亂之際頻頻騷擾中國沿海。後來,明初東南沿海割據勢力的一些敗亡分子也多亡命海上,竄據島嶼。他們與倭寇勾結,擾掠濱海州縣。到了16世紀,倭寇的擾掠有增無減,且不斷向內地深入,給人民帶來極大痛苦,也給明王朝的統治帶來嚴重的威脅。明朝政府決心組織軍民,抗擊倭寇。

嘉靖三十一年(1552),倭寇進犯浙東,一路燒殺搶掠,連破寧波、紹興的防衛設施,轉而又進攻鬆陽。不久,浙東的大半地區淪陷。

危急時刻,朝廷委派俞大猷為寧(波)台(州)參將,前往浙江抗倭。俞大猷到任後,先了解了當地的情況,繼而派人偵察,發現倭寇作戰流動性大,沒有固定據點,主要是依靠戰艦掩護,登陸劫掠一番後旋即乘艦離開,因而明軍無法集中力量進行打擊。加之浙東一帶水路繁多,地形十分複雜,很難實施大兵團圍剿。因此,俞大猷決定一改過去尾隨敵艦追擊之法,而在水道上攔截敵艦,堵住敵寇的歸路,將其趕下海去,然後在沿岸重兵布防,圍而殲之。

有人擔心,若斷倭寇的退路,就會逼其深入陸地,為患更為嚴重。俞大猷卻認為,倭寇來犯雖然猖獗,但畢竟做賊心虛,不敢深入內地作戰。他們倚仗的是戰艦,如果與艦隊失去了聯係,就等於失去了根據地,變成了喪家之犬,明軍定可圍而殲之。所以,明軍首先要打掉敵人的艦隻,倭寇見斷了退路,必會死命來救,就正好入了明軍的包圍。兵法上稱:攻其必救,如何不勝。

於是,俞大猷調集福建水師布於沿海,自己親率精銳部隊,分成幾股襲擊敵艦,使敵艦處於危險的境地。岸上的敵寇見狀萬分驚慌,果然全力回救戰艦,想與海上的艦隊會合。俞大猷急令所有軍隊立即出擊。明軍從陸海兩麵夾擊,形成了包圍之勢,一舉殲滅了倭寇。俞大猷首戰告捷,倭寇從此不敢輕易上岸搶掠了。

但一次打擊是不足以讓倭寇死心的。不久,倭寇又卷土重來,且規模更大,約有兩萬餘人。他們屯聚鬆江柘林,與明軍形成了對壘之勢。柘林臨山傍水,地勢十分險要,海上戰艦可以自由出入,進可攻,退可守,是易守難攻之地,倭寇可謂占有了地利。接到急報後,朝廷派張經為右都禦史兼兵部右侍郎,主持抗倭事宜,並任命俞大猷為蘇鬆副總兵,協助張經指揮。

俞大猷率部火速趕到柘林。他拜見張經後,察看了地形,經過一番周密的思考,提出此次戰役主張:“而今之勢,敵強我弱,且其占據地利,若施以強攻,即便取勝,亦僅將敵驅走。當下之計,應先取守勢,占其入海要道,斷其退路。如此,既可牽製敵軍,令其不敢輕易深入腹地,又可贏得調兵之時日,待援兵來到,再全線出擊,一舉作氣,將其圍而殲之!”張經同意了他的主張,命俞大猷、鄒繼芳、湯克寬兵分三路,屯守金山衛、閔港、乍浦三處,按兵不動,並火速調永順、保靖軍隊增援此地,聯合進剿敵寇。援軍趕到後,明軍合圍敵人於江涇。由於俞大猷等人事先已占據了倭寇的入海通道,倭寇腹背受敵,無奈中隻好跳入水中作戰。在明軍強大的攻勢下,敵軍全線崩潰。2000倭寇被殺,溺死者無數。此次大捷,在抗倭史上稱為“戰功第一”。

然而,俞大猷率領將士出生入死所得的功勞,卻被奸相嚴嵩的黨羽趙文華、胡安宗等人冒領。俞大猷僅得50兩白銀酬勞。眾將士憤憤不平,而俞大猷卻坦然地說道:“若能倭寇得平,疆土可保,我等男兒即便為國捐軀,又有何憾?得失榮辱乃身外之物,不足掛齒矣。”為此,他揮筆寫下了膾炙人口的名篇《舟師》:

倚劍東冥勢獨雄,扶桑今在指揮中。

島頭雲霧須臾盡,天外旌旗上下?。

隊火先搖河漢影,歌聲氣壓虯龍宮。

夕陽景裏歸篷盡,背水陣奇戰士功。

不久,新一批倭寇又突然襲擊青村所,與南沙、小烏口、浪港各路敵人會合,進犯蘇州陸涇壩,直抵婁門。他們先是打敗了南京都督周於德的部隊,隨後又分兵兩路,向北進掠滸墅關,向南進掠橫塘,流竄到常熟、江陰、無錫境內,出入太湖。危急時刻,俞大猷與副使任環先在陸涇壩大敗倭寇,燒毀敵人大部分舟船,又阻擊倭寇從三丈浦出海的船隻,擊沉7艘敵艦。倭寇被逼退而停泊至三板沙。

不久,另一支倭寇進犯吳江。俞大猷和任環又在鶯?湖(在吳江縣南)阻擊並攻潰敵人,倭寇逃往嘉興。這時,三板沙的倭寇搶到民船企圖逃跑,俞大猷追擊至馬跡山,將其首領捕獲。不久,金涇、許浦、白茅港的倭寇都出了海,俞大猷又追擊敵人至茶山,燒毀了5條敵船。江陰蔡港的倭寇也企圖逃跑,俞大猷率領官兵分別在馬跡、馬圖、寶山襲擊了他們。當時正遇海上颶風大作,敵人的舟船被掀翻。柘林的倭寇也被官兵擊沉舟船20多艘,其餘撤退登陸。

此後,明軍再次泛舟出海。俞大猷及僉事董邦政分兵出擊,繳獲9條戰船。餘下的300多倭寇登岸,占據了華亭陶宅鎮(今在上海鬆江縣),屢次打敗趙文華等人所率的大軍。敵寇夜間屯兵周浦永定寺,官兵集中兵力圍剿他們。而柘林失勢的倭寇以9條船在川沙窪建起根據地,不久又糾合了40多艘船。這時,巡撫曹邦輔卻彈劾俞大猷放縱敵人。世宗不辨黑白,削奪了俞大猷的世蔭,責令他以死罪身份立功贖罪。

其時,周浦的倭寇被圍困得狗急跳牆,連夜向東北方向奔逃,遭到了遊擊將軍曹克新的迎擊,被斬130多人,其餘的逃往川沙窪。倭寇會合後焚燒巢穴,奔逃出海。俞大猷會同副使王崇古入海追殲敵人。至老鸛觜,俞軍燒毀敵艦8艘,斬獲敵寇不計其數。

起初,因為倭亂危急,朝廷特命都督劉遠為浙江總兵官,兼轄蘇州、鬆江各郡,但他始終沒有建樹。在朝大臣爭相上言稱讚俞大猷的才能,嘉靖三十五年(1556)三月,世宗罷免了劉遠,由俞大猷代之,並詔令賜還俞大猷的世蔭。俞大猷陸續追殲倭寇。這一年冬天,由於平定徐海的功勞,俞大猷被加官都督僉事。

徐海掃平之後,浙西的倭患平息,隻有寧波舟山的倭寇背倚險要頑守。官兵們將其團團包圍後發起強攻。這時士兵、狼兵全已調回,而從四川、貴州所調6000兵剛到。俞大猷冒著大雪指揮戰役。倭寇死戰,殺士官一人。官兵憤怒異常,更加爭先恐後,攻進去焚燒了倭寇的木柵。敵人大多數被燒死,逃出的又被官兵追上殲滅。至此,舟山的倭寇全部被掃平。俞大猷被提升為代理都督同知。

次年,胡宗憲企圖捉拿海盜汪直,他決定采用盧鏜的建議,準備與汪直通市,以期迷惑敵酋。俞大猷竭力爭辯反對,認為應另施計謀將汪直誘捕治罪。然而,汪直的同黨毛海峰勾結倭寇又占據了舟山,並依憑著岑港自守。俞大猷圍攻敵寇雖常有小勝,但卻很難向上攻擊。先登上去的將士大多戰死,而新的倭寇又大批來到。胡宗憲口出大言卻沒有實現,遭到廷臣們詆毀,俞大猷也同時被參劾。世宗極為惱怒,削奪了俞大猷和參將戚繼光的職務,限期在一個月內平定倭寇。

倭寇死守不退,俞大猷等將領進攻愈發努力,直至嘉靖三十七年(1558)七月,敵寇不支,從岑港遷移到柯海(在定海縣海中),泛海而去。俞大猷看準時機,橫擊敵人,擊沉其船,其餘倭賊向南逃竄至閩、廣二地。至此,俞大猷先後殺倭寇四五千人,幾乎將敵人掃平。

然而官軍圍困倭寇已經一年,疲憊異常。胡宗憲也認為倭寇自動離去對自己最為有利,於是暗中慫恿他們逃走,而不督責各將截擊。禦史李瑚就此事彈劾胡宗憲,他卻將罪名推到了俞大猷身上,誣陷俞大猷縱敵逃跑,以解脫自己。俞大猷再度入獄,並被削奪了世蔭。後來,在商議平定抗倭之功時,俞大猷才被免罪。

鞏邊固防敵喪膽功高清廉震南方

大同巡撫李文進十分了解俞大猷的才幹,俞大猷被釋放後,他立即邀請他一同籌劃軍事。俞大猷創造出了用獨輪車抵禦敵人的戰馬戰術。他曾以兵車100,步、騎兵3000,在安解堡大敗敵兵。李文進便將此上報朝廷,設置了兵車營。李文進準備襲擊板升,與俞大猷一同謀劃,果然大獲勝利。於是,朝廷再次詔令賜還俞大猷世蔭。敵寇進掠廣武,俞大猷率軍抵禦並擊退敵人。這時,鎮篤發現敵情,由川湖總督黃光升推薦,俞大猷被任命為鎮篤參將。

廣東饒平倭寇張璉幾次攻陷城邑,多年來難以平定。嘉靖四十年(156l)七月,世宗詔令俞大猷調往南贛,匯合閩、廣的兵力討平這支倭寇。這時胡宗憲兼管江西,知張璉遠出,便傳檄書讓俞大猷急速前去襲擊。俞大猷道:“應密派奇兵搗其巢穴,攻其必救,豈能以數萬大軍因追一人而輕率亂走哉?”

他火速帶領15000人登上柏嵩嶺,俯瞰敵寇老巢。不出所料,張璉果然回來救援,俞大猷一舉斬敵1200多人。敵人恐懼,不敢再出。俞大猷又利用間諜,引誘張璉出戰,自己則從戰陣後麵將其捉捕。同時,他還抓住了敵軍另一首領蕭雪峰。隨後,俞大猷遣散了張璉的餘黨兩萬多人。不久,俞大猷被提升為副總兵,協助守衛南、贛、汀、惠、潮等郡。他乘勝征討程鄉盜賊,在梁寧擒獲了徐東洲。

福建泉州俞大猷公園嘉靖四十一年(1562),倭寇進犯福建沿海地區,先後攻陷了福清、長樂、興化等地,後來又占據平海衛,並企圖以此為據點進行更大規模的侵擾掠奪。朝廷於是急派俞大猷為福建總兵,戚繼光任副總兵,率部前往圍剿。

次年,俞大猷奉詔自贛南到平海衛。當時戚家軍還未到,俞大猷與當地守將劉顯、巡撫大臣譚綸籌劃應敵對策。俞大猷認為,倭寇勢大,與官軍在數量上勢均力敵,而敵軍士氣正盛,明軍剛集結不久,此時若強行攻城,明軍必然損失慘重。目前應該圍而不打,集中優勢兵力封鎖各要路的路口,使敵難於突圍。還要在其他地方鑿溝布阱,虛設少許軍隊。這樣既能有效地阻擋敵軍的衝擊,也可以此惑敵,亂其軍心。等戚家軍趕到後,再大舉進攻。到那時,明軍構成天羅地網之勢,平海衛中的倭寇就插翅難逃了。

譚綸對此深表讚同。最後,他力排眾議,堅持遵從俞大猷的意見,下令全軍不得出戰,擅自攻城者,按軍法論處!

直至四月下旬,戚繼光的軍隊才趕到。此時,明軍的力量比敵軍多出了幾倍。譚綸按俞大猷的布置,兵分三路。俞大猷居右,劉顯居左,戚繼光居中,從要路分別殺入。經過前一段圍困以後,倭寇士氣低落,在明軍排山倒海的衝擊下,節節敗退,逃跑時又被溝阱所陷,傷亡極大。此役明軍大獲全勝,共計殲敵2200餘人。但是因戚繼光首先攻入敵陣,所以受到了上等的賞賜,而俞大猷僅得到了少量的銀幣。

嘉靖四十三年(1564),流竄到廣東的倭寇又在惠州、潮州一帶作亂,並與當地的海盜吳平連成一氣。他們遙相呼應,聲勢很大。而此時,官民矛盾激化,小股的反抗官府的鬥爭此起彼伏。朝廷就又把俞大猷調至廣東,想利用他的聲望和智謀抵抗倭寇,也借此平息內亂。

赴任後,俞大猷分析了當地的情況,認為內亂才是造成倭寇入侵的重要原因。於是,他決定先平內亂,使倭寇失去內應,再搗其的老巢,從而根除倭亂。俞大猷生祠碑文字俞大猷恩威並施,拉打結合,先後降服了伍端、蘭鬆三、葉丹樓等強賊,使之不敢再與倭寇裏應外合,其中一些人還轉而為抗倭出力。俞大猷還迫使大強盜頭子吳平與倭寇斷絕了往來,令倭寇陷入孤立無援之境。之後,他一個晝夜攻克倭寇陸地上的三個據點,追至海上,又全數搗毀倭寇沿海據點,使倭寇喪失立足之地,無法深入內地。雖然後來吳平複叛,再次引倭寇入侵,但已不能構成太大的威脅。

俞大猷治軍有方,紀律嚴明,手下的平倭鐵軍“俞家軍”令倭寇聞風喪膽,談虎色變,從此不敢輕易窺視南方的海疆。平倭16年,俞大猷的赫赫威名震動南方。然而俞大猷生性剛直,不懂得討好上級,因此也得罪了朝中權貴。雖然他為人清廉,身無餘財,但擋不住小人的讒言。巡按李良臣彈劾他奸貪,兵部又支持這一說法,朝廷便詔令他回原籍聽候調遣,後又起用他為南京右府僉事。俞大猷還沒有到任,就又以都督僉事身份任福建總兵官。萬曆元年(1573)秋,海寇突然襲擊閭峽澳,俞大猷因失利獲罪,又被奪職。後再以代理都督僉事起用為後府僉書,率領車營訓練。古稀之年的俞大猷曾三次上疏請求回鄉,但均未得到批準。

俞大猷為將廉潔,有超乎常人的操守。他常以古代賢人豪傑的標準來要求自己。他用兵,從來都是先定謀略再作戰,從不貪圖近功。他忠心報國,年老之後,誌向仍未改變。他一生在每個職位上都建有大功。武平、崖州、饒平等地都修建了他的祠堂,以示祭祀。譚綸曾說:

節製精明,公不如(譚)綸。信賞必罰,公不如戚(繼光)。精悍馳騁,公不如劉(顯)。然此皆小知,而公則堪大受(即重任)。

明萬曆八年(1580),俞大猷帶著未酬的壯誌,抱憾離開了人間,享年77歲。明神宗朱翊鈞追贈他為左都督,諡號武襄。

提起抗倭,人們首先想到的是戚繼光,但對於俞大猷來說,這是不公平的。嘉靖三十一年(1552),俞大猷就取得了平倭史上的“戰功第一”,而直到次年,戚繼光才開始練兵固防;並且,在二人合作的過程中,始終是俞大猷為主將,戚繼光為副帥;而且,他經曆的戰鬥次數、殲敵的數量,均在戚繼光之上。俞大猷出身小戶,比不得戚繼光“世登州衛指揮僉事”。隻是由於俞大猷一心報國,無心官場爾虞我詐,視榮辱得失如無物,功績為朝廷所輕視,功勞也被他人竊取。然而他卻超然世外,笑看雲煙,這份灑脫,正是他人難望項背的。以他衛國的壯誌,平倭的功績,民族英雄的稱號,俞大猷當之無愧。
更多

編輯推薦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戰國時期社會轉型研究
3俄羅斯曆史與文化
4中國式的發明家湯仲明
5西安事變實錄
6漢武大帝
7詠歎中國曆代帝王
8大唐空華記
9紅牆檔案(二)
10紅牆檔案(三)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紅牆檔案(四)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一)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與刀:日本文化諸模式

    作者:美 魯斯·本尼迪克特  

    紀實傳記 【已完結】

    作者運用文化人類學研究方法對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礎、社會製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進行分析,並剖析以上因素對日本政治、軍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麵曆史發展和現實表現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義的兩種事物...

  • 目擊天安門-(二)

    作者:韓泰倫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選擇了中國政治變遷的聚焦點--天安門這一獨特的視角,完整係統地記述了天安門曆經的滄桑巨變,挖掘出中國100多年,特別是建國50年來天安門地區發生的政治事件的內幕秘聞,是一部中國的近現代史的展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