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炎帝的重德尚和精神

張文立田靜

炎帝在中華民族曆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他對古代中華民族的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及政治文明建設做出了重要的貢獻。他的重德尚和精神,成為中華民族傳統思想和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民族傳統精神的一部分,也是炎帝留給我們重要的精神財富。在我們振興中華、建設和諧社會的今天,繼承和發揚這種精神,仍有重要的曆史意義和現實意義。



炎帝是尚農的,故稱神農氏。他在中國農業發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這種情況說明炎帝時期已經是中國古代人類由采集食物發展到了種植農作物以為生的時期,從社會發展來說也已是父係氏族的時期。炎帝作為首領如何管理氏族並與其他氏族共處,炎帝的思想是重德尚和。這種思想便是炎帝處理族內與族外關係的基本政治原則和行為方式。這就是炎帝精神。

關於炎帝的資料本來就少,而炎帝的重德尚和精神的資料更少。下麵依據古籍摭拾一些。

《帝王世紀》曰:“炎帝人身牛首,長於薑水,有聖德,以火承木位在南方,主夏,故謂之炎帝。”“諸侯夙沙氏叛不用命。炎帝退而修德。夙沙氏之民,自攻其君而歸。炎帝營都於魯,重八卦之教,究八八之體,為六十四卦。”此即所謂《易》。而《易·係辭下》雲:“皰犧氏沒,神農氏作,斫木為耜,揉木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蓋取諸《益》。日中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貨,交易而退,各得其所,蓋取之《噬嗑》。”依《周易·益卦》辭:“震下巽上,利有攸往,利涉大川。象曰:益,損上益下,民閱無疆;自上下下,其道大光;利有攸往,中正有慶;君子以見善則遷,有過則改。”《周易·噬嗑》卦辭:“震下離上。象曰:頤中有物曰噬嗑,噬嗑而亨;剛柔分動而明,雷電合而彰。”噬是咬東西。此卦借用口中咬食物一張一合,按規律去活動便可亨通。益卦則告訴為上者一要損上益下,自上下下;二要見善則遷,有過則改。這便是炎帝神農氏的治民態度和治世取向,也是和同的意思。益是以上趨下,遷善改過;噬嗑是按自然規律解決矛盾,消化口中物,則可順利。《禮含文嘉》:“神者信也,農者濃也。始作耒耜,教民耕,其德濃厚若神,故為神農也。”《越絕外傳·枕中》範子告越王勾踐曰:“昔者神農之治天下,務利之而已矣,不望其報,不貪天下之財,而天下共富之。所以其智能自貴於人而天下共尊之。”《淮南子》曰:神農之治天下,“懷其仁誠之心,甘雨以時,五穀繁殖,春生夏養秋收冬藏,月省時考終歲獻貢以時,嚐穀祀於明堂之製,有善而無惡。風雨不能襲,燥濕不能傷,養民以公,其民樸重端愨,不紛爭而財足,不勞形而成功,因天地之資而與之和同,是故威厲而不殺,刑措而不用,法省而不煩,教化如神。……當此之時,法寬刑緩,囹圄空虛,而天下一俗,莫懷奸心。”同書又載,太乙小子告訴炎帝“天有九門,中道最良。神農乃從其嚐藥,以救人命。”《管子·輕重》:“神農氏作,樹五穀淇山之陽,九州之民知穀食而天下化之。炎帝作鑽燧生火,以熟腥臊,民食之無茲胃之痛,而天下化之。”《莊子·盜蹠》中稱炎帝之世“無相害之心,此至德之隆也。”《呂氏春秋·愛類》說到炎帝時,說他:“身親耕,妻親織,所以見致民利也。”《列子》中稱炎帝及伏羲、女媧“有大聖之德。”以上便是炎帝以後的學者對炎帝的個人修養及治世精神的理論概括。雖然他們距炎帝之世較遠,很有些年份了,但是這是對炎帝當時的實踐經過口口相傳以後所留下來的事跡的片段記憶,應該是可憑信的。從這些片段的記憶中,可以看出炎帝所重在於“德”,所尚在於“和”。炎帝重德有兩個方麵:一是炎帝的個人修養,有“聖德”;二是處理政事能“修德”,所以能建成一個有“至德”的社會。炎帝尚和的精神也有兩個方麵:一是處理自然和人的關係,取其和,與自然和洽;二是處理與人的關係包括氏族間的關係,和諧共處。



炎帝治世的精神是重德尚和。那麽德與和的具體所指,具體含義有必要作點簡要的考察。德字的語義所表述的是中國傳統文化中自始至終都占有著重要地位的社會理念和個人修養。它是指人們在處理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的道德標準,是有德,還是缺德。中國古人造這個德字時,從心從直。直者正也。《說文解字》德字作上直下心,意為“外得於人,內得與己也。”“內得於己”便是自我反躬自省,端正心性,這樣便可以“外得於人”,得到人們的信任與擁戴。桓譚《新論·王霸篇》雲:“三皇以道治,五帝以德化”,即此意也。德的具體內容,包括了孝、友、悌、敬、惠、愛、忠、信等等。如《左傳》成公十六年有“德以施惠”才能使“民生厚而德正”,襄公十七年有“恤民為德”,文公元年有“忠,德之正也;信,德之固也;卑讓,德之基也。”西周以後的《詩》、《禮》、金文中的德字的出現頻率是最高的。如《何尊》:“唯王恭德裕天,訓我不敏”。2003年眉縣楊家村出土的銅器鼎盤銘文中有“穆秉明德”多次出現。《尚書·堯典》:“克明俊德,以親九族。九方既睦,平章百姓。”《大禹謨》:“好生之德,洽於民心。”《五子之歌》:“弗慎厥德,雖悔可追。”《湯誥》:“夏王滅德作威”,使百姓遭受苦難。《太甲》警告:“小子不明於德,自底不類。”周人作《太誓》說紂“穢德彰聞”,所以“兆億夷人,離心離德。”《洪範》九種常道:“六曰義用三德”。三德者一曰正直,二曰剛克,三曰柔克。《詩經·周頌·清廟》:“濟濟多士,秉文之德。”《維天之命》:“不顯文王,之德之純”。《敬之》:“維予小子,不聰敬止。日就月將,學有緝熙於光明;佛時仔肩,示我顯德行。”從堯至周,尊德敬德,極重於德。有德則謹慎把持,失德則恐懼挽救。所以後來的《大學》中便說:“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將明明德作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根本修養。周以後,德仍然貫穿在中國傳統文化及影響著中國人的行為。甚至近幾年還有先生提出以德治國的思想,而呼籲加強國民的德性教育,提高全民的道德操守,更是不少人的文章、言論中的熱點。

當然,炎帝時的德,尚不可能包括後世對德賦予的內容。按當時的社會狀況和人們的認識和理論水平,可以看到如下幾點:其一是直而無私,勇於探索,自我犧牲的精神,表現在發明耒耜,嚐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其二是養民以公的精神,表現在惠人愛人,損上益下;其三是仁誠之心的精神,表現在身親耕,妻親織,以致民利;其四是自省修德,不滿足的進取精神,表現在發現不足,退而修德。這些方麵,將他鑄造成被後世稱作“至德”、“聖德”、“大聖之德”。德是一種自我修養、自我完善的內心省察過程,也是由省察後體現在行為方式上的過程。炎帝的德簡單地說便是:公、勇、惠、誠、忠、愛心等。

下麵談和。《周易·乾卦》雲:“保和大和,乃知貞。”《正義》解釋說:“此句疏利貞也。純陽剛暴,若無和順,則物不得其利,又失其正。以能保安和會,大利之道,乃能利貞於萬物。言萬物得利而貞正也。”《禮記·中庸》釋和:“發而皆中節,謂之和。”《左傳》昭公二十年更對和作了淺易的解釋:“和如羹焉。水火醯醢鹽梅以烹魚肉。……君臣亦然。君所謂可,而有否焉,臣獻其否,以成其可。”《禮記·三年問》談到人世群臣,之所以能夠生活得下去,“和一之禮盡矣”是其保證。如果不和同,則會發生事端。《管子·五輔》:“上下交引而不同和,故處不安而動不威也。”《越絕書·越絕外傳·枕中》範蠡向越王勾踐談到中和時說:“百裏之神,千裏之君,湯執中和,舉伊尹,收天下雄俊之士,練兵卒,率諸侯兵伐桀,為天下除殘去賊,萬民皆歌而歸之,是所謂執其中和者。越王曰,善哉,中和所致也,寡人雖不及賢之聖王,欲執其中和行之。”從這些論述看,和就是和諧、中和、和洽、和合。和的一個方麵是執其中,即所謂中正,即所謂的不偏不倚,但不一定是中間,而是求得各方平衡。以烹魚來說,各種調料都要加一些,但不是各等份地加,而是有比例地加,魚湯才好喝。這個比例就是適度。炎帝嚐百草,合成中藥,也是將各種藥按照不同比例合和而治病去疾。中國古人對和的理解是十分深刻的,一個經典的詞便是“和為貴”。農村城市不少家的門楹或中堂上都有這三個字,或“平為福”,意思相埒,因為隻有和才能平。一幅經典的畫便是《和合二仙圖》,誰一看都高興。社會的安定,人生的順暢,無不是一個和字。炎帝的和,體現在一是與自然的和。《周易》所述便是人與自然的和,是天象與人事的和。孔穎達《周易正義序》開篇便指出:“夫易者象也,爻者效也。聖人有以仰觀俯察,象天地而育群品,雲行雨施,效四時以興萬物。若用之以順,則兩儀序而百物和。若行之以逆,則六位傾而五行亂。故王者動必則天地之道,不使一物失其性;行必協陰陽之宜,不使一物受其害。”據雲,伏犧創八卦,而文王作周易。周易是對八卦的完善,其旨則一。《史記·日者列傳》說:“自伏犧作八卦,周文王演三百八十四爻,而天下治。”炎帝“究八八之體,為六十四卦”,即所謂《易》。說明炎帝在《易》的發展過程中是有貢獻的。他發展了伏羲八卦而開啟了文王八卦。八卦,是用八種符號,代替著自然界的八種物質和現象,而這八種符號是用陰、陽兩種符號(——、--)搭配的。這八種物質和現象是天、地、雷、風、水、火、山、澤。它們是古代人心目中的自然界。平衡人與自然的關係,以有利於自然的發展,則更利於人類生存,即對自然的長期利用,而不是竭澤而漁。炎帝是繼承和發展了這一精神的。炎帝與自然和的實踐之一便是嚐百草。他用嚐百草的方法認識有毒的草和無毒的草,創立了中國的草藥學。他的方法看起來是不科學的,但在五千年前這是以生命而為科學獻身的偉大精神。他通過嚐百草而找到了有毒草和無毒草的平衡,而成為救治病人的藥物。二是與友鄰部落的和。當時的中華大地應該是部落林立,大小不等。在交通不發達的情況下,與友鄰部落的關係便影響著本部落的安定,戰爭是少不了的。夙沙氏是與炎帝的友鄰部落。他對炎帝“叛不用命”。炎帝並未用武力解決,而是“退而修德”。炎帝“退而修德”的具體修德內容,史未明言。我們推測應該是采取措施,使自己部落的製度更加完善,上下更加和諧團結,對民眾更加優渥,以使生產更為發展,眾人生活更富裕,部落更強大。用競爭的方式,增強對外的吸引力和誘導力,使夙沙氏之民“自攻其君而歸”。這是德的無形力量,是和的典範,可謂不戰而屈人之兵。三是與民和。這一點前麵所引的事例已經說明了,如損上益下、自上下下,自己親耕,妻子親織,與民和一。和一之禮盡,則部落內部上下一誌。正如《尚書·鹹有一德》中伊尹所言:“其難其惟,惟和惟一。”和則能一。君臣和則政可唯一,官民和則國可唯一。一則民富國強,社會安定。這便是和的價值和作用。



從古人對炎帝的記述中,我們可以看出,德與和是炎帝的基本精神。德與和的關係是什麽?我們以為德與和是有聯係的,亦有區別。德應該是指導思想的理論基礎、行為準則;和是處理事物的原則或方式方法。德決定著和,唯有德者始能和。

炎帝談德與和的文字我們不可得與聞。據孔穎達《尚書·序》所雲,伏犧、神農、黃帝之書謂之《三墳》,言大道也;少昊、顓頊、高辛、唐堯、虞舜之書謂之《五典》,言常道也;八卦之書謂之《八索》,九州之誌謂之《九丘》,言九州所有。這些《三墳》、《五典》、《八索》、《九丘》經孔子整理後,已廢黜不用,所以炎帝之言之文,我們不可得見其麵目。炎帝所倡的德與和見於《尚書·堯典》伊尹所言:“克明後德,以親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協和萬邦。”這是德與和的較早的出處了,起於堯時。按《正義》對德與和的釋義,與後世相當。而《易》乾卦文言中“君子通德修業”及“保合大和”之意,亦是較早的提法,與後世亦意相近。這說明炎帝的精神既接受了前世的思想,又開啟了後世的治道。一以貫之,而至於今。古人說,天道無常,唯有德者始能居之。因為隻有有德者才能協和萬民,從而舉國一誌,團結向上,攻無不克,守無不固,國家昌盛,民富國強。五帝而下,三代嬗替,無不因為失德而使民怨沸騰,王室靡蔽而宗廟廢,社稷崩,一朝傾覆。以後之秦漢隋唐,一衰一盛,亦在於執權柄者之失德或無德而使然。

曆史是在不斷地創造和發展中前進的。其創造是人在其所處的時間與空間中的創造,其發展也是人在其所處的時間與空間中的發展。下一代人繼承著上一代人的創造成果,並在繼承中創造或完善上一代人的創造,並將其成果留給自己的下一代。如此往複而下,直至今天和以後。德與和的精神,也隨著時空的延續和變化在每一個曆史時代都在增添著新的內容和含義,使之不斷地豐富和被賦予新的意蘊。在今天,它仍具有重要的曆史意義和現實意義。我們紀念炎帝,根本的意義在於弘揚炎帝精神,振興國家,使國家更富強,民主精神不斷擴大,民族更繁榮地以強者富者的文明姿態而傲然自豪地立於世界之林。欲如此,我們應該創造,也應該繼承,讓炎帝精神成為振興華夏有機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便是孟子所謂:“聖人,百世之師也,伯夷、柳下惠是也。故雲聞伯夷之風者,頑夫廉,懦夫有立誌;聞柳下惠之風者,薄夫敦,鄙夫寬,奮乎百世之上。百世之下,聞者莫不興起也。”《孟子·盡心》下。這就是先聖前哲精神的巨大曆史影響和不竭的感染力量。

炎帝德與和的精神發展到現在,已經有了不少新的內容。這些內容從政治體製和製度上說,應該是尊重人權、民主政治、安全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從執政的官員來說,應該廉潔奉公,勤政敬民,無私奉獻,富有科學的創造精神;從社會的每個公民來說,應該愛國好學,誠信友愛,遵紀守法,積極向上,以進取的精神為社會做出自己的貢獻。這樣,上下一心,團結一致地去建設政治文明、物質文明、精神文明高度發展的社會,振興中華。

怎樣發揚炎帝精神呢?我們認為一要學,學習炎帝德與和的思想,追念其事跡;二要教,也就是宣傳,讓更多的人知道炎帝的事功,生崇敬之心,立向上之誌,尤其要從娃娃抓起,在青年中銘記炎帝之德與和精神;三要行,學與教是為了行,要見之於行動,成年人與領導幹部應做出表率,用自己的行為影響青少年及一般幹部和群眾。

發揚炎帝精神不是孤立的活動。正如上文所雲,傳統精神是隨著時空的演變而發展和不斷創新的。我們學習炎帝精神,應該與當前的以人為本、建設和諧社會的要求有機結合起來,使這一學習和宣傳活動更豐富、更具體、更生動、更活潑,更有說服力。這樣便充分發揮了曆史的教育作用和借鑒作用,提高民眾的道德操守,鼓勵民眾的奮發精神,去為國家、為民族做貢獻。如斯,民族的振興、國家的強盛、人民的富庶幸福,便可計日程功。我們以關學祖師張載的話作結:發揚炎帝精神,“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更多

編輯推薦

1心理學十日讀
2清朝皇帝那些事兒
3最後的軍禮
4天下兄弟
5爛泥丁香
6水姻緣
7
8一個走出情季的女人
9這一年我們在一起
10綠眼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少年特工

    作者:張品成  

    文學小說 【已完結】

    叫花子蛻變成小紅軍的故事,展現鄉村小子成長為少年特工的曆程。讀懂那一段曆史,才能真正讀懂我們這個民族的過去,也才能洞悉我們這個民族的未來。《少年特工》講述十位智勇雙全的少年特工與狡猾陰險的國民黨...

  • 角兒

    作者:石鍾山  

    文學小說 【已完結】

    石鍾山影視原創小說。

  • 男左女右:石鍾山機關小說

    作者:石鍾山  

    文學小說 【已完結】

    文君和韋曉晴成為情人時,並不知道馬萍早已和別的男人好上了。其實馬萍和別的男人好上這半年多的時間裏,馬萍從生理到心理是有一係列變化的,隻因文君沒有感覺到,如果在平時,文君是能感覺到的,因為文君不是...

  • 絕對權力

    作者:周梅森  

    文學小說 【已完結】

    李東方臨危受命,出任某省會城市市委書記,被迫麵對著幾屆前任留下的一堆垃圾政績工程和一團亂麻的腐敗局麵。火炭落到自己腳上,李東方知道疼了,於是絕地反擊,頂著各種壓力,收拾殘局,前任們的垃圾政績和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