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炎帝部落遷徙中幾個問題的探討

李尚英

炎帝與黃帝一樣,同為中華民族的人文初祖、文明之祖。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炎黃文化與上古史研究愈益受到學界關注,炎帝部族遷徙路線與活動地區,即是其中一個重要的研究課題。對此,有學者指出,炎帝發祥於寶雞,後都於陳(今河南淮陽),再遷於山東曲阜,最後以120歲的高齡崩葬於湖南長沙茶陵(現改為炎陵縣)。這種觀點,大致勾勒出炎帝族活動地區和遷徙路線,但其中問題很多,值得我們再做進一步的探討。

一、“都於陳”之“陳”應作何解?

在有關炎帝記載的許多史籍中,都有炎帝“都於陳”和“其初國伊,繼國耆”之語。我們先來探討“都於陳”之“陳”字應作何解。目前,學界有三種看法:一指陳倉,即寶雞;二指河南陳留;三指河南淮陽。我以為,我們應首先正確理解“都”和“國”的涵義。眾所周知,炎帝生活的時代是母係氏族社會向父係氏族社會轉變的曆史時期,其時是個無階級的社會。而按照馬克思主義的觀點,“都”和“國”都是階級社會的產物。因此,炎帝時期的“都”和“國”,都不具有階級社會中的涵義,而應是炎帝及炎帝族聚居的地區或主要聚居的地區。“都”和“國”的涵義即明,“都於陳”的“陳”字就不難理解了。

《國語·晉語四》說:“昔少典娶於有蟲喬氏,生黃帝、炎帝。黃帝以姬水成,炎帝以薑水成。成而異德,故黃帝為姬,炎帝為薑。二帝用師以相濟也,異德之故也。”說黃帝、炎帝均為少典所生,這正如曆史學一代宗師楊向奎先生所說:“‘少典’可能是姬薑兩族聯盟,融合成華夏後,加上去的‘共祖’。”楊向奎:《宗周社會與禮樂文明》(修訂本),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4頁。實際上,黃炎二帝各有來源,姬薑二姓原來也並不是一個氏族。“炎帝以薑水成”,倒是事實。薑水,按學術界的一般看法,就在陝西西部與甘肅天水地區相鄰、處於黃河中上遊渭水支流的寶雞地區岐山縣境內。這就是說,炎帝發祥於陝西寶雞地區。再從考古研究看,正如著名考古學家鄒衡先生所說:薑炎文化在寶雞一帶“發現很多,更在考古學上得到印證”鄒衡:《炎帝的原生地究竟在哪裏?》,霍彥儒主編:《炎帝與漢民族論集》,三秦出版社2003年版,第2頁。炎帝既發祥於寶雞地區,就說明寶雞是炎帝族最早聚居的地區。可見,“陳”即是寶雞。

炎帝發祥於寶雞後,帶領其族人積極創業,在生產活動中,搞了很多發明創造,諸如培育粟穀,製作耒耜和陶器,發明醫藥,建立聚落,首創集市貿易,製作五弦琴,創立蠟祭和儺舞,在中華民族的文明發展史上,具有篳路藍縷、開創基業的偉大作用。晉代史學家皇甫謐《帝王世紀》也說:炎帝“都於陳,作五弦琴”。可見,包括五弦琴在內的炎帝的發明創造,都是在“陳”地完成,“陳”就是今寶雞。

《逸周書·嚐麥》講述了炎帝之臣蚩尤發動叛亂,與炎黃二帝大戰於涿鹿的故事。於是有學者進一步說,炎帝自寶雞帶領族人自西向東遷徙,並定都於陳,即河南陳留。我們知道,發祥於寶雞的炎帝距今6500年左右,而涿鹿之戰距今5500年左右,兩者相差1000年左右。顯然此時的炎帝已不是發祥於寶雞的初祖炎帝了。這裏的“陳”已有另外的含意了。

《帝王世紀纂要》還說:炎帝“都於陳,遷曲阜,……在位百十四年,崩於長沙茶陵,子臨魁踐位”,接著又列舉了臨魁之後六位炎帝的名字及其在位年代。這一段敘述,問題很多。第一,如果把“陳”解釋為河南陳留,或河南淮陽,那麽,從炎帝發祥於寶雞後,到“都”於上述兩地中的任何一地,按當時的社會政治、經濟、交通諸狀況,都不是一位炎帝在位時所能完成的。第二,從炎帝都於陳到崩於湖南長沙,在位140年(有說120年),那麽這位炎帝至少在世上活了150-160(或130-140)年,這從當時的社會經濟狀況及人的總體壽命(在原始社會時期,一個人活到四五十歲恐怕都是極為罕見的)來看,也是不可能的。第三,按該書的說法,炎帝都於陳後傳了八代,與一般史籍所說的炎帝發祥於寶雞後所傳八代是相矛盾的。由上可見,初祖炎帝“都於陳”之“陳”隻能在寶雞,不能與其後裔“都於陳”之“陳”同日而語。

我國祭炎曆史悠久,據《路史·後記》:“黃帝所崇炎之祠於陳”。羅萍注說:“黃帝所崇疑在陳倉,故秦靈公於吳陽作上畤,祠炎帝”。吳陽在今寶雞市北的吳山之南。陳倉即是寶雞,說明寶雞是我國最早祭炎帝的地區。

綜上所述,我認為,“都”和“國”一樣,在原始社會中都是指先民族人聚居的地區,或主要地區,“都於陳”之“陳”字隻能作“寶雞”解。這是我們研究炎帝發祥和遷徙史時必須注意的,否則就會把炎帝本來模糊不清的曆史變得更為模糊不清了。

二、山西古上黨地區是炎帝事業的繁榮階段

有學者指出,現在全國範圍內炎帝古跡最著名的有三處:一為陝西寶雞,二為湖北隨縣,三為湖南株洲市炎陵縣。實際上,這種說法並不全麵,至少說明我們對山西古上黨地區存在著大量炎帝遺跡、遺址群落或認識不足,或研究不夠。我認為根據古上黨地區至今還存在著大範圍、高密集、體係完整的遺跡、遺址群落,源遠流長、綿延不絕的文獻記載和碑刻資料,以及經久不衰的祭祀活動與民間傳說,完全可以說,這裏是炎帝事業的繁榮階段。

炎帝部族在陝西地區發祥後,可能因族人人口日趨增多、生存空間狹小、自然災害嚴重等方麵的原因,炎帝及其一些支族,或向東北方的山西晉東南地區或向東方的河北、河南中部,或向東南方的湖北、湖南等地區進行長達數百年的遷徙活動。

以今山西高平、長治二市為中心的晉東南地區(又稱古上黨地區),可稱為炎帝部族自遷徙後的一個很重要的活動地區,正如中國古代編年體史書《竹書紀年》所說:“炎帝神農氏,其初國伊,又國耆,合而稱之,又號伊耆氏。”“伊”為今河南洛陽,可能是炎帝部落在遷徙中,自寶雞先至洛陽,隨後乘黃河冰凍,北上山西,將“耆”(今山西北黎城縣)作為本部落的聚居區。

炎帝部落在古上黨地區的生產活動,主要集中在百穀山和羊頭山上。百穀山,一名柏穀山(俗稱老頂山),位於長治市東北部十多裏處;羊頭山在今高平(古稱長平)市神農鎮北部,位於高平、長子、長治三市縣交界處,因山頂巨石狀如羊頭而得名。兩山山勢高大蜿蜒,危峰挺拔,溝壑縱橫,樹草繁茂,氣勢宏偉,是先民理想的聚居地。

據北宋地理總誌《太平寰宇記》記載,百穀山“昔神農氏嚐百穀於此”,今長治市黎城縣寶泰寺(今廢)所存隋代的一塊石碑稱,羊頭山為“炎帝獲嘉穀之地”。該石碑是全國範圍內現存有關炎帝文化的最早的一塊,應有極高的史料和文物價值。羊頭山神農廟中一塊唐天授二年(691年)的《清化寺碑》更說:羊頭山“炎帝之所居也。……(炎帝)遍陟群山,備嚐庶草;屆斯一所,獲五穀焉。……於是創製耒耜,始興稼穡”。炎帝在其他方麵的創造發明,與在寶雞地區一樣,無須贅述。值得注意的是,炎帝在寶雞和百穀山、羊頭山培育五穀、教民耕種的情形有所不同:相傳炎帝在寶雞創製耒耜、教民稼穡的忘我精神,感動了天上的玉皇大帝。於是玉皇大帝便派了一隻神鳥,帶上穀種,降臨人間,把種子撒在炎帝部落開墾過的土地上,嘴裏不停地叫喊著“布穀!布穀!”,提醒人們適時播種。不久,這些穀物先後破土而出,長出了稻、黍、稷、麥、菽五種穀物。此後,人們在炎帝的帶領和指導下,種植和吃上了五穀。於是人們感激炎帝,稱他為“神農”霍彥儒、郭天祥:《炎帝傳》,陝西旅遊出版社1999年版,第93頁。與寶雞這種帶有傳說色彩相比,山西古上黨地區的情況就顯示出炎帝及其部落發憤圖強、人定勝天的英雄氣魄了。炎帝在羊頭上嚐百穀並“獲嘉穀”後,就開辟了一塊“五穀畦”,教民殖五穀百蔬,以後又推而廣之,使炎帝部落和當地的人們都吃上了五穀糧食。人們感戴炎帝的功德,讚頌他為“五穀神”,並修廟建祠紀念他。這種在兩地獲得穀種和種植五穀的不同情形,至少說明,炎帝部落在山西古上黨地區的生產活動超過了寶雞,走上了繁榮發展階段。

炎帝在古上黨地區的活動和功績,受到了後代人們的愛戴和封建時代統治者的敬意。這就是今天高平、長治兩地有關炎帝遺址、遺跡範圍之大、密集度之高的根本原因。在高平、長治兩市中,高平市神農鎮是炎帝遺址、遺跡群落的集中地。這裏有炎帝陵、炎帝廟(神農廟)、炎帝行宮、神農鎮。其中神農廟又有炎帝上廟、炎帝中廟和炎帝下廟之分。神農鎮北的羊頭山和長治市的百穀山、黎城縣也有神農廟、神農城、神農井以及炎帝與其一家的活動遺跡。還有兩塊值得注意的碑文:一塊是炎帝中廟的碑文,其中說,此廟“奉敕建立其來遠矣,而創興之始查不可考。重修則於(元朝世祖)至元之年……”。這說明炎帝中廟至遲“奉敕建立”於宋代,這在全國也是罕見的。另一塊是高平市團池鄉於1995年發現的刻有“高平縣神農鄉團池村”九個大字的碑文,說明早在北宋時期,高平市的團池村一帶即被北宋政府定為“神農鄉”。這兩塊石碑的存在,充分說明了古上黨地區的炎帝文化區早在宋代(或宋代以前)就得到了封建社會最高統治者和中央政府的首肯和支持。事實正如著名曆史學家、中華炎黃文化研究會常務副會長王俊義教授所說:“從上述長治市、高平市一帶現存有關炎帝的遺址、遺跡看,其時間之久遠、範圍之廣闊、密度之集中、體係之完整,都令人歎為觀止。我們考察組一行由於工作關係,近幾年曾到過目前國內炎帝遺跡相對集中的湖南炎帝陵、湖北神農架、陝西寶雞神農祠,各地現有炎帝遺存,都不像長治、高平如此密集。王俊義:《山西長治、高平炎帝遺址考察散記》,《炎黃文化研究》第9期,第10-18頁。

以高平、長治兩市為中心的古上黨地區炎帝遺址、遺跡群落的存在及當地碑刻、傳說的流傳也從一個側麵說明了炎帝部落在古上黨地區的生產活動,使該部落走上了繁榮發展的階段。

三、炎帝陵寢及炎帝部落遷徙

目前,全國範圍內存在的炎帝陵隻有三處,一是1993年4月寶雞人依據炎帝去世後葬於寶雞天台山蓮花峰的傳說,在常羊山上修建了一座鬆柏環繞、莊嚴肅穆的炎帝陵。此前,隻有山西高平市神農鎮和湖南株洲市炎陵縣各有一座炎帝陵。

寶雞為炎帝及其部族的發祥地,這已成為學術界的共識。但在1993年之前隻有幾處神農祠、神農廟和炎帝葬於天台山主峰蓮花峰的傳說。包括《大明一統誌》、《大清一統誌》、《陝西省誌》、《鳳翔府誌》和《寶雞縣誌》在內的中央和地方誌中均沒有炎帝陵的記載。

而在以高平、長治為中心的古上黨地區,不僅有如前述的數量眾多、密集度高的炎帝遺址、遺跡群落以及碑刻資料;就連炎帝去世的經過,都可以從神農鎮範圍內許多村莊的命名反映出來。舉例於下:

換馬村(史書上也稱“換馬鎮”):相傳炎帝一日因誤嚐斷腸草,體內疼痛難忍,至此地難以繼續騎馬前行,於是下馬而改由人抬著走。炎帝去世後,此地便叫“換馬村”。

北營村(原稱“叫不應”):炎帝下馬由人們抬著走後,病勢不斷加重,身邊的人雖不斷呼喊,但已無力回應。因此,當地人將此地稱為“叫不應”,後來又演變成“北營村”。

臥龍灣:炎帝去世後,遺體停放此地,就叫“臥龍灣”,現在當地老百姓仍沿用此稱呼。

莊裏村(“莊裏”為“裝斂”的諧音):炎帝去世後,在此處裝斂入葬。後來,此地演變為“莊裏村”。

以上這些傳說,寄托了人們心中對炎帝的熱愛和敬仰,雖然不盡可信,但根據馬克思主義“存在決定意識”的根本原理,加之傳說本身生動具體,內容豐富,給人一種如身臨其境的感覺,不是任何無聊文人所能編造出來的。不然,全國的省、市、縣成百上千,其他地方都無此說,而偏偏在高平神農鎮有如此生動豐富的傳說呢?

如果再聯係到南宋人羅泌《路史》中的記載,黃帝封其後裔“參盧於潞(潞城縣東北40裏,距高平炎帝陵160裏),守其先塋,以奉神農之祀”,則高平神農鎮的炎帝陵至少有五六千年的曆史了。這樣看來遷徙到山西上黨地區的炎帝,很可能是自寶雞發祥以來的炎帝部族的初祖,如此估計不錯的話,那麽明神宗萬曆三十九年(1611)立於炎帝陵前的“炎帝陵”碑就是合乎邏輯的,也是解釋得通的。

湖南炎帝陵修建的過程是這樣的:北宋初年,宋太祖為使自己從後周世宗手中搶得的政權具有理論基礎,便奉炎帝為感生帝,於是遣使遍訪天下古陵,這如同大海撈針。忽然一次夢中經神指點,在湖南茶陵縣找到了炎帝陵,於是在陵前建築了規模宏大的祠、坊。這雖然是傳說,但此地建有炎帝陵確是不爭的事實。

湖南為什麽建有炎帝陵呢?原來,炎帝部族在自寶雞向河南遷徙中,炎帝的臣屬重黎(祝融)曾定居於今河南滑縣東的北楚丘一帶,其後裔又徙居湖北、湖南。如今湖南的炎帝陵安葬的很可能是其中一支部族的首領。但從時間上看,湖南的炎帝陵比山西高平的炎帝陵晚了四五千年。

除了湖北、湖南有炎帝傳說、遺跡或炎帝陵外,南方很多省份也有紀念、敬仰炎帝的一些遺跡、傳說,乃至民間風俗。這種現象的形成,能否說明炎帝及其部族的足跡也到過南方很多地方呢?目前,因史料不足,難以對此做出準確判斷。前幾年,趙世超先生用戰國時期的“五行”學說解釋這種現象。他說:“戰國秦漢時期,社會影響力非常巨大的一種思想文化,就是陰陽五行說。”“當時民間也受到陰陽五行說的巨大影響,把日常生活中的一切都和陰陽五行搭配起來。”比如把五方、四季、五種顏色與五行相配,而且還給五行各配了一個帝:東方是太昊,西方是少昊,北方是顓頊,中央是黃帝,南方是炎帝。“把炎帝配成了南方之帝,所以南方才出現了炎帝崇拜”,“為了使大家在崇拜時有一個物化的對象和形式,所以就造了炎帝陵、炎帝廟”。據此,趙先生說:“我個人隻承認炎帝文化的南遷,不承認炎帝族和炎帝本人從陝西遷到河南,最後又遷到湖南,葬在湖南。”趙世超:《陰陽五行學說與炎帝文化的南遷》,《薑炎文化論》,三秦出版社2001年版,第27頁。

趙先生的分析有其精辟的一麵。但同時我們也不應忘記,炎帝部族在自寶雞向東、向南遷徙過程中及遷徙後,確實建立了一些方國,申、呂、齊、許即是。申、呂均在今河南西南部,許在河南許昌,齊在山東。楊向奎先生指出:“申呂文化即屬於炎帝一支,炎帝薑姓,申呂是其後裔。”“申先楚而王,本為一族,疆界相接,後申衰而楚繼之稱王,逐漸申楚為一,而申在政治、文化上實為楚之核心。”分見楊向奎:《論“以社以方”》,《煙台大學學報》1990年第2期;李尚英整理:《楊向奎教授論基礎科學》,《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1990年第2期。楊向奎先生的分析同樣也是精辟的。楚國確為炎帝後裔所建,楚文化同樣屬於炎帝一支。由此,我們可以這樣認為,炎帝部族遷徙到南方是一個客觀事實,而五行說的影響則為南方很多地方崇拜薑炎文化起了催化劑的作用。

陝西寶雞、山西古上黨地區、湖南株洲三處炎帝安葬處和陵墓的存在,確實反映了炎帝部族遷徙的軌跡。
更多

編輯推薦

1心理學十日讀
2清朝皇帝那些事兒
3最後的軍禮
4天下兄弟
5爛泥丁香
6水姻緣
7
8一個走出情季的女人
9這一年我們在一起
10綠眼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少年特工

    作者:張品成  

    文學小說 【已完結】

    叫花子蛻變成小紅軍的故事,展現鄉村小子成長為少年特工的曆程。讀懂那一段曆史,才能真正讀懂我們這個民族的過去,也才能洞悉我們這個民族的未來。《少年特工》講述十位智勇雙全的少年特工與狡猾陰險的國民黨...

  • 角兒

    作者:石鍾山  

    文學小說 【已完結】

    石鍾山影視原創小說。

  • 男左女右:石鍾山機關小說

    作者:石鍾山  

    文學小說 【已完結】

    文君和韋曉晴成為情人時,並不知道馬萍早已和別的男人好上了。其實馬萍和別的男人好上這半年多的時間裏,馬萍從生理到心理是有一係列變化的,隻因文君沒有感覺到,如果在平時,文君是能感覺到的,因為文君不是...

  • 絕對權力

    作者:周梅森  

    文學小說 【已完結】

    李東方臨危受命,出任某省會城市市委書記,被迫麵對著幾屆前任留下的一堆垃圾政績工程和一團亂麻的腐敗局麵。火炭落到自己腳上,李東方知道疼了,於是絕地反擊,頂著各種壓力,收拾殘局,前任們的垃圾政績和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