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三、關於財富的形成和分配的考察

杜爾哥

【主要內容】

《關於財富的形成和分配的考察》一書,總共101節。全書的基本思想以農業為出發點,對財富的形成和分配進行了曆史考察,特別是對資本的形成和運用,做了比較全麵係統地論述。全書主要講了如下幾方麵的內容:

一、交換和分工

杜爾哥在書中,首先是從分析交換開始的。他首先分析交換,然後由交換導出交換者雙方的勞動分析,劃分了“生產勞動”和“非生產勞動”,提出了農業勞動是一切財富源泉的理論,在此基礎上建立起他的重農主義的經濟學理論體係。

杜爾哥認為,假定土地平均分配,每個人隻擁有維持他自己生活所必需而毫無多餘土地,在這種情況下,不會有人願意為別人工作,當每個人擁有的土地僅能生產自己必需的生活資料,則沒有剩餘的東西可供交換。但是在杜爾哥看來,這種假定是不現實的,事實上土地在分配之前早已被人耕種了,這種耕種本身是分配土地和保障個人財產的法律的唯一動因。首先耕種的人們憑借他們的實力所及來耕種土地,從而他們所耕種的土地所生產的生活資料就比維持他們生活所必需的要多些。而且人的需要是多方麵的,任何一塊土地都不能生長出所有的東西來滿足他的各種需要。如果一個人擁有的土地隻適宜於種植穀物,而不能生長棉花和大麻,那麽他就不會有用以蔽體的布匹;反之如果他擁有的土地隻能生長棉花而不能生長糧食,那麽他就可能沒有充饑的穀物。這樣,“經驗很快會使每一個人知道他的土地最適宜於哪一種產品,從而他也就專門種植這一特殊農作物,以便通過和鄰居交換而獲得他所缺少的東西”。可見,杜爾哥從土壤的差別和需要的多樣性推導了交換的必要性。在這裏,他雖然沒有明確地提出分工,但實際上涉及到這個問題,不過他是從“土壤的差別性”來考慮的。正因為土地存在著差別,才使“專門種植”某一特殊作物成為必要。所謂專門種植者,即分工也。因此,杜爾哥考察交換的必要性,是把分工作為一個先決條件的。

杜爾哥認為,促使不同土壤的耕種者之間相互交換的動因,也必然引起土地耕種者同社會上另一部分人――即製作和加工工作者之間的交換。這是由農產品加工過程的複雜性和長期性決定的。由於個人工作能力的限製,不可能廣泛精通各種工序,即使能這樣做,但在經濟上也是不合理的。是否為製1雙皮鞋而宰掉1頭牛呢?為做一雙木屐而砍掉一棵樹呢?回答當然是否定的。這樣做不僅在時間、空間和材料上都是極大的浪費,而且效果往往也極差。因此,交換對每一個人都有好處,每個人專做一種工作,可提高工效。

二、純產品

純產品理論是重農主義理論體係的核心。杜爾哥的重大貢獻就是在這個根本問題上大大發展了魁奈的學說,觸及資本主義生產的實質。這是全書的重要內容。

杜爾哥對純產品(實質上是剩餘價值)的考察比魁奈深入了一步,他不隻是把農業勞動看成是生產剩餘價值的條件,甚至把它看成剩餘價值的直接源泉。他不是簡單地從魁奈手上接過純產品理論,而是力圖把這個理論從自然贈與的外衣下解放出來,使它具有規範性的具體內容;他不僅企圖把這個自然贈與直接還原為剩餘勞動,而且還從勞動者與勞動條件的分離來闡明它的實質。杜爾哥對剩餘價值的分析的步驟是:第一,說明工資;第二,分析剩餘價值的源泉;第三,考察剩餘價值的性質。

他在闡明了農業勞動是其他一切勞動得以獨立存在的基礎和前提以後,緊接著就把工資問題提出來討論。他的邏輯是:既然農業勞動生產率是社會分工的基礎,農業上的剩餘勞動是社會其他成員的工資基金,因此,必須進一步確定工資的規律。他把工資確定為雇傭勞動的範疇,認為它是一無所有的工人出賣勞動的價格。並且把競爭原則引入了勞動市場,把各部門的工資水平規定為“隻限於維持他的生活所必需的東西”。

當確定了工資決定的規律以後,杜爾哥就把剩餘價值理解為賣者沒有經過購買而出賣的超過工資以上的餘額。他說:“農人的勞動一旦生產出多於他的需要的東西以後,他就能夠用自然界在他的勞動工資以外作為純粹禮物給予他的這種剩餘產品,來購買社會中其他成員的勞動,後者在向他出賣這種勞動時所得到的東西隻能維持他們的生活,但是,農人除了維持生活的資料以外,還能得到一筆獨立的,可以任意支配的財富,這筆財富並不是由他買進來的,而是要由他賣出去的。因此,他是財富――這些財富,通過它們的流通,激發社會的一切勞動――的唯一源泉,因為他是唯一的這樣一種人,他的勞動生產出來的產品超過了他的工資。”從這段話中,我們看到杜爾哥對剩餘價值的把握有兩個極重要的思想:第一,剩餘價值不是從流通產生,但是在流通中實現的,是賣者出賣他沒有買過的東西;第二,剩餘價值是他的勞動生產出的產品超過工資以上的餘額。正是由於這種思想的閃耀,馬克思說他“掌握了剩餘價值的本質”。當然,這個超過工資以上的餘額,還被杜爾哥看成是“純粹自然界的賜予”留在勞動者手裏,但是當土地和勞動者分離的條件下,這個“自然賜予”的性質就清楚地表現出來。

杜爾哥認為,當土地耕種者和土地所有者逐步分離後,雇傭勞動產生了。這時,“土地產品被分成了兩個部分。一部分包括農人的生活資料和利潤,這是他的勞動報酬,也就是他為土地所有者耕種土地的條件。剩下來的就是那獨立的,可以自由支配的部分,也就是土地當做一種純粹的禮物給予耕種土地的人的,在他的墊支和勞動工資以外的那一部分,這是土地所有者分得的份額,或收入,有了這部分的收入,他就不必勞動而可以生活,而且他可以隨意把它花費在任何地方。”這樣,剩餘價值的性質已經相當明顯地表現出來了。這個禮物不是賜予任何人的,而是“土地給予耕種土地的人的”。因為“土地離開了勞動,便不能生產任何東西”。可是雇傭關係發生後,耕種土地的人沒拿到這個剩餘,而被土地所有者占有了,這就是說,土地所有者占有了這份“禮物”,是他沒有支付過的,是由雇傭耕種者的勞動所提供的超過工資以上的餘額。杜爾哥的確在重農主義體係內正確地理解了剩餘價值的性質。當然,由於沒有正確的勞動價值概念,還不真正懂得剩餘價值是超過勞動能力價值的價值。所以,馬克思說:“杜爾哥所指的不是交換價值本身,不是勞動時間本身,而是土地耕種者的超出自己的工資之上提供給土地所有者的產品餘額。”

三、階級的產生和劃分

杜爾哥對階級的分析,繼承了魁奈的思想,從社會經濟中引出社會階級結構,把社會成員分成三個階級:生產階級、不生產階級、土地所有者階級。但是他的分析比魁奈更接近資本主義社會的現實,把魁奈階級劃分的學說向前推進了一步。

杜爾哥運用曆史的方法分析了階級。他認為,在最初的時代,由於交換和分工的發展,社會被劃為兩個階級:一個生產階級,也就是土地耕種者階級;另一個是薪資階級,也就是工匠階級。這時,土地所有者和耕種者沒有分離,因為地多人少,每一個勤勞的人願意要多少土地就可以得到多少土地,誰也不會去為別人耕種土地。每一個土地所有者必須自耕自己的土地,否則,他就必須根本放棄它。但是,由於社會的進步,人口增加,一切土地都有了主人後,那些沒有得到產權的人最初沒有其他的辦法,隻能從事薪資階級的工作,用他們雙手的勞動從耕種土地所有者那裏換取剩餘的農產品。既然土地不僅為耕種它的主人提供生活資料,提供用以交換他所需要的其他物品的東西,而且還提供了相當多的剩餘,那麽他就能夠運用這些剩餘產品來雇人為他耕種土地。這樣,土地所有權同耕種勞動就分離開來了。

杜爾哥認為,產權的不平等,是使這種現象必然發生的原因。產權的不平等,根源在於下列四個方麵的原因:(1)最初的不平等是由於耕種者的實力較強,對未來關心、人口較多的家庭占領的土地就多些,反之就少些;(2)土地肥沃程度不同,產量不同;(3)土地繼承權的存在;(4)聰明、節儉和懶惰與浪費也會造成不平等,而且是其中最重要的原因。這樣,地產就成了商業的對象,可以買賣了,有的人失去土地,有的人增加了土地,從而,雇耕製就產生了。社會再被劃分為土地耕種者、工匠和土地所有者三個階級。由於土地所有者階級可以不從事勞動,而可以從事戰爭和司法行政工作或由於他們向國家支付一定的費用雇傭一些人來執行。因此,土地所有者又可以稱之為自由支配的階級,土地耕種者和工匠兩個勞動階級稱之為不能自由支配的階級。

杜爾哥認為,當資本積累發生以後,從事生產各種各樣工業品來供應社會不同需求的整個階級(即工匠階級)又可劃分成兩個階層,即企業家等資本所有者和單靠工資過活的工匠;同樣,在農業中耕種土地者階級也可以劃分為提供資本墊支的資本家階層和單純掙取工資的農業勞動者。工業與農業中的資本家都是不勞動的,而“資本家性質的貸款人,就他本身來說,屬於可以自由支配的階級”。

四、土地所有者獲取收入的幾種方法

杜爾哥考察了階級形成以後,緊接著分析土地所有者怎樣能夠從土地上獲取收入的方法。他認為可以有五種方法。一、雇工耕種製,即由土地所有者墊支生產上的開支(種子和工資等),按日或年雇人耕種,自己保留全部產品。二、奴隸耕種製。杜爾哥認為,奴隸耕種製是暴力的結果,是使用暴力來強迫別人為他勞動。在這種製度下,“奴隸是不能希望得到正義的。然而自然規律仍舊可以保證他們可以從他們使用土地生產出來的產品中取得他們的份額,因為他們的主人為了利用他們的勞動,必須養活他們。可是這種工資隻限於最低的維持生命的必需品。”三、領地製度。在這種製度下,原來的土地所有者長期出讓他們的田產,而征收一種按年以實物或貨幣來繳納的地租,並強令使用他們田產的人員履行一定的義務。四、對分佃耕製。這種方法是領地製度的另一種耕種形式。為了使土地耕種得更好一些,土地所有者采取一種把一部分果實分配給自由耕種者的辦法。最通行的分配方法就是對分,一半果實歸農民,一半歸土地所有者。在這種安排下,土地所有者墊付耕種方麵的一切費用。五、土地的包租或出租。土地所有者把土地按一定期限出租給耕種者,由耕種者自己墊支一切費用,每年向土地所有者繳納一筆固定收入。

杜爾哥認為,在這五種方法中,最後一種方法最好,可以大大增加土地的產出和收入,但這要有以富裕的農業經營者為條件。杜爾哥的上述考察,實際上扼要地概述了土地私有權發展的幾種曆史形態。第一、二種方法,是古代奴隸社會中的土地所有權形態;第三、四種方法,是封建社會土地所有權形態;第五種方法,是資本主義土地所有權的形態。他講的富裕的農業經營者,實際就是能大量投資的農業資本家。既然他認為第五種方法能大大增加農業產量,從而也肯定了資本主義大農業是增加財富生產的最好形式。

五、商品和貨幣

杜爾哥認為,相互的需要導致了人們互通有無。人們用一種商品交換另一種商品或勞動,雙方必須就交換的每種產品的質量和數量達成協議,每一方都必須對他所交出的商品的愛好和他對他希望收進的那種商品的欲望加以衡量,據以決定被交換的東西的各自數量。杜爾哥的價值包含著主觀效用論的成分。由於沒有正確的價值理論,當然不可能科學地說明貨幣問題,但是曆史方法的運用,使杜爾哥在本書中能較正確地描述貨幣起源的曆史過程,就這點來說是杜爾哥對古典經濟學的重大貢獻,也是他同時代的學者未能達到的。

杜爾哥認為,雖然每種商品都具有代表價值和衡量價值的貨幣屬性,然而並非所有的商品都可以同等便利地被用來達到這兩種目的。因為有些商品質量容易發生變化,很難把它作為衡量其他商品價值的一種尺度。隻有用途普遍,社會接受,質量不變,易於保存,質地相同,易於鑒別分割,體積小價值大,便於運轉的商品,才能達到上述目的。這種商品就是貴金屬(黃金和白銀),它具備了上述特性,比其他任何商品更適宜於上述目的。因此,“黃金和白銀構成了貨幣,而且構成了具有普遍性的貨幣;這件事與一切習俗和一切法律都不相幹。”“而是由於自然之理”。

六、資本的積累和運用

杜爾哥研究了貨幣以後,就著手考察資本的積累和運用。他把資本當做一種價值物來把握,當做一種與地產相對立的“可動的財富”。他的思路是這樣的:首先是人們的消費有了剩餘,剩餘產生了儲蓄,儲蓄的積累形成了“可動的財富”。貨幣產生以後,積累財富的人必然盡先尋求貨幣,從而產生了貨幣的積累。因此,所謂資本,就是積累起來的價值。

杜爾哥認為,可動財富的積累有重要意義,它是一切有利可圖的事業不可缺少的先決條件。無論是在土地耕種、工業或商業方麵,各種不同的勞動都需要墊支,這種最初的基金是點點滴滴積累起來的。無論是誰,隻要他每年能從他的土地收入,或從他們的勞動或辛勞所掙得的工資,收到多於他必須花費的價值,他就可以把這筆多餘的價值作為一種儲蓄而積累起來。“雖然工業利潤與農業收入有所不同,它不是自然界的賜予,同時從事工業的從他的工作中所獲得的,隻是付給他工資的人為此而給予的代價……盡管這樣,還是可以肯定地說,在一切不同種類的勞動領域中,這種競爭卻從來沒有多到甚至激烈到這樣一種程度,以致總是使一個人比別人更內行,更積極,特別是一個在消費方麵更節儉的人,不能掙得一筆比維持他本人和家屬的生活所必需的稍微多一些的收入,並使他不能把這筆多餘的收入儲蓄起來,以創立一筆微小的儲蓄。”在這裏,杜爾哥為資本的積累的“正義”性進行辯解的同時,已經不自覺地突破了重農主義的體係,認為不生產階級也可以從利潤和工資中形成資本的積累。

關於資本的運用,杜爾哥認為有如下五種:第一,買進土地,從田產上獲得一定的收入。第二,用作製造業和工業方麵的墊支。一切勞動都需要墊支,在工業中更是如此。資本投資於工業,一部分作為修建作坊和收購原材料的墊支,一部分作為工資的墊支。等商品出賣以後,資本投資者不僅能收回全部墊支,而且可以獲得一筆利潤。第三,用作農業企業的墊支。投資者為了在農業企業中運用資本獲取利潤,便以交付地租的形式向土地所有者租用土地,擔負耕作方麵的全部墊支。墊支的一部分購買農具、耕牛、種子等,另一部分用於農業工人的工資。等農產品出賣後,除收回資本外,還可獲得一筆利潤,工資是他承擔風險及勤勞的代價,是一筆補償生產資料損耗的資金。農產品價格扣除上述一切以外,剩下的部分是交付土地所有者的地租,即純產品。第四,用作商業企業的墊支。商人的業務全依靠種種墊支來進行,這些墊支需要一定的時間才能收回,並要獲得利潤、工資以及擔當風險和勤勞的代價。第五,放債。杜爾哥認為,借貸的發生,產生於經濟上的需要。有息借貸不是別的,隻是一種商業交易,貸款是出賣貨幣的使用權,借款是買進這種使用權,利息就是這種交易的價格,像一切商品價格一樣,由買賣雙方討價還價,通過供求平衡來決定。

杜爾哥分別考察了資本運用的五種方法後,還從全社會的角度對各種資本收益量的關係進行了考察。他認為,各種資本由於運用它時,所付出辛勞和承擔的風險不等,從而獲得的收益也應該是不同的。買進田產的資本收益小於用於貸款的資本收益,因為它既不費力,又最安全。貸款收益雖很安閑,但要承擔風險。所以,貸款的收益要大於田產收益。但投入農業、製造業和商業的收益,又理應比貸款的收益多一些。因為經營這三項的企業,除需要大量資本外,還需要大量的照料、勞動、才智和承擔風險。因此,各種資本運用而產生的收益量的大小順序應該是:田產收益貸款收益農業、製造業、商業的收益。當然,這種不相等並不妨礙它們相互影響直至建立一種平衡。無論哪種方法的運用,如果利潤發生變化,資本就會流動,直到重新建立平衡,正像一個倒置的虹吸瓶兩端的水管裏所盛的、可以通過瓶的底部相互溝通的比重不相等的液體保持平衡一樣。

七、社會總財富的構成和最終源泉

在本書的最後,杜爾哥從宏觀上考察了社會總財富及其最終源泉問題。他認為,一個國家的總財富包括:第一,全部田產的淨收入乘以地價率;第二,國內現存全部可動的財富的總和。在全部財富中,金屬貨幣僅占極小的部分,由於所有財富和貨幣可以不斷地相互交換,因此,財富都代表著貨幣,貨幣也代表著全部財富。貸款用的資本不能計算在總財富之內,否則就是重複計算。

杜爾哥認為,資本家性質的貸款人,就他本身來說,屬於可以自由支配階級。貸款人提走的利息,就他能加以運用的方法來說,可以自由支配;但就國家對他征稅來說,貨幣的利息不可以自由支配。因為它是墊給企業的一筆墊支的價格和條件,沒有這筆墊支,企業便無法繼續經營。因此,這種報酬應當不能侵犯,並應該享受完全免稅的權利。如果侵犯它,那就會提高一切企業的墊支的價格,從而削弱企業本身,削弱農業、工業和商業。

由此,杜爾哥進一步認為,除了土地的淨產品以外,一個國家裏不存在任何真正可以自由支配的收入,或者說沒有收入。現存全部可動的財富或資本,都來自土地,來自每年節約下來的一部分土地產品的積累。在這種積累中,土地所有者剩餘較多,但因奢侈浪費,任意享受,節儲較少;而工資收入者和企業家雖然沒有真正的所謂收入,除維持生活外剩餘不多,但他們有才幹,有活動能力,專心致誌於他們的企業,使財富不斷積累、增加。但是盡管如此,一切財富或資本來自土地這個結論不能動搖。這樣,杜爾哥雖然強調了工人和企業家對資本積累的作用,承認資本的一部分由勞動階級的利潤形成,但是在財富的最終源泉的問題上又回到了重農主義的出發點。

【學術貢獻】

杜爾哥是繼魁奈之後的重農學派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他深受魁奈的影響但不是魁奈的門徒,也幾乎沒有參加所謂“經濟學家”們的派係活動。他的《關於財富的形成和分配的考察》是重農主義的重要文獻。他發展、修正了魁奈和其黨徒的論點,使重農主義作為資產階級思想體係的特征有更加鮮明的表現。作為本書核心的“純產品”理論更是杜爾哥的重大貢獻。在書中,杜爾哥對資本主義社會的階級結構做了更為切合實際的分析。他把魁奈所稱的生產階級和不生產階級的內部又再劃分為資本家和工人。杜爾哥認為,資本家是通過墊支資本,使用別人的勞動而取得利潤。他還正確認識到雇傭工人是在勞動者與生產資料相分離的時候產生的。工人因失去生產資料,一無所有,隻能靠出賣勞動力謀生,工資隻限於維持工人的生活所必需的生活資料。杜爾哥雖然仍認為“純產品”是“自然的賜予”,但他強調這是土地對於農業勞動者的賜予,認為隻有農業勞動者生產出來的產品才超過他的勞動工資。他更明確地說明了“純產品”。

杜爾哥專門寫下了《中國問題集》,涉及52個問題,不僅表明他對中國的了解已經達到了相當的廣度與深度,而且對中國的經濟與農業政策尤為重視。他的《關於財富的形成和分配的考察》一書,被稱為“中國問題集”的緒論。

其實,作為資產階級的思想家,他的眼光和認識大大超越了重農主義的範圍和水平,從而使他的經濟理論已經突破了重農主義的界限,其成就主要表現在:

第一,他考察資本的積累的源泉時,不單純把純產品當做出發點,而且把利潤當做資本積累和不斷擴大的重要源泉;第二,考察利潤時,他並不是簡單地把利潤歸結為資本家勞動的工資,而是把它作為資本的生產物扣除資本消耗後的餘額,這實際上是把利潤看作為資本增值的產物;第三,在考察各種資本及其相互關係時,他不僅劃分職能資本和借貸資本之間的界限,而且把借貸利息看做是企業利潤的分割;第四,考察資本的運用時,他不顧重農主義體係的束縛,有意識地顛倒“自然程序”,先分析工業,後研究農業,而且把利潤當做資本運用的一個普遍範疇來把握;第五,由於把利潤當做資本運用的一個普通範疇來把握,從而認為地租是投資農業的資本家從農業的收獲中扣除已耗費的資本墊支利潤以後的餘額,這實際上接觸到了資本主義地租的實質。

他的這些思想對西方經濟思想的發展產生了很大的影響。按馬克思的評價,杜爾哥的理論體係使“重農主義體係發展到最高峰”。杜爾哥最重要的經濟學著作《關於財富的形成和分配的考察》在經濟學說史上有著很高的地位,熊彼特認為,“它已經提出了一套完整的經濟理論體係”“杜爾哥的理論骨架,即使不談它比《國富論》在時間上領先,也顯然比《國富論》的理論骨架更勝一籌。”

(趙德起)

參考文獻:

[1]歐文,經濟魔杖――50位經濟學家如何影響和改革世界曆史[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7.

[2]埃裏克?羅爾,經濟思想史[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1.

[3]康替龍,商業性質概論[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6.

[4]A?E?門羅,早期經濟思想――亞當?斯密以前的經濟文獻選集[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5.

[5]弗朗斯瓦?魁奈,魁奈經濟著作選集[M],北京:商務印書館,1979.

[6]馬克思,剩餘價值理論(第1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7]熊彼特,經濟分析史(一)[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1.

[8]杜爾哥,關於財富的形成和分配的考察[M],北京:商務印書館,1961.

[9]石田幹之助,中西文化交流[M],北京:商務印書館,1941.

[10]朱堅勁,東方社會向何處去――馬克思的東方社會理論,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96.

[11]談敏,法國重農學派學說的中國淵源[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

[12]朱彤,徐瑾,杜爾哥的經濟學說[M],經濟科學出版社,1985.
更多

編輯推薦

1一分鍾心理控製術
2贏利型股民、基民必備全書
3人人都愛心理學:最妙...
4看圖炒股
5一看就懂的股市賺錢圖形
6基金投資最常遇到的1...
7買基金、炒股票就這幾招
8明明白白買基金、炒股票
9新手上路 實戰股市
10少年不知愁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少年不知苦

    作者:王慧豔  

    經管勵誌 【已完結】

    本書內容:初三開學的第一天,同學們就想不管不顧地大哭上一場,其中不乏幾個脆弱的女生已經泣涕漣漣,打濕了一張又一張麵巾紙。“陳大班,你說話呀!沒人讓你做啞巴。”牛天梓瞪著牛眼,生氣地衝班長陳遠嚷著...

  • 新手上路炒股票

    作者:薛義明  

    經管勵誌 【已完結】

    書中自有黃金屋,教你如何成為股票市場叱吒風雲的成功者,如何成為一個輸少贏多的投資人,如何成為能立足股市的成功者。

  • 新手上路炒基金

    作者:林和文  

    經管勵誌 【已完結】

    本書重點介紹基金的基礎知識及品種,常用的技術分析方法及投資技巧,分析了基金投資案例等。

  • 凱達之魂:記一個民營企業家的人生和事業

    作者:馮萌獻  

    經管勵誌 【已完結】

    本書記述了張文遠從一個隻有中學文化程度的中學生,從一個生產隊的記工員開始,成長為民營企業家的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