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二十八、經濟周期模型

盧卡斯

【作品內容】

一、基本結構

全書由小羅伯特?盧卡斯於1985年5月在赫爾辛基做的演講組成,共八個章節。第一章簡述研究背景與研究的基本內容。第二章至第七章是《經濟周期模型》的主體。第二章“討論一些需要考慮的普遍問題”。在盧卡斯看來,“這些問題對於決定哪一種經濟模型可以使我們確定經濟政策對人們的消費流和福利的影響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第三章討論消費者偏好問題。第四章對標準經濟周期模型之中的基德蘭德―普雷斯科特(Kydland-Prescott)模型進行說明和討論。基德蘭德―普雷斯科特在討論經濟周期模型時省略了兩個問題,即第五章的失業理論和第六章的貨幣理論。第七章展望了以貨幣擾動為中心的經濟周期模型的前景。第八章是總結。

二、動態分析方法

《經濟周期模型》在分析方法上的一個主要特點就是動態分析。盧卡斯認為:如果凱恩斯和其他的那些我們現在稱之為宏觀經濟理論的建立者們能夠吸取馬歇爾的智慧,在純粹的靜態分析中融入一些有用的動態分析,那麽現代經濟理論家們將會更恰當地提出問題然後加以分析。

盧卡斯在《經濟周期模型》中並不排斥其他的分析方法,如在分析政策變動對代理人決策的影響時使用博弈的分析方法。但他采用的主要分析方法是動態分析方法。這種分析方法對於研究經濟周期理論的各個方麵之間的關係,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三、經濟政策

《經濟周期模型》第二章通過一個一般化的公式來研究經濟政策問題。盧卡斯認為:有關經濟政策的討論,如果要它們在實踐上有意義,那麽我們就必須對這些政策影響資源分配和個人財富的可能方式作出定量評價。盧卡斯通過對係統進行簡化式描述和結構式描述後認為,兩種描述都不能使我們確定政策變動的結果。為此,盧卡斯介紹了一個一般化的公式,以期確定政策變動的結果。但是,盧卡斯僅僅是列出了公式,卻沒有對代理人在每一時期參與博弈的特征作出任何具體的描述。他將代理人同時選擇的行動看成是一個納什均衡,但實際上這個均衡並不穩定。盧卡斯的這一公式的全部意義是:在模型中,每一個代理人的目標和他麵對的形勢是明確的,每一個代理人根據其他人采取的行動作出自己最優的選擇,而且同時采取這些行動在技術上是可行的。盧卡斯還回顧了凱恩斯模型並對其進行批評。盧卡斯最後得出結論:如果使用動態博弈是思考政策的一種有效方式,那麽使用凱恩斯主義模型逐年製定政策的方式則不是一種好的方法。

四、偏好

《經濟周期模型》第三章是討論消費者偏好問題。盧卡斯認為任何一個經濟模型在其中心環節上都要有一群假設的消費者,這些消費者的決策與技術和市場結構一起決定了係統的運行特征,這些消費者的福利是規範分析的主題。

一個典型的家庭會在某一時期消費一定的商品和服務,這些消費量可能會隨著某些隨機事件而變動。家庭會根據效用函數對消費序列,或者是消費過程作出評價。接著盧卡斯引入一個具體化的效用函數,並以此為出發點來考慮經濟政策:一是確定不同的政策是如何導致每個代理人選擇不同的消費序列的;二是根據政策對代理人福利的影響來規範地評價政策。

盧卡斯將討論限製在影響一般商品消費的政策上。首先是理論分析:通過一種既反映趨勢又反映周期的消費流確定消費者對於增長和波動的態度。其次是通過二戰後美國消費數據加以檢驗,得出一些結論。一是要使消費者願意接受消費增長率的下降,就必須給予其一定量的全麵消費的增加;而如果消費增長率增加,消費者願意減少一定量的全麵消費。但盧卡斯沒有對增長率變化的可能性進行任何評價,隻是進行了實驗分析。二是一個小小的消費增長率變動,會引起福利結果的巨大變化。

盧卡斯認為個人收入變動的成本限製了潛在的或者實際的從社會保險而不是從穩定政策中的獲益,總體收入變動僅僅是個人收入風險的原因之一,總體變動的降低――這是穩定政策所能完成的所有東西――隻能期望它去除一小部分個人水平上的不可保風險。

盧卡斯覺得上述研究很有建設性,因為它暗示了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我們所經曆的經濟波動性,即使與曆史上所經曆的通貨膨脹相比也是非常次要的,與最保守的增長率降低的成本相比更是如此。但這不意味著經濟波動是一個可以忽略的問題,因為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的經濟波動,總是伴隨著巨大的福利成本。經濟周期將幫助我們看清如何避免在那些有著輕微的、無效率的副作用的政策上犯錯誤,而不是去設計一個更完美的政策來消除剩餘的經濟周期風險。

五、基德蘭德―普雷斯科特模型及啟示

《經濟周期模型》第四章說明和討論標準經濟周期模型之中的基德蘭德―普雷斯科特(Kydland-Prescott)模型。

盧卡斯認為基德蘭德―普雷斯科特模型是一個高度簡化的、完全競爭的體係,在這個體係中,隻存在一種商品,它由勞動和資本生產出來,技術回報保持不變。所有的消費者被假定可以無限期存活,而且是同質的。係統的唯一衝擊是外生的生產技術的隨機變動。在基德蘭德―普雷斯科特模型中提出了一個問題:能否找到一個具體地描述技術和偏好的參數,使得模型中由這些外生衝擊引起的產出、消費、就業和其他方麵的變化,與戰後美國經濟中觀測到的對應的時間序列變化相類似?盧卡斯將基德蘭德和普雷斯科特對此問題的回答從三個方麵加以討論:(1)他們使用的完成模擬的方法;(2)要使關鍵詞“類似”便於操作的方法;(3)此模型用於解釋經濟周期的成功之處。

盧卡斯簡述了一個比基德蘭德―普雷斯科特模型更簡單的體係,然後把基德蘭德―普雷斯科特的模型看成是這個簡單體係的變通。通過簡單模型分析得出:家庭對其他人的行為作出預期,當每一個家庭確信,其他家庭將采取的儲蓄行為與每一個家庭找到的自己應采取的最優儲蓄行為一致時,整個經濟體係就處在理性預期的均衡之中。

盧卡斯在上麵自己設立的簡單模型的基礎上介紹了基德蘭德―普雷斯科特模型。基德蘭德和普雷斯科特是計算出了規劃問題的解,其解的意思是在技術和當前衝擊給定的情況下,規劃者決定消費,勞動供給和資本積累的行為。而最經典的事實是,這個規劃問題的最優資本積累行為與上述簡單的競爭條件下的均衡的資本積累行為是一致的。

接下來通過模型生成消費、就業和要素價格的人工時間序列。但這個人工生成的時間序列與實際觀測到的對應部分不符。即模型得出的就業變化與實際就業不符,前者波動幅度要比後者低;模型得出的消費變化與實際消費不符,前者波動幅度要比後者高;得出的投資變化與實際投資不符,前者的波動幅度要比後者低。為此,基德蘭德和普雷斯科特改進了偏好和技術,提出了一個新的模型。在偏好方麵,增加了閑暇的跨時期替代的程度,而沒有改變假定的消費的跨時期替代。在技術方麵,一個投資項目從t期開始在t+τ期完成,τ期固定。另外,假設技術衝擊分為永久的和暫時的兩部分,二者混合而代理人不能觀測到。基德蘭德和普雷斯科特對模型改進的結果是明顯地提高了模型擬合現實數據的能力。

通過基德蘭德和普雷斯科特模型對繁榮問題進行模擬是非常富有啟發性的。假設出現一個較大的技術衝擊。那麽它一方麵提高資本和勞動的生產力,吸引人們去努力工作和生產,引起就業和產出提高,企業增加投資,從而導致繁榮的出現;另一方麵企業增加的投資可能是過度的,而且工人由於工資的提高而更願意享受閑暇和繁榮,會導致衰退的出現。為了係統地研究模型能否產生上述的投資波動,基德蘭德和普雷斯科特收集了大量的樣本來估計盡可能多的參數。比如實際上人們將自己的1/3時間用於工作,投資項目需要一年左右的時間來完成等等,這樣偏好的參數、技術的參數等大部分都被一一估計出來,最後隻剩下大約6個自由參數。基德蘭德和普雷斯科特選擇剩下的這些參數值,來使這些模型所預測的一些低階矩(方差、協方差、自方差)與他們搜集的樣本中的時間序列的對應矩相匹配,使得整個估計完成。盧卡斯認為他們所報告的理論矩與實際矩的匹配,是他們報告中唯一的對模型擬合實際序列“能力”的“檢測”。

盧卡斯認為基德蘭德―普雷斯科特模型選取了能反映代理人的實際替代的機會(“現在工作就要延遲閑暇;現在開始投資就不能等更多的信息;如此等等”)的參數,使得模型更具可操作性和實證性,將宏觀經濟學模型帶入了一個新的領域。當然,從構造模型的公理上看,該模型又是不正確的。但盧卡斯認為在任何實證經濟學中,任何努力最終得到的、最好的結果是一個可以使用的近似值,這一近似值隻在回答幾個有限的問題時有用。

六、失業理論

《經濟周期模型》第五章闡述失業理論。基德蘭德―普雷斯科特將解釋經濟周期的問題設定為解釋就業和真實產出的波動性,這也是盧卡斯所推崇的觀點。但在絕大多數這樣的模型中,失業作為一種特定的活動不起任何作用。

盧卡斯認為在研究經濟周期理論時,有兩種觀點:一種是將研究重點放在失業方麵,另一種觀點是將重點放在經濟周期理論的其他方麵,而把失業作為一種副產品加以研究。這兩種觀點沒有優劣之分。盧卡斯將失業理論結合到經濟周期模型中得出了一些洞察經濟周期的新的重要觀點。

盧卡斯指出,以瓦爾拉斯情形為基礎的模型不能反映勞動市場上持續的雇主雇員關係,而這些關係卻是理解經濟周期的中心環節。有的模型試圖通過改變市場出清的假設彌補瓦爾拉斯情形的不足,但卻失去了依據偏好和技術解釋工資和就業如何確定的能力。

盧卡斯在麥考爾模型的基礎上,集中討論失業問題。麥考爾假設工人在某一期開始時就有工作,工資為w,下一期得到同樣工資的概率為I-Q,失去工作的概率為Q,工人尋找到工作所能獲得的工資服從G(W)分布;則可以列出工人的目標函數,通過目標函數值的結果確定是繼續工作還是尋找工作。麥考爾模型非常具體(比如它解釋了工人如何選擇最優決策並對“就業和失業的持續期、就業工人的收益分布以及其他給出的工資和實際收益的時間序列的聯合分布方麵,作出了預測”),但卻引出一係列的問題,而且這些問題很難回答。

為此,盧卡斯通過虛構一種技術,使麥考爾模型變成一個一般均衡係統,他假定工人對某一消費序列的偏好,工人隻消費當期的真實收益,列出貝爾曼方程。這個貝爾曼方程的解以及保留工資是不同的。因此,在這種均衡中,工人與資本家即雇員與雇主的關係也不是確定的。假設許多工人都麵臨失業的風險,那麽工人會參與一種集中安排。

後來有的學者在模型中改變原來的信息假設,假定工人的收益信息是非對稱性的,即一個工人的收益情況隻有他自己知道,其他工人則無法獲取其收益情況。在這種情況下,會使麥考爾模型的均衡向激勵相容的均衡轉化。盧卡斯放棄上麵資本是免費的假設後,工人與資本家各自獲取“特定關係的資本”的一部分。失業理論中的一些問題與工人的目標和市場機會是相互影響的。按照盧卡斯的理解,失業存在於經濟周期發展的各個階段,並且它在各個階段具有相同特征,因而可以通過製定社會政策來對付失業。

七、關於貨幣的觀點

《經濟周期模型》第六章是論述關於貨幣的理論。盧卡斯在批判基德蘭德―普雷斯科特模型和其他一些研究(這些研究中不包括貨幣變量)的基礎上,提出應將貨幣變量放入真實變量的模型中,這樣可以使“模型與觀察到的變量的聯合運動(co-movements)相吻合”。

盧卡斯通過將貨幣引入新古典動態結構體係中,推導出了標準的貨幣數量理論的結論:從理論上重新表述貨幣引起衰退的解釋所包括的內容。

盧卡斯先做了一個陳述。他認為研究貨幣,先要研究交換,因為貨幣的價值表現在交換上,而不是使用中。在一般均衡模型中交換是集中的,所以盧卡斯為了構造貨幣經濟模型將交易假設成是分散的。以證券交易為例,當每一個交易日完成證券交易之後,現貨的生產和交易采用分散化的方式。這樣在空間上企業是分散的,工人與一個特定的企業簽約後,與其他企業毫無聯係。顧客到一個特定的企業那裏購買商品,與其他顧客毫無聯係。同樣,在理性預期的情況下,賣者會開具發票或者交易信用證,在第二天的證券市場上清算。在每種情況下,相關的價格與數量的確定都是在競爭的證券市場上進行的,僅僅交易的實際執行發生在其他地方。

盧卡斯通過研究代理人在集中化或分散的市場上活動的邊際條件,推導出了所有的古典貨幣理論。盧卡斯把消費的商品分成現金商品和信用商品,並設定當期的效用函數。假設所有代理人掌握該期交易過程中的所有信息。在這種情況下,代理人結束證券交易時持有的財富剛好用來購買現金商品。計劃中信用商品的購買不需要現金這種形式的資產約束,因為這些票據可以以後清償(比如賣掉債券)。因此,可推導出現金與信用商品的相對價格和一個邊際條件,均衡時這一條件必能滿足。同時盧卡斯又推導了另一個跨時期的邊際條件。商品交易中的一個代理人在當期多購買1美元信用商品得到一個邊際效用的同時卻減少了在下一期購買1美元的現金商品的效用。由於在該期時下一期的成本是不確定的,因此,通過這兩個邊際條件可以推導出傳統的貨幣數量論的所有有效結論和一些新的結論。

盧卡斯通過組合變換得出了均衡價格路徑。若將初始的貨幣衝擊乘以一個係數,而體係中的其他部分保持不變,結果是現在和所有未來期的價格水平都乘以這一係數,體係中的未知因素不受影響,從而消費也不受影響。

盧卡斯在上麵研究的基礎上推導另一種形式的中性定理,結果推導出來的與上一個在特征上很不相同。這說明,貨幣衝擊隻有在預測到的情況下才會發揮真正的影響,沒有預期到的貨幣衝擊是中性的。雖然這一結論是盧卡斯按照嚴密的邏輯推導出來的,但是它仍然存在一定的缺陷。他在這裏特別強調了預期的作用,其實從經濟發展的現狀來看,無論貨幣衝擊是否預期到,它都對經濟產生一係列的影響。也就是說,盧卡斯的結論不完全符合經濟發展的現狀。放棄“序列獨立”的假設,上述的預期影響就會變成規則,這個強中性定理就會失效。

八、經濟周期模型前景

盧卡斯在《經濟周期模型》第七章中通過設定一個混合模型的方法來分析貨幣經濟周期問題。

他假定偏好和生產商品的技術同基德蘭德―普雷斯科特模型中的一樣;代理人的交易是分散的;存在一個不穩定的貨幣供給,用隨機過程來建模,貨幣供給的參數在不同時期保持不變而且為代理人知曉。

如果人們在證券市場上進行公開交易,那麽貨幣量的變化直接導致純粹的單位變化。但由於存在預期的貨幣變化,因而會導致相對價格和其他實物的數量變化。若預期到貨幣擴張,那麽人們將消費更多的閑暇和更多的信用商品,就業將下降。對投資則有兩方麵的影響,基本上,通貨膨脹稅會上升,人們將減少貨幣的持有,代之以需要使用貨幣的行為。盧卡斯認為這種通貨膨脹稅的效果可能在真實經濟周期中起作用。若預期到貨幣緊縮,人們會減少使用現金。

由於貨幣緊縮會導致名義價格不隨貨幣量的變化而同比例變化,所以盧卡斯引入名義價格的黏性來分析貨幣經濟周期模型。

首先,盧卡斯回顧了古典模型的預測結果與實際觀察不符的事實。實際觀察的結果是價格成比例變化很小,而且數量的變化也是不恰當的。針對這一事實,弗朗科?莫迪格利亞尼(Franco Modigliani)在1944年提出放棄勞動力市場出清的假設,引入某種形式的價格黏性。最近一些學者提出合同的存在導致了價格黏性的出現。如在約翰?泰勒(John Taylor)的計量經濟模型中,價格已在合同中確定。德博拉?盧卡斯(Deborah Lucas)在他的一個模型中也有這樣一個假定。這兩個模型都存在的一個特點:貨幣量的變化不僅引起純粹的單位變化,也會帶來非中性的動態變化。盧卡斯認為名義價格黏性理論的核心部分是代理人每天知道的有關係統狀態的信息。如果貨幣信息不是公共的,隻有代理人能察覺,那麽就不能出現代理人進行簡單的調整的情況,而是存在其他的可能性。

而在基德蘭德―普雷斯科特模型中代理人擁有很多公共的信息,且這些公共的信息完全是關於技術的,如果技術衝擊足夠大,那麽就會產生經濟周期一樣的波動。

其次,盧卡斯假想了一個生產多種商品的模型,在模型中信息是完全的,每種商品的技術是不同的,偏好的變動引起消費者對產品需求的變動;從生產者的角度看,同樣的投入如果由於具備新的生產能力生產出更多的新產品,與獲得能夠生產出消費者更喜好的新產品實際上是差不多等同的。據此,盧卡斯認為如果這一方麵的努力能實現,就會得出與基德蘭德―普雷斯科特模型非常類似的動態行為。

最後,盧卡斯將貨幣引入基德蘭德―普雷斯科特模型。代理人會根據貨幣的變化及時調整自己的策略,從而信息私有係統的均衡應該具有貨幣非中性,而且有完全信息的係統不具備此性質。他在《預期與貨幣中性》這篇論文中證明了上麵的猜想。具體來說是生產者麵對的情況是:在他們產品上的支出(最終是購買了他們的勞動),相對於其他生產者發生波動,生產者會依據偏好和技術,針對這種變動調整自己生產努力的程度。

盧卡斯雖然提出了和基德蘭德―普雷斯科特模型一樣的反應,但他又認為貨幣供給的變化會引起總支出的變化,而生產者無法通過直接信息或間接信息辨別某一個特定的需求變動是一個相對移動(從而生產者會增加產量)還是總體移動(其他生產者可能也會作出反應,這種反應加上了對貨幣單位的修正)。假定生產者隻能獲取一方麵的信息,代理人對貨幣衝擊的反應在完全信息係統中就是中性的,就如同它們是真實衝擊一樣。

九、總結

盧卡斯宣稱在宏觀經濟學中引入動態經濟學方法將對我們考慮經濟政策的思路帶來一係列徹底的改變,並對這種改變的本質進行了論述:

第一,盧卡斯認為動態方法圍繞的中心是給定代理人對其他經濟行為者未來行為的預期,在他的控製範圍內相機而動,處理現在和未來的變量。同樣地,私人個體要對政府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的實施進行預期,而不能隻考慮政府的現行政策。私人個體和政府之間是一個不斷進行動態博弈的關係。

第二,人們認為用財政赤字和貨幣擴張可以解決失業問題,但盧卡斯認為這其實是一個危險的假象。

第三,根據現有的理論,政府可以通過製定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來達到希望的通貨膨脹率。但盧卡斯則對此提出批評,認為這個結論對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變量應如何針對國民經濟的短期波動作出反應沒有任何意義。

【簡要評述】

本書是作為理性預期學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的盧卡斯在經濟周期理論方麵的獨到性研究。

盧卡斯對經濟周期理論的研究建立在兩個假定的基礎上,一是假定廠商的利益和工人的利益保持一致;二是生產者隻掌握有限的信息。在這兩個假定前提下,生產者根據有限的信息對價格變動作出判斷,從而決定是增加生產還是減少生產。

盧卡斯認為價格變動是由未預料到的或不規則的貨幣衝擊引起的。當貨幣存量意外地增加的時候,實際價格水平要高於預期的一般價格水平,即兩個價格之間存在一定的差距,有一部分一般價格水平的上漲沒有被生產者預料到。生產者將沒有被預料到的那一部分價格水平的上漲看成是相對價格的短期上漲,於是投資增加、就業水平提高;反之,投資減少、就業水平降低,這樣就形成了經濟周期的波動。

在盧卡斯看來,信息的不完全性和由此引起生產者對相對價格和絕對價格變動的混淆是經濟周期產生的根本原因,從而政府可以采取未被預期到的通貨膨脹政策提高實際經濟水平,但這一政策若持續運用,也會被預期到,對實際變量失去影響力。

(賈衛萍)

參考文獻:

[1]Robert E.Lucas Jr and Thomas J.Sargent(eds),Rational Expectations and Econometric Practice(University of Minneapolis,1981)。

[2]Robert E.Lucas Jr,“Econometric policy evaluation:a critique”,in The Phillips Curve and Labor Markets,Vol.1 of the Carnegie-Rochester Series on Public Policy,Karl Brunner and Allan H.Meltzer(eds),(North-Holland,Amsterdam,1976),pp.19-46.

[3]Robert E.Lucas Jr,“Discussion of:Stanley Fischer,‘Towards an understanding of the costs of inflation:Ⅱ’”,Carnegie-Rochester Conference Series on Public Policy 15(1981).pp.43-50.

[4]Robert E.Lucas Jr,“Expectations and the neutrality of money”,Journal of Economic Theory 4(1972),pp.103-124

[5]Robert E.Lucas Jr and Nancy L.Stokey,“Optimal fiscal and monetary policy in an economy without capital”,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 12(1983),pp.55-93.

[6]Robert E.Lucas Jr“An equilibrium model of the business cycle”,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83(1975),pp.1113-1144.
更多

編輯推薦

1一分鍾心理控製術
2贏利型股民、基民必備全書
3人人都愛心理學:最妙...
4看圖炒股
5一看就懂的股市賺錢圖形
6基金投資最常遇到的1...
7買基金、炒股票就這幾招
8明明白白買基金、炒股票
9新手上路 實戰股市
10少年不知愁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少年不知苦

    作者:王慧豔  

    經管勵誌 【已完結】

    本書內容:初三開學的第一天,同學們就想不管不顧地大哭上一場,其中不乏幾個脆弱的女生已經泣涕漣漣,打濕了一張又一張麵巾紙。“陳大班,你說話呀!沒人讓你做啞巴。”牛天梓瞪著牛眼,生氣地衝班長陳遠嚷著...

  • 新手上路炒股票

    作者:薛義明  

    經管勵誌 【已完結】

    書中自有黃金屋,教你如何成為股票市場叱吒風雲的成功者,如何成為一個輸少贏多的投資人,如何成為能立足股市的成功者。

  • 新手上路炒基金

    作者:林和文  

    經管勵誌 【已完結】

    本書重點介紹基金的基礎知識及品種,常用的技術分析方法及投資技巧,分析了基金投資案例等。

  • 凱達之魂:記一個民營企業家的人生和事業

    作者:馮萌獻  

    經管勵誌 【已完結】

    本書記述了張文遠從一個隻有中學文化程度的中學生,從一個生產隊的記工員開始,成長為民營企業家的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