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六、政治經濟學概論

薩伊

【作品內容】

一、政治經濟學的對象和分篇法

薩伊認為,國家的繁榮取決於財富的增長,而政治經濟學,正是闡述財富的科學,它告訴我們財富的本質,它根據關於財富本質的知識,推斷創造財富的方法,闡明分配財富的製度與隨著財富消滅而出現的現象。按照這個說明,關鍵之點是要明確財富的概念。在說明財富的本質時,薩伊批評了重商主義把財富等同於貨幣、重農主義把財富歸結為農業中所創造的物質的錯誤,認為斯密的巨大功績在於,證明了財富是物品的交換價值,並由此作出關於阻礙勞工生產力發展因而不利財富增長的因素的許多重要結論,從而使政治經濟學成為一門科學。按照薩伊所肯定的斯密的觀點,政治經濟學所研究的,顯然不是由使用價值構成的一般物質財富,而應是以商品為元素形式的資產階級社會的財富。但是,在具體論述過程中,由於薩伊用效用來決定價值,實際上把使用價值和價值、把一般財富同資產階級社會的財富相混同。由此出發,他在推斷創造財富的方法,即說明財富的生產時,就用一般生產來代替和說明資本主義生產,並從一般生產中引出分配財富的製度,說明財富的消費。所以,表麵上薩伊雖然肯定了斯密關於政治經濟學對象的規定,但在實際論述中卻往往背離了斯密的理論。

關於《概論》的基本結構和“三分法”,薩伊以斯密為出發點,但又提出不同於斯密的理論體係。薩伊批評斯密著作“缺乏條理”,並忽略了對財富自分配和消費的研究。他認為,政治經濟學不僅要研究財富的生產,而且應分別研究財富的分配和財富的消費。他的《概論》一書就是依此分為三篇,而該書的副標題就是“財富的生產、分配和消費”。這個“三分法”形成薩伊理論的總體結構。

在生產的四個環節中,唯一沒有獨立成篇的是“交換”。薩伊並非忽視交換,他引以為自豪的“銷售論”,他關於加速商品流轉的理論,都是直接論述交換的。但是,薩伊卻把這些問題放在生產篇中加以考察。這是因為,按照他的生產自行創造需求的銷售論,一部分商品過剩,是由於另一部分商品過少造成的。這樣,商品交換的矛盾,商品實現的困難,在薩伊那裏,就被簡單地歸結為生產問題。既然商品不存在出售問題,那麽,需要考察的就隻是出售的快慢及其利益的問題了,而這個問題,在薩伊看來,同樣應列入生產篇中。

按照薩伊對自己著作基本結構的說明,第一篇是討論進行生產所需的生產要素;第二篇是確定價值是根據什麽規律在各個成員中間分配,成為個人收入;最後一篇所討論的是消費到生產的成果。在這裏,生產表現為起點,消費表現為終點,分配作為兩者的媒介,表現為中間環節。於是,生產、分配、消費形成一個似乎嚴整的邏輯聯係。資產階級經濟學家對此讚賞備至,說薩伊是政治經濟學領域內最早的一位分類學家,他使斯密的理論具有一種經典的形式,把整個經濟科學領域改造成一個嚴整的、容易觀察的體係。後來的經濟學家也大多采用了薩伊的分類法,隻不過有的加上“交換”,使“三分法”演變為“四分法”。

二、生產論和分配論

(一)生產三要素論

《概論》的第一篇標題是財富的生產。薩伊認為財富的生產也就是價值的創造。在薩伊看來,價值的基礎是效用即使用價值,創造效用也就是創造價值。他認為生產不是創造物質,而是創造效用。生產改變已經存在的物質的狀態,使之提供原來所不具有的效用,或擴大原有的效用。

薩伊所說的生產,並不限於物質產品的生產。他認為,諸如醫生、音樂家等等的勞動,同樣生產效用,這些效用能用來交換別的產品,因而具有實在價值。與物質產品的生產不同的是,他們所生產的是“無形產品”。這種產品的特點是生產和消費同時發生,它不能儲積起來形成國民財富。不過薩伊所著重考察的是物質產品的生產。

既然財富的生產,或者說價值的創造,就是使物質具有效用,那麽,很明顯,生產的要素絕不隻是勞動,勞動者從事生產時,需要生產工具,需要原料,需要養活自己的生活資料。薩伊認為,這三者的價值構成生產資本。此外,勞動者在從事生產時,還必須借助自然力,首先是土地。所以,薩伊宣稱,商品的效用,也即商品的價值,是由勞動、資本、土地這三個要素協同創造的,由這三個要素在創造效用中各自提供的“生產性服務”所決定。

(二)分配論

在生產三要素論的基礎上,薩伊創立了他的分配理論。在他看來,生產三要素既然都是創造效用,則各個要素的所有者就應分別依據這些要素各自提供的生產性服務,取得各自應得的收入:勞動的所有者得到工資,資本的所有者得到利息,土地的所有者得到地租。

在斯密的著作中,三種基本收入是工資、利潤和地租,利息被看做是利潤的分支。薩伊則把利息作為資本的基本收入,而把利潤說成是與資本無關的概念。他認為,企業主和工人一樣,都是依靠自己的勞動而取得收入,利潤不過是他們的工資的別名而已。這樣,作為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特征的剩餘價值形式――利潤,就被排除在經濟學的分析之外了。

薩伊認為,工資是勞動的生產性服務的報酬。他把勞動分為三類,並論述了與此相應的三種勞動工資的決定問題。他說,要獲得產品,第一,必須研究與這種產品相聯係的自然規律,這是科學家的勞動;第二,必須把這種知識運用於有用的用途,這是企業主的勞動;第三,必須完成上述兩方麵所要求的體力勞動,這是雇傭工人的勞動。以上三種勞動的生產性服務的報酬,形成他們各自的工資。薩伊把這種工資又稱為“利潤”。他認為,科學對生產提供巨大利益,“科學家的利潤”總是低於他的貢獻,因此應給以榮譽獎賞。“企業主的利潤”則較高,因為企業主要靠自己的信用獲得資金,要具有判斷力、堅毅和專業知識,他們這種“高級勞動”的供給總是小於需求,其價格也就總是保持在很高的水平上。至於“勞工的利潤”,由於社會能保證這種簡單勞動的充分供給,由於他們在和雇主的談判中總是處於不利地位,因此,他們的收入隻能維持自己和子女的生存。他斷言,工資低會降低產品價格,由此得到利益的乃是消費階級或換句話說整個社會。

利息是企業主交給資本家的資本的租金,它由資本的生產性服務的等值報酬、即資本的利潤所構成。此外,它還包括資本家所冒失去資本的風險的保險費。利息率的高低則依存於借貸資本的需求與供給的比例。

地租是由農民(指農業資本家)交給地主的土地的租金,它由土地的生產性服務的報酬、即地產的利潤所構成。不過,這種利潤是在農產品供不應求以致其價值超過資本的通常利息並由此形成超過額時出現的。地租量一般按這個利潤的最高比率決定。

薩伊關於生產是創造效用以及生產三要素、勞動三種類別等等觀點,論述的僅僅是生產的一般條件,或者說是抽掉了社會生產方式的本質的生產一般。馬克思曾經指出:“生產一般是一個抽象,但是隻要它真正把共同點提出來,定下來,免得我們重複,它就是一個合理的抽象。”就這個限度來說,薩伊關於生產一般的某些論述,並不是沒有意義的。但是,正如馬克思所指出的,不能因此忘記不同生產方式的本質差別。

薩伊的以生產三要素論為基礎的分配論,即其“三位一體的公式”,宣布了統治階級的收入源泉具有自然的必然性和永恒的合理性,深受後來一些經濟學家的讚賞,並被發展為“分配歸算論”。

三、價值理論

生產三要素論的基石是效用價值論,所以,薩伊曾設想在分析生產之前先討論價值。但是,由於他的價值論同時又是生產費用論乃至供求論,這在一開始又是無法予以說明的。因此,《概論》一書並沒有集中分析價值,有關價值的論述主要是在第l篇和第2篇的開頭部分。

薩伊並不研究價值的實體和價值的本質。他說:“政治經濟學,隻把人們所評定的價值不折不扣地接受下來,作為推論的依據”,所要考察的隻是“價值的由來和它的存在的後果”。就是說,隻是說明一物為什麽有價值以及由此可以推論出什麽經濟上的考慮。對於價值量,薩伊注意的隻是它的外在尺度,在他看來相對價值才是唯一的準繩。

薩伊首先提出的是效用決定價值。在薩伊看來,效用即使用價值,不是價值的前提,而是價值的來源。既然效用是價值的基礎,價值量取決於效用的程度,那麽,如何測定一個物品的效用程度呢?薩伊看到,對一個物品效用程度的估價,要取決於估價者的判斷力、知識、習慣和成見。如果由各個人來估定,它就會變得很不確定。所以,他認為效用的程度是以比較的尺度來衡量,即以具有效用的物品所能交換到的某種物品的數量來決定,交換到的物品數量多表明效用大,反之效用小。這就是說,物品的效用是由物品的交換價值來衡量,在薩伊看來,就是由價值來衡量。所以,他作出結論說:“物品的價值又是測量物品的效用的尺度。”由於物品通常是與貨幣相交換的,所交換到的貨幣額就是該物的價格。所以,薩伊又進一步認為價格是測量物品的價值的尺度。

按照效用論,測量價值的尺度是效用,而這裏,薩伊又反過來宣稱,測量效用的尺度是價值,或者說是價格。這顯然是一種循環推論,它並沒有解決價值的決定問題。所以,在進入第2篇討論分配的對象時,薩伊又提出價值的根據問題,並轉入對作為價值尺度的價格的考察。

薩伊提出,價格即市場價格,由供求決定。供求關係影響價格的變動,但不能說明供求一致時價格如何確定,即不能說明價格變動的基礎。於是,薩伊又提出生產費用論。他提出:如果任何一種物品的法定價格低於它的生產費用,這種物品的生產就將停止,因為誰都不願意虧本生產。顯然,他把生產費用看做是價格的最低限度,看做是價格的基礎。

所謂生產費用,薩伊解釋說,就是斯密所謂的產品自然價格,它由工資、利潤和地租構成。不過,薩伊以他的生產三要素論補充和發揮了斯密的觀點。他認為,勞動、資本、土地在生產中各自提供了“生產性服務”而分別創造並獲得相應的收入――工資、利息、地租,作為自身耗費的補償。因此,生產費用也就是工資、利息和地租的總和,它決定商品的價值。

用生產費用來決定價值,實際上就是用價值來決定價值。因為,構成生產費用的工資、利息和地租本身就是一定的價值額。為了擺脫這個自相矛盾的循環推論,如分配論已介紹過的,薩伊又求助於供求論,用勞動、借貸資本、農產品的供求狀況來決定工資、利息和地租。

在薩伊理論中,薩伊的三種價值論各有其不同的作用。可以認為,效用價值論是薩伊價值理論乃至整個理論體係的基石。薩伊的以生產三要素論及其相應的分配論為核心來宣揚經濟和諧的整個理論體係正是建立在效用價值論的基礎之上。但是,生產費用論和供求論也給薩伊提供了很大的“效用”,這不僅表現在薩伊要用這些理論來彌補效用論的漏洞,而且表現在薩伊要用這些理論來反對國家對價格的幹預。他認為,國家限定價格是極其錯誤的政策。如果限定的價格低於生產費用,生產將會停止;如果限定的價格與正常價格相等,限定沒有必要,反而引起消費者的恐慌;如果強製提高價格,那就是對消費者收入的掠奪,就是對所有權的侵犯。因此,他主張價格完全由市場供求來調節,認為這樣才能建立起生產與需要之間的自然比例。這就是薩伊直接從價值理論中引出的最主要的結論。可見,供求論和生產費用論乃是薩伊自由主義經濟觀點的理論依據。

對於生產三要素,薩伊特別強調作為資本的機器以及科學對財富增長的作用。他說,正是這兩者才能強使許多種自然力為人類服務,從而增加產品的種類和數量,降低產品的生產費用,使一切消費者受益,社會日益富足。薩伊認為,由於斯密把財富即價值歸結為勞動,他隻看到分工對提高勞動生產率的意義。薩伊寫道:分工的作用雖然並不是微不足道,但生產的奇跡,與其說是由於人的勞力的特殊性,倒不如說是由於我們對自然力量所作的利用。由於斯密不知道這個原則,所以他不能建立機器與財富生產的關係的正確學說。由於薩伊生活在產業革命時期,他對機械等自然科學又有較多研究,因此,薩伊比起處在工場手工業時期的斯密來說,對於促進生產力發展的因素的考察,無疑要廣闊得多。薩伊依此而提出的政策,如強調積累資本,主張支持科學、教育的發展等等,對於發展生產力是有積極意義的。

四、銷售論和消費論

(一)銷售論

《概論》的第一篇在討論了發展生產的源泉即生產三要素的作用之後,薩伊用專門一章(第15章“產品的出賣和需求”)來論述商品購買力的源泉和開拓商品的銷路問題,並依此提出一係列政策主張,形成了整套銷售理論。

薩伊認為,一種商品總是用另一種商品來購買的,一商品的出售就是對另一商品的購買。他認為一種產物一經產出,就給價值與它相等的其他產品開辟了銷路。由此,他提出了一個根本命題:生產給產品創造需求,也就是說,供給會自行創造需求。

薩伊並不否認現實經濟生活中,商品是和貨幣相交換,而不是直接和商品相交換。但他認為,錢畢竟隻是移轉價值的手段,在以產品換錢、錢換產品的兩道交換過程中,貨幣隻在一瞬間起作用,當交易最後結束時,我們將發覺交易總是以一種貨物交換另一種貨物。這樣,薩伊就把以貨幣為媒介的商品交換歸結為物物交換,而在物物交換中,毫無疑義,買和賣是同一過程,出售同時就是購買,供給也就同時為自己創造需求。

既然產品是和產品相交換,供給同時就是需求,當然不會出現生產過剩的經濟危機。薩伊承認,市場上有時會出現某些貨物充斥、無法脫售的情況。他認為,這是因為某些貨物的供給超過需求,其原因是它生產得過多,或因為別的產品生產過少。由於某些貨物生產過少,別的貨物才形成過剩。

薩伊斷定,局部的生產過剩隻是一種暫時現象。一種產品供給不足、另一種產品過剩的現象,決不會永久持續存在。因為過剩的產品由於價格下降導致利潤減少,利潤減少會使生產下降,供給減少;而過少的產品由於價格上升導致利潤增加,利潤增加會使生產擴大,供給增加。因此,各種產品的供給和需求就會趨於平衡,也就是說,由於價值規律的自發調節,生產總是按照社會的需要成比例地進行。薩伊斷定,如果出現生產過剩的危機,那也是由於政府當局愚昧無知或貪得無厭而橫加幹涉的結果,如果對生產不加幹涉,一種生產很少會超過其他生產。

薩伊依據供給創造需求的基本命題,演繹出以下四個“重要結論”:

第一,在一切社會,生產者越眾多產品越多樣化,產品便銷得越快、越多和越廣泛,而生產者所得的利潤也越大。這是薩伊的基本結論。這個結論反對政府對生產的幹預,反對政府強迫產品的流轉,反對政府從私人手中奪去他的消費,號召資產階級擴大生產。

第二,每一個人都和全體的共同繁榮有利害關係。一個企業辦得成功,就可以幫助別的企業也達到成功。一個民族如果在農業方麵獲得成功,就可促進它的工商業的繁榮,另一方麵,它的工商業的隆盛,也會給它的農業帶來好處。他號召所有資本家努力使自己的經濟部門的生產達到最大限度的增長。

第三,購買和輸入外國貨物決不至損害國內或本國產業和生產。理由是,外國產品是用本國產品或它所換來的現金購買的,所以,擴展對外貿易,是給本國產品開辟銷路,促進本國生產的發展。這個結論主張自由貿易,反對保護關稅政策。

第四,僅僅鼓勵消費並無益於商業,因為困難不在於刺激消費的欲望,而在於供給消費的手段,隻有生產能供給這些手段。薩伊在注解中還著重指出,他所指責的是政府的那種不用於滿足人類需要的無益消費。這個結論批評了為貴族階級的奢侈作辯護的理論,反對過度的國家開支,特別是維持官僚機構的開支。

薩伊的理論及其各個結論,旨在論證資本主義市場經濟具有內在的穩定性,因而國家應放棄對經濟的幹預,應鼓勵自由地發展生產,發展資本主義經濟。這符合資產階級的利益,也和當時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確立時期的社會發展要求相一致。因而,它為資產階級經濟學家甚至像李嘉圖那樣的古典經濟學家所推崇。薩伊關於供給會自行創造需求或生產會自行創造銷路的命題,曾經成為資產階級經濟學家普遍信奉的教條,被奉為“薩伊定律”。在凱恩斯主義產生以後,它雖然不再是資產階級主流經濟學的理論基石,但仍不乏信奉者。

薩伊定律,就其所包含的生產和消費的一般關係來看,有其合理因素。薩伊在生產為消費創造材料,即生產出消費對象這個限度內,把握了生產決定消費。而在這個意義上,生產本身的確會創造消費需求和投資需求,會自行擴展市場;在薩伊所設想的由於價值規律的調節,生產會按比例地均衡進行的條件下,生產的增長本來也沒有什麽障礙。問題是在於,薩伊從這種一般關係中推導出資本主義社會不存在經濟危機的結論有欠妥當,商品經濟和市場經濟發展已經證明資本主義社會並不是不存在危機。

(二)消費論

薩伊關於消費的基本觀點,在生產篇中已經提出。他是從如何有利於財富增長的觀點來考察消費問題的。他認為如何處置產品價值中扣除已耗費物質的價值之後的“剩餘價值”非常重要,隻有把這個“剩餘價值”用於生產性消費,而不是用於非生產性消費,才能帶來利潤,生產資本才能積累,社會財富才能增長。他強調“剩餘價值”轉化為資本對財富增長的決定意義,說資本雖然可以通過節約獲得,但更重要的是要通過擴大生產來獲得。把“剩餘價值”節約下來以擴大資本並不會減少消費。因為生產會隨著資本積累的增加而擴大,而在生產擴大的情況下,增加消費的同時,社會財富仍然可以增加。所以消費和節約並不是不相容。

在生產論中討論生產性消費後,《概論》的第三篇重點討論了非生產性消費。非生產性消費,包括個人消費和政府為公共目的而作的消費,兩者構成國民消費的總和。它來自勞動、資本和土地的收入,這是對非生產性消費最早的表述。

薩伊提出非生產性消費的一般原則,認為最適宜的消費應是有助於滿足實際需要的消費;最耐久、好質量產品的消費;集體消費以及和道德標準相符合的消費。薩伊認為貧富的大不均,有礙那些必須看做最適宜消費的選擇。薩伊所反對的是占有大量財富的貴族階級,他指責他們縱情行樂,迅速花費,進行不符合道德標準的消費,造成虛假需要,使真實需要得不到供給。薩伊認為,好的消費風氣,要靠政府提倡,政府對全國消費的性質都起極大決定作用。

關於個人消費,薩伊的基本觀點是:既反對奢侈,也反對吝嗇,而主張節約。薩伊認為,隻有把個人收入的一部分用於積累,才能促進生產的發展,財富的增加。奢侈會浪費並毀滅應當成為勞動的支柱的資本,而吝嗇不是為著消費或再生產而積累,隻是為著積蓄而積蓄,同樣不利於生產的發展。針對法國當時的情況,薩伊著重反對奢侈,批駁了各種宣揚奢侈的論調。他指責消費促進生產,因此節儉不利於國家繁榮的理論,是“倒果為因”。因為,收入隻能通過生產性消費增加,絕不能通過奢侈性消費增加,而除非消費者收入增加,否則這種消費對生產的鼓勵不能增加。薩伊還批駁了鼓勵人花費或消費,就是鼓勵人生產,因為人無所得就無從花費的說法,認為花費的願望並不一定能促使人產生工作的興趣,而且這種隻講消費不進行積累的人,不能增加資本,也不可能進行擴大生產。非生產性消費和生產性消費的不同之處在於,隨著被消費的產品效用的消滅,它不再具有價值,不再是財富的一個項目。薩伊主張消費應當參照消費者的財產、身份與需要來決定,並要有目的有計劃地進行。這種以自己的收入為基礎,合理地使用收入的消費,就是“節約”。薩伊的這一主張包含著適度消費的思想。

關於公共消費,薩伊強調政府應研究每一次滿足社會需要所產生的利益,是否超過為此而犧牲的價值。針對法國當時的情況,薩伊極力反對華麗增進國家的繁榮,浩大的政府費用對國家有利的說法,提出國家應“厲行節約,不竭澤而漁”的主張。在討論國家消費的用途時,薩伊認為,民政與司法費用、陸海軍費用以及公共慈善機關費用是需要的,但應限定在最必需的限度內。薩伊認為,公共教育費用有助於財富的增長,他指出:隨著科學的每一個進展而來的,是社會幸福的增進。因此,國家應維持學術機關和最高學府,同時應提高勞工階級的知識。關於公共建築費用,薩伊主張用於修建道路、橋梁、運河等土木建築工程,反對修建宮殿、“凱旋門”之類的沒有效用的公共建築物。

薩伊還討論了收集國家費用的途徑――稅收和國債。薩伊提出:政治經濟學者的任務,在於闡明所征收產品的性質,分配負擔方法所產生的後果,以及租稅實際上歸什麽人負擔。他認為,稅收以及國債都是從個人收入轉歸政府,使資本退出生產領域,轉向非生產消費。因此,最好的財政計劃是盡量少花費,最好的租稅是最輕的租稅。關於征稅原則,他要求稅率適度,征稅費用小,課稅公平,為此應采取累進稅率。薩伊認為,對一個物品所課的稅,決不能使這個物品的價格按全部稅額增高,除非對該物的總需求保持不變。所以,稅是由生產者和消費者共同負擔的,而各自負擔的比重則是變動的。

薩伊的消費理論反映了反封建時期的工業資產階級的願望。它要求建立廉價政府,既保障資產階級的所有權,又不加重這一階級的負擔;它反對封建貴族的奢侈,主張節約消費,保證積累,以促進資本主義生產的擴大和國民財富的增加。就這些基本點來看,薩伊的理論是和英國古典經濟學的消費觀相一致的,但是卻與他本國的傳統思想相背離。在小農占優勢的法國,薩伊以前的經濟學家,如重農學派及其先驅人物,都強調消費,並認為消費創造收入。這是因為簡單再生產實質上是以消費為目的的。在薩伊的時代,這種觀點顯然已落後於資本主義發展的要求,因而被拋棄了。

【簡要評述】

薩伊的《政治經濟學概論》一書將斯密的經濟理論條理化和係統化,以簡單概括的方式,把它介紹到法國和其他歐洲各國,被譯成各種文字,在資本主義國家中廣泛流傳。薩伊也因此受到資產階級經濟學家們的稱讚,被譽為“科學王子”、亞當?斯密的“偉大繼承者”和歐洲大陸的政治經濟學權威。他適應當時資產階級的需要,將斯密經濟理論中的部分成分分離出來加以發揮,創立了法國資產階級政治經濟學。

薩伊的銷售理論曾被資產階級經濟學家看做是對政治經濟學作出的“巨大貢獻”,把它稱之為“薩伊定律”,並成為現代西方經濟學中供應學派的理論先導。薩伊提出的政治經濟學研究對象、三分法、效用價值論、生產三要素、三位一體分配論和銷售論等,對以後資產階級政治經濟學的發展,有著深遠的影響,並為後來一些經濟學家所繼承。

薩伊的經濟理論特別是經濟政策部分還存在著明顯的反對封建主義的傾向。他反對重商主義學說和政策,反對奢侈浪費的風氣,提倡經濟自由主義,強調市場機製,反對國家幹預經濟等,成為法國資產階級蕩滌封建殘汙,發展社會生產力的理論武器,促進了法國資本主義經濟製度的發展。

(潘科)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24、25、2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3.

[2]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薩伊,政治經濟學概論[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2年版。

[4]薩伊,經濟學精義[M],北京:商務印書館,1933年版。
更多

編輯推薦

1一分鍾心理控製術
2贏利型股民、基民必備全書
3人人都愛心理學:最妙...
4看圖炒股
5一看就懂的股市賺錢圖形
6基金投資最常遇到的1...
7買基金、炒股票就這幾招
8明明白白買基金、炒股票
9新手上路 實戰股市
10少年不知愁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少年不知苦

    作者:王慧豔  

    經管勵誌 【已完結】

    本書內容:初三開學的第一天,同學們就想不管不顧地大哭上一場,其中不乏幾個脆弱的女生已經泣涕漣漣,打濕了一張又一張麵巾紙。“陳大班,你說話呀!沒人讓你做啞巴。”牛天梓瞪著牛眼,生氣地衝班長陳遠嚷著...

  • 新手上路炒股票

    作者:薛義明  

    經管勵誌 【已完結】

    書中自有黃金屋,教你如何成為股票市場叱吒風雲的成功者,如何成為一個輸少贏多的投資人,如何成為能立足股市的成功者。

  • 新手上路炒基金

    作者:林和文  

    經管勵誌 【已完結】

    本書重點介紹基金的基礎知識及品種,常用的技術分析方法及投資技巧,分析了基金投資案例等。

  • 凱達之魂:記一個民營企業家的人生和事業

    作者:馮萌獻  

    經管勵誌 【已完結】

    本書記述了張文遠從一個隻有中學文化程度的中學生,從一個生產隊的記工員開始,成長為民營企業家的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