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共產國際的創立及其活動概況

共產國際,又稱第三國際,1919年3月成立,1943年6月解散。它作為各國共產黨的領導中心而載入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史冊。

共產國際是在什麽背景下建立的?它的性質和組織特點是什麽?列寧為什麽要創建這樣一個國際組織?它對中國共產黨及中國革命的早期影響怎樣?在我們對於共產國際與中國革命關係這一主題未展開研究前,先做個概述,是非常必要的。因為這些問題,在以後的各章學習中都經常涉及到。

※※第一節 共產國際的創立及其偉大意義

共產國際的建立不是偶然的,是客觀曆史的產物,是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發展的需要。

@@@一、共產國際創立的曆史背景

第一次世界大戰和俄國十月革命,迫使帝國主義改變了自己的策略,他們想把大戰和俄國十月革命中遭受到嚴重打擊的資本主義製度重新恢複起來,企圖在“國際聯盟”的旗幟下,糾集一切反動勢力反對無產階級革命。

當時,各國人民都要求結束導致戰爭的帝國主義政策,要求建立和平的可靠保障。針對這種情況,各戰勝國的首腦都竭力把自己打扮成和平和民主的衛士。美、法等國政府,為了表示重視廣大群眾的反戰情緒,早在大戰結束前,就醞釀建立據說是以保障全麵和平為宗旨的國際組織,草擬國際組織方案,並煞費苦心地進行欺騙性宣傳。1919年1月18日開幕的巴黎和會,正式討論了擬議中的“國際聯盟”成為反對世界各國革命運動的反動中心。因此,全世界無產階級迫切需要團結起來,和國際帝國主義相對抗。

在大戰期間早已聲名狼藉的第二國際修正主義者,為了對抗布爾什維主義,反對十月革命道路,阻撓新國際建立,他們又重新湊合起來。1919年2月3日,在瑞士伯爾尼召開了以前曾加入第二國際的26個國家的社會黨和社會階級專政的決議,並選舉產生了所謂“社會主義國際”執行委員會,企圖使已經破產的第二國際複活,重新篡奪無產階級革命的領導權。為了繼續同修正主義鬥爭,推進無產階級革命的發展,建立新的國際組織是刻不容緩的。

革命形勢的發展,也迫切要求建立新的國際組織。由於十月革命的推動,芬蘭、奧地利、匈牙利、波蘭、阿根廷、希臘和德國的革命“左”派,於1918年擺脫了社會民主黨的控製,相繼成立了共產黨。瑞士、羅馬尼亞、捷克斯洛伐克、法國和英國等國,也先後建立了共產主義小組。共產黨和共產主義小組的出現,為新國際建立提供了組織基礎。但是,當時那些剛剛成立的無產階級政黨和政治團體還不成熟,組織上不鞏固,力量比較薄弱,經驗也不足,一時還擔當不起革命的領導重任。有的國家的“左”派還沒有徹底與機會主義決裂。有些國家雖然出現了革命形勢,但由於沒有共產黨領導,革命形勢沒有立即轉變為直接的革命。在這種情況下,迫切需要用馬克思主義路線和布爾什維克黨的經驗武裝各國無產階級。

建立新國際來指導和推進世界革命的問題被提上了日程。

@@@二、列寧為建立共產國際而鬥爭

十月革命實現了列寧關於社會主義可以首先在一國勝利的理論,建立了全世界第一個蘇維埃政權。這時列寧麵臨著兩個相互關聯的課題,一是如何鞏固新生的無產階級政權,二是如何擴大無產階級革命,把無產階級專政從一個國家的專政變為國際專政,至少是幾個對全世界政治起決定性影響的先進國家的無產階級專政。從這一戰略思想出發,列寧和布爾什維克高舉馬克思主義的革命旗幟,團結各國“左”派,為建立一個新的革命的國際而鬥爭。列寧在1914年10月發表的《戰爭與俄國社會民主黨》一文中,就發出了建立共產國際的號召。經過1915年、1916年齊美瓦爾得和昆塔爾會議反對以考茨基為代表的中派的鬥爭,各國“左”派加強了思想上和組織上的團結,促進了他們同第二國際機會主義決裂,為建立新的國際奠定了組織基礎。1917年,列寧在《四月提綱》中明確提出了發起建立革命的國際,建立反對社會沙文主義者、反對中派的國際的任務。他說:“正是我們,正是現在,應當毫不遲延地建立起革命的無產階級的新國際”。十月革命前後,列寧在《國家與革命》、《無產階級革命和叛徒考茨基》等著作中,對第二國際修正主義者進行了有力的揭露和批判,幫助各國“左”派從理論上同機會主義者劃清了界限,為建立新的國際奠定了思想基礎。

正是由於反帝、反修和推進世界革命運動的需要,列寧認為,建立一個革命的新國際已成為當時刻不容緩的任務。列寧親自領導了新國際的籌建工作。1919年1月,在列寧主持下,於莫斯科召開了有八個共產黨和共產主義組織代表參加的籌備會議。決定向德國等39個共產黨、左翼社會黨以及團體和組織發出邀請書,邀請他們出席共產國際成立大會。在這個邀請書中提出了建立共產國際的綱領原則和組織原則。邀請書提出:

建立“第三國際已初具基礎”,現在應該“建立共同戰鬥的機關,以保持經常的聯係和對運動實行有計劃的領導,共產國際中央應使每個國家的運動的利益服從國際範圍內的革命的總利益。”新的國際定名為“共產國際”,“各個黨將是它的支部”。

1919年3月1日召開了由俄國、德國和芬蘭代表參加的預備會議。這次會議確定了召開大會的日期並對大會的議程作了如下安排:(1)成立第三國際;(2)報告;(3)製定共產國際綱領;(4)資產階級民主和無產階級專政問題;(5)伯爾尼代表會議和對社會黨各派的態度;(6)國際形勢和協約國的政策;(7)宣言;(8)白色恐怖;(9)選舉執行局和其他組織問題。

預備會議在成立第三國際的問題上出現了分歧。德國代表阿爾伯特(胡果·艾伯林)反對立即成立國際,主張把成立大會改為代表會議,而代表會議的任務在為成立新國際做籌備工作。理由是:共產主義運動還很軟弱,它在組織上尚未形成,籌備代表大會期間不可能在短時間內把群眾團結和組織起來。這個問題後來又在第一次代表大會上提出討論,經多數代表同意,仍決定第一次代表大會作為成立大會。

@@@三、共產國際第一次代表大會

1919年3月2-6日,在莫斯科舉行共產國際第一次代表大會。出席大會的有來自3。多個國家的政黨和組織的52名代表。中國、朝鮮等東方國家也有代表出席這次大會。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無產階級在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史上第一次參加國際無產階級的組織活動。列寧主持了這次大會,並作了《關於資產階級民主和無產階級專政》的報告,報告指出,第二國際考茨基之流借談論“一般民主”來擁護資產階級民主,借斥責“一般專政”來反對無產階級專政,就是公然背叛革命的權利。列寧強調指出,無產階級為了獲得解放,必然通過暴力革命奪取政權,用無產階級專政代替資產階級專政。他說:“無產階級專政作為推翻剝削者並鎮壓其反抗的工具是完全合理的,而且是全體勞動群眾所絕對必需的”。大會根據列寧的報告,通過了相應的決議,並委托執行局廣為傳播。這樣,通過暴力革命建立無產階級專政的路線,就成為共產國際各國黨共同的革命路線。

大會通過了正式成立共產國際的決議,並通過了《共產國際行動綱領》和《共產國際宣言(告全世界無產者)》等文件。綱領的主要內容是:闡明共產主義社會製度必然代替資本主義社會製度;無產階級必然進行推翻資產階級政府的革命鬥爭;消滅資產階級國家,代之以新型的、蘇維埃式的無產階級國家,以保證向共產主義社會過渡。《宣言》號召“全世界的無產者,在工人蘇維埃的旗幟下、在奪取政權和實行無產階級專政的革命鬥爭的旗幟下、在第三國際的旗幟下聯合起來!”在《關於對待“社會主義”流派及伯爾尼代表會議的態度》的決議中,譴責了企圖恢複第二國際的錯誤思想,指出革命的無產階級與伯爾尼代表會議毫無共同之處。

大會對新建立的國際組織機構,作了臨時性的安排,決定成立兩個領導機關。由每個黨選派一名代表組成執行委員會,並由該委員會推選列寧等五人組成執行局,領導共產國際的活動。季諾維也夫當選為共產國際主席。共產國際是各國共產黨的國際聯合組織,是統一的世界共產黨,各國黨都作為它的支部直接受它領導。

@@@四、中國代表出席共產國際成立大會並發言

共產國際在不可能邀請來自中國國內代表的情況下,邀請了中國旅俄華僑工會負責人劉紹周和張永奎列席會議。

劉紹周又名劉澤榮,廣東省高要縣人。五歲隨父親劉兆彭去俄國,在那裏讀完中學和大學。1917年俄國二月革命後,發起組織“中華旅俄聯合會”,擔任會長。十月革命後,該會得到了蘇維埃政府的重視和支持,免費遣返一批又一批華僑回國,對於留下的華僑給予安排工作,生活困難的給予救濟。聯合會與蘇維埃工務部共同商定,並於1918年3月7日在《消息報》正式公布了《工務人民委員部關於從國外來的工人的決定》。該《決定》同政府頒發的法令有同等效力。《決定》規定華工應在工資、工作時間、醫療、保險各方麵享受俄國工人同等待遇。1918年底,“中華旅俄聯合會”改名為“旅俄華工聯合會”,鑒於中俄之間還沒有外交和領事關係,蘇維埃政府正式承認聯合會有權在俄羅斯全國保護華僑利益和守護中國使館(該決定於1918年12月28日《消息報》公布)。聯合會創辦了不定期的中文刊物《旅俄華工大同報》,每周發行兩三千份,它在紅軍的中國士兵中廣為傳播。

張永奎,遼寧省遼陽縣人,1904年,才11歲正在哈爾濱一家紡織廠當學徒的張永奎,隨俄國軍醫古車連闊赴俄國,在古車連闊撫養下讀完中學,1915年進入彼得堡大學法律係學習。二月革命後,他與劉澤榮一起發起組織“中華旅俄聯合會”並被推任為秘書。

劉澤榮和張永奎應邀出席共產國際成立大會。劉澤榮於3月5日第四次會議上發言。他先講中文,後改用俄語演講。他在講話中簡述了中國人民反抗帝國主義的鬥爭曆史。最後,他說:“我們為中國組織的代表來參加共產國際代表大會,深感榮幸。我不僅代表我所在的小組,也不僅代表成千上萬散居俄國各地的中國無產者,而且代表幾萬萬災難深重的中國人民,向旗幟鮮明地誓同殘暴的世界帝國主義進行鬥爭的第三國際致以熱烈的祝賀。”

@@@五、共產國際創立的偉大意義

列寧指出:“第一國際奠定了國際無產階級爭取社會主義鬥爭的基礎”,“第二國際是給工人運動在許多國家的廣大發展準備基礎的時代”,“第三國際承受了第二國際的工作成果,清除了它的機會主義的、社會沙文主義的、資產階級和小資產階級的髒東西,並已開始實現無產階級專政。”共產國際的建立使國際無產階級有了戰鬥司令部和團結中心,加速了各國共產黨的建立和鞏固,促進了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發展。共產國際成立後至1922年,全世界一共建立了40多個共產黨,其中1919年建黨的有:南斯拉夫、保加利亞、美國、墨西哥、丹麥、荷蘭;1920年建黨的有:西班牙、瑞典、印度尼西亞、伊朗、英國、烏拉圭、印度、澳大利亞、土耳其、法國、埃及、南非;1921年建黨的有:盧森堡、意大利、蒙古、新西蘭、羅馬尼亞、捷克斯洛伐克、中國、比利時、瑞士、聖馬利諾;1922年建黨的有:智利、加拿大、巴西、日本、葡萄牙。由於各國共產黨在共產國際統率下,都以通過無產階級革命、建立無產階級專政、實現共產主義作為自己的綱領,這就使共產主義運動真正成為遍及全球五大洲、具有世界規模的運動。

※※第二節 共產國際的性質和組織原則

@@@一、共產國際的性質

共產國際“是無產階級的統一的、集中的國際性政黨。”“是各國共產黨的聯合組織,是統一的世界性的共產黨。共產國際是世界無產階級革命運動的領袖和組織者,是共產主義原則和目標的體現者,它為爭取工人階級的多數和貧苦農民的廣大階層,為確立世界範圍內的無產階級專政,為建立世界社會主義蘇維埃共和國聯盟,為完全消滅階級和實現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社會的第一階段—而奮鬥。”

根據共產國際章程的上述規定,共產國際的性質可以歸納為以下幾點:

(1)共產國際是統一的世界性共產黨,凡加入共產國際的各國黨,都是它的下屬支部;

(2)共產國際的任務是組織領導全世界無產階級以及貧苦農民、廣大勞動群眾的革命運動;

(3)共產國際的目標是確立世界範圍內的無產階級專政、建立世界社會主義蘇維埃共和國聯盟,實現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

@@@二、共產國際的組織原則

共產國際的組織原則是從上述性質目標出發,逐漸形成的概括起來有下列各點:

第一,民主集中製。共產國際章程規定:“共產國際及其支部是按照民主集中製建立起來的。”它的基本原則就是“黨的各級領導機關,無論基層機關或最高機關,都由選舉產生”,“上級黨機關的決議,下級必須服從,保持嚴格的黨的紀律,共產國際及其機關以及黨的中央領導機關的決議必須立即執行。”

在實踐過程中,共產國際過分強調了集中一麵,1922年共產國際第四次代表大會,提出各國黨要統一和協調行動,堅持把國際變成一個世界性的集中統一的黨。1925年3月27日,斯大林在共產國際執行委員會第五次擴大會議上明確宣布,“共產國際是無產階級的戰鬥組織”,“它不能不幹預各國黨的事務”,並且說“否認它的幹預權力,那就是為共產主義的敵人效勞”。明確規定,共產國際對各國黨享有更多的思想和組織控製幹預權力。

第二,對各國黨實行高度集中的絕對領導。國際章程規定:“共產國際所屬各支部的中央委員會以及以同情者的身份被接受加入國際的各組織的中央委員會,應經常地向共產國際中央委員會寄送自己的會議記錄和工作報告”;各支部中央領導成員的任免必須征得共產國際同意才能生效;“各支部的綱領由共產國際執行委員會批準”;“各支部的例行代表大會和非常代表大會,須經共產國際執行委員會同意方可召開”;“共產國際執行委員會有權撤銷和修改各支部代表大會和中央委員會的決議,並作出各該支部必須遵守的決議”;共產國際代表大會,執行委員會及其常設機關的決議,各支部必須遵守並立即貫徹執行;違反國際綱領、章程、決議的整個支部、部分成員或個別成員,開除出共產國際;共產國際有權向各支部派出特派代表,特派代表有權參加被派往的支部的中央或地方一切會議,監督該支部工作。

這是一個違背馬克思列寧主義基本原理的製度,它破壞了革命導師倡導的獨立自主原則,實踐證明,由於在這一根本組織製度上的嚴重缺陷,“從莫斯科發號施令”,就不可能不犯主觀主義、瞎指揮的嚴重錯誤。

第三,共產國際領導下的各國黨之間平等合作。列寧主張各國黨之間的關係應該是平等、互助合作關係,他反對俄共(布)的任何特殊地位。列寧在共產國際第四次代表大會上批評國際第三次代表大會關於各國黨組織結構及其工作方法和內容的決議,說它“幾乎充滿了俄國的味道,也就是說,完全是根據俄國條件寫出來的”。其他黨“無法執行”,“由於寫出這樣的決議而犯了很大的錯誤,就是我們自己給自己切斷了今後走向成功的道路。”他告誡“決不要從莫斯科發號施令”。

列寧的教導未曾得到充分重視。雖然共產國際提出過在製定共產國際綱領、政策時,不僅要考慮到“蘇聯的無產階級專政和社會主義建設的經驗”,而且要考慮到“歐洲和殖民地國家曆次革命的經驗”,和“無產階級革命運動全部曆史經驗”。事實上,俄共(布)處於一種領導黨的特殊地位,在共產國際代表大會或執行委員會等領導機構中,俄共(布)代表享有較多名額,共產國際把俄國革命經驗公式化,機械地用來指導各國黨的活動。這種不正常現象,在不同程度上影響了各國革命運動的發展和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團結。

第四,高度的紀律性,規定“上級機關的決議,下級必須服從,保持嚴格的黨的紀律,共產國際及其機關以及黨的中央領導機關的決議必須立即執行。”“在黨內實行像軍事紀律那樣的鐵的紀律”。“共產國際執行委員會有權將違反共產國際綱領和章程,或違反共產國際世界代表大會和執行委員會決議的整個支部、部分成員和個別成員開除出共產國際。”

※※第三節 共產國際的組織機構

共產國際的組織機構,是按照國際性質和組織原則陸續建立的。它的概況如下:

@@@一、世界代表大會

這是共產國際的最高權力機關,它是由加入共產國際的一切政黨和組織構成的。凡被批準加入共產國際的共產黨通稱為“某某國共產黨”,作為共產國際的一個支部。每個共產黨和組織在世界代表大會上享有的表決票數,由代表大會根據每個共產黨的黨員人數及其在該國政治生活中的作用,作出特別決定予以確定。

世界代表大會有權修改共產國際的綱領和章程,討論和決定有關共產國際活動的綱領和策略中的重大問題。共產國際的中央領導機構執行委員會、主席團和國際監察委員會均由世界代表大會通過選舉產生。

共產國際的非常代表大會,必須根據執行委員會的決定,或根據屬於共產國際的占半數的政黨在上屆世界代表大會上提出的要求,才能召開。

共產國際世界代表大會最初每年舉行一次,後來改為兩年舉行一次,但實際上沒有實現。它在1919年至1943年期間總共舉行過7次世界代表大會。

第一次代表大會於1919年3月2日至6日在莫斯科舉行,是共產國際的成立大會。出席會議的共有35個政黨和小組的52名代表,其中有表決權的34人,有發言權的18人。中國代表劉紹周、張永奎列席大會。由於當時俄國處於帝國主義反動派包圍封鎖之中,有許多想參加大會的政黨和組織未能派代表到會。有的代表在赴會途中被捕。

代表大會通過的主要文件是:關於共產國際的行動綱領、關於資產階級民主和無產階級專政問題等。

共產國際第二次代表大會於1920年7月19日至8月7日舉行。參加代表大會的有41個國家67個組織的217名代表,其中169人享有表決權,48人有發言權。大會期間,一共舉行了17次會議。中國代表劉紹周、安恩學(音)作為列席代表參加了大會。

列寧提出的共產國際第二次代表大會基本任務提綱、民族和殖民地問題提綱、土地問題提綱和加入共產國際的條件等,都在這次大會上被通過為大會的決議。

共產國際第三次代表大會於1921年6月22日至7月12日舉行,一共舉行了29次會議。參加大會的有來自52個國家的103個組織的代表605名,共中291人有表決權,314人有發言權,在103個組織中,共產黨48個,反對派共產黨2個(即德國共產主義工人黨和西班牙工人共產黨),社會黨8個,其他黨派4個,青年團28個,工會組織4個,其他組織9個。中國代表有:張太雷(共產黨組織),瞿秋白(記者),江亢虎(中國社會黨),黃淩霜(無政府主義)等。張太雷在會上發言。

這次大會基本任務是總結無產階級最初幾次革命鬥爭的經驗,並在此基礎上製定新的戰略和策略,以適應新的鬥爭形勢。大會批準了在列寧領導下製定的關於策略問題的提綱。

共產國際第四次代表大會於1922年11月5日至12月5日在莫斯科舉行,總共召開了32次會議,參加代表大會的有來自58個國家的66個組織的代表408名,其中343人享有表決權,65人享有發言權。除了58個共產黨以外,還有3個其他政黨(意大利社會黨,冰島工人黨,蒙古民族革命黨)和5個組織(青年共產國際,赤色職工國際,國際婦女書記處,國際工人救濟會以及美國黑人組織)的代表出席大會。陳獨秀、劉仁靜等作為中共代表出席大會,劉仁靜在會上發言。

大會通過了工人統一戰線的提綱,批準了關於共產國際的策略、關於共產黨員在工會運動中的任務和關於東方問題的提綱;通過了關於俄國社會主義革命和關於青年共產國際等決議。大會強調共產黨必須根據統一戰線的策略在群眾中從事長期的堅忍不拔的工作。

共產國際第五次代表大會於1924年6月17日至7月8日舉行。一共舉行了31次會議。參加這次代表大會的有來自49個國家的60個組織的代表510名,其中346名享有表決權,164名享有發言權。除了46個共產黨以外,還有4個其他政黨(愛爾蘭工人同盟,冰島工人黨,蒙古人民工黨,意大利第三國際派)和10個組織的代表。出席大會的中國代表有羅文虎、琴華(李大釗)、劉齊佳(音)、彭述之等,李大釗代表中國共產黨發了言。

大會是在資本主義戰後危機第二階段開始時召開的。它從資本主義可能取得暫時的和相對的穩定出發,研究和製定了共產國際的新策略。

共產國際第六次代表大會於1928年7月15日至9月1日在莫斯科舉行。共舉行會議46次,參加代表大會的有來自57個國家的65個組織的代表532人,其中381人有表決權,151人有發言權。除55個共產黨外,派遣代表出席的還有兩個其他的黨(蒙古人民工黨和冰島的共產主義團)和8個組織(青年共產國際、赤色職工國際、農民國際、國際工人救濟會、國際革命戰士救濟會、體育國際等)中的共產黨黨團。中共代表蘇兆征、瞿秋白、周恩來、張國燾等出席會議,瞿秋白等多次發言。

大會詳細分析了國際形勢發展的新特點,確定了共產國際的新任務。此外,它還通過了經過反複修改的共產國際的新綱領和新章程。

共產國際第七次代表大會於1935年7月25日開幕,8月20日閉幕,這是最後一次代表大會。到會的有65個黨的510名代表,其中有表決權的371人,有發言權的139名。王明、康生、陳雲、林育英(張浩)、吳玉章等代表中國共產黨出席了會議,王明等在會上發言。

代表大會是在法西斯戰爭攻勢正在全世界範圍和各國內部迅速發展的形勢下召開的。代表大會整個的工作集中在製定各國和國際的綱領以製止並擊敗法西斯主義。這些總的綱領采取的形式是反對法西斯戰爭的國際和平陣線與國內統一戰線的政策。共產國際執行委員會已經在實際工作中製定了綱領的要點,斯大林在大會準備工作和大會中起了顯著的作用。代表大會的主要報告是由季米特洛夫闡述的,陶裏亞蒂、曼努伊斯基等也作了報告。大會根據有關報告通過了相應的決議。

@@@二、共產國際執行委員會

這是世界代表大會休會期間的共產國際領導機構。它由世界代表大會選出並對代表大會負責。

共產國際剛成立時,由於條件不成熟,並沒有選出執行委員會。初期的全部活動實際上是由俄共(布)代表負責主持。季諾維也夫任共產國際主席。另有數名俄代表先後擔任書記職務。直到1920年7月召開第二次代表大會的時候,才通過了共產國際組織章程,並據此在大會上選出了共產國際第一屆執行委員會。

按照章程規定,共產國際執行委員會的主要工作,由執行委員會所在地的該國共產黨承擔。該國共產黨在執行委員會內應指派享有充分表決權的代表五人參加執行委員會。此外,10到13個最重要的共產黨各派享有表決權的代表一人參加執行委員會。參加執行委員會的名單必須由世界代表大會批準;參加共產國際的其他組織和政黨有權指派享有發言權的代表一人參加執行委員會;執行委員會會議至少每六個月召開一次,要有半數以上的委員出席,才算合法。

1921年舉行的第三次世界代表大會決定擴大執行委員會,規定在共產國際代表大會上享有40票表決權的黨可派代表2名,有20至30票表決權的黨可派代表1名,俄共(布)可派代表5名,其餘的黨在執行委員會中則享有發言權。這樣有較多的外國共產黨代表被吸收參加執委會的領導工作。

1922年召開的第四次世界代表大會上,對於執行委員會成員的選舉辦法又作了新的修改。它的全部成員改由共產國際執委會主席團一次總提名、大會總表決的辦法選出。采用這種選舉辦法,除了俄共(布)以外,其他各國共產黨和團體都失去了自己決定本黨本團體參加共產國際執委會的代表人選的權力。這次大會還對執委會及其擴大會議的組成也做了具體規定:執委會必須由主席、委員24人和候補委員10人組成,其中至少須有15人常駐莫斯科;執委會擴大會議一般應該每4個月舉行1次,其組成人選應當包括:(1)執行委員會委員25人;(2)德國、法國、俄國、捷克斯洛伐克和意大利黨以及青年共產國際和赤色職工國際的代表各3人;(3)英國、美國、保加利亞和挪威的代表各2人;(4)有表決權的其他支部代表各1人。

為了工作便利,共產國際執行委員會先後設立下列幾個局來進行工作。

1919年至1920年設立了南方局(基輔)、西歐書記處(柏林)、阿姆斯特丹局、斯德哥爾摩局、維也納局。

1929年起,共產國際又先後設立了西歐局、東歐局、斯堪的納維亞局、南美局、南非局、東方局等作為地區性的領導機構。

共產國際成立後還先後創辦了《共產國際》(1919年5月創刊)和《國際新聞通訊》(1921年創刊)兩個機關刊物,用英、法、德、俄四種以上文字出版。這兩個刊物的編輯部成員都由共產國際執行委員會選派。

@@@三、共產國際主席團

1920年,共產國際第一屆執行委員會選出後,起初並未設立主席團,隻是從中選出了五名委員組成一個執行局,它實際上是執行委員會閉會期間共產國際的最高領導機關。第一屆執行局的成員是:季諾維也夫、布哈林、魯德尼揚斯基、邁耶爾和柯別斯基。該局後來擴大,在1921年6月共產國際第三次代表大會時,除上述五人外,又增選了貝拉·庫恩、羅斯梅、科能和拉狄克等為執行局委員。

1921年8月開始,執行局改稱主席團。按照規定,主席團必須在代表大會閉幕後立即召開的執行委員會擴大會議上選任,其中包括青年共產國際和赤色職工國際的代表各一人,他們隻享有發言權;主席團至少每兩周召開一次會議,每次應有半數以上的成員參加,才算合法。

共產國際執行委員會第一次擴大全會選出的主席團成員是季諾維也夫、布哈林、拉狄克、布蘭德勒、蘇瓦林、特拉契尼、克裏比赫、卡爾等;候補委員是瓦列茨基和庫西寧。按照章程規定,共產國際主席團由世界代表大會選出,既是執行委員會主席,又是主席團主席。季諾維也夫從共產國際成立以來,即由代表大會選任為共產國際主席。所以,他既是執行委員會主席,又是主席團主席。

主席團隻對選出它的共產國際執行委員會負責,在它閉會期間擔任它的全部工作。主席團有權設立各種常務局(如南方局、西歐局等等)和它認為需要增加的部或委員會,並向各支部派遣自己的特派代表,以便指導和監督它們的工作。按照“特派代表”的權限規定,這種代表人員由共產國際執行委員會,從各支部挑選的最有資格的領導人擔任,享有廣泛的權力,可以代表共產國際執行委員會對各支部執行共產國際決議、指令的情況進行檢查和監督,並且每月至少上報一次工作結果。

在共產國際主席季諾維也夫於1926年被撤職以後,主席團曾進行一次改組,決定取消主席建製,改設政治書記處,由布哈林負責主持它的全部工作。1928年共產國際第六次代表大會通過的新章程規定,政治書記處由主席團選出,是決策機關,同時也是共產國際執行委員會及其主席團的執行機關。實際上,政治書記處是它們休會期間的共產國際的最高機關。

共產國際主席團為了行使它的各種職權和加強對各支部的領導,從1922年底開始,進行了一係列的組織調整。按照第四次代表大會通過的《改組共產國際執行委員會及其今後工作的決議》,在主席團下麵設立了各種機構:

(1)總書記處,原稱書記處。在共產國際第一次和第二次代表大會期間,巴拉巴諾娃、別爾津、沃羅夫斯基和拉狄克等,曾先後擔任過書記,他們的職權當時不大,隻是協助執行局處理日常工作。第三次代表大會後,書記處由庫西寧、拉科西和洪別爾一德羅組成。從1922年底開始,書記處改稱總書記處,由科拉羅夫(擔任總書記)、皮亞特尼茨基、斯切克爾、庫西寧和拉科西五人組成。書記處沒有獨立政治組織的職能,隻是主席團的一個執行機構,但它的權限已比過去擴大了。

(2)地區書記處。1926年3月成立了11個地區書記處,把它所屬的各支部所在國家,按地理原則劃分為11個地區,每個地區設立一個書記處,由共產國際派一位主管書記和該地區支部的代表組成,故稱“地區書記處”。

11個“地區書記處”的劃分是:

①法國、法屬殖民地、意大利、比利時和瑞士。

②德國。

③捷克斯洛伐克、奧地利和匈牙利。

④英國、愛爾蘭、荷蘭、澳大利亞、南非、英屬印度和荷屬印尼。

⑤美國、加拿大和日本。

⑥西班牙、葡萄牙、墨西哥、南美各國。

⑦瑞典、挪威、丹麥和冰島。

⑧波蘭、芬蘭、愛沙尼亞、拉脫維亞和立陶宛。

⑨保加利亞、南斯拉夫、羅馬尼亞、阿爾巴尼亞和希臘。

瑠蘇聯。

瑠近東和遠東(中國、朝鮮、蒙古、土耳其、埃及、敘利亞和巴勒斯坦)。

(3)組織局和組織部。組織局是在1922年底第四次代表大會上決定成立的一個新領導機構。它的權限很大,可以“討論和決定共產國際執行委員會的各種組織問題和財務問題”,書記處也隸屬於它,書記處的成員都是組織局的成員。

在主席團的下麵還設立了一個組織部。組織部與組織局的職能有區別,前者負責處理日常事務與各國共產黨的關係,承擔改革共產國際各支部組織結構的任務;後者則是決策機關,負責決定政策。

(4)宣傳鼓動部。這是共產國際第四次代表大會上決定成立的另一個重要機構。它的任務是負責組織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宣傳工作,提高各國共產黨的幹部和黨員的理論水平。

宣傳鼓動部的領導人是貝拉·庫恩。他當時與執行委員會各有關部門的代表組成了一個小委員會,負責領導該部的一切工作。宣傳鼓動部下設群眾鼓動工作處、宣傳教育工作處、新聞出版處、情報工作處。

(5)預算委員會。這是共產國際執行委員會的一個財務機構。它是1921年的第三次代表大會上決定成立的。它的主要任務是處理與共產國際各支部有關的財務問題。

(6)其他機構。共產國際第四次代表大會以後新設立了東方部、情報統計部和國際聯絡部。

東方部的主要任務是保持共產國際執行委員會與中國、日本、朝鮮、荷屬印尼、波斯、土耳其、埃及和巴勒斯坦等國共產黨組織的聯係,經常邀請它們的代表到莫斯科共產國際總部去討論關於進行革命鬥爭的各項重大的原則問題。至1926年1月,吸收了近20名東方國家代表參加該部的日常工作。

@@@四、共產國際監察委員會

共產國際監察委員會是在1921年第三次代表大會決定成立的。它的職權和任務是:審查有關共產國際各支部的統一和團結問題以及評定某支部內個別成員的行為是否符合共產黨人標準的問題,審理那些因政治上的意見分歧而受到紀律處分的黨員對黨中央的行為的申訴和黨中央機關成員的類似案件,以及監察委員會認為應由它審理的或根據共產國際執行委員會決策機關的建議提交給它審理的關於個別黨員的案件,監督共產國際的財委。

@@@五、共產國際的國際性群眾組織

共產國際為了擴大它的政治影響,為了爭取和組織各國人民群眾參加它所領導的各種革命鬥爭和活動,曾先後成立了許多國際性的群眾組織,作為它的輔助機構,主要有以下幾種:

(1)赤色職工國際。它是一個革命的工會國際聯合組織,1921年7月成立於莫斯科。它的最高權力機關是赤色工會國際代表大會。由代表大會選出中央理事會和執行局,由洛佐夫斯基擔任總書記。執行局設在莫斯科。它在中歐、英國、巴爾幹和多瑙河地區、拉丁美洲分別設立分局(又稱書記處),後來又增設了東方局。赤色職工國際的主要任務是號召全世界無產者反對各國工會中的改良主義者在國際工人運動中宣揚的階級合作政策,為推翻資本主義和建立無產階級專政而鬥爭。1937年它自動停止了活動。

(2)國際工人救濟會。這是無產階級的救濟組織。它是1921年9月在柏林成立的救濟蘇維埃俄國災民委員會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它的總部設在柏林,1933年以後遷至巴黎。

1925年5月,上海發生五卅慘案以後,它積極參加了當年8月在柏林舉行的聲援中國工人反對日本帝國主義的群眾大會。在會上宣布募集了100萬金馬克來支援中國工人的罷工鬥爭,提出了“不許幹涉中國”的口號。

國際工人救濟會在世界許多國家設立了支部。出版了50多種刊物。第二次世界大戰時停止了救濟工作,變成了反對法西斯侵略戰爭的國際組織。

(3)國際革命戰士救濟會。這是一個專門救濟遭受政治迫害的戰士的國際組織。它的主要任務是從法律上、精神上和物質上支援被監禁的革命戰士及其家屬子女和烈士家屬。

國際革命戰士救濟會於1923年3月正式成立。總部設在莫斯科。

(4)農民國際。這是1923年10月在莫斯科成立的農民國際組織。它的主要任務是捍衛勞動農民的利益。它的領導機構叫農民國際委員會。它出版的刊物有《土地問題》月刊、《農民國際》和《國際農民公報》等。

(5)紅色體育國際。這是1921年7月在共產國際第三次代表大會上決定成立的一個國際組織。1922年11月,共產國際執行委員會派了一名代表參加體育國際執行委員會,1924年下半年,它又指示各國共產黨要特別關心體育運動,以使吸引各種體育組織來參加和加強反法西斯和軍國主義的鬥爭。因為體育組織是進行軍訓和加強紀律的最好方式。

(6)國際婦女書記處。這是1920年在莫斯科成立的一個婦女國際組織。它的領導人是著名的蔡特金和柯倫泰等人。它的主要任務是“負責領導各國共產黨的婦女工作,團結女工努力完成共產國際所提出的各項任務,吸引各國婦女為在世界範圍內實現蘇維埃政權和工人階級專政而進行革命鬥爭。”

(7)青年共產國際。這是1919年11月在柏林成立的青年國際組織。它的領導人是明岑堡等。青年共產國際的任務是對共產主義青年運動實行集中領導,對青年的各種社團組織給予精神上與物質上的支援;在沒有共產主義青年組織的地方設立新組織,開展廣泛的青年群眾運動,捍衛青年的經濟利益和政治利益,特別是開展反對帝國主義和法西斯主義的鬥爭。1943年,共產國際解散,青年共產國際作為它的一個支部,隨即也宣布解散。

(8)共產國際合作社工作部。這是1922年成立的一個國際性機構。它的任務是在國際合作社運動中采取各種組織措施和策略措施來結束改良主義者在國際合作社運動中所推行的機會主義政策,使合作社變成捍衛勞動群眾利益的鬥爭工具,並引導一切合作社組織和革命工人組織為反對法西斯主義和戰爭危險而結成統一戰線。

※※第四節 共產國際的建立給中國革命帶來新曙光

@@@一、中國先進分子向往共產國際

共產國際建立之時,正是中俄交通被封閉之際,共產國際的消息受到嚴密封鎖。但是,不管帝國主義和反動當局頒布何種禁令,玩弄什麽卑鄙手腕,都不能阻擋中國革命人民了解關於共產國際的消息。共產國際的信息和文件不脛而走,終於在中國人民中間傳開了,中國先進分子對共產國際寄予無限希望,表示要向共產國際匯報,爭取它的支持和幫助。

李大釗最早注意到共產國際的動向。1919年1月下旬,當他從外電報道中得知共產國際將召開第一次代表大會的消息後,十分興奮地撰文說:“有了解放的運動,舊組織遂不能不破壞,新組織遂不能不創造”,又說:“為應世界的生活的必要,這國際組織、世界組織,是刻不容緩了”。共產國際成立後,他通過《民國日報》副刊、《晨報》、《新青年》等報刊,發表《無產階級的國際組織》、《工人國際運動略史》等文章,係統地介紹共產國際。他滿腔熱情地寫道:“第三國際乃與蘇俄的革命同時崛起,執世界工人運動的牛耳”。又說:“第三國際,是赤色的國際”,“代表共產黨,以示別於代表中產階級的第二國際大會社會黨。旗幟更見鮮明了”,他指出,當前“兩種國際主義的運動—即是中產階級的國際聯盟與勞動階級的第三國際,必有一種為將來國際大聯合的基礎的。有現在的形勢,後者比前者有望的多。”

蔡和森和毛澤東較早地探討過共產國際問題。1920年8月13日和9月16日,正在法國勤工儉學的蔡和森,兩次致函毛澤東,詳盡介紹了共產國際的情況。他寫道:“木斯哥(莫斯科)萬國共產黨是去年3月成立的,今年7月15日開第二次大會,到會代表30多國。中國、高麗(朝鮮)亦各到代表2人”。在談到共產國際性質時說:“萬國共產黨即世界革命的總機關,這是無產階級徹底的極真實極具真正主義方略的國際組織,與沒氣焰的資產階級的國際聯盟針鋒對立”。他的信以相當大篇幅詳細介紹歐美和東亞各國共產黨參加共產國際的動向,並評述了參加共產國際的條件,他說:“現在第二國際黨已解體,脫離出來者都加入新國際黨,就是木斯哥萬國共產黨”。他還說:參加共產國際是“世界大勢所趨”。在談到中國情況時說:中國雖有代表出席共產國際代表大會,“但不見團體名義”,“我以為非組織與俄一致的(原理方法都一致)共產黨則民眾運動勞動運動改造運動皆不會有力,不會徹底”。他認為,組織共產黨,參加共產國際,是中國革命運動的當務之急。蔡和森的信在新民學會內引起了熱烈討論。毛澤東在複蔡和森的信中表示“你這一封信見地極當,我沒有一個字不讚成。”

張太雷是我黨最早出席共產國際會議和參加共產國際工作的代表。1921年春,即中國共產黨正式成立前,被派赴伊爾庫茨克,出任共產國際遠東書記處中國科書記,並以共產國際工作人員身份從事共產國際組織局委派的工作。當年六、七月間,出席在莫斯科舉行的共產國際第三次代表大會,參照列寧《民族和殖民地問題提綱(初稿)》,起草了一份關於民族和殖民地問題方麵的提綱。他在7月12日的會上發表演說,介紹中國革命情況,呼籲共產國際和西歐各國共產黨對中國和遠東革命運動給予更多注意和支援。共產國際第三次代表大會結束後,參加了東方各民族人民代表大會籌備委員會工作,草擬了要求亞洲各國黨和民族革命團體選派代表去伊爾庫茨克出席會議的呼籲書。同年8月回國,先後擔任共產國際代表馬林、鮑羅廷的翻譯和助手,他在《團刊》等刊物上發表文章,闡述共產國際的方針。

@@@二、中國人民熱情宣傳共產國際

共產國際的宣傳報道很早就開始了。各地共產主義小組建立後,特別是黨成立後,宣傳活動出現了一個熱潮。上海發起組創辦的《共產黨》月刊是我黨宣傳共產國際的最早刊物,它著重宣傳介紹了共產國際的性質、宗旨和策略,發表了關於共產國際活動情況的長篇報道,全文譯載了《加入第三國際大會的條件》、《萬國青年共產黨寫給上海社會主義青年團的信》、《第三國際共產黨第二次大會的宣言》等重要文獻,報道了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和各國共產黨加入共產國際情況。它在創刊號上發表的《第三國際黨(即國際共產黨)大會的緣起》以及第三號上發表的《將死的第二國際和將興的第三國際》等文章,係統地揭露了第二國際墮落的曆史和第二國際領袖們的罪惡活動,尖銳地指出:“第二國際,是殘殺勞動界凶手的組織,是資本家代表的組織。”確認共產國際是無產階級革命運動的戰鬥組織,“是被壓迫的世界有希望的明星”。明確表達了中國共產主義者堅決站在共產國際的旗幟下,走十月革命道路的心願。

《新青年》雜誌對共產國際也作了大量宣傳報道。它刊載了共產國際文件和有關報道文章,改為季刊後的第一期,便以共產國際專號出版。該期除譯載共產國際第四次世界大會文件和有關這次大會報道文章外,還發表了瞿秋白撰寫的《世界的社會與革命—共產國際之策略問題》的長文,分別評述了共產國際的綱領和策略方針。以後各期相繼發表了《社會主義國際的地位和責任》,譯載了列寧的《民族與殖民地問題》、《第三國際及其在曆史上的位置》等重要文獻和論文,介紹了共產國際關於無產階級革命、關於無產階級專政、關於殖民地革命的理論策略,以及共產國際成立前的第一國際、第二國際發展曆史等。

《先驅》,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機關刊物,於1922年1月15日創刊,這是中國早期宣傳共產國際的重要陣地。該刊共出版發行25期,其中第5、11、18期為少共國際專號,這幾期除介紹少共國際活動和刊載少共國際文件外,著重介紹了列寧關於民族殖民地問題理論,它在創刊號上首次評述了列寧的民族和殖民地問題提綱,強調列寧關於民族殖民地理論對於中國革命的重要指導意義,熱情宣傳了列寧關於“全世界無產階級和被壓迫民族聯合起來”的思想,1922年1月,共產國際召開了遠東各國共產黨和民族革命團體第一次代表大會。大會通過的《宣言》要求遠東各國共產黨人,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獨立解決本國的問題。1922年8月《先驅》第10號上及時地轉錄了這次大會的《宣言》,以推動我國革命運動的向前發展。

《向導》周刊是黨中央委員會創辦的機關刊物。1922年9月30日在上海創刊。它對共產國際的宣傳表現了一個新的特點,即除了大量刊載共產國際代表馬林、維經斯基(中國化名吳廷康)等關於中國革命的文章、講演外,還直接為解釋、實現共產國際的國共合作政策而努力。《向導》撰文批評孫中山和國民黨對帝國主義和軍閥的錯誤認識,誠摯地幫助國民黨改組,使之“朝著國民革命的正軌走去”,在中國共產黨和共產國際幫助下,孫中山接受了我們黨的民主革命綱領。

特別引人注目的是,我黨於1921年秋創辦的第一個出版社—人民出版社,於1922年6月前出版了由成則人編譯的《第三國際議案及宣言》。這是目前見到的最早的共產國際文獻匯編。

除了上述黨刊黨報和當時的一些大型報刊《晨報》、《民國日報》外,《東方雜誌》也有相當宣傳。1920年11月10日出版的第17卷第21號,以及1921年6月10日、11月10日出版的第18卷第11、21號,1922年1月、1923年3月出版的第19卷第20號、第20卷第6號等,刊載了《第三國際》、《第三國際之二十一條件》、《第三次國際共產黨大會之經過及各國勞動運動之現在地位》、《第二國際第四屆世界大會之經過》等文章,對共產國際政策和動態都作了及時宣傳。

所有上述宣傳,使中國人民對共產國際的性質、宗旨和策略,特別是共產國際關於中國革命的理論和政策有了及時的了解。

作為國際工人運動的領導中心—共產國際,存在了24年之久,先後召開了七次代表大會,指導各國的革命。它在幫助各國先進工人組織自己的革命政黨,在組織反法西斯戰爭的偉大事業上以及援助東方各國被壓迫民族的解放運動等方麵,都作出了巨大的貢獻。中國共產黨在革命鬥爭中也曾獲得了共產國際的極大幫助,正如毛澤東同誌所指出:“一麵是紅色的革命大旗,第三國際高舉著,號召全世界一切被壓迫階級集合於旗幟之下。”但是,共產國際在領導各國工人階級革命鬥爭中,過分強調了集中統一的一麵,把蘇維埃政權的模式及其局部經驗強加給共產主義運動,在領導國際革命鬥爭中犯有主觀主義、教條主義和民族利己主義的錯誤。

※※第五節 研究共產國際和中國革命關係問題的重大意義和基本原則

@@@一、研究共產國際和中國革命關係的重大意義

因為1922年7月,中國共產黨“二大”作出了《中國共產黨加入第三國際的決議案》。我們黨是共產國際的一個支部,因此共產國際與中國革命的關係十分密切,它涉及我們黨曆史上路線政策的是非,涉及毛澤東思想的形成和發展,涉及共產國際和斯大林在中國革命問題上的功與過,也涉及今天國際共產主義運動中的爭論,因此,學習研究這個問題非常重要。

@@@二、研究共產國際和中國革命關係應堅持正確的原則

必須以馬列主義為指導,全麵地、曆史地、實事求是地評價共產國際的曆史作用,既要肯定共產國際的成績,也要指出它的缺點錯誤,隻有這樣,才能科學地闡明中國革命史、中共黨史,正確地吸取共產主義運動的經驗教訓。我們在對待共產國際和中國革命關係問題上,應持以下原則:

第一,共產國際的成立和解散都是曆史的必然。共產國際從成立到解散共存在24年(1919—1943),三個八年。毛澤東同誌說它是兩頭好,中間差。兩頭好,也有一些問題;中間差,也不是一無是處。共產國際的成立,當然是必要的。它對各國黨的建立和成長起了很大的作用。後來各國黨成長了,成熟了,共產國際就沒有存在的必要了。共產國際在建立的初期,闡明了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原理原則,推動了世界共產主義運動的發展。那時,盡管列寧有那麽高的威望,但共產國際是民主集中地決定問題的,各國黨的代表可以紛紛議論,各抒所見,非常活躍。共產國際劃清了共產黨和社會民主黨的界限,也批判了“左”派幼稚病,發揚了國際主義精神,動員了各國革命人民擁護蘇聯,支持了各國人民的革命鬥爭和民族革命運動。共產國際的解散也很適時。1935年,共產國際作了一個決議,說對各國黨的內部事務不要去幹涉,以後也的確放手了一些。但是這時,共產國際的存在還需要,它在反法西斯和建立統一戰線的鬥爭中起了積極的作用。蘇德戰爭爆發之後,到了1943年6月,共產國際就解散了。共產國際的缺點和錯誤,特別在中期的缺點和錯誤,概括地說是:一般號召不與各國實際相結合,具體布置代替了原則的指導,變成了幹涉各國黨的內部事務,使各國黨不能獨立自主,發揮自己的積極性、創造性。

第二,各國的革命和建設,要靠各國人民自己的實踐。隻有把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普遍真理和本國革命的具體實踐相結合,才能使馬克思列寧主義得到補充和發展。要在實踐中總結自己的正麵和反麵的經驗。中國黨的經驗很豐富。中國黨雖然犯過幾次“左”的和右的錯誤,但也有很多正麵的經驗。

第三,各國的革命和建設,要靠各國黨自己獨立思考,自力更生;隻有獨立思考,才有可能避免國際的壞的經驗在本國重犯,使國際的好的經驗在本國得以發展。隻有自力更生,才能取得中國革命和建設的勝利。

第四,研究共產國際的經驗,要曆史地、深入地、全麵地看問題,防止片麵性和表麵性。

第五,團結高於一切,堅持無產階級國際主義精神。
更多

編輯推薦

1中國股民、基民常備手冊
2拿起來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澤
5周秦漢唐文明簡本
6從日記到作文
7西安古鎮
8曆史上最具影響力的倫...
9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浙江抗戰損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結】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國古代皇家禮儀

    作者:孫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內容包括尊君肅臣話朝儀;演軍用兵禮儀;尊長敬老禮儀;尊崇備至的皇親國戚禮儀;任官禮儀;交聘禮儀等十個部分。

  • 中國古代喪葬習俗

    作者:周蘇平  

    科普教育 【已完結】

    該書勾勒了古代喪葬習俗的主要內容,包括繁縟的喪儀、喪服與守孝、追悼亡靈的祭祀、等級鮮明的墓葬製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內容。

  • 建國以來劉誌丹研究文集

    作者:中共陝西省委黨史研究室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收錄對劉誌丹同誌的研究文章,包括《論劉誌丹對中國革命的重大貢獻》、《劉誌丹在創建西北革命根據地的地位和作用》、《劉誌丹對西北革命根據地黨的建設的貢獻》、《共產黨人的楷模》、《劉誌丹在黃埔軍校...